育兒鬆一ZONE:「你係阿哥,讓吓佢囉!」

「你做家姐嘅,咁都同佢爭?」 「你咁惡對細佬做乜啫?佢唔識吖嘛!」 「你係阿哥嚟㗎,咪讓吓佢囉!」 「你兩個再嘈,我一齊罰晒!」 「點解你唔學吓你哥哥咁勤力呀?」 以上說話,是否好耳熟呢?父母曾脫口而出,也不足為奇!當然,明白父母說這些話的背後原因,是希望盡快平息兄弟間的干戈,用激將方式意圖鼓勵孩子上進……可是帶來的結局,總是適得其反——加劇手足之間的敵視情况。 父母言行不一致 惹偏心投訴 有時父母因孩子性別、年齡、眼見哪個較可憐等情况下產生錯覺,孩子一定正是被對方欺負,例如「佢係女嚟呀嘛!」、「佢仲細啫!」、「佢喊緊喎!」此外,父母在說話和行動上,都會出現不相符的情况,這邊說:「我兩個都惜!」那邊廂,行為上卻現真章——對大的要求嚴謹,要求他自己做;對細的則寬容對待,找多個理由為他開脫。這些無疑也會影響手足之情。 培養「手足情」必要做的3件事: 1.持守相同標準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會計算的。父母若稍為傾側在某方孩子身上,另一方隨即響警示——偏心——潛台詞就是「你不愛我了」!為避免孩子過多無謂揣測,父母宜持守相同準則,在公平尊重的原則下,在大家面前清楚表明父母一致的要求,不會厚此薄彼,清晰講解安排和處理方法。或許個別孩子在失意時,父母給予安慰,又怕換來另一方孩子的嫉妒,父母不妨在慰藉孩子的同時,亦鼓勵其他孩子設身處地去理解,明白對方的困難,而予以支持和鼓勵。這才是一家人嘛! 2.主動滿足孩子的愛 與其令孩子感到被忽略,而用爭寵或不當行為來吸引父母眼球,父母倒不如主動給予孩子「注視」,甚至「重視」。前者是最起碼的留意和回應:「我見到你好努力做功課。」而後者則是情感和行動上給予關愛和珍惜:「如果太攰,先休息一陣!」然後輕拍他肩頸。 3.積極建立「手足情」 融洽關係不會無端端出現的,就算人倫關係亦然。孩子不會因為血緣,或者大家有共同姓氏的關係,就會親密和諧。反而雙方處於共同的成長空間,會在僅有資源下,互相比併較勁。父母期望孩子相親相愛,就需為他們多建立平台,刻意製造機會——遊戲、合作、商量……透過玩樂,建立彼此開心的氛圍;合作辦事,就會發現大家的強弱點而遷就配合;在傾談討論中,才會發覺彼此有不自知的盲點,有商有量,取個大家都能夠接納的共識。 點•醒•家長 手足相爭,大家都是在競爭有限的資源,以及父母對自己的專注和愛。家庭是社會的微型縮影。孩子在家人相處中,縱使彼此間有執拗,也是人際相處的一種練習。現實上,父母不妨靜心細看,孩子喂哇鬼叫、開心扭作一團的場面,總比互相拉扯吵架的情况更多! 文:李淑輝(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慈慧幼苗」是一所致力拓展0至6歲幼兒培育及發展的慈善機構。透過互動資源平台及專業的家長教育培訓課程,教育公眾正確的育兒知識,啟導幼兒建立正向思維與正面價值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0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拍下「家庭幸福」照

疫情緩和,一切復常,在我服務的中學停辦了幾年的親子旅行又可以舉行了。不知大家是否都「餓」了太長時間,通告發出短短兩天,報名人數已超出預期人數接近3倍! 捕捉爸爸玩繩索、女兒攀石一刻 活動當日的早上,不少學生仍是睡眼惺忪,當中亦不乏一些「低頭打機族」。反觀家長都表現得非常雀躍,期待着一會兒的親子時間。我們選址在一個遠離市區的戶外康樂中心。首先是讓親子自由享用營地設施。出發前,我們向他們提出小任務:「請每組家庭商討後,參與至少一項營地活動,拍下『家庭幸福』照,轉寄到社工的手機。」不一回,手機屏幕上出現了無數張珍貴而有趣的相片:有兒子拍攝到爸爸戰戰兢兢玩高空繩索;有媽媽捕捉到女兒在攀石牆的英姿;有父子在籃球場上玩得大汗淋漓後一起品嘗甜筒的滋味;有孩子展示他與好朋友兩個家庭正展開足球機大戰、康樂棋交流、桌球聯誼賽……大家都在營地的不同角落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午膳期間,我們欣喜地聽到有家長告知:「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我的女兒跟我一樣喜歡打排球,以後放假,我可以與她有多一個活動啦!」我們又聽到有學生鬼馬地表示:「爸爸挺着肥肚腩都可以完成高空繩索,簡直是我的偶像呀!」這頓午飯,親子之間都有說不完的話題。大家的手機內不單只有遊戲,也存在彼此的幸福點滴。 創造相處時間 建立良好關係 下午部分,我們安排了親子工作坊,製作小飾物。有了早上共處的經歷,子女與家長之間的相處更融洽,亦懂得從對方的角度出發。「阿仔應該會喜歡這個顏色」、「媽媽最喜歡薰衣草香味」、「阿女的選擇就是最好」、「爸爸的製作很有品味」……整個活動室內都充滿着互相欣賞、彼此關愛的聲音。 活動雖然完結,回想起來,一張張笑臉和一個個幸福的片段仍然在腦中蕩漾。 研究顯示,增加正面的家庭相處時間能增加家庭凝聚力,從而提升家庭幸福。要拼砌出一個幸福家庭,我們鼓勵大家主動創造一些相處時間。透過正面互動,發掘彼此的價值,建立良好關係,讓家庭變得更有活力。周末的時間,不妨與家人一同計劃有趣的家庭活動。社區內也有不少低收費,甚至免費的活動供一家大小參與。網上亦有不少「親子好去處」的短片,讓你輕鬆連繫社區資源。研究亦指出,家庭能連繫社區同樣有效提升家庭幸福。 這個周末,來給自己一個小任務,一家人往外走走,拍下「家庭幸福」照吧! 文:丁學勤(香港家庭福利會資深社會工作員)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0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幫助孩子面對聚散

移民潮下,面對聚散成為了許多人的課題,小朋友也不例外。在今個農曆新年,我與已舉家移民外國1年多、回港過年的朋友重聚。回到熟悉的地方,他們的孩子都顯得十分雀躍,外向的大女兒更結識到新朋友,相處數天已「friend過打band」。媽媽感到欣慰的同時,也感嘆「可惜認識得太遲」,擔心女兒和朋友分別時會難受,因為機票昂貴,此次一別後,可能要數年後才能再見了。面對離別,每個孩子都有不同感受,當看見他們悶悶不樂,甚至嚎啕大哭時,作為父母、教師的我們,或許會束手無策,情急之下只懂講些安慰的說話去平復孩子的心情,例如「你哋好快就會再見㗎啦!」、「乖啦,唔好喊住先啦!」這些語句可能暫時止住孩子的眼淚,但未必能幫助他們認識和接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善意溝通 走進內心世界 幫助孩子抒發和接納離別的感受,避免長期壓抑和累積負面感受在心中,能更有效提升他們的身心靈健康,預防心理和行為問題。我們可以用以下「善意溝通」的技巧與孩子對話: 1.以「觀察」出發,避免評論和分析孩子的行為,着重了解孩子的「感受」。例如:「媽媽見到你皺晒眉頭,唔講嘢,眼有淚光,你?家係咪好唔開心呀?定係有其他感受呀?」 2.透過「同理傾聽」的舉動,肯定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接納,更願意表達自己和尋求協助。例如:眼望子女、身體傾前、點頭、簡單的語言確認(嗯……原來係咁……) 3.嘗試了解孩子感受背後的「需要」,協助他找到適當策略滿足需要。例如:當孩子說「好驚佢哋唔記得我呀」,可能是需要「友誼」,我們可以鼓勵他透過視訊通話和信息,與朋友定期見面和聯絡;當孩子說「以後無人陪我啦,得番我一個啦」,可能是需要「陪伴」,我們可以花更多時間與他相處,聆聽他的心聲,或幫助他在不同興趣班和社群中認識朋友。即使我們想不到可行的策略滿足孩子需要,我們也可以陪伴他們一同哭泣,去接納這些負面感受,而不是逃避、壓抑或批評這些感受。 從古詩學習抒發離別感受 在上學年,我們與伙伴學校合作製作了小三的跨學科課程,將「社交情意教育」融入中文科,藉李白的《贈汪倫》教學生面對離別的感受,亦講解同理心、關愛等價值觀,呼應教育局「以全面和綜合的模式推廣價值觀教育,不局限於特定課堂」的理念。 《贈汪倫》記載李白與好友汪倫送別的場面,教師以詩的內容為例,讓學生明白「感受無分對錯」:「這首詩寫村民唱歌跳舞,以熱鬧的氣氛表達離別。離別時可能會傷心、不捨,也可能會有感激、祝福對方的感受。我們的感受就像天氣一樣,有時晴、有時陰、有時雨,還有許多變化。不論正面或負面感受,都是我們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接納自己有快樂的時候,也會有失落的時候。」在另一節課堂,教師帶領學生撰寫一封給朋友的書信,在感講的感受詞彙卡幫助下,學生嘗試在信中分享感受,其中一名學生寫給最近移民好友的信,令人十分動容:「你好嗎?自從你去了英國定居後,你和你的貓過得好嗎?你愛吃那裏的食物嗎?這3個月我很孤單,小息時也沒有人跟我一起玩了。謝謝你能成為我的朋友。」 人生難免有聚有散,即使親友沒有移民,像升小、升中階段的轉變,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離別,需要適應和消化。各位家長和教師,讓我們一同以「善意溝通」,聆聽和接納孩子的感受,陪伴他們面對變幻莫測的生活。 文:李楚倩(「JUST FEEL 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0期]

詳細內容

故事拼盤:我筆下的「獅子山下」(一)

我是個不太勤於練字的中文書法愛好者。在來英的旅途上,隨行除了家當,還有三兩支在香港一直用開的毛筆、一瓶餘半的墨汁、幾本名家字帖和一些九宮宣紙。帶它們同行,就好比小孩子出門遠遊,在行李箱藏起自己心愛的小玩意,喊悶時有玩物相伴,心情又會好起來。 重拾毛筆 寫字打發時間 來英的第一個冬天,才真正明白什麼叫「長夜漫漫」:下午4點夜幕低垂,午餐還在消化,星月已出動。昔日當港媽,4時才開始趕忙買菜煮飯、帶孩子上興趣班、跟進課業的繁忙時段;英國的生活節奏比香港慢得多,日短夜長下,夜晚時間拉長了,即使把飯煮好,將全屋家務做好,看看時鐘,噢,還不過是晚上7點多而已,睡意未濃,怎打發才好? 因為無聊,我重新開始寫字。無無聊聊地隨心寫,每在網絡上見到好看的字體,便臨摹人家的作品,或單字,或中國詩詞,或近年香港流行曲歌詞……抄抄寫寫一段日子後,有天驀然發現,在被儲下來的習字紙裏,所抄來的文字堆中,竟有意無意地書寫了自我面對離散的心情和思緒,以及對香港的惦念。其中一件自娛的小作品是寫「獅子山下」四隻字(右圖),為了臨摹,我找回此經典港台電視劇的宣傳海報,把劇名抄了又抄,每一遍抄寫,那首家傳戶曉的主題曲歌與詞,便不期然縈繞腦際,隨熟悉的旋律而來,是我那還未褪色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長憶記。 (作者提供) 過年寫超過100張揮春 寫書法,讓我的漫長冬夜變得不太難熬,更寶貴是,一筆一畫成了我手寫我心的情感出口,原來在面對生活的大變遷,我更需要如實地聆聽和接納真正的自己。在臨摹的過程,經驗過無數東施效顰的劣作,大多歸因於眼高手低,急於求成,心煩氣躁。每次將劣作扔進廢紙箱,也是把連自己都看不順眼的「舊我」一併丟棄,然後重提筆桿,將心歸零,重新修煉、調節,遇着老是寫不好的地方亦沒相干,只要好好包容當下尚未達標的自己,給自己打打氣就夠了。 嚴冬過去,在迎接龍年的日子,我寫了平生以來最多的揮春,足足超過100張,有部分送贈親朋好友,也有部分放在英國的香港人年宵市集出售,同場又即席教導對中文書法有興趣的大小朋友寫揮春。由原來閉關式的自娛寫字,到帶着作品走進英國不同社區以書法與眾同樂,又是人生另一場奇遇。到底我遇見什麼?下回再分享。 文:CanCanMa 作者簡介: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香港繪本作者,著有繪本《我不想唱歌》。曾任編劇、編輯及兒童節目說書人。原為跟女兒伴讀,後來體悟繪本的力量,愛上說故事;也因繪本,發現更多生命的寶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0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閱讀的幸福:脫掉面具 找回自我

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1910-1999)是一位知名的繪本作家,他的作品《小藍和小黃》、《一吋蟲》、《小黑魚》、《田鼠阿佛》和《阿力和發條老鼠》都曾獲得美國凱迪克大獎,深受大眾喜愛。除了這些作品外,他還創作了《綠尾巴的老鼠》,這本書是讓我愛不釋手的繪本。 《綠尾巴的老鼠》講述了一群住在鄉下的田鼠故事。他們過着平靜、無憂無慮的生活,直到一隻城市老鼠到來,田鼠們請求他介紹城市的一切。他們對城市最棒的節日──狂歡節非常感興趣。狂歡節包括音樂、跳舞、巡遊,也有五彩紙片、彩帶和喇叭,最吸引人的是各種面具。作者用飽和度很高的色彩描繪了狂歡節的熱鬧氛圍,讓讀者完全感受到這個節日的瘋狂和戴上面具的樂趣。 《綠尾巴的老鼠》(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李歐.李奧尼 譯者: 劉清彥 出版社:道聲 戴上猛獸面具 忘記本來善良面目 田鼠們無法抵擋狂歡節的誘惑,也舉辦了一次屬於自己的狂歡節,有一隻老鼠甚至把自己的尾巴染成綠色。在節日的高潮時,他們戴上了準備好的猛獸面具,變成了兇惡的野獸。他們高聲叫囂,用利爪和尖牙威嚇對方,田鼠們忘記了自己本來善良的面目,從此生活在猜忌和恐懼之中。這一幕中,作者將色彩的亮度降低,在黑沉沉的畫面中突顯出兇惡的目光和利齒,田鼠們的自我被這些怪物吞噬了。事實上,真正的狂歡節並不像城市老鼠所描述的那樣充滿色彩。 從田鼠們的經歷,我們可以深思真實與虛假的含義。我們常常戴上不同的面具來掩飾真實的自己,然後迷失在狂歡之中。在不同的人面前,我們可能展現出不同的表現。我們是否會為了眼前的享樂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我們戴上虛假的面具生活,可能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或是遮掩自己的缺陷。我們被迫放棄真正的想法,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結果迷失了自我。 這本書通過色彩明亮的插畫和寓意深刻的故事,向讀者傳達了重要的價值觀念。它提醒我們要保持真實的自我,不要被外界的虛假誘惑所迷惑,重要的是尋找內心的平靜和善良,以及與他人真誠的連結。我們應該珍惜友誼,共同創造真正的快樂和狂歡,而不是被表面的浮華所蒙蔽。 在故事中,有一隻「巨鼠」出現,讓田鼠脫下面具,找回真正的自我,重過平靜的生活。李奧尼更希望我們能夠意志堅定,拒絕試戴任何面具,因為就算我們把面具脫掉,然後付之一炬,也會像綠尾巴老鼠一樣,留下了一些跟隨我們一生,永遠不能磨滅的記認。 李歐.李奧尼的作品以簡潔的文字和豐富的想像力而聞名。他的繪本通常以動物為主角,通過生動的故事和精美的插圖,探索各種主題,如友誼、包容、自我認同和忍耐。他的作品不僅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也深受成年讀者的喜愛,因為它們所傳達的價值觀和智慧是我們人生每個階段也需要思考的課題。 儘管李歐.李奧尼已經離世,但他的作品仍然廣受喜愛。他的繪本不僅提供了娛樂,還啟發我們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義。他的作品是經典的,將繼續影響和啟發未來的世代。 文:何彥輝 作者簡介:現為港澳信義會小學校長,20多年來,倘佯在故事的懷抱中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用心推動兒童文學在學校的發展,相信文學的力量能在孩子的成長中留下真、善、美的痕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八)

上回提及的「突顯強項」(signature strength),乃正向心理學當中的人類6大美德、24個性格強項中的突出優勢。其實,要培育堅毅強韌的孩子,家長不應只將焦點放於孩子的「最強」與「最弱」,而需要了解孩子的不同面向和優勢。每個孩子都擁有不同的性格強項組合,只是在每個人身上的比重不同,以及在不同的時候展現。24項性格強項可以分為以下6大美德類別: 認知美德:包括創造力、好奇心、判斷力、喜愛學習和洞察力 情緒美德:包括勇敢、堅毅、誠實和熱情 社交美德:包括愛和被愛的能力、仁愛和社交智慧 公民美德:包括公平、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 調節美德:包括寬恕、謙遜、謹慎和自律 心靈美德:包括對美麗和卓越的欣賞、感恩、希望、幽默感和靈修性 每種性格強項都是寶藏 電影《年少日記》中的有傑雖然學業成績欠佳,但個性乖巧,他的性格強項大概不在認知學習上,卻仍能展現出獨特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此外,他的調節美德強項展現在於他對別人的寬恕和謙遜,即使家長(特別是爸爸)與弟弟待他嚴苛與冷淡,但有傑大都能原諒和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自己亦保持謙卑。另一方面,他展現着強大的心靈美德強項,他深受漫畫家鼓勵,對美麗和卓越表現出欣賞,心存感恩與希望,盼望將來「總有一天會長大,成為想成為的大人」,並對日常生活中的嚴苛日子保持一定程度的幽默感,這些都使他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熱情的人。同時,有傑亦展現高昂的情緒美德,尤其顯示在他的堅毅和勇敢方面,即使面對困難,他也能保持樂觀和積極的態度。可惜當有傑向媽媽提出自己有情緒病徵狀時,卻被忽視,甚至責難,再加上在生活上的連串打擊,使有傑失去希望,造成無可挽回的結局。 香港社會競爭激烈,家長往往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忽視了其他的美德與性格優勢。其實每一種性格強項都是一種珍貴的寶藏,值得家長和孩子去珍惜和發揮。須知道孩子也是一個全面的個體,有效地培育孩子的性格強項,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也能使他們更能強韌抗壓。當孩子能夠認識並發揮自己的性格強項,他們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並從中獲得快樂和幸福。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0期]

詳細內容

簡易廚房:玉子豆腐 檸樂雞翼 快靚正

新年過後大家都想吃得簡單一點,今期介紹兩款快、靚、正的家常小菜,亦可以用來做帶飯的午餐飯盒,一舉兩得。它們分別是玉子豆腐和檸樂雞翼。 玉子豆腐雖然叫做豆腐,卻無豆腐成分,它由雞蛋及水或高湯做成,蛋味香濃,可以蒸、釀或簡單煎香,配上燒汁已經十分美味。另外一款每個家庭都喜歡的小菜便是雞翼,相信很多人的冰箱內必定長備。雞翼煮法變化多,煎、燜、焗都可以。不過一般簡單調味的雞翼大家也吃得多,今次不如轉換一下口味,炮製檸樂雞翼,當中的檸檬更有開胃之效,大小朋友都可以多吃幾碗飯。 (馮凱鍵攝) (一)燒汁玉子豆腐 燒汁玉子豆腐 – 材料(馮凱鍵攝) ◆材料(2至3人分量): ˙玉子豆腐———— 2條 ˙生粉——————適量 調味料: ˙醬油—————2湯匙 ˙料理酒————1茶匙 ˙味醂—————2茶匙 ˙糖——————1茶匙 ˙水———————適量 (1)玉子豆腐切件(馮凱鍵攝) (2)撲上生粉備用(馮凱鍵攝) (3)熱好油鑊,煎香玉子豆腐至兩邊金黃色,盛起(馮凱鍵攝) (4)將所有調味料材料煮至滾起(馮凱鍵攝) (5)最後把調味料淋上玉子豆腐上即成(馮凱鍵攝) 完成(馮凱鍵攝) (二)檸樂雞翼 ◆材料(2至3人分量): ˙雞翼—————10隻 ˙檸檬———1個切片 ˙紅葱頭——1個切粒 ˙生粉————1茶匙 調味料: ˙可樂———350毫升 ˙片糖———2/3條 ˙生抽———2湯匙 ˙老抽———1湯匙 檸樂雞翼 – 材料(馮凱鍵攝) (1)雞翼解凍,洗乾淨備用;爆香紅葱頭粒(馮凱鍵攝) (2)放入雞翼煎至兩邊轉色(馮凱鍵攝) (3)加入所有調味料,蓋上蓋細火燜14分鐘(馮凱鍵攝) (4)加入檸檬片兜均,再用細火燜3分鐘,最後加生粉打芡完成(馮凱鍵攝) 完成(馮凱鍵攝) 文:KellyMama 圖:馮凱鍵 作者簡介:育有一子一女,身為全職媽媽熱愛煮食,喜歡研究簡易家常菜,希望與大家分享各種美味菜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蔡若蓮的「非常充裕」

睇報紙有時?晒頭,同一段報道,甲說東,乙說西;A說黑,B說白。王師奶看1月11日《明報》報道:津貼小學議會主席蘇炳輝嗌救命,話好多教師移民,導致學校中層和骨幹教師流失,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亦有同樣論調。照計做得校長議會主席,無理由無的放矢,亂噏廿四。《明報》記者更將2021年至2023年流失人數製成圖表,一目了然,2022/23學年教師流失總數是6748人,按年升幅約25%。 部分科目教師嚴重缺人 奇怪的是教育局長卻說,當局每年檢視教師供應及學校實際情况,目前數字反映教師供應量「非常充裕」。局長和校長各執一詞,究竟誰是誰非?兩公婆見鬼,唔係我,就一定是你。學生移民人數多,令學校要縮班甚至殺校是事實,香港不少人移民外國,當中有教師是意料中事。教育局話人數減少原因包括退休、進修、轉校及私人理由,以上所言都是事實,但這些原因不是今年獨有,難道以前無教師退休,今年才有?官方就是不提人人都知道的移民潮。至於教育局說已理順小學校長及副校長薪酬,增加教師晉升機會,這當然會略略減少移民的動機,但這並非主因。 王師奶細細思量,他們講的都是真話,只是沒有講出心知肚明的真相。全港有幾多間學校,需用幾多教師,蔡若蓮心中有數,她說的「非常充裕」絕對是事實,她只是沒說出「真相」。小婦人求其舉個數字:全港1000間學校,需要6萬個教師,單講數字,香港現有6.5萬個合格教師,有些尚未找到教職,局長當然可以振振有詞說「非常充裕」;但她只大聲說出「數字」,沒有說出某些科目嚴重缺人,某些科目供過於求。她是科班出身,做過一校之長,怎會不知人數和科目的需求並不掛鈎吖! 腳踏實地培訓中堅分子 另一邊廂,蘇炳輝也說出真話,小學最缺乏英文科和體育科教師;中學的李伊瑩也說最缺乏ICT(通訊科技)、英文和家政,換句話說,其他科目並不缺乏。英文科教師搶手不自今日始,小婦人讀小學時英文和音樂科教師需求最大。移民外國,懂英語很重要,移民熱門國家如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洲都說英語,相信這情况繼續嚴重。 至於校長們擔心中層骨幹教師的流失有點過慮,年資較淺的總會成長,只要校長們多留時間在學校,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培訓教師成中堅分子,何愁事不成!教育局在減少教育學士學位的同時,要對症下藥增加英文和ICT的課程名額。王師奶悲觀的預測,2024年仍是移民高潮的一年。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接受真的我

最近一篇題為〈陪伴憂鬱,走出憂鬱〉的訪談文章,讓我深受啟發。文章說,憂鬱的深層原因是「一個人失去真實的自我」,並由此談到孩童教化過程中可能埋下的種子。 提出這觀點的,是台灣生命工作者劉仁州老師。他以全職無薪形式從事心靈醫治40年,幫助過許多人解開長年心結,也親身接觸過許多受憂鬱困擾的人。他認為,造成憂鬱的深層原因是「失去真實的自我」,無奈這在現今社會非常普及,因為無論是家庭、學校或社會,都從小教導我們要「迎合別人期望」。 父母角色包括「生命的陪伴」 誠然,社會化是每個人都必經的。我們既生於群體,無可厚非地就要學習滿足家中的要求、學校的規矩、社會的規範。問題是,教化往往過分壓倒個人成長的需要。劉老師看到,「很少人從小被支持、被鼓勵成為真實的自己,這對生命的成長非常重要」。 父母的角色不單純是教養孩子、主導孩子的成長,劉老師認為還包含「生命的陪伴」。陪伴、支持孩子成為真實的自己,對於十幾歲的青少年尤為重要,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自我萌芽、自我認同的轉折點。到了這時期,父母就不能再要求孩子「聽教聽話」。 孩子開始建立自我價值觀,判斷是非對錯,他們的判斷未必與父母一致,父母不能強迫他們採納自己的標準。我想起跟進大仔的成長導師曾說,當阿仔開始「唔再聽我哋支笛」,我們能否用感恩的眼光,將這看成是他「大個仔」的信號呢?如果能這麼看,該會減輕內心的衝擊,令自己較易適應孩子的長大吧? 劉老師說,當孩子去到小五或小六,一直到高中階段,父母應該着眼於「溝通」而不是「聽話」。所謂溝通,是願意彼此表達、傾聽、「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要強迫或「說服」對方放棄自己的堅持,按照我們希望的方式去做。那不是溝通,而是要孩子放棄真實的自己。 「孩子自願放棄自己」 我明白,家長不想讓孩子按自己意願行事,是因為孩子太稚嫩,沒有我們的經驗,不知道事情的後果。比起相信「錯誤中能學習」,我們往往更易擔心「一失足成千古恨」。面對孩子出錯或跌一跤,父母的恐懼可能更大於孩子自己。問題是,這種恐懼很可能只是把生命的脆弱放大了,令孩子難以展示生命的韌性。 有一點是我特別在意的。劉老師說,孩子失去自我,未必是來自父母的不尊重,有時候可能是「孩子自願放棄自己」。例如,若父母間關係不好,又或父母生活壓力很大,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感覺,可能會覺得爸媽已經夠煩了,不想成為父母負擔,於是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壓下去。這樣的孩子,也許在某一階段會發展得不錯,有很好的學習態度或成績,但往後一旦遇上某些打擊,找不到自己內在價值,就可能會不堪一擊,引發憂鬱。 我深深覺得,活出真實的自己是莫大的幸福,自然希望孩子們也有此福氣。那怕真實的他們並非我喜好的樣子,那怕他們因此而繞遠路、吃虧,我也願意心懷敬意地如實接受,陪伴他們見證生命的造化。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學化解衝突 由家庭開始

我是一名駐校社工,也是一名媽媽,有一個就讀初小的兒子。每天在學校,最常處理的其中一類個案一定非朋輩衝突莫屬。不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高小還是初小,每一天在學校與朋輩相處都是一門學問。初小兒子自開學後每天都跟我談及與同學間的互動及相處,很希望與各位同學和家長分享當中的轉變,給大家參考一下。 阿信(化名)性格較內向,在校表現較靜,很少表達自己,所以作為媽媽也很擔心他在學校難認識新朋友,以及會被人欺負。幸好,阿信在校巴上認識了新朋友,他們每天上學及放學都會聚在一起,也常常跟我提起他們在車上會玩的遊戲,回家後亦會準備小玩意跟他們玩。有時候聊起一些有趣話題,阿信都會向我發問,好奇心令他增長知識之餘,也希望可以與朋友們拉近距離,在朋友面前威風一下。 玩遊戲爭做主持 玩到吵架絕交 有一天,阿信開始向我抱怨,說其中一個朋友在玩遊戲時不讓他做主持人,把位置給了另一個朋友,令他感到不開心。我與阿信傾談的過程中,知道很多時都有多於一人想當主持,他們會大聲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聽罷後安撫了阿信,提示他可以心平氣和地說話,避免跟朋友爭吵,影響大家的友情。 後來,阿信因持續大聲表達及與朋友爭吵,被保母姨姨調到最前排,與朋友們分開坐,好讓他先安靜。雖然事隔一天後便調回原位,但阿信跟朋友的互動少了,他們都不讓阿信做主持人,甚至私下表示阿信看來不想一起玩,令阿信感到被排斥。阿信忍不住向我說要跟他們絕交,自己不需要朋友,邊說邊垂下頭不作聲。看到他垂頭喪氣的樣子,作為家長也很想幫他一把,好讓他學習下處理朋輩間的衝突,改善人際關係。 我先找個舒適的位置坐下,然後問阿信是否確定不需要朋友。阿信搖頭,表示因為朋友們都不想一起玩,那就不如以後都不一起了。我嘗試了解阿信與朋友之間的相處及對話,發現很多時不單單是阿信,朋友間也會帶着情緒去表達自己的需要。當一方大聲表達意願時,另一方就以更大聲量去表達,各不相讓下演變成爭吵。過程中大家都帶着憤怒的情緒,最後不理睬大家。日復日,朋友間的互動差了,大家也不好受。 家中預演 先處理情緒再溝通 我跟阿信說,帶着情緒去說話令大家都難受,不如先處理好情緒,冷靜自己。既然大聲說話會令大家生氣,那嘗試收細聲量,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及感受。同時,也要讓對方表達他的想法及感受,大家互相了解,然後尋求解決方法。阿信對此質疑,覺得就算他這樣做,朋友也不聽他,結果還不是一樣。我反問他,那你有盡力嗎?如嘗試了,盡自己能力範圍,那就足夠了。為了加強阿信化解衝突的能力,我也扮演朋友角色,跟阿信來個預演,讓他試試看。 後來事情處理了,阿信跟朋友都好好溝通了。他也跟我分享朋友轉換主持的原因,以及往後的處理方法。阿信仍舊會與我分享他跟朋友的互動,以及在班上跟同學的相處。我也很樂意地把衝突處理的小貼士跟他分享,希望他在人際交往的路上能順暢點。相信每個家長也很想孩子在交友路上得心應手,化解衝突,那就由家庭教育開始吧! 文:姚柳琴(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