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十大最沒有用才藝?

早前有人在網上貼出「童年十大最沒有用才藝」,旋即引來網絡熱話,十大包括琴棋書畫、珠心算及武術等項目。當中第1至第10名分別是:珠心算、書法、繪畫、鋼琴、直笛、舞蹈、棋類、跆拳道/柔道/空手道、大/中/小提琴、直排輪。 不少家長看着排行榜,檢視孩子正在學習的,是有用還是無用。當然,亦有人質疑這排名的依據並不科學。在我看來,最值得注意的,反而是它帶來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一:「學習才藝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第二:「如何衡量一項才藝,是有用還是無用?」 當年看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對其中一幕印象很深,男女主角在討論數學公式及如何應用sin、cos時,男主角說:「10年後,我連log是什麼都不知道,還可以活得好好的。」所以為什麼還要學呢?女主角回應他:「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啊。」不過,這麼多年來,數學課中的sin、cos與log,始終沒有取消。到底這些算術題,是有用還是無用呢?視乎這是哲學討論,還是學術討論吧。 學才藝無關有用、無用 其實學習樂器、武術及運動,本來就是希望孩子在課業之餘,找到自己另外的興趣及喜歡的活動,讓他在學科之外找到放鬆的地方,同時陶冶性情或培養運動家精神。既然學習才藝的根本目的,與「有用」、「沒用」並沒有關係,那麼這個排行榜所問的,也不過是個偽命題。孩子今日所學的才藝,並不是要預備他將來成為教練,也不應是孩子入學的工具。 當然大家總會希望孩子順利進入心儀學校,故想盡方法幫孩子盡早找到一技之長。本意是好的,希望趁孩子學習能力強時,學會十八般武藝,讓孩子有更多升學選擇,更容易得到理想學校青睞。但本末倒置地把學習才藝的主要目的,化為升學工具,就會出現學「鋼琴」已經沒有用,要學「豎琴」才會加分;以及學騎馬比學籃球更「有用」的評論。 抱功利心態學習,會快樂嗎? 但什麼是學才藝真正的用處呢?或反過來問,孩子用功利的心態學才藝,會快樂嗎?只要撫心自問,自有答案。 更何况,評定有用、無用的標準是什麼呢?對喜愛大提琴的雪雪(大女兒)來說,「有用」的標準是,她可以拉出自己喜愛聽的樂曲,她認為是樂趣。對愛美的妹妹來說,跳舞最「有用」的地方是,讓她感覺自己在台上穿得美美,走路都帶風,自我感覺良好。對孩子來說「有用」,不是將來是否有賺錢能力、能否幫助加分,或是提升社會地位,而是「喜歡」與「開心」而已。 回歸初心,我們不過是希望孩子有快樂的童年,才藝能為孩子的成長加添一些色彩,這已是最有用的「無用之用」了。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了解「小刺蝟」的需要

各位家長和教師,你們的子女和學生會不會像刺蝟一樣,很容易豎起刺?即使是聽到善意的提醒,他們也會馬上變得激動,並提出反駁?在我的班上,曾遇到這樣的學生,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後來,我在「感講教師共學小組」學習了「善意溝通」,發現學生有戒心是源於過去不愉快的經歷,以及種種未被滿足的需要。 教師善意提醒 引起激烈反應 某天上課前,另一名班主任看見這名學生在玩文具,便以溫柔的語氣提醒他準備上課,需要收拾桌上的物件。沒想到,這個簡單的提醒竟然引起了學生激烈的反應,他猛力拍了一下桌子,大聲喊道:「我沒有玩過玩具,你冤枉我!你冤枉我!」我和同事當刻都十分驚訝和疑惑。類似的事件一再發生,這名學生對於任何人的提醒或建議都表現得很躁動,引起了我對他的注意。 我們學校自2021年與「JUST FEEL感講」推動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作為教師,我們不但教授學生相關課程,也有持續接受教師培訓。在其中一節「教師善意溝通共學小組」中,我學習到善意溝通的理論:「每一句說話、每一個行為都代表學生的需要」,更了解到創傷經歷對兒童成長的影響,促使我嘗試去了解那名學生的需要。 我向那名學生的前班主任和社工查問,發現他在低年級時經歷了父母離異,從那時起,他就變得敏感和戒備,容易理解大人的話語為有敵意和帶攻擊,缺乏安全感,所以經常感到恐懼。同時父母離異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創傷經歷,令他的「身心容納之窗」變小,所以當他感受到壓力的時候,就很容易「衝破窗口」,進到「過高激發」狀態,繼而可能透過對教師和同學大吼大叫或攻擊人來保護自己。 經歷父母離異 缺乏安全感 了解到學生的成長背景後,我在家長日只簡單花了5至10分鐘和他媽媽討論成績,然後就集中討論學生的需要。我和家長一起分析了學生戒心強的原因,並提出猜測——學生的戒心是源於缺乏安全感,而且可能跟父母離異的創傷經歷有關。媽媽聽後沉思片刻,認同我的分析,也表示會嘗試和孩子以善意溝通對話,一起回顧那段不愉快的經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家長日過後,這名學生有很明顯的變化,他變得不再那麼戒備,情緒變得平穩,學習和社交能力也有改善,更開始與我分享更多的想法。有一件事令我十分感動,就是他知道我喜歡某個卡通角色,某天早上神秘地叫我打開手,然後送我一個他親手用輕黏土製作的卡通角色!看見學生的正面轉化,我相信這就是善意溝通的力量。我們作為教師、家長持續去連結孩子的感受、需要,建立緊密的師生和親子關係,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大大提升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個戒心強的孩子,背後可能都有一段受傷的經歷,他們只是不懂得,或者沒有安全感去適當地表達自己的脆弱。我們鼓勵每個家長和教師都嘗試學習善意溝通,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讓他們有安全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上文提及的「教師善意溝通共學小組」,是我們學校參與「感講伙伴學校計劃」的其中一個策略,歡迎各位有興趣的小學校長、副校長、教師,報名參加4月10日舉行的計劃線上簡介會「校園精神健康從何做起?」,可掃描二維碼或輸入連結,了解更多詳情及報名:shorturl.at/cdLM5 文:殷欣(「感講伙伴學校」真鐸學校教師)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特教樂與路:學懂接納

最近辦學團體舉辦親子藝術交流團,這已是創校以來第三次的親子活動,更特別的是,能夠帶着學生走訪內地,體驗佛山的藝術文化,實在難得。 這次活動由屬會3所特殊學校聯合舉辦,籌辦目的是讓有美術潛質的學生透過參觀及體驗活動,增加對藝術創作的興趣,到訪內地交流,拓闊視野。最難得是參加的學生沒有年齡限制,只要對學習藝術有興趣,同時獲得家長的參與及支持,就可參加。4天3夜的旅程,讓每一個參與的家庭都盡興而回,值得。 同行的家長日常各為生計、各有所忙,有的很少參與學校活動,家長間聯繫多在社交媒體聯絡,能確確實實地相處幾天,得來不易。參加的學生智能和理解能力不同,情緒表達也各有特色;因此,要面對新環境、他校的同學及教職員,當然需時間適應,儘管學生的行為或情緒怎樣難適應,家長互相包容,甚為重要。 家長包容 培育子女同理心 車廂中有學生因為對於外出,表現興奮又焦慮,於是不期然便叫起來,我的一名學生——志明聽到了,就用英語對他說:「Please be quiet.」請他安靜。兩個從不認識的人,怎會明白對方的要求及感受,於是這名同學繼續叫,志明又繼續請他安靜。志明的媽媽嘗試跟他解釋,安撫他。我告知志明,這名同學因為從未試過遠遊,他心情很緊張,覺得不舒服,所以表達出來。 志明聽罷,思索了一會,問:「為何他會不舒服?」我們說:「因為他未試過離開香港,要遠遊幾天,所以表現特別緊張。」 學生點了頭,又看看這名同學,然後就沒有再要求他安靜。往後幾天,我觀察到志明媽媽很有耐性跟他講解事情,兒子每看到新奇的事物,很自然就發問,媽媽從不覺得煩厭,而且鼓勵他嘗試,引導他思考。怪不得,這名學生平常很有自信,樂於表達所思所想。 幾天的行程,那邊廂的同學總會間斷地發出叫聲,他的媽媽努力地用我們行內的行為矯正方法幫他適應,其他家長看在眼內,盡是體諒及包容的眼神。這名同學開始適應了,情况稍有改善。我有機會跟媽媽傾談,媽媽原來很積極及努力地修讀了很多課程,學習怎樣處理兒子的情緒及行為狀態,看着媽媽拿着的文件夾,「專業」地記錄孩子的表現,又跟他訂下規則,她這份積極態度,實在令人佩服及欣賞。 行程臨近完畢,家長分享,大家都非常珍惜參與是次交流團的機會,因平常根本無法參加普通的旅行團,怕製造麻煩給其他團友;但是,由學校舉辦,家長的壓力都放鬆了很多,因為大家都願意彼此包容及體諒。一個旅程造就了兩個不同群體的認識及互動,從不了解到互相包容,整個過程短短幾天,正是這旅程最珍貴之處。 換位思考 改變自身態度 我相信這個想法很正常,彼此「過來人」,一定能夠感同身受,大家自然會多點同理心;可是……志明請對方安靜的「直接反應」不就是社會大多數人不了解有特殊需要人士的反應嗎?大家的好奇不就是當初接觸時的疑問嗎?只是,志明有機會聽媽媽的解釋,有機會學習從別人角度思考困難,於是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行為及態度。 接納從來都不複雜,改變只在於自己的思考及看法。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分析文字部件

近年,教師教小朋友漢字,會嘗試採用字源教學及部件教學等方法。他們通常遇到的問題是,究竟怎樣正確分析字形?字形應該拆分成哪些部件?是否每個字形都可以解釋?教師可能以為剖析字形必須具備艱深的文字學知識,其實並非如此。教師只要學會一些簡單的概念,查閱網上資源如《漢語多功能字庫》,或者其他字源字典,要找出一個字的由來,是怎樣從部件合而成字的,絕不困難。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 部件表示字義和字音 在網上《字庫》,查尋「日」字,得出「『日』字象太陽之形」的結果,意思是「日」的字形是根據太陽的形象描繪而成的。 另一例子是「媽」字,查出來的結果是「從『女』,『馬』聲,表示母親。」部件在字形中,有兩種功能,一是表示字義,即部件是義符或形符;二是表示字音,即聲符。「從『女』」的意思是,部件「女」在「媽」字形中,功能是表示字義,「媽」是女子。而「『馬』聲」的意思就是,部件「馬」表示字音,「馬」、「媽」音近。「從『女』,『馬』聲」指,「媽」字是由義符「女」加上聲符「馬」組合而成。 部分兼備表義、表音 有些部件在字形中,同時兼備表義、表音兩個功能。例如「娶」字,「從『女』,從『取』,『取』亦聲,本義為男子娶妻。」部件「取」在「娶」字中,既表示字義,「取得」女子,也表示字音,「取」、「娶」同音。留意「娶」字有多於一個表義部件,即「女」與「取」。 「信」字是「從『人』從『言』,會人言有信之意。」「信」字由部件「人」與「言」合成,表達「人言有信」的意思。「信」字是沒有表音部件的。 字形按照本義製成 又如「覺」字,是「從『見』,『學』省聲。本義是睡醒。」這裏「『學』省聲」的意思是,「學」省卻了部分字形,是聲符。換言之,「覺」字是由部件「見」與「學」組成,前者表義,後者表音,並在組成「覺」字時,省掉了「學」字形中的「子」。「本義」的意思是「睡醒」。其後,歷史演進,「覺」字添加了其他「引伸義」,例如「醒悟、明白」等。我們分析字形時,必須依據本義,因為字形是按照本義來製成的,而不是引伸義。 最後,「亦」字「是『腋』的初文,小點指示腋窩……後借為亦是的『亦』。」「初文」是指最初用來表達字義的字形。古人要表達「腋窩」,原本是寫「亦」的,後來才用「腋」;而字形「亦」就借用作表示「亦是」的意思。 教師明白上面幾個例子,就能夠運用網上《字庫》找出大部分漢字的字源。教師參考這些資料,於教學中分析字形時,就能持之有故,有根有據。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青春期爸爸」真係無偈傾?

好友創辦的機構在港致力推動父親角色,從認識至今無間斷合作不同項目,製造機會讓青年人接觸及傳播父職的重要。近日有幸出席其機構周年聚會,他起了個標題給我發揮,在此記下當晚的分享內容。 自幼缺溝通 子女自然感隔閡 所謂青春期爸爸,意思是家有正值青春期子女的爸爸。青春期子女與爸爸真係無偈傾?我腦海即時浮現出一幕幕的畫面……大兒子中學家教會辦親子旅行,我當家長義工協助玩熱身遊戲。其中一個合作遊戲的玩法是每人拿着一根管道,以接龍形式傳球至終點,聽上去容易,但全隊共10多人,包括幾個家庭的男女老幼,要管道無縫接龍的確有些難度。當一些隊伍發出完成傳球的歡呼聲時,我負責看守的隊伍卻傳來一名面露兇光的爸爸咆哮聲:「都話要聽我講!否則又會失敗!」不過事情發展並非如他所想,孩子繼續不協調,然後更有其他爸爸發出怨言,結果這隊全場包尾。過程中,我最深刻的是看見那名爸爸的兒子一副想瞬間離場的苦瓜乾面,不難想像他們家庭爸爸一人獨大的景况。 我又憶起自己青春期與爸爸的一幕來……與他已有一段沒溝通的日子,一天他卻突然走來關心我,我裝作睡覺,以背脊迎接他。那個青春的我已被捲入父母衝突漩渦多年,媽媽不時向我說埋怨爸爸的話,令我煩厭不堪。爸爸浪子回頭式的關心其實很珍貴,可惜當時我認定他是自己的煩惱根源,心情複雜得沒法與他對話。沒法對話再令我想到父親與孩子間無話可說的一幕幕,不少媽媽朋友訴說丈夫下班回家後只懂沉醉於私人空間:玩電話、打電動、看電視等,孩子成長路上親子溝通之門沒好好開通過。當青春期子女渴求更多獨立空間之際,往往就是爸爸意識到溝通重要之時,那就有如時空錯配,子女會認為大家「唔啱channel」,跟爸爸真的無偈傾了。 投其所好 持續陪伴 在家不作一人獨大,不成為子女麻煩根源,及早「搭啱 channel」的爸爸又如何?我認識一名爸爸是這樣的……升中後他兒子因學習環境適應和人際問題進入超級龍捲風狀態,他努力耐心聆聽兒子的控訴和鬱結,將心比心,分享自己中學階段曾遇上的掙扎,表示會陪伴兒子一起渡過任何難關,又建議他一些實用對應方法。去年暑假兩父子結伴同遊,參觀旅遊地點歷史建築,到著名景點打卡,享用當地美食,感受足球賽現場氣氛等。過程並非事事順利,實際上爸爸吃盡青春期兒子情緒餐。就算再野的孩子,在有爸爸持續的陪伴下,那一個不會感恩呢? 現在這個爸爸會繼續約兒子在電視機旁看球賽或去看他的球隊訓練,閒時說說足球界趣聞;時而一起到茶餐廳吃個豐富早餐再上學上班,時而請兒子食個驚喜午餐,撩他說着校園趣事。當有特別難搞的功課出現時,兒子會主動求他幫助,爸爸定必撥出時間一同研究。投其所好,齊享美食和持續陪伴——造就出有偈傾的青春期爸爸。我很高興,這名爸爸就在我兩個孩子的身旁。各位媽媽也加油,以積極態度支持丈夫做個跟子女有偈傾的爸爸。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學習漢字好處多

科技發展迅速,新生一代打電腦、「篤手機」比執筆寫字還要多,加上學校推行電子教育,教師很少在黑板上寫字示範,不少學生字體馬虎,筆順錯誤,執筆忘字。有學者指出,現在教師很少板書,以及學生中文抄寫功課減少,令學生對漢字結構認知模糊,削弱對文字的理解,建議增加書寫練習。 圖像法學漢字 其實學習漢字,好處很多,首先,漢字基本性質是形音義的統一體,由古人「師法自然」的造形創作,形體優美,如「水」像流水狀;「目」像人的眼睛;「山」像起伏連綿的山峰,具有較強的畫面感。 由於漢字是圖像化,除了可以記錄及表達意思外,也能以圖像令小朋友作記憶練習。根據1989年美國提出的「腦研究十年」,科學家發現人的左腦主要靠語言、文字,用邏輯去記憶;右腦主要靠圖像、聯想,用照相法來記憶,並且右腦憑借圖像的記憶能力是左腦的100萬倍。如以圖像思考和記憶的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運用圖像聯想的安徒生成為著名的童話大師等! 其實在0至10歲時期,幾乎每個人的右腦都非常活躍,然後進入成人就大都左腦較活躍,因此透過圖像思考,讓小朋友在腦中形成一部有趣的動畫片或者故事,慢慢地,可能對生活的事物充滿興趣,加強學習能力!有研究腦的科學家指出,認識漢字就是運用右腦的原理,好像學習融入圖片之中來記憶,結果顯示小學生2000個常用漢字只需幾天就記下來了。另外,學習漢字從中也可以學習美感,如有一些字要左繁右簡:「到」、「影」,或者要上大下小如「售」、「然」等,都是美感和構圖的學習! 書寫方式助記憶 然而學習漢字用抄寫方式更為有效,有研究顯示,手寫漢字有助於學生以知覺處理系統以及神經動作控制,將文字傳到視覺系統儲存起來。手寫的過程能讓學生的大腦重整並組裝授課的內容,使學生能重新編碼及記憶內容。 沒有漢字,就沒有中華文化,學習漢字可以從中了解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智慧,那麼學校應多鼓勵教師板書及讓學生多抄寫中文字等,也希望家長及社會各方人士支持學童以書寫方式學習漢字,從而進入中華文化! 文:陳雪儀(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如何實踐愛

朋友懷孕了,我在遠方替她高興,想像這個勇敢又可愛的大女孩,日後一定會成為可愛的媽媽。 我家大兒子今年剛好18歲,我們像是完成了一個階段的責任,卻又好像還有遙遙長路。回想當年傻乎乎當上新手媽媽,雖然戰戰兢兢,卻有一種天真的篤定,覺得孩子會在這片土地上好好成長,未來和大家一起把它變成更美好的家。今時今日,這種天真好像變得奢侈,但勇氣、從容和平常心還是不能缺。我嘗試從自己旅程的最初捎來一些體會,它們大多是從失敗裏領回來的,希望粗當小禮物,送給可愛的新媽媽。 不用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愛。對大部分新媽媽來說,母愛都是渾然天成的,甚至超乎自己想像。畢竟身體早就為你準備好狂飈的荷爾蒙,要不愛也不成。難題倒是如何實踐。有些實踐真心誠意,無條件包容;有些實踐看來像愛,實質是操控。當然,操控也可以從愛出發,可是,若我們放任自己沉溺在翻騰的焦慮情緒當中,拚命亂抓,愛到最後只會留下偽裝。 守護珍貴初生記憶 請認真觀察、聆聽、理解自己獨一無二的孩子,有餘力時好好記錄。像是,他如何跟肚皮外的媽媽結連?何時懂得為音樂歡快地擺動滾圓的小小身體?怎樣在跌跌碰碰中探索世界?能夠目睹奇蹟在懷中展開,近觀生命的啟始,是媽媽的大幸。請努力在人生起點上成為最懂孩子的人,並且守護珍貴的初生記憶,以後誰個來偷心的男孩或女孩都帶不走。 修煉從容情緒 對自己寬容一點。我們不要假裝了:親職不止有甜蜜和歡笑,既然無理取鬧是小人類的出廠設定,那麼大人必須自求多福,修煉從容的情緒。然而,若自己也感染了無理取鬧,怎麼辦?請先檢視失控原因——是上班把情緒資源都用得七七八八嗎?會不會是對別人的說法太在意了?還是你根本需要歇一歇?很有可能,最後你會發現,問題癥結根本不在孩子。請接受自己有進步空間,可以的話也請向孩子道歉。安全感並非來自永不犯錯的媽媽,而是來自媽媽面對過錯的坦率和勇敢。 先寫到這,下回續。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4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面試故事——向《鄉村教師》致敬

看了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鄉村教師》(注意:下文含嚴重劇透),適值兒子面試中學的日子,於是,想到了一個改寫為「面試」的虛構故事,希望可以給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一些啟發。 話說,某著名中學校長面試,在最後一個面試日子的最後時刻,迎來了一個頭髮凌亂、神情委靡的男孩。校長和副校長面面相覷。副校長看了看男孩在原校的成績,全級考三十,體育藝術方面也無過人之處,學校根本不可能收錄他。副校長清了清喉嚨,說:「我和校長接着問你問題,懂的就回答,不懂的,可以說不知道。」男孩說:「明白。」 背了牛頓定律 「將來會懂」 「地球是太陽系由內及外的第幾顆行星?」「不知道。」「水的分子式是什麼?」「不知道。」「『一矢中的』中的『矢』字是什麼意思?」「不知道。」 問了許多問題,男孩一臉惘然。副校長瞧了瞧校長,隱隱約約地搖了搖頭。校長攤開了手,對男孩說:「不要緊,你是我們面試的最後一個學生,我們還有5分鐘,我繼續問你問題好嗎?」男孩的黑眼圈好大,疲憊的臉上露出了感激的表情:「好的,麻煩校長了。」校長問:「你聽過最有意思的話是什麼?」男孩眼睛忽然濕了一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說的。」副校長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校長繼續問:「你有最喜歡的詩嗎?」「有的,校長。」男孩擦了擦眼淚,繼續說:「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校長和副校長靜默了好一會。校長說:「好的,我們學校十分關注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我不考你,只想問你,你心目中有沒有一個你認為最厲害的方程式?」男孩像背書一樣念道:「一件物體的加速度,與它所受的力成正比,與它的質量成反比,英文的公式可以寫成F=ma。」男孩見校長愣了,又說:「這是牛頓第二定律。」校長直了直身子,說:「坦率地說,我們看你的成績並不是特別突出,可是,我們面試了2000人,你後來的答案,是我聽過最好的。」副校長接着問:「誰教你這些?」男孩怔怔地望着前方:「我讀書成績不好,這是爸爸昨天晚上教的,他說,我一定要對學問有興趣,一定要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我說我不知道對什麼有興趣,他就說,要把他覺得最重要的學問告訴我,於是我背了一首詩,又背了孔子的話……他要我牢牢記住牛頓3條定律,我不想他辛苦,一邊哭,一邊騙他說,我懂了,他說,知道我不懂,但至少背了,將來會懂。」 「你爸爸生病了嗎?」校長問。「癌症,今天早上走了。」男孩的眼淚掉了下來。課室一陣沉默。 教師讓文明得以發展 這個故事,當然是虛構的,「二次創作」於科幻作家劉慈欣的《鄉村老師》,小說中,考官是外星人,考的都是科學問題,而臨死前要將重要知識傳授給懵懂孩子的,是一名癌細胞擴散至肝臟的鄉村老師。故事結尾,外星人因為孩子有關牛頓定律的答案,而中止了毁滅地球的計劃。(推薦大家從頭到尾細看原版小說,中間的場景跳接技巧高超,即使知道劇情,結局的敘事方式仍然十分感人,相信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定可以得到極大樂趣。)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與AI同行 不是電影橋段

早前在社交媒體一些5分鐘看完電影的視頻中,重新看了2001年的一套科幻電影——《A.I.人工智能》,其中AI不僅擁有與人類相似的情感,還擁有超越人類的知識與能力。這部電影早在2001年就已向我們展示人類與AI共處的可能與挑戰。在這個資訊科技日益發達的時代,AI的高速發展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教育領域自然也不例外。許多香港學校已開始把不同的AI應用融入學校之中,目前這些AI應用多集中在學校行政管理和教學方法上。例如,在行政領域,學校正在使用AI來撰寫家長通告、溝通文件等。在教學方面,教師亦開始利用AI來批改作業、準備教材、分析學生學習情况等。這些應用無疑提升了教育的效率,使教師能夠更有效地教學。 然而,在享受AI應用帶來工作優化的同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思考教育的根本目的:幫助學生為未來社會做好準備,釋放他們的潛能,讓他們能夠完成更多事情。我們不是反對教師探究如何更高效地工作,而是擔憂過分依賴AI可能會導致教育偏離其本質。 小學推AI課程 培養創意解難力 因此,我們有必要探討如何系統地裝備學生未來所需的能力,特別是在AI應用方面。這種系統的培養並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如何使用AI,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索來學習這些知識。因此,我們的德萃小學部鑽石山校與香港教育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在2024年9月開展一個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全面AI課程。這個課程將分為4個部分: 1. AI的理論基礎:這部分將教授學生了解AI時代,學習AI的理論知識,以及背後的道德觀念和正確應用的態度。 2. AI技能訓練:這部分將教授學生如何應用AI,比如統計學、編程的各種技巧。這包括了解不同的系統,使用不同的編程工具,學習AI創造工具等。 3. 實戰項目:學生將通過實際項目來運用所學的理論和技能。我們設計了6個不同項目,讓學生在學習技巧後,能夠實際應用。 4. 企業參訪:學生有機會參觀香港不同的企業,真實了解AI的應用,這將與他們學習的課程內容和項目相結合。 我們相信,一至三年級的學生需學習如何理解這些AI技術,培養創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將能創作自己的圖畫書,製作自己的影片或音樂,這些都強調其創造力和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他們在這些年級裝備這些AI技能後,到四至六年級時,他們能應用這些技能解決更多樣化的問題。 助孩子終生學習 改變世界 通過這樣系統的訓練,我們希望學生在小學一至六年級期間不僅學習到AI技能,而且能夠應用這些技能去創造和改變他們的生活,進而改變世界。這是我們對未來教育的願景,也是我們對培養下一代所承擔的責任。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個體。在這個AI日益普及的時代,學校應該是學生學習如何與AI和諧共處、相互促進的場所。我們期待透過這種教育模式,幫助學生建立終身學習的態度,這使他們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競爭力,我們希望學生不僅是技術的使用者,更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領導者。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4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我唔想返學」

我家兩位少爺,一個中三、一個小四,都天天碎碎念「我唔想返學」、「最好聽日打風、紅雨、學校地震」……最初,這些話總會觸動我內心深處的不安和無力。 我夫婦倆不喜施壓,兩個仔雖不是尖子,但在校內基本上沒怎麼經歷挫敗,毋須特別努力就能保持在中上游,課業壓力遠低於同齡孩子,按道理應該十分快活。所以,他們並非因為恐懼,而是發自內心「不喜歡上學」。 不再搬大道理 轉探索內心不安 對於自幼慣於認真、奮鬥的我來說,這是不思進取、不知世道艱辛、「不靠譜」。我不自覺擔心,孩子會斷送在勤學中體驗滿足的機會,甚至無法握穩生存的能力。 我覺得無力,因為我深信「喜歡讀書」是發乎內心,時機未到、心智未開的話,我沒法子強迫。當然我也試過曉以利害,說讀書是為了將來生存,「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很快,我就不想搬這一套了,他們不會因為這些大道理而「喜歡讀書」。 事實上,他們在社會教化過程中,早就接收不少誘之以利、懼之以害的信息,很清楚那些道理。他們一方面說「唔想返學」,另一方面卻心知這是逃不掉的責任,天天準時返學、交足功課,只是內心厭倦。他們念不同的小學,怠倦並非個別學校所致。 於是,我轉而探索自己內心的不安。透過重建心靈的安穩,我發現生活不一定要「靠譜」,孩子不一定要討喜,我的內在也可以平安。阿仔唔認同返學,唔等於個天會跌落嚟。學有所成,也未必前路康莊。放下「靠譜」的標籤,我嘗試沉着觀察,真正理解孩子的心態,接納「孩子可以跟我不一樣」很遲才開竅、甚至不開竅。 我慢慢看到,阿仔們的成長環境跟我多麼不同。我的年代,父母少管束也少照顧,天生天養的細路多的是,奮鬥意識很強。現今孩子矜貴、物質無憂,自然不像我那般早熟。同時,這一代孩子被返學佔去的時間確實遠比我長,在校連午飯也只能匆匆吃。閒暇與玩樂,彌足珍貴。 陪阿仔發春秋大夢 有時,我也覺得學校有點像監獄,困住孩子渴望自由的靈魂。我大致了解過在家自教與自然主義教育,無奈沒資源實踐。我務實地選擇讓孩子在學校系統接受教育,認為那也可以讓孩子好好成長。我明白,制度中總有不理想之處。既是不理想,那麼孩子們不喜歡,不也是自然的嗎?如果「不喜歡」是心聲,孩子表達真我,不正是心無罣礙的象徵嗎? 想通這一點,我就很感恩,他們在家裏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可以毫無顧忌地講真心話。慢慢地,他們的碎碎念不再是我的擔子。我明白他們的苦悶不快,視之為他們學習面對的課題,我甚至可以輕鬆回應他們。 第一種回應,是實話實說,「如果下定決心,真係可以選擇唔返學」。我告訴阿仔在家教育的理念,無論家長和小朋友都要投入心力,你有無決心試呢?通常說到這裏,阿仔就會寧願保持現狀。 第二種回應,是陪阿仔發春秋大夢。我會用哄小小孩的語氣,說「哎唷~返學真係好悶呀可」、「打風就好啦」。孩子也明白我不是來真,而是我確實明白他、在陪伴他。這類胡扯也很好玩,例如弟弟說,希望一周只有星期日、星期一這兩天,我接口「咁開心,淨係星期一返學,即係有一半日子放假喎」,兩母子嘻嘻哈哈。歡笑,就是如此捕捉。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