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樂樂:藉繪本討論死亡課題

在華人社會,論及死亡是一種忌諱。父母不會特別與孩子討論死亡的課題,更遑論去理解和面對死亡所帶來的情緒。由Jon J Muth撰寫的英文繪本Addy's Cup of Sugar正好幫助父母切入這令人難以啟齒的話題。 Addy's Cup of Sugar(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Jon J Muth 出版社:Scholastic 故事講述艾迪(Addy)飼養了一隻小貓,由於小貓叫聲與樂器小號奏出的聲音相近,故取名為「小號」(Trumpet)。她倆總是形影不離,是要好的朋友。一天,小號遭遇車禍,不幸去世。艾迪難以接受小貓死亡的事實,為讓小號能起死回生,決定尋找智者大熊貓靜水(Stillwater),希望牠可幫忙想辦法。 大熊貓給了艾迪一隻杯子,牠說只要有鄰居願意給她一些糖,並盛滿這個杯子,便能製造出一種治療藥物。不過,有一大前提,就是願意給她糖的鄰居,不可以有親友死亡的經歷。聽罷,艾迪便急忙挨家挨戶拜訪,希望盡快把杯子填滿糖。 首先,艾迪到訪Emma家,但她卻愛莫能助,因為Emma的祖父剛在去年離世。她又到訪另一鄰居,但這名鄰居也幫不上忙,因為她養的狗Gracie已垂垂老矣,上周在睡夢中過世了。艾迪繼續鍥而不捨地拜訪不同的鄰居,但發現每戶都在不同的時候經歷過親友的死亡。艾迪雖然失去小貓,但並不孤單。 尋找治癒心靈的藥物 最後,艾迪找不到糖,但她明白到,大熊貓只是想為自己尋找治癒心靈的藥物,而非為小貓尋找起死回生的藥物。小貓離世,傷心在所難免,不過,從另一角度看,小貓只是以不同形式存在,永遠存於心中。 這書是作者Jon J Muth根據佛教寓言故事The Mustard Seed改寫而成。The Mustard Seed講述Kisa Gotami失去唯一的兒子,傷心欲絕,她尋求佛祖的幫助,佛祖請她找一粒芥末籽,但這粒種子必須由一戶沒有逝者的家庭給出,最後當然徒勞無功。不過,她領悟到,親友死亡並不是她獨有的創傷。 引導孩子接受傷痛 家長可通過Addy's Cup of Sugar與孩子展開有關死亡的討論。死亡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環,面對親友、寵物的去世,如何引導孩子接受傷痛的情緒,繼而放下釋懷是必須學會的課題。 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也十分有趣。作者Jon J Muth是美國作家和插畫家,長期專注亞洲研究,並對太極拳、水墨畫和茶道感興趣。他筆下的兒童繪本經常融入東方的元素、禪學的內容,能把複雜的人生哲學深入淺出。例如,他其他的作品如Zen Shorts,大熊貓與孩子討論物品的價值、善惡的界線和如何處理沮喪的情緒;Stillwater and Koo Save the World教導孩子只要每天做好事,積少成多,也就能使世變得更好一點。 文︰Carol Ma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親子關係 多了一點空間

在家長小組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坐在前排的一名母親,她幾乎每堂課後都會重聽內容。 有一天,她舉手分享了在課堂上的得着,很想藉着她的分享,祝福各位家長新一年有好的教養歷程。 孩子不是一個問題 她說:「以前兒子會跟我抱怨,說我不明白他讀書很辛苦。我想了想,其實我知道他讀書辛苦,但當我看見他邊做功課邊看手機,有時甚至跟朋友聊天聊到差不多10點才開始做功課,然後弄到很晚才睡,我就沒辦法跟他說一句『你辛苦了』!也不想要去明白他,因為他讓我覺得他沒有責任感,而且兒子開始長大,不想每次都嘮嘮叨叨,在學業上角力。 「後來在課堂裏,聽到Tommy說,孩子可以面對問題,但孩子這個人不是一個問題,這給了我很大的提醒。以往我可能一直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不自覺讓孩子覺得自己也是一個問題和麻煩。但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例如對父母黑面,躲在房裏,沉迷手機等原來只是一個現象,也並不止是我兒子的問題,我心裏頓時釋懷了一些。 「我用了一段時間才明白Tommy的教導。他常常跟我們解釋孩子一些行為問題的成因,我是明白和了解,但沒有講到解決方法啊,我起初很迷惘,所以只好不停重聽課堂內容,自己多點思考,也反思自己。後來我想,其實每個孩子都很獨特,本就不能一概而論。而父母也有父母自己的性格和做法,所以即使是解決方法,也是有很多不同的形式。」 這名母親的分享,很觸動我的心。事實上,與這代孩子同行,父母需要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用更廣的眼界看待孩子,我們再不能單純地以目標為本、事情主導的方式來與他們互動,否則只會出現反作用力。 打破負面循環 當這名母親發現兒子很多的「問題」,原來只是一個現象的時候,她多了一份釋懷,而這份釋懷讓母親的心頓時多了一份空間,母親不再急於解決「問題」,她放慢了腳步,也不再因孩子的「問題」觸動神經,這樣親子關係反而多了一份空間,因為原有那種不健康的負面循環被打破,改變的空間就從這裏開始。 2024年,願每位家長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陪伴他們度過生命不同的階段。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超人DadDad:孩子交友小錦囊

當我們的孩子慢慢長大,便需要學習社交,與不同的人相處,結識新朋友。不論在育兒過程,甚或乎過往在工作上接觸的小朋友,總會看到孩子很想向別人示好,又或者很想跟別人一起玩,但用錯方法表達,有時他們更會以暴力或哭鬧的方式處理關係,並不懂得表達合宜的社交禮儀,以致遭受拒絕。 以下有一些交友小錦囊,可以讓家長協助孩子與別人建立正面的友誼: 1. 學習社交禮儀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示範如何與他人打招呼,讓孩子將基本社交禮儀自然內化。 同時也可以透過遊戲,在互動中加入能夠表達情緒的字眼,讓孩子學習覺察與表達情緒,不用暴力或哭鬧處理問題,學習善待身邊的朋友。 2. 學習助人行為 人與人的相處,總是需要互相幫忙,當家長觀察到其他小朋友有助人行為,向他人提供協助時,可以教導孩子多些留意,以及學習別人的助人行為,讓孩子明白,當別人有需要時,如果自己有能力提供協助,是可以伸出援手,這樣除了可以為他人解決問題,分擔煩憂之外,亦可以讓別人對自己有良好的感覺。 3. 學習欣賞及讚美別人 我們總是喜歡和帶給我們舒適及良好感覺的人在一起,因為這些朋友能給我們有正面的感覺。但是,未必每個孩子都明白,向別人說正面的說話,能帶給別人良好感覺。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多些以具體事例讚賞孩子,例如說「你今次做得好好,願意主動幫助別人,願意與別人分享」等。家長亦可以教導孩子如何稱讚別人,讓孩子明白,讚賞亦會令人感到愉悅,更能帶給別人正面的感覺。 4. 學習與朋友一同遊戲及分享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邀請不同的朋友一同參加有互動元素的遊戲,並向孩子示範如何收拾玩具或分發零食給朋友,鼓勵他們跟着做,每當孩子能夠做到的時侯,可以讚賞他們,並告訴孩子,你對他的行為感到驕傲。 除了以上錦囊之外,當孩子在交友上遇到困難,家長亦可以多關心孩子的需要,聆聽他們的感受,並與孩子分享正確的表達方法及教導孩子如何改善社交技巧。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無用之用

近來因為準備搬往一個更細的單位,所以必須在把有用之物入箱前,丟掉無用之物。這項工程本身已浩大,加上蘇菲不在港,如何妥善處理她的東西令人頭痛。想起朋友家有條規矩,就是一年沒用過的東西視為無用,到年底要扔掉,因此朋友家雖然有五口子,但雜物並不多。若用這方法處理,相信我家近七成東西可扔掉,走個簡約設計風格也可以。 處理蘇菲無用之物,無非是她十多年都捨不得扔掉的東西,有千奇百怪的小石頭和貝殼,也有我們以要扔掉的舊衣服布碎粗製的娃娃衣服,還有各種物料、形狀、大大小小的盛物器皿;這些無論當年或今日均屬「無用」的東西,就是陪伴蘇菲成長的玩物,我無法如玩具製作商般,描述他們售賣的玩具如何有助兒童發展哪些大腦機能,我只能說這些在現今社會不能稱為玩具的東西,有其存在意義。 「無聊事」皆成長印記 在2023年的最後一節中六課堂裏,我教導、教訓學生要好好規劃聖誕假期、模擬考試以至公開試的溫習計劃;一名學生突然舉手,說我應是十六型性格中的「J」,即判斷型,因為她觀察我就是喜歡凡事先做計劃,可能還會做長期計劃、中期計劃、短期計劃,然後還會按部就班地依據計劃做事或生活。我愣住了,再細思,是的,我特別喜歡計劃,也喜歡活在計劃中,因此對浪費時間會感到內疚,自然也見不得別人花時間在不知有何目的的事上。雖然自覺工作頗有效率,但目標都建立在完整計劃上,生活有時難免乏味沒趣。反觀蘇菲,時而發夢,花三五小時畫沒完成的畫,為想像的人物設定電話號碼,用無數時間跟友人吹無聊的水,在母親看來,這些無用的事,卻也成了蘇菲的成長印記,別有意義。 功利非絕對尺度 追夢自有意義 能善用物件的實用價值,時刻有效運用時間,這類人較易在現今職場上長袖善舞。可是凡事衡量價值、發揮效用這種思維一旦應用在所有人身上,那可是件可怕的事。我常想,若我活在靠狩獵維生的社會,定是個依賴別人救濟的無用之人。今天,我們會否輕易以有用無用去評定各種職業、學科,甚至是個人專長?蘇菲喜歡研究語言,若非有幸就讀牛津,會否得到那麽多肯定?有人窮一生追尋夢想,做着所謂無用之事,最後能成名自然獲得不少掌聲,但始終寂寂無聞的才是大多數。我相信,對追夢者而言,做着那些所謂無用之事,本身就是意義。 面對現實,雖然花了許多時間執拾,最後還是把蘇菲的有用無用之物全數入箱,待她回家再處理——又一次有意義地浪費時間。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移民也要讀寄宿學校?

英國教育世界聞名,大家都知。就算學費不菲,仍有大量海外留學生跨洋過海來求學;而且留學的並不止限於大學生,中學甚至小學留學生亦大有人在。香港亦有不少父母願意花上每年幾十萬元留學費,去保送年幼子女到英國就讀寄宿學校。由於年幼,除了寄宿,還要為學生安排一名本地人當監護人。由於是海外學生,故只能入讀學費及生活費高昂的私立學校,並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 私立寄宿校學生 亞裔華裔多 老實說,英國很多私校都靠寄宿學位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當中有好些私校早已是海外學生比本地人多,尤其以亞裔、華裔為主。一般在港家庭送子女到海外升學時,都會靠中介人公司申請入學,往往由於學校和中介之間的合作和利益關係,中介介紹的都是這一系列私校,你可能見到的都是香港人,甚至有機會碰上自己的舊同學! 其實除了私校外,英國的公立學校都有寄宿,但數量不多,就只有十數間。設立state boarding的原意,是照顧一些有特殊原因令父母子女不能同住的家庭,如駐海外軍人,但現在若有空位都接受一般家庭申請。 獨自面對陌生環境 恐礙成長 老實說,我對送高小至初中的子女獨自到海外升學的做法非常有保留。或者有些家長覺得這是訓練獨立自主的機會,可以令子女快速成長。是的,在寄宿學校裏就像「木人巷」,畢業的都一定有不少「經歷」。然而,我會禁不住反問,兒童的成長應該是這樣的嗎?還是應該有父母及親人在身邊一同成長?要知道在兒童期進入青春期的重要階段,孩子在身體和心智都有着重要的改變,沒有父母陪伴,獨自去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實在是個極大的挑戰。遙距的親子關係又可以建立嗎?這是一個健全的成長嗎? 我絕對明白,香港以至世界都面臨重大改變,而且父母都希望盡早給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但今時不同往日,過往要移民英國相當不容易,所以不少人都選擇只送子女海外升學;現在有了BNO visa後,移民英國的門檻已大幅下降,許多家庭都為了下一代的教育而選擇移民。可是我卻發現一些移民家庭,父母都已經身在英國,但仍然要送子女去寄宿學校,真的還有這個必要嗎?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聖誕老人不會老

剛剛的聖誕及新年假期,大家有跟家人好好度過嗎?大家的孩子現在多大了?還相信有聖誕老人的嗎?我家一年級的小女兒還是興致勃勃寫信給聖誕老人,大女兒已經開始懷疑聖誕老人的真實身分,姑勿論如何,收到禮物總是令人開心的事。 孩子心中最想要的禮物 不過,到底怎樣的禮物才是孩子心中最想要的?《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一書中,作者就曾分享過,有質素的陪伴,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因此,每逢大時大節要送禮物的關頭,作者都試着把禮物轉化為一種更特別的陪伴,例如:把晚上的睡前小故事時間由1本書增加至3本、平常坐校車的可以獲爸媽親自送上學。 大人的世界,覺得送這些禮很「流」,不算是一份真正的禮物。但作者卻說,每次孩子都因此好興奮,彷彿是父母把天上的月亮給她捧了下來似的,這便是孩子看世界的角度。現在的孩子都不缺玩具,我們但凡看到漂亮的、好玩的,就會忍不住買給子女,卻忘了真正令人快樂,是在於一起玩的過程,而不是買或擁有的剎那。陪伴可以把一雙手一條橡皮筋化成一個遊戲,把一張紙一支筆化成快樂的時光。畢竟這樣的聖誕老人送禮,無論到幾多歲也不會過時。 長假期的準備 節目安排要取捨 很快又到農曆新年,也許一些在聖誕假期的小觀察也能應用一下,讓大家可以更輕鬆自在的在新年長假期帶孩子。 首先是,節目安排請好好選擇取捨。沒有孩子前,我們一天跑早午晚3場是「小兒科」。帶着年幼的孩子,坦白說,這樣每天頻撲,怕孩子真的要看小兒科了。孩子筋疲力竭下,大哭或情緒失控,幾乎都可以預視得到。跟家人協調一下,是不是有些聚會可以不帶孩子去,或少去一次,或者聚會的場地(親友的家)有沒有地方讓孩子小睡休息?其實孩子也不想掃我們的興,他不過是需要好好充電而已。 其次,別把重心放在我們的儀式感中。美好的回憶,不在於準時12點倒數的一刻。聖誕也不一定要所有人吃過晚飯,唱完自選聖誕歌,再拆禮物才算圓滿。很多時,這些過程是讓我們自我滿足而已。孩子想要的,可能是經過一整天已到晚上10時,很累的時候喝口暖奶,吃一口聖誕曲奇,然後自我倒數,便沉沉入睡了。然後第二天醒來時,精神滿滿的跟弟妹來一場早晨聖誕歌跳唱,這樣也許不合乎聖誕傳統,但卻是孩子們記在心中的快樂聖誕時光。 多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就會發現更美的風光就近在咫尺。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使孩子明白我們心中所想

從小聽政府宣傳片「子女好與壞,在乎溝通與關懷」。兩句根深柢固的概念,植根我們心中多年,確實是金石良言。我們跟子女的關係,的確建基於我們溝通的方法。既然是方法,即是總有辦法訓練,只要有決心就能找出有效溝通竅門。 溝通比言語更早 一般來說,我們靠言語來溝通。但溝通並不限於言語,我們情感上的交流,可以透過表情、肢體動作,甚至文字圖像等來表達我們的想法。所以跟孩子的溝通,遠比他們懂得用言語前便已經開始。 懷孕期間,與肚裏的孩子互動已經是溝通的開始。爸爸媽媽在這段期間跟寶寶說話、撫摸肚皮,都是溝通的一種,甚至孩子認得媽媽的氣味,也是成功溝通的方法。 要做到有效溝通,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 認清身分 我們的說話,代表了我們是誰。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以父母的身分跟他們對話,一切來得尊重。但當我們說話帶有情感的時候,尤其是被孩子激怒了,我們也要注意我們的說話是否合乎自己家長的身分與形象。 一些詆譭孩子的說話,過分主觀判斷,都令到孩子感覺不被尊重。或許他們不懂得如何向你表達那種感受,久而久之只會跟你愈走愈遠。對話是雙向的,有來有往,嘗試在不同情景之中,保持父母身分,說父母應說的話,多體諒,跟孩子產生共鳴,才是有效的溝通方法。 2. 溝通要真正表達內心心意 有時我們跟孩子說教的時候,帶有不同的情緒。溝通打開了,卻愈說愈錯。因此,溝通要真正表達我們內心的心意,不要把話說得過分,導致詞不達意。 孩子接收什麼,取決於我們當時的說話、表情,甚至心情。但除了言語(聲音)是我們聽到之外,我們自己的表情,只有對方見到。除非我們嘗試在鏡前跟自己說一次,才能感受到孩子接收的是否我們內心真正表達的心意。 3. 切忌「我我我」 或許我們都很心急跟孩子溝通,很多時都會使用「我」作為說話的開端。例如「我覺得你很好」、「我覺得你態度很差」。這些都是由「我」開始,當中或許帶有指摘對方、宣泄情緒、單方面管教或否定對方成分。感情用事的甚至會裝腔作勢。這樣的溝通,對方只會覺得所有內容都只從「你」出發,並沒有從「我」角度去想。 嘗試一下由對方角度想,或許可以達到更多有效溝通的模式。嘗試溫和地表達反對,心平氣和的跟孩子們打開話題,引導孩子思考,多用問句「你覺得這樣好嗎」、「你覺得這樣做對嗎」或「如果情况掉轉是你,你又會如何做呢」。把「我」換轉「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溝通效果。 最後,不忘在溝通的結尾留下下一次溝通的機會。溝通完結前來個小總結,不但可以總結溝通內容,也可以調整對方心情。也不忘感謝對方願意花時間跟自己溝通。始終孩子愈大,會跟父母溝通的機會愈少,也不是必然,因此我們不妨感恩孩子還願意跟我們做有來有往的溝通吧。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誰曾仿效孟母三遷?

現今不少家長仍然效法孟母三遷的精神,為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不斷搬家。從小搬家數起來有十多遍,不過當時年少無知不知所以。結婚生孩子以來,在剛過去的12月完成了第六次的搬家。 為選校入學搬遷 孟母為孩子選擇居住環境的考慮因素是:不嘈雜,少引誘,減少分心;有正面氛圍,保持向上心。婚後跟隨丈夫寓居於新界北區靠近外母家,直至大兒子兩歲時考慮有關選校入學事宜而遷往九龍西區,那是我首次仿效孟母。孩子成長過程,香港樓價持續高企,只能租住私人屋苑。在租屋的日子,搬家原因離不開業主不續約或家居空間不足夠,後來再有對應孩子專注力不足情况的因素。 為安全感成為業主 5年前,正值大兒子升讀高小,小兒子幼稚園生涯也將結束之際,我與丈夫的關係亦因在教養兩兒上長期的不協調而出現問題。當時由大兒子的一件鹵莽事觸發,促使丈夫決定終止婚姻。這事情一旦成真或情况持續沒有好轉,我都要思考該怎樣照顧兩兒長大成人。那絕對是最艱辛的時期,他們分別需要適應小學有考試的日子及升高小後功課更多更難的狀况;那時亦是他們最容易起衝突的年紀,一個沒同理心,另一個沒耐性,只要我眼睛離開他們一分鐘,爭執,甚至打鬥隨即發生……受原生家庭影響,為尋找多些安全感,不再為居無定所擔憂,一鼓作氣之下,我成為了業主。在能力範圍以內,購下一間400多呎房子。為減少他們衝突,即使改裝後面積有如劏房,我也要將原來的兩房轉為三房。在信仰教導下,我努力地溝通協調,結果丈夫3個月內回心轉意。購下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家四口連同工人跌跌碰碰中(包括疫情)在這裏度過5年。 孩子快高長大再成租戶 大兒子不經不覺已身高6呎,狹小的「劏房」再也容不下他,睡覺時雙腳早已需伸到牀外,而當他躺在地上時,身軀體積已佔了半個客廳。難得兩年暴風期過去,眼見他今年開始注意學業,但是家中卻沒有他可以安靜溫習的角落,也想到小兒子來年升中,於是我與丈夫再一次籌劃搬家,為他們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找租盤這回事,看中了就必須快行動。不消一星期,我們就分別找到心儀單位租住及物色到合適客戶租用物業。又花了接近3星期穿梭新舊屋之間,維修和清潔,積極執拾與搬遷。在聖誕節的前一晚終於完成任務,我們在新屋寧靜地度過平安夜。 在650多呎的新屋,空間闊落多了,我們期望三五七年內不用再搬家,孩子在此成長直至完成中學甚至大學階段。這次搬家到底能夠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學習環境嗎?我們未知道,暫時只觀察到他們更喜歡躺在自己牀上或客廳休息,房間並沒有因為物件擺放位置多了而更整潔。可能是剛考試完畢要輕鬆一下吧,也可能是搬新屋太興奮未懂收拾吧。感到孟母三遷現代版其實有後續,要減少孩子分心和保持其向上心,不單止控制環境因素那麼簡單。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室內遊戲的不同面貌

小朋友的成長,所處之地離不開戶外和室內,當套用了「小朋友在哪裏成長,就應該在哪裏遊戲」的智樂概念,那麼,小朋友除了在戶外玩,也應該在室內玩。回顧我們多年來推動兒童遊戲的軌迹,當然少不了室內遊戲的蹤影。 早在1997年,智樂便於葵涌首創遊戲資源中心,可供小朋友和家長外借玩具和遊戲書籍,即場參與遊樂坊及遊戲工作坊。過程中,我們不斷嘗試變化,更務求理解公眾需要,以策動合適又合宜的室內遊戲服務。 從玩具借還 到創建自由遊戲空間 至2001年,迎來了一個大契機——我們獲委託管理及營運香港中央圖書館的玩具圖書館,一星期7日,提供館內借還玩具服務。長時間開放兼進駐市區的核心,讓我們有更多機會接觸更多受眾。植入了反思思維的智樂人又按捺不住,又在思前想後,如何推陳出新,為小朋友帶來更高質素的室內遊戲呢? 「不如自行創建一個吧!」萌生了這個大膽想法後,我們組建團隊、啟動研究、尋訪選址、外求專家、構思設計、籌集資金、跟進工程……2009年,遊戲萬象館終於隆重登場,並以遊戲盒子、空中繩網、遊戲穿梭城、遊戲發明室、玩具圖書館等好玩點子,令人耳目一新,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家長也讚不絕口,萬象館更成為室內版自由遊戲的示範佳作,吸引不少業界專才前來交流、觀摩和學習。 遊玩書中世界 誘發閱讀興趣 經歷了萬象館的實際運作後,令我們信心滿滿,向玩具圖書館游說。2018年第四季開始,我們以遊戲工作為基礎,作季度的環境設置,並於遊戲時段作適切回應,為小朋友和家長帶來與別不同的室內遊戲新體驗。改版的服務獲得公眾的認同,我們因而於2019年第四季更進一步,率先引入融合閱讀與遊戲的全新概念「閱.玩 愈好玩」。 當我們設置了阿拉丁市集、恐龍時代、綠野仙蹤或福爾摩斯的偵探場景,小朋友便自動自覺坐上飛氈、化身史前巨獸、變作鐵皮人或當上神探,正印證閱讀與遊戲的協同效應,前者建構遊戲的基礎,後者活現書中的見聞,繼而誘發動力和興趣來把閱讀延伸,再續更多遊戲,無限循環因而衍生。 這個符合圖書館主張,又能配合兒童為本的服務模式,深得館方、家長和小朋友的歡心;不過,我們的步伐沒有停下來,更嘗試在另一塊領土推動室內遊戲。 名為「兒童加油站」的項目由中西區民政事務處主辦,我們由2023年5月起擔任專業伙伴,肩負起將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的遊戲室,一星期兩天來個大變身;我們的行動打破兒童遊戲室的既有面貌,為用家創造不少好玩多變的親子時刻。新年祝願,這個為時11個月的先導項目可以持續發展! 文:張詠詩(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室內遊戲項目負責人)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年度目標——成為好爸爸

各位爸爸,新年快樂!很多人會在新一年度訂立不同的目標,不知道爸爸們今年的目標會是什麼呢? 筆者最近與兒子玩桌遊時,兒子抽到一張卡牌,上面寫着:「請說出3個欣賞爸爸的特質」,然後需要在5秒內說出答案,我滿心期待兒子的答案是「靚仔、有型、運動勁」,結果兒子卻說出3大——「大方、大力、大隻」,雖然答案不似預期,但我發現原來在兒子心目中,他最欣賞我的是這3個特質,於是我便下定決心,除了繼續保持「大方、大力、大隻」的優點,亦會在新一年努力建立更親密的父子關係。爸爸們,你是否都想與孩子更親近?你又知否在孩子心目中最欣賞你的是什麼嗎?筆者有以下3個行動錦囊與爸爸分享: 1. 製造專屬的父子時間 美國兩名學者設計的研究中,找來2353個成年大學生做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爸爸是否充滿父愛,又看看他們兒時記憶爸爸是如何投入生活上各種事務。結果顯示,爸爸若與孩子建立共同興趣、玩樂陪伴、培育情緒等方面努力付出,會令孩子最能深刻感受到父愛。因此,建議爸爸在新一年與孩子培養共同興趣,例如:運動、桌遊、砌模型等,花時間專心陪伴孩子玩樂,彼此享受專屬的父子時間。 2. 成為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英國劍橋大學學者Michael E. Lamb歸納出爸爸8個重要的角色,其中一個是陪伴者,陪伴中着重3個元素,分別是與孩子在一起、彼此感到開心、製造深刻回憶。在最近的爸爸課程中,有一名爸爸反思自己作為陪伴者的角色時說,雖然全心全意與孩子在一起,但因着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無名火起,向孩子發怒咆哮,最後因未能夠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給兒子製造深刻但傷心的回憶。爸爸們,你過去一年有否類似的經歷?鼓勵爸爸在新一年努力「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當憤怒時吞回第一句最具傷害的說話,離開現場冷靜過後再處理,成為孩子心目中一個值得信賴、比他強大、比他明智,可以放心倚靠的爸爸。 3. 對兒子情感需要具敏銳度 加拿大心理學家團隊發表的首個關於父職敏銳度(paternal sensitivity)的綜述研究發現,爸爸對孩子的內心具敏銳度,孩子表現出較佳的認知功能,包括語言技巧、認知能力及執行目標的能力,情緒調節能力亦會有所提升,行為問題亦較少。爸爸可以嘗試同步地注意兒子正聚精會神的事,例如:玩具、遊戲、食物,從中觀察兒子的舉措後,以言語表達兒子的內心感受,當爸爸能夠在感受上與兒子交流,理解兒子的情緒狀態,就更能提供持續和合適的反應。這種反應令兒子在爸爸身上獲得安全感,成為兒子學習調節自己情感和行為的基礎。 爸爸可以確信自己在父子關係上付出,是穩健的「長線投資」,回報就是讓孩子感到被愛。孩子長大後對於爸爸的記憶,不會只是記得珍饈百味和價值不菲的禮物,而是真真正正地銘刻在心上的父愛。爸爸們,一起向着這項目標進發!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