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五)

電影《年少日記》中的主角父母,非常滿意弟弟的學術表現和音樂造詣,常常稱讚他,又不時送玩具、給予更多零用錢等去獎賞他,但對哥哥則鮮見讚賞。筆者相信,絕大部分家長均非常愛惜孩子,但未必懂得如何表現出那份愛。同時,不同的孩子亦可能對不同的關愛方式,有不同的接受程度。 專門研究人際關係的Gary Chapman博士,曾提出「5種愛的語言」的概念,亦有效地應用在親子關係上。透過理解並運用這些語言,家長能夠更有效地滿足子女的情感需求,建立積極的親子連結。「5種愛的語言」分別為: 1.肯定語言(Words of Affirmation) 「爸爸欣賞你願意花時間去用心練習,彈好樂曲。」、「你真是一個細心的孩子,留意到媽媽口渴。」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家長使用正面的言辭來表達讚美和鼓勵,至關重要,不僅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也增進他們的自尊心。同時,積極的口頭溝通,表達愛意、尊重和支持,將進一步強化親子之間的連結。 2.優質時間(Quality Time) 「媽媽陪你一同練琴。」家長給予孩子專注的陪伴,參與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是建立深厚連結的有效途徑。父母不妨每周設定家庭時間,安排一些共同活動,不僅能促進家人之間的親密感,也能強化家庭的整體凝聚力。 3.施贈禮物(Giving Gifts) 「爸爸知道你想寫日記,送你一本日記簿。」家長毋須送孩子什麼昂貴的禮物,只需要小小的驚喜或手工製作的禮物,都能表達愛的心意。同樣地,家長尊重並珍惜孩子送上的禮物,也是一種對孩子愛的回應,有助於構建正面的親子互動。 4.服務行動(Acts of Service) 「跟媽媽一起煮早餐,好嗎?」、「爸爸幫你的單車安裝好射燈了。」家長與孩子一同參與家務,表現出關心和支持;同時當孩子需要協助的時候,提供實際的支持和指導,能夠強化親子之間的合作和理解。 5.身體接觸(Physical Touch) 倒數新一年來臨,一家人互相擁抱!家長抱抱孩子,以身體接觸表達愛意,傳達溫暖和安全感。即使是小小的身體觸碰,拍肩膀、握手等,一家人就已經傳達親子之間的深厚情感。 每名孩子的「愛的語言」可能各異,家長透過細緻觀察和理解,有助找到適當的方式表達愛和支持,建立一個充滿愛與理解的正面親子關係。親子平日有「高品質、強連結」的關係,即使間中面對矛盾、挫折甚至衝突,孩子也不會輕易倒下。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4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孩子迷電玩是得是失?

「社工,昨晚我兒子又通宵玩電子遊戲,還告訴我要成為電競選手,該怎麼辦?」筆者作為學校社工,經常遇到家長因孩子沉迷電子遊戲而求助。近年來,香港的電競發展逐漸受到重視,政府在2017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將電子競技定性為具有經濟發展潛力的新興領域,同時電競亦列入了2023年杭州亞運會的正式項目。可是,普遍香港家長認為電競等於沉迷電子遊戲,對於他們來說,如何從尊重子女的選擇及規劃孩子未來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一大難題。 家長重新思考電競價值 讓我們從家長對電競的傳統印象開始談起。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會過度沉迷於遊戲中,忽視了學業和其他生活方面的重要。我曾經遇到一名家長,他的孩子迷上電競,為了限制他的遊戲時間,家長甚至斷了家中的網絡。然而,這樣的做法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可能導致家庭的不和諧及爭執。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來接納和理解子女的興趣和需求。我曾經觀察學生們參加電競比賽,發現平日表現得漫不經心的他們,竟然在緊張的比賽中展現出極高的專注力和決心。他們透過團隊合作和策略思考,在遊戲中追求勝利,這讓我重新思考電競的價值。我開始意識到,電競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它還可以提高玩家的智力和反應能力;同時,通過在網絡上與其他玩家互動,學生們更有機會認識到許多海外朋友,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英語交流能力。這些經驗讓我反思,電競的確會對孩子成長帶來正面影響,也許我們應該改變對電競的看法,給予孩子更多支持和理解。 持開放態度 成為同行者 當然,有些孩子可能只是將電子遊戲視為娛樂的一部分,並沉迷其中,這讓不少家長憂心。根據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學者Erik Erikson的「人生八階段」理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尋找自我認同是必經階段。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們可以通過建立開放和良好的溝通渠道與孩子作有意義的對話,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擔憂,鼓勵他們將遊戲中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網絡沉迷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過度沉迷於網絡和遊戲可能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出現社交及健康問題等。因此,我們需要提供相應的教育和支持,與孩子一起制訂學習目標和計劃,建立健康的網絡使用習慣。透過家長積極的參與和支持,讓子女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鼓勵,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到平衡學業、娛樂和生活的方法。 總結來說,面對子女迷上電子遊戲,我們應該以開放的態度去理解和接納他們的興趣和需求,成為孩子的同行者,與他們一起探索和發展他們的興趣與潛能;同時提供適當的引導和支持,適度平衡遊戲與學習。這樣的方式能夠在尊重孩子選擇的同時,也維護家庭和諧,幫助他們在網絡世界中找到平衡和成長。 文:劉子銘(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4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再談繪畫主題

曾遇過一些家長,在孩子到來上課前,已預先按照自己的「意願」,為孩子準備好繪畫主題,還非常有系統地把參考資料、繪畫素材、作品要求等一一詳列,更甚者會在上課時在孩子身旁指導(其實上課時,家長不能留在課堂)。只差一步,只要我同意的話,這名家長幾乎就成為了代課導師…… 畫Pokémon涉不同技巧 看到孩子一臉不情願,再看看這個預設的繪畫主題,已遠超他的認知範圍和興趣,當然與相應的繪畫能力亦存在着距離。先不說漠視了導師的存在和尊重,試問孩子還能夠享受「繪畫的樂趣」嗎? 我一直認為,在繪畫過程中,讓孩子暫且拋開繁重的功課和學習壓力,輕鬆享受繪畫樂趣便是最好。有了興趣作為恆常支持,逐步學習不同繪畫技巧,自能逐漸提升視藝的表現能力。「勉強為之」使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反之讓孩子自行選擇喜愛的繪畫主題和素材,愉快學習,進步亦可期。 大家還記得早前的Pokémon熱潮嗎?在街上看到人們拿着手機捉精靈的情景,既誇張又熱鬧,參與者投入,旁觀者也看得開心。現今熱潮雖然已過,但這些各具特色、充滿趣味的精靈造型,在繪畫主題上帶來很大的推動力,所以目前仍然是小朋友常見的繪畫主題之一,我這個大朋友也很樂意去示範。其實要將這些造型表現得好,也涉及不同繪畫技巧,家長勿小覷是「孩童玩意」,你大可拿起畫筆試試,便會明白當中需要的繪畫技巧,才能將造型表現出來。 草圖示範偶然會用木顏色或其他素材,並會加上背景,讓孩子繪畫喜愛的Pokémon之餘,亦擴大其他範疇的繪畫種類,增長技巧和想像空間。(作者提供) 這示範用上炭筆,色調需要透過落筆力度表現出來,浮冰配合水面的波動線條,營造出漂浮跌宕的效果。(作者提供) 同一個造型採用不同素材表達,水彩對比起炭筆,突顯了不同繪畫素材的特性。(作者提供) 文、繪圖︰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百分百:讚賞——最慳錢的教育

香港幼兒教育的工作如火如荼,其實需要調教的不是小孩,而是小孩的父母。孩子是一張白紙,這張白紙連文字也不會,如何教育呢?白紙般的小孩,不懂禮數,容易得罪人是肯定的,我們也年輕過,不也是從小就給人不斷罵罵罵嗎? 「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確是華人社會常提的育兒理念,如果融合現代價值,改善傳統的親子教學,就能事半功倍。 自律做功課 換取玩樂時間 《晨光第一線》──「親子百分百」早前請來慈慧幼苗中心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黃家嘉分享教養孩童的訣要,其中談到「讚賞」的價值,我也剛好遇到可應用的場景上。 大兒子今年三年班,每天放學回家都跟其他小朋友一樣要趕功課,但是他愛到附近的遊樂場玩耍放鬆。為了讓孩子學習責任感,培養「先工作再玩樂」的良好習慣,我也拿起「嚴父」的面具,要求他必須先完成功課。 後來一次和他談及時間的概念,我建議他在小息時,無論如何先完成最簡單的功課,好讓回家後能更快完成所有作業。有一天,他回家時突然和我說:「爸爸!今日我小息做晒功課,係咪可以去公園玩?」 我看着他驕傲的笑容,看看作業,雖有錯漏,但的確完成。我笑着回應:「做得好好!雖然有啲錯,但係我哋?家一齊去公園踢波吧!」如是者,他懂得利用小息時間去做功課,遇到難題懂得問老師。他的目的是課後能去公園,而我的目的是他學會自律,就這樣簡單地開始,他就在讚賞中尋求自律後的甘甜。 當你遇到進退兩難時,不妨也試一下讚賞孩子。我們傳統的育兒方法是嚴明,多是透過懲罰來讓小孩學得精乖,經常有句說話「讚壞啲細路」,似乎在科技昌明的現今世代,這句說話也漸漸落伍,跟不上我們的步伐。 小朋友渴望的「禮物」可以簡單如玩耍而已。(作者提供) 一家人去公園是無價禮物 從剛才的例子中,我沒有用過一分一毫,當然有時也會送禮物作為讚賞,但我理解讚賞的層次實在有太多,可以是單純的一句說話、一次遊玩的機會,也可以是用金錢換取的禮物。而最有價值且能令孩子性格增值的禮物,就是父母的陪伴。 家長在社會經歷多年,禮物的價值容易和金錢掛鈎,但小朋友渴望快樂的禮物,有時絕對比我們想像的更簡單。緊記禮物並不需用金錢換取,而是可以用時間和體驗,一家人去一趟公園也相當不錯。 懂得中國人的節儉,你更應該靈活使用讚賞。 《晨光第一線》──「親子百分百」每集請來育兒及教育界專家,分享教養孩子與建立良好溝通的秘訣。環節逢周一早上6至10時於港台第二台(FM94.8-96.9)播出。Radio2.rthk.hk 文:白原顥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工作者,現為香港電台第二台《晨光第一線》及《Teen空海闊》主持人。身兼媒體創作及活動司儀,同時擔任多個地方旅遊大使及食品代言人,現育有2名兒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4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多關懷照顧者

最近一次跟友人聚會,席間大家談起當家長的壓力,不約而同地表示這是一生的責任,遠慮近憂是當父母長期的養兒心態。假若孩子有特殊學習需要,當家長的壓力更是難以想像。過去多年在特殊教育工作,讓我走進不少特教兒的家庭,大部分都是充滿愛的家庭。父母的付出和心力,往往跟孩子的進步未必能成正比。照顧者無論在心理及生理上都需要支援,好讓他們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找到繼續前進的動力。 重度自閉兒情緒失控 一名舊生的家長傳來信息,把我和社工都嚇倒,但幸好沒有出什麼大意外。媽媽的大女兒和小兒子都在特殊學校畢業了好幾年;因為種種原因的考慮及限制,媽媽放棄了他倆畢業出路的安排。兩個子女的起居生活主要由媽媽照顧。兒子有重度自閉症,跟別人溝通障礙甚大,而且他的情緒大起大落,當他發脾氣時,會扔爛家中的東西,家人勸阻時,他會動手。由於已是成年人,個子高大,媽媽根本擋不住他。 媽媽曾經告訴我,兒子小時候要看牙醫或醫生,她一定戰戰兢兢,因為兒子一進入醫院或診所,會極度害怕,拉着門的把手,怎拖也拖不進去。每次都需要兩個大人合力抱他進診所大門,他使勁地掙扎及尖叫,呼天搶地的哭聲往往讓她極為尷尬,而且非常無奈。到了兒子進入青春期,他開始發覺自己能用力氣去表達不滿,扔東西,最後就是動手。情緒失控,誰不會這樣做?只是理智的我們,知道後果,懂得控制。 這夜她兒子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情緒突然失控。女兒一看到此情况,已熟練地快快躲進房間,把門鎖上。姊姊知道如果弟弟走進來,一定會咬她的,每次都是這樣。媽媽躲進廚房,關上門,不敢作聲。兒子在客廳亂扔東西,媽媽不敢阻攔,因為上次的經驗,媽媽被他打斷了肋骨。於是,媽媽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想起最近一段新聞,關於照顧者壓力的悲劇,報道中記者找到東華三院照顧者支援熱線。媽媽立即致電求助,那通電話把媽媽的危機暫時解決了。 苦忍多年 幸及時求助 後來,我跟友人聚會,席間有朋友原來是擔任這條電話支援熱線的社工,她的同僚當晚就是接到這名媽媽的求助電話。過程中,媽媽十分擔心及焦慮,不知所措;幸好社工在過程中安慰她,提供支援方法,最後媽媽決定報警求助,兒子送院治理。現在兒子接受醫生的診斷及照顧,找到治療的方案,同時有醫院社工幫忙跟進情况,難題未必即時解決,但這個難關跨過了,讓媽媽有一個喘息的機會,思考未來。 媽媽告訴我,她從來不會告知別人自己有一對有特殊需要的子女,連親朋好友都不知情,因她很介意別人的眼光,又怕麻煩別人,總覺得自己可以扛起來。後來,子女長大了,隨着自己老去,氣力不繼,她才發現自己根本解決不到問題,極度需要支援。我慶幸她能發現問題,主動求助。其實很多照顧者都抱着類似心態,因此,若我們能給予多點關懷及問候,悲劇一定可以避免。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4期]

詳細內容

故事拼盤:世上真有免費午餐?

初來英國的一兩個月,為了認識所住的小鎮,我曾認真地用散步形式,由家出發,以一小步、一小步的速度,探索我家方圓十里內的風土人情。如此出走,對超市、藥房、油站等生活必需之地有了清晰的路線圖,走着走着,更知道原來離家不遠有一間小小的社區中心;再遠一點,有一個落在民居中的食物銀行派發站,毫不起眼的,由義工自發組織,專門將各大超市到期或剛過期的食物收集回來,然後免費派發給公眾;再走遠一點,原來還有一座平房式的社區會堂,平時開辦各式康樂活動,給鎮內不同年齡人士參與,而每逢星期一中午,這兒的禮堂更會變作社區飯堂。 禮堂逢周一變社區飯堂 社區飯堂這服務在香港並不陌生,受惠者以長者或基層人士居多。那麼,英國的社區飯堂會是什麼樣呢?我腦海充滿問號的同時,閃過了在美國繪本《市場街最後一站》故事末段出現的一幅暖心畫面——男孩小杰和奶奶在社區飯堂當義工,服務社區內形形色色的人。這個「英式社區飯堂」會不會也是如此關愛共融? 我帶着好奇,往那社區會堂的臉書專頁找找看,結果找到相關宣傳帖文,當中寫着「No booking required. All welcome. Pay as you feel. Don't forget your containers to take food home with you.」,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參加,還可以「又食又拎」,世上真的「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某個星期一中午,當我以「任何人」身分走進那飯堂時,我感動了。原為禮堂變飯堂,筵開四大席,每桌鋪上白色塑膠桌布,桌面又放上插有鮮花的小花瓶,看出心思。凡進來的不用被查問身分,不用出示入息證明,同枱食飯,無分階級;來作服務的義工亦沒戴上有色眼鏡,只帶友善的微笑來服務每一個不同膚色、年紀、背景的大小朋友。 (作者提供) 果腹事小 滿足心靈事大 飯餐不是兩餸飯,而是西湯、麵包、主菜,還有甜品,完全是讓人吃得飽的full course,胃口好可再添吃。食材全靠義工們從本地超市賣剩或到期的食品蒐集回來,加工處理,然後弄出賣相好、味道佳的菜式,讓吃的嘗到愛。席上好些人,尤其是老者,果腹事小,來滿足心靈事大。在英國的小鎮,多見樹木少見人,像這樣每周「圍爐」,同一屋簷下閒聊家常,說說笑笑又半天。我可想像,那份歡愉足以滋潤整個星期的心情。 那頓免費午餐,最終我沒有親嘗便離開了,心想該將美好的資源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而我帶走的,是一份記存,存的正如《市場街最後一站》繪本故事裏那個溫暖飯堂的畫面(圖)——彼此服事、彼此連結——這是我在英國遇見最美的風景之一。 文:CanCanMa 作者簡介: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香港繪本作者,著有繪本《我不想唱歌》。曾任編劇、編輯及兒童節目說書人。原為跟女兒伴讀,後來體悟繪本的力量,愛上說故事;也因繪本,發現更多生命的寶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荒失失在加家:不要養成「課金」習慣

剛剛在1月初迎來小兒的13歲生日,今年有不少朋友的子女及兒子的同學參加生日派對,也讓他收到不少生日禮物。與過往收到玩具為主的禮物不同,今年收到最多的竟然是一個網上遊戲平台的點數卡,對於愛打機的兒子來說,當然十分稱心,不過對於身為父親的本人來說,又有另一種看法。 要為一名步入青少年的男孩準備生日禮物,對於身邊的朋友來說的確有一定難度,主要原因是他們大部分都只有女兒,而且不少都是10歲以下,他們並不了解青少年喜好,所以得知小兒愛玩某平台的網上遊戲後,便覺得以這個平台的點數卡作為生日禮物,是最好選擇。 我一向都沒有禁止兒子玩網上遊戲,因本人都是「game迷」,更重要是他身邊不少同學都愛玩這網上遊戲平台內的不同遊戲,他會和同學一起打機,作為學校以外的另類社交,只要不太沉迷,我也不會反對;加上這個網上遊戲平台的遊戲主題及玩家年齡大多偏向於青少年以下,也不用太擔心會遇上不良分子,對於父母來說比較放心。 不過,玩遊戲歸玩遊戲,說到「課金」行為,我並不贊同。在小兒生日之前,我們也曾討論過課金問題。事緣他想入手遊戲中一件比較罕有的道具,而這件道具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才能取得,但若課金便可立即得到,他想用做家務取得的零用錢入手這件道具。此時,作為有數十年「game齡」的本人,便和他分享了一點課金的經驗。 課金易成習慣 千金散盡難復來 還記得智能手機剛盛行時,我對其中一款以日本知名機械人動畫作主題的online策略遊戲頗為着迷,更有不少同事和我一起玩這款遊戲,而遊戲其中一個任務是需要每個星期不停打相同幾個關卡取得零件組裝新機體,或是課金抽取相關新機體。由於新機體有利下一個新關卡通關,因此我們每星期也耗費4、5天時間來完成新機體。但始終花費時間太多,因此我亦開始有了課金念頭,覺得既然是一款免費遊戲,課一點金支持開發商並不過分,加上過往玩家用遊戲時都會買遊戲卡帶,自問亦算是自制能力強的人,便覺得課金是一種相對合理的行為。 但我後來發現不知不覺已在這款遊戲花費近千元,遠比以前買一款家用遊戲多,同時亦只玩大約半年便「棄坑」。而online遊戲與家用遊戲最大分別,在於後者能二手出售取回部分金錢,但前者能取回「成本」的手段並不多。而且當你一旦試過課金甜頭後,便會將課金行為合理化,例如「每個月限制花費金額便不算過分」、「今個月花多了,下個月花少一點便可」等,這種心理不知不覺將課金行為變為習慣,也不知不覺把金額慢慢提升,但當不再玩這款遊戲後,卻可能沒有任何回報。 買道具炫耀 = 用錢買優越感 自此之後,我便堅持不會再在online遊戲課金,這亦是我教導兒子玩遊戲的其中一個基本原則。課金取得的道具能讓玩家向朋友炫耀,令自己更有成功及優越感,但這種用錢買回來的優越感,我並不想在沒有經濟獨立的青少年身上出現,始終他們的自控能力不及成年人,沉迷這種用錢換來的快感,並不是一件好事。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點做祖父母?

最近看到一對祖父母和兒子、媳婦,因孫子問題搞到家嘈屋閉,父子感情破裂。夫婦教仔有分歧就聽得多,原來祖父母的干預也可以搞到一鑊粥。一個兒童的成長,學校主要是知識的啟發,家庭影響是全面的,如果小朋友在一個缺乏和諧的環境長大,在爭爭吵吵喧鬧聲中耳濡目染,內心不會健康平和。 先說一般低下家庭,父母將年幼兒女交給自己的父母照顧,才可出外工作找生活。有些祖父母的教育程度低,甚至是文盲,只能給孫子兩餐,其他不與焉。教書的姨甥女告訴我,小二班內有一個學生,經常不交功課,她打電話給家長,接聽的是祖母。姨甥女告訴她孫子常常不交功課,別讓孫子看太多電視(那時未流行手機)。祖母的答覆是:「細路哥唔睇電視可以做乜?」不怪祖母,她無知,不知學校運作,不知要溫習、交功課。 王師奶再要講的,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故事:祖父曾是本港一所大學的財經教授,祖母是同校的高級行政人員,他們有一個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兒子,一個在銀行任高職的媳婦,兩人都年薪數百萬元,育有一個8歲孩子。這樣結構的家庭堪稱完美,要錢有錢,要才有才;偏偏就是一鑊粥,一鑊烏喱單刀支離破碎的粥。 退休教授與乖孫老師辯論 孫子自2歲開始,已從大學退休的祖父就日日到兒子家和孫仔玩。愛孫情切本是好事,他除了天天帶孫仔走遍港、九、新界各公園外,還走遍所有海灘。到他3歲了,兒子和媳婦要替他報讀nursery school,爺爺和孫仔正玩得不亦樂乎,高調反對讓孫仔入nursery ,認為無用,列舉好多條理由,認為抹殺小孩童真;又謂自己是大學教授,遍讀幼兒教育著作,要教就由他教。在兒子媳婦堅持之下,教授太太也認為應讓孫子讀nursery,開始群體生活。此情此景,做祖父的只有投降,但事情沒有就此平息。他堅持接孫仔放學,接放學後帶孫仔到公園玩個飽。他更經常投訴nursery老師不懂兒童心理學,拿一些心理學家的著作和他們辯論。 孫子讀小學二年級了,祖父又為數學問題和數學教師牽引出一場大辯論,說教師的教法愚蠢,教不出數學尖子。教師解釋小學有小學的教法,代數不能在二年級施教。學校其他教師都知他是著名大學退休教授,不想開罪他,只能敬而遠之。曾經有一天,校務處職員聽過他當面揶揄校長說:「我是大學教授,你只是一個小學校長仔而已,識得乜?」 「我愛孫教孫有罪?」 兒子和媳婦正式和祖父談判,要求他不要干涉他們的教仔方法。兒子說:「教仔是我和妻子的責任,請你不要干擾,免得小孩子無所適從。」祖父說:「我愛我的孫有罪?我教我的孫有罪?」兒子說:「兩樣都無罪,都是愛,但愛不得其法。請你記住,他是我的兒子,只是你的孫子,隔了一層,父子比爺孫親。還有,爸爸,你年紀大,out了。」一聲out了氣得祖父爆肺,父子從此決裂,不相往來。 讀者諸君,看完這真人真事,有何感想?兒媳會愛他們的兒子,有教導兒子的方法,祖父母可從旁協助,或提出意見讓他們參考,千萬不要恃老賣老橫加干涉。看完這段文字,請做好祖父母本分。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假如……陶行知遇見AI

過去3年的所有英雄電影,都引入多元宇宙的概念,即有一點點的改變,英雄的故事會發展成不一樣,讓我們經常沉浸在「假如」的思考。最近,漫威英雄片集What If...?系列推出第二季,更激發了我的想像,讓我思考教育家如果身處不同時空,會帶來怎樣的變革:假如陶行知擁有現代的AI教育工具,他的教育理念會如何在2024年開花結果? 陶行知(1891-1946)是我最欣賞的中國近代傑出教育家,他深刻認識到教育對於振興中國的重要。在國力衰退的年代,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強調學校教育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實用技能和創新能力。他創辦多所當時非常先進思維的學校及「平民教育促進會」,旨在通過教育改變下一代,使中國在國際舞台展現新實力。他的教育理念不僅當時被視為前衛,即便放在今天,仍顯現代感。 量身訂製教學內容 培養知行合一 假如陶行知在今天能運用AI技術,他的學校和課程設計或會有哪些創新之處?陶行知提倡的「知行合一」強調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今天,AI技術可將此理念提升到新高度。想像一下,一個基於AI的學習平台,能即時分析學生的學習狀况,為他們量身訂製實踐項目。這些項目不僅與學生的興趣相關,還與當地社區的實際需求相結合,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過程中學以致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張教育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品德修養。在AI幫助下,這種生活教育可變得更個性化和靈活。AI分析工具可追蹤學生在各種生活情景中的表現,從而提供針對的指導和反饋。這樣的系統能促進學生在社會互動、情感認知及道德判斷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陶行知重視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倡因材施教。在AI支持下,教育者能夠更精確地識別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並提供個性化學習經驗。AI能推動教育資源的最佳分配,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AI非單改卷機器 可助全人發展 過去一年,香港許多學校已開始引入生成AI於學與教,但這些改變往往將AI局限於生成練習工作紙、自動生成教案、自動批改功課等。教師使用AI來給學生重複的練習,這些規範學習可能導致更多操練文化。反之,我們可預見陶行知的教育會將AI視為一種賦能工具,而非一個單純的自動化或替代人類教師的解決方案。作為「鐵粉」的我會預想他設計出一套課程,不僅涵蓋學術知識,更重視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看來仍具前瞻和實踐價值。他的思想提醒我們,即使在AI時代,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目標始終應指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關注家庭關係 應對幼兒學前焦慮

幼稚園裏,有些幼兒蹦蹦跳跳,主動開朗,有些則內斂含蓄,較為慢熱。在一般情况下,教師只要與幼兒建立關係後,就能促進幼兒間的互動,協助其融入校園生活。可是,有些幼兒表現被動,或會同時表現出不安、頭痛、肚痛,很多時獨個兒坐在一旁,甚至出現缺課情况。如幼兒出現上述狀况 ,教師便需多加留意,因為他們可能已出現了學前焦慮的問題。如幼兒未有得到適切幫助,學前焦慮可持續到成年階段,引致不同的發展挑戰和問題。 焦慮與家庭環境息息相關 據研究,學前焦慮的全球普遍率為9.4%,而在華人地區的普遍率為9.1%至15.2%,即大概每10個學前幼兒中有1人會出現焦慮症狀。當幼兒出現焦慮問題,學校社工或輔導教師一般都會提供改善幼兒情緒社交能力的輔導服務,例如鼓勵幼兒參與社交活動,以及了解幼兒是否有特殊學習需要等。有些幼兒透過特殊教育的安排,以及在教師、同學的鼓勵下,慢慢能夠對學校建立安全感,投入學習。然而,倘若改善了學校環境亦未能有效協助幼兒適應,學校輔導人員便應深入了解幼兒持續焦慮的表現會否與其家庭成長環境有關。 過去研究指出,學前焦慮與幼兒的家庭環境息息相關。融洽的家庭氣氛,互相支持的家庭關係,可開放討論的家庭相處模式能帶給幼兒安穩的生活環境,讓他能自信地向外探索學習。反之,終日處於緊張的家庭氣氛對幼兒來說是無形的壓力,幼兒未有足夠的認知能力去理解家中的情况,心中未能排解的不安便通過退縮行為呈現出來。 了解照顧者有否焦慮 不少中外研究皆發現親職焦慮,特別是母親親職焦慮,與學前焦慮呈正相關。要協助出現焦慮情况的幼兒,學校輔導人員可了解其主要照顧者是否同樣出現焦慮症狀,影響其照顧孩子及回應孩子需要。母親親職焦慮很多時與其高親職壓力有關。研究顯示父親積極參與育兒工作,提升幼兒與父母的優質相處時間,以及擴闊家長間的同儕支持網絡,對減低母親親職壓力和焦慮是十分重要的。 本港現時的幼稚園輔導服務主要是針對幼兒個人訓練及家長教育,較少以整個家庭的需要提供輔導服務。學校輔導人員能在幼兒開始出現焦慮等情緒問題時,及早介入提供校本家庭輔導服務,服務的重點亦不止着眼於幼兒的情况,而是同時關顧家長的狀况,這將有助鞏固家庭成為幼兒最安全的避風港,協助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探索和學習。 文:羅頴嘉(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