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助鄰:英國租樓好難?

移民英國,「衣食住行」中,最令人煩惱的可能就是落腳選址。怎樣才是合適的落腳點?我通常都會以資金、學校、工作、治安、交通、生活便利、環境等方面,按家長的要求向他們提出建議。當決定了目標地區之後,下一步就自然是「搵樓」。 人生路不熟 買樓不如租 有不少朋友可能在香港一向都住在自置物業,或恐怕英國樓價續升,很想直接在香港就遙距買樓,不用花費租金,直接入住自己擁有的房子,一勞永逸。但我通常都建議先租住1年較好。 原因很簡單,除非你很熟悉英國,或者當地已經有家人朋友,必定會在某指定地點長住下去;否則,在未曾落地親身去感受過之前,都未必知道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定居下來。如果有年幼子女的家庭,未來亦可能會隨着升學而需要搬遷,孟母三遷亦是本地人的常事。租錯了樓,最多只是住一年半載;但買錯了樓,要易手就不是易事。在英國二手樓房買賣並不如香港活躍,而且成交需要很長時間。 越洋先租?先住民宿再找屋? 決定租樓後,究竟是越洋先租好?還是先住當地民宿,再慢慢找好呢?這就得要看自身情况。不趕急需要有住址證明,而且家庭成員行動能力較強,又不介意付民宿費用,慢慢讓自己親身視察樓房及附近環境才決定,那當然是最好。現在英國已無任何防疫限制與隔離,大家可出入自如。 但若然你需要趕快報學校,希望未到埗就能遞交申請,又或者家中有許多小孩,每次搵樓都要帶着一家大小,其實也相當吃力。這時候,你就需要有當地朋友幫忙,或者找sourcing agent協助。 另外,在英國無論是買樓或是租樓,買家或租戶都不用付經紀佣金,但與此同時,地產經紀亦只會代表業主。這並不是說地產經紀會損害租戶權益,但當雙方有矛盾時,業主永遠才是他們的真正客戶。在面對繁複的租務程序、租戶審查時,就要更加小心。 英國人怕租霸 審查做到足 很多朋友都向我抱怨英國的租樓程序過於繁複,為什麼已經「一炮」過真金白銀付半年、一年租金,還要查家宅,彷彿要知道前世今生般!無他,英國的租務條例比較保護租客,業主並不容易趕走惡租霸,因此租客身家清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對業主來說非常重要。我亦遇過有業主堅拒不接受沒有工作的租客,就算你肯預付一兩年租金都不行。他們為免易請難送,都必定要求租客通過租務審查,包括工作審查、資金審查及以往租住審查。租務審查是經第三方專責,就算你身在海外,他們仍是會聯絡你以往的僱主及業主,亦會對你的預付租金作打擊洗黑錢的審查。 將心比心,如果你在香港有一個單位放租,租客是新來港移民,不論語言、膚色都和自己大不同,又沒有穩定工作,就算他願意預繳1年租金,你又是否毫無戒心呢?而且英國人比較着重直接交流,他們都希望見到你或最少見到你的代表,才放心租樓給你,「隔山出租」物業並不常見。再加上,英國的租務市場以當地居民佔多,許多地產經紀都不熟悉與海外租客溝通,故對長途電話或e-mail的查詢,回覆態度都不太積極。這些因素,都增加了越洋租樓的難度。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8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英國價值觀

「價值觀」是一個很難討論的話題,當下社會,不管是多年老友,抑或是血脈相連的親人,往往都因為價值觀之爭,導致關係決裂。那麼,當我們考慮移民或把子女送到海外升學時,又是否了解那個國家的價值觀是什麼?跟自己的價值觀一致嗎? 今天就想談談英國價值觀(British Values),包括Democracy(民主)、The rule of law (法治)、Individual liberty( 個人自由),以及Mutual respect for and tolerance of those with different faiths and beliefs, and for those without faith(不同信仰及沒有信仰之間的互相尊重和容讓)。這些核心價值觀,是來自英國政府在2011年針對恐怖襲擊及極端主義發表的Prevent Strategy。現時英國教育部亦已要求所有學校都要尊重並且積極推廣這些英國價值觀。 學校推行情况 納入評估準則 英國是個多元社會,就算去到中部、北部的小鎮都有機會見到不同膚色及背景的人。大城市就更甚,倫敦的外來人口比本土人更多。在這個多元文化和多種族的大熔爐下,要尊重個人自由及包容不同信仰和信念,需要有一個健全的民主政制和法治社會,營造一個公平及和平的生態去解決當中的摩擦。 英國教育是要從社會文化去培養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以適應現代的英國生活。教育部期望學生能夠︰知道作為一個公民能如何通過民主去影響政府的決策;明白信仰自由是受到法律保護;接受和包容其他人不同的信仰或無信仰;明白識別及對抗歧視的重要。 學校推行British Values教育的情况,會是Ofsted評估學校表現的準則之一。因此,學校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學校在課程上不單教授British Values,也介紹民主政制的優點和缺點,以及比較其他地方政制。校園內,要提供機會給學生發聲,並通過校內選舉示範民主模式;並藉地區或社會選舉舉行期間,鼓勵學生學習辯論各種觀點。 看了以上,讀者可能覺得這只是冠冕堂皇之詞,現實社會仍是充滿歧視、不公。我會說:Yes and No。無可否認,英國的文化衝突的確比香港大得多。香港一直都是較單一民族佔絕大多數的地區,較大的衝突或許只是近年的兩地矛盾,當然,亦可能只是我們未有細察少數族裔的狀况。 兒子遭歧視 學校專人跟進 在英國,我的孩子也遇過被欺凌的情况,當中包括一些帶有種族歧視的言語。但其實口出惡言者,自己也不是本地白人,矛盾可以不止在本土與外來。當事件被揭發,並向校方報告後,學校有專人跟進及處理。歧視問題或許不會一下子永遠獲得解決,但我相信,正正因為英國高舉反歧視的價值觀,學校才會有一個制度去及時處理,亦因為社會重視,故我們才不時從新聞上看到與歧視相關的新聞。 在反歧視的同時,英國更是個一直依賴民主和法治的社會。Boris Johnson因在lockdown期間參加party,現在自己的political party可能快要over,相信亦是因為國家制度及價值使然,社會聲音才能夠成為改變政府的推手。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英倫助鄰:參觀英國學校開放日

雖然之前提及過英國學校數據齊全又公開透明,但單靠網上資料去替子女物色學校,難免有「隔山買牛」、「紙上談兵」之感。所以若家長已經到埗,很應該把握心儀學校開放日/夜(許多學校都會辦open evening,在黃昏舉行)的機會,參觀一下。 每年的9、10月都是各中學開放日的旺季。學校都趁在10月尾、學生遞交升中派位表格前,爭取家長的關注。而11月又是另一輪的開放日,那是Sixth Form open evening的旺季,有子女準備應考GCSE的家長就要留意了。若錯過了開放日,可查詢學校有無school tour的安排。School tour是在上學時段內,由學校教師,甚至是校長、副校長帶領家長參觀校園。由於是上學時段,大家可能會看到校園生活更真實的一面。 學生導賞員帶領 小組形式參觀英國校舍 相信很多香港家長在港都有參加開放日的經驗,其實英國學校的開放日,形式都跟香港大同小異。學校會安排學生導賞員以小組形式帶領家長一邊參觀校舍,一邊講解。校園內的各個班房會成為各個科目的show room,會有教師和學生駐場介紹,當然少不了展出學生的功課、作品。 英國學校的規模一般都比香港的大,大校可以有千幾二千名學生,所以校舍亦很大,大操場、大草地都常見,但又不要期望會有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那般大啊!另外,由於絕大多數學校都不在鬧市,英國街頭也不像香港有這樣密集的食店,因此英國學校都有飯堂,大家可以參觀留意。我就很喜歡看學校的球場、體育館,看看體育課程有什麼好玩運動、設施如何,每當見到校隊、學生們在運動,也被他們的青春熱血所感動。 不過,校舍設施、展品都是硬件,師生才是學校的靈魂。家長要把握機會跟教師和學生交談,嘗試從他們口中了解真實的校園生活。大家可預設一些標準問題,在不同學校、不同課室跟不同的教師、學生談一談,再比較一下,有否不一樣的感受。 不按成績收生 考驗管理層 在開放日中,通常都有演說環節,由head teacher(校長)親自介紹學校,大家也可藉此窺探一下這所學校的管理層風格。由於一般英國state schools都不以成績收生,所以學校不一定有機會教「好學生」,而是需要去「教好」學生。辦學團體、校長及管理層的功力十分重要,不是單靠傳統名牌就長年收到band 1生的。事實上,不少學校的Ofsted ratings升跌,都跟學校管理層的變動有莫大的關係。 英國的初中學生比較天真直率,家長跟他們傾談時,可多着眼於孩子的校園生活,相信會有助了解學校文化;和高中生交流時,我就更喜歡關心他們的理想,以及對未來的憧憬。記得有次跟一名Year 13就讀表演藝術及文學的年輕人交談,他的目標是考入大學、修讀戲劇。我以狹隘的香港人心態,問他是否畢業後想做演員?他很大體地解釋,除了演員,在戲劇界還有很多台前幕後、策劃及創作的工作崗位。另外,他也會副修心理學,結合文學根底,那麼在文字及創意創作方面便可以有不同的出路。我頓時領悟,擁有創造力的年輕人,比起我們這些只會跟隨前人腳步的人,有着更闊及更多可能的未來。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3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移英如何選好學校?

為什麼要移民英國?老實說,人到中年已沒有什麼拼勁再闖新天地,但仍然決定放下一切,踏出這一步,無非都是為了下一代有更好的未來,在更好的教育環境下成長。所以為子女選擇學校都成了許多移民家庭重中之重的考慮。在哪裏落腳居住,亦要根據哪裏有好學校而選擇。 那麼什麼是好學校?老生常談,離不開「成績」與「校風」。容我先簡單地二分成績就是學生的學術表現,其他重要表徵就是「校風」。 透明度高 政府網比較成績 先談成績。在香港,雖然全港學生都被分為3個派位組別(band),但每校有幾多學生位列band 1、2、3是個不能說的秘密,而小學雖然有TSA又有Pre S1等全港性評估,但成績卻是完全沒有公布的。坊間只能靠以往升中派位結果,從能夠升上不同名氣中學的學生數目,按經驗去評估該小學的學術表現。然而,跟中學一樣,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會詳列其學生的升學數據,就算有所透露都只會揀選部分理想的,公布格式亦不統一。 相反,英國學校表現的透明度極高,家長只要到政府網頁(bit.ly/3k3RCj7),就可以輕易地知道及比較所有中小學的成績及其他數據。小學沒有考試,但有全國性系統評估學生的英語及數學能力。政府不單會公布小學Key Stage 2(Year 6)在語文及數學的平均表現,更會把能力起步相若的學生在KS1 & KS2兩次評估的表現比較,得出進步率(progress score)並公布各校數字。因此家長不單可以知道每校學生的平均能力,連是否value added都一目了然。 中學的數據公布就更加具體,因為中學有GCSE又有A Level,通過公布公開試成績,就更加直接呈現出學校的學術表現。連學生在公開試的平均成績排名都可以知道,不用像香港家長每年在網上討論區,通過「報料」及自製大數據Excel表去推算學校的banding! 雖然英國學校數據充足透明,但若你要了解每個數字背後的意思及對你的作用,那就當然要靠家長們努力研究了。想當日,我都花了許多時間去研究,再通過多次替不同家長分析和尋找學校的過程,累積了經驗,現在才可說是薄有心得。大家要努力啊! 下次再談談如何從其他學校數據去窺探英國學校「校風」。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www.facebook.com/LunLondo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是電競還是打機?

電競(電子競技)這項活動在近年開始備受注視,連財政司長也宣布撥款一億元發展本地電競產業。然而香港電競業比起鄰近地區如韓國、台灣以至中國大陸都落後十年,可能很多香港人根本不知道電競業是什麼一回事,在很多的家長眼中,電競是個「舊酒新瓶」的名字,只不過是打遊戲機吧了! 電競的確是打遊戲機(打機),打機很可能已經成為今天年輕人最受歡迎的活動。不過整個電競產業極之龐大,並不止是大家眼前負責打機的電競選手,背後還有訓練團隊、主辦營運及轉播賽事,以至遊戲的開發、生產、銷售的整個產業鏈。電競明星選手的身價可以上千百萬,去年觀看世界電競大賽的網上直播人數,更加超越了NBA總決賽! 畢竟打機都是很多家長既愛又恨的事,縱然今天好些家長自己也打機,又或者把手提電話的遊戲、動畫短片當作「電子奶嘴」,但打機一直都被看作貶義,沉迷打機往往被視為宅男或荒廢學業的代名詞。我不禁自問,如果有天孩子希望成為職業電競選手,我會如何應對呢? 但想深一層,這個問題跟孩子希望成為職業足球員,並無兩樣。 人生出路有很多可能 今天的電競,已經發展至可以與傳統運動相提並論的階段。幾乎所有運動,都要求運動員在年輕時就要大量甚至全身投入訓練,這正正跟我們希望孩子年輕時期求學互相衝突,我們都害怕孩子因為興趣而荒廢學業,錯過了讀好書、上大學,找份安穩高收入的工作的機會。這是因為我們作為父母的都是通過讀書升學,進入大公司打工。 三四十歲時大學的門仍然可以為我打開,但運動員的黃金時期卻是歲月不留人。往日我無法想像有打機世界冠軍,更沒想過十幾廿歲年輕人可以做電競評述員,以及創業開班教授電競課程。其實人生出路有很多可能性,問題只是我們會否放膽一試;或者家長真的要嘗試放開眼界,能夠成為世界級電競選手是萬中無一,同樣地適合成為醫生律師的也是極少數。 電競亦是一個職業 打機是娛樂,但電競亦是一個職業。能夠以自己的興趣作為職業,本身是件十分美好的事。當然這條路與其他運動一樣並不會易走,身為父母,最重要是與孩子同行,支持他們尋找自己的天空。我們要相信孩子在不同崗位上都學到適應能力,迎接未來種種不同的挑戰。 今屆雅加達亞運電競項目,為香港贏得第一金的Kin0531說:「電競不止是遊戲、打機,我們花在練習和備戰的時間,不比運動員少,希望這面金牌有助改變市民對電競的負面態度。」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減少過度競爭 由家長教育做起

自2000年教改後,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已絕少在教育新聞出現,差點誤以為不再運作!近日其轄下的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專責小組卻有新動作,在學生正在放暑假時,就推廣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方式提出建議及諮詢公眾。剛從親子旅行回港翌日,我就收到記者朋友查詢及電台訪問邀請。提到家長教育,家長同盟當然不敢怠慢,必定發聲。 今次諮詢建議措施,包括校本、社區為本及全港家長教育活動、網上學習課程及職場家長教育課程、「快樂孩子運動」、家長教育的課程架構、進一步加強家長教師會及家長教師聯會的角色等。老實說,家長教育牽涉範圍廣泛,但其建議內容並不容易理解,更莫說要一般家長回應。 總體上,我十分同意加強對家長的教育,認識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需要,以免過度競爭。然而避免過度競爭並非只在家長教育上落墨就能一蹴即就,孤掌難鳴,政府、學校、家長永遠是互動的三角關係。今天扭曲了的教育環境,是多年來文化與制度造成的結果,家長催谷子女,是因為學校對成績有要求,社會生涯出路對分數有要求;學校着重功課考試,是因為升學制度主要由分數定優次,收生以學生升學成績作招徠;除DSE外,如升中banding、直資制度容許面試收生,都令競爭文化進一步惡化及提前到初小和幼稚園階段。 如果學校不變,升學制度沒有多元出路配合,只繼續宣傳「求學不是求分數」及推出大量家長講座和課程,問題並不會解決。 家長教育須增情緒支援 事實上,現在學校及機構一直有為家長舉辦講座,小兒的學校今個學年平均每個月都舉行。文件提出「在其工作地點或職場附近的地點舉辦家長教育講座/工作坊」,明明家長最缺乏的就是時間,偏偏不提出要求僱主給予假期或在工作時間內舉行。我們連親子、共享天倫的時間也不夠,特別是每天超時工作的基層家庭,父母哪有額外時間參加家長培訓班?當然有選擇總比沒有好,但除了協助子女面對學業問題的課程外,家長教育範疇也應該增加對家長情緒需要的支援。其實,家長也是身心衰竭的一群,但這方面的諮詢卻是欠奉。 諮詢文件亦提到,要為十八區家教會聯會提供更多資源,但家教聯不等於區內所有家長教師會,家教聯的管理層有許多已經不是現職家長。事實上近年民間有很多不同的家長組織出現,包括家長同盟。我們的聲音應該不只被聽到,政府應好好利用今次機會把不同的家長聲音化為動力,一同為改善香港教育而努力。如果只繼續集中把推廣家長教育的資源放在家教聯會上,政府資源不但可能未能公平公開地給各大小機構NGO參與,亦可能會傾斜提供單一式的家長教育課程。 家教會應加強校政參與 家教會作為學校常設唯一家長組織,不應只着重舉辦聯誼活動,除舉辦家長教育活動外,好應該加強家校合作,做好溝通橋樑的角色。我不時收到家長求助,訴說仔女在學校遇學習壓力時十分無助。家教會作為家長組織應該發揮互相扶持的作用。一般的學習問題離不開家課和默測考,雖然教育局早有指引請學校諮詢家長,以制定適切的評估及家課政策,然而有幾多學校確切實行?若家教會可以在此協助家長參與制定相關政策,效果可能更實際直接。 我曾擔任家長校董,並參與家教會委員的工作,但深感一般家長對家長校董及家教會選舉的關注都不足夠。在推動家校合作和家長教育中,加大力度推廣家長校董和家教會的參與是非常重要和必須的基石。除了不是所有幼稚園有家教會外,有很多私立中小學亦沒有家教會及家長校董,政府應該設法在私校推廣家校合作。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試後的非常時期

踏入七月,相信各位同學和家長都開始進入放假狀態,期待已久的暑假即將來臨。好些家庭可能已經準備好外遊計劃,又或者至少已安排了各類型的暑期活動。事實上,很多學校在六月頭已經完成終期試,試後至暑假正式開始之前,整整一個多月都變成「非常時期」。 「非常」的意思,就是與整個學年平日課堂的內容和時間安排都可以很不同。首先,除個別未能在試前完成教學的學科外(但那為什麼這麼早就考試呢?由於要遷就TSA的開考?),大部分的學科已經不會再教導常規課程。肯花心思的學校,大都會安排不同的試後活動或另類學習經驗給同學,例如各類型的集體活動、比賽、表演預備、研習項目或外出參觀等等,令這非常的上學日子非常精彩;但可能仍有部分學校或老師,在常規教學課堂之外就不懂得安排有意義的課節,只會安排小朋友看教育電視、動畫電影,甚至要求同學自修或做補充練習,打發時間。而老師就爭取在課堂上批改考卷或處理各項行政工作,令學生不禁大嘆比平日上堂更苦悶。 自製「校本半日制」 教局默許? 試後的「非常時期」的另一大特色,是上學時間大大縮短。好些學校在午膳後就會放學,甚至取消午膳時間,直接讓同學回家。這無疑是在「小學全日制」的框架下,自製了「校本半日制」的平行時空。 翻查資料,對於營辦小學時數的要求,似乎除全日制指引要求每天留校約七小時及午膳時間一小時外,就只是課程指引要求每年及每個學習階段中,各主要科目達到一定的時數及比率,但並沒有明文規管學校可否彈性上課半日。觀乎現在的試後時間表,教育局彷彿默許了學校可以彈性安排上課時間。那就令人遐想,學校可否在全年的其他時間上(就算不是每一天,也可以是更多的日子)自製「校本半日制」呢?這究竟是不能也,還是不為也? 出席下午課節 家長可否自決? 我一向都相信,小學全日制的原意是希望有更多的在校時間,讓同學享受更豐富的學習經驗,與同學及老師好好相處,所以才會推動「還我真·全日制小學」運動。可是小學全日制的落實已經被扭曲,導致家長、學生甚至老師都怨聲載道,繼而有人要求回復半日制!但最後兩所半日制小學在今個學期結束後,就將會完成歷史使命;我亦確實認識有家長向學校要求繼續實施半日制,或容許家長自選是否參與下午課節。 「有得揀先至係老闆」,但香港的教育選擇的確很少,教育政策也未能幫助另類學習需要。不只沒有半日制,亦不許在家自學,令不喜歡主流學校的家長除以高昂學費投入國際學校,甚至出走他國以外,就別無選擇。若我們不及時大力改善本地教育制度及資助學校的情况,恐怕不止引起更多不滿,亦會令主流學校淪為次等教育之選。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塞翁失馬小一叩門

每年六月初都是小一入學統一派位公布時間。剛剛過去的星期天,我邀請了幾名曾經歷過叩門的家長,與一衆準備升小的家長分享經驗和體會。老實說,坊間一向不乏升學專家和校長教路的升學報道及講座,而我們亦不是希望教授入名校的捷徑,但礙於制度使然,家長希望盡最後努力的心態是可以理解。作為一個家長互助協會,我們都是過來人,只希望在大日子前,替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可以較輕鬆面對。 不用獎狀 靠幅畫獲取錄 有家長早在女兒K2時已一起選擇學校,並以女兒最喜歡的作為首選。當失落第一志願時,亦問准了女兒意願才叩門。在沒有全港冠軍獎狀及無特異功能下,女兒運用自己的興趣,親自畫了幅畫作為portfolio主頁送給學校。最後獲得取錄,是女兒成熟懂得自己想要什麼,亦是父母重視溝通同行之結果。整個過程充分體現女兒高度參與和自主性。 亦有家長儘管早已做好準備,計劃充足,但當失落首選時,徬徨的心情總會令人不知所措,打亂部署。身邊四處總有聲音不斷告訴自己某某校快要截止報名,再不行動就會「執輸」!最後報了廿多間學校,試過一天走三場,孩子也累透了。 回想當時,的確亂了陣腳,竟然叩了好些根本不符合自己要求,或條件比原校更差的學校。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也找到心儀學校。 派了第二志願本來已經是不錯,但有家長認為既然還有叩門機會就不妨一試吧。叩門的對象與絕大部分家長一樣是區內成績一線的學校。但有家長明知自己的是孖生子女,而他們的性格和學術水平也相差頗大,要這些一線學校同時收錄二人實在是高難度動作!叩門失敗可以預期。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原來當初派位結果已很好,既是粵教中又是小班教學已相當難得,最重要是讀書型的可以在校備受賞識;同時好動活躍、成績稍遜的亦得到包容。 心急濫叩 比原校更差照報 叩門肯定比考取是直私學位更難、更萬中無一。試想想,這是官津學校可以自由錄取學生的唯一機會,究竟學校想要什麼人呢?叩門位不會超過10%,扣除那些因關係穩入的,還有幾多是真正公開取錄的呢?老實說,要五歲兒童經歷這些高風險的考核去取得一個資助學位,可能相當不人道!奈何我們的教育制度就是容許這樣。 在過去十多年,不斷新增的直資學校制度亦令到小一入學的惡性競爭蔓延全港,把早教和以學術能力為主的風氣推前到幼稚園階段。 身處香港的教育環境,家長處境的確不容易。但教育成長路漫長,切忌拔苗助長。每個小孩子的成長步伐和長處都不同,在香港單一的學校教育模式裏,勉強要子女在過早階段去迎合學校的要求,可能是窒礙未來成才的最大原因。 「叩門」本身就是一個偏頗的詞彙。我們是主動敲門希望入學,但並不是卑躬屈膝叩拜上學。家長好應該利用這個面試機會,讓學校認識真正的孩子,亦同時要看清楚這所學校和老師是否適合自己孩子的需要。緊記:選合適的而不是名牌的;處理好自己的心態情緒比獲得什麼情報、貼士更重要;切勿把壓力延伸放在孩子身上。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後TSA時代的方向

小三TSA肯定是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教育議題。經歷多年爭議,教育局牽頭成立的TSA檢討委員會工作了兩年多,終於出了個看似有助消除異化誘因的方案:不記名、不記校、10%抽樣考。但不消一個月的光景,那條留下讓學校可全級報考的尾巴就原形畢露,全港竟有近四成,180所小學申請全級應考今年的小三TSA!除有官立小學帶頭極端地有近九成學校參加外,亦有辦學團體全線屬校報考,而全港最大辦學團體的天主教亦公開呼籲學校應該全級考! 事已至此,一旦學校全級考,操練及課程異化的誘因就仍然存在,確實令許多反對TSA的朋友感到失望、憤怒、無奈。一些多年來努力爭取的人開始感到疲倦;更有人定論運動失敗,把責任推到爭取者上;在紛擾不斷之下,其他站邊看的人更加入勸退,或是早已無感。情况一如近年許多的社會運動一樣,吶喊過後並沒有帶來真正改變,剩下的只有更重的無力感。 但為人父母,我們並沒有放棄的理由。由TSA關注組起始至今,多謝各方一直以來支持及參與運動的人。如果沒有大家的起動,可能今天的TSA仍然是所有學校學生必須考、題目變得更艱深、教育局仍以TSA評核學校;而最重要的是可能從來都得不到社會的一絲關注,我們沉默的家長更不會明白自己參與教育改革的重要。「政府、學校、家長」這個微妙的三角關係,既互相角力亦需合作,才能為下一代建立更好的教育環境。TSA揭露了小學教育生態被操練和應試文化所扭曲的問題,未來我們需要投放更大力量去促進教育制度及文化的改變。 TSA只是教育問題的冰山一角,我們不會輕易放下,但整個基礎教育階段還有更多重要的大山,如升中呈分試、中一分班試,以至小學全日制、小一入學統籌辦法、直資制度等需要我們關注。 政府學校家長 互相角力合作 如果我們今天不滿意TSA的結果,可能是我們家長自己做得仍不夠,就得從自身上去付出更多。我們一向提倡家校合作,促進學校透明度。既然有人反對又有人熱中,足證明社會多元,但家長需要有充分的公開資料,在TSA、家課政策、評估政策,以至學校時間表等作出合適的選擇。下一代面對未來社會的挑戰和不確定性,聰明的家長都會知道,考試成績不再是單一的選校標準。什麼是Happy School,什麼是好學校,需要由我們自己去定義、選擇並影響其發展。若大家有留意近年一些標榜活動教學、愉快學習的學校的受歡迎程度不斷提升,就要相信家長的取態將會是決定性。 在面向教育局和全港性的議題上,我們需要有代表性的家長組織繼續爭取。在面對學校時,除個人親自向老師反應意見外,我們亦需要更多有心人參與家教會和家長校董的工作,直接影響校本政策的制定。更重要是在各個崗位上,家長們要互相扶持及連結,才能把事情做好。向前看,自己孩子自己救,「後TSA時代」將會是家長全面參與孩子教育的開始。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免費考DSE 不如擴闊升學條件

早前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估計政府錄得盈餘1380億元。這等天文數字對一般市民來說實在沒有什麼概念,大概只知道比興建機場三跑和高鐵的超支還要多!較引人注目的,反而是小小數目的一萬張海洋公園門票及免DSE考試費,後者一時間更成為了最大爭議的教育撥款項目。說到底,DSE是整個高中課程的總結評估,既然BCA和中一分班試都用公帑,政府補貼所有資助中學的學生應考其實也很理所當然,這1.8億元應該是經常性教育開資而非一次性「派糖」,只補助一個年度的考生實在是小恩小惠。 DSE為必要之惡? DSE一向被批評一試定生死,是學習壓力的根源。然而每個地方都總有一個統一考試,作為完成基礎教育的總結評估,證明學生達至的水平;這考試亦往往成為晉升高等教育的條件,因此常被稱為「必要之惡」。但有人質疑它究竟是否必要?今次財政司長免DSE考試費,不止令公眾得悉原來DSE需收費,中六學生原來也可以在校完成課程後不考DSE,真的求學不是求分數! 但實况卻是每所中學都以DSE為首要教學目標,就算你抵受得到衆人目光不報考,但都要接受一切為考試而設的操練、補課。 香港一向被詬病的填鴨式教育,學生為了應試只懂背誦答案,就算新加了通識科去培養分析力,結果仍是背答題技巧及得分標準。就算能在DSE脫穎而出,很多大學生仍被認為不夠主動參與討論,自主學習動機不足。在面對科技發展和未來社會的不確定性下,所謂的知識型經濟,不是指望能掌握多少書本上的知識,解難力、協作力、創新力及終身學習才是未來成功的關鍵。儘管香港社會出路單一,行業工種的階級仍然根深柢固,這些深遠的價值觀問題並不是DSE的錯,但集中以DSE成績去配對大學學位的升學制度,卻很值得檢討。 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DSE其實有三類科目,除了我們熟悉的甲類高中科目外,還有乙類應用學習科目及丙類其他語言科目。乙類跟不少大學學科很類同,如會計、法律、酒店、中醫都有,更包括一些創意、媒體及傳播科目。可是應考生去年只有3000多人,比起高中科目的10萬考生相差極遠。為什麼這些重應用及生活化的科目,不受絕大多數的學校和考生歡迎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其認受性比起高中科目低得多,大部分資助大學都不把乙類應用課程視作基本入學條件考慮,只有一些科目會作個別或額外考慮。 最近一連兩星期家長同盟的《家長開咪》,走訪了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的師生,了解一些罕有又不受公開試主導學習的高中書院。書院一直努力為學生創造考試成績以外的空間,包括自行開辦「創意藝術文憑」,惟在本地大學的認受性仍然成疑。 近年不少有能力的本地學生,都已經投向IB課程的懷抱,不只是往外國看,更有藉此升讀本港大學。 教改「三頭馬車」梁錦松、程介明、戴希立早前領頭成立了「教育2.1」,也提出減省DSE內容和校內評核,加強應用學習等個別學科,建議大學收生標準除成績外亦加入面試、學校推薦書和課外活動成就等。 大學聯招和各大專院校,都不應繼續因循過去的做法,宜多花心思完善招生制度,為學生提供空間培養成績以外更重要的素質。政府與其花錢補貼考試費,倒不如多花資源改善DSE課程的適切性,為學生多元出路,開拓更多的可能性。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