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物語:身體也要收爐

年末歲晚,不知道大家是否在忙碌地大掃除、辦年貨、逛年宵等?這是華德媽身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即使移居他方後,身體仍有的記憶。這樣說可能很奇怪,為什麼身體也會有記憶?大家可以想像彈鋼琴,當一首樂曲已經練習到了滾瓜爛熟的程度,我們不看着琴譜或琴鍵也能彈奏那首歌,就是連手指肌肉也有記憶了,變成一個「反射動作」一樣。而我在這裏所指的,是我的身體一直留着「忙碌」的記憶,這也是我一直對「香港人」的印象! 習慣逆來順受 未察超出負荷 但有許多時間,我們連身體超出負荷了也不以為意,往往發病了才想起自己有多久沒喘息。話說回頭,我早前真的捱病了,一直發燒和發冷,還覺得自己多喝水和維他命C就會好過來,若無其事地帶妹妹去接小華德放學(各位不要模仿!)。由幼稚園回家的路,平時只需要走7分鐘,我用了足足30分鐘才走完,因為中途我的右邊盆骨開始發疼,雙腳發麻,甚至隔一會兒就要停下來喘氣,實在不尋常。我連忙打電話給華德爸,叫他來接我們回去。翌日,我立刻去看婦科醫生,醫生用超聲波檢查我的盆腔,說我右邊的卵巢發炎,需要服用抗生素,我遵從指示服藥,卻又如常地忙着煮飯和照顧小朋友。 適時休息 孩子不需時刻依賴 怎料過幾天後,高燒再來,我更覺虛弱,痛楚更擴散整個下腹和下背。見形勢不妙,我說服華德爸不要去公司(幸好他是自僱人士),他打電話給我的婦科醫生查詢一下,醫生說可能要改用別的藥物或要直接到醫院,我們選擇到醫院去。做完初檢,接受血液和尿液檢驗後,醫生確定我的情况不用做手術,然後幫我吊鹽水和抗生素,我繼而昏睡了一天!就這樣子住了足足3天3夜!華德兩兄妹就交由華德爸指揮,我以為兩兄妹沒了媽媽的陪伴一定會不習慣,怎料華德爸說他們一切如常。有一個下午,一家來探望我,他們離開房間的時候,小華德回頭指着大叫:「車車!」我拿着玩具車問道:「你要車車定媽咪同你返屋企?」童言無忌的他笑着說車車,不要媽媽了。 正正是3歲的華德一言驚醒了我:他已經不需要時時刻刻都依賴媽媽了! 華德媽的確有那麼一秒鐘的失落。他們回去後,剩我一人在這空空的病房,是有點孤單,但也是一個難得的自省空間。其實,妹妹出世後的變化實在讓我吃不消,但我的身體習慣了逆來順受,也沒主動要求華德爸幫忙分擔。其實,正正是3歲的華德一言驚醒了我:他已經不需要時時刻刻都依賴媽媽了!真的可以放手了。這時我心裏高呼:「我自由了!」希望各位媽媽們都不要把自己捱壞,記得年尾要收爐,抽時間讓自己休息啊!在這年預祝大家狗年順利,健康常樂!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國際家長咖啡室

華德的幼稚園自去年12月起,舉辦了一個名為國際家長咖啡室(International Eltern Café)的活動,逢周三早上都有一個空間,讓一班來自世界各地的家長去聯誼,華德媽當然不會錯失認識其他家長的機會!同時我也感激幼稚園的安排,不止照顧幼兒,也關心家長。 用同一種語言跟孩子說話 這個咖啡室,由幼稚園社工Eva女士主理,她不止提供咖啡和奶茶,還準備早餐包、芝士、牛油、果醬等,這樣的聚會令人感到舒適,我們可以自如地談天說地,聊聊各自的社會文化背景,孩子們在多少種語言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等等。原來大家的孩子都在有兩至三種語言的家庭中成長,父母各操一種語言,多是自己的母語,然後父母交談時可能用英語或德語。 Eva提醒我們,要用同一種語言跟孩子說話,不要一時用母語,一時用其他語言,否則容易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這也是我想堅持的,跟華德盡量說廣東話,好讓他長大後能跟公公婆婆溝通。但也有一個媽媽質疑母語的定義,究竟是自出娘胎聽的語言,還是她最常用的語言呢?像她出生於摩洛哥,父母說法語,但他們一家在她很小的時候移民到瑞典,而且沒有再說法語,反而一家都說瑞典語了,所以到現在她最常用的是瑞典語,跟孩子說話時多是瑞典語,但也很隨意用其他語言。自華德入幼稚園後,他的德語進步神速,滿嘴都是德語,連我用中文問他問題時,他也用德文回覆,這時候雖然我想堅持用中文,但心裏感到還是缺乏一個語境,唯有耐心等待下次長假期時,再帶華德回香港吧! 媽媽重返職場 國際級難題 我們這班國際家長,清一色都是媽媽,聚會上從沒有看見異性,不過我都習以為常,始終「男主外、女主內」仍根深柢固,女士們也因而可以暢所欲言,隨心餵奶。 男女的角色分工也是我們談論主題之一,許多母親都想在孩子入幼稚園後回到職場,但找工作時卻受挫。 一個媽媽來自蘇丹,持經濟學學位,但在德國找工作時卻不受承認,經過幾次面試後,她感覺德國僱主還是重視德國本地的學歷證明,所以她想先進修,拿張證書才再找工作。也有一個媽媽,18歲時由非洲來到德國後,努力在3個月內學好德文,然後考入醫科,成為內科醫生後才結婚生子。但在帶孩子的一年裏,很多事情都變成由丈夫作主,令她感到不自在,所以堅決在育兒假後回到職場,在家庭權力的層面上保持她的地位;她更勉勵新移民如我者,不要怕年紀大學不了語言,只需要專注和決心,就一定可以完成目標。 多得這個公共空間的存在,我得到情緒排解的機會和不少同路人的意見,希望新一年在女兒入讀幼稚園後,我也順利回到校園去吧!各位家長,共勉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德國過聖誕

剛剛過了的聖誕節,根據德國新聞報道,市民平均花費了三百多歐元購買聖誕禮物!我的聖誕節習慣是送DIY手作,今年有小助手華德參與製作牛油曲奇,每一個工序他都熱切參與,把粉糰弄成聖誕樹形狀時,更指明哪一棵是給爺爺、哪一棵是給嫲嫲呢! 小華德落場 做曲奇送親人 在聖誕節當日,我們盛裝打扮來到爺爺嫲嫲家,一同享用嫲嫲炮製的午餐。在交換禮物前,爺爺更穿上聖誕老人服裝,為送禮物的環節增添氣氛!兩個小朋友都收到很多玩具,拆開了第一份後,就自顧地在地上玩耍了! 我們陸續跟家人交換禮物,爺爺嫲嫲送了自製的聖誕曲奇和「利市」給我和華德爸,這也是德國人的習慣吧,送現金或是禮券以表心意。華德爸則送了烈酒和城內一所餐廳的禮券給他們,而我就製作了一個立體相冊給他們!爺爺表示非常欣賞這款手作,希望帶回學校做下回勞作的主題呢!最後,我提醒華德要送禮物給爺爺、嫲嫲和爸爸,他在箱子裏小心翼翼地拿出預先包好的聖誕樹曲奇,送給每位家人,他們都感到意外和歡喜呢!我們一家人不約而同地送自製或不貴重的禮物,我非常喜歡這種過節習俗! 為什麼選擇當一個媽媽 談到2017年的總結和2018年的展望,我想起當年在印尼修讀傳統舞時,交了一位在爪哇島上居住的女性朋友Eva。離開印尼後,我們都經常在Facebook上互傳信息,至今已經七年,也各自成為媽媽了。有次她在的信息傳過來,問我「成功」的定義,我告訴她這是很主觀的概念,有人認為要賺很多錢才算成功,有人要成名等,最重要還是向自己交代而已。然後她繼續向我訴苦說:「人們都問我為什麼大學畢業都不工作,反而當全職主婦?」她說感到非常大壓力。 不諱言,我都正在經歷,家人朋友大都感到可惜,說明明大好「錢途」,卻委身當一名主婦。 當初我信誓旦旦說產後一年內便回港工作,但如果我回老家,就要跟華德爸分隔兩地,而且勞煩父母幫我帶孩子。這樣好嗎?無論對我和華德爸剛建立的小家庭,還是我已勞碌半生的雙親都不是好事。 「毋忘初心」作為我的座右銘,常常提醒我為什麼選擇當一個媽媽,既然選擇了生兒育女,就要肩負起養育的責任。寧願減少入息和消費,選擇短期工作或兼職,讓我能盡量陪伴孩子們。各位父母,祝大家有個美滿的新一年,共勉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冬季重頭戲──聖誕!

大家好!2017年在不經不覺間來到了尾聲,華德媽和朋友們都在嘆息時光飛逝之際,小華德則與其他德國孩子在熱烈地迎接冬季的重頭戲——聖誕!在上年同期的文章裏,我提過德國孩子由12月1日起,就可以每天打開「聖誕日曆」或「降臨節日曆」(Advent Kalender)內的一個格子,每天得到一顆牛奶朱古力,吃完24顆朱古力後,聖誕就來了! 德國聖誕老人月頭出動 以往在香港的時候,聖誕就只是連續幾天的假期,大家蜂擁地去看燈飾,在平安夜交換禮物和開派對而已!但在德國居住了幾年後,我發現聖誕節的正名應該是聖誕月。 德國的聖誕老人不在平安夜出動,反而在12月頭就出動了! 他是神話人物歐汀(Odin)與歷史傳說人物聖尼克勞斯(Sankt Nikolaus)兩者的結合,長白鬍子的他,傳說會乘着馬車在天際遨遊,觀察人們的行為。在12月5日的晚上,他更帶着另一位「黑面神」逐家逐戶巡視,手上有一本簿,上面記錄了孩子一年來的功過,如果表現良好,聖誕老人就會放置獎品在門口的靴子,否則「黑面神」就會懲罰壞孩子。(華德媽問華德爸:為何這故事聽上去有點歧視呢?這樣孩子看到黑人,不就畏懼起來嗎?) 聖尼克勞斯日 好孩子收禮物 到了今日的德國,每年的12月6日就是「聖尼克勞斯日」,孩子們出門時,如果在自己的靴子裏找到由聖尼克勞斯送的小禮物,則代表他們是好孩子;然後在街上,我們時常看到一個個披着白色、紫色、紅色或金色長袍,手持金色主教棒子,滿臉白鬍子的聖尼克勞斯裝扮者,在馬路上或是百貨公司門口送朱古力或糖果給路過的小孩。幾年前的節日,我也收到華德爸塞在我靴子裏的朱古力,而華德在出生後的三個聖誕節裏,在街上都收到由裝扮者送的朱古力呢! 今年的聖誕月,華德可忙了!因為他要跟幼稚園師生一起參與聖誕大賣場(Weihnachsbasar),師生一起焗曲奇、蛋糕等,吸引區內人士前來購買,收益用於幼稚園活動之上。每間幼稚園、小學都會有類似活動,雖然德國的冬天很冷,但這些活動都讓人的心暖起來,看着小朋友們的熱情,我們怎能不融化呢? 文﹕華德媽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一招吹波波 融入幼稚園群體

大家好,華德媽最近都忙着陪兒子適應幼稚園生活。小華德雖能在遊樂場悠然自得地遊玩,但回到彩虹小組的房間內卻會變得不知所措,甚至要躲在我身後,變成「裙腳仔」。 文:華德媽 經過頭一星期的觀察,我發現他害怕的是要跟大伙兒「圍圈圈」坐着說話、唱歌的環節,他每次都害怕地搖搖頭,不願意坐在座位上。有一天,彩虹小組為在休假期間生日的孩子漢娜(Hannah)補祝生日,導師把椅子排成圓圈,與孩子們一起進行慶生儀式,大家伸出5隻手指來倒數,導師會帶孩子講5句說話,準備好蠟燭和他們的心情。當導師說話時,華德又表現出受驚的神情,自行離開座位,要我坐在旁邊才安靜下來。 泡泡歡樂吹破不安  我以為這次又要帶他離開房間了,但這時候,導師拿出吹泡泡玩具,說要讓每個小朋友一邊吹泡泡,一邊祝福漢娜。就這樣,孩子一個接一個地拿起沾了梘水的棒子,有的祝她有很多朋友,有的祝她獲得很多禮物,然後吹出泡泡,漢娜便使勁的拍泡泡,寓意願望成真! 本來瑟縮一角的華德看到大家吹泡泡那麼歡樂,也向我表示想吹,導師見狀也邀請華德一起祝福漢娜,我教華德說了句祝賀說話:「祝一切都好!」(Alles Gute!) 導師指引穩住秩序 接着,導師點蠟燭讓漢娜許願,當然沒有要她把願望說出來。她吹了幾次都吹不熄,旁邊的小朋友都嚷着想幫忙,但導師叫大家稍安毋躁,並欽點一個較年長的小孩幫忙。 吹過蠟燭後,導師叫一個小朋友把準備好的生日禮物拿給漢娜,她拆開時大家都起哄着想看看是什麼,眼看場面快要失控,導師又機智地叫大家回到座位,讓漢娜巡迴展示她的禮物,原來是一本兒童圖書!最後漢娜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小吃,每個一小份,送給大家作回禮,一看到有甜點,華德顯得相當興奮呢! 從恐懼到成功適應 自那次吹了泡泡後,華德變得沒那麼害怕群體活動了。後來,由於導師們認為他適應得很好,所以通常讓我待在另外的房間,偶爾來報告一下。隔了幾天,導師甚至讓我回家,待收到電話才慢慢去接華德。前後兩星期的適應期過後,華德終能在幼稚園待全日了。我這一連3篇的德國幼稚園初體驗也告一段落,下次再分享其他的育兒故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德國幼稚園生活:玩、吃、睡!

上回提到,華德開始適應德國幼稚園的生活,這次讓我介紹一下德國幼稚園的時間表。 文、圖:華德媽 由早上七時半開始,家長可陸續送小孩過去,小孩在自己的櫃子前換鞋,掛上外套,跟導師說聲早,然後跟家長道別,就去食早餐,吃完後,要自行收拾才可跟其他小朋友玩耍。他們可以留在小組房間,或是到體育室騎玩具車(華德流連忘返之地)!直至九時正,所有小孩都要回到小組房間,圍圈圈地坐下來,導師跟大家閒談或是唱歌、講故事,然後就帶大家一同出花園玩,堆沙堡、踢足球等。就算下雨都會大夥兒去玩,導師會幫忙孩子們穿上連身雨衣和靴子。 到了大約十一時半,小朋友分批吃午餐。吃完當然也要自行收拾,然後就去洗手間,刷牙、洗面等,準備午睡。華德尚未戒掉午睡習慣,所以他也要跟其他幼童一起午睡,導師協助他們更換睡衣,拿出他們的陪睡玩偶,一起到睡覺房間去。午睡到大約下午二時,他們就要起床,再跟其他小朋友玩一會,家長們下午三時半開始就陸陸續續來接走小孩。 家長陪伴融入適應 華德跟其他新入學的幼童一樣,都要經過為期幾星期的銜接過程,這邊的方法是家長陪伴新入學幼童一起融入幼稚園生活,頭幾天我們逗留兩小時,慢慢加長時間,整個過程需時兩星期至一個月不等,視乎幼童情況而異。因為華德有與日間媽媽和固定玩伴相處的經驗,所以他還算駕輕就熟!我們入到房間後,導師讓我跟華德說再見,然後到外面喝咖啡。頭幾天雖然華德知道媽媽在外面等他,但他依然大哭,不過導師打了個眼色,示意她能處理華德的情緒,我就轉身離開。果然不一會,華德就不哭了。 我跟幾位同樣情況的媽媽坐在咖啡室內,聊聊天,喝喝茶。院方特地安排了駐校社工Eva來照顧我們這些家長們,聽聽我們的憂慮和解答一下相關問題等。不一會,各組導師來報告一下孩子們的情況,說待會可以回到房內接他們回家。我因為帶著半歲大女兒一起來,所以院方安排安靜的房間,讓我可隨心所欲地哺乳,女兒也可以趴在地下學爬。這就是華德近來融入幼稚園生活的點滴,下回再為大家帶來兒子在德國上幼稚園的軼事!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華德物語:生育大計不包括結婚?

終於來到華德媽與女兒在波蘭之旅的最後一篇,從北部格但斯克到華沙會友,我和友人Ania選擇乘坐便宜的交通方法——大巴! 文:華德媽 出乎意料地車上配備了兒童車座,也許因為車程行駛高速公路,剛好這程車有一名小孩同行,車長就在開車前安裝好這個車座。但這名兒童看來非常不習慣這樣坐,三不五時就嚷着要「鬆綁」,但法例規定小孩必須坐上兒童車座,所以其父母在旁不斷安慰,直到他入睡,車廂才回復平靜。記得之前帶朋友和他們的子女自駕遊德國時,要友人的小孩子坐定定,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友人問司機華德爸可不可以不用那個兒童車座,華德爸決絕地表示不可以,這是必要的安全措施呢! 與歐洲友人重聚 遊華沙 4小時過後,我們到達華沙,當年的同居密友們Dia、Ella和Ania終於又重聚了。話說Dia是匈牙利人,她在兩年前跟同是匈牙利人的男友Ivan結婚,他們的兒子Alexander已經1歲了!這次是他們第一次帶兒子出遠門呢!另外兩位朋友都是波蘭人,Ella和男友Tom是攀石時結識的,直至產前一個月,他們的假日活動都是到處攀石,並計劃生完寶寶後帶上兒子同行。至於Ania,她樂於在歐洲不同地方工作,當然也相當享受單身的生活,她打趣地提醒我們幾個見面時不要只談孩子的事呢! 歐洲人多不奉子成婚 午飯後,我們在市內公園散步,但四周都沒有升降機的設施,實在有點難度!幸好有兩位男士幫忙搬運嬰兒車!途中我問Ella:「那你們何時會結婚呢?」她感到有點錯愕,並說不知道會不會結婚,生小孩是一個大計劃,另外他們正在找合適的房子,這兩個大計劃的工作已經夠多了,忙完這兩件人生大事才算吧!「拍拖、結婚、生子」,對於思想傳統的華德媽而言像是正常的人生排序,不少朋友若未婚懷孕的,大都奉子成婚。 但同樣情况在歐洲並非必然,新一代歐洲人大多認為結婚與生育並無直接關係,非婚生孩子更是平常事呢! 蕭邦公園欣賞音樂 Ella和Tom作為東道主,特地為我們策劃「合家歡」節目,在晴朗的周日,我們吃過午餐後,便移師到號稱華沙最美的公園皇家瓦津基公園(Łazienki Królewskie),席地而坐,享受一場戶愛的鋼琴演奏。這公園又被稱為「蕭邦公園」,因為園內有座著名的蕭邦雕像,而且50多年來市政廳都在雕像前舉辦「蕭邦音樂會」。每年的5月中起至9月底的周日,他們會請來知名鋼琴家獨奏幾曲,慕名而來的市民和遊客鋪着氈子坐在樹蔭下或廣場內,欣賞美妙的古典樂章。 我們到達的時候,園內已坐滿人,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片草地坐下,但Dia的兒子卻因舟車勞頓而哭鬧,所以她和老公為免影響大家欣賞音樂會,要先哄兒子入睡,就推着嬰兒車前往園林區域去了。至於小女,她悠然自得地躺在草地上,跟我們聽着音樂,偶爾以她的牙牙學語來回應蕭邦的音樂。華德媽和小女出走波蘭的經歷告一段落,下回再為大家分享在德國的育兒點滴!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不讓孩子牽着鼻子走

延續上回華德媽與女兒出走波蘭的旅程,有一次,我們在格但斯克(Gdansk)跟airbnb的屋主Maria和她的女兒同枱食飯,看到她1歲半的女兒全程只看着手機屏幕(圖),不動手吃飯,就算由媽媽餵也吃得很少。 文:華德媽 Maria表示其女兒對很多食物過敏,例如牛奶製品,也許因而變得偏食,只肯吃幾口米飯而已,但卻偏愛母乳,而且需求很大。這讓她有點懊惱,因為她想生第二個小孩,認為長期哺乳會影響成孕(但其實也有機會懷孕的)。我反問她,那為何不幫女兒戒奶呢?她氣餒地回答:「女兒不肯,我可以怎辦?」為了緩和氣氛,我轉問她女兒的眼晴為什麼紅紅腫腫的,她說因為女兒常常用手搓眼睛,因而受到細菌感染,這都是常見於小朋友的毛病,但幫她治療就是一個難題,只能在晚上等她熟睡時才能用藥,所以久久未能痊癒。 子女不肯 「我可以怎辦?」 在一頓飯的時間,這位媽媽說了不下數次「女兒不肯,我可以怎辦?」這句熟悉的話,令我想起一年前的自己,那時我剛發現懷了第二胎,身邊人都叫我幫華德戒奶,德國人的方法就是「不餵就不餵」(einfach abstillen)。但對我來說就是知易行難,因為華德仍很喜歡喝母乳,當被華德爸發現我又給華德餵母乳時,我記得自己也說過同一番話。現在才醒覺,我也是個讓孩子牽着鼻子走的媽媽呢! 孩子當然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但那不一定是對他好的,比如孩子要別人的玩具車,硬搶過來要帶回家,我也要順他意嗎? 當然,現在我也是「馬後炮」地分享我的反思,我仍在學習在關鍵時刻要做個嚴厲的母親。 帶幼女出遊 啟發新手媽媽 而在這個沿海城市逗留期間,友人怕我人生路不熟,還介紹了她的朋友Ela給我認識,她跟我快臨盆的朋友名字相似,這位新朋友竟然也是一位準媽媽!我們相約在舊城區,她帶我品嘗波蘭地道菜式——餃子。跟中國餃子相比,波蘭的餃子幾乎大兩倍,而且皮厚肉多,一份十隻,我吃到一半就投降了,於是向侍應姐姐示意要打包回去。在餐廳內,我和Ela聊了很多話題,許多關於懷孕,也聊到大家的有趣經歷,原來她曾經在音樂學院讀書,主修巴松管,後來因為想去印度而停學,跟友人跑到荷蘭打工,但幾個月後就打消念頭,又重回校園。她說小時候跟狗隻有感通,長大後失去了這個能力,但仍然跟狗隻為伴,現在她是一位狗隻美容師。言談間,她說我帶着五個月大的女兒出遊啓發了她,在她生完孩子後,也會計劃帶她的小寶寶出遊。想不到,出發前遇到的型格準媽媽啓發了我,而我也帶給另一位媽媽出行的動力,真不枉此行!下回待續華德媽與女兒跟朋友們在波蘭首都華沙的有趣故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退而不休的新潮爺爺

在剛過去的六月,最令我們難忘的就是慶祝華德爺爺的生日了!趁着華德去了爺爺奶奶家兩天,我和華德爸得以享受一下寧靜之餘,更一起製作蛋糕送給我們的六月之星。 我由早上七點鐘開始動工﹕打拌麵粉、搓糖膏、焗蛋糕等,直至中午才全部完成。後期華德爸加入一同裝飾,雖然他批評多過落手幫忙,還說「怎麼把熊仔弄成香腸的顏色?」——其實我也覺得像,但仍然無損我的雅興,繼續把不同顏色的糖膏,弄成跟爺爺相像的卡通熊。其實我很喜歡偶爾做些小手作,還記得幾年前聖誕節,我畫了他們的卡通頭像在咖啡杯上,還在平安夜前夕加工至半夜三點呢! 每次想起他們拆開禮物時的那份喜悅,都令我喜上心頭,這也是我繼續DIY的動力。 緊貼科技 開班「授徒」 「六月之星」華德爺爺其實是個大忙人。雖然他已經退休,但還是會義務回校教學、帶興趣班,或是籌組員工解難大會等,所以他連生日也在忙學校的事,我們甚至排不到在正日當天跟他切蛋糕。不要以為老人家退休後一定有空閒,可以幫忙帶小孩,其實德國老人的退休生活都擠滿約會(Termin)、體育活動、旅遊團等。華德爺爺奶奶每六星期就會出遊一至兩星期呢! 此外,爺爺也是個不甘與社會脫節的人,熱中吸收科技新知,包括蘋果和Android系統,或是數碼相機等。他甚至在社區內開班授課,讓其他老人都學得基本用法。每次去完旅行,他都會製作幻燈片,讓我們坐定定在電視機前,看他們的旅程紀綠片呢!有着這樣新潮的爺爺,我們常常都會在WhatsApp內收到華德在他們家「日託」或「夜託」的消息。但奶奶呢,則是完全脫節的人,甚至沒有手提電話!對於智能手機,她嗤之以鼻,認為無時無刻都看手機的人是生病的呢!但要找奶奶,只要打到家裏的電話或是打給爺爺就行了,住在德國幾年來,也未曾因為沒有手機而影響我們的日常相處。 DIY蛋糕 物輕情義重 俗語說得好——「物輕情義重」,在講求速度、效率的城市生活中,我還是喜歡這樣過節。生日也不一定要送禮物,焗個蛋糕大家一起分享;寫張心意卡,簡簡單單的過就好了。下回再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不怕滿嘴沙 公園共享快樂

上回提及華德在香港的公園遊樂場軼事,華德媽想補充一些德國的公園遊樂場資料。德國的遊樂場都設在沙地上,不像香港的統統設有軟墊。德國小朋友非常喜愛在沙地堆沙,那兒是他們發揮創意和想像力的地方。他們的創意當然不限於堆沙堡,我常常聽見德國小朋友說他們在那兒玩煮飯仔,一碟碟的沙說成是紅莓雪糕、朱古力蛋糕、牛油果、Pizza等。許多在學爬行的孩子也在那兒,稍一不留神,他們就會跌倒在沙地上,吃得一臉子沙。 德國的媽媽們不但沒有第一時間拿水來幫孩子洗,只是輕輕拍走沙子,還笑問孩子:「沙子好不好味?」 另外,沙地上也遍佈玩具,都是前人留下來給孩子們分着玩的,上面還寫着「分享更快樂」的字樣。 除了堆沙,華德最喜歡玩鳥巢鞦韆(Vogelnest),同一時間可以容納4至5個小朋友一起坐着玩;如果沒有其他人,他甚至可以躺在裏面,有時候玩了20分鐘也不願意下來呢!這款鞦韆讓我想起小時候到處可見的車胎鞦韆,也是可以大伙兒一起玩,但在香港已買少見少了。 上海人潮洶湧感恐懼 延續上篇的遊記,我們旅程的最後一站以上海作結。說真的,帶着兩個小家伙遊覽著名景點真的讓我吃不消,而且我們踏正五一黃金周出遊,四處都是洶湧的人群。就算是來自香港的我也頓時感到害怕,那次在外灘走了一小段後,我告訴家人不想再走這條擠迫的堤壩,想自己走下面的行人路。怎料奶奶卻恥笑我竟然會怕人潮,甚至覺得我掃興,這次華德爸竟然也和應着奶奶,說根本是我胡思亂想,人多也沒什麼好怕的。無助之際,幸好爺爺說了句公道話:「那好,我們十五分鐘後約在鐘樓下吧。」小風波就此平息了,但我還是驚訝他們帶着孩子出遊也沒半點顧慮的態度。 無論去到哪兒,只要有小圍牆,爺爺奶奶就會牽着小華德的手讓他跳上、跳下。有一次,活力充沛的華德在咖啡店門口的小圍牆跳來跳去,這次剛好是我牽着他玩,有一個路過的伯伯指着我說我不是,說這樣很「沒家教」,不應該教小孩子這樣,讓我莫名其妙。一連兩篇的遊記到此,下次再跟大家分享在德國的育兒見聞!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