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物語:「瞄準」或「不瞄準」

2019年6月12日,身在德國的華德一家關注着香港就「反送中」法例的和平示威,看着示威人士的訴求如何不被聆聽,看着一個國際城市如何葬送自己及人民的希望。為人父母者,無不關心下一代的福祉,有些可能關注生活環境,有些特別着眼教育質素,那麼有多少人願意對當下的強權政治施壓呢?6月9日,700萬人口裏有過百萬人出來了!還記得2003年時的七一遊行嗎?當年的50萬人成功讓政府回心轉意,但如今兩倍的人民力量卻無力回天了嗎? 「合法的不一定就是正確的」 作為兩子之母,當我看着示威前線的學生們和其他老老少少只有小量裝備,去應對催淚彈和橡膠子彈,看着一段又一段他們被攻擊的新聞片段,真的非常揪心。 他們用血肉之軀奮不顧身地守衛香港基本法上賦予的自由,讓我們的未來不致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你可以不認同他們,你可以有個人立場,但請不要在他們受傷後惡意評論他們,這是二次傷害呀! 要知道國際社會嚴厲抨擊警方對示威者濫用暴力,德國歷史上就有一個轟動的例子:1989年柏林圍場倒下前夕,有兩名年輕人想從東柏林翻越圍牆逃到西柏林,但不幸地被守門的士兵發現,其中一人被射殺了。有人會覺得士兵執法而錯殺良民只是不幸事件,但德國法庭以審判告知世人,這是於情、於理都不容的行為,當時法官Theodor Seidel強調「合法的不一定就是正確的」、「良知才是行為的標準」,從而歸納出阻止人民逃離東德,本就是罔顧人權的非法行為。 不能泯滅良知傷害人民 重點就是士兵並非沒有其他選擇導致殺人,他其實可以選擇「瞄準」或是「不瞄準」。而當時守門的4名士兵,有2人向天開槍示警,有1名「不瞄準」下傷人,有1名「瞄準」了平民的胸口,射擊殺死了這個平民。最後的判決分別是「無傷人者無罪釋放」、「傷人者被判兩年緩刑」、「殺人者被判3年半的監禁」。後來士兵上訴,法官仍然持守該士兵行為違憲,但考慮到軍隊體制下士兵的絕對服從,最後改判該士兵兩年監禁,緩期執行。 這是歷史給我們的警醒,就算是士兵或是警察等能合法使用暴力者,也不能泯滅良知地傷害人民。 當懵懂的小朋友問你,那些警察為什麼要開槍,為什麼他們要對準別人的頭部時,大家都可以批判地表達你的個人觀點,而非簡單的對與錯。若干年後如果我的兒女要參與示威,我會先跟他們討論其出發點,若以公義之名,我必在旁同行。在此我們向所有守衛香港自由的人士致敬,共勉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遇上一級棒的爺爺嫲嫲

  (相片由作者提供) 大家好!上篇文章我講述了妹妹在幼稚園的情况,而且提到身教相當標準的爺爺嫲嫲,這次不如讓我分享一下作為小媳婦的日常吧!在中國文化裏,婆媳關係在家庭生活裏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有時候甚至令人相當懊惱。在德國文化裏,婆媳關係相對沒有那麼強勢,我和身邊朋友與「婆婆」的相處大多像朋友一般。 德國人不與公婆同住少摩擦 在德國,一個核心家庭就是夫妻二人以及他們的子女,所以年輕夫婦跟爺爺嫲嫲同住的情况是非常罕見的!(其實德國年輕人大多在成年後搬離原生家庭,有求學的,有去工作的,獨立生活是成人生活的重要一環。)正因為不與公婆同住,自然少摩擦,可能一個月都未必見到一次面呢!婆媳關係普遍都比較淡薄,婆婆不擺架子,媳婦也沒有必要服侍公婆呢!反之在華人社會,嫁入男方家中的媳婦(除非有自己的安樂窩)似乎難避免「看婆婆面色」或是「步步為營」,不少丈夫變成夾心階層,在妻子和婆婆中間周旋呢!我的哥哥正正是這種夾心,我媽媽因為不喜歡帶孩子而與嫂嫂決裂,到現在都未能同場出現,有段時間嫂嫂甚至禁止女兒接觸爺爺嫲嫲呢!(德國也有惡婆婆的故事,但這篇文章就先不談及了。) 而我在移居德國之前,只見過婆婆一面,而且沒有約好,我連見面禮都沒有帶,華德爸就拉我入屋參加爺爺嫲嫲舉辦的派對,幸好當晚她喝高了,所以也沒太注意到我呢! 後來到我懷孕後才多與她接觸,她和爺爺教我德文,也會準備許多育嬰設備,我在他們家時會主動幫忙做飯或在飯後收拾碗碟,盡量留下好印象。在聖誕節時,我還送上在馬克杯上畫了他們的卡通肖像的禮物,他們感到十分驚喜。日子有功,我和爺爺嫲嫲都親近起來,我敬愛他們,他們也關愛我這個離鄉別井的小輩。現在他們一星期兩次接華德兄妹放學,周末期間也是全天候的陪伴,華德每月一次在他們家過夜,爺孫感情非常深厚呢! 熱心經營婆媳關係 我感恩遇上一級棒的爺爺嫲嫲,也許因為他們是退休教師,語言和心理質素好,所以在溝通方面不成問題。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家庭觀念,在退休生活撥出時間來熱中參與孩兒們的成長!當中也有我在開始這段婆媳關係時的熱心經營,始終沒有人會無條件的待別人好,但當大家有共同理念,加上用心交流,最後的結果還是相當美滿的!各位有婆婆的朋友,共勉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幼兒園見家長

上年底,當妹妹剛過幼稚園的適應期不久,我們就被其小組導師Nafiska預約見面,校方感嘆妹妹打破了最長紀錄(足足用了6星期才算完成),加上不願意坐下來吃東西以及不願意說話等,結果那次會面,我的面容實在有點僵硬。 聰穎妹妹獲教師讚賞 時隔半年,我和華德爸又被預約傾偈了,本來我還想讓華德爸自己去,但這次導師希望父母同時出席呢。有別於上次的不自然,這次Nafiska滿面笑容地向我們詳述妹妹在不同方面的發展和特別事項,大體上就說妹妹已樂於遵守在幼稚園內的規距,甚至會主動幫助別人;對周圍環境都充滿好奇心,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最令導師們驚訝的是,妹妹記憶力很好,對讀過的故事書以及唱過的兒歌都能你講一句,她接下一句,對比同年紀的小朋友,妹妹實在是非常聰穎。導師寫滿兩頁紙的分析,非常有系統地形容妹妹的狀况,讓我們增進了妹妹在園內生活的認知。 爺爺奶奶最大功臣 傾談間,導師不斷向我們投以羨慕的目光,我們當然也感自豪,但是我們認為爺爺奶奶才是最大的功臣,話說每隔兩三天,他們就會接兩兄妹放學,到他們家玩耍、閱讀、唱歌和跳舞,他們的身教是我這個母親望塵莫及的! 當然,他們兩位都曾經是教師,專業知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在他們眼中還看到濃郁的關愛以及滿足感,「湊孫」真不是每個祖父母都喜歡,而且也並非祖父母都懂得如何教導小朋友,所以我非常感恩,心情好比抽到大獎呢! 華德爸是「山寨王」 有時我會笑問華德爸,為何你不像爺爺奶奶那般文質彬彬、學富五車,為何你閒時都不看書呢?原來華德爸成長的時候沒有祖父母在旁,而且他父母都有全職工作,平日都是靠「外地來德實習生」(Au-Pair)來照顧華德爸,所以他基本上就是山寨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當然也沒有人特地繪影繪聲地跟他看故事書了。有見及此,我寧願花時間和心思跟爺爺奶奶建立良好關係,畢竟他們是華德兄妹最重要的啓蒙老師啊!下次再為大家帶來在德育兒趣聞!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2歲妹妹 竟然喜歡聽道理

4月初的德國春暖花開,讓人心曠神怡,孩子們也開始在花園裏打滾了。一如以往,我們非常期待櫻花盛放,屆時又可以穿梭於櫻花隧道,跟人山人海的遊人一同賞花了。 華德妹妹喜怒無常 這次要分享的主題是關於照顧兩歲小孩子的經驗,不少育兒書都叫這階段做「Difficult Two」,顧名思義就是「難搞」!話說華德妹妹踏入這個階段不久後,我們發覺她喜怒無常,哭得異常猛烈,基本上像是小惡魔一樣的搗蛋及跟人們不斷唱反調。雖然我們有過照顧哥哥的經驗,但應對妹妹時還是喘不過氣。 後來,我在幼稚園的媽媽咖啡室(Eltern Café)分享妹妹的日常時,媽媽們都表示明白,也希望嘗試分憂解難。我們的小組召集人Angela在另一次聚會時,帶來一枚由德國政府部門製作的光碟,關於照顧不同階段的小朋友的要點。在短短15分鐘的影片裏,分享4個家庭照顧其小朋友的起居飲食、玩樂、安撫入睡等。然後,我們再討論自身的經驗。看到影片入面,家長會在飯桌上跟小朋友一邊唱歌一邊餵吃飯,有個媽媽感到詫異,說這樣的方法不能贊同,對她來說,小朋友不應習慣在飯桌載歌載舞。 我非常認同,即使是來自官方的資訊和指引,我們也應該考慮是否適用於每一個家庭呢。 官方教仔片「教壞人」? 參考過不同朋友的經驗,我在不斷變法去安撫妹妹的時候,也開始多觀察妹妹,試着跟她溝通,問她為什麼哭得這樣兇呢?久而久之,她一邊哭一邊試着回答我的問題,然後我再跟她說:「妹妹,你這樣哭着說話,媽媽聽不明白呢,你要告訴媽媽你想要什麼才行啊!」再後來,她多了說一些詞語去表達自己,有時是「哥哥欺負她」,有時是「不想睡覺」,這樣的情况對比她整個人伏在地上哭好太多了! 每個小孩的獨特 原來,即使是兩歲的小朋友也能理解非常複雜的說話,就例如為什麼我們要刷牙、為什麼不能再吃糖果等等。雖然她大多數仍是一臉不悅,但在我的長篇大論後仍會跟我合作呢。我們真切地感覺到每個小孩的獨特性,有時在華德身上奏效的法子,到了妹妹身上又是另一回事,怎會料到妹妹竟然喜歡聽道理呢?各位家有二寶的朋友,共勉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科隆狂歡節

大家好!華德妹妹剛剛過了兩歲的生日,我們也首次以她的名義開了生日派對,對比兩歲時還相當懵懂的哥哥,妹妹顯得非常興奮和雀躍,為了能跟其他小朋友開派對,還聽話的早早入睡呢!在2月尾的周末,我們邀請了3個家庭作客,8個大人把酒談歡,5個小朋友到處搗蛋,大家過了一個愉快下午。其實以前的我因不想孩子恃寵生驕而拒絕鋪張,但最近我忽發奇想,凡事太過分也不好,所以偶爾宴請親朋,讓孩子們聯絡感情也是美事。 德國人出名理性和嚴謹,往往在派對裏才展現出其他面貌,所以德國人也很喜歡派對,甚至有長達幾個月的節慶——狂歡節(Karneval)。由每年的11月11日起,科隆地區就開始為狂歡節倒數,大家穿著小丑裝、海盜或卡通人物的裝束,齊集在市廣場載歌載舞。每個周末,不少地方都舉行派對,直至翌年狂歡節的花車巡遊而結束。數年前首次看到花車時,我還相當興奮地跟隨民風大叫「Kamelle」,就是「給我糖果」的意思。除了糖果,花車上的人也會大灑玩具 、鮮花、皮球、啤酒、鎖匙扣等,路人得落力叫喊,才會得到美滿收穫。 由於小朋友可以從狂歡節裏獲得大量糖果及小禮物,所以這節日也相當受小孩子歡迎,甚至超越聖誕節! 扮鬼扮馬睇巡遊 比聖誕受歡迎 今年我們跟新相識的鄰居朋友們一起看巡遊,一星期之前大家就不停問對方如何打扮自己的小寶貝,一個友人還熱切地跟我分享,如果要在巡遊裏抓獲更多玩具,就必須好好為小朋友們打扮!於是,小孩子以各種動物和昆蟲裝扮、小丑、 天使、魔怪、海盜、星球大戰武士等裝扮現身。我沒有特地給華德兄妹買新服裝,就穿往年的,也沒有衝前叫喊,旨在參與。我之所以不像友人們般熱中為小朋友們打扮,可能因為我着眼於花車光鮮亮麗背後帶來的垃圾和浪費,就不再對這感興趣了。 失去諷刺時弊的原意 有爺爺說過這個狂歡節的典故。自19世紀以來,人們以嬉笑怒罵的形式來嘲笑法國佔領軍和普魯士的統治者們,時至今日的民主社會裏,人們繼續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表達政治意見。 然而我在巡遊裏,只見少許帶頭的花車有諷刺時弊的頭像(例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美國總統特朗普等),之後的花車大多只是宣傳品牌或團體名字。怎麼說呢,就像是這個傳統只保留了形式,參與者卻沒有承傳其真諦一樣。相比之下,各大電視台在周末上演的「棟篤笑」就非常展現出諷刺時弊的意義了。 我和華德爸討論過這個話題,他問我是不是想為香港引進這類的花車來表達政治訴求呢?試想一下,如果每年大家都花幾個月準備「七一遊行」的裝扮和道具,不知道又能否為這場已淪為形式化的遊行注入動力和色彩呢?下次再為大家帶來在德國的育兒見聞。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生日的啟示

大家好,小華德剛過了生日,不經不覺,他已經是4歲的哥兒了!我在之前的篇章提過,德國幼稚園為小孩慶祝生日的做法是由該小孩準備一些小吃,大家圍坐一起吹蠟燭和唱生日歌,之後一起享用壽星所準備的茶點。導師們也會親手製作一個寫上生日小孩名字的皇冠,讓他在這天戴着回家。 主動推車 感慨「孩子長大了」 有鑑於上年我們親手焗的蛋糕有點吃力不討好,今年我們變換陣式以生果為題,製作「士多啤梨朱古力」,由清洗、抹乾、沾上朱古力到灑上彩沙,小華德都在旁擔當副手,我也樂於讓他在我監管下使用廚房,看着他學我的手勢,有板有眼地把做好的作品放在碟子上,我們數着差不多二十粒的完成品,小華德詢問了好幾次能否讓他再吃一個(事實上他已把第一個作品吃掉了),我唯有再跟他講道理,說要帶到生日會上跟朋友一起吃呢!幸好,他也沒令我失望,在生日當天,他自豪地把一眾果盤帶到教室內,跟朋友一起分享呢! 四年來,我也認識幾個女性好友,有一個剛重返全職工作不久,她是一名廚娘! 每次見面她都帶來親手焗製的蛋糕,深受大人和小朋友愛戴。有一次,我突然收到她的求助電話,就是兒子生病了,不能到日間媽媽(註)那裏去,恰巧她的老公也未能請假,而祖父母又不在這個城市,就冒昧地問我能否幫忙看顧她的兒子。收了她無數的美味蛋糕,我也想還還人情給她,所以我就答應幫她帶一天孩子。怎料第二天早上,她說兒子又生龍活虎了,她就送他去日間媽媽處了。後來,又遇到非公眾假期但日間媽媽不辦公的日子,實在沒辦法之下再致電給我求助,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於是第二天早上,家裏就非常熱鬧,到了小男孩開口想找媽媽時,我們還浩浩蕩蕩一起出去逛超市呢。其間,小華德不但不吵着要坐嬰兒車,還主動去推車,我的心內頓時有一種「孩子長大了」的感慨。 我本意並非想開展幫朋友帶孩子的事業,所以她說要付錢的時候我感到不知所措,可能還是有點講錢傷感情的包袱吧! 而事實上,這也令我開始思考碩士畢業後的職業路向,我本以為當孩子進了幼稚園就可以重回職場,但這兩年的經驗告之,孩子常常因各種原因生病,需要有人留在家中照顧病童,而當夫婦二人都人在公司,身不由己的時候,誰來收拾殘局呢?這某程度上解釋了為何不少婦女在成為人母之後選擇做半職工作,又或是因為預見這樣的困局而選擇不生育了。 註:日間媽媽是一名婦女在家看顧四至六個小朋友,受市政府規管,類似保母的日間託兒服務。可是她們在夾於公眾假期之間的工作日都傾向不辦公,讓全職婦女相當困擾呢!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醫療保險制度的重要

大家好!新年快樂,祝願各位健康常樂!過往一年裏,華德一家沒少往醫院裏跑,甚至在平安夜也在醫院裏度過,故深明健康是一切之本,衷心希望新一年能好好過日子。有時候,我看到香港的新聞也會感慨萬分,在公立醫院的牀位難求,醫療需求之大令醫護人員應付不來,也是我親身體驗過的。當政府不斷撥出公帑支付大白象工程,卻不願意增加醫療撥款,不少人都為這抱不平,但民心所向似乎都無力改變這個政府的政策呢。 德國召急救 醫生須隨行 在這分享一個親身經歷,某晚深夜,華德妹妹醒了要喝夜奶,我在餵奶的同時察覺華德的房間傳出奇怪的喘氣聲音,我過去查看時發現他在抽搐,不知所措的我唯有叫醒華德爸,然後在清晨四時我們叫了第一趟救護車。不到五分鐘,救護車和救護員到達,然後更來了醫生!對了,德國的急救行動必須有醫生在內!他為華德注射急救藥物,救護員在輔助醫生的工作,同時又問我和華德爸有關華德的相關資料。然後就把華德送上救護車,並讓我跟車,華德爸就帶着妹妹駕車隨後到兒童醫院。接下來「我們」留院的幾天,就是接二連三的腦科檢查,排除了腦瘤,只發現華德的腦袋曾經出現損傷,形成過血塊。 然後,「我們」被轉介到波恩的大學醫院,為華德做更多腦內血管造影檢查,後來還是沒有新的發現,最後,醫生讓「我們」回家去,說有可能只是偶發性的抽筋。 家屬牀鋪膳食安排妥善 這家兒童醫院為病人家屬準備了獨立牀鋪和被褥,也發膳食券安排一日三餐,我只需自己到飯堂領取,然後當然要自行把餐盤送回飯堂去,因為病房護士只管孩子們相關事務,我們家屬就理應自己搞掂。不諱言,華德媽相當欣賞這種模式,充分體現德國人獨立自主不麻煩別人幫你執手尾的精神。後來,我有幸體驗到香港公立醫院兒科病房的服務,首先是急症室三至八小時的分流和等候,上病房是在超過二十個小孩加上二十個家屬的大房裏停留,家屬只有椅子一張,沒帶外套者需自求多福,可幸的是醫護人員在壓力爆煲的環境下仍專業盡責。 聽過我這個分享的媽媽們都立刻以羡慕的眼神說,德國的福利真好! 事實上我不想比較德國和香港太多,德國當然也有讓納稅人抓狂的大白象工程,我指出的是醫療保險制度之重要性,德國政府一早把醫療費用交給人民和保險公司,故這裏沒有公立和私立醫院之分。人民在德國生活就必須自己購買醫保,有貴有廉,我買的是學生醫保(因為我在讀碩士課程),所以我的保費只是每月90歐元,但我和兩名孩子都受全面保障,而華德爸的保費則需200多歐元。我認為政府能有如此遠見也是人民的福利,一個政府不能只為土地發展和商業利益作考慮,像醫療制度方面也需改革來滿足人民所需,這次分享到這兒,下次再談在德國的育兒經驗。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德國「聖馬丁節」玩燈籠

華德媽有很多年沒有回港過中秋節了,有時候我也會想念在池溏邊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提着燈籠,在月餅罐內點起無數蠟燭的場面!時移世易,現在大家都不會這樣淘氣地過中秋了,好好的一個節日真的不想聽見小孩子樂極生悲的新聞呢。然而,為什麼我在年尾突然提起中秋節呢?事源我在11月中帶着華德兄妹參加幼稚園活動時,恰巧度過了我的第一個「德國燈籠節」,正名為聖馬丁節(Sankt Martin’s Tag),是後世紀念聖人馬丁(316-397)的節日。 紀念聖馬丁雪中送炭 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很多人被活活凍死。馬丁當時是羅馬帝國的軍人,他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當時連途人都不屑一顧,但馬丁身上只帶了武器和作為制服的披肩,當下他揮劍把披肩砍下一半送給了乞丐,雪中送炭,救了乞丐一命。當晚,耶穌和披着他送出去的那半邊披肩的天使便出現在了馬丁夢裏,並向他傳達使命。之後馬丁放棄軍職,到處宣道,行善足迹更遍佈歐洲,一直為後世人傳頌。 過了這麼多年,聖馬丁節更是小孩子的重要節日之一,成人寄望小孩能從中學習馬丁的行善揚愛,小孩則熱中在每年11月11日的晚上跟大伙兒舉着燈籠跟隨「騎士馬丁」大遊行! 早在10月份,幼稚園老師就教導孩子親手製作自己的燈籠,在回收來的膠樽外面貼上彩紙和掛飾,孩子們也能用顏料隨便發揮創意,華德這年做的是一隻藍色恐龍,而妹妹做的是大蘑菇。 回收膠樽製恐龍蘑菇燈籠 到了馬丁節夜晚的大遊行,簡直就是一場自製燈籠巡演:七彩繽紛的恐龍、蜜蜂、比卡超等。我們在6時正來到幼稚園門口集合,由於德國已入冬,故在6時已漆黑一片,但在這晚卻有無數的燭光照亮鄰舍,因為所有小朋友都提着別出心裁的燈籠巡遊和唱着馬丁節的歌,遺憾的是我還不會唱這些歌,只能意會後世傳頌聖人馬丁的心意。在寒冬裏提着燈籠在黑夜裏遊行實在別有一番滋味,當我們終於到達終點時(幼稚園的後花園),幼稚園的教職員已準備好熱紅酒、熱朱古力和馬丁節特製麵包恭候大家,工作人員更在花園的石地上點燃起「聖馬丁火」,大伙兒圍着火堆唱出更多節日歌曲後才正式結束晚會。有見及此,我決定在冬季假期向爺爺奶奶學唱這些歌曲,好讓下年度再赴會時能盡興呢!而且在慶祝節日之時能向孩子傳頌馬丁行善的故事,也是不可多得的德育良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難兄難妹

經歷了足足兩個月的適應期,Annabelle在哥哥陪伴下也融入了熱鬧的幼稚園生活。由當初一見到校門就哭,到現在主動伏在門邊期待進去;由當初離開我的懷抱就哭,到現在笑着跟媽媽說再見,她真的蛻變了! 妹頓成幼稚園名人 最近,妹妹也成為幼稚園的名人,就是竟然跟同組一個年齡相若的男孩打架了!某天下午,我到達幼稚園準備接兒女回家,就遇見一個母親和她的兩個兒子,其中一個男孩就是Annabelle的同學,他們的母親立即跟我說對不起,說她的小兒子打傷了Annabelle,而且挺嚴重的。我立即去看女兒,導師也立即跟我說了事情的經過,就是兩個小朋友爭玩具時,小男孩的指甲可能刮到Annabelle的小臉了。雖然她的小臉有兩處破皮了,但她也沒有哭鬧,若無其事地繼續玩和午睡,所以導師也沒有打電話讓我提早接她回去。 而我抱起妹妹問她痛不痛時,她也好像不知道自己受傷了一樣,從小我就給了她一個小名「女漢子」,這真沒叫錯! 「女漢子」受傷後仍神態自若。 看見妹妹也沒大礙,我們就回家去,出了幼稚園的門,一對小男孩和他們的母親還在等我們,又是說對不起,我就回答他們,沒事了,小孩子爭吵常有,我回去給她塗藥膏就好了。然後那位女士才放下心頭大石,並拿了兩小包熊仔糖送給華德兄妹,他們看見糖果就高興了,哪會記住早上打過架呢? 兄無故被「黑警」欺負 不經不覺,華德兄妹已經踏入惹是生非的階段,記得在某個風和日麗的早上,我帶着小兄妹到家附近的遊樂場,當時有兩個小男孩在你追我逐,我以為小孩們多個伴兒玩耍,我就樂得清閒了!怎料這兩個與兒子年紀相若的男孩竟然惡形惡相起來,手上拿着長樹枝和膠鏟子向華德走來,表示他們是警察,要把華德捉住審問的樣子。我心想,這代表我瘦削的兒子是壞人嗎?怎麼看來也是他們以多欺少,不過我還是按捺着,非必要我都不想參與小孩子的鬥爭。 我帶華德兄妹先去盪鞦韆,十分鐘後,華德就想自己去滑梯那邊玩了,我雖不放心,但仍讓他自己去玩,在護着妹妹的同時也監察着那兩個男孩子舉動。怎料那二人還是趁機用膠鏟子打了華德一下,三歲多的華德受到比他高和強壯的男孩子欺負就立即大哭起來,我也從遠處叫停他們,他們的母親聞聲後就快速走來教訓兩個「黑警」,並要他們去道歉,然後叫他們在另一邊玩耍後事件才告平息。唉,華德兩兄妹真是難兄難妹,都成為了被欺負的對象了。下次華德媽再為大家帶來在德國的育兒趣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華德配眼鏡記

大家好,話說華德在7月中開始每隔幾星期就去眼科醫生做檢查,兩個多月下來,醫生確定華德需要佩戴眼鏡。常聽說若父母都戴眼鏡的話,他們的小孩都很大可能需要戴眼鏡,恰巧我和華德爸都是「四眼一族」,所以我們對於這個消息並沒有感到太大震驚,但出奇的是,我倆以及近親都是近視眼,但華德卻是遠視眼呢!其實在他還未到1歲的時候,我們就被兒科醫生轉介過去眼科醫生那邊,看看是否因為視力問題而導致他常常歪着頭看人,那時的眼科醫生也再三懷疑過他的右眼是否斜視,但他當時的年紀太小了,所以並沒有下任何處方,只叮囑我們隔年再去檢查一下,到了3歲半的時候,眼科醫生就發現他有遠視,而且右眼的斜視也更加明顯,也開始考慮是否需要配眼鏡給他了。 華德媽以往在香港檢查視力和配眼鏡的時候,都是在眼鏡店內由註冊視光師一手包辦。   但在德國居住後,才發現由檢查視力到真正戴上眼鏡竟然需要3個月的時間,前前後後華德經過3次視力測試,眼科醫生在3個月內再三觀察後才得出診斷,這實在相當嚴謹,他們向我解釋,說兒童的眼球仍在發育當中,兒童有遠視其實相當普遍,在成長期間可能又變回正常視力,所以未到上小學時他們都盡量不開方,但由於在3次的檢查裏都發現華德的右眼斜視,所以他們認為華德有需要及早佩戴合適的眼鏡,就開了一張「藥方」,讓我到眼鏡舖「執藥」了。 在德國,兒童的第一副眼鏡鏡片費用是由醫療保險支付,受保人只需要支付眼鏡框的費用,所以華德的第一副眼鏡盛惠20歐元,實在是價廉物美 我們拿着單子到華德爺爺推薦的眼鏡舖,店員帶我們看兒童的眼鏡款式,我隨手拿起一看,平均都需要100歐元(約900港元),這實在超出我的預算,我唯有問問他們有沒有平實一點的款式,便宜一點的,店員就從另一邊不見天日的櫃子裏拿出幾款來給華德選,華德也沒有多看,對我說一定要粉紅色的眼鏡,因為這是他最喜愛的顏色,無論買冰淇淋還是穿哪雙鞋子,他都嚷着要有粉紅色的。雖然我平日都很民主,我也能接受他的獨特愛好,但衡量一下之後,我拿起一款在邊框上以藍色和粉紅色格仔修飾的金屬框架,華德看見有粉紅色就沒有流露出任何厭惡的神情,我心中暗喜,太好了,這才需要20歐元(約180港元)!在德國,兒童的第一副眼鏡鏡片費用是由醫療保險支付,受保人只需要支付眼鏡框的費用,所以華德的第一副眼鏡盛惠20歐元,實在是價廉物美!我們也沒再看其他款式,就選這副好了,店員說華德也不用再驗眼,他收了我們的「藥方」說3天後就可以去取貨了。圖中是華德戴上眼鏡的模樣,是否有點像日本漫畫裏的柯南呢?下次我再為大家帶來德國育兒的趣聞。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