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名譽校長所為何事?

有一個「選校明燈」的老友,打電話給王師奶,想了解某一所經常在facebook宣傳、自稱國際化的本地學校。這位選校專家簡直向小婦人開玩笑,王師奶只是愛教育愛到發燒的牛頭角大媽,冷眼看香港教育的牛鬼蛇神,只要他們不太過分,都會隻眼開隻眼閉;但太離經叛道、指鹿為馬、顛倒是非的卑鄙小人,小婦人會同你死過。就因為選校明燈的詢問,小婦人發現了一個好特別名稱:「名譽校長」。 「名譽校長」這尊貴稱謂真是罕見,一般社團的所謂名譽會長、名譽主席、名譽顧問,甚至大學的名譽博士都聽過,但名譽校長則聞所未聞。有關名譽博士,王師奶也曾撰文,替皓首窮經、面壁苦讀的真博士唔抵。那個閉關在不見天日實驗室多年有成的是博士,那個連26個英文字母都未識齊,但捐了一兩千萬的又是博士。捐錢給大學而換得「名譽博士」總算有益社會,小婦人放佢一馬;但「名譽博士」多不要「名譽」,名片只印博士兩字,令人有刻意魚目混珠之感,而拍馬屁者亦只會博士前、博士後,嗌得地動天搖。如果真假博士並排而坐,王師奶就好替真博士條氣唔順,也為假博士汗顏。 校長、名譽校長列席 誰主江山? 王師奶曾聽過一則順口溜:「董事不懂事,幹事不幹事,顧問不顧不問,總經理不經不理」,這當然有一竹篙打死一船人的冤屈,但小婦人對一些團體的名譽會長、名譽主席,甚或永遠顧問好有意見。是他們仍戀棧權位?是他們覺得自己一去,大樹飄零?名譽兩字是安慰獎,是安撫手段?如果名譽主席仍在指點江山,現任主席無異廢柴。天無二日,民無二君,如果開校董會,校長和名譽校長均列席,誰主江山? 本港一資助小學乜乜會,有一退任主席,仍戴着名譽主席呢頂帽不停發表教育意見。八卦如王師奶,從未在報章見過現任主席有片言隻字,也不知他姓甚名誰。可能記者哥哥姐姐懶惰,搵生不如搵熟,也可能是有人揸住支咪唔放。上台的人要勇於承擔,下台的人身影要瀟灑,王師奶暫時冒充智者,向有關人士溫馨提示。 回頭再說「名譽校長」,究竟他是掛名還是真有實際工作?如果有實際工作,不如正式做校長喇,何必製造一個傀儡或一個扯線公仔?如果只是虛銜,則你是一個紙牌公仔,一個稻草人,給人利用你過去的名聲。也許你過去「真」有名聲,但你不擔心自己的名聲給一些別具用心,借教育為名,刮龍為實的敗類所破壞?如果你樂意享受這殘餘的浮名,或者你都係刮龍一分子那就無話可說。王師奶好替一些賢者可惜,好頭容易好尾難,要最後的身影漂亮不易吖! 王師奶看到一群曾經是教育界的宵小在鑽制度的空隙上下其手,楊局長、蔡若蓮副局長,你們不會視而不見啩!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隔周刊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點解新校長要炒舊人

最近有兩間學校見報,一間是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一間是玫瑰崗學校。兩間學校都是換了校長後引出新聞——趙曾學韞小學出現教師逃亡潮,超過三分之二人離職,校務處只剩兩名職員;玫瑰崗學校以財困為由炒了十多名教師。一口氣炒十幾人,唔通想摺埋間學校?至於趙曾學韞則是資助小學,肯定與財政無關。 以陰謀論出發,人人都會諗「一朝天子一朝臣」。王師奶唔想憑空揣測,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一啲唔奇,也可說是職場慣見現象。能夠獲擢升為校長,一定經歷過一段時間教師生涯,也一定捱過粵語片苦命媳婦白燕的苦楚,一朝升格做家姑,報仇咁報,比黃曼梨更黃曼梨。做得教師,甚至是一校之長,無理由咁「盲塞」,用洗太平地嘅手法去管理一間學校。唉!自己坐轎都想啲轎夫抬得安安穩穩,無理由搞到啲轎夫夜晚無覺好瞓,日頭腳浮浮,成日驚畀你照肺,輕則病患抑鬱,重則死畀你睇。 法團校董會漏洞仍存在 王師奶在本欄寫過一篇「甚具遠見」的鴻文〈炒了羅婉儀後……〉:「王師奶不是一個悲觀者,知道香港有很多誠摯熱愛教育的校長,但也不否認仍有很多『羅婉儀』。林麗棠老師的死令全港教師有兔死狐悲之哀,羅婉儀的被撤職也許亦令不少校長有短暫的警惕。然而,警惕並不等於歪風消滅。」小婦人話自己不是悲觀者,無非是夜行吹口哨,壓驚而已。讀者諸君,請留意小婦人「短暫的警惕」內短暫這兩個字的含義,其實有不少未浮上水面的「羅婉儀」,在全港為數過千學校潛緊水,唔信問吓你教緊書的親朋戚友,便知王師奶唔係亂噏。 報道又指,有人投訴趙曾學韞小學的校長獨力推翻教師們的選書結果,校方則回應校長沒有參與其中。究竟誰是誰非難以知曉。然而一下子走三分之二教師,文員只剩兩人,校董會不覺得奇怪?他們有責任了解,也有責任處理。讓局面發展到這地步,誰之過?是校長弄權?是只受訓幾個小時的校監矇查查?一言以蔽之,是所謂法團校董會制度的漏洞。楊局長,是大刀闊斧修正的時候了,仁濟的董之英、浸信會的呂明才、東華三院的李東海,更遠的興德都是實例。 炒人風波 校長停職受查 玫瑰崗學校曾是家長趨之若鶩的名校,今時今日,直資學校兼有公帑津貼和私校自由,純私校根本無得揮。疫情下,幼稚園生和小學生好似馬匹唞暑,日日孵在家中。不少學生退學,學校收入減少,節流最方便是縮減人手,但一口氣炒了十多人,確實操之過急。學生哭哭啼啼,家長出面聲援教師,神父理事會向各界道歉,校長停職接受調查。王師奶好留意該校校監發出的通告,重申幼稚園及小學部承受沉重財政壓力,相信是炒人的最大原因。 王師奶想向新校長們溫馨提示,高壓手段不是良好的管理方法,應用誠懇、融洽、包容的態度爭取支持,舊人中間或有一兩頭專搞破壞的「攔路虎」,那只是少數。當大部分教師都知道你的好意,「攔路虎」都要讓路。一個新校長絕對需要有胸襟、有氣量。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為乜要讀醫科?

根據調查,每年公開試狀元,選讀醫科最多,大學的醫學學額有嚴格限制,因為培養一個醫科學生成本比其他學系高得多,年期亦較長。美、加更嚴格,先取得一個學位,再經考試,千挑萬選然後入醫科,能夠正式穿起專科醫生袍,12、13年少不了。其他學系,3、4年就可以畢業,王師奶不禁要問:「為乜要讀醫科?」小婦人猜想,選醫科的動機有二:第一種是家長的期望,希望兒女有安定的生活,做醫生應該有穩定兼且不錯的收入;第二種是考生自己的志願,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無機緣治亂世,起碼可治世人病痛,大抵都是選讀醫科的初心。 發達幾時輪到醫生吖? 回歸現實,做醫生係唔係收入最好?王師奶可以答你,絕對唔係。小婦人有一個中學同學,醫科畢業做了醫生,在公立醫院做了7、8年,然後私人執業,病人不少,收入穩定,同學們十分羨慕。她有一次對小婦人說:「在香港,醫生的黃金時代過了。醫生其實係手作仔,是件工。全世界富豪榜,經常上榜的蓋茨、索羅斯都唔係醫生,甚至可說全世界無一個是靠行醫上富豪榜的。」如果純從搵錢出發,人哋讀3年或4年就開始有收入,你要多讀8、9年。如果因緣際會,或入了投行,翻幾個筋斗,可能已N桶金在手。老爹嗰代,話最發係三師:醫師、建築師、會計師。其實他們所謂「發」,不外是穩定的良好收入而已。遠的不算,就以本港頂級富豪為例,多是經商致富,或地產、或航運、或金融,幾時輪到醫生吖。所以尖子們選讀醫科,都是以濟世為懷的慈悲出發。呢班尖子,個個都係smart guy,你估佢哋唔識計數咩,讀多人哋十年八載書,屋企付出多幾倍,將來的工作類似「手作仔」、「件工」,如果初心只是?銀,未免浪費光陰,正如柴九哥話齋: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吖?王師奶唔止對醫生尊敬,對選醫科尖子們的初心和情懷尤其尊敬。 實驗室研究病理 默默貢獻 看過好幾集訪問醫生的《鏗鏘說》,對一些在醫學院做教授,和整天埋首於實驗室的醫生們真有高山仰止的景仰。能做到教授,醫學的學識和造詣一定相當,如果以他們的身分行醫,收入一定比在醫學院多得以倍數計,但他們以作育醫才為己任;同樣偉大的,是在不見天日的實驗室研究病理或研製防疫措施的醫生,令小婦人感動得淚盈於睫。有幾名受訪醫生,連王師奶這樣諸事八卦都未聽過他們的名字,相信好多人都唔知佢係乜水,看完訪問,才知他們的偉大貢獻。 醫生大都有痌瘝在抱的情懷,王師奶有一個姨甥仔,是公立醫院醫生,除了日常在醫院東忙西忙外,每有假期就去做戰地醫生。他告訴小婦人他不是無國界醫生,是另一個組織,專門幫助受戰爭蹂躪的難民。一到他私人假期,不是去伊拉克就是約旦、巴勒斯坦,他說在那些地方做手術十分原始,既無麻醉藥,亦無消毒劑。外面炮聲隆隆,自己拿着不太鋒利的手術刀,這些醫生萬里迢迢所為何事?他說這些醫生來自世界各地,男的女的,老的年輕的,全是義工,還要自掏旅費。王師奶立正向好醫生們salute。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考第一不等於叻

林語堂先生已去世多年,他當然是殿堂級人物,王師奶偶然讀到他一篇論讀書的文章,今日的大學生和中學生仍有參考價值。他說在學校讀書有4種現象: 1. 所讀非書——學校專讀教科書,而教科書並不是真正的書。今日大學畢業的人,所讀的書極其有限。讀一本小說概論,不如讀《三國》、《水滸》,讀一部歷史教科書,不如讀《史記》。 2. 無書可讀——圖書館的書極有限。(註:昔日大學圖書館存書量不多,今日情况不同。) 3. 不許讀書——上課時看課本以外的書是犯規的。如果從早到晚都上課,亦即是從早到晚都不許看書。 4. 書讀不好——處處受學分牽制。《禮記》說過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學校所教非慎思之學,如果你能猜中教師心中要求你的答法,你得100分,於是沾沾自喜,自以為西洋歷史你知道100分,真實西洋歷史何嘗知道百分之一。學堂所以非注重記問之學不可,是因為便於考試。 要篩選,要淘汰,憑什麽? 時代演變,林語堂先生的言論放諸今天未必全對,但他說的第4點確是歷久常新。不論小學、中學、大學,要分出高低優劣,要衡量誰是鰲頭,誰是包尾大幡,都要考試,都要搶分。羅范椒芬當年高調說「求學不是求分數」不全對也不全錯。不論分數的形式是50或100、是D或A、是文憑試的2或5**,都是不同形式分數而已。從古到今,從中到外,要篩選,要淘汰,憑什麽?分數囉。 千古的難題來了,100分最叻,99分無咁叻;5**叻啲,5*無咁叻。數字看來確實如此,但統計學上又有所謂誤差範圍,間接證明數字並非絕對。讀者諸君也許聽過「幸喜文章中試官」,即係話你的答案開中試官心意,你唔止可以攞5**,6星都有可能。試官好欣賞蘇大學士文章氣勢的一瀉千里,你卻盛讚他的死對頭王安石穩健沉鬱,攞到三級算你執到。考試真係講彩數,但彩數之餘都要講技巧,那技巧就是捉題目、圍題目。把題目的範圍縮窄,然後死讀死記,記性好的則攞高分如拾草芥;加上猜中教師所要求答法,想唔考第一都好難。 求「實」學不是求分數 由此推演下去,考第一係唔係等於叻?答案當然不是。能夠捉摸到教師喜愛的答法,又懂得捉題目、圍題目,一定唔蠢得去邊,基本的聰明總是有的,但決不能說叻,記性好卻是肯定。回頭說羅范,她說「求學不是求分數」也對,小婦人要替她的名言加一個字,以收點石成金之效:「求『實』學不是求分數」,但考試真是要求分數。 坊間好多補習學校,又有所謂補習天王,他們不外是集中人力物力,有系統地捉題目、圍題目,分析歷屆試題和形式,提高試題命中率而已。靠補習社幫助而取得5**,叻唔叻吖?你自己答嘞。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真有這樣的教師?

黄大仙的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豪雨中有一名學生在校門下跪,男生手舉平板電腦,屏幕上寫着「基協中學 欺騙家長」,「校長不理副校長推卸責任」,「學校完全無視學生需求,剝奪學生學習機會」等字句。豪雨中不盡是刺面的雨點,有教師打傘為他擋雨。此事驚動了區議員,也引起街坊及途人注意。此情此景,頗有章回小說的擊鼓鳴冤及攔途告狀feel。 學生冒雨跪校門 鬧羅生門 據報,這名陳同學原獲安排上午10時跟校長會面,但校長臨時「甩底」,據說有教師揶揄「你做戲做夠喇」,「入番去啦,無人睇㗎」等。呢件事王師奶只從報章得知,是否有人揶揄他做戲有待調查。如果屬實,王師奶真為香港教育悲哀,不禁問:「點解有教師咁涼薄㗎?」即使該學生行為如何愚蠢,也要體諒他們年少無知,要開導、教導,而不是踩佢、糟質佢。 該校輔導主任回覆報章查問時,承認下跪者是該校學生,曾向學校透露希望留班,但學生及其監護人未向校方正式申請;加上其成績符合升班標準,最終決定維持升班,輔導主任否認有教職員曾揶揄陳同學。如果輔導主任所言屬實,自然係學生唔啱:約咗校長另一日見面,突然返校兼冤枉校長甩底;教師無單打話你做戲,你竟然連教師都「屈」,記大過一個係最低懲罰;升留班標準係學校政策,唔係你話升就升,話降就降。 教師最基本條件——愛心 事情兩面睇,如果有約在先,校長臨時有急事爽約,有責任通知學生,不能以為學生而已就隨便甩底,那是不尊重。阿貓阿狗都要尊重喇,何况是受教於你門下的學生?你的行為是他的榜樣。如果真係有教師揶揄學生,用到粵語殘片陶三姑大口婆口脗話「你做戲做夠喇!入番去喇,無人睇㗎」,這種教師不足以為人師,更何况是這名學生曾患抑鬱症。楊局長如果吊銷佢教師資格,小婦人一定拍手掌燒炮仗,因為這名教師全無教師最基本條件——愛心。 看陳同學的平板電腦,字句有條有理,其中小婦人最有感覺是「校長不理副校長推卸責任」。可能學生誤會校長不理,不體會校長日理萬機,無暇處理這類芝麻綠豆小事;也不體諒副校長的處境,可能他事事要聽命於校長,有說不出推卸責任的苦衷。照記者報道,該學生知道自己初中時「比較唔聽話」,受疫情影響,中五幾乎無上過堂,擔心自己上中六不勝負荷,要求留班,似乎係有腦之人。佢最到肉的一句是:估計教師針對他,希望他快完成中六,早走早着。嘩!英雄出少年,呢個陳同學真唔簡單,連一般學校速速「送客」的招數都了然於胸,佩服佩服。至於學校是否有此「陽謀」,一定唔會公告天下。附加一筆,輔導主任說陳同學成績合乎升班標準,只要將他的成績和其他升班同學比照一下,便知龍與鳳,陽謀、陰謀、謊言、掩飾,一一無所遁形。從事教育的人要有愛心,要有誠信,但願該校輔導主任說的都是真話。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學童群毆與西部片

校園欺凌不自今日始,不過方式不同,王師奶自幼是牛王妹一名,在老爹軍訓式管教之下,明知硬碰無益,扮作乖乖女容易過關。回到學校冷眼看世情,知道誰是大阿哥,誰在狐假虎威,誰是搖旗吶喊的啦啦隊。那個時期,所謂大阿哥都是虛張聲勢,所恃者不外乎人多「蝦」人少,真正的大阿哥是校外的黑社會。校外的黑社會踢人入會,未必真入會,不過要交保護費,按月或按星期交,算係自己友,有黑傘罩住,即使你不加入「蝦」人一族,也可平平安安。 這是早期校園欺凌形式。一般來說專揀斯斯文文,怕事而又家境好的男生埋手,拉入更衣室又推又嚇。盜亦有道,一般不會欺凌女生;尤其是tom boy如王師奶之流,不會把這些所謂大阿哥放在眼內。有一次與3個女同學一齊放學,有一個大約16、17歲的飛仔,要我們4個女仔交出銀包,一眼睇中老爹買給小婦人的彩色塑膠手表,正要動手強搶,王師奶護表情切,把手頭書包橫腰掃去,踏前一步向該飛仔左腿的上五寸下五寸用力踢去,把他踢倒地上,然後在三五途人目送之下揚長而去。好事傳千里,王師奶英勇抗賊事件給同學加油添醋描繪下,連所謂大阿哥及其追隨者都收斂了好幾個星期。 勒索叫做「請食飯」 自馬鞍山的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校內欺凌事件驚動警方後,近月校園欺凌事件已轉了型。第一是欺凌事件不發生於學校,第二是巾幗不讓鬚眉,進展到女生欺凌女生。不發生於校內證明教師們的預防工作做得好,也證明校園大阿哥識做,了解喺度食唔好喺度屙的道理。以前蝦蝦霸霸是男人的天下,現在進展到女嬌嬈,證明男女平等,女人也頂住半邊天。 香港語文教育好成功,學校的文膽把徵收外籍英語教師費叫「增潤費」,壞蛋們也把勒索叫做「請食飯」。請食飯是聯誼、是交際、是應酬,無勒索之名,卻有勒索之實,多好!女生欺凌女生而驚動警方的,有深水埗一女子中學和一資助學校,王師奶一向以為女學生不和最多係嗌吓交,以後你唔睬我,我唔睬你,點知圖片顯示已不是扯吓頭髮,或拆散對方條辮咁簡單,而係3個人連環掌摑十幾巴,又兼同佢化妝(畫花塊面)等,結果驚動警方。小婦人黯然之餘,唔想再寫咁多,以免羊群效應,引出更多模仿暴力行為。 王師奶好鍾意睇陳年西部片,成班死鬼明星如尊榮、加利谷巴、李察威麥的英姿常在腦際,鍾意睇西部片不在於他們百發百中的穿楊槍法,而在於蘊藏片中的公平和正義精神。他們絕對不會背後放冷槍,這卑鄙行徑為時代所不齒;因解決問題而要出動武力,多在公證人主持下面對面拔槍,誰快誰準誰勝利。贏得磊落,輸得光明,不會出下流詭計置人於死地。荷李活不拍西部片多年,正義、公平的精神已不在生活中。也許是缺乏了西部片的薰陶,校園欺凌已淪落到群毆地步。哀哉!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外籍教師增潤費

資助小學嫌每校一外籍英語教師(NET Scheme)唔足夠,平均一班一星期冇一堂,紛紛以多聘外籍英語教師為由,向家長收取額外費用。其中一個名稱令王師奶擊節到五體投地,既體貼,又溫情。王師奶斗膽詳釋「增潤」兩字含義,主要解釋是「潤」字,連同潤字應用的詞一般有「潤澤」、「潤飾」,四字詞又有「溫潤如玉」。小婦人慣用草根語言,最貼切的相反意思可能是「糠」,「嚡」或「dry」。就因為糠、嚡、dry,所以要增潤,仲要收費?。由唔夠外籍教師而聯想翩翩到「增潤」一詞,話佢咬文嚼字又得,話佢巧言令色玩嘢又得。 王師奶唔知教育局是否正式批准學校,可以因多聘外籍英語教師而收費,但學校在《小學概覽2020》列明此收費,似乎經過教育局批准。《小學概覽》由官方刊印,如果是枱底交易,無理由蠢得咁堂而皇之。問題來了,每間學校收費不同,由300元至1000元都有,增聘外籍教師人數亦校校不同,有些達4人之多,有些是2人,不增潤而「糠」得只有1人的亦有,王師奶想知道標準如何定?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列明2020/21年全年收費1000元,用作聘請游泳課、外籍英語或普通話教師費用。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一年收310元,指明作增聘英語外籍教師之用,主要入課堂訓練學生閱讀和說話能力。 學校任意收費 星星之火足燎原 王師奶相信絕大部分校長都是好意,想學生多些機會接觸英語語境,提升英文程度。一般家長希望子女英文程度好,增加派入英文中學機會,即使節衣縮食,死慳死抵都在所不計。學校捉住家長這個死穴,愈多紅鬚綠眼、金髮鈎鼻的教師,就表示這學校英文程度愈高,於是1個唔夠就請夠4個,300元唔夠就收到1000元。如此惡性循環下去,收到2000元都有可能。其中沙呂小在《小學概覽2020》列明除加聘外籍教師外,連游泳課及普通話教師費用都收埋,似乎資助小學有直資化的趨勢。楊局長,我知你日理萬機,這是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吖,不可不慎。 照王師奶記憶所及,NET Scheme計劃始於1998年左右,每校一名外籍教師。由於本港教師待遇高,又有房屋津貼,申請人不少,多來自英、美、加、澳。外籍教師原意是輔助性質,並不視為主力入課室教英語。一間24至30班的小學,正如有些校長所言,1個外籍教師確實每周見唔到一次。20多年來,NET Scheme計劃不變,但家長的「人心」已變。家長心中,英語就是一切,是入大學的一切,是前途的一切,是黄金屋的一切,是顏如玉的一切,是一切的一切。 為什麼有些學校仍停留在1個外籍教師階段?是他們懶惰還是他們守規矩?一個計劃執行20多年是應該檢討的時候。如果1個外籍教師不足以應付所需,教育局就跟班級數量依比例增加,所有資助學校劃一看待,不能任由學校自行向家長收費,這是一個財政混亂的缺口,貪污舞弊多由此起。你收了學生1000元,包括游泳課,是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强制參加?普通話不是已有正式教師負責?為什麼要像NET那樣多設NCT(Native Chinese Teacher)?楊局長,你手下官員眾多,難道樣樣都要你親自落手落腳?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好校長容乜易做啫

小時候常聽老媽教導:「學好三年,學壞三日。」所謂三年或三日,不過形容學好學壞的難易,何以王師奶竟然口輕輕話好校長容易做?小婦人閒來無事,好鍾意將各行各業的人分類。例如油漆工人,第一類係一絲不苟,轉彎抹角無人留意的地方都不偷雞;第二類係中間落墨,泥水佬開門口,過得人過得自己;第三類是求求其其,過得海就係神仙。王師奶也將校長分成3類,小婦人對有學問之人常抱高山仰止的敬慕,依「心」直說,並無褒貶之意,倘筆鋒所及,偶有火花之處,幸勿對號入座。 保護學生 不忘教育初心 近日閱報,有兩位知名校長退休,一是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强校長,另一是聖若瑟書院程景坡校長。退休校長當然不止他們兩位,只是報章有他們的訪問,鄧校長還有少許退休感言。鄧校長呼籲年輕人「不要放棄香港,不要放棄希望」,又說自己從事教育初心是教導學生為自由和民主努力。鄧校長怕記者唔知,搬出2000年教改時教統會提交《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列明21世紀教育目標,包括讓每個人「願意為社會的繁榮、進步、自由和民主不斷努力,為國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貢獻」。能夠不忘教育初心,又依照教統會定下教改的目標教導學生,以王師奶的標準,這已是一個好校長,所以小婦人才有「好校長容乜易做啫」豪言壯語。王師奶唔明鄧校長點解會擔心未來的日子,自由和民主會變成敏感詞。鄧校長,你幾時移咗民去驚個天跌落嚟的杞國做二等公民? 好校長容乜易做啫!根本同政治無關…… 另一位是聖若瑟書院的程景坡校長,程校長給香港人最深刻印象是學生在校門外派文宣反對《禁蒙面法》,遭防暴警截查,他跟警員據理力爭,替學生解圍,學生們都感激校長的捨身保護。他在訪問中說退休在即,不想再提這些往事。王師奶好留心程校長在訪問中幾句話:「我只是想去了解件事、幫學生。是否需要很大勇氣?那是每位校長都會做的事……那刻,我可以幫到學生一定會幫。」不顧自己安危保護學生,小婦人認為已是好校長,一切好似理所當然,好校長容乜易做啫!根本同政治無關,反而似似哋母雞將小雛庇護於翅膀下然後昂首闊步。 第二類是照單執藥的校長。教育局有公文到,規定教師如何如何、學生如何如何,他一定交足功課,不會打斧頭,間或超額完成。呢啲校長係順民,不會有理想,不會有溫情,最緊要保住自己份工。跟住呢啲波士,阿陀行路中中地,今時今日在這些學校教書和讀書,算執到嘞。 第三類校長係風頭躉,有齊第二類的缺點,成日想博上鏡和見報。見到教育局的高官,打拱作揖,sir前sir後,無非想被委任乜乜議會主席或乜乜校長會主席;或拉十個八個臭味相投的同道,成立一個乜乜教育研究會,銜頭大家分豬肉,你做會長我做主席,講明3年換位,輪流做莊。一定有人唔肯走,於是一大堆什麼永遠名譽主席或永遠名譽顧問,繼續發噏風。家長們千祈唔好選有個成日掛住出風頭校長的學校,因為佢哋無心辦學,個腦成日諗住擦鞋上位。 只要不忘教育初心,愛學生,跟教統局的目標去做就是好校長,看來要做好校長好易啫!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隔周刊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9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楊局長的網上學習

(圖片來源:Canva) 楊局長宣布全港學校可按原定計劃開學,但面對面授課及活動暫停,只可網上開學。疫情嚴重,網上上課可以接受。局長同時規定學校校舍要開放,讓家中乏人照顧的學生回校,學校須安排人手照顧回校學生。由於應考DSE中六學生教學受影響,教育局又要求考評局研究調節考試時間及減少必答題。 有讀者以為網上學習即電子教學,那是美麗的誤會。王師奶想公告天下,電子教學已「壽終正寢」。吳克儉下崗後,已無人再提電子教學,亦無出版商咁傻去搞蝕梗的電子書。網上學習是另一回事,只要學生家有電腦,又有Wi-Fi可上網,網上學習可略補不能正式上課的遺憾。 馬虎安排 輕則損自尊 重則影響人命 論「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偉大情懷,王師奶不讓范仲淹專美,半斤八両,不分高低。小婦人今年3月10日及8月4日先後為文〈停課不停學的後遺症〉及〈鑿壁偷光現代版〉講網上學習,如果馬虎上陣,輕則損害學生自尊,重則影響人命。河南鄧州學校因疫情影響,停課不停學,改在網上上課。一貧困家庭,3姊弟同在一校讀書,父殘疾,母精神病,千辛萬苦買得一部智能電話給3人共用。其中一個14歲女童佔用時間較少,欠下功課甚多,考試時情急之下自殺。這固然是悲劇,但這悲劇是不是可以避免?另一則是浸信會天虹小學6年級學生袁登華,因家中無Wi-Fi上網,走到學校門口,利用學校的Wi-Fi餘波上網,考得好成績,喜劇收埸。這一悲一喜的交集,王師奶內心激盪之餘,好想求求學校要好好準備,不可輕率而行。 督促學校保證人人有設備 學校(尤其是貧窮地區)事前要調查學生,一、家中有沒有電腦?二、家中有沒有Wi-Fi設備?三、如果有兄妹數人,是否人手一部電腦?一般家居劏房或公屋,沒有Wi-Fi是普遍的事,學校一定要幫助解決;就算父母水準較高,有Wi-Fi有電腦,可能只有一部電腦,3姊弟如何分配?河南鄧州悲劇可能會重演。校長們、教師們,小婦人的憂慮並非多餘,香港中、小學近千,條件缺乏的學生不在少數。也許王師奶要求過高,只要有一個學生不能網上學習,那一間學校都不應進行,那是不公義和不公平。楊局長,疫症當前,網上學習不失為權宜之計,您有責任督促學校做好事前工作,不應讓一個學生做網上學習的孤兒。電腦和Wi-Fi設備是金錢可以解決的,就讓金錢趕走窮苦人家兒女的徬徨與自卑。 楊局長,題外一筆。由於DSE受教學影響,教育局要考評局研究調節考試時間,小婦人可以理解。考評局專家多,他們定會權衡輕重,但為什麼一定要減少必答題?是不是因今年的歷史必答題而成驚弓之鳥?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隔周刊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7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將教育電視搬去幼稚園

教育電視於本年6月壽終正寢,冠冕堂皇的說法是「已完成歷史使命」,對王師奶來說教育電視是童年的記憶。想當年,教育署在小學推行教育電視,每級4班只分配兩部電視機,電視機不能隨便移動,所以只能「移班就機」。轉班房是很興奮的活動,坐別人的座位,有機會揭揭別人的作業。講真話,聽自己的老師授課,見慣見熟,有時真係有啲悶;睇電視當上堂,感覺真係唔同,而且內容比學校教得有趣,所以特別專注,何况課後仲有電視作業要做。教育電視由黑白到彩色,小學到中學,尤其是中學,在蒐集資料到演繹,確實發揮了一般教師達不到的功能。 時代進步,中、小學生已掌握網上尋找資料,較諸以往多倚賴教師單程傳授知識,教育電視的功能確實削弱了很多,在google或百度大致上可獲得需要的資料。雖然很多教師仍支持教育電視的存在,但在支出和實用兩者比對之下,王師奶支持取消中、小學的教育電視。與此同時,教育電視應將服務對象轉向幼稚園。 以動畫卡通灌輸德育觀念 幼稚園生年齡在3至6歲之間,他們不可能上網自學,更不能游走於google與百度,如果有一個系統的課程,以動畫或卡通形式,灌輸正確的德育觀念,一定能深入「童」心。例如教他們多說「謝謝」,教他們「勤洗手」,教他們「自己執書包」,教他們「吃飯時的禮貌」,教他們「早晨跟爸媽叫早安」等等。小婦人只是提出概念,細節當然由幼兒教育專家去編排和策劃。幾個星期前曾和教書的舊同學提出這概念,就給她們一輪炮轟,說什麽陰謀洗腦,腐蝕幼小心靈。小婦人真係唔明白,點解人人心中都藏着陰霾,連灌輸正確觀念給小孩子都變成陰謀? 無家教小孩 港鐵飯桌隨處見 當人們都覺得好多小孩子無家教,例如在港鐵車廂內喧嘩、奔跑,甚至騷擾其他乘客,父母視若無睹。可能家長忙於工作,無暇教導生活細節,也可能家長本身也不知家教為何物。如果用動畫或卡通,以趣味的形式教孩子禮貌和規矩,何樂不為?王師奶往朋輩家中作客,好留意小孩子在吃飯前有否叫「爸爸食飯」、「媽媽食飯」或「阿姨食飯」,也注意他們進食的態度:有些飛象過河,看到雞腿在對方,全不客氣隔河夾之;有些翻山倒海抄底尋寶。有些父母因有客人在場而輕責兩句,但好容易感到無客人時一定千山任縱橫。各位讀者,這些情况諒非小婦人專利,您們也可能曾親歷其境。如果電視能幫助教育他們從一張白紙做起,這是無量的功德。誇張點說,這是移風易俗的工程,這是提升人民質素的第一步。 教育界的領袖們,教育局的高官們,請聽聽小婦人微弱的呼聲,把教育電視搬去幼稚園。 (隔周刊出)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