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乜嘢叫校譽?

報載藍田的聖公會基孝中學一名女生在校內遭遇欺凌,搞到「食唔落飯,瞓唔到覺,係咁喊係咁喊」。她批評校方包庇涉事男生,家長已報警。 校內欺凌可大可小,要視情况而定,一般來說分清是非就可搞掂,學校若大事當無事反造成問題。報章報道頗為詳盡,引述女學生說及男生扔書桌、抓胸部,教師阻止報案;報道中最離譜的是訓導主任勸喻不要報警,話即使報警亦不會提供相關紀錄,又向警方表示該受欺凌女生「有精神分裂及幻想症」;另一社工暗示要保住校譽,勸家長不要報警。報道更指,涉事男生得悉女事主已報警,以言語恐嚇話其父母會「搵人打你」。最荒謬是家長要求見班主任,據稱獲安排在一房間等候,從下午1時等到晚上6、7時,原來該班主任已放學。校長已和事主家長會面,據悉承諾跟進事件,稱如教師做得不好會徹查及改善,並會安排事主參與「香薰班」。 校園欺凌 隱瞞百害無一利 嘩!乜?家啲學校管理文化演變成咁。扔書桌怎可容忍?你估黑社會講唔掂數飛枱飛凳咩!抓胸是性侵,報道指不單不懲罰,班主任仲公開叫其他學生不要誣衊及孤立涉事男生。「誣衊」已經定性該涉事男生無辜,未調查先判無罪;報道提及的訓導主任勸止報警,仲話就算報警都不會提供相關紀錄;你又唔係醫生,竟指該被欺凌女生有精神分裂及幻想症(咁即係話該女生安白造喇)。勸事主家長不要報警可以理解,但以不提供資料為要脅則茲事體大,?家啲家長唔係懵得咁淒涼。何况自己的女兒給人扔書桌、抓胸,仲話要「搵人打你」,唔報警點有安全保障啊!約見班主任,叫人由下午1時等到晚上6、7時,自己就放學鬆人,這是什麼尊重什麼禮貌?恕小婦人不客氣講一句:如此行為不足以為人師,留在教育界會教壞下一代。 正本清源 才能保校譽 基孝中學校長大人、校監和校董會,辦學團體聖公會,千萬不可側側膊,全港幾百萬對眼?實㗎。報道中提及的訓導主任、班主任,甚至社工,軟硬兼施,又嚇又?,無非想撲熄火頭,以免影響校譽。現在正是挽回校譽的好時機,正本清源,是其是,非其非,替被欺凌者取回公道。有乖師道的應公開道歉,將校政扭曲的應受紀律處分。 學校是教育場所,也是社會的縮影,公義、真理、謙遜、融洽、友愛、正直等都應發揚光大。校譽是建立在這些正面的元素上,遮遮掩掩將黑暗事物收藏在地氈底,總有一天發霉發臭,校譽也隨之江河日下。好奇怪,香港好多學校鍾意將家醜密封,有救護車或警車來學校就認為是羞家的事。意外要預防,但一間學校成千人,有意外是尋常事,何必忌諱!忽然想起2013年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10歲女生墮樓身亡事件,教職員寧願通知7倍路程的聖約翰救傷隊,也不願致電999政府救護車,可能學校有些僵化的規定,教職員非遵守不可,也許是怕救護車聲驚動鄰里,影響觀感,甚至影響校譽。 校長們,知否良好校譽如何建立,如何維持?與此同時,王師奶好想知創意十足的「香薰班」係乜?係要用柔和的香薰薰陶「幻想症」乎?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此心安處是吾鄉

有讀者來函說為考慮移民而心緒不寧,主要是生活方式改變,又怕人離鄉賤,如報章所說的淪為二等公民,但為了兩個兒子的教育前途,似乎要賭一鋪了。 移民係大事,王師奶區區一匹婦點敢畀意見吖,下筆只談教育事,舉刀只斬教育界的牛鬼蛇神,不談政治(與老爹約法三章)。移民係人生大事,本來唔敢答,但呢名讀者移民全因兩個兒子教育前途,因此扮專家做紅綠燈。先此聲明,僅屬一管之見,半支盲公竹,參考而已。 世事無絕對 一切執生 呢名讀者只說移民,無講邊個國家。王師奶就以近期移民熱門地點討論,依次是英國、加拿大、美國。英國移民條件最寬鬆,又因為是前宗主國,好多嘢熟口熟面,如紅色郵筒、雙層巴士,由細見到大。公立學校讀書唔使錢,水準都唔差;私立學校當然要錢,口碑平均好啲。如果早早在當地由低班讀起,語文基礎穩固,入著名大學機會大好多。美國公立學校多,種族多元,程度較參差,私校遠勝公立。好的大學不少,科技、化學、醫療世界一哥,諾貝爾級教授為數不少。加拿大學校環境好,民風淳樸,學風端正,生活費用較低,大學水平亦好。 坦白講句,學校條件是外在硬件,其他成功因素好多,諸如家庭教育的配合,學生本身的勤奮、堅毅,領悟能力都重要。家庭條件人人不同,上述意見只是大概而言,名校也有失敗的學生,家長心目中band 5的學校也會跑出狀元。世事無絕對,一切因環境而定,改變環境,適應環境,一切執生喇! 是否留鄉一定矜貴? 至於會否淪為二等公民,如果唔夠韌力,唔夠刻苦,半途而廢,不止淪為二等,三等四等都有可能。至於是否人離鄉賤,情况更加複雜。逆向思維,是否留鄉一定矜貴?新聞所見,好多剛果、埃塞俄比亞、敘利亞、委內瑞拉的人民攜幼扶老逃離家園,為什麽要冒人離鄉賤的風險?故鄉或任何本土,都有貧賤富貴的分野,有人住深水埗劏房,有人住淺水灣海景豪宅。毅然離鄉到陌生的異地,總會經歷一段陌生甚至痛苦的適應。你為什麼要離鄉?為兒女教育前途?為較好的生活?甚至只為一啖清新空氣? 也許會比未離鄉前更差、更貧賤,一啲唔奇,例子也不少,但你總抱有一個希望、一個目的才會離鄉。遠的不說,就以香港為例,香港老一輩居民,很多都從內地移民來的,也許因為戰亂,也許因為當年鄉間生活太艱苦。來到香港,打打拼拼,開創一個新的局面,有些能夠安居,有些能夠溫飽,有些成了實業家,有些成了世界級富豪,證明人離鄉不一定賤,不要給那些負面的成語或俗語誤導。生下一個肥肥白白的嬰孩前都要經過多番的陣痛喇!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蘇軾名句,至於移唔移民,或應唔應該移民,學吓東坡先生喇,你覺得那處「心安」就停在那處。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教師教講粗口?

好嘢無你份,衰嘢一定入你數,這是今時今日教師的寫照。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討論在學校推動價值觀教育問題,主席梁美芬話好多穿著校服的名校女生在港鐵講粗口,原因是教師問題,應處罰有關學校。葛珮帆議員要求政府強制初中學生必須加入一個制服團隊。王師奶與梁美芬議員英「雌」所見略同,好憎人講粗口,何况仲係女仔人家!小婦人幼承庭訓,家教好嚴,不單嚴禁粗言穢語,市井俚語都唔准講,所以家庭之內,氣象和諧。梁議員聽到粗口出自名校學生之口,心痛之餘,追本溯源,順藤摸瓜,一諗就諗到教師身上去。俗語有謂「名師出高徒」,一間學校幾十個教師,好難斷定粗口源自哪位名師,本有殺錯無放過原則,最徹底係罰成間學校。依古代誅九族連坐法,於是修女校長、神父校監、校工阿嬸、花王阿叔,無一倖免,公道喇啩!今日做教師,有抄家,無封誥,好嘢如奧數獲獎、IB狀元數目全球第一等等,又唔見有人歸功教師,讚賞學校? 學生講粗口 梁美芬倡罰學校 新鮮熱辣的新聞:有大律師及事務律師涉嫌行騙,照梁美芬議員的邏輯,豈非要追究大學教法律的教授!要非教授傳授旁門左道,犯案的律師怎會如此天衣無縫。教法律的教授有好多人,為免有人漏網,大學都要受罰。如果畢業於港大,港大校長、教授統統扣薪3個月;倘畢業於城大,則梁美芬亦與有罰焉。 王師奶不贊成學生犯罪或行為不檢,要拉埋教師甚至成間學校落水,這近乎一粒老鼠屎累死全鍋粥,三兩個學生講粗口而累到全校教師要孭起教講粗口的惡名,你話公唔公道?梁美芬議員雖然大公無私,不惜以大學教師身分,口誅筆伐埋自己一份,小婦人對梁議員尊敬之餘,仍認為這樣的「殉道」無理。 葛珮帆議員建議強制初中生最少要加入一個制服團隊,培養守法意識,王師奶認為此議用心良苦。增強學生守法觀念,無人反對,但強制加入制服團體是否唯一方法?唉,穿起制服都未必可提升德育和守法精神。就以警隊為例,好的警察好多,但嚴重犯規的枯枝也不少,間接證明一套制服並非守法的保證。葛議員並非教育中人,不明強制執行牽涉多少人力?課程緊迫,學生能抽出多少時間?補充一句,小婦人無意與尊貴的葛議員唱反調。 粗口滿天飛 都是教師教的? 王師奶相信梁葛兩位議員的出發點都好,但意見流於表面,不假思索衝口而出,屬隨口噏。就以名校學生講粗口為例,點會諗到有粗口教師才會有粗口學生咁卡通?整個社會淪於低俗,大把衣冠楚楚的人粗口爛舌,社會不以為怪,仲曲線讚譽為率情真性。大學教授滿口市井俚語,立法局議員滿嘴粗口,這都是青少年的壞榜樣。有些名人以不文自豪,仲卓然成家,這都是低俗社會的擁躉和催生者,何以尊貴的議員們不加以斥責,只向無權無勇的教師埋手?王師奶相信就算一個極端無品的教師,都不會教學生講粗口,也不會鼓勵學生講粗口,唔怕畀學生臥底篤灰,除牌炒魷乎?除了滿街滿巷的穢語滿天飛外,一些滿嘴粗口的家長也是影響學生的因素。小婦人樓上的賣魚勝從早到晚都xyz,他3個兒女的粗口是教師教的? 王師奶為教師平反之外,仲希望社會大眾合力在語言方面噴一噴清新劑。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教壞人的成語

王師奶給一句成語困擾了30多年,那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一般成語都是導人向善,講人生道理,不似這句教人自私,甚至招致天誅地滅這麼嚴重。這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好流行,好多人講,而且仲講得理直氣壯。王師奶第一次聽這句話是小學三年級,一位教算術的女教師,她在什麼情况說這句話不記得了,印象中她整天苦口苦面,好似成個世界得罪咗佢咁。直到中學,鼓起勇氣問教中文的林sir,點解有個教人自私的成語。阿sir的解釋令16歲的女孩好失望,他說:「人係自私嘅,保護自己係本能,你自己都唔保護自己,不為自己打算,鬼可憐你呀!」嘩!佢係阿sir我唔係,連阿sir都咁講,只有點頭稱是,但內裏卻滿腹疑團。 「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教人自私? 昨天晚飯後,忽然聽到B仔和C女兩兄妹講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成語,B仔的意思和時下的解釋一樣,認為自私是天經地義,否則會給天地誅殺。我係阿媽你唔係,王師奶忍耐不住,加入戰團,就「人不為己」4個字作闡釋。王師奶唔係乜嘢學者,牛頭角一匹婦耳,唔曉引經據典,只認為一般人跟大隊,不求甚解,將一句成語誤解、曲解,戕害基本道德觀念。古人點會教人自私,甚至害人亦在所不惜㗎!最慘係唔止一般低下階層、草根男女琅琅上口,好些知識分子亦衝口而出,連部分教師亦隨俗誤解,將自私的觀念禍延下一代,做父母的也可能不知不覺中以言教或身教影響兒女。 「為」解作「修為」 提升自己 小婦人把「人不為己」中的「為」字解釋是「修為」,有修養、質素、涵養、謙遜、造詣的意思,這是立身應有的境界,人人都應該朝這方向提升自己的品德、修為自己。如果這解釋成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去修為自己,應該受到責備。至於用到「天誅地滅」這4字,未免重了一些。一提到「為己」這詞就連想到「為人」,孔子《論語》中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今學者眾說紛紜,朱熹說過,錢穆說過,滿肚草的王師奶本來唔敢插嘴,但忍唔住都要駁一駁李澤厚先生的見解:「 孔子說,古時的學者是為了改進自己,今天的學者是為了教訓別人。」改進自己,小婦人同意;教訓別人?未免太遠了。 當使用一些十分流行而帶有負面意思的成語、諺語或俗語的時候要格外小心,因為你的無心之失或無意的曲解,的確會引起不良意識而為禍人間。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停學去做運動員

香港運動員在東奧穿金戴銀,連銅牌都有3面,香港人拍爛手掌,選手們拚搏精神令人感動。王師奶睇電視播映,睇到熱淚盈眶,情况不下第一次在奧運會看見五星旗飄揚時的感動。 張家朗為香港20多年後再獲金牌,不單家朗本人開心,全港人都開心;他的父母也成教子有方的榜樣,傳媒訪問,讚揚家朗父母決斷英明,同意兒子中四輟學,轉任全職運動員。皇天不負有心人,家朗一舉成名天下知,名利雙收意料中事。張家朗的成功引起全港家長一個話題:中學未畢業就轉做全職運動員是否正確的選擇? 王師奶收到兩封家長電郵,一封來自多倫多,一封來自本港。有關別人兒女前途,茲事體大,小婦人唔識答,亦唔敢答。芸芸眾生,總有些不世出的奇才,例如微軟的Bill Gates、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Tesla的Elon Musk都是現代科技的尖端人物,也是名校的輟學者。Bill Gates和Mark Zuckerberg都沒有在哈佛讀完大學,Elon Musk則在史丹福修讀博士時只上了兩天課就輟學了。這幾名傑出的科技界人物是不是因為棄學所以成功?棄學會否是成功的因素?王師奶真係唔識答。張家朗中四輟學轉為全職運動員,全身投入,成為世界劍術第一高手,肯定是青少年崇拜的偶像,香港的父母們會否也鼓勵兒子走同一路徑? 運動學業難兼顧?按品性天賦給指引 是不是運動與學業一定不能兼顧?因人而異,有人魚與熊掌兼而得之,有人只能二者擇其一。今次獲獎運動員中除何詩蓓學業了得,中學文憑試35分,入讀美國名校密歇根大學外,其他學業成績好的大不乏人;就算未獲獎的運動員中,也有很多讀書成績都十分優良。能者無所不能這句話也許有點武斷,能運動好一定要有高智慧,擁有高智慧的人一般讀書都不會太差,問題是投入的深度和時間的安排。體育學院的項目有20項,較熱門的大致是: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劍擊、單車、網球、壁球。全職運動員人數約500人,入選全職運動員有嚴格要求,依比賽成績而分等級:精英甲+、精英甲、精英乙+、精英乙、精英丙、成年隊。王師奶好佩服運動員的刻苦、堅毅,忍受傷痛的磨難,不論男女運動員,他們都是追夢者,未必人人都能登上頂峰,也許有部分人中途退出,但都無悔初衷。 王師奶做了少少資料搜查,發覺好多全職運動員學業成績好犀利,小婦人的街坊、別號「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在教大一級榮譽畢業;「黑妹」葉姵延、欖球代表鄭芷婷、武術代表關寧慧都在教大獲得榮譽畢業。跨欄選手陳仲泓在浸大修體育及康樂管理;游泳代表黃筠陶和鄭莉梅分別就讀理大及中大,其他還有很多很多,篇幅所限,小婦人不能一一列舉了。王師奶這樣雞啄唔斷,是想向各位家長說,教仔教女無定法,依他們的品性和天賦給他們「指引」而不是「牽引」。 東拉西扯說了一大堆,好似答咗兩名讀者的問題,又好似未答。唉,咁抽象嘅問題點答吖!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生涯真可規劃?

有一個時期,「生涯規劃」這詞很流行。吳克儉任教育局長時,甚至撥款開設「生涯規劃」主任職位,協助指導學生為生涯計劃。有人生經驗豐富的成年人為白紙一張似的年輕人指引,當然是好事,但王師奶好懷疑:人生真是可以規劃? 王師奶讀中學時,對「生涯規劃」這詞聞所未聞,聽所未聽,只是將畢業時,會有一個老師和我們傾下偈,開場白多是問:「點呀?畢業後有乜打算呀?」講真話,17、18歲,話大唔大,話細唔細,由小學到中學,從選校到選鞋襪,都係老爹和老媽話事,忽然聽到有人問畢業後點打算,真係一頭霧水,唔知點答。當然不會幼稚到回答:「唔知噃,等我問問媽咪先。」讀完中學,最正路是讀大學,但兩頭唔到岸的就可能出社會工作。小婦人知道教師中有負責類似職業輔導工作的,也許就是「生涯規劃」的前身,或只是把名字美化。 「我的志願」隨口噏 作文課時人人都會寫過「我的志願」,相信這是「生涯規劃」的第一粒種子,這粒種子也許是豆芽夢,更也許是隨口噏。好多人話要做科學家、醫生、護士、教師,這些願望多數泡湯,年紀愈小寫的「我的志願」愈渺茫。王師奶胸無大志,第一個「我的志願」是電車司機,坐電車時看到司機將車駕駛得快慢由他作主,腳踏叮叮噹噹的鐘聲,羨慕不已,於是作為人生第一志願。摩登啲講,這算是「生涯規劃」否?中學四年級時,有第二個志願,希望做白衣天使南丁格爾,這宏願給老媽一句擊碎:「做護士?好難嘞。妳見到血都驚到暈,病人會畀妳嚇死啊!」唉,壯志未酬,糊里糊塗,未老嫁作商人婦。看官們,生涯如何規劃? 半由人力半由天 牛頭角一師奶當然不能作準,前財爺曾俊華接受訪問時被問到生涯規劃,他斷言說:人生怎可以規劃?他先是唐人街的小混混,大學讀的是建築,興趣在教育,最後當了公務員,結果做了香港的財政司,最後還競選特首;另一個是劉夢熊,他說自己從內地游水偷渡來港,上岸時只穿一條泳褲,憑着努力打打拼拼,做了上市公司主席。梁振英競選特首時,他衝鋒陷陣,滿以為榮華在望,怎料身陷囹圄,人生怎可規劃?這都是當事人的自述,勵志之餘,顯示人生起伏跌宕,半由人力半由天,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香港像曾俊華、劉夢熊這類傳奇人物不勝其數,歷史上亦俯拾即是:劉邦、朱元璋,一個區區亭長,一個小沙彌,他們何嘗在人生規劃中諗到做皇帝! 王師奶不敢武斷人生規劃是虛幻,也不會肯定生涯不可規劃。有些規劃可以實現,例如一些高考狀元,他們希望入醫科,將來做一個出色醫生,幫助社會。小婦人覺得他們的規劃成功率很高,也很實際,至於他們能否一生都做醫生,也視時勢而定。也許他因緣際會,不做良醫醫人,去做良相醫國。小婦人認為可以為自己人生規劃,但不可太執著或墨守規劃。人生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順勢而為,順勢而變,唯一要堅持的是仁與義。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母語教學的悲哀

母語教學在本港回歸祖國初期曾喧嚷過一段時期,教育界和一些學者曾聲勢浩大地支持過一陣子,列舉母語教學優點,當時教育署也積極地提出初中以母語(粤語)授課,中四開始由學校自行決定。英治時代,英語是官方語言,通曉英語,升學或求職佔盡優勢。百多年來,這觀念根深柢固,好多讀中文中學的學生,有機會就轉讀英文中學。回歸後,提升中文地位是應有之義,遂有母語教學之議。 提升中文地位,是不是就一定會貶低英文?以母語教學,英語水準就一定會降低?這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當時一般家長全面反對,一些傳統英文學校也加入反對行列。辦學團體冷眼旁觀,靜看事態發展,當時除了報章報道外,每天都有為數眾多的家長到教育署請願。正式表態支持母語教學的只有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胡振中樞機,有人向他痛陳利害,說如果推行母語教學,將收不到成績優良的學生。他說:「成績好的學生不愁無人教,就讓我們教成績較差的學生。」胡樞機雖然這樣義無反顧地支持母語教學,母語教學仍在三不像中「唔湯唔水」地實行。母語教學的原意已灰飛煙滅,蕩然無存,可以說徹底失敗。 3年母語教學「唔湯唔水」 在家長反對聲中,政府批准100間中學以英語授課,其後有學校上訴,最終有114間學校獲准以英語為教學語言,風波暫告一段落。王師奶雖然懵懵哋,早就知母語教學必然失敗,失敗的原因在於政府無完整計劃,因為回歸了,要立刻提升母語地位,不讓英語獨大。因為學制頭唔改得,尾唔改得,於是在肚腩中間開個窿塞入3年「母語」。媽媽咪呀!呢啲係乜嘢教育制度嚟㗎?由於群情洶湧,政府讓步,114間保持英語授課,其餘的300多間中學在家長心中自動降「呢」,天下從此大亂。百幾年英語至上心態未變,即使被迫降「呢」的學校,3年「母語」之後,幾乎全數返回英語大隊,因為英文唔掂,大學唔受你玩㗎。讀者諸君想想,中一至中三這3年黃金歲月,用的是中文課本,授課的是粤語,除英文科外與英語無關。到中四由中文台轉英文台,課本粒粒都係生字,個個terms都素未謀面,唔止學生讀到七彩,學校為應付這甩頭甩骨的教學語言制度也扭盡六壬。 本來母語教學的「初心」是好的,不單不會降低英語水準,而且在提升中文的同時提升英文水準,可惜社會人士一聽見母語教學就以為好似坐蹺蹺板,一端高另一端就一定會降,於是反對反對反對。家長固然在未徹底了解前就一窩蜂反對,政府在推行時亦未有盡力詳細說明中英並進的道理,而一些傳統的英文中學亦為本身利益而反對。 平心靜氣地想想,我們用母語學新事物,一定比用外語學習更容易理解,因為易理解所以可節省時間。舉例學地理或歷史,外語本來要3個小時,用母語可能只需2個小時,慳回來的1小時就安排去加強英文。以一個星期來計算,無論如何都可以慳到2、3個小時,我們就可以用來教英文或舉行英語活動,這絕對是中、英雙贏的辦法。王師奶支持母語教學的「初心」,也遺憾這計劃的失敗。這是母語教學的悲哀。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香港家長的心態

碰到多年不見的同校但低幾班的同學,好自然聊起兒女,不講還可,一講起淚漣漣。她的幼女在港島一直資女校讀中一,辛苦到爆燈,返學似食黄連,做功課似受絞刑,做媽媽的當然心痛,但又不知如何處理。 天下父母心,希望兒女讀書聰明,入讀名校,將來順利考入大學。小婦人經常聽到牛頭角的街坊教仔:「畀心機讀書,咪好似老竇咁,盲字都唔識多個,做份牛工,日曬雨淋,搵雞碎咁多錢。」又確實睇到好多下一代爭氣,有啲入大學脫貧,有啲做生意仔創業成功。王師奶覺得一般低下層的家長似乎無咁煩惱,草根階層的兒童似乎讀書無咁大壓力。每晚黃昏,公眾籃球場和足球場都好多小朋友、中朋友玩得好熱鬧,唔通佢哋唔使讀書和做功課? 直資可選教學語言惹亂局 資助中學開英文班有限制,規定幾多band 1學生才可以成班,呢個限制王師奶一向都唔贊成,雖然唔贊成,也非全無「可取」。直資選擇教學語言的特權破壞了公平,產生亂局,間接將僅有的「可取」掃得一乾二淨。入唔到英語班唔係問題,只要肯交學費讀直資,你一定有英語班讀,同是這一個學生,交錢就可以讀乜都得,唔交錢就無得傾,呢啲係乜制度呀?直資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們,小婦人批評的是制度的偏差,制度是官老爺定的,與你們無關。家長一切全憑直覺,每年大學入學率確實傳統名校最高,什麼9科、10科5**都大多來自這些學校,這些學校都是英語授課,家長們好自然覺得英文好是入大學的重要條件,因此不論子女程度是否適宜,千辛萬苦都要搵一間英語授課的學校。 王師奶教兒女,重複最多的話是:「做人做事最緊要量力而為,無咁大個頭唔好戴咁大頂帽,荷包只得幾十蚊,唔好行入連卡佛。」香港一般家長,兩眼發光望住「英文班」這三個字,唔理個仔個頭嘅size,係都要佢戴奇連伊士活嗰頂墨西哥大帽,一陣微風都吹咗頂帽去街尾喇!香港的資助小學以中文為主,所有課本都以中文編寫,英文只是其中一科;到升中一,如果入英文班,啱啱掉番轉,全部英文課本,密麻麻,粒粒都係生字,媽媽咪呀!查字典都查到頭昏眼花,上堂時阿sir同miss講的是外星語言。小六同中一呢個gap闊過維多利亞港,亦係好多學生讀書失敗的原因。中一唔掂,中五都一定唔掂,偶然會有三幾個半路中途突然開竅,跟番大隊,但比例唔多。 盼教界正視語文鴻溝 家長量力而為 這位媽媽跟着講學校好多功課,連普通話都要抄100個詞的拼音,點抄呀?唯有媽媽出馬抄埋一份,個女愈做愈慢,哭哭啼啼。用上斷頭台等絞刑去形容略嫌誇張,此情此景,孰令致之?不自量力囉,袋住50蚊入連卡佛囉!講完家長學生,講吓學校,有些學校,尤其是有名氣的傳統名校,不愁學生,常犯店大欺客的毛病,學校是一言堂,所有措施不容「阿趦阿趄」,唔鍾意請去別家。教師也有好多款,王師奶相信大多都是敬業樂業,愛護學生的好教師,難保其中也有一些以身在名校任教飄飄然而失去方向的。 王師奶懇請教育界正視小學和中學(小六和中一)語文的鴻溝該如何收窄或填補,不要太早放棄數以萬計年輕學子;呼籲家長們一切量力而為,要因應子女的能力和興趣陪伴上路。記住:强扭的瓜不甜。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滾水淥豬腸的香港教育

據教協調查顯示,19.2%受訪教師計劃辭職或提早退休,21.1%亦傾向離開,合計有40.3%教師擬離開教育界。當中71.1%表明離開原因是政治壓力日增,38.6%稱不滿本港教育政策。部分受訪者透露,離開原因是有團體人士批鬥教育界,政治凌駕教育,教師一言一行受限制,又建議在課室設置閉路電視,如同監視。教協這項調查,雖然規模不算大,但內容仍值得重視。71.1%離開原因是因為政治壓力日增,政治壓力因人而異,感受可能兩極。小婦人頭腦單純,所想所思均從教育利益出發,雖然知道教協和教聯立場不同,但內心總希望兩會能合作推動教育事工,據知為數不少教師兼具兩會會員身分,這本來有利合作,可惜事與願違。 師生情誼和信任逐漸褪色 至於教師所擔憂的什麼閉路電視錄影,不過是一兩個嘩眾取寵,無聊政客的胡言亂語而已,何須為他或她含在口中的生草藥而增加自己壓力,既荒謬亦何苦!疊埋心水盡好教師本分,不偏不倚,不左不右,黑就說黑,白就說白,不添半絲黄,也不添半絲藍,CCTV於我何有哉!最近「初心」這個詞好流行,教師們,就想想從事教育工作的初心和理想吧。王師奶不理會什麼政治,擔心的是師生情誼和信任已逐漸褪色。教育局宣布龍翔官立中學教師案件是由學生投訴,究竟這是一件可喜抑可悲的事?昔日有言「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發夢咩! 教師退職潮 遇正學生退學潮 由教師的退職潮,想到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冥冥中似有自然的分配。前一兩個月,彭博研究報告指,香港2021年將有1.31萬至1.63萬家庭通過BNO移民英國,不少以前從美加回流的香港人將再移歸美加,導致學生人數銳減,私立幼稚園要結束,資助學校要縮班,直資學校因人數少了而令政府津貼減少,影響學校存亡。有校長表示,現在未達退學高峰,待澳紐通關後將有另一波移民潮。據教育局統計,2020/21學生人數已減少了19,379人,流失率達3.27%。另一個很實際的指標,名牌國際學校的債券價格暴跌,由市價1200萬元劈價至500萬,相信國際學校也有退學潮。 天下大勢,變幻才是永恆。這邊廂是教師提早退休或因任何理由辭職,教育界擔心教師不足,影響教育發展,妨礙學生學習;那邊廂是因移民引起學生退學潮,學生人數少了,教師需求也相應少了,教育生態正在自然磨合。說得草根些,是滾水淥豬腸——「兩頭縮」 ,啱啱遇着剛剛。數目上未必天衣無縫,大體上仍是配合的。天下大勢擋不住,要移民的讓他移民,要辭職的就讓他辭職,要含血噴人的政客就讓他或她噴個飽,要做課室二五仔的就讓他做到底。地球仍會轉,太陽及月亮仍會升降,天不會塌下來,教師們,請保持教育初心,任世界如何陰霾,任人性如何扭曲,任豬腸如何兩頭縮,你仍有責任做領頭羊,這是教師的天職。Add oil 。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豈有此理」是不是粗口?

] 有讀者來郵問王師奶「豈有此理」是不是粗口?不知是何因由,700幾萬人唔問,偏偏「請教」小婦人。受寵若驚之餘,不能不厚着臉皮,向該署名阿Ron的讀者作三斤孭兩斤式的「指教」。 身分、語氣、氛圍影響詞語定性 「豈有此理」本身絕對不是粗口,至於應歸入哪一類則要細細思量,語氣好有關係,講者的身分也影響這詞的定性。王師奶曾在本欄寫過一篇題為〈你想你的孩子優雅嗎〉,事緣中大前校長劉遵義鬧學生是「小混蛋」,有專欄作者以「老混蛋」回敬。一個係大學校長,論身分,等同太學祭酒;一個係專欄作家,點都算係有三幾両墨水之人,一言以蔽之,是斯文中人,小混蛋、老混蛋的拋來拋去,成何體統?配以語氣、身分,小婦人列為邊緣粗口。若小混蛋、老混蛋3字出自樓上賣魚勝之口,不算粗口,應列入市井之語。市井人講市井語很正常,因為這是他們的共同語言,大學校長和專欄作家斯文中人而說市井語,罰打三十大板。王師奶這樣分析,讀者Ron同意否? 相信讀者Ron是一名長者,他說和3歲孫兒遊戲,孫兒舉手打爺爺,他衝口而出說了「豈有此理」這詞,兒媳對他說:「爸爸,這是粗口,說不得。」如果用粵語演繹「豈有此理」這詞,應是「邊度有咁嘅道理㗎」,好平和,好友善;如果讀者Ron突然給孫兒打臉,覺得尊嚴受損,何物小子,以下犯上,厲聲叱責「豈有此理,不分尊卑」,語氣、氛圍影響一個詞或一句話的定性。恭喜讀者Ron有一個好注重家教的兒媳,這個媳婦是俗稱ABC的歸國華僑,雖然過度解讀帶有憤怒之意的「豈有此理」為粗口,但她注重家庭用語的好意值得欣賞。 成人有責 以身作則 2013年有機構做調查,發現超過90%受訪教師反對教師講粗言,超過70%教師贊成將禁止粗言納入教師守則。王師奶贊成此議,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談吐斯文,否則學生有樣學樣,粗口滿校園,XYZ掩蓋了do re me fa sol,情何以堪?疫情關係,在TV Box揀古典西片看,不單《時光倒流七十年》對白純如蒸餾水,連牛仔片《龍城殲霸戰》對白亦乾乾淨淨,不單主角加利谷巴沒有半句粗言,連飾演賊匪的亦無一句粗獷語,那真是優雅的年代。今日入影院,片中所有角色,粗口如水銀瀉地;走在街上,「仙樂」飄飄處處聞,XYZ聲聲入耳,避無可避,這是一個趨向下流的年代。 每一個成人都有責任以身作則教導下一代,作為長輩或人所敬重的知識分子,更應注重一己言行,因為你是兒童及年輕人的榜樣。「豈有此理」這詞出自《南齊書‧虞悰傳》,並非粗口,但講者的語氣、態度會影響詞意,慎之慎之。王師奶謹拋一磚如上。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