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吳克儉的手尾

吳克儉已成過去式,儘管他最後揚言自己超額完成所有任務,又話自己無怨無悔為市民服務,王師奶表面惡騰騰,其實內心溫柔敦厚,恕人以德,不會窮追猛打。鬧人是基於太愛教育,眼見四圍都是牛鬼蛇神,有擦鞋學者,有御用打手之教育團體領袖,有互相吹捧的乜乜議會主席,有賴死唔走的什麼名譽主席或會長,沒有了權,虛名都照殺。 文:王師奶 曾經嚇得小婦人肅然起敬的什麼港九新界家長聯會,N區家長教師聯會,原來唔使註冊,鍾意點作就點作。早知如此,王師奶會自封為「全港大、中、小、幼、BB班家長教師總會創會會長兼終身首席揸Fit人」,日日接受教育版的記者哥哥姐姐訪問,發完噏風等見報。 王師奶曾以「人亡政息」來形容Ex局長的「蘇州」,任內口輕輕承諾的「壯舉」,卸任後就不了了之,無晒下文。香港人好包容,明知畀人呃,卻視為理所當然,明明尚有一年任期,竟推行減輕書包的三年電子書試驗計劃,香港家長又照吞如儀,在香港做官真係Easy job。吳克儉的手尾不少,王師奶只揀三樣向教育局追數,因為唔多唔少都和楊潤雄局長有關(因為他是吳克儉的副手) 。 第一是三年級的TSA(王師奶好念舊,改唔到口) ,第二是電子教學,第三是防止自殺守門人。 放長雙眼留意TSA成果 先講小三TSA,吳克儉及其猢猻死撐,又話要將考得數據給下屆特首參考,小婦人好想知道這最後一考改完卷未?已有參考數據否?王師奶記得好清楚,負責試卷及題目設計的莊姓校長曾權威地說:「除非有好特殊情况,否則明年會繼續用新型試卷考試。」又叫人放長雙眼留意成果。小婦人唔止放長雙眼,仲滴定放大瞳孔眼藥水等睇莊大仙的預言。教育局前常任秘書長黎陳芷娟話TSA是香港教育支柱,如果明年不考小三TSA,沒有了支柱,香港教育豈不是會散晒?看來新學年開始不久就要決定香港教育生死大事。 電子教學有頭無腳 第二單是電子教學,本來這是孫明揚的「蘇州」,吳克儉夠義氣,最初以為執到寶,誰知手尾長過隔鄰二叔婆條紮腳布。要為學校鋪網絡,要為所有科目寫電子教科書,又要安排人手一部平板電腦,又要培訓老師。這筆數是天文數字,只好分期執行,就像老鼠偷食大餅,呢度咬一啖,嗰度咬一嚿,有頭無腳,有鼻哥無耳仔。最慘是無人肯寫電子書,選修科得三幾千考生,蝕梗生意,誰做冤大頭?王師奶三番四次叫吳克儉煞車,無謂將一張一張金牛當柴燒,並列舉試行電子教學的國家紛紛收檔,英國連執行的辦事處都關門大吉,何苦死撐下去!面子唔值錢㗎,且看楊局長的快刀了。 防學生自殺 「守門人」在哪?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發表最終報告後,2016年11月7日吳克儉正式公報「在短期內為教師提供有系統的『守門人』訓練,加強及早識別及介入高危學生的工作……」王師奶其時批評滿紙虛文,一眼就看穿是敷衍手段。大半年過去了,「守門人」計劃進行得如何?小婦人向來以小人之心度小人之腹,願以麥記魚柳包為怡情小注,買「守門人」此時此刻一個都未有。 無意向已解甲的吳克儉兜篤將軍,更無意向剛上任的楊局長催數,只是當斷則斷,當上則上,過去5年實在太混沌了。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通識比賽體現「大龍鳳」

2013年明報替王師奶出版《香港教育大龍鳳》一書,蓋小婦人有感整個教育界浮誇成風,人人搶住做「大龍鳳」。辦學團體帶頭做,學校跟着做,善觀氣色的校長加多兩錢肉緊兼兩安士鞋油做到加零一。鑼鼓喧天,鬥長氣,唱到街知巷聞,老師們被迫做埋一份,扮兵哥,扮梅香。家長在鑼鼓聲中迷失,以為「大龍鳳」做得勁的就是好學校。王師奶對香港教育有深情,生於斯,長於斯,眼看20年來教育這缸「混醬」混到阿媽都唔認得,「大龍鳳」歪風勁過十號風球。 之前香港電台有個名為《小學校際通識大賽2017》節目,參加學校有27間,採單循環制,最後3隊入決賽。節目的文字介紹已經「高山滾鼓」——不通不通,連王師奶的草根水準都笑到合唔埋口,點配稱官方廣播機構!不是小婦人信口雌黃,讀者諸君請評「比賽在2017年載譽歸來」,究竟佢想講乜?可能佢想講2015年辦過一次好成功,2017年再辦。王師奶這款粗人會說「2017年再冧莊」,斯文些或說「捲土重來」,點會講「載譽歸來」,你估是容祖兒剛從內地演唱完畢再在港登台咩? 常識通識 主辦方都分不清 題外話講了一大堆,言歸正傳。王師奶向來反對中學設通識科,推行初期,老師們只能跟綱要瞎子摸象,一味靠估,因為是必修科,學校唔教唔得,於是教的唔識教,出卷的唔識出,評卷的唔識評,答的當然唔識答。近年情况大有改善,但又有議員嫌試題太政治化,想將必修改為選修。王師奶好記得教統局講過小學不應教通識,依家竟然由官方機構舉辦小學通識比賽,學周伯通左手打右手。何以至此?無他,做大龍鳳囉。 通識比賽嘩眾取寵,有睇過節目的觀眾都會同意,充其量只能說是「常識」比賽,你完全感覺不到丁點兒通識味。王師奶請教過幾位現役的通識科老師,都說通識不能用作比賽,有固定答案的最多算是常識。他們對這節目的批評比小婦人嚴苛得多,四字曰之﹕「不知所謂」。王師奶認為罪不在於那幾個年輕主持,他們都很努力,但他們自己包括監製,也不知何謂通識,在通識和常識之間畫上等號。為什麼會有這個節目出現呢?大龍鳳現象而已,大龍鳳的喧天鑼鼓一日不停,香港教育一日不能反璞歸真重回正軌。 遏止大龍鳳的浮誇之風,有賴教育界自省自斂,有賴家長明辨是非,不在瓦釜雷鳴中迷失。香港小學有數百間,參加的只有27間,王師奶視為好現象。好多年前,「通識」兩字好時髦的時候,不單有些小學偷雞講通識,連幼稚園都話教通識,這淺薄的舉措確實迷倒了一些懵查查的家長﹕「我個仔讀嗰間幼稚園好深,連通識科都有得教。」王師奶寫文鬧到飛起,還寫信給教統局投訴。 未問完已識答 靠背題目 決賽一役,王師奶留意到搶答題目中,好多次主持人只問到題目的一半甚或更少,參賽同學已經作答,有些還真的答對。小婦人覺得絕無可能,尋根究柢,結果找出一個大頭佛,原來賽前有一本題目範圍,仲係成本電話簿咁厚。愈讀得熟愈着數,勝算愈高。唉!小朋友的時間就浪費在無意義的記憶中,校長們、老師們,為教育的明天,不要再搞「大龍鳳」;愛護兒女的家長們,醒醒吧,不要給「大龍鳳」騙倒。 文:王師奶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范太,必修中史就會愛國?

范徐麗泰 (資料圖片) 范徐麗泰接受有線電視訪問,指回歸後部分年輕人「不止抗拒國家,還講成國家是香港最大的敵人」,認為與中國歷史並非必修科有關,「年輕人根本不知道中國歷史,他們根本上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范太提到通識教育6個單元中的「現代中國」,因為沒有課本,教師自己找資料,而部分教師很反共,因而令年輕一輩20年來接受反對中國執政黨的思維。她又認為初中要必修中國歷史,並要有國民教育,內容要客觀,好壞都有。 范太是人大常委,愛國毫無疑問,因年輕一代對祖國的疏離而憂心也正常。王師奶鄭重聲明,此文與政治無涉,只與歷史教育有關。執筆草此文時,謹記老爹教訓﹕「千萬不要和人辯論政治與宗教,尊重別人對政治和宗教的立場。」印象中,范太十分看重歷史教育,去年成立「勵進教育中心」,協助香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化及中國歷史,加強對中國文化國情的認識;又設中史獎學金,在中學文憑試中史科取得5**又升讀本地大學歷史系的,都可申領5萬元獎學金。凡此種種,足證她是歷史教育的有心人,並相信歷史可培養年輕人的愛國情懷。與此同時,小婦人好想知道有多少個不計功利的「有志之士」,捨棄世俗繁華追尋民族舊夢? 愛國只因生為中國人 王師奶都是讀歷史,深知歷史價值和功用,但遠遠不如范太樂觀,我不以為熟讀中國歷史(吳克儉說的「古今並重」)可以令年輕的一代愛國。王師奶百分百愛國,如果以高官們見升旗而感動為指標,那麼每四年一次的奧運會,見到運動健兒領獎時國旗升起,王師奶次次都淚流滿面,不是淚腺低,是我愛中國。 再強調一次,我愛中國絕非受歷史教育影響,只為我生為中國人。 我看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喊到七彩,為中國人的劣行悲哀,悲哀的原因是我太愛我的國家;我看過一本書叫《來生不做中國人》,悲傷得失眠了三晚,為什麼?因為我太愛我的國家。這些眼淚、悲哀、悲傷都不因為中國歷史。 上網資訊多 洗腦邊咁易 就因為王師奶讀歷史,知道歷史太多失實,是依當權者意志而寫。歷朝歷代都有史官之設,二千多年來有多少個董狐、司馬遷?以今日的標準,特首也不外一份工而已,誰會與高薪厚職作對?秉筆直書會無份工,仔女無去英國讀書包機票甚至行李篋的教育津貼,自己無多過英國首相和美國總統的年薪,側側膊算啦,無驚無險,又到五點。 我尊敬范太對歷史的執著,佢認為年輕的一代不認識中國歷史,所以不愛國,甚至與國家為敵,可能與歷史不是必修科有關。王師奶不同意范太的觀點,香港學校初中絕大部分都設歷史科,課程範圍涵蓋面頗為廣泛,如果歷史科真能增強愛國情懷,相信已有提綱挈領功效,列為高中必修科不外錦上添花而已。范太提到部分教師反共,20年來誤導年輕人反對國家執政黨,此言略嫌過重。現在的中學生並不是以前的中學生,他們資訊來源多,不會老師講乜佢就信乜,只要花兩三分鐘Google或百度一下,駁到阿sir口啞啞。今時今日,老師要誤導學生不容易,要洗腦也不容易。 王師奶要向一眾過分吹噓歷史功能的「有識之士」講句心底話,中國歷史除了錦繡河山、文學精華與數十民族英雄的動人事外,無一足道。請原諒小婦人作此憤慨之言,因為我太愛我的國家。 文:王師奶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請羅范椒芬幫幫忙

羅范椒芬 (資料圖片) 林鄭特首管治新風,據報在政策醞釀較早階段時,讓行會成員參與表達意見;又說在行會分六個政策小組,方便聚焦討論不同範圍,行會成員按各自興趣及專長加入。王師奶雖然不懂政治,但相信依各人專長聚焦提供意見,一定好過成堆人七嘴八舌隨口噏,好多人驚死人話佢無料,明明只識釣泥鯭,又話自己識做潛水艇。 羅太有心 係衰太勇 咁多個行會成員,王師奶無一個看得上眼,最上心是做過教育署長、教統局長、教統局常秘的羅太,估計羅太會加入教育小組,就教育範疇提供意見。小婦人在〈論盡教育〉十六年,罵人無數,但從未罵過羅太。是否羅太十多年的教育工作無得彈?當然唔係喇。教育界不滿羅太的人不少,何以罵人不擇日的王師奶竟偏心若此?無他,她真心想辦好教育。 王師奶也曾批評她太心急,告誡她羅馬不是一天可建成。官有兩種,一種是尸位素餐,Hea官是也;另一種是太有作為,前勇後勇,乜都想做,羅太就是樣板。信手拈來,學校的外評內評是她的,通識是她的,直資是她的,還有……講真話,全部都是好嘢,但結果呢? 外評內評做到學校五勞七傷,為求評語好耍出好多花招,妨礙正常教學;通識推行太急,初期教的未識教,出卷的未識出,改卷的未識改,準備工夫未做,囫圇吞棗,烏煙瘴氣是必然的。 我在專欄寫過〈羅范椒芬唔識通識〉,加上是必修科,促成考生減少修讀理科機會;直資是羅太的傑作,也是失敗之作。 原想給辦得不錯的傳統名校多些自由,免受資助學校條例束縛,可向家長收費,多些資源多些創意,構想不錯。然後推行初期沒有名校參加,於是將門檻降低又降低,終至脫離原意,甚至以任揀教學語言為餌,誘使一般弱勢資助學校參加,終至今日尾大不掉現象。 冀檢討直資特權現象 直至此時此刻,小婦人仍認為羅太是教育有心人,如果她在行會小組是專注教育,真希望羅太要關注資助學校和直資之間的不公平現象,不單迫使資助學校在劣勢生存,更直接影響整個教育生態。 王師奶三番四次提出直資的不公平特權,直資學校員工一定不開心,認為小婦人偏見,王師奶亦不否定部分直資的卓越成就,不過比例少得可憐。 還記得年前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申請轉直資時,羅太慨嘆過直資變了質,加費太高,真希望她利用影響力,和教育局長楊潤雄檢討直資和資助之間的不公平現象。王師奶隨便舉一個例子,有不下十位家長用電郵向王師奶訴苦,他們兒女同時報資助和直資,但直資先放榜,他們不敢冒險,被迫向直資報到,其實他們希望入讀資助學校,不用負擔學費。制度如此,奈何! 羅太,您貴為行政局成員,又曾是香港教育的龍頭,請幫幫忙,小婦人向您行禮。 文:王師奶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燒炮仗的三萬元

看來特首林鄭頗注重教育,競選時已出手承諾每年50億額外教育經費,當選後並不食言,劍及履及,預計資助DSE考生入讀自資院校,不分貧富,只要有眼有口有鼻,不論是李家公子,或執紙皮婆婆的外孫,人人三萬,最低資格是成績「3322」。有錢派理應人人Happy,但王師奶頗有意見,認為這三萬元好似鄉村過年的一串炮仗,劈劈啪啪加一陣掌聲,並無實質效果。小婦人無心潑冷水,當然,有錢派梗係好過食白果。 幫學生還是打救自資院校? 想當年,李國章和羅范椒芬,為圓董伯伯60%大學生的美夢,死砌爛砌什麼副學士、毅進、自資院校等。數目達到了,做官的算是交了差(有點像雷曼的催谷),特首半睡半醒算是完成了教育夢的豪言。 但是,今次的三萬元不包括八大資助大學,也不包括八大的自資學位,只包括15所自資學士學位。 這些院校包括職業訓練局、恒生管理學院、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能仁專上學院等,正如好多大專界人士分析,都不是家長們願意讓子女入讀的院校;而且這些院校廟多和尚少,供過於求,有一兩間甚至拍烏蠅,究竟呢三萬元係用來打救無人來燒香的寺廟,抑或真係想幫學生? 不審查家庭經濟無問題,王師奶仲認為係好事,因為貧苦的需要援手,富有的曾納過稅,享用一些回報也受之無愧。執政的人總不理解天下父母心,點解呢類自資院校咁少人讀呢,一字咁淺,就係因為呢啲院校畢業生出路窄,窄過烏蠅條橫丫腸,甚至無出路。當僱主有大把八間大學畢業生可揀,其他資格就梗係蝕底啲。就算係八間資助大學內,僱主心目中都有算盤㗎,唔信你睇吓每間大學畢業生入職薪金調查就知分曉。 增資助大學學位是當務之急 王師奶認為DSE考生好慘,取得入學試資格,但無大學收,不如考評局將條Curve拉高啲,話我唔及格好過,唔及格無大學收,心甘命抵。小婦人三番四次呼籲增加資助大學學位,一來可栽培人才,二來可給年輕人一點希望,紓解社會怨氣。 小婦人對林鄭特首抱有期望,相信她有解決香港教育困境的慈悲之心,希望她用錢用在刀口上,不耍花招,不為博掌聲而燒炮仗。楊潤雄局長,這是小婦人第二次向您呼籲,增加資助大學學位是正途,是當務之急。與此同時,這每人12萬(4年資助)加通脹的資助,應擴展至八大資助大學的自資學位。楊局長,只要能作這小小的改變,教育界和家長都會感到香港教育有曙光,畀個大like您。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點解家長要「叩門」?

英皇書院 (資料圖片) 「叩門」這話題講得太多,悶到王師奶胃酸倒流,但看完DSE兩則消息,心有所感,好似畀兩條鯪魚骨鯁住喉嚨,不吐不快。第一則是有升中生獲派第一志願英皇書院,仍向皇仁書院叩門;第二則是林鄭特首與司、局長分別回母校,向應屆DSE考生師弟師妹打氣。 獲派英皇都不滿意? 王師奶上兩期寫過,有讀者揶揄家長向心儀學校「叩門」是自作賤,是怪獸行為,屈辱是活該。小婦人稍嫌該讀者用詞過火,派不到心儀學校雖然失望,但政府確實有派位給你,不過你不滿意而已,他的批評並非完全無理。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若「叩門」真係可得心儀學位,頭崩額裂在所不計,至於是可憐還是可敬,條數真是唔知點計。至於那位已經派入第一志願英皇書院的家長,還要向皇仁書院「叩門」,那是上得牀來又要掀被冚。已經第一志願了,本應劏雞還神,多謝太公婆開眼,英皇書院正牌英語教學,不是某些學生連26個字母尚未識齊,就標榜英語教學的直資,已經恨死隔籬二叔婆,依家仲要連汁到撈埋,是貪婪,也是自私。 看看高官讀什麼學校 點解家長要咁委屈去左「叩」右「叩」,小婦人有時都唔係好明,但DSE放榜後,特首和司、局長榮錦母校替師弟師妹打氣後,王師奶就恍然大悟,知到家長們亡命地叩門的原因。能做到特首、司長、局長一定是社會精英(有時都會有一兩條漏網的石狗公嘅)。如果假設香港是舊日的一個皇朝,今日的司、局長就等於當年的三公、九卿,滿朝朱紫,貴不可言,特首更不在講,君臨天下,萬民俯仰。根據報章報道,原來今日的Mini三公、九卿,大都系出名校:特首林鄭(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教育局長楊潤雄(九龍華仁書院),保安局長李家超(九龍華仁書院),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聖保祿中學),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喇沙書院),民政事務局長劉江華(聖保羅書院),環保局長黃錦星(聖文德書院),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劉怡翔(聖芳濟書院),財政司長陳茂波(天主教培聖中學)。家長的眼光是雪亮的,三公、九卿大都系出名門,做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就算叩到血流披面,由筲箕灣叩到堅尼地城,由天光叩到天黑都永不言悔喇!王師奶幾乎忘記,曾蔭權也是出自響噹噹的香港華仁。 王師奶這樣臚列,讀者諸君一定會體諒天下父母的怪獸行為,甘心接受「自作賤」的譏諷。 王師奶心細如塵,上述三公、九卿,除了財政司長陳茂波的培聖中學是中文中學外,其他均來自英文中學,也反證點解家長咁緊張要仔女接受英語教學。小婦人聽過好多人批評陳財爺的英語唔係咁掂,原來他是唯一來自中文中學,這是可以理解的(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好多中文中學學生的英文都好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寬容些,取長捨短,也許他能用會計師的數口,替香港守住個大夾萬。上述司局長包括特首林鄭,除劉江華外,全是天主教學校學生,這也說明天主教會對香港教育的貢獻。謹此聲明,小婦人並無宗教歧視之意,不過有咁啱得咁蹺而已。 附錄﹕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三公、九卿的某一位,回到母校時,給師弟以十秒噓聲歡迎。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陳美齡旋風

陳美齡 (資料圖片) 教育局長由楊潤雄坐正,期望新局長展開新局面,為香港教育創出新天地。王師奶深知教育局長是一份難「啃」的工,好多時順得哥情失嫂意,但只要為百多萬學生好,雖千萬人吾往矣,何况哥哥的虛情,嫂嫂的假意,管它作甚!林鄭特首在立法局已安排50億教育特別費用,為楊潤雄添加了工作上的潤滑劑(吳克儉就無咁好命)。王師奶希望全港家長和教育界給楊局長一段時間,讓局長掃清前朝垃圾,該廢的廢,該棄的棄,該改的改。 錢有了,教育從此天下太平,順風順水?小婦人認為錢好重要,但制度和政策更重要。不知怎的,王師奶忽然想起陳美齡曾掀起過出任教育局長的一陣旋風,之前傳媒盛傳陳美齡會出任教育局長,贊成的聲勢弱,反對的聲音勁。 小婦人寫過一篇〈林鄭的神來之筆〉,說陳美齡熟悉香港教育,是教育局長的合適人選,她一不是擦鞋學者,二無政治立場,三非教育團體領袖,四非不甘寂寞的老馬。香港是健忘的城市,陳美齡旋風過後,新局長名單揭曉,更無人記得她曾經颳起過的旋風。王師奶是少數贊成陳美齡出任局長的微弱聲音之一,同時又知道她的身分是出任局長的絆腳石。 也許王師奶過分主觀,這是香港人的損失,因為陳美齡的國際視野和對香港教育缺失的了解,目前尚無人可及。更重要的是她沒有政治和人事的包袱。 八大意見給局長參考 楊潤雄局長的教育理念尚未知曉,日前王師奶在〈新局長 新局面〉一文中已列出局長首兩項工作,希望他增加大學學額以減少年輕人的怨懟;又希望他平衡直資和資助學校之間政策上的差距。小婦人謹以至誠再提出陳美齡的意見給局長參考: .不應列通識科為必修科。 .用廣東話教中文,必修普通話。 .直資太多特權,影響資助學校生存。 .消除學校網限制,讓學生自由選校。 .取消小三TSA。 . DSE成大學入學試,想讀大學才考。 .減課程內容,減輕功課壓力。 .關心教科書水準、合約教師、少數族裔學生和融合教育。 王師奶不認為陳美齡所提各項建議無懈可擊,但大方向可取,教育局和教育界可深入探討。不期望楊局長一蹴而就,相信全港市民願意給局長時間逐步改善。 只吹了短短兩個星期的陳美齡旋風過去了,但願留下的輕風給香港教育帶來一點改變。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久違了的家教

王師奶煲內地劇《白鹿原》,看到女子學校飯堂牆壁掛着四幅標語:進食無語;不出惡言;心懷渾厚;常帶笑意。這和老爹、老媽經常教導的「食不言,寢不語」相近。幼時覺得父母規矩太多,呢樣唔得,嗰樣唔得,出街夜啲就問長問短,好煩,到自己身為人母,才知當年父母的嚕囌,句句都是忠言。當然,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有些規則要隨時代修正,但大原則不會變更。 就以上述第一條「進食無語」為例,這是餐桌禮儀,也是家教;第二條「不出惡言」是基本修養,「心懷渾厚」和「常帶笑意」是待人接物的態度。王師奶籠統地都列為家教。今時今日,有多少父母會刻意教兒女這似淺還深的道理?現在來說,「進食無語」略嫌嚴苛,但茶樓酒館的噪音確實吵耳,製造令人討厭噪音都是做父母的成人。酒逢知己本是人生快事,但有否想到超分貝的聲浪是對別人耳朵的虐待?西式餐館客人少見高聲談話,中國人外遊總是給人嘈吵印象。 父母兒女在家同膳,溫聲地說說日常生活或工作情况,分享所見所聞,也是生活情趣,用不着「進食無語」或「食不言」這麼嚴格。 愛兒心切 造就小霸王 講起家教,王師奶牢牢記住老爹教的進食時注意的小節:同枱食飯,手肘莫橫;若係飲湯,讓人起羹;飲湯之時,切勿作聲;匙羹放下,亦要輕輕;夾餸之時,切勿抄底;爬飯一啖,夾餸一箸;連夾幾次,便是失儀。除了進食禮儀,小婦人還記得:衫須勤洗,鞋莫撻踭;朝早起身,刷牙洗面;多洗多刷,乃得光鮮。書莫眠看,書莫眠讀;眠看傷肺,眠讀傷目。睡不可遲,起不可晏;遲睡太勞,晏起太懶。王師奶寫了一大堆,讀者們也許覺得有點悶,這些蒜皮雞毛小事,誰都懂,用不着牛頭角師奶「阿趦阿趄」,問題就是疏忽小節,釀成大錯。看看今日,小孩子吃飯時嘈喧巴閉,張開雙臂,據桌大嚼,左手手肘,逼得鄰座左閃右避。飲湯唧唧連聲,四座側目,你估在日本麵店食麵咩!雞有兩髀,少爺鍾意食左髀,左髀潛藏碟底,於是左抄右抄,不止飛象過河,甚至過河起底。現代的慈父慈母,愛兒心切,代兒尋寶,如此身教「家教」,造就了自我中心的小霸王。王師奶到友人家中作客,最留心友人兒女有無叫「嫲嫲食飯,爸爸食飯,媽媽食飯」,不要小覷這幾聲招呼,這家人的斤両盡在小婦人心中。說得誇張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甚至溫良恭儉讓就從這小處開始。古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是有道理的,連父母都不愛的,能期望他愛國嗎?一碟佳餚在眼前,只顧自己選最好的吃,能指望他視兄弟如手足?能期望他反哺年老體弱的父母?這麼多豪門爭產,兄弟父母告埋一堆,王師奶武斷的說一句:拜「無家教」所賜。 不懂家教 代代相傳? 王師奶好悲觀,因為有太多「不懂家教」的父母,養出「更不懂家教」的未來父母。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輸了現在 也輸了將來

《Happy PaMa教得樂》141期有一篇語重心長的編者話《贏了將來,輸了現在》。一句「子女未能獲派心儀小學的家長,今個星期要開始叩門生涯」,聽得王師奶心酸不已。這個「叩」字,踐踏了千萬家長的尊嚴,暴露了香港教育制度的荒謬。 小婦人是殖民地時代教育制度的產品,政府放在教育的資源遠遠不如今日。一班45人,校舍像火柴盒,窄窄的走廊,兩邊是課室,課室牆壁是單隅磚,對面課室老師授課聲音清晰可聞,哪有像今天標準校舍的美輪美奐,課室單向設計,又冷氣,又小班教學。 那時老師雖然教得辛苦,但苦不過今天;學生學習環境雖然惡劣,但絕對愉快過今天。很多今日在社會有成就的人士,都是在蘋果箱上做功課,在15 watt搖曳暗淡燈光下溫習成才。王師奶經常暗自思量,在物質豐富和學習條件優良的今日,何以學生學得苦,家長要向左叩、向右叩。乞錢不易,乞位更難呀! 編者陳詠詩小姐說出了一個常態﹕「孩子考試即爸媽考試」。「常態」二字可圈可點,誇張點說是「可歌可泣」;更常態的是「孩子做功課,即家長做功課」,王師奶見過好多家長幫兒女做Project,上網蒐資料,動手動腳做模型、繪圖、打字。說實在,一個似模似樣的Project ,三分是兒女,七分是父母的。從好處諗,這是一場親子活動;從壞處想,這是瞞天過海的勾當。陳小姐說考試期間辦事處的爸媽同事輪流請假,原因是替家中「老闆」溫習。 叫「老闆」太謙虛了,王師奶稱之「陪太子讀書」。 陳小姐舉了個好3D的例子﹕朋友A放工回家,就和女兒並肩作戰,連出外吃個早餐都是浪費時間,班上同學平均分是90分,如果拿了80分就要見家長,80分以下就會被學校勸退。千辛萬苦入了名校,要退校梗係唔想喇,王師奶畀定心丸給這個家長,學校不能因成績而要學生退學,是學校靠嚇。一間學校80分都要見家長,成績稍次就要退校,這絕對不是好學校,即使是名校也是浪得虛名。而她的朋友亦是機構高層,工作上指揮千軍萬馬,氣定神閒,一聽見孩子考試得70分就會把孩子罵個沒完沒了。陳小姐問得好﹕「大家都辛苦,到底為乜?」這個家長答得無奈﹕「我都知佢好辛苦,但無辦法,香港沒有愉快學習,我沒有家底,唯有這樣幫她,將來才有自立能力,我知道她將來會明白我的。」 這個家長的想法好有問題,但她一句「香港沒有愉快學習」也說得很蒼涼,值得教育界深思,為什麼香港的家長和學生活得這麼苦? 想幫子女 反趕走其學習信心 說到這裏,王師奶要扮專家教這個家長點教女。如果你家中養過狗,只要你大聲罵過牠三幾次,牠見到你就掉頭走,你永遠無機會訓練牠服從、忠誠、勇敢。你此時此刻不應責罵女兒;幫助她,鼓勵她,讓她知道你和她一起努力,一次跌倒,爬起,再跌,再爬起。你有一個錯得好緊要的想法,說自己沒有家底,只有這樣幫她,你不是幫她,是削弱她的自信,趕走她學習的信心。 編者說得含蓄﹕「贏了將來,輸了現在」。如果現在都輸了,誰說可以贏在將來?如果不改變教導方法,結果是「輸了現在,也輸了將來」。對不起,小婦人言重了。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乞錢易 乞位難

乞錢不易,乞位更難才對。世界艱難,荷包寬裕才可有悲天憫人的善心,乞錢和乞一個學位相比,香港人最有感受,一百分之一千是學位難求。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香港家長為自己兒女也要過幼兒園、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這五關,斬幾多將就不得而知。人哋話有錢使得鬼推磨,香港這些入學關,有錢都唔得,倘家中的大少爺或二小姐成績麻麻,仲要老爹老媽逐間學校叩門。 「翳」求校長等心軟 王師奶N年前就為叩門這「叩」字大動肝火,見到一些略有名氣學校的校長充當選校明燈,教人叩門時要表現出特別的「誠意」,一次唔得再叩,兩次唔得就第三次,務求讓校長知道你「翳」完又「翳」,叩完又叩,等他心軟的一刻,慈悲念起的一剎,或許得一候補學位。 香港的家長不是吞聲忍氣一次便一了百了,幼稚園畢業要考小學,這關難過幼稚園多多聲,事前學定十八般武藝唔在講,凡有小學招生簡介會就報名參加,見到人山人海的賓虛場面就腳軟。無風無浪讀完小學,原來一關勁過一關,驚派唔到英文中學英文班愧對歷代祖宗。 面前有真偽不分,但必是英文教學的直資學校,又有學費昂貴的國際學校,何去何從諗到籮咁大個頭。 不要以為你肯勒實褲頭就有學校肯收你的少爺小姐,辦得好的直資收得好嚴,國際學校有本地生Quota,有錢無Face一樣無得入,餘下辦法就是行舊路,叩門乞位去也。入大學全憑成績,又叩又跪又「翳」都無用,每年大學入學試及格但不得其門而入的數以萬計,什麼毅進、副學士、自資院校對學生和家長都是折磨。 遠的不說,就講入小一好了。5月23日出街的《Happy Pama教得樂》就有兩個個案,「小一叩門過來人經歷:家長誠意打動校長」。案例一的家長除了參加隨機分配外,又報了兩間私校,結果兩間私校都落選。他向41區一間津校叩門,又落選。最後,他為顯誠意,手寫三封求位信,每隔一星期寄出一封,加深校長印象,更專程到學校門口等校長,皇天不負有心人,等到了,校長也給感動了。 案例二有家長除報名隨機分派外,再報5間私立,因為撞期,只能去3間面試。王師奶不明白這個家長說她由前年直資、私立小學面試開始,到去年6月再叩門,整整橫跨了一年。不深究了,總之是煩、煩、煩,慘、慘、慘。又有幾位好心校長指點叩門技巧,指出失分位,他們用心良苦,希望叩門家長和學生不要走歪路,王師奶有興趣的是:爸媽「肉緊」;孩子過分自滿;主導型家長;無禮貌;Portfolio太厚;遲到;家長答案太「行貨」;背誦答案;插嘴。 在現行教育制度下,做父母的要叩門,要乞位,是誰的責任?新的教育局長,不能讓父母如此委屈,如此無尊嚴。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