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資助學校的悲哀

港華與華小的爭拗告一段落,雖然尚有少許漣漪,港華已決定向政府申請轉直資,這是資助傳統名校的悲哀,也是所有資助學校的無奈。2013年王師奶在拙著《香港教育大龍鳳》中曾有一篇〈向華仁書院致敬〉,其中有「港九華仁書院決定不轉直資,理由是繼續為清貧學生服務……耶穌會神父抱博愛平等胸懷,刻意幫助普羅階層子弟,不以專收權貴後代為榮,王師奶向華仁書院致敬……同時向其他天主教傳統名校如喇沙、瑪利諾修院、瑪利曼、聖瑪利、聖心等有真本錢轉直資而不轉的學校致以同樣重量的salute。它們堅持不轉直資,堅持公義、平等。」事隔四年許,港華失守了,小婦人不無感慨。 今天港華失守了,肯定不會是最後一間,因為直資制度的傾斜,令資助傳統名校棄守為普羅階層服務的橋頭堡。 今天港華失守了,肯定不會是最後一間,因為直資制度的傾斜,令資助傳統名校棄守為普羅階層服務的橋頭堡。港華棄守不是港華不義,是自保,是為勢所迫。有頭髮無人想做癩痢,相信港華校董會和辦學團體為這一轉變有過掙扎。閱報上得悉,港華被問及校譽會否因而受損時,回應道:時代與環境已有轉變,「若基於面子而固執地堅持原本立場(By stubbornly adhering to the original position solely because of consideration of face),我們是不能樹立一個好的學習和成長榜樣」。有意見認為直資即「教育商品化」,港華就回應指有收費高昂的國際或直資學校校長,屈服於家長的無理要求;但收費較低的港華可免卻這種壓力,並做好失去提出無理要求家長的準備。 走筆至此,王師奶覺得港華說得過了火,也有點偽善。你一邊說不會因面子而堅持原本立場,另一邊卻找藉口,說轉直資理由之一是招收更多貧苦學生。小婦人已說過這理由不成立,因為貧苦學生無膽「高攀」,亦不願意放學時在豪華汽車中穿穿插插,收費低不會令學生無壓力,這遁詞是維持自己的面子而已。 一個理由夠晒數,就係怕一校兩制,毋須藏頭露尾,巧言令色。 多謝港華「爆料」,原來收費高昂的國際或直資學校,要屈服於家長的無理要求。相信眾多市民,包括「諸事理」的王師奶(也許包括楊潤雄局長)都有興趣知道那些家長如何「無理」?國際和直資學校又如何屈服?這一剎那,王師奶腦海浮出兩個畫面:一個是店大欺客,名店裝飾輝煌,售貨員眼高於頂,所售貨品動輒三幾十萬,身穿赤柱大街牛仔褲如王師奶之流,有人「囌」至奇;另一畫面是一群滿身翡翠玉石,十隻手指都戴上耀目鑽戒的肥師奶,入到店內,人人拔出黑色信用卡,見貨就掃,高聲呼喝,頤指氣使。此時此刻,小婦人和全港非國際及昂貴直資的家長們,都好想知道香港《儒林外史》的精彩故事。港華說自己收費低,可以不向「無理」的家長屈服,聽起來頗有《史記‧魏世家》貧賤驕人的風骨,佩服之餘又有些懷疑。 王師奶深明資助傳統名校的困境,港華申轉直資雖然令人感慨,坦白講出來,一個理由夠晒數,就係怕一校兩制,毋須藏頭露尾,巧言令色。王師奶祝願港華轉制成功,也預測申請轉直資的陸續有來。一句總結:資助學校的悲哀。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大包圍的小學常識科

本刊第172期的「編者話」有一篇文章《乜都教 不如乜都慢慢教》,觸動王師奶心靈。小婦人和編者沈雅詩小姐一樣,讀小學時除了中、英、數外,還有社、自、健,沒有獨立的常識科。要不是沈小姐報道,王師奶不知道現在高小常識科課程,包括香港進出口貿易、工業北移等等。 王師奶知道每一科的課程都由一個小組規範,小組有主席和委員,委員會的權力好大,邊一年教乜嘢,課程都有規定;同時又負責審批課本,握住出版社的神經。照計教育局委任的分科課程委員,應該是經驗豐富的人,也包括一些直接或間接和該科有關的學者及前線人員,無理由逼蛇吞象,要十一二歲學生吞下往日在中學才施教的課程。 也許委員會出於好意,想提早豐富小學生的知識;但也許估計錯誤,忽略了小學生的胃納有限,變成你眼闊,我肚窄;你好心,我鯁死。 北京填鴨雖是老饕們的美食,不要忘記未圖上爐前鴨子已被填到三魂無咗七魄。 為趕進度 水過鴨背 課程規定五年級教乜,六年級教物,老師們可以點做?一是水過鴨背,蜻蜓點水,點到即止。照進度教,到喉唔到肺,學生識又好,唔識又好,學得幾多看天意;老師要依課程,要趕進度,被迫講課快如機關槍,學生聽得頭來聽唔到尾,結果是一嚿雲兼一頭煙。不要怪老師,假設一級有四班,考試用同一張卷,試題跟課程內容命題,如果自己教得慢教唔完,試題有未教部分,咁就大件事了。家長話你懶,向校長投訴;校長話你不依進度,不合作,點拆都拆唔掂。 一個有良心有責任感的老師,就會好似編者所說:「乜都教,不如乜都慢慢教」。王師奶十分同意編者所說「慢慢教」,識得幾多得幾多。照課程進度,可能一個學期要教10個單元,與其水過鴨背,學生似識其實未識,不如慢慢教,識一個或半個單元都算有所得。呢個道理一字咁淺,囫圇吞棗,未落肚已經卡在喉嚨,打定999都得了。絕大多數老師唔會咁做,但因為家長唔理解,校長唔認同。唉!老師可以點做? 編者請教過常識科老師,常識科最大問題是「大包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歷史科技都在內。 「大包圍」三字可圈可點,好適合一般香港人心態,有殺錯,無放過。 未有常識科之前,社會、自然、健教,清清楚楚,各有範疇,不會天馬行空,無邊無際。「大包圍」的後果通常在收網時互相踐踏而死,到頭來變成背誦,死記之下不會深思,不會探究。小婦人記得有些學校除了社、自、健外,低年級還有一科尺牘,饒有趣味。 按程度分班 互不拖慢 也許有些教育專家未必同意,小婦人贊成因程度而分班,讓一些叻仔叻女走快兩步甚至十步八步;學習能力低的慢慢行,前進一步算一步,既不變成叻仔叻女的絆腳石,自己又不會自卑,因為全班都是咁高咁大,咁籮疏,咁米碎。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扭曲了的全日制

1950年代,因要應付大陸難民潮,原有學校數目不足應付新來兒童需要,於是將學校一分為二,原本的全日制改為半日制,甚至在舊式的徙置大廈天台開設學校以應燃眉之急。隨着人口增加,這臨時應變措施竟成常態,直至1993年開始推動全日制。董建華在1998年「施政報告」中,明確申明推行全日制的目標。 全日制的醞釀期,由其時的教育署長余黎青萍負責,其後的教育署長或局長都是按政策執行。從半日制改為全日制是重大工程,校舍的增加不單是財政問題,校舍建設不是砌積木,一座學校的建成從設計、裝修到內部裝置,耗時數以年計。 全港半日制將於2018年畫上句號,王師奶認為以20年時間將香港小學從半日制過渡到全日制是值得讚賞的成就,但硬件改了,學生是否在學習方面有實質的改善?答案是NO。 原意紓緩課時促進全人教育 且看教育局有關全日制《背景》中對全日制的描述:「小學全日制實施以來,普遍得到社會人士特別是學校和家長的贊同和支持。事實上,小學全日制在各方面俱比半日制可取,例如全日制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理想的學習環境,和更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可以紓緩緊迫的上課時間,使學校能更靈活編排課程;可以提供較充裕的時間,加強師生的溝通以及使學生得到較全面的照顧等。總而言之,全日制對促進學生的全人教育及發展他們的潛能有着積極意義。」 請辦學團體記得初衷 王師奶抄了一大段教育局有關全日制的文字,一面討厭做了「文抄婦」,一面又遺憾花了大量公帑和20年寶貴光陰把全日制弄到如此面目。呢排因《基本法》的演繹問題,好流行「初衷」這個詞,看來教育局有關全日制的文字,應是全日制的「初衷」。校長們、老師們、家長們,你們認為你們辦的學校,你們子女讀的全日制學校,是否已達到政府所期望的初衷?王師奶不會一竹篙橫掃一船人,也許有少數學校真能達到某個程度的「初衷」,但大部分都是不知「初衷」為何物,甚或刻意與「初衷」為敵,凡操練TSA的學校都可歸入此類。晚晚要3、4個鐘頭做功課,放學後加時補課,長假期要回校補課的學校更罪加一等。全日制是否真能達至教育局所云「紓緩緊迫的上課時間」、「促進學生的全人教育」、「發展學生潛能」? 領正教師牌的老爹告知小婦人,當年全日制的設計是上午上課,下午多元化活動,原則上回家後不用做功課,做個快快樂樂的孩子。 《Happy PaMa教得樂》間中會介紹一些有遠見的小學校長,他們的計劃符合全日制的最初構想,可惜為數不多,勢孤力弱,不成氣候。小婦人謹此呼籲大辦學團體如天主教會、聖公會、東華、保良局、仁濟等,帶頭將全日制撥亂反正,為小學生創造好的學習氛圍。不給功課壓迫的孩子才會健康,才會有創意,才會喜歡學習。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假如港華申請直資成功

世事如棋局局新,港華和華小為轉直資爭拗到要恭祝別人「身體健康」之際,忽然講和,王師奶那副老花鏡固然成地玻璃碎,平時話自己鐵口批命準過廟街盲公陳亦被拆招牌。蓋小婦人以為港華連肚皮都畀華小揭起,一定擘網巾,無轉圜餘地,誰知轉瞬一團和氣,攬頭攬頸,兄弟一家親。耶穌會即係耶穌會,區區小事點會拆唔掂吖,小婦人雖然要重新配眼鏡,仍衷心樂觀其成。 華小為利益改撐港華 但今次算唔算和棋雙贏?王師奶認為唔算,甚至是雙輸。從何說起?華小先前批評港華轉直資是專業誤判,所謂誤判理由是:「要收錄更多貧苦學生」和「排除失去英中地位威脅」。今次華小改變主意支持港華轉直資(修訂版),修訂的無非是在9年過渡期中,維持讓79名華小學生直入港華而已,與所謂專業誤判風馬牛不相及,大纜扯唔埋。是不是從此港華可以因此收錄更多貧苦學生?79個華小學生人人都是Band 1仔,港華永無失去英中地位的威脅?王師奶理解華小為本身利益而爭取直入港華的人數,但公開揭人底牌及別有用心批評別人專業誤判,是很無風度及下三濫的小人行徑。照所謂修訂版的條件看,港華沒有損失,損失的是9年的過渡光陰,9年內不論Banding,甚至Band 3都要收硬79個華小仔(這當然是華仁校友樂聞的安排)。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小婦人祝願港華申轉直資成功,也祝願蘇校長「身體健康」(百分百衷心)。 教局准轉制需充分理據 輪到楊局長登場了,港華申轉直資牽涉資源,今時今日,庫房水浸,教育局名下又有待用款項,錢唔係問題。但批准港華轉制,要有充分理據,否則如何向之前申請被拒的聖保祿中學和聖士提反女校交代?決不能話以前是姓吳的唔批,今日姓楊的就批。萬一聖保祿和聖士提反捲土重來,楊局長用什麼理由拒絕?決不能話我是九華舊生,港華和九華是兄弟,所以「特批」(王師奶講爛Gag)。因為對學校來說,轉了直資可以長治久安,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不愁一校兩制,這誘因太動人了。可能傳統資助名校如聖瑪利、聖心、瑪利諾女校、英華女校、喇沙等等唔想執輸,紛紛加入申請行列,那時如何是好!不患寡而患不均,楊局長到時可能要去馬會借六合彩攪珠機攪珠了。 楊局長,是時候檢討資助和直資的差距了,小婦人斗膽於上期《楊潤雄的第一步》拋上一磚,建議局長收窄兩者差距。這樣不單家長和學生的選擇權大了,更符合公平原則,資助中學校長更可免除一校兩制威脅,專心辦學,提供更全面教育。現行的直資,有些辦得有聲有色,頗能達到羅范椒芬推行的初衷,有些又確實建立了資助所沒有的特色,但這僅是少數又少數,嚴格來說,屈指可數。大部分直資是藉英語教學的自由、優先放榜、不限校區的優勢而生存(小婦人無意貶低這類直資的努力,因為它們在更有優勢的傳統直資名校和優質的傳統資助名校的夾縫中,生存並不容易)。楊局長,這改變說難不難,說易不易,但這改變確實能為香港教育掃除陰霾。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成敗存於一念,請局長三思!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楊潤雄的第一步

教育局長楊潤雄 (資料圖片) 華仁中小學的爭拗不是一家人的私事,是教育制度的矛盾,是直資學校一面倒特權的偏差,此時此刻是楊潤雄身為教育龍頭介入的最佳契機。楊局長,如果你能減輕家長為兒女升學的煩惱,全港家長一定向你肅立Salute。將幼稚園入小一的困擾擱在一旁,先改革更為嚴重的升中派位制度,當升中的制度梳理好,升小一的亂局會自然解決。自董伯伯委任梁錦松負責教改開始,廿多年來教育制度是好了還是壞了?不能武斷說教改一無可取,但總體說是三七分,好的佔三,壞的佔七。 如果要王師奶為教改作總結,四字曰之:「化簡為繁」。天下本無事,庸官自擾之。不是王師奶偏見,更不是小婦人懷念前朝,也許殖民地政府無心教育,有意愚民,所以慳得就慳,一切從簡。今日看來,這「簡」字不簡單呀!以前辦學,鍾意辦中文又得,英文又得。學生更隨意,讀中文你可以報培正、金文泰、德貞、培道;讀英文可以報皇仁、喇沙、聖類斯、慈幼。收唔收係學校嘅事,怎會好似現在咁由政府話事,讀中文或英文身不由己,早餐想食白粥油炸鬼,但被迫去食火腿多士煎雙蛋。編入中文班好似被判死刑,父母固然閉翳,自己亦頭耷耷,面目無光。 尊敬的楊局長,小婦人寫了兩期港華與華小爭拗的文章,間接道出了資助學校的困境。幫資助學校解決困難,政府責無旁貸,亦只有政府才有這個權力。 直資已有的條件不容刪減,因為這是政府的承諾,不能換一個教育局長就破壞承諾;但可以將資助和直資的條件拉近,既不破壞承諾,又能提升資助的競爭力。王師奶不自量力,替局長借箸代籌。 直資應與資助同時放榜 同時放榜最公平,還學生最大選擇權。如果B仔同時獲得直資的男拔和資助的喇沙取錄,他只能於限期前二選一,誰說不公道?當然,技術上要多做點工夫,濕濕碎喇,軟件搞掂。 取消中學分區派位 直資可以不限地區收生,為什麼資助不能?一定有一些自以為好體貼的專家說不讓學生太舟車勞頓。王師奶講過N次要取消分區派位,香港有幾大吖,上水去中環亦不外幾十分鐘而已,何况今日港鐵貫通港九新界!路程的事不用閣下操心,由家長自行決斷。舟車勞頓得過一二年級的小孩子由深圳去黃大仙? 教學語言不限 王師奶亦講過好多次廢除限制教學語言,一些偽專家又話上車落車,限制Band 1人數達標才可以開英文班,點解直資唔使遵從?難道讓直資的學生自生自滅?如果制度是健康的,資助和直資一齊健康;如果制度是病態的,就一齊去打防疫針。 積極解決直資學校困難 直資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們,王師奶對您們好尊敬,您們有些真是辦出特色,但資助學校確實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早期轉了直資的傳統名校,如聖保羅、男女拔萃、英華、聖保祿學校固然無憂無慮,但早幾年申請轉直資被拒的聖保祿中學和聖士提反女校,以至今日想申請的港華,以及很多薄有名氣的中學,無不提心吊膽學校變成一校兩制,千年道行一朝喪。 資助學校很多議會或乜乜校長會,你們忍心讓區區一匹婦如王師奶聲嘶力竭,而你們不為業界發聲做順民,做鵪鶉?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港華中小學的爭拗(二之二)

上期說到華小致函港華,反對港華轉直資,批評是專業誤判,並表示不再收華小畢業生是「港華的損失」。港華校長說轉直資是「要收錄更多貧苦學生」和「排除失去英中地位威脅」。王師奶看來,公開爭拗已代表無轉圜餘地,港華的肚皮更被掀起,說港華2017年中文考獲3級以上的只有59%,英文考獲5級的下降14%(不過又有知情校友說,這是錯引了2016年的數據,2017年港華已有改善)。 以局外人來看,港華轉直資,受影響最大的當然是華小。華小以半日制的劣勢仍可在學生人數愈來愈少的灣仔區屹立不倒,不能否認與港華直屬有關。港華與華小的地位有點像舊式婚姻關係,港華是上門親家,華小是下門親家,受氣難免。港華文憑試考得唔好,最順口的一句是:「無辦法㗎,華小入來的學生水皮,成半都係Band 2仔。」(以上對白,純屬創作)華小聽來一定唔順耳。據知港華與華小雖在耶穌會名下有直屬關係,但兩校校董會的組成並不一致,這也許是不咬弦因素之一。 華小的全名是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說明華小校舍原屬辨學團體番禺會所,當年收生不足,瀕臨倒閉邊緣,到後來跟耶穌會一同合辦,加上響噹噹的華仁兩字,爆棚爆到現在。 華小公開揭底牌失校友支持 華小極力爭取升入港華人數,相當合理,因為各有立場。華小知道沒有了與港華直屬的關係,收生一定受影響;加上將遷校往北角,地區不同,校網不同,即使港華不轉直資,能否保持直屬關係亦屬未知之數。但王師奶認為,港華與華小已淪為意氣之爭,論情理,港華絕對有權去保障本身利益申請而轉直資,姑勿論其理由是否專業誤判,就算真的誤判,負責任的是港華校董會,華小無權置喙,正所謂干卿底事。以公開信形式批評及揭底牌會失去眾多校友支持,你是下門親家吖! 港華轉直資的部分理由說得也不夠坦白。「排除失去英中地位威脅」是鐵一般事實,面對資助學校條例掣肘,直資學校特權的衝擊,每一個資助中學校長都有同感,哪一個校董會願意見到教學語言「一校兩制」?任何人易地而處都會這樣做,是制度的矛盾逼人入死角;反而港華提出轉直資可「收錄更多貧苦學生」就有點矯情,雖然政府規定直資的收入10%要幫助貧苦學生,但事實一般貧困家庭的兒女哪敢「高攀」,望門興嘆之餘只好寄望入好的資助學校,起碼六年無風無險,不用為學費躊躇,也不用放學時在豪華房車之間穿穿插插。也許港華有奇謀妙計令貧苦學生聞風而至,小婦人也但望如此。 據一些知情校友說,港華校長計劃每年預留50多學額給華小,但華小嫌少,因此「傾唔掂數」而硬晒軚,並在信中祝蘇校長「身體健康」。王師奶覺得兩位校長疏忽了一點,轉直資不是你們兩人的事,是要教育局批准的。前數年聖保祿中學及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申請被拒,港華轉直資估計也非一帆風順。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港華中小學的爭拗(二之一)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 香港華仁書院(港華)與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華小)因轉直資引起爭拗,華小校長致函港華,批評轉制是專業誤判,校友則有不同意見,各有支持者。這場爭拗不分對錯,是制度製造矛盾,是直資特權旁生的枝節。王師奶經常批評直資,但不完全抹殺直資的功能,只是認為政府給予太多特權,這些特權把資助學校壓入十八層地獄。 直資是羅范椒芬做教育龍頭時代的產物,初衷原是好的,讓一些已辦得不錯的名校藉直資制度錦上添花,讓它們自行收費、獲更多資源,給它們更大的自由度,擺脫資助學校條例的約束,讓它們馳騁千里。可是事與願違,一般資助學校食慣Set dinner、全包宴:教師薪金、校舍保養、燈油火蠟,總之講得出的使費,統統由政府支付,無風無險,因此無一間學校肯參加,教師亦因害怕飯碗變得不穩而反對(在資助學校要炒一個教師,難過登天)。 羅范情急,於是拋出大量紅蘿蔔,甚至有試行5年內可回頭的措施,校長、教師退休年齡不設限,這才有一兩間學校參加。為吸引更多學校參加,拋出更多的紅蘿蔔:學校除可自行收費外,又有政府按人頭津貼;行政上當私校處理,最「煞食」是教學語言可自決,當資助學校為英語教學開班遇上重重關卡之際,直資大開中門,只要識讀26個字母都可讀英文班(也許小婦人說得誇張了一些,但雖不中亦不遠,不妨統計有幾間直資不是全英語教學便知真偽);收生不受地區限制,無遠弗屆,旺角、沙頭角、北角、銅鑼灣、筲箕灣、淺水灣任收;還有一招最攞資助學校命的是「優先放榜」。 家長拜神拜佛要自己子女讀英文班,幾乎所有家長都買保險,除報心儀的資助學校如華小、九華、喇沙、瑪利諾、聖心、聖瑪利外,一定會報幾間直資。 直資有「優先」放榜優勢,假設B仔某直資榜上有名,家長去註冊否?雖然B仔平素成績好好,但無人敢保證將來一定入到港華或喇沙。諗落博唔過就去直資交費註冊,但只要在直資學校註了冊,接着的自行分配學位或統一派位亦無資格參加。這是為什麼聖保祿中學、聖士提反女校以至港華都申請轉直資的原因。 全英班不保 仲講原則? 言歸正傳,港華要轉直資無錯,喪失全英文班的危機確實困擾了所有傳統資助名校的校長。 事實一些名氣略次的傳統名校已失守,4班中一內3英1中,甚至2中2英,上有辦學團體責難,中有校董會面黑黑,外有校友會手指指,身為校長,情何以堪!扭轉危機的唯一辦法,是保證從小學部升上來的85%新生的英文程度能夠合乎教育局規定。資助學校面對制度上的掣肘,直資特權的衝擊,有效方法實在不多。港華與華小是直屬關係,有責任要接收85%學生。報章引述有知情港華校友說約80名華小畢業生派往港華,其中約半數成績屬於第二組別,甚至過去數年欠一兩個學生便不能夠全開英文班。如果所言屬實,港華轉直資是唯一選擇。連老牌名校如港華在教學語言上都要一校兩制,不單辦學嚴謹的耶穌會失面子,港華舊生也會黯然神傷。九華沒有這問題,為什麼?因為九華沒有直屬小學這個包袱,但仍有足夠吸引力吸引同區小學的精英。王師奶的女性直覺告訴自己,港華有一難以啟齒的難言之隱:華小最優秀的學生未必全選港華,可能有部分選擇同區,比港華更響噹噹的名校,他們把港華當是水泡、救生圈。 (待續) 文:王師奶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你想你的孩子優雅嗎?

文章標題怪怪哋,有點不自然,一時又想不出更好的,姑以名之。這種感覺藏在心中有一段時間,最先引發是熒光幕上的網球比賽。以前網球比賽的觀眾好斯文,屏息靜氣觀賞,看到精彩處鼓掌致意,偶然有觀眾情不自禁輕聲喝彩,球證會開聲請大家保持肅靜,於是球賽又重回靜默無聲中優雅地進行。這是很久以的事了,現在網球場的觀眾雖不致喧聲震天,但叫囂聲此起彼落,球證的勸喻不會有效果。巴黎如是,澳洲如是,紐約更如是,只有英國的溫布頓好些,英國人始終比較內斂,從國際性網球比賽看起,世界已不再優雅。 文:王師奶 除了球賽,最明顯的是電影。翻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西片如《亂世佳人》、《碧血長天》、甚至牛仔片《龍城殲霸戰》,對白乾淨得比漂白水更漂白,市井俚語欠奉,那是優雅的年代。即使本地粵語片,雖被譏為粗製濫造的「七日鮮」,主題純正不在講,對白絕對斯文,那是優雅的年代。今時今日,有些影片對白固然粗鄙,穢語如黃河決堤,世界已沒有優雅。相比之下,內地影片似乎斯文得多。 人的質素和觀念已庸俗化 理論上,讀書人談吐應該斯文些,措辭用語相對雅致些,理論雖如此,事實卻不如是。小婦人親耳聽過一些名滿士林的所謂學者私底下滿口穢語,其流暢自然遠勝九龍城街市的賣魚勝和豬肉榮;中環精英雲集的一流食肆午膳時,煌然的西裝與粗口爭輝,優雅的環境與客人的品質並不配合。不談鱷魚潭表裏不一的鱷魚群,講回大學堂的學者,最近科大前教授雷鼎鳴不用「召妓」兩字,而用低俗得多的「XX」代替(這兩字小婦人不敢寫,否則家教甚嚴的老爹會嬲到脫離父女關係),並堅持這是常用語。說到底,人的質素和觀念已庸俗化。 大學教授校長都說粗話 又2015年8月左右,中大前校長劉遵義批評衝入港大校委會的學生是「被寵壞的小混蛋」。小混蛋是罵人語,是市井之語,是下三濫白相人的低級語,不應出於堂堂大學校長之口,這說明什麼?告訴我們社會已失去優雅。「蛋」字本身有原罪,貶人的話很多與蛋字有關,如「壞蛋」、「臭蛋」、「滾蛋」,當然包括「混蛋」,甚至二次大戰後譏諷人的Egghead(蛋頭)都不是好東西。老舍在他的《柳屯的》就有「那個老頭子混蛋哪」,冰心也寫過「什麼批評家,是一群混蛋」。王師奶這樣絮絮叨叨,雞啄唔斷,無非說明「混蛋」是粗俗的詞語,好多人不單行為不優雅,連大名鼎鼎的學者也與優雅絕緣。劉遵義校長衝口而出的「小混蛋」也許出於教訓之意,但終究有失身分。其時有一專欄作家罵劉遵義是「老混蛋」,也是有失斯文,連筆耕的人也沒有優雅的意識。 作為一個家長,誰不希望自己兒女溫文有禮,舉止優雅,談吐斯文,但身處這「混蛋之都」,何能出污泥而不染?有人話移民喇,第一,唔係人人可以有條件移民;第二,不再優雅是世界性,外國的月亮也不一定更大更圓,只是褪色的程度可能沒有香港那麼嚴重。香港地小人眾,摩擦和爭執機會多,氣壓低,空間小,天氣變幻無常,生活擔子重,令人容易扯火,保持紳士淑女的優雅不易。唯一可做的是父母樹立好榜樣,身教、身教、身教。做人父母好艱難吖!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wongszelai@yahoo.com.hk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你的學校辦得頂呱呱?

《論語》有「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大意是將本業做好,尚有空餘時間和精力,進一步學習,增益本業水準。王師奶冷眼看世界,總覺得人心貪婪,太高估自己能力,逐步在名利中迷失。 校長咁得閒選議員? 近日流行講「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這是一個理念,但虛名誤人,是從事教育的人破壞這個理念。這話從何說起?是太多人羨慕權力,是太多人未能做好自己的專業便旁騖其他枝幹。日前有校長競選區議員,拉埋一些現任立法會議員站台,這能說完全與政治無關?王師奶尊重所有區議員,因為他們是為香港地區做事,眾人的事就是政治。先此聲明,不認識參加補選的校長,也不知他的學校辦得怎樣,小婦人只想問﹕「乜校長好得閒咩?」曾聽過一些乜乜小學校長議會說校長工作好忙碌,太多工作令40%小學校長想提早退休(信不信由你),何以這位校長仲有咁多餘力去選區議員?至於話希望多一個身分服務居民就虛偽到出汁。係唔係你唔出,地球就會停頓? 王師奶知道以前有官委區議員這回事,亦有好多校長被委任,據知這些官委區議員只是橡皮圖章,舉手機器,看政府眼色行事。今時今日的民選議員,在自己選區內,狗屎垃圾都要理,一日24小時,你理學校抑或理街坊?要問問自己的學校是否已辦得頂呱呱,頂角羔蟹到已沒有進步空間?你覺得自己真係「行有餘力」? 校長吹噓招搖 此校選不得 曾有讀者來郵問王師奶如何選校,小婦人不敢自詡是選校專家如本報梁永樂、趙榮德,他們選校有根有據,是100W的明燈。 小婦人選校別出機杼,敢誇準確度勝過死鬼董驃貼馬。第一要看校長是否風頭躉,成日上鏡接受訪問不證明他有料到,只證明他不專心辦學,成日在外邊招搖,這些學校不要揀;第二不要自吹喇叭的校長,看過一些學校簡介單張,佔了三分之一篇幅介紹校長公職,最離譜的是介紹校長是浸會大學兼職講師外,竟連乜乜同鄉會福利組組長都是炫耀的一部分。各位讀者,千祈唔好揀呢學校,有個吹水唔抹嘴的校長,呢間學校的成績一定水汪汪。第三種是熱中政治的校長,特首選舉他要站台,立法會議員他要選,人大政協又話要去馬,他的心在哪裏?如果當上立法會議員,他可以有分身術,半邊在立法局手揮五絃,半邊在校長室目送飛鴻?假如當選了人大或政協,他拿着Remote在北京遙控學校?如果學校可以自動波運行順暢,即係呢位校長可有可無喇!第四學校掛滿橫額或垂直布條的不要選,有麝自然香,斗大的紅字全是假大空,講得壯烈些,似足旺角三級商場大出血廣告,誰願意送子女去陪葬? 教育是全心全意的工作,有外騖意圖的人請離開教育圈,無謂誤人子弟,這種折福行為食十世齋都補唔番。請自問:你的學校是否已辦得頂呱呱? 文:王師奶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為TSA算命

連續寫了三期有關楊局長的文章,原因是對局長有期望,期望局長帶領香港教育走出困局,不讓莘莘學子再在「混醬」中打滾。教育這缸混醬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要清除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描寫黑社會的港產片有一句常聽到的對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知怎的,小婦人總覺得楊局長有身不由己的無奈。 局長於商台節目談及小三基本能力評估TSA(王師奶認為將TSA改名為BCA是無賴的行為)時,指現正進行檢討,但稱「社會上好多人都覺得需要評估、評核」,話「社會上好多人支持」。王師奶唔反對局長的論調,好似吳克儉話齋,TSA等於驗身。驗出有毒瘤及早醫治,絕對是好事,姑勿論驗出有毒瘤後有無跟進,這是後話,問題是未驗身前,不斷進補。因為學校想自己的學生驗身報告「標青」,每日食十粒八粒多種維他命丸,驚佢腳骨唔夠硬就日日食鈣片兼半加侖牛奶,見佢面青青就補血丸、豬膶水,餐餐啃三碗飯唔在講,希望「填」到佢肥肥白白,你話這是好事還是壞事?王師奶這樣描述也許有點卡通,但與事實距離並非太遠。局長,小婦人真係唔想提你的公子在國際學校讀書,根本未嘗過操練之苦,支針未曾拮過你,你梗係唔知痛喇!好似家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湯修齊先生,話好多家長唔認識TSA,所以反對,講真話,佢又識得幾多吖。講呢啲話嘅人全部是隔山打牛,畀TSA支針拮過未? 講風涼話的人,仔女都不在本地資助學校讀書。 集中操練扭曲教育 楊局長,小婦人現時對你好尊重,亦知你掃妖除魔不易,電台訪問對答中,四平八穩,措辭得體流暢。但你講咗下列幾句話,令小婦人好失望,如果要扣分,真係要扣40分,本來100分,?家得番60。 你問:「只做一兩份練習是否操練?」咁嘅問題點問得出口㗎!王師奶想問:「局長,你是否認為所有學校都只做一兩份練習?你派職員調查過,有完整數據?坦白講,每晚做一份兩份甚至三份,一般家長都唔會覺得是操練。如果打橫來講,一份有100頁的練習就一份都嫌多,小婦人不是刁婦,不會立此誅心論,只是一心一意希望有高人將香港教育調理好。 局長,小婦人想話畀你知,過量的家課還是小問題,最重要是集中操練和補課將初小的教育功能扭曲了,將七八歲的小孩操到「吽」晒。 你知道好些學校二年級甚至一年級下學期就全為小三的TSA而生存嗎?音樂課、美勞堂甚至體育堂都借給了TSA操操操。你知道市面有多少本小三TSA練習嗎?無銷路就不會琳琅滿目喇!王師奶咁緊張,一來是「本縣曾經此苦」,現在雖然已脫離苦海,也不忍心年輕父母飽受煎熬。 已退休的教育高官陳嘉琪博士曾三番四次勸喻學校不要操練(間接證明佢都知好多學校過分操練喇),但學校借咗聾耳陳雙耳,有些校長甚至洋洋得意的說:「延長上課時間不算操。」有的又說「三年級就考了,難道三年級才操乎!」吳克儉有事唔想孭飛時就話「相信校長教師的專業」,今次楊局長又係咁講,王師奶唔想你做2.0呀!局長漏了口風,考慮坊間建議隔年考,這是「揦番揸沙」的做法,也是「身不由己」的無奈做法。局長,王師奶是懂的。 王師奶願與教育局下一怡情小注,賭麥記魚柳包一個,買小三TSA(吳克儉班猢猻「監粗」改為BCA)隔年考。時維2017年12月5日。 文:王師奶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