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培訓校董3粒鐘得啖笑

教育統籌委員會(簡稱教統會)屬下校本管理政策專責小組,日前發表檢討報告,除擴大教育局「學校投訴覆檢委員團」職能,處理教師投訴,另一焦點是為校監及校董訂定培訓「軟指標」。所謂「軟指標」,是新任校監在首年內參加最少6小時培訓,新任校董最少3小時,另不論現任或曾任,建議每年參加2小時培訓。 6粒鐘可以做校監? 王師奶自知才疏,唔係好知原來指標都分軟硬,憑想像,有軟必有硬,然則軟硬又如何區分?小婦人只知某老牌名店的椰子糖有軟硬之分,軟的比較易融化。依此類推,「軟指標」容易食,正經點說是容易達標。咁又係,6粒鐘可以做校監,3粒鐘可以做校董,確實軟過軟皮蛇。有人叫王師奶放心,若非天縱英才,點會畀人邀請做校監校董吖,6粒鐘和3粒鐘都係過下場,係咁意而已。你睇劉邦出身市井,朱元璋小和尚一名,日後為開國之君,難道他們熟讀兵書,文韜武略?王師奶想問多句,如果要做副教育局長甚至局長,又要培訓幾多粒鐘? 質疑「軟指標」培訓時間過短 有人質疑「軟指標」培訓時間過短,小組的解釋是校董並非受薪,而是義務工作,強制培訓會令有意成為校董的人卻步,招募校董便會難上加難,真難為小組仲大條道理,堂堂正正宣之於口。 媽媽咪吖!這是什麼邏輯吖?香港教育就亡在這班鄉愿手上,難怪教統會江湖地位淪落到如斯田地,教統會的權威與被尊重至第7號報告書為止。也幸好教統會的權威已非昔日,否則為禍今日至日後的香港教育到無底深潭。因為是義務工作,就求其係咁意培訓幾粒鐘就算?義工有崇高使命,有奉獻社會在內的深層意義,是金錢報酬以外的 Honor。無人用槍指住逼你去做校監、校董,願意做呢份咁有意義咁重要的工作,當然要好好學習教育局和學校所有相關則例,學習如何領導一間學校,要記住,成千年輕人的前途在你手上。6粒鐘,荒唔荒謬啲吖?雷添良主席,你上任初期,王師奶曾在本欄為文,對你有過期望,期望你重拾教統會的高瞻遠矚,現在好失望,甚至絕望。順便話畀你知,王師奶每周三次去老人院餵老人家食飯,無非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一念之慈,雖然是義工,開始工作前要培訓3天,了解老人家無助的心態,給予援助時要保持他們的尊嚴,每一個月還要集體檢討。一間成千人的學校,每年過億的收入支出,還有一群青年的前途在身為掌門人的校監和校董手上,6粒鐘和3粒鐘,有無搞錯吖!遠的不看,屯門興德餘波未了,東華三院李東海,仁濟醫院董之英,浸信會沙呂小都是因校董會質素而出事,我們可以扮失明而讓教育繼續沉淪,直到海底六萬哩? 王師奶知道一些大辦學團體為補足60%校董會成員而頭痛,這是另一課題,香港有心教育德才兼備的人不少,只要辦學團體有胸襟,有志之士多的是。決不能因此而濫竽充數,搵個阿福阿壽,教佢燒兩三下來福槍就叫佢領上將銜做指揮官㗎!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通識何罪?

先旨聲明,以下論述,完全無關政治。 論治港理念,四任特首中董建華最滿肚密圈,奈何脚頭麻麻,又金融風暴,又SARS肆虐,空有鴻鵠之志,八萬五固然泡影,手下嘍囉相繼落馬,最後自己也站不住「腳」。王師奶對他仍是尊敬的,因為他擁有最「問責」的問責團隊,好過日後只有肯說「經一事,長一智」的卸責局長。王師奶心目中的董建華是鄰家慈祥的老伯伯,是政治的外行人,卻在錯誤的時空投身於政治圈打滾,慈祥不等於精明,結果搞到脚痛收場。武俠小說有句諺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士各有志,王師奶不敢評論董先生在政圈江湖事迹,何况小婦人只關心教育,其他不與焉。 通識只是一個科目 早前董先生主動約傳媒茶叙,將學生七一衝入立法會事件歸罪於通識教育的失敗。董先生並不推卸責任,他說:「我自己也睇漏了眼。」董先生,你太謙虛了,你睇漏咗乜嘢?你睇漏咗通識科會引致班年輕人衝入立法會?你估你係神仙咩,能夠預測20年後的事。王師奶雖然一直反對中學設通識科,緣於初期學生基礎未穩,教師未有培訓,不了解通識概念,未掌握擬題、改卷重點,而羅范椒芬又匆匆上馬,但這都是技術問題,與通識科本身的功能和意義無關。通識何罪?董先生,你說通識是造成現時年輕人問題的原因,你錯了,不要把責任推在通識上,也不要把當年推行通識不可預見的效果抓到自己身上。 通識只是一個科目,是龍是蛇,是神是鬼,全在一念。 至於學生們衝入立法會是對是錯,又是否有幕後人指使,事涉政治,王師奶不敢談,也沒有資格談,而且寫作座右銘「只談教育,不談政治」,是老爹親筆用黄山谷一波三折的字體寫的,畀甕缸做膽,我都唔敢違背。通識這科可算命途多舛,出世時由羅范椒芬催生,不足月,似隻貓仔多過似人;老竇老母未成年,唔識餵奶唔識換片,總之係在災難中成長,在批評中成長,在無厘頭譭謗中成長。王師奶在今年2月寫過一篇〈鴕鳥的梁美芬〉,話梁美芬對通識强不知為知,與葉劉淑儀爭做先知,把學生佔中入咗通識科數。如果與董建華的砌生豬肉比,梁美芬又確實快得多。值得原諒嘅,董伯伯始終係老人家,鬚眉俱白,轉數一定慢啲,不過董伯伯一言九鼎,不計是非曲直,單是轟動國際的衝擊立法會和佔中比,梁美芬輸九條街啦! 羅范椒芬:我梗係撐通識 董建華一「舊」石擊起千重浪,當日推行通識的羅范椒芬被問對「通識失敗」說法時,她說:「我梗係撐通識。」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區蘊詩說:「最近有人就說,會不會通識科令學生變得激進,咁其實我們未見到有實質證據。」羅范椒芬是現屆行政會議成員,和教育局的區蘊詩都向董建華重拳回擊。走筆至此,忽見素所敬重的程介明教授也加入戰團,羅范椒芬又接受電台訪問,揮拳如雨,慈祥的董伯伯看來似氣數已盡,敗走麥城的關雲長。王師奶拍手叫好,事關教育,理宜辯個明白,各路英雄,盍興乎來!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但願不是去芬蘭旅行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計劃9月8至14日訪問芬蘭,了解芬蘭教育制度,研究教育方針,幫助本地學生愉快學習。他山之石,尚且可以攻玉,何况芬蘭是教育界的鑽石,有幸學到一招半式,則香港之幸,學子之幸。「愉快學習」不是新名詞,王師奶讀中學時已聽過,而且還嚮往過,學習而能愉快,真是賞心樂事。「寒窗苦讀」故事聽得多,苦讀不成潦倒終生的例子更多。可能文曲星唔關照小婦人,俗說無書緣,切身體驗,讀書苦多樂少,所以上國文課時,每念到「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總覺得滿紙荒唐言。除非讀閒書,睇下馬騮精如何大鬧天宮,曹操如何敗走華容道,真假李逵如何狹路相逢,如果要記殘唐五代的君主姓名和年代,要死記Mississippi的串法,終究是苦事。 到自己有兒有女,對愉快學習這4個字有更深體會。香港的教育制度,家長對兒女催谷心態,學校的競爭現象,學生像被放在棋盤上的棋子,怎能愉快學習?「愉快學習」已淪為口號,是學校迷惑家長的幻象。小婦人曾收過一名讀者來郵,訴說兒子在九西一小學名校就讀,該校標榜「愉快學習」不遺餘力,而且搞作多多。事實只是宣傳,老師們一味催谷,每晚功課七、八種,學生做到苦瓜乾咁面口,何「愉快」之有?這名家長千吩萬咐小婦人不可泄漏她的電郵和名字,免影響她的兒子。 相信這個當日並不愉快的小朋友已是大學生,也希望他已脫離不愉快的學習,衷心希望他在大學能愉愉快快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考察見聞 應與市民分享 王師奶以「但願不是去芬蘭旅行」為本文標題,並無貶低教育事務委員會此行意義,只是有前車之鑑,怕辜負了教育界對他們的期望,才有此一願而已。前任教育局長吳克儉在任時馬不停蹄到外國考察教育,卻從來不將考察所得與教育界分享,將所見所聞密密實實收埋落酒囊飯袋的肥肚腩。小婦人三番四次公開要求吳克儉寫筆記,既然是有所為而去,自應有所得而回,好好醜醜都同教育中人說端詳,學別人的長處,摒棄別人的缺失,取長捨短,殊不負考察之意。今日小婦人同樣要求教育事務委員會的委員們,請將你們今次去芬蘭考察教育見聞,經整理後,輯錄成一份有系統的資料,印成小冊子又好,放上平台又好,讓全港市民,包括教育界、家長,都有機會知道芬蘭這粒教育鑽石有幾光輝,有幾燦爛。 深信教育事務委員會一定從善如流,向全港納稅人證明你們不是去芬蘭遊山玩水。當然,正經事辦完,順道瀏覽一下北歐風情是允許的。小婦人預祝考察成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小婦人不理大事

近日城中發生大事,連續100萬和200萬人上街,葉建源話要搞罷課,楊潤雄話要追究罷課教師。有十幾個讀者來郵,譏諷王師奶平日左彈右彈,點解呢次粒聲唔出,成隻鵪鶉?王師奶每日都有追電視新聞,仲唔止睇一個台,以免偏「看」及遺漏一些被「刻意遺漏」的畫面,小婦人不是不理事,而是不理大事,專理小事。 王師奶不理大事,是否怕死,怕被人秋後算帳,又或是胸無大志,專揀容易食的細細粒?好啦,既然讀者如此關心(或因平日口沒遮攔,有人想乘機將軍),小婦人就在此細訴「鴻鵠之志」:不發表意見並不表示無意見,冷眼旁觀更洞悉世情,更能了解人性險惡。 不談政治 專心拾遺 老爹三番四次耳提面命不得公開談政治,他認為小婦人入世未深,妄議時事必會歧路徬徨。王師奶不至以父命難違的愚忠去聽從父命,但自己有幾多斤両自己知,時時記住「無咁大個頭唔好戴咁大頂帽」這至理俗語,於是將「不談政治」奉為寫作時的座右銘。何况王師奶又非什麼大名鼎鼎作家,只不過是專捉教育界牛鬼蛇神一匹婦而已,政治於我何有哉! 王師奶自詡有「鴻鵠之志」,何解?香港人好善忘,記者哥哥及記者姐姐每日跑新聞跑到氣咳,兩日前發生的轟動新聞,兩天後已成舊聞,再無人理,根本唔得閒去follow up。任這些事件如何重要,從此不了了之,人間蒸發。 王師奶的鴻鵠之志就是「拾遺」,人棄我取,不讓「遺禍」長留人間。一人之力有限,一筆之力輕如鴻毛,長久以來愛教育如命,因此集中鍥而不捨的精神於教育範疇。這是小婦人不理大事只理小事的原因。套用一些政客偉論:「民生無小事」,則教育亦無小事。聚沙可以成塔,淤泥累積亦可成災,小婦人不斷「拾遺」,不斷揭穿教育界敗類的醜惡面目,不斷提醒社會大眾,教育中人,不要讓小惡釀成大惡,也喚醒走在名利途中的教育界中人迷途知返。這就是小婦人的「鴻鵠之志」。 毋忘李東海 董之英 沙呂小 楊局長、教育團體、辦學團體、全港市民,不要忘記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老師墮樓事件,不要忘記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校長「避世」及特殊校董會事件,更不要忘記浸信會沙呂小挑戰教育局事件,這些事件不應被遺忘。這已不是星星之火,這是足以摧毁整個教育制度的燎原之火。記者姐姐哥哥們,請百忙之中「關注」一下這些有點冰冷的大事,不要讓有些教育界的小人偷雞得米。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沙呂小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王師奶好關心沙呂小事件進展,因為該校校董會公然向政府挑戰,它蔑視的不單是教育局長,是整個教育界的秩序和良心。觀乎楊局長超凡入聖的忍耐力,遲遲未有動靜,小婦人才於本欄寫出近乎哀鳴的《看爾橫行到幾時》一文。 原來世界仍有天道人心,局長在高度審之慎之後,已向立法會公開向該校發出警告信內容,透露校方違規細節:要求學生分擔隨團教師團費、機票、住宿開支,而隨團教師又在行程中離團;屢次不公開招聘教職員,連續數年安排一教師署任,阻礙其他教師晉升;連續7年不招標辦澳洲遊學團;將超過規定23倍現金約17萬港元存放校內;用教師私人戶口存放公款;部分非教學人員亦未經公開招聘程序 ,連評核紀錄亦無存檔。據說教育局已將涉及利益衝突、帳目問題等刑事指控轉介執法部門處理,這是正確步驟。至於指校董會拒絕辦學團體罷免校長要求,調查後認為查無實證。王師奶非局內人,不宜揣測真偽,但校董會確是公開維護校長,保住校長繼續任職噃! 用人不當 疏於監管 正如章回小說所說,「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呢個波一定會繼續滾下去,至於滾到玉皇大帝龍牀側邊,抑或碌落海龍王的天蠶腳下,無人知曉,亦無從預測。小婦人自問並非好蠢,但諗極唔明,校監係學校最高負責人,間學校搞出大頭佛,仲要畀教育局發警告信,你唔醜嘅咩,唔使孭飛嘅咩?用人不當,疏於監管肯定責無旁貸,點解好似完全唔關佢事嘅?一間上市公司,如果董事總經理行政一塌糊塗,錢銀唔清唔楚,有空缺就私自僱用姨媽姑姐,契仔契女,董事長不聞不問,或隻眼開隻眼閉。醜事通天了,董事長仲明目張膽保住呢位「烏喱單刀」的總經理,你話通唔通先?梗係高山滾鼓——「不通不通」喇。 領導無方,公然與社會為敵,雖不至要一死以謝天下,起碼都自己引咎辭職或被辭職喇! 為什麼教育局自己不處理? 局長出手係慢了少少,但遲到好過無到,小婦人唔明:將關乎刑事指控的交由執法機關處理十分正確,但違反教育則例的部分,為什麼教育局自己不處理?例如辦遊學團不公開招標,安排一教師署任空缺,阻礙教師晉升,儲存超過規定數目現金,這都是教育局有權處理事項,點解唔做?校本法團原意是想將學校管理得更貼身,更健康些,擺在眼前,事實是在退步,無人監管,無人手監管,甚或無人敢監管。一個健全的校董會,怎會將校友校董、家長校董、教師校董拒諸門外,另有小圈子有權話事的校董會?有一些學校確實不合理到如此地步,教育局各位高官,唔好話你唔知。 欲知沙呂小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悲情的「叩門」

  如果論做家長之淒涼,香港一定在全世界三甲之內。未有數據之前,不敢肯定能否入選健力士大全,但「叩門」這詞真是既悲情,又震撼,恍如10級地震把王師奶的「仁者之心」震足20年。 報章教育版或副刊常有「選校專家」教家長怎樣選校,小婦人對他們心存尊敬。意見雖未必全對,但還算有迹可尋,並非賽馬貼士,憑馬匹屁股是否標冷汗而定輸贏;但對有一些所謂「明燈」教人如何深情「叩門」,總是好反感、好抗拒。話說回來,這些明燈並非全部吹水,他們說的全是一般所謂名校校長心中的「死穴」。 用「誠意」打動校長?囂張! 好多年前,王師奶在本欄寫過一篇關於油麻地一間名校校長的「囂張之言」,他說要想叩門成功,最緊要是表示「誠意」,1次唔得第2次,第2次唔得第3次、4次、5次、6次,用「誠意」打動到校長心軟為止。那時小婦人尚有三分溫柔,只在文章內唉聲嘆氣,心中念念有詞而已,換了今日的火頸,會叫佢去食米田共。古有程門立雪的美談,你估你真係大儒程頤乎? 就憑這一番所謂「誠意」的囂張心態,就應該逐出教育圈,去做土豪的馬前卒,因為你無「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心。 王師奶也曾在本欄做過一次選校明燈,小婦人不辭「大言不慚」之譏,再說一次:一不選校舍掛滿自吹自擂的垂直布條或橫額標語的學校,有麝自然香,何必恍似旺角行將執笠店舖「大出血」的廣告咁cheap;二不選學生一出校門立刻除校褸,校服不整,攬頭攬頸,隨街追逐的學校;第三條最重要,如果校長身兼什麼校長會、校長議會,或身兼幾個會長、主席、區議員甚至立法會議員,經常接受報章電台訪問,千萬不要選,因為他外鶩之心太重,只顧營造個人社會地位,心不在校。 校長是學校的舵手,是重心人物,經常不在學校,將責任交畀副手,呢間學校好極有限。 家長尊嚴底線盡失 最近看到一些校長接受訪問,講述自己取錄叩門生的準則,這是各校的校內事,而叩門已成常態。家長不滿意兒女獲派的學校,於是周圍撲,撲完A校撲B校,敲完C校敲D校,由撲演變成敲,由敲深化為叩,叩之不足,附以「誠意」。「誠意」無極限,視乎權威者心腸之軟硬程度。曾有一叩門家長,每天早上7時,在校門等候校長之座駕回校,朝朝交一信,如是者等足半個月,風雨無間,交到第15封信,「誠意」打動校長,於是叩門成功。校長們指導叩門技巧,相信出於好意,但家長不可思議的「誠意」,尊嚴盡失。孰令至此,是制度的漏洞?制度漏洞可以補救,作為家長,雖云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但也不可淪落至如斯田地,做人總要有底線。 叩門是制度的野草,叩門叩到此情此景,終究是一件悲情的事,教育界的有心人,想一個辦法救救家長,救救孩子。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加州柏克萊大學畢業禮啓示

上周去美國三藩市,參加姨甥仔在加州柏克萊(U.C. Berkeley)的畢業禮。柏克萊是美國西岸名校,香港學生申請者不少,錄取不易。今年畢業生約6000人,最特別是亞洲學生特別多。除了有全校畢業禮外,每個學系另有自己的畢業禮,王師奶參加的是經濟系,學士畢業生人數約600人,另有24個博士畢業。 24個獲博士學位中,印度佔了6人,有4個是中國學生,從名字拼音估計,其中一人來自香港,其餘3人應來自內地。當頒授學位時,同時宣布他們畢業後的去向。其中一人將受聘香港大學,另外兩人受聘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餘下一人也將在一家大學工作,但名字就漏聽了。 畢業生中,獲最高榮譽的有10人,中國佔2人,韓國1人,猶太籍1人,印度的4人(根據名字推測,未必準確) 。其餘500多個學士畢業生中,90%以上是亞洲人。亞洲人的定義包括中國、印度、韓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餘下的10%包括白人、黑人和其他。而中國學生當中,若以姓氏拼音推測,大陸學生應佔60%以上,其次是印度。中國學生未必全是從大陸來由一年級讀至畢業,也可能是中國移民的第二代甚或第三代。 特朗普上場 中國留學生減 美國的國際學生人數是1,094,792,中國學生佔363,341人,佔總數33.2%,其次是印度的17.9%,再其次是韓國的5%,第四名是沙特阿拉伯。最近兩年中國留學生人數微减,相信和特朗普當上總統後的態度有關,據聞東岸名校普林斯頓今年不收中國學生,站在學術交流立場上,未嘗不是遺憾的事。中國學生在美國選修科目以科學、技術和商業為主,正好填補我們中國大學的不足,如果留學生都能學成歸國,相信祖國的進步更神速。 走筆至此,一定有人以為小婦人崇洋,小看自己國家的大學。祖國的大學在人文精神的深度非一般外國可比,但論科學研究方面,我們仍有追趕的空間。看!諾貝爾獎的得主如楊振寧、李政道、崔琦、高錕、李遠哲、丁肇中、朱棣文以至錢永健,都是在英美受教育和研究有成。真正在本土栽培而獲獎的就只有文學獎的高行健、莫言和醫學獎的屠呦呦。 有點離題了。小婦人只參加了柏克萊一場經濟系畢業禮,觀感不足以概括全面,但仍可捕捉一點點啓示: 一、中國學生很優秀。能在U.C.Berkeley這樣難入的大學佔這麼大的比例,足證父母背後的支持力度。在10個優秀畢業生中,中國學生佔了兩個,也是難能。還有,代表畢業生致詞的是一名來自大陸的女生。 二、印度學生非常突出。10個最優秀學生中,他們佔了4個。而在全美國際學生人數中,他們雖比中國的33.2%少,但佔17.9%的196,271,人數也不容小覷。 三、韓國舉國人數不能與中國和印度相比,但仍佔國際學生人數5%,前景令人憧憬。最後一提的是沙特阿拉伯,這國家不以石油產量而自滿,悉心派遣44,432學生留學海外,佔4.1%,相信它是中東最有遠見的國家。 王師奶從一粒微塵看全豹,不得作準。但有一事實,矽谷的科技人才數目,印度人比中國人多,能打入高級管理層的也遠比中國人多。也許他們的英文程度平均較好,也許美國公司對他們少些防範,不怕印度突然崛起。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wongszelai@yahoo.com.hk 文﹕王師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看爾橫行到幾時?

  寫了好幾篇關於近期教育圈的「混帳」事件,高聲「哀號」,低聲「嗚咽」,心中呼籲楊局長:不要再抱琵琶半遮面,不要再做錯失黃金10秒的慢郎中。尤其是愛香港、愛教育如命如小婦人輩的師奶家長,翹首以望局長手執剛刀九十九,殺盡教育牛鬼蛇神方罷手;當然,又有為數不少借教育之名,行偽善,弄權作假之徒,希望局長這位教育郎中繼續手軟,甚至抽筋,好讓他們胡天胡帝。 王師奶每看到惡人當道,善人委屈時就想起「嘗將冷眼觀螃蟹,看爾橫行到幾時」這詩句。當然,看到小人「惡死能登」打橫行,除了念念有詞,深信天道人心外,真係無符。 王師奶不信占卜星相,不信命理風水,但信天道人心,也信因果。當有人埋怨「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整路無屍骸」之際,小婦人信天有道,人有心,作惡因必有嘗惡果的一天。王師奶每看到惡人當道,善人委屈時就想起「嘗將冷眼觀螃蟹,看爾橫行到幾時」這詩句。當然,看到小人「惡死能登」打橫行,除了念念有詞,深信天道人心外,真係無符。 教師跳樓案 靜靜扮無事? 講咗一大堆看似無關虛話外,入正題了。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校長病假中,辦學團體東華三院畀所謂「校政專家」批評過太高調後,果然從「善」如流,變咗無聲鴉雀。噤聲一輪之後,後果如何?小婦人預測結果如下: 一、風平浪靜後,香港人忘記了曾有教師受壓跳樓這回事。教育局Close file,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東華三院新主席上場,唔關佢事,何必多惹麻煩;李東海小學校董會一致通過,靜候校長玉體安康後官復原職。(曾勇敢批評校長泰山壓頂治校風格的教師,必定餐餐食飯無胃口,晚晚瞓覺被鬼追。) 二、教育局設調查小組,調查一輪後,將意見交回校董會處理。校董會處理方法有二:第一告誡校長,學特區政府問責高官,「經一事,長一智」,罪不致辭職。第二將校長調職至東華三院其他小學,讓其他學校分享新校長管治風格。(教師們不用擔心,王師奶估計校長經一事,長一智後,也許溫順如綿羊。) 王師奶覺得最有Guts是沙呂小校董會,它公然挑戰的不止是楊潤雄局長,它挑戰的是香港政府,也給所有教育界一個壞榜樣。 董之英欺凌事件 教局懶理? 讀者們一定還記得董之英紀念中學欺凌事件,校方發表聲明表示,已獲警方通知不起訴8名肇事學生。王師奶曾關心這8名男子是否仍有上課,在校學生有否新的被欺凌事件?該校校長真是一位巾幗英雌,到現在仍是未發一言,一切事件由學校no.2負責,似乎與佢無關。校董會把校長用金鐘罩罩得密不透風,辦學團體的仁濟醫院似乎讓它自由發展。教育局似乎係路人甲乙丙,唔關佢事,唔通馬鞍山隸屬大灣區,不在楊局長管轄之下? 沙呂小校董會挑戰政府最「威」 王師奶覺得最有Guts是沙呂小校董會,它公然挑戰的不止是楊潤雄局長,它挑戰的是香港政府,也給所有教育界一個壞榜樣。 教育局出過列明罪狀的警告信,佢一樣當你死嘅。 小婦人話佢有Guts並唔係讚佢,只係話佢有膽給負面教育畀啲學生,規則係唔使遵守㗎。讚校長勇氣可嘉,畀政府發警告信後仲可以面無愧色,準備拖到退休。辦學團體鵪鶉過鵪鶉,你是否有難言之隱?對校董會的無法無天不作聲,就表示認同。唉!大不了就唔辦學,或辦少一間囉。 楊局長,等乜吖,趁小婦人被激到嘔血之前,救下香港教育,撥亂反正喇!沙呂小校董會,王師奶擲下一句:「看爾橫行到幾時?」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兒童關注什麼?

上周回娘家,老媽給我一大碗廿四味涼茶,說是奉老爹之命給我降火。老爹說我鬧人唔使本,指名道姓,不留半寸餘地,有失君子諷人以德之道。老人家一番好意,不敢不從,於是一飲而盡,唯唯諾諾,不置一詞。老爹老矣,他終究是上一代人物,平生謹言慎行,成日怕我稱呼人少,得罪人多。唉!他忘記王師奶已是有兒有女的中年婦人,兒子且已大學畢業。看世情,有自己見解;閱人心,不隨波逐流。鬧人是苦事,唔㷫就唔會動肝火,有啲人唔指名道姓真係唔知鬧緊佢,或者裝傻扮懵詐唔知。 專門為孩子製作新聞 好啦,飲完廿四味,暫且養養浩然之氣,講下兒童問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是一份甚有地位的美國傳統大報,它於2017年5月第一次特別為8至13歲兒童製作The New York Times for Kids特別版面,內容與成人版面相近:包括時事、藝術、科技、美食、評論、旅遊、電影介紹等等。用字較淺易,插圖較生動。主編在發布會上有幾句動人的話:誰說孩子不需要專為他們製作的新聞?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幫助孩子們了解他們所生活的複雜世界,而且通過專門為他們設計的內容,讓他們領悟到印刷媒體的樂趣。 培育兒童世界視野 這真是仁者的赤子之心,一份甚有江湖地位的世界性大報,能於龐大的編務之餘,兼顧兒童成長,培育兒童世界視野,這叫企業良心吖!想王師奶幼時,香港尚有《兒童樂園》、《小朋友》這類讀物,依稀還有一份《兒童報》,現在已成歷史了。《紐約時報》兒童版編輯還列舉兒童下列事項(王師奶深信是經過紐時的調查和統計): 孩子好想加入對話中 孩子比成人有好奇心 孩子知道不應該說謊 孩子知道現金好重要 孩子知道和而不同 孩子喜歡每天都學會一些新事物 孩子比你想像中聰明 孩子可以將任何地方變成遊樂場 孩子可於瞬間作出改變 孩子對事物的感受與成人相同 小朋友有自己的主意 家長們,看過上述報道後,再想一想自己的兒女,原來小朋友有他們自己的觀感,有自己的主意,我們是不是應該改變一下目前的相處方法,不要由上而下,常常牽着他的鼻子走。雖然父母愛子之心無微不至,但孩子也是一個個體,父母也要尊重他們的感受。 《紐約時報》兒童版現時逢每月最後一個周日刊出,在電腦上可翻譯為中文,譯文流暢可讀。還有售價奇低,每期一美元。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wongszelai@yahoo.com.hk 文﹕王師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撲滅怪獸家長

見文思義,家長要用「怪獸」來形容,一定唔係好嘢。現今養仔成本好重,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概念,呢支歌仔無得唱咗好耐啦。看看老人院幾多無人探的「遺老」,大清早畀兒媳趕去公園漂泊的長者就思過半矣。王師奶可能講得極端些,700萬人中定有不少孝子賢孫,但愛兒女的家長肯定百分百,既然如此,何以竟然做起怪獸來? 正向家長運動 離地 政府委任的家校合作小組經8次會議、9場諮詢會,參考不同地區做法,向教育局提交最終報告,列出18項建議。小組以類似禁毒、清潔運動形式,提醒家長不應過分重視子女學業成績,政府應提供特別津貼推行校本運動。小組又認為以往由政府部門、家教會、學校所提供的家長教育活動過於零碎,不夠持久,因此建議委託大專院校或非政府機構,設計和舉辦有系統的家長教育課程,對象是一般父母、祖父母、單親家庭的父母,以及有特殊學習需要、非華語、新來港而經常缺課學生的家長。 王師奶不否定該小組用心良苦,一網掃盡不同種類的家長。 與此同時,亦證實該小組成員全是外行人——定必有人話小婦人亂嗡,既名「家校」,一定有校長、教師在內,怎可說是外行人?恕王師奶斗膽講句,真係有好多對業內知識一知半解的從業員。 小組批評由政府部門、家長會或學校舉辦活動,常常有頭威,無尾陣。這雖然是事實,難道非政府部門就一定有成效?不是王師奶鍾意拗頸,你估大專院校及非政府機構就一定掂乎?太高估大專院校了,好些大專院校好行貨㗎!非政府機構水準參差,牟利的多,吹水的眾,點揀吖? 另一更外行的舉措是課程受訓對象,除了祖宗三代及屋企隻旺財及波斯貓外,其餘一網打盡。香港學生人數約100萬,網中人應超逾300萬,幾多年方可訓練完畢?10年、20年?不要忘記,來日方長,後有來者吖! 為300萬照顧者提供培訓? 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張勇邦最搞笑,好聽是話佢反向幽默,難聽的是思維立立亂。他提倡家長未生育前要接受家長教育,又話:「結婚有婚前輔導,教書要有牌,為什麼生完仔女才上課?」婚前輔導對鞏固婚姻有幫助,但這並非強制,政府不會因未接受輔導就不批准婚姻合法,而且接受過輔導亦不保證婚姻永固;教書當然要有牌,否則誤人子弟,但有牌亦不擔保是一位有教德的良師;未生育前就要接受家長教育,雖云有備無患,但似乎要求太高了,年輕夫婦憂柴憂米憂房租之餘,哪有餘力去接受培訓吖! 生完仔女才上課是否太遲真是見仁見智,也許王師奶偏見,很多成才兒女的父母都沒有接受特別的家長教育。強調一句,小婦人不否定家長教育的功能。 家長聯盟發言人張艷璿認為「正向家長運動」沒有效用,搞這些活動嘥氣,問題在於香港教育制度,家長被制度牽着行,她認為坊間已有很多網頁提供家長教育資訊。張女士所言並非無理,問題確在教育制度,但改變制度是一項「偉大」工程,誰有此洪荒之力,驚人膽識?改良制度是釜底抽薪之法,需要時日,雙管齊下並無牴觸。「正向家長運動」雖是離地,浪費的只是金錢而已,不必為反對而反對。王師奶絕對同意改良制度,願有智慧的教育有心人出謀獻策,政府以開放胸襟接納不同意見。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