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通識科又成箭靶

王師奶覺得啲官同議員好hea,有嘢搞唔掂就A字膊,一係搵職位較低啲官仔鯁咗佢,一係搵個與事實無關的乜冬冬藉口入佢數。總而言之,唔關我事,千錯萬錯,阿啦無錯。小婦人雖然下筆草根,但措詞尚屬斯文,好唔想用「屙屎唔出賴地硬」來形容,但一時三刻,確實找不到比這句廣東話更傳神的用詞。 逆權運動升溫,通識科又成箭靶,早前董建華爺爺話「我自己也睇漏了眼」,悔恨當年任內推行通識教育,以致釀成一班甩繩馬騮。通識大旗手羅范椒芬撲身而出,否認通識與當前局勢有關;王師奶曾為文勸慰鬚眉俱白的前特首毋須自責,誰能預測20多年後的事!小婦人從一開始就不贊成在中學推行通識教育,不贊成的理由並非像廟街盲公陳可預測未來,而是反對羅范在不備糧草、精兵與東風之下匆匆上馬。也許她急於求成,也許她順從上意,絕對想不到當年的Boss在今日竟耍出一招亢龍有悔。 有媒體訪問過今年DSE所有狀元,大都否認通識影響他們的政見決定,多數認為通識使他們對時事分析有更理智的審判。市面確有通識單元的書籍出售,且售價不菲。王師奶應稱之為「教科書」抑或「參考書」?以小婦人理解,凡教科書都要依課程委員會規定編寫,又要送審,獲批准後才可列入學校用書單上,過程複雜嚴格。市面出售的有關通識書籍,毋須送檢,充其量只算是參考書,既是參考,可用可不用。猶記推行通識初期,因內容隨時間迅速演變,一致認為不宜採用課本,以免畫地為牢自困。現因修例風波將通識擺上枱,是不是和「不要將政治帶入學校」這思維互相矛盾? 課本是死的 人腦是活的 有關通識消息一籮籮:官氣十足的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說以「特事特辦」方式,為從不需送審的通識參考書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有人提供「服務」,又屬自願性質,唔參加豈非好蝕底?利之所在,出版社都怕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有通識教師擔心影響書籍內容概念和議題的選取,令出版社自我審查。王師奶認為老師們多此一憂,課本是死的,人腦是活的,老師們最緊要持平,不偏不倚,鋪陳事實,讓學生理智解讀。參考書啫,何必緊張!退一萬步說,所有教科書都送審喇,乜嘢可教,乜嘢不可教,都係由教育局話事,又唔爭在多一部半部,否則好容易惹人誤會,以為別有用心。 王師奶唔敢談政治,一怕驚老爹生氣,二怕口舌招尤,但見官老爺及尊貴的議員們踩到條鹹水草就當係青竹蛇,睇見班學生唱《願榮光歸香港》及在校門玩吓人鏈,就一切入晒通識數,無異將通識視作會咬死人的青竹蛇,看來當年的通識大旗手羅范椒芬和李國章也不虞有此「無心之得」。若將此邏輯延伸,中英文、物理化學都應禁止:學好中文寫文章在報章鬧政府;說得一口好英語到外國唱衰香港;學好物理知道向天45度可將汽油彈拋得最遠;學好化學容乜易製造乜彈物彈擲入政府總部。 以上所言,當然是搞笑成分,亦充分表現頭上有「光環」的達官貴人淺見與無知。小婦人草根成性,忍不住重複一次「屙屎唔出賴地硬」為本文作結。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歷史與愛國無關

成日聽到議員們批評香港學生唔愛國,原因是教育局不把歷史定為必修科,忽略歷史教育,似乎歷史科已成教育學生愛國的百合匙。邏輯是:不讀歷史,不會愛國;讀了歷史,一定愛國。如此說來,做得立法會議員當然都愛國,你們是否都是歷史系的畢業生?退而求其次,你們當年的會考歷史科都pass,甚或攞優攞良?如果係,恭喜你,知行合一,你因歷史而成為議員,歷史有價!如果唔係,你今日的愛國情懷與歷史科風馬牛、不相及,證明愛國不靠歷史,歷史和愛國無必然關係。 議員你會考歷史乜成績? 點解咁多議員批評年輕人不愛國,同時都把責任推在歷史科身上?王師奶可以斬釘截鐵的回答:「他們唔識歷史的真義,人云亦云,亂噏!」印象中批評過香港歷史教育的有梁美芬、葉劉淑儀、范徐麗泰,還有葛珮帆。也許她們都出於善意,但將歷史科和愛國扯上關係證明無知。王師奶尊重她們對歷史的尊重,不過如果只是重重複複說「以古為鑑,可知興替」,自暴其短,賦得淺薄二字。雖然范太對歷史的功能也是陳腔濫調,但她真的成立了「勵進教育中心」,協助青少年認識中華文化及中國歷史,又設中史獎學金,凡此種種,證明她是有心人,並真心相信歷史可培養年輕人的愛國情懷。起碼她有行動,不純是口噏噏。 想用歷史洗腦 發夢無咁早 不要以為讀歷史的人一定尊重歷史,也一定了解歷史的真正意義。 猶記得2017年11月14日,王師奶在本欄寫過一篇〈三皇五帝時你喺邊?〉,其時因為初中歷史準備獨立成科,課程要重新修訂,泛民議員話教育局立心借歷史科洗腦,此乃杞人憂天,其白癡與建制議員以為加強歷史教育可令學生愛國相同。今時今日想將啲後生仔女個腦洗白白,發夢無咁早,Google或百度一下,乜都穿煲喇!倒是那些號稱專家學者們藏頭露尾,閃閃縮縮,編課程時六四不寫、六七暴亂不寫,意欲何為?你愈避忌愈引起好奇心,網上愈挖愈深,欲蓋彌彰,此之謂也。 課程修訂委員會主席是中大歷史系講座教授梁元生,是有頭有面的歷史學者,難道不知道歷史是將事實真相百分百陳述嗎?就算教育當局真有隱藏的歪心(相信不是),學者也應有學者風骨,何必逢君之惡!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問課程是否包括六七暴動及六四事件時,登時好似被人踩親條尾,毫不客氣的反問記者:「六七暴動時你喺邊?」媽媽咪吖!原來歷史只是及身而止。可惜小婦人不在現場,否則我一定再反問:「梁教授,三皇五帝時你喺邊?」這樣的所謂學者,我們還能對新訂的歷史課程有什麼期望? 王師奶好尊重歷史,知道歷史的重大功能,我們可從歷史的軌迹避開覆轍,以史為鑑是要行動,知之而後行之。不要走偏鋒,滿腦子想的是改造改造,洗腦洗腦。小婦人從來對歷史的真實性都打好大折扣,因為歷史是由當權的人寫的。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考第二喊 考尾二笑

鄭重聲明,此文純粹從教育角度討論,100%與政治無關。全港市民都知我們的特首林鄭月娥是學霸,讀書叻,年年考第一,考第二會喊。毫無疑問,特首一定是一個十分勤奮、自我要求甚高的人,否則不會考第二都喊。身為父母,有個咁生性,又咁叻的女兒,夫復何求!面對這些超級學霸,王師奶真係要搵窿捐,考試但求pass,成績表不見紅字會開心到小聖堂念聖母經。好佩服讀書叻的人,但有時想「第一」真正的水平在哪裏? 小婦人有一個表姊,考試常在前五名上上落落,親戚們包括老媽都讚譽有加,叫小婦人以她為榜樣,而她亦怡然自得,昂然以學霸自居,母命難違,自然唔敢多聲氣。但心想:在野雞學校考第一,是否叻過傳統名校考第尾?看來未必。相反亦然,名校學生亦未必人人都叻過名聲較差學校的學生。特首母校嘉諾撒聖方濟各是天主教傳統名校,名人輩出,能年年考第一,自是真才實學,無花無假。報道從未講過特首是會考狀元,若以成績論英雄,她並非全港讀書最叻的一個。從未有一個會考狀元當上特首,可是她現在卻貴為特首,亦即證明讀書成績並不是成功的絕對保證,董建華不是,曾蔭權不是,梁振英更不是。因此,王師奶呼籲香港的家長們,用不着將自己的兒女催谷到非考第一不可,非做高考狀元不可。成功因素很多:品格、個性、耐力,還有是——因緣際會。 爭取第一是奮鬥心的表現,有奮鬥心是好事,正如奧運的目標:更高、更強、更遠。千萬人中,考唔到狀元,攞番個榜眼其實都不錯吖,人生路遙遙,安知他日誰可位列三公,使唔使喊吖!從教育角度來看,這是不健康的。家長們要明白,凡事有極限,聰明、智慧、體力都如是,做家長要教導兒女有進取心的同時,也要教導他們有接受失敗的勇氣,失敗的經驗是成功的基石。在求學奮發時期教他們「知足常足」略嫌太早,會削弱鬥志。適度的扶持,溫言的鼓勵是需要的。 換一個極端,考尾二笑又如何?家長們,不要以為小婦人講爛gag,真人真事真英雄。王師奶有一閨蜜,念六年級的兒子無心向學,除了打機,就是打波,逢考試必是滿江紅。一次中期試派成績表,母親說:「今次一定又係第尾了。」他笑嘻嘻的說:「唔係噃,有人墊底,好彩考番個尾二。」看!世界就是如此多姿多采,有人考第二喊,有人考尾二笑。 改態度總比改性格易 如果問:「考第二喊,考尾二笑,你寧願你的兒女屬哪一種?」我相信100%會選第一種。選「考第二喊」,不用擔心他不奮發,升學不會有問題;如果選「考尾二笑」,父母就由頭到尾都要承受,由幼稚園擔心到大學,叩門叩到頭崩額裂。以學生成長過程而言,誰快樂些?以心理質素而言,誰健康些?其實兩者都不可取,但如果用AK47指住非選不可,王師奶寧選「考尾二笑」,理由是:前者是性格問題,後者是態度問題。俗語都有話,江山易改,品性難移,一生中誰能免於失敗?稍不如意,後果難測。態度要上正軌當然也不是易事,吊兒郎當,天跌落來當被冚,但改態度總比改性格易。如果有一天幡然大悟,哈哈,可能一飛冲天。 當然,很多家長會反對小婦人的觀點。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wongszelai@yahoo.com.hk 文﹕王師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教師呢碗飯唔易啃

王師奶今生有一個難圓的夢,那就是教師夢。少時上學,睇見老師站在黑板前,說得興起,真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的英姿,於是許下宏願:「大(丈夫)當如是也!」怎料連考兩年教育學院,不是衰在筆試,就係死在面試。壯志難酬,少艾嫁作商人婦,你話嘞,好似曾俊華話齋:生涯何來規劃?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真是至理之言,如果小婦人今日是一位教師就真係大劑了。各位看官,你們也許會說:「王師奶,唔好做阿Q,做唔到又話大劑。曾經有一個調查,話香港教師人工係全世界最高,何况幾個月前,香港政府仲調高教師及校長人工,師訓畢業生起點近2.7萬元,學位化後將是3.3萬元;小學校長更達12萬元。今時今日呢啲筍工去邊度搵呀,仲話大劑!」王師奶見到教師們待遇好,替他們開心,生活安定,才可以用心做好呢份工,得益的是學生。一般市民只看到他們好的一面,卻看不到他們淒酸的一面。 工作多唔係最主要,最慘是屈辱…… 自教改以來,教育結構由簡而繁,好多嘢疊牀架屋,做到班老師有氣無碇唞,除授課外,孭多十瓣八瓣工作是等閒事,連當時的教育署長羅范椒芬都話要替教師們拆牆鬆綁。可惜剛搬開了兩塊磚,教改新政又落了幾擔水泥;剛鬆了幾條鹹水草,又紮了丈八長的大麻繩。教育係要改革,但要量力;一頭駱駝最高負重量是800磅,你把1000磅的貨物放在牠背上,結果如何?死畀你睇囉,教師就是那駱駝。各位想想,唔好單看教師的優厚待遇,係用命搏㗎。工作多唔係最主要,最慘是屈辱:如果學校學生人數不足,驚殺校,教師要做埋推銷員,去商場派招生章程,去大廈信箱塞單張;更有甚者,去派位中心門口拉「客」,鼓其如簧之舌,出盡八寶,扭盡六壬,務求將學生拉入本校。請問:本以作育英才為初心,今竟斯文掃地,派廣告、搶學生,這屈辱豈是金錢可補償?當然,不是所有教師都有如此不幸的遭遇。 這幾天忽聞有人要設「監師會」,慶幸當年考唔入教育學院,避過此劫,不過亦替現役教師一灑同情之淚。尚記得多年前深水埗鮮魚行學校,在校內遍設攝影機,包括課室、教員室、走廊,又有大屏幕放映。王師奶嘈到拆天,認為損害教師尊嚴和私隱,監察系統媲美赤柱監獄,其後梁姓校長解釋是防止學生盜竊行為,傳媒再無跟進。既名「監師會」,顧名思義是監視教師,好想問「監師會」監的是什麼?想教育局長設立教師「十戒」乎?監教師有無懶人多屎尿,每天去幾多次廁所?監女教師條裙太短,男教師著恤衫唔著內衣?監教師有無講粗口? 監視教師有無給學生洗腦? 相信這都不是重點,最主要是監視教師有無給學生洗腦,描述六四太詳盡,生安白造香港六七是暴動,有無煽動學生朝朝上課前去拉人鏈。提出設「監師會」的議員請少憂,?家啲學生唔係咁容易畀阿sir或miss誤導㗎,佢哋上Google或百度一下,老師就穿崩喇。真實情况,老師分分鐘畀學生監視緊,用不着議員們操心。前車可鑑,文革時代,好多教師都畀學生戴高帽遊街喇,「監師會」絕對是除褲放屁,多此一舉。 再講一句,教師呢碗飯唔易啃。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wongszelai@yahoo.com.hk 文﹕王師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9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生涯真可規劃?

王師奶眼中,學校推行的「生涯規劃」是新事物,讀書時聽都未聽過,教育局還煞有介事撥款資助推行,而一些政府資助如青年委員會等機構,亦接受一些組織為生涯規劃活動申請款項。 撥款中學搞規劃 成效如何? 顧名思義,「生涯規劃」即係為自己的人生畫下路線圖,然後按既定程序和步伐實踐。以前常聽一些青年說「車子、房子、妻子、孩子」是人生的四大目標,相信人生目標也是「生涯規劃」的一部分。自從聽到這美麗的名詞後,隔不多久就會問自己:「生涯真可規劃?」一個銀行劫匪,難道也是早就規劃自己將來做銀行劫匪?回想當年,王師奶也發過豆芽夢,想到自己未來的丈夫是白馬王子,英俊瀟灑,加上季子多金,過的是神仙生活。那時叫期望,今日摩登的說法是「生涯規劃」。王子的夢破了,身旁只有一個姓王的胖子;多金當然談不上,還幸不至牛衣對泣,生活倒也踏實,有兒有女,互相扶持。更幸運是不視成日以文字鬧人的小婦人為兇婦,仲鼓勵小婦人不要因小惡而不罵。 有人說小婦人根本不知何謂「生涯規劃」,「生涯規劃」是將人生的發展路向早早作好準備。王師奶參考過港島東半山一間中學的《生涯規劃教育計劃書》,它「工作目標」第2項「就同學的發展階段提供適切的生涯計劃輔導,以助其及早訂立個人發展方向,並制定相應的實踐策略」。這計劃書提到教育局2014/15年起,政府撥款給學校增聘教師、外購服務,為同學提供生涯規劃輔導。如此說來,撥款數目不少,是否所有中學都有專責「生涯規劃」教師?成效如何? 曾俊華讀建築做財爺 哪有規劃 日前看港台《大學問》訪問前財政司長曾俊華,他一生經歷豐富,從移民、求學、工作到競選特首,數十年起起伏伏,曲曲折折。主持人問到他生涯規劃,他回答說:「人的一生怎能有規劃?」曾俊華這一答深得我心,令王師奶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小婦人往臉上貼金了)。試想想:假設你規劃中學後入MIT,入唔到MIT就入普林斯頓,畢業後去華爾街摩根士丹利,38歲前創業,財富與索羅斯平起平坐,50歲在南美買個小島退休。誰知你MIT和普林斯頓都入唔到,結果回流從副學士再讀起,其他免提了。任你的生涯計劃如何遠大,有用嗎?曾俊華說得對,人生根本無規劃。他本來讀建築,想轉行,有兩份工選擇,好想去做校長,最後卻回港做了30多年公務員,最後做了管理數以萬億金錢的財政司長,這全都沒有生涯規劃。 不談別人,每個人都想想自己,是否都能跟生涯規劃走過來?可能都在某些彎角上有轉折,所以即使有所謂生涯規劃,亦不過是給自己一個方向而已。負責「生涯規劃」的老師們,在教育學生的同時,要灌輸他們人生充滿不可預測這思想。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wongszelai@yahoo.com.hk 文﹕王師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零個案的教師投訴覆核委員會

古時讚美地方管治得好,好多時用政簡刑清去形容,老百姓安居樂業,夜不閉戶,官老爺得閒吟詩作對,監倉拍烏蠅。一個地方如果罪案一單都無,紀錄是零,是世外桃源的好地方。學校投訴覆檢委員會自成立以來,是零投訴,顯示香港教育無得彈,學校校政及人事關係完美過完美,事實是否如此?唔係噃。 教局推介欠積極 無存在感 遠的不說,鐵證如山的是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這邊廂,教師因投訴無門而走上自毁之路;另邊廂,投訴覆檢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卻未發過市,這說明什麼?王師奶認為有兩個可能:一是教師根本不知道有覆核委員會存在;二是教師根本不信任這委員會。小婦人問過多名教師,大多面露驚訝之色,反問:「乜有呢個會咩?」如此說來,教育局有欠積極推介之責。 王師奶唔信邪,無理由覆檢委員會連一筆生意都欠奉。既名「覆檢」,一定有案在先才可覆,如果它從來都無收過要覆檢的案件,則零個案有理,並非委員先生們「蛇王」。翻查教育局「優化學校投訴管理計劃」,「優化學校投訴委員會」前身是「處理學校投訴臨時委員會」,成立於2011年9月,於2013年9月改名,就如何優化學校投訴程序作出建議。2012至2015年間,分3期推行先導計劃,據說效果正面,所有公營及直資校自2017年9月1日起已全面實行優化安排(逼到人死還算優化!)。該委員會已於2018年2月解散。 校方自行處理 「無咁蠢」覆核 王師奶要還「覆檢委員會」一個公道,由於資助及直資學校按「優化學校投訴委員會」的建議,自行處理教師投訴事件,好又好,壞又好,公道又好,唔公道又好,一切自行解決。為了臭屎密冚,强權霸道出齊,無咁蠢攞去「覆核委員會」獻世㗎;何况十個教師九個唔知有呢個乜鬼覆核會,知天命的就「Good」聲吞呢啖冤氣,從此做順民,條氣唔順的就谷埋谷埋做資深抑鬱病者,鬱結解唔開的就死畀你睇。 任文字如何流暢精通,講座如何天花龍鳳,計劃如何滴水不漏,如果沒有健全制度,一落入意志不堅、心懷叵測的人手裏,就會弄權,就會腐敗。流暢的文字變成裝飾;天花龍鳳的講座淪為推銷場;滴水不漏的計劃變為虛言。教師投訴要冒極大風險,用自己職業孤注一擲。如果投訴主任或副校長,有幸遇到一個公正嚴明的校長,也許你有30%獲得平反,如果不幸遇到一個與副校長沆瀣一氣的沙煲兄弟或金蘭姊妹的校長,保證你以後無啖好食。 投訴校長 「自己人」查難申冤 投訴校長更不得了,你死咗九成。投訴校長可向校監或校董會投訴,但通常校監和校長關係密切,校監多是門外漢,不懂教育(教統會只要求校監受訓6粒鐘咋),除咗簽名,一切靠校長做盲公竹。在校監面前,有校長講,無你講,你一定成身箭,校監眼中,你是刁民,是搞事者。你或可向教育局投訴,官員接到你投訴後會調查,會將你的投訴發還校監,校監會同校董會成員商討(不要忘記,校長也是校董的一員,教師校董是校長的下屬,你的冤情得雪?別做夢)。最後一招是向辦學團體投訴,後果如何?林麗棠老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王師奶真心希望改組後的「覆核委員會」能發揮作用,雖然我買細。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wongszelai@yahoo.com.hk 文﹕王師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7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每位媽媽都要看的一篇文章

很多年前看過一篇小學六年級學生以〈媽媽請讓我跌一次〉為題的文章,印象深刻得很,曾推介給多位母親朋友看。手頭上已失去該篇文章,但內容記憶猶新。王師奶甘冒剽竊之譏,與全港媽媽分享小孩子心聲。小婦人下筆多了滄桑,少了童真,這是無可奈何的遺憾。近年教育界注重親子活動,有關親子活動的書籍也多,甚至一些社區會辦親子講座。父母兒女關係有極端的疏離,也有極端的照顧,看來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多的是,寸步不離的也多得很。親是親了,這種「親」是不是健康?是不是子女們樂意接受的? 讓孩子跌一次是鍛煉 〈媽媽請讓我跌一次〉是孩子的心聲,媽媽不讓他走在泥濘路上,是因為怕他跌倒;他看見同伴在泥路上滑倒,爬起,拍拍手上污泥又再上路,那種自信和喜悅是他從未有過的。也許跌倒時有小小損傷,那傷痕是信心的標誌,不讓幼苗忍受微風細雨的吹打,它不會茁壯。跌跌碰碰,是成長的必經歷程,就讓他獨自上路,讓他跌到爬起又爬起。適度扶持和關注是需要的,受過度保護的孩子不能面對現實,一次跌倒他爬不起,何來有信心爬起再爬起? 一生中誰能免於失敗?失敗不是一種選擇,它隨着成長而來。 讓孩子跌一次是鍛煉,是愛,是理性的愛。身為父母,想想自己成長的過程,從求學到工作,從學校到社會,你遇過多少障礙和多少失敗?也許失敗的痛苦令你刻骨銘心,不想孩子重蹈你當年的覆轍,於是像溫室蘋果般栽培他,呵護他。一生中誰能免於失敗?失敗不是一種選擇,它隨着成長而來。也許考試不能達標,也許戀愛不能如願;工作的困難就更多,人際關係令你覺得孤立,辦公室政治窒礙你的升遷;保持婚姻和諧是高度的藝術,家庭融洽並非必然,也有失敗的風險。 相比於宇宙,人生只是一瞬,但寒暑數十,人生也非匆匆。時來風送的日子不缺,坎坷苦難的時光也不會少,成功失敗是相對的,失敗不隨意願消失,就讓我們的孩子學會面對失敗,在那處跌倒,就在那處站起,把失敗視作人生必經驛站,成功就在不遠。這是愛孩子的正確方法,失敗有什麼可怕? 失敗有什麼可怕? 有遠見的媽媽們,請讓妳們的孩子跌一次吧!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wongszelai@yahoo.com.hk 文﹕王師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炒了羅婉儀後……

王師奶關心東華三院的李東海、浸信會的沙呂小、仁濟的董之英3校,結果已經有兩間揭盅。當然,揭了盅並不表示從此天下太平,例如沙呂小仍將應負最大責任的曾家石留在校董會。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向楊潤雄還拖,留下來的潛台詞可能是:「我係唔走,同你玩到底,你奈我何乎?」最有guts的是仁濟的董之英,紋風不動,深明兵法中「以靜制動」策略,不單校長潛水,成間學校還好似畀金鐘罩罩住。以該校而言,本來無消息即係好消息,但無聲無息,似乎是以另一種姿態挑戰教育局,難道楊局長默許摒家長、教師及校友校董於門外的特殊校董會? 慈善團體中辦學較具規模的,有東華三院、保良局和仁濟醫院。從今次李東海小學事件的處理,東華三院算是有決斷力和建設性。它的獨立委員會頗能發掘不幸事件的成因,提出改善申訴機制,又委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研究改善管治制度,這都是積極的一面,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辦學團體有承擔的表現。期望東華三院能將改善管治制度研究的成果,與全港辦學團體及法團校董會分享。本港辦學團體眾多,適合東華三院的未必適合浸信會和仁濟醫院,也未必適合宗教辦學團體,但同是辦學,總有一些共通的領域或類似情况可以參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辦學團體之間互相交流經驗,或可為管理學校提供一個新方向。 還有多少個「羅婉儀」? 東華三院果斷地「炒」了校長羅婉儀,全港市民和教育界大致認同,但「炒」了一個羅婉儀是否就海晏河清,香港學校的校政從此風調雨順?答案當然不是。 王師奶不是一個悲觀者,知道香港有很多誠摯熱愛教育的校長,但也不否認仍存在很多「羅婉儀」。林麗棠老師的死令全港教師有兔死狐悲之哀,羅婉儀的被撤職也許亦令不少校長有短暫的警惕。然而,警惕並不等於歪風消滅,長遠而言,要從制度改革入手。王師奶絕對相信,每一個願意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初心都是純潔和滿懷理想,也許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也許想將天下普通才能的人教化為英才,理想百分百崇高,相信羅婉儀年輕時的初心也如是。 當羅婉儀被撤職的消息傳出後,小婦人的即時反應是深層的,如果不改善法團校董會制度,不改善辦學團體的地位與權力,羅婉儀式的統治「風格」仍籠罩部分學校,不少像林老師那般被壓迫的老師仍被壓迫。羅婉儀曾是教育局資優教育組核心會員,於宣道會陳元喜小學任教時,曾獲2007-2008年度「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嘉許狀」,嘉許狀的評審標準是:專業能力、培育學生、專業精神和社區承擔都要有卓越表現才頒發的,證明她曾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為什麼做了校長後會變成壓迫教師的「大魔頭」?小婦人真不想用這惡詞,內心對她仍有幾分同情。「成魔」有一定的過程,也有一定的環境、因素和催生劑,當然,本身的質素和定力也決定你成仙成佛、成魔成妖。不能期望人人都是佛祖、耶穌,但希望宗教情懷能感染身居高位的教育工作者善待同事,愛護學生,校內充滿平等、共融的精神。 再強調一次,徹底檢討法團校本條例是首要,再其次盡速取消教師合約制,這也是校長「成魔」的要素。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有人要和王師奶競選教育局長

2012年1月,王師奶寫過一篇名為《假如我是下任教育局長》的文字,一看題目就知是搞笑之作。局長由特首委任,怎會黃袍加到牛頭角師奶身上?無咁大個頭,唔好戴咁大頂帽,小婦人就算懵到上心口都唔敢接棒喇!王師奶當時提出兩點政綱:一、廢除教學語言微調政策,學校自由選擇用中文或英文,或中英文教書,因為學校辦得如何,「睇公開試成績就無所遁形,點吹牛都係廢噏」;二、廢除通識科,因為「中學生常識有限,講通識未夠斤両」。(不容否認,而家學生常識基礎穩了好多,老師的教法也成熟了好多) 時光荏苒,小婦人提出「假如」政綱時是2012年,是後曾蔭權時代,是後孫明揚局長時期,是下任特首爭到頭崩額裂、各出陰招放毒蛇時刻,王師奶竟然唔識死開此玩笑。但這兩條政綱確是小婦人的真心話,即使7年多後的今日都「初心」不改。及後真命天子吳克儉出現,小婦人這「假如」美夢雖然幻滅,昔日政綱卻永存心中。5年時間話長不長,話短不短,吳局長從輕飄飄上場,到沉甸甸落台,香港教育也經歷了不長不短的一劫。 王師奶偶然看到一個名為「牢騷總集」的網站,當時內有一篇《支持師奶》的文章(原文刊於2012年1月),事關「師奶」,當然關注一下。不看還可,一看受寵若驚。作者說假如他是特首,一定禮聘王師奶出任教育局長,原因是小婦人曾經講過「是好高騖遠的高官玩死班中學生,玩死班阿sir同miss」。一句戲言就可以獲委任為教育局長,牙唔牙煙啲吖? 斬釘截鐵話畀呢位「假如特首」知,小婦人自知頭小,戴不起這頂帽;第二你太輕率,這樣兒戲去委任一位問責官員,證明你好hea。賢臣擇主而事,王師奶唔會揀你。 作者筆鋒一轉,話要同王師奶競逐下任教育局長,還列出政綱: 1. 恢復五二三學制,廢除六四學制。 2. 恢復升中試、會考、高考,取消無價值的三級系統評估。讀書而已,不是為提高學校虛名跟人比。 3. 中小學的中文科恢復範文教學,文白比例九比一,文言文要求全部背默。 4. 取消鑽牛角尖的中文聆聽卷及鼓勵吹水的說話卷,跟讀寫聽卷疊牀架屋的綜合卷也要廢止。 5. 取消無意義的教師發展日、進修時數軟指標。 6. 取消鸚鵡學舌的集體備課、觀課等活動。 7. 取消多此一舉的語文基準試,要信大學。 8. 取消3年發展計劃、外評、自評等浪費無量紙張的對教師不友善活動。 9. 取消國民教育、愛國教育等洗腦活動,堅決捍衛中國歷史科神聖不可動搖的地位。 教師眼中的教育改革 蒙這位作者(是一位教師)抬舉王師奶為競選對手,小婦人知道自己有幾多斤両,亦珍惜羽毛,不蹚這潭渾水。 既然不參加競逐,不妨口痕三兩句:如此政綱格局太小,細眉細眼,就算真係做咗教育局長,亦不外如是,唔好得過吳克儉幾多。第三條文白九比一恐是筆誤,文九白一,仲要全部背默,攞命咩!第七條要諗諗,當然要信大學,但大學有時會走漏眼,有中大出身的立法會議員連Best和Breast都唔識分噃。第八條就真係勞民傷財,而且是大龍鳳的居多。第九條唔敢講,因為幼承庭訓,不准公開談政治。 這位老師好瀟灑,政綱列完,最後以「春秋大夢發完,準備上課,繼續無效益的工作」收筆。真高人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沙呂小讓了小半步

被揭發財政和行政混亂的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其法團校董會改組,辦學團體已向教育局提交校董名單,由香港浸會大學前輔導長何鏡煒接任校監,原校監曾家石留任校董。據說教育局正審批校方提交的校董註冊申請,又表明有權依法拒絕校董註冊申請。 校董會監督之下,校長犯下財政和行政大混亂,校監和校董自有不可推卸之責。事件經歷一段時間,視教育局警告信如無物,公然與社會公義為敵。其囂張,其跋扈,教育界側目。楊潤雄局長超凡入聖之忍耐力,令全港市民以為區區一間學校校監,可以令堂堂一位教育局長跪低。皇帝唔急太監急,小婦人為沙呂小的「混帳」及校監的護短寫下「鴻文」七八篇;一為局長顏面,二為辦學團體權威,三為校內啞忍的老師。 校長辭職 失職校監留任校董 打開報章,一眼望見標題「沙呂小撤換校監」,王師奶喜上眉梢,一喜局長得以保留所剩無多的顏面;二喜辦學團體浸信會終於有番多少牙力;三喜老師們不再受前任校監霸氣所欺。細讀內容,真有拍錯手掌,燒錯炮仗的遺憾。王師奶好奇怪,究竟啲決策人士個腦點諗嘢:曾家石領導無方,明知校長財政處理嚴重犯規,校政又不遵從教育局規定,辯說校長財政安排他知情兼同意,又有報道指他曾私下運走文件。唉,校監同意大晒乎!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董會有校董會規則。王師奶說過:該校監雖不至要一死以謝天下,但自動辭職或被辭職是免不了的,現在曾家石仍在校董會做校董,確實匪夷所思。留任理由是因為他對事件知情,留在校董會有助跟進和「埋尾」。 小婦人真係服得浸信會好交關,乜浸信會唔知曾家石犯咗乜錯咩?教育局無將警告信副本給辦學團體?如果有一匪徒行劫銀行,失手就擒後,使唔使請佢加入董事會協助跟進和埋尾?荒謬。 至於何鏡明離任固然是與曾家石齊齊犯錯,他退出校董會有千百個理由,也許他在教會內唔夠曾家石咁「硬淨」,也許是任期屆滿,咁多唔揀,揀個因為新校監是親兄弟做藉口。如果何鏡明真是人才,對學校的進步有真貢獻,這迂腐的想法豈非浪費人才?無聽過「內舉不避親」這典故嗎?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照牌面睇,何鏡明和何鏡煒當然不是可以斷金的兄弟檔。根據浸聯會副會長林海盛介紹,由何鏡煒接任原因是他曾任沙呂小創校校董。他是否稱職不宜過早定論,但以王師奶的女性直覺,憑他曾公開表示浸聯會毋須就事件道歉,小婦人就唔睇好,但願小婦人烏鴉嘴唔靈,衰番一次。 走筆至此,聞校長薛鳳鳴辭職,並稱倉卒告別是「身不由己」。仍是校監身分的曾家石,以校董名義發公告,認為薛鳳鳴提早退休是學校損失,校董會仝人深感不捨云云。也許是真心話,也許是客套語,錯誤的發生,校長校監都有錯,校長是疏忽,校監是縱容。校長的辭職雖「身不由己」,但仍算知所進退,讓事件有略為完美的收場。楊局長,球在你手裏,沙呂小在考你,教育界在看你,不要以為沙呂小真的讓了小半步,曾家石仍留在校董會,就是向你挑戰。倒是副會長林海盛有胸襟,他說作為辦學團體對事件有責任,對此表示歉意。這是浸信會十步之內的芳草。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