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四寶:有一種愛叫恩慈

平日愛笑、愛胡鬧的妹妹這天突然變得安靜,倚在窗旁跟她最愛的植物一起沉默起來。 「吃士多啤梨嗎?」她搖頭不語。「想跟哥哥一起到樓下跳繩嗎?」她繼續搖頭。「要爹哋抱抱你嗎?」 她徐徐地回過頭來,我向她做個鬼臉,她靦腆地走過來,我也蓋上了原本在趕寫的講章,把她緊緊地擁攬一下,十分珍惜孩子可以被擁抱的日子。 妹妹不開心,原來是學校剛派發了中期評估成績,也不用猜想,結果大概已反映在她的表情上了。記得這次評估,妹妹沒有要求太太和我跟她一起溫習,說自己可以應付得來,我們當然樂於放手。未如理想的結果對她來說也許是自信心的打擊,她的沉默夾雜着失望和後悔,是對自己的失望,同時後悔過分的自信。要讓孩子明白,生活不應只有學業成績,傷心過後,便不要把自己囚禁在失望後悔之中,這樣只會令壞心情延續,無濟於事。「不如你替我計劃一下我們到澳洲的行程?」 這是她一直以來所期待的父女二人遊,姐姐多年前第一個去,哥哥去年也試過了,這一年,終於輪到她。 「考得差也可以去澳洲?」 「吓,我考得這麼差也可以去嗎?」妹妹終於說出了心事。這個小妹妹對成績的緊張,一方面是在尋求一種自我肯定,沒想到,她更擔心因為成績不好而失去了與老爹一起出外遊玩的機會,難怪她這麼失落吧。 把妹妹抱在我的大腿上,她總喜歡坐上來。「我們不是早就約好了嗎?我又怎會忍心取消旅行,使你失望呢?你是我的寶貝女兒,跟哥哥姐姐一樣,沒有誰比誰珍貴,老爹愛惜你們、重視你們,不是因為你們為我做了什麼或不做什麼,愛不是交易,也不是基於你們的能力、才幹、成績,這是出於純粹的血緣,一份改不掉的骨肉親情,在我給你的愛之中,有一種特別的小東西,叫恩慈,它會叫我一直把你愛下去。」 恩慈是寬恕和接納 「恩慈,什麼是恩慈呢?」妹妹細小的眼睛在閃動着。 「女,恩慈不容易解釋,大概就是帶着寬恕、接納去陪伴你們成長吧。不把你們所犯的過錯放大,也不因你們的任性、固執、壞脾氣而恨惡你們,還會繼續照顧你們、教導你們、愛惜你們。或許有時候,你們也會因自己所做的討厭自己,覺得不配、不值得老爹這樣愛你們,然而,恩慈就是這麼的『不合理』,在老爹看來,不愛你們才是『不合理』呢!」 父女倆十天的澳洲自由行,是上天對我的恩慈,妹妹期待,老爹更是期待。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沒有爭妍鬥麗的快樂花圃

妹妹喜歡植物,更愛種植,每當她在書本功課面前快要昏睡之際,與她談一會花花草草,精神便會馬上回復過來,萬試萬靈。我們把客廳窗台的一端給她作為「種植角」,請她為我們一家打造一個「快樂花圃」。 收藏果核 從泥土播種開始 帶妹妹到旺角花墟,看看有沒有什麼合適的小盆栽,她的開心指數比免費去海洋公園更要高呢!個子矮小的她在花店內轉來轉去,店員姨姨問她要找什麼花,她說不要花,想找的是泥。這個小朋友悄悄地告訴我,原來她早有計劃,之前瞞着媽媽收藏好了一些葱蒜與果核,這一方面,她實在比老爹勇敢。她的「快樂花圃」不要買現成的盆栽,要從泥土播種開始,知道支持孩子不止要掛在嘴邊,更在於行動,我立刻送她一包港幣五塊錢的泥土,她那歡喜得如獲至寶的表情,令我想起最近參加的一次婚禮,在一位與我同齡的新娘的臉上見過。 種植是需要花上時間的,日復日、月復月,學習帶着期待的等候,因為生命的成長是緩慢的。 不知又過了多少日子,忽然有天,妹妹興奮地大叫:「Daddy,我好開心啊!你看,有番茄了!」她的小盆栽終於長出了七顆細小的青綠果實,緊張地着我替它們拍照的同時,又叮囑我不要太近,以免弄傷這些「初生」小寶貝。 沒有爭競 活出最美的自己 真心欣賞妹妹照顧植物的責任心和耐性。當她知道不同植物需要不同的水分時,她怕自己沒有記性,便在窗前貼了一張淋水紀錄表提醒自己;當她知道陽光不能過多,便常把它們搬來搬去,還要經常跟它們說話、問它們開心不開心。我笑問妹妹哪個最美、最喜歡哪一個小盆栽?她想也不用想,答道:「全部﹗」在妹妹來看,每一花一草都是美的,它們根本沒有跟身旁的比併、爭競,只盡力把最美的自己活出來,因為被「比較」和「爭競」充滿的生命,不可能是喜樂的生命。 我在想,這不就是生命成長的基本條件麼?我相信,只要保持對生命的熱愛和熱情,在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懷、耐性和責任感,成長才是生命的常態。倘若父母回家後都願意放下工作、放下手機,陪孩子聊聊天、認識他們的需要、重視他們的成長,孩子自然可以活出天父賜予生命本身的豐盛。感謝妹妹,她給她的寶貝一個愛的環境,我盼望你的成長,都滿有喜樂與平安。有一天,我向天父說:我好開心啊!看!我的寶貝女兒結出美好的果子來。 「色彩生命,屹立不倒」是好友陳葒校長為每個成長中的生命的由衷鼓勵和期盼。 或許,三四月天總是時而陰晴、時有陣雨,然而,生命的璀璨美麗從來都不在乎於天氣。即使今天抬頭看不見陽光,但沿途上的一花一草正告訴你,生命本身比太陽更璀璨耀眼。今年3月23日是「全城關懷學生行動日2018」,到時會像去年一樣,繼續於九龍公園廣場舉辦「屹立不倒裝置展暨色彩生命歡樂墟」,誠邀大家參與一起為我城的年輕生命加油、打氣,共建一個不用爭妍鬥麗的「快樂花圃」。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補充作業是給誰做的?

我仍相信當教師不單是工作,更是一種難得的福分,因為可以參與孩子的成長,陪伴他們走一段路。 這天與一位老朋友叙舊,他現在是一所國際學校的校長,我們的認識,源於一次在國內舉行的教育研討會。我是其中一場專題討論會的講者,當日的演講內容我已沒有什麼記憶,但對這位「仁兄」的印象卻十分深刻,因他的普通話實在殊不普通,後來我知道那是屬於澳門特首級別,他的發言令原本沉悶、昏睡的會眾精神振奮,讓整個演講廳充滿歡笑。一晃眼,原來已經十年。 老朋友相聚總是喜歡想當年,即使每次見面還是重複說着相同的故事,重複聽着相同的笑話,大家都不會介意,也許這就是老朋友可貴之處,珍惜眼前人的同時,也感恩在你的記憶中仍有我。這次的叙舊,沒想到他給我分享了一個喜訊,成為了我返回香港中文大學教書前的一點鼓勵。 那次研討會後,他請我到學校參觀、觀課、主持工作坊,後來我們成為了朋友,他常坦白自己在教學上的困難與不足,知道他是一位真心愛學生的好老師。記得曾經有名令他十分懊惱的男生,成績很差,對學習早已失去興趣,每天拖拖拉拉地與家長和功課搏鬥,常要做到清晨一兩點,孩子與家長沒有誰比誰好過。 也許是因為成績每况愈下,他的媽媽每逢假期便給他買來額外的補充作業,以為逼他多做一點,分數就可以追趕上來,結果成績與親子關係同時跌到谷底。友人說當時已想盡辦法,可惜男生也沒有改善,學校亦正考慮要求他轉校,所以來問我意見。 補充作業是給學不懂的孩子 友人還記得,我反問他說:「假期作業、補充作業是給誰做的呢?」 他答:「學生吧。」 「不,請告訴學生,假期作業、補充作業只是給學不懂的孩子。」我說:「如果他能證明自己已經學曉了,那便沒有做作業的需要吧。如何證明?不就是平日的功課嗎?當然,男生成績不好,老師可考慮為男生安排課後功課輔導,也要請家長配合,不再給他額外的功課作業。」 不做額外功課 重拾學習樂趣 友人說他把當時這番話告訴了那男生,並對他說:「如果你願意放學後留下來做家課,我也願意留下來親自指導你,讓你回家後有玩耍的時間。」就是因為這次對話,男孩為着不用做假期作業、補充作業,竟然開始認真地做起功課來。其他老師也留意到他上課時專心了,功課的質素也提高了,最重要是看見男孩整個人也開朗了,重拾對學習的樂趣。 友人給我的喜訊是什麼?原來這名男生去年已被香港大學取錄,修讀電子工程,他說這個故事也改變了他學校的教學文化呢。 學校不應是製造失敗者的地方,教師的專業也不是訓練考試精英,用分數去把人分類吧。珍惜與學生同行的時間,激發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對自己的肯定、對未來的盼望,這才是教師們的專業所在。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家,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祝福

網上圖片 今天是農曆年初五,在此謹代表一家五口跟各位拜年,祝福大家萬事如意,身體健康,家庭幸福,新年勝舊年。 新年是充滿歡欣、充滿希望的日子,因為我們都有一種期待重新開始的盼望。作為父母,這種重新開始的期盼自然會落在子女身上。因為,父母總覺得孩子有很多需要進步的地方,想他們學業進步、快高長大之餘,更希望他們可以早睡早起、聽教聽話、不再欠交功課、勿失勿忘、自動自覺、少用手機、多多喝水……也許,父母都在意孩子的成長,亦重視彼此的關係,只是當看見學業成績不似預期,事事彷彿比別人落後,甚至停滯不前時,便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可以重新立志,努力一點,把失去的都追回來。 放假比平日更繁忙 筆者同意要努力一點,把失去的追回來。但,這不是對孩子的要求,而是對家長的請求。 這一代的孩子因着沒有止息的學習,早已筋竭力疲,原以為可以給自己歇息一會加油打氣的學校假期,家長卻視之為「追回失地」的黃金時間,最終成為了比平日更繁忙的學習天,孩子們也漸漸失去了對假期的憧憬與期待。記得曾有名小學生對我抱怨說,家中有不少之前爸爸媽媽因為他考試測驗成績好而獎賞他的玩具,卻一直被置在一旁,因為每天不斷要做功課和溫習,完全沒有把玩的機會呢。說到底,學習、功課、測驗、考試已佔領了孩子大部分的生活。即使偶爾有做得完的時候,倒在梳化上還未及回氣,一直在滑手機的媽媽看見了,便立刻要他拿圖書出來看,彷彿休息就是罪。 童年該有的喜樂,似乎已不復再,最令人擔心的是,這並不是孤例。 給孩子喘息空間 「活着受罪但是又離不開」,唱出了孩子們的心聲。新年是充滿歡欣、充滿希望的日子,孩子們別無所求,需要的只是一個可以喘息的空間而已。在忙碌的學習中,他們需要一點可以望望天空、望望街頭的時間,他們需要有呆坐在梳化上發白日夢的自由,他們需要有願意放下手機擁着他們傾吐心事的父母。知道嗎?子女跟你談天說笑的同時,都渴望可以成為父母的傾訴對象,把你遇到的開心事、激心事跟他們細細分享,你會發現,他們的臉上都滿載歡欣、他們的眼睛都滿有希望,因他們在這個家,感覺到被需要。 家,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祝福。新的一年,盼望父母可以為孩子追回失去了的喜樂,學習有時、玩樂有時,努力保護他們喘息的空間。假如在這個農曆新年,我能給孩子一個祝福,我願每個孩子都有願意擁攬着他們、互訴心事的父母,使孩子們感到被聆聽、被注視、被需要,享受家才可帶給孩子的愛。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快餐店的男孩

哥哥和妹妹最近愛上了花式跳繩,每逢周末,這兩隻小學雞都起得比平日早,期待着每星期一次的訓練。從去年暑假的入門班開始,兄妹倆熱情一直沒有減退,他們還愈跳愈愛、愈愛愈跳,隔着大玻璃看見他們邊跳邊笑,感覺也很治癒。每個周末早上是兄妹倆的跳繩時間,送他們到訓練中心後,就是我和太太難得的安靜時間,即使在連鎖快餐店,也可悠閒地享受兩個人的早餐。 只要不慌不忙,快餐店也是觀察人與事的好地方。 星期六的早上,難免需要搭枱。這天,一對母子跟我們對坐,四個人分享着同一張桌。 男孩大概就讀高小,架着眼鏡,一邊吃着通粉,一邊捧着英文圖書來閱讀,旁邊的媽媽一直繁忙地掃看着手機,口裏念念有詞,數算着日子,像是替老闆安排日程的秘書一樣,當然,她所服侍的是比老闆更尊貴的兒子吧。 男孩大概是讀得有點乏味,忽然拿起湯匙攪拌媽媽面前的牛奶麥皮,又把麥皮舀起,叫媽媽看麥皮在半空中由上而下的流動。 媽媽隨口說了句「地心吸力」,男孩立刻指出,說是要她看麥皮的「density(密度 )」而不是「gravity(重力)」,之後用了十分鐘解釋密度和重力的不同。聽母子倆的對話,男孩夾雜的英語,無論是口音還是詞彙,都是近乎道地的英語,明顯在他媽媽之上。 男孩的知識水平實在令我驚訝,真心欣賞他的學問與表達能力。 禮貌是品格 成長不能少 就在這時候,手舞足蹈的他一不小心,推到桌上的食物盤,也把太太的盤子撞到了,上面的飲品、通粉的湯都濺了出來,幸好沒有倒翻。我微笑着向男孩說:「沒事、沒事」,母子倆也沒有回應。男孩的反應是即時望向媽媽,媽媽仍然保持着查看手機的姿勢,我留意到她的眼睛迅速地掃望了太太的盤子一下,立即又回到手機屏幕上,沒有指示、沒有說話、沒有反應。男孩似乎鬆了口氣,隨即安心地坐在椅子上,再次拿起圖書來閱讀,眼睛像他媽媽一樣,迅速地掃望了我一下。 一分鐘前,我仍十分欣賞這名男孩,他的知識、語言及表達能力都是屬於高水平,可是,一個小小的事件卻叫我替他可惜。 男孩所缺乏的並不是知識或能力,而是比這些都重要的「禮貌」。 禮貌就是品格,是成長中不能缺少的素質。知識可從書本上學到,禮貌、品格卻是靠模仿而來的。父母對人尊重,孩子便會懂得尊重別人;父母以禮待人,孩子便會注意禮貌。 示範道歉 成美好榜樣 假如父母都只在意培養孩子的知識和能力,我們視為家的香港便會淪為一個沒有品格的都市。一切由家庭做起,趁孩子的眼睛在闖禍後還會迅速地掃望時,提醒他這是「良知」,向他示範如何道歉,給他美好的榜樣,這是最基本的家教。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聽得到的生日禮物

在生日的前一晚,天氣寒冷,收到兩個女兒的自製手繪卡,兩張卡跟她們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看着看着,暖在心頭,就明白什麼是愛不釋手。知道手工勞作不是兒子的強項,我也沒有什麼「非分」之想,怎料,他突然坐在鋼琴前,說要為老爹彈奏一曲。見他的指頭輕快有力地在琴鍵上舞動,演繹純熟流暢,加上他一臉認真的模樣,看着看着,是賞心悅目。奇怪的是,在這之前我從沒有聽過他在練習,他說是要保持神秘,趕在我生日前練好,想給老爹一個驚喜。近乎完美的表演,贏得了全家人的歡呼讚賞,就連剛從菲律賓回港的工人姐姐也對他十分佩服呢。我欣賞的不單是他那近乎零瑕疵的表演,更是兒子對老爹的一份重視,願意花上時間和心機來為我慶祝。 錯怪兒子偷懶 原來秘密練兵 開心的同時,這一刻卻讓我想起在過去的數個星期,當我下班回家時,常留意到兒子的功課做得都比平日慢,直到晚飯時間仍然未能完成當日的家課。細看功課量跟素常的又差不多,想他是不太自律,回家後沒有認真地做功課吧。原來,這個傻孩子每天下課後一直在秘密練兵,要把握在我未回家前的時間來好好練習,結果功課便遲了開始做,還受了我的薄責呢。 現在想過來,是出於自己對兒子仍然不夠信心,也不夠信任吧﹗ 相對於成年人,孩子都是良善又單純。他們對父母的愛是一份全心全意的愛,孩子會想盡辦法令父母快樂,沒有機心、沒有計算、沒有交易,純粹的愛,是源於彼此的骨肉親情。能令父母快樂的,孩子都會樂於去做;做不到的,不是不想做,而是無能為力吧。 家長總會有懲罰孩子的時候,但哭泣過後,當父母張開手臂,他們又會立即破涕為笑,再次投入父母的懷中。 孩子對父母的愛,就是這樣的不念舊惡。可是,親子的角色卻不容易顛倒過來,我們的情緒、憤怒常會阻礙着愛的表達。縱使在爭吵後,孩子釋出善意,主動邀請我們參與他們的遊戲,因着情緒,我們很多時寧可坐在一旁掃撥手機屏幕,也不願參加;更多的時候,我們還要停止他們原本的遊戲,叫他們要「立即做功課」、「預習默書」、「閱讀課外書」,父母都是喜歡這樣掃興的麼? 學習孩子純粹的愛 請兒子再為我們彈奏這份聽得到的「生日禮物」,嘗試更用心地細聽他指頭敲出的每個音符。這是他冒着會被老爹責罵的險來偷偷練成的優美樂曲,音符彷彿在告訴我要信任孩子,要學習小孩對父母那份全心全意、不念舊惡、純粹的愛,不要成為一個掃興的父母。孩子,盼望這個粗心大意的老頭子,因着你們的榜樣,可以成為一個更好、更有愛的父親,謝謝你們給我的生日祝福。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兒子的新年願望

今年的除夕沒有外出,一家五口守在電視機前面一起倒數,在新一年來臨的一刻,孩子們都分外興奮,他們的笑臉比熒幕上閃播着的煙花畫面都要吸引!這時候,兒子留意到我的手機不停地「噹噹」作響,跟他一起掃看,都是各方好朋友傳來的新年祝福。兒子有點驚訝:「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給你短訊?我的新年願望是可以好似爹哋一樣,有這麼多朋友。」坐在旁邊的家姐說:「你去年好像也是這樣說的,你今年仍是這個願望嗎?」妹妹常有一句說話「辣着」哥哥的能力,她對家姐說:「哥哥的朋友一定是愈來愈少,說不定現在只剩下我和你這兩個朋友。」兒子被氣得差點哭了出來,幸好他沒有拒絕把妹妹視作「朋友」。我明白他不是沒有朋友,只是想學似老爹般有更多好朋友呢。 兒子總在模仿父親 最近愈來愈發覺兒子跟兩個女兒的分別,我所指的不是在社交能力或才藝興趣方面,而是在行為表現上,兒子總在有意無意間模仿我這個父親。我的選擇、我的喜惡都會成為他的偏好。或許,每個成長中的男孩,總會有一段崇拜父親、把他看為偶像的時間。記得有一回,兒子突然把自己的筆袋用白板筆塗上全黑色,我起初也不以為意,想是他的無聊之作,沒料到他完成後滿意地說:「看,我的筆袋跟老爹的一樣是黑色的。」這件看似生活中不值一提的瑣碎事,卻給我大大的提醒,這種大概是存在於血液中模仿父親的意識,使兒子每天都在觀察着,也在複製着,好的學、壞的也在學。假如我在忙碌中變得脾氣暴躁,他便會認為忙碌是亂發脾氣的合理原因;假如我在困難中選擇逃避,他便會以為放棄是遇到困難時的必然選擇。 知道兒子從我身上學習,作為父親是欣喜的,然而,父親的角色並不是要讓孩子複製出另一個我,而是幫助他能活出最真、最好的自己,呈現出生命最美的色彩。 「你有信心今年的願望可以達成嗎?」我問。兒子聳聳肩,明顯沒有把握。 新年願望 十年成真 「你知道老爹有一個新年願望,十年才成真呢﹗」 「真的嗎?是什麼願望?」他追問。 「從你出生開始,我的新年願望就是希望你能成為一個比我更善良、更正直的孩子。這些年,從你老師口中我知道你一直用心地為同學服務,是老師眼中的好助手;在家中又不念『舊惡』,每當妹妹遇到功課上的困難,你也願意耐心地教導她,是我和媽媽的好幫手呢。 這樣看來,我十年前的新年願望今天不就已成真了麼?」開心看見兒子臉上重現自信的笑容,相信他的善良和正直,可以給他帶來更多真正的友誼。 在2018的元旦夜,祈求上帝給我活得多一點時間,好讓孩子們在外經歷風雨後,可以回到我身邊,給他們擁抱、安慰、打氣,使他們重新得力,繼續前行,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尋夢孩子是快樂

孩子,活着,就要有夢;縱使,整個城市都在笑說你傻。 活到這一個年紀,仍然兩袖清風,既沒有同輩的事業,就連物業也沒有,用這個城市的標準,大概就是失敗的人生。 然而,在2017年即將要過去的時候,回望這一年,卻是我感到最滿足、最喜樂的日子,這不是出於自我安慰,而是由衷感受,因為我在踐行着心中的夢。 棄安逸尋夢 被嘲「搵夠」 親友們也許要多了解我家的情况,每次見面,他們都會重複着「你們當教師好喔,教書舒服、人工高、假期又多」之類的客套話。但當告訴他們,我其實三年前已離開了他們眼中看為「舒服、人工高、假期又多」的職業,捱過了兩年多沒有薪金卻又繼續請他們吃飯的歲月,他們都不太相信。直到他們從別人口中再三確認,我在一個資源匱乏、沒有政府資助的福音機構「打工」,從事着關懷基層家庭的工作,進入舊區、行上舊樓、走入人群的裏面,去關懷、去幫助活在夾縫中的貧窮人。這個橫看豎看也沒有「錢途」的夢,對親友來說,都是匪夷所思。當然,亦有部分人會給我揶揄一番,認定我已經「上岸」、已經「搵夠」。除了苦笑,我也想不到如何回應。 身心俱疲 三高自我麻醉 活在充滿競爭、不斷比較的城市,我們的價值似乎都習慣了任由別人來定義:孩子的價值來自他們的考試分數、學業成績、是否能夠考入大學之類。成年人的世界更複雜得多,大家的價值彷彿與公司職位、薪金福利、旅遊地點、住所樓價、汽車牌子等等掛鈎,吃進肚的、穿在身的、手上戴的也會被逐一計算。為要證明「活得比你好」,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工作早已把自己弄得身心疲累,卻又無法停下來,常以樓價、薪金、職位等「三高」來自我麻醉,繼續重複着早已厭倦的生活程式,他們看不見未來,也看不見真實的自己。 走自己認為對的路 作為三個孩子的爸爸,我常告訴他們,善良比博士學位更加寶貴,他們的生命遠比任何豪宅都珍貴,跟小朋友分享自己夢想的同時,也鼓勵他們編織屬於自己的夢。 在我來看,快樂是無價的,也是免費的,能夠尋夢的孩子是在尋找自己,一定是快樂的。 這一年我不是空談,而是給孩子們親身示範着,世界或許有另一套價值觀,但我們仍可選擇走一條自己認為對的路。這個窮爸爸沒有因為貧窮而變得憂愁,更沒有因為困苦而放棄繼續尋夢,盼望我的選擇,能夠為孩子們留下一個實實在在的榜樣。 孩子,活着,就要有夢;縱使,整個城市都在笑說你傻。2018年,可以是尋夢的新開始,尋夢的同時,也要尋回真實的自己。祝福各位新年快樂、活出真我、喜樂常在。 文:歐偉民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只有偽興趣的一代

兒子納仁十分喜歡音樂,常在功課做得頭昏腦脹的時候,打開鋼琴來自娛一番,用他的說話,就是要「relax」一下。當朋友知道納仁從沒有報考任何鋼琴考試,都會感到詫異,從他們的眼神中,大概知道他們都認為這樣學琴是浪費金錢。音樂與藝術,作為一種興趣,是一種生活的平衡與調劑,無論是音樂作品或是繪畫創作,都可以陶冶性情,我常覺得,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美。可是,香港卻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打造了只有「偽興趣」的一代。 音樂是生活調劑 大部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被要求培養出一種或以上的音樂或美術「興趣」,並要以獲得國際認可機構考試證書或比賽名次作為擁有這門「興趣」的證明。當然,對於本身沒有太多藝術或音樂基因的父母來說,要明白6歲兒子畫的黑方格是模仿俄羅斯抽象派大師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Suprematist)、或是要理解8歲女兒在彈奏巴赫(Bach)的賦格曲時為何不用踏板等,都是一種層次上的苛求。 父母在乎的不過是證書 父母目標清晰,所在乎的只不過是因這個「興趣」而來的一張能幫助入讀心儀學校的證書,不管是誰,只要可以幫助孩子在升中前考得八級鋼琴資格,就是一位好老師。當他們聽到子女用了兩個月時間還在學同一首歌或同一幅畫,就會認為老師如庸醫一樣在「揼症」(拖病情)。相對於音樂是否悅耳動聽、油畫是否視覺調和,家長或許更在意考琴或比賽的日期。 以學琴為例,父母那種愈快考完八級愈「着數」的心態,不單成為了孩子的壓力,也激發起家長與子女之間的張力。 音樂非但沒有陶冶性情,最諷刺的是,孩子慢慢地失去了對音樂美藝那份天賦的「興趣」,每天的練習,不是生活中的調劑,而是沒完沒了的折磨。一個每天不斷重複着打字的打字員,無論打得多快多準,也不會享受打字,更不會視打字為他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不知有多少孩子最終考獲八級證書之後,從此不再觸碰樂器,與之一刀兩斷。今天的孩子,大都不能確認自己的真正興趣,辛苦了這麼多年,他們只知道一件事:在入學報名表上興趣一欄填上的「鋼琴」或「小提琴」,絕對不是自己的興趣。 據悉,每年全球報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試(ABRSM)的人數約有65萬,而香港這個小小的城市便佔了大概10萬。乍看這個數字,總會以為香港是一個音樂之都。然而,現實中的香港,這種音樂的培養卻止於一紙八級證書,父母大都不願孩子以「音樂」作為他們的發展方向。以今年2017的DSE文憑試數據來看,在52,058考生當中,報考音樂科的就只有169人。 兒子喜愛音樂,忙碌後會坐到琴前,用音樂給自己打氣。這種平衡與調劑,在我來看,實在比八級證書更加寶貴。 文:歐偉民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懲罰的智慧

這夜回家有點晚,孩子們都應該睡了吧。怎料,經常古靈精怪的妹妹突然從睡房跑出來,說要給我看她的最新作品。她從布袋拿出了畫簿,小心翼翼地翻開,一看,我不禁大叫道:「嘩,好靚吖!」這個小妮子畫出了一隻神情威武的鷹,實在使我吃了一驚。見到我這自然反應,妹妹笑得連嘴巴也合不上來呢。 文:歐偉民 功利先於興趣 毁孩子潛能 喜歡妹妹的畫,更喜歡她那燦爛的笑容,看着她,無論工作如何疲累、日子過得如何困難,總能有笑出來的能力,我常認為她就是上天差派給我們一家的快樂天使。父母都希望孩子活得快樂,在生活中給他們空間、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便是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在我來看,這是孩子應得的自由,也是童年應有的快樂。 可是,今天大部分的孩子似乎都失去了這種空間與自由,活着彷彿只是拚命地追趕永遠追不上的課程,還要趕快完成不同級別的樂器考試,參加沒完沒了的比賽和表演。不單為分數而學,更為獎項而學,哪個可以少付出但較易獲獎的,就是最合適孩子的「興趣」。功利先於興趣,已成了為孩子選擇課外活動的潛規則。孩子的喜好、孩子的長處,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的計算。 最可怕的是,這種由功利驅使的學習,不單令孩子們失去了生活中原有的快樂,更失去了造物主在他們生命中原本放置的美好恩賜與潛能。筆者有一位朋友,她的女兒自小也十分喜愛畫畫,作品放在面書轉眼便吸讚過百。可是,她的父親對女兒的一切都非常嚴格,為獲得獎項,常要她在畫班的功課以外多畫幾幅,用「工多藝熟」、「熟能生巧」之類的解釋,合理化對女兒的要求。 他更把繪畫作為「懲罰」,當女兒不聽話時,便罰她留在家中繪畫,不許她到外面去玩。慢慢地,朋友的面書上再也沒有看見她女兒的新作,後來知道,她的女兒變得十分抗拒上畫班,甚至討厭畫畫呢。 別讓子女討厭原本喜歡的東西 我家的妹妹愛畫畫,也許是因為崇拜家姐,想以她為學習目標。過去,她所畫的都近乎是塗鴉式的「童畫」,我們也任她自由發揮;但後來她的美術老師告訴我們,從這個看似亂畫的過程,她卻掌握了不少用筆、用力、用色,以至線條大小、明暗粗幼的技巧。 我也曾用畫畫作為一個「懲罰」的手段,只是方法不同。當妹妹做錯了事,有時我會暫停給她畫畫,因我相信,暫時拿走她喜歡的東西已是一種「懲罰」,總比罰她做一些不喜歡的事情好。當然,最重要是不要讓子女討厭自己原本喜歡的東西,扭曲孩子的天性。 盼望這個老爹,可以繼續鼓勵和保護你對畫畫的興趣,也保護你一個可以展現燦爛笑容的童年。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