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柔軟如棉的心田

3月紅棉盛放,5月遍地棉花。常言道︰「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教場上我是教師,也常有感自己是心靈旅程上的學生。職場上的每一課,也是生命路上珍貴的修習。班房裏的「先生」,其實只是比學生早出生的人,學生也往往是「先生」重要的老師。 九旬婆婆樂上網課 又完成一學年的網上教學。今個學期,正向教育的網上班房來了一名92歲的老婆婆。阿婆每星期隨大學三年級的孫女一同上課,從來沒有缺席。最後一課阿婆說︰「唔捨得啊。」我問她不捨得什麼?她笑咪咪答︰「唔捨得你。」我面掛微笑,心暖。  放學時我問阿婆煮飯了沒有?阿婆回答說︰「放學就煮啦!」等了一刻,阿婆又說︰「請你吃飯呀!」我問她最拿手什麼?阿婆說︰「煮燶麵!常常唔記得熄爐,就煮燶麵啦 !」接着是哈哈大笑。 阿婆還幽默說︰「有一天,鄰家傳來燶味,家人立刻笑說這鄰居一定是阿婆的徒弟。」接着又是阿婆和大家哈哈哈大笑,空氣隨每個哈哈聲急促地呼出。 阿婆有始有終地完成正向教育課程。雖然她沒有交學費,也不會有畢業證書,但92歲的老人卻教導了我們智慧與慈悲的一課。感恩阿婆體現放輕,放下自我的謙卑,懷着柔軟如棉的初心與年輕人同行。 面向人生的挑戰、困難和失敗,就如阿婆的無記性、煮燶麵、被開玩笑,有些人會產生自我批判和指摘,於是無助、沮喪、痛苦、壓力隨之極速膨脹。 學習與困難共處 美國哈佛大學臨牀心理學家Christopher Germer和得州大學心理學家Kristin Neff自2009年共同開展「靜觀自我關懷課程」,我們可從以下3個元素去學習如何與困難平衡共處,以溫柔的心去照顧當下困苦中的自己。 (一)善待自己︰ 人生路上遇到痛苦和困難是不能避免的事,理性上是知道的,但面對及處理談何容易。遇上不如意時,如果能夠停一停,覺察身心的狀態,細心聆聽這一刻,身體其實有什麼需要呢?以一份友善的關愛去連繫身心,輕按或抱抱需要關懷的的身體部分,懷抱當下受苦的自己。 (二)共通人性︰ 人類的生、老、病、死隱喻着人不完美的真實。覺知和明白人生有不整全及脆弱是全人類(we)共通的本質,而不是個人(me)獨有的。這份明白就讓我們比較容易放下傷己傷人的批判心,換以溫柔體諒的同理心去善待自己。 (三)靜觀當下︰ 透過靜觀安住身心於此時此刻,如其所是,去面向人生無常乃平常。以包容接納的心去覺察當下的思想和情緒,這份柔軟的容讓就是活出「自我關懷」的源頭活水。 放輕放軟一點地回應生命,與內在的自己連結,了解自己其實並不孤單,心窗自然打開,讓陽光活水溫潤生命。 文:郭懿德(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高級講師及正向教育課程統籌主任)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教師專業標準——創建型教師

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在2019年制定《香港教師專業標準參照》——「T-標準+」,強調教育專業人員需要有「創建精神」,鼓勵教師在學校創建教學措施,持續提升教育質素,以回應社會期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政府提供各種教學培訓和先導計劃,以鼓勵和促進教師參與。通過這些培訓和項目,提升他們的教學和專業發展能力。教師還可以申請優質教育基金(QEF),以試點形式實施創新理念。 然而,何謂創建型的教師?「創建」一詞從未有明確定義,不少校長和教師還未有具體的想法。更重要的是,現時沒有相關的培訓,引導教師反省和思考何謂「創建」。針對創建型教師的定義,筆者早前就此展開研究,提出了其特質與能力組成部分,希望為教師提供相關的領袖培訓。就研究所得,筆者發現創建型教師主要有以下的能力和態度︰ 嘗試擺脫現有做法 使新意念在課程正規化 能力方面 1. 宣導創新:創建不一定是要有全新的想法,但會有創新理念,透過整合專業知識、資源、靈感和學校背景,嘗試擺脫現有做法,使新意念在課程正規化,直到配合學生學習為止。 2. 尋找資源:為求創新,他們會尋求、收集和利用內部和外部資源去開展創新想法。 謙遜和關懷同儕教師 製造認同感 態度方面 1. 謙遜凝聚:他們在關心和認同同儕教師的貢獻時,會以謙遜和關懷的方式,製造認同感,從而獲得同事支援創新想法。 2. 降低風險:除了主動嘗試新想法外,創建教師似乎更注重風險防範,盡力將創新想法在合適的環境下有效地推廣。 總括而言,「能力」是指創建型教師將創新理念付諸實踐的明確能力,而態度則是他們在執行任務並與同事合作的內在素質,亦和個人實踐工作信念有關。只有兩者並行,創建型教師及其團隊才能反思和改善他們的工作。 筆者希望透過本文釐清香港及以外地區對創建型教師標準的理解,並透過4個能力和態度,為培育新一代創建型教師及評鑑指標提供堅實的知識基礎,從而修正教師培訓的方向。 Ho, C.S.M., Lu, J. & Bryant, D.A. Understanding teacher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in schools: Conceptualization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202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833-020-09406-y 文:何振聲(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成長思維與教育的未來

對未來,我們會有不同的想像,有樂觀展望的一面,但將來的不確定,也會叫人審慎保守。2019年開始的全球疫情,帶來生活各方面的新常態,卻沒有減慢工業社會4.0(又稱為第四代工業革命)的發展。所謂工業社會4.0就是相對於前代工業革命的機械化(1.0)、電氣化(2.0)和資訊化(3.0),而第四代的智能化,則以人工智能、雲端計算、機器人技術、3D立體印刷之應用為主導。 於1913年創建現代工業流水生產線的福特汽車公司,近月公布人工智能提升了生產效率近百分之十五。早前國際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也發表報告,指出八成五受訪企業因疫情而加速了工作電子化。可見在後疫情的時代,全球會進一步智能化,到底教育界、家長和學生準備好了嗎? 樂於學習 應付巨變 世界經濟論壇分析在2018至2022年期間,約四成二的工種已改變了所需的主要技能,就業技能的供需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因此樂於學習的心態,將是應付巨變的關鍵。 我們怎能樂於學習呢?英國教育學家Sir Ken Robinson提出學習其實是世上自然不過的過程。人類是具創意、喜歡協作的群體。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也發現人類大腦本有無窮的可塑性,人類是最會學習和利用工具的生物。她提倡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的理論,當一個人從固化思維(fixed mindset)改變過來,她/他的行為和習慣亦隨之改變,發揮無限的想像和潛能,讓成長伴隨人生。 成長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教師和家長的參與尤為重要。教師和家長不應以孩子在成績單上的數字來定義年輕人的價值,忽略了改變的可能。舉個例子,假如籃球員在球賽有不同表現,教練不要只着眼於其入球得分,而是嘉許持之以恆的努力和挑戰,讓學生親身體驗運動的樂趣不在於賽果,而是持續發現自我成長的方向和可能性,從反思學習中產生成就感。 智能化社會創新教育 既然要幫助年輕人樂於學習,我們的學校又有否建立開放的組織文化,促進團隊的創新學習呢?教師和家長又是否擁有成長思維?現時全球的主流教育系統源自於18世紀的第一代工業革命,革命帶來當時世代的新常態。如今世界走進新階段的智能化,年輕人的事業觀和幸福觀與上一代截然不同,教育政策亦應變革,重新想像未來導向的教育,創建樂於學習的社會文化。 文:鄧希恒(香港教育大學領導創新型學習組織文學碩士(LILO)課程主任) 張立健(南洋理工大學社會學部博士生)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自主學習新常態:如何面對網上補習?

疫情迫使許多補習學校改為網上授課,學生別無選擇,只能在家中上網課。不少大型補習社導師傾向預錄課堂,再將影片上載到互聯網,讓已報讀課程的學生自行觀看。由於缺乏師生互動,學生需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否則難以確保學習成效。 網上補習 策略因人而異 筆者為研究高中生於網上補習的情况,自本學年開始追蹤24名高中生並訪談了3輪,反思他們在網上補習的經歷。研究顯示,學生對網上與實體補習反應不一,學習模式也因人而異。讀中六的周同學表示,她更喜歡網上補習,因為可以隨時暫停影片,以便查找不認識的字詞或在導師說話太快時抄寫筆記。她亦意識到自律對在家上課非常重要,指出:「在疫情期間,獨立能力尤其重要。當學校課時縮短到半天時,我會利用課餘時間重溫補習筆記。」相反,另一名參與研究的中五學生陳同學認為,她與許多青少年一樣不夠自律,較易分心,她觀看課堂影片數分鐘後,有時會感到疲倦而需停下來休息,之後可能又因其他事情而沒有繼續收看。因此,網上補習對她來說效率極低。 另一名中四學生李同學,則因厭倦了學校網課後還要網上補習,最後選擇停止補習,把時間用作自修。他坦言網上補習有點無聊,在無法與同學互動的情况下,他難以在平板電腦前坐足7小時專注地上課。最後,他決定自行購買練習和模擬試卷來備試。在意識到疫情創造了網上學習的新常態後,李同學在學習上降低了對學校或補習的依賴,亦養成閱讀英文小說的習慣,查找不懂的字詞後會連同其辭性、解釋和例句寫在筆記本上。 了解需要 培養自主學習 由此可見,網上補習是否有效,跟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目標有着密切的關係。筆者建議學生應重新檢視網上補習的需要,認清自己希望透過補習來改善學習的地方。為提升網上補習的成效,如情况許可,家長應為子女提供一個不被騷擾的上課環境。而學生則應適當地安排功課優次,先完成對學習最有幫助的練習,並善用網上學習的優勢,譬如在遇上較難明白的內容時,先將影片暫停,利用網上資源或把內容整理一次,梳理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需明白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能夠自我調整學習、自學及獨立學習,才能提升線上及線下的學習果效。 文:容煒灝(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 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幼園生已有膚色既定印象

雖然香港自開埠以來,就有非華語人士居住,但是直至今天,大部分說華語的居民,依然很少在生活上與非華語人士接觸,對他們普遍缺乏認識。那麼,華語小朋友應否對多元文化有所覺醒? 生活經驗影響孩子印象 讀者也許認為,小朋友年紀尚小,未能明白歧視這些艱深理念。然而,研究結果並非如此。無論外國還是本地的研究也發現,3至6歲就讀幼稚園的幼兒,已經對不同膚色的人有固定的印象。研究員會向幼兒展示不同膚色人士的圖片,問他們有什麼觀感。結果,幼兒對黃或白色皮膚人士,更多選取「友善」、「誠實」等特徵,印象正面;對深色皮膚人士,則更多選取負面的「自私」、「兇惡」等。由此可見,幼稚園階段的幼兒,心中已經對不同膚色人士存有既定的印象。 讀者又或者會問,如果成人不歧視不同膚色人士,小朋友就不會有這些負面印象?就這看法,我們可思考:小朋友的日常生活經驗給予了他們什麼印象?例如:小朋友在港鐵中,看到乘客都不選擇坐在某些人的旁邊,他們自然覺得,不應坐在這些人附近。另外,小朋友遇到某種族的第一個人是傭工,第二人也是傭工,第三人也是,很容易就推論出「這種族人士都是傭工」的結論。因此,就算成人不歧視,現今社會給予小朋友的生活經驗,也使得他們對非華語人士有一定的印象。問題是:我們應否把社會這些固有印象,延續到下一代的小朋友? 認識多元文化 拓闊平等社會想像 我們看坊間的教材、繪本,不難看到當中對非華語小朋友的描述,常常是「無自信」、「說話結結巴巴的」。其實,形容非華語小朋友應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他們也是「天真活潑」、「能歌善舞」,為何我們偏偏不這樣描寫,而只側重他們的中文水平?教育小朋友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予他們一個對將來社會美好、平等的想像?還是要延續一個本可改變的現况? 文化共融不是同化,我們期望雙向溝通、互相學習。非華語人士要學好中文、融入社會之餘,華語人士也要認識非華語人士的生活習慣,欣賞他們多采多姿的文化。多元文化拓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生活方式。香港的定位是國際城市,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士只會愈來愈多。除了學習外國的文化,小朋友也應該認識香港本地由開埠以來已有的多元文化。小朋友對多元文化有所覺醒,香港社會將來才可變得更平等。 文:林浩昌(「非華語幼兒的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課程」課程主任、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教大GPS:「文化回應」豈止少數族群適用

「文化」看似抽象,但又實在,一般可理解為一套價值觀系統,由一群人所共享,並結合起來構成一種生活模式及習慣,當中可包括廣義的宗教、法律、社會結構、語言、經濟、教育、道德、風俗,以至狹義的家庭習慣等。至於「文化回應」教學,乃是從多元文化教育發展出來的一種教學實踐取向,指教師參照不同族群的特色,運用該族群的文化知識作為學習橋樑——「文化相關」(culturally relevant)。 在「文化回應」的意思中,除了包含文化相關,亦包含「文化合適」(culturally appropriate)。因此,在多元文化教育中,除了參照族群的文化知識,亦需要考慮他們已有的經驗及表現風格,以協助少數族群幼兒學習。那麼,文化回應教學是任教少數族群的專屬取向嗎?非也!非也! 教學應配合幼兒背景 筆者認為,雖然文化回應教學乃多元文化教育發展出來的一種教學實踐取向,但該取向亦值得任教本地主流幼兒的教師們思考,套用於本地的主流教學中。既然文化乃由一群人所共享,並結合起來構成一種生活模式及習慣,作為教師便需要考慮正任教的該群幼兒之家庭背景及生活模式。 筆者曾遇上一名教師,本來在高社經地位的幼稚園任教多年,因有意為弱勢社群服務而轉職到一間服務基層的幼稚園。然而她的教學內容取向,並未能充分涵蓋該社群的「文化合適」。就以講解交通工具主題為例,她以一貫的教學模式分類為海、陸、空作介紹,講解時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把教學重點放於海上的遊艇、陸上的私家車及空中飛機上的經驗。然而,對於一群弱勢社群的幼兒,這些經驗暫時似乎遙不可及。 應選渡輪定遊艇? 因此,在文化合適的原則下,教師應調整教學內容的重心,貼近幼兒生活直接相關的經驗為先。教學課程可以全方位,但大前提是幼兒對直接相關的內容已有一定的認識及了解。以上述情况作例子,教師的課程編排如果先介紹天星小輪、港鐵及機場的設施,相信會比較貼近該社群所共享的生活模式及習慣。 當我們主張多元文化教師應把教學重心放在幼兒的「有」,而非「無」上,以肯定少數族群獨有的文化背景和特色,任教本地幼兒時,亦應細緻地覺察、感知、理解及分析其家庭背景因素對幼兒學習歷程中產生的作用,配合幼兒的學習模式和經驗。 文:馮詩韻(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教大GPS:疫下新常規:幼稚園網絡教學變革

  5歲幼兒和家長共同創作的立體故事(作者提供)   轉眼幼稚園採用網上授課已經一年了。教師們從開始時的不知所措到現在逐步找出適合的方法,其間經歷了很多摸索、跌倒、升級和創新的教法。最近的一個調查研究發現,幼稚園教師們對於未來網絡教學的看法有了質的變化。教師們從最初提供教學內容為主的影片,到現在可在影片中加入互動遊戲,以及在即時視像會議(例如Zoom教學)中添加互動的機會。 數碼科技可以讓久久未能親身與朋輩相聚的小朋友,圍坐在屏幕前社交和互動。初期實施視像教學時,也曾擔心學生的住處會有嘈雜聲,於是教師們會替小朋友設置「靜音」。但後來逐步調整課堂人數和方式,師生也掌握了課堂的節奏,學生不用再全程「靜音」,反之增加了許多互動交流的機會,甚至協作的遊戲。事實上,教學者和學習者相互影響,當部分年幼的小朋友也懂得操作基本的設備時,課堂氛圍便發生轉變。 不少學校也因應幼兒學習的情况,發展校本混合教學模式,即結合線上課堂和線下在家中延展的活動。例如天主教聖雅各伯幼稚園策劃的集體「早操舞」,與幼兒即時互動做早晨運動,幫助小朋友在群體中建立作息規律。對於年幼的學習者而言,保持規律的健康生活也是疫情期間一個重要的學習經歷。另外,學校也結合有趣味的繪本,展開「喜悅繪本」故事之旅,透過影片聆聽教師講述故事,之後再配合家長小錦囊、家庭延展材料包、五感遊戲等,把真實的學習經驗帶入家中,並使用視像會議分享幼兒的學習經驗。教學中,也逐步培養出家庭積極參與和配合。教師分享說到,兒童的探索和創作成果超乎他們的預設,許多家長也願意在家中運用小錦囊的策略與孩子互動,並回饋反映,親子話題更見豐富;家長也表達,由繪本延伸的學習體驗、遊戲元素,有助建立親子共讀的好習慣。 可建立社群 分享經驗資源 要年幼的學習者投入網絡教學實屬不易。幼稚園教師們在缺乏培訓和準備下,付出大量時間研習拍影片、實施網絡教學,這個過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擴展了在疫情下的學習形式。除了常規的面授,或許混合教學法將在未來「疫」境下不斷發展。不過,單一的網絡教學不能完全滿足教學,而多元化的混合教學法又需要家庭、教師和幼兒的相互配合。研究建議可以建立混合教學法的社群,彼此共享經驗和資源,例如積累影片資源庫和繪本列表,教學群體可共享教材、教具的製作資源,同儕配合拍攝和剪輯影片。同時,學校可以嘗試改善在家庭中的活動,提高活動趣味以減低學術壓力(例如單一的抄寫練習),增加親子學習的成效和樂趣。 文:胡馨允(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講師)、黃雪媛(天主教聖雅各伯幼稚園校長)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如何為教師營造更好環境?

香港教師需要面對很多挑戰,例如龐大的工作量和工作間的人際衝突,令他們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影響身心健康。筆者及研究團隊在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期間,訪問了444名在職中小學教師,對他們的福祉作更深入的了解。 兩成教師工作日日超負荷 在工作負荷方面,接近九成的受訪教師每月經歷至少一次超負荷工作,其中兩成教師更表明每天都經歷超負荷工作,情况頗為嚴重。另一方面,超過六成教師表示他們每月遇到1至2次或更多的工作限制,如設備或供應不佳、工作規則和程序限制、缺乏重要資訊等。 有見及此,學校應採取有助於減輕教師工作量和工作壓力的政策,例如在質量上增加用於支持教師的教學、行政職責和日常工作的人力資源,也應密切關注教師工作的限制,例如定期收集教師對學校的意見,完善工作規則及程序,並提高重要資訊的透明度,協助教師解決他們的擔憂和困難,以及確保學校各級的有效溝通。 調查結果亦顯示,所有受訪學校均有逾半受訪教師經歷過排擠和工作場所的網絡欺凌,例如在學校不被其他人理會,打招呼時得不到回應,在對話中被排斥在外,工作上的電子郵件、電話或信息曾被忽略等。 建立互助環境防欺凌 情况雖尚算輕微,但如果以上問題不獲改善甚至惡化,不但會影響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也對他們的福祉和健康狀况帶來長遠及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校方應多聆聽教師在工作和人際關係方面的困難,定期收集教師意見以監察學校的排擠情况,亦可舉辦工作坊供教師參與,透過團隊合作的活動增加教師們對彼此的了解,消除隔膜,以進一步促進教師之間互相關懷的文化及減低互相排擠的情况。 學校也可考慮明確指出所有與工作相關的電子郵件、電話或短訊,都應在一定時間內得到答覆,並且通過制定相關政策,表明學校不會容忍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 正向的工作環境,長遠而言對員工有極大的幫助,從而顯著提升績效。學校需鼓勵教師彼此讚賞和感謝,以增加教師的互相尊重。另外,學校可以通過培訓為教師建立出積極的思考模式和態度,營造更正面的工作環境,加強對同事的支持,並進一步通過學校管理層的參與,以建立同事之間融洽的人際關係。 研究團隊亦建議學校安排有關精神健康的研討會、員工培訓及教師分享會,並邀請臨牀心理學家、輔導員和心理學家到校,講解在面對精神壓力時的應對技巧。此外,學校亦可考慮推行伙伴指導和督導計劃,分享他們對工作和個人問題的感受,加強彼此支援。 文:何振業(教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及社群心理健康及福祉研究小組成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網上體育課如何改良?

新冠疫情導致世界各地大部分學校停課。為了減少對學生學術發展的影響,並確保學習連貫,香港很多學校都採用了網上教學模式,體育科亦不例外。但體育科網上教學是否真的有效,成了很多教師及家長的疑問。筆者在今年1月學校停課期間,就體育科網上教學的效用,以網上問卷調查形式收集了298名前線體育教師的意見。結果超過七成六的受訪教師認為,網上體育課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運動技能及提升體力活動量的水平;另外,接近九成教師在網上教學遇到不少困難,並感到有壓力。 近九成體育教師有教學壓力 大部分受訪教師認為,網上體育課只能提供簡單的體適能訓練,亦只能教授運動的理論及規則,很多時候教師難以在網上實踐技巧訓練,例如球類運動的控球、運球、傳球、發球技巧等,學生在缺乏實踐機會下,都不能全面掌握運動的技術,因而阻礙技能上的進步。亦因為缺乏運動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的體力活動量亦未能提升。 另外,大部分教師認為網上體育課難以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儘管教師已透過不同的方式去吸引學生的專注力,例如生動的PowerPoint、短片及具創意的居家活動,但始終難以代替面授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很多教師直言,人際間的互動、面對面的溝通、眼神的接觸,是保持學生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元素。長時間利用網上模式授課,會削弱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 最後教師們亦留意到,並非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環境都容許他們安全地做居家運動。學生的安全是教師編製網上體育課的首要考慮。因此,居家活動的選擇亦受到限制。 盼提供具體教學活動指南 隨着疫情緩和,學校亦陸續恢復面授體育堂。但由於上學時間縮短,加上抗疫措拖,不少教師表示體育課的時數較疫情前減少。因此,學生仍需要於網上上體育課。教師們均表示,未來網上學習會成為新常態,教師也需要與時並進,考慮怎樣編排教程及編製教材。相對於面授體育課,編製網上教材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大部分受訪教師均希望教育局及學校提供更全面的教學資源及更具體的教學活動指南,例如提供居家運動短片、手機應用程式等教材,令教師可以根據自身學校課程需要,更容易及有效地在網上教學。 儘管網上體育課可能會成為新常態,大家亦需留意,網上體育課不應完全取代傳統的面授體育課。筆者認為學校必須在其中取得平衡,例如運動技巧需盡量以面授課堂形式進行,理論規則以網上課堂傳授。隨着健康產品的普及,筆者相信,或許屆時體育科都會像一些國家一樣,安排習作讓學生回家完成(如簡單的體適能活動、運動理論等)。因此除教師外,家長們亦需要有配合的心理準備。 文:謝采揚(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財爺勿忘承擔教師培訓

本次財政預算案對教育界的承擔實在少得可憐,只有代繳考試費及推動「奇趣IT識多啲」計劃惠及中小學生,明顯未有回應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針對教師學位化、入職及晉升新標準而增加相關的培訓撥款。 教育局要求教師晉升須進修 在教育局新要求下,教師晉升時,須在過去5年修畢晉升培訓課程,包括30小時核心部分及60/100小時選修部分(時間視乎晉升職級而定)。培訓內容包括基本的專業操守及價值觀、國家及國際發展、教育議題探討,以及領導能力和反思等,還有晉升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都要教師投放大量精力與時間。 但是,現時只有「在職教師專業進修課程」及各大學的碩士課程提供相關培訓。除了前者有部分課程獲教育局資助,學校可獲5星期的代課津貼聘請代課教師外,其餘都要教師自費。教師既要自掏腰包,更要撥出僅餘的休息時間進修,效能可想而知。 培訓增資源 教師學校雙贏 大學課堂一般在晚上6:30開始,筆者以前任教中學時曾修讀碩士課程,所以我很理解教師要在下課後完成所有工作、解答學生疑難,並準時到大學上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在筆者現時任教的在職教師培訓課程中,很多教師都要在課堂開始後半小時才能趕來,大學教師普遍亦很體諒。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財政司長須回應特首,就教師培訓增撥資源。對教育界而言,教師專心進修,對學校未來的教學及行政都有正面作用。學校亦不用為培訓教師而四處張羅資源,減省財務與行政負擔。 創造行政、教職空缺 短期而言,因為提供相關課程的大學機構,需要聘請大量行政人手處理事務,對吸納失業人士有一定幫助。而校方需聘請代課教師,可為未能入職的新任教師提供臨時的安身之所。長遠而言,筆者亦寄望教育局善用撥款,建構有系統的大學、中小學及局方協作策略,方便學校及教師就專業發展規劃更清晰的路向。若能行之有效,當中所創造的恆常就業,對吸納人才及刺激經濟都有長遠的幫助。 文:何振聲(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