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重整生活 提升抗逆力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出現搶口罩、偷廁紙等許多前所未見的現象。或許有人認為今次疫情太嚴峻,全民焦慮都很正常。大家又有否想過,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生活需求不被滿足才是壓力爆煲的主因? 生活需求不滿足 壓力爆煲 筆者最近研究發現,在面對壓力事件、社會不穩或災難時,維持基本物質滿足,以及社交、休閒、工作的規律,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關鍵。例如:若癌症病人照顧者在日常行為上能鞏固正面的生活規律,能減少照顧負擔對他們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樣地,對於經歷過武裝衝突的難民而言,相比起災難本身或其他創傷壓力,在新居住國家維持日常生活的規律可以更有力地減低他們的焦慮、抑鬱或創傷後壓力徵狀。由此可見,災難固然會帶來傷害,但日常生活的壓力才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幕後黑手。所以,在疫情的限制下維持良好的生活模式,才是有效提升心理健康及抗逆力的關鍵。 談起良好的生活模式,很多人以為只要飲食均衡、注意衛生就足夠。事實上,生活模式是由兩個層面所組成的。第一層是有關飲食、睡眠等生理需求,第二層就是根據個人喜好或動力去選擇的行為,例如社交、工作/學業、消閒娛樂和運動。疫症當前,大家的日常生活節奏必受影響,很容易將大部分注意力投放於第一層的生理需求,而忽視了第二層的需要。然而,均衡發展才能夠給予我們足夠的力量去抵抗逆境。 找替代品 彌補被打擾生活模式 可是,怎樣才能在當前限制下,重整我們的生活模式?可從三方面着手,分別是鞏固或善用現有的資源和規律、尋找相似的替代品來彌補被打擾的生活模式,以及建立新的生活習慣。 首先,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先要清楚知道自己需要。當生活受到影響,可先嘗試利用僅有的資源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例如:待家的時間長了,我們可趁機與家人多溝通,改善關係。 然而,如果因為環境改變令生活習慣受到限制,大家可以善用類似的事物去代替原來的生活模式。如以室內的伸展運動來代替戶外活動,以WhatsApp、FaceTime等社交媒體來維繫社交生活等。 最後,如果原先的生活模式是無辦法找到代替品,可選擇建立一些新的生活習慣或嗜好。例如:熱愛行山但又不能室內行山,就發掘一些可以在家中實行的消閒活動,如:看書,玩broad game或拼圖等。 在疫症下,我們對生理健康的擔憂是在所難免,但關顧自己的心理需要亦非常重要。除了購買口罩、消毒產品,不妨思考下其他需要或想做的事、想找的人,表達多一份關心,也讓自己在抗疫中尋找多一點樂趣。 文:侯維佳(香港教育大學社群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總監)、李芷蕙(研究助理)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6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補習導師好過學校教師?

補習成風,補習導師被神化,反觀學校教師工作繁忙,未必兼顧到行政與教學,令不少學生認為補習導師比學校教師更能滿足自己需要。筆者以問卷調查477名在大型補習社補習的高中生,並與當中64人做小組訪談。研究顯示,學生認為補習導師在多方面都比學校教師優勝,包括教授考試技巧,還有增強學生考試信心、學習動機、自學能力及學習興趣。但分析顯示學生的看法,或受到各種被扭曲的社會和教育氣氛所影響。 備試為本 vs. 全人發展 學生皆認為補習導師比學校教師更有效地幫助他們備試。有學生說明補習導師會分析舊試卷及試後報告以了解考試出題趨勢,並將焦點放在常見試題,學校教師則會覆蓋課程的大部分範圍;亦有學生表示補習導師「非常善於概括要點」,並能「將所有要點整合成一份筆記」,學校教師的教學則「零散而沒有系統以令學生能夠容易跟隨」。由於學校教師的使命是培育學生「全人發展」,這限制了他們不能只為學生準備考試。相反,補習社目標就是備試,導師能專注幫助學生準備公開考試。因此在功利主義的角度下,學校教師比導師更難取悅學生。 有些學生認為補習導師比學校教師的教學更專業、知識更淵博、更可信,因為補習導師在廣告推廣自己的能力,但學校教師不會。有補習導師更以自己曾任考評局評分員或考官作招徠,並顯示自己有多少個學生在公開考試中獲得佳績。學生就如顧客,選擇補習導師如商品。這種消費者心態令學生認為補習教材要付費,不使用便是浪費;相反學校教師提供的免費教材和功課,則被認為不怎有效甚至是負擔。 補習導師滿足學生心理需求 學生整體上較喜歡補習導師的教學模式,因為學校教師的教學強硬,就如「不及格就要見家長」;導師則使用軟性的方式,就如「你要努力學習,否則明年又要再見到我」。對於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他們非常需要與能夠鼓勵他們的人建立聯繫。補習導師做到這一點,令其軟性模式與學校教師責罵學生的硬性做法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學生使用補習導師教授的技巧後看到成績改善,成就感會增強。因此,補習教師似乎更能滿足學生的即時心理需求。 建議家長和學生評價補習導師和學校教師時,能考慮全人發展的教育目標和學校課程的宗旨,而非只比較誰能夠滿足學生的考試和心理需要。另外,學校應給與教師更多空間和支援,讓教師進一步與學生建立互信關係,並更深入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及課後學習情况,從而提升學校教育質素。 文:容煒灝(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4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正向教育 助年輕人戰勝挑戰

在政局動盪、社會撕裂的當下,香港年輕人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社會政治問題涉及道德倫理困境之餘,大眾媒體和網絡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頗有爭議,需要年輕人去辨證評估和判斷孰是孰非。除了日益增長的學業壓力外,衝突、悲傷和有時令人恐懼的社會現實,是許多年輕人痛苦的主要來源。由於他們面臨的壓力巨大,故精神健康問題頗為普遍。年輕人要想滿足自身需求並直面挑戰,需學會處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壓力。因此,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發現及培養他們的強項和正向人生價值觀。 傳統教育無法滿足現今需求 傳統香港教育主要致力於豐富學生在某一特定學科領域的理論和知識,幫助他們將知識融會貫通,並增強對該學科的思考能力。這一做法幫助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並根據學生的考試和功課表現來評估他們的知識掌握情况。故教學通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然而,這傳統教育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如今的需求,因為年輕人今日面臨的困境和挑戰要求他們能辨證評估不同資訊和形勢,處理複雜問題且作出明智判斷,並在決策的過程中承擔責任。 為實現這些學習目標,筆者提出了一個正向教育方案,提升學生包括性格強項和正向人生價值觀的心理學技能,幫助他們克服目前和未來的人生挑戰。這方案基於Peterson和Seligman的VIA量表中對性格強項和美德的分類而制定。其中,性格強項被定義為在人們思想、性格和行為中反映出的正向特質。讓我們在生活各個領域以積極心態發揮所長,在困難和逆境中從容面對,幫助自身的同時亦惠及他人。這些強項來自於可使人類發揮最大潛能的六大核心美德: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和超越。有研究顯示,香港人在判斷力、公平、愛心、善良和感恩等性格強項方面得分較高,但在毅力、寬容、自律、團隊合作和領導才能方面卻得分較低。因此,在這一方案中,我們建議針對這些性格強項設計一系列課程,並制定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以助實踐他們的核心強項和強化他們的弱項。 研究:港人仁愛正義 缺毅力寬容自律 這一正向教育方案重視學生自身的人生經歷,為他們提供極大的學習自主權,以便學生形成習慣,並在日常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性格優勢。它基於的前提是,理論知識只有在被理解、接觸並應用於現實生活中,才能上升到完整的實踐知識。本方案採用全人發展的方法,協助學生發展自己的性格優勢和正向人生價值觀而非僅僅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以幫助他們戰勝挑戰和逆境,其裨益之處超出課堂、課本或考試所能達到的範圍,對於解決香港年輕人今天所面臨的困境有深遠的意義。 文:何振業(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性傾向偏見

社會心理學者哈力教授提出「性傾向偏見」概念,意指有偏見者或團體視異性戀為唯一「正統」、「存在」的性傾向,視非異性戀為「次等」、「不存在」的性傾向,甚至有系統地、敵意地抹黑騷擾同志朋友、其家人及支持者。我們從同志研究中看到,受訪者對「性傾向偏見」的看法不只是「小衆」與「主流」之別,還涉及到「權力」及「壓迫」。從同志青少年文獻中看到,家庭、教會文化、福利制度、學校對性的理解和看法,均影響他們的生活,尤其在香港,性教育及課程均從異性戀主導的角度出發,缺乏法律政策來保障同志青少年免於性傾向歧視。 系統性敵意式騷擾 除了同志社群之外,香港性教育學者、服務性小眾社群團體、性教育機構,都曾直接被偏見者騷擾。例如有同事多次收過恐嚇電郵電話、辦公室放上無署名聖經加上恐嚇字條、被跟蹤至學術會議並放下宗教恐嚇字條、用不禮貌及威脅的態度要求「對話」、假扮社工要求向教會寄上研究培訓資料、透過上司威脅研究同事、公然在大學影印房性別多元講義中夾進某宗教團體的宣傳單張,意在阻止多元聲音的表達! 我們深深體會到性傾向偏見是怎麼一回事,深切明白同志青少年被煩擾的情况,這成為我們教學示範的活生生教材。學術文獻或教科書中講述,這些系統化騷擾早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歐美開始。由於人權思想的影響,性教育工作者倡議性教育要去病化、去污名化,以務實平等原則介入,以切合青少年成長需要。這些性教育觀念的改變挑戰了單一病化、污名化為主的宗教性教育觀點。 偏見言論 傷害精神健康 香港同志受訪者在談性傾向偏見時都有許多憤怒、傷害、傷感的情緒。聽到的性傾向偏見言論常常纏繞心中,回想當中的委屈、傷害,有時徹夜難眠!性教育文獻重視教師及社工要先理解社會制度對性小眾的不公義,以及社會中存在的性傾向偏見,包括直接及狡猾/間接的偏見言論,這些對性小眾朋友來說可能造成創傷及精神健康危機。 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中國儒家文化對青少年的性/別表達帶來困難,但是在香港長大的市民也受民主價值觀的影響,令年輕人和家長勇於反省,挑戰宗教文化對他們帶來的性成長壓力,反思包容接納性/別多元的重要。教育和接觸在某程度可能改善人們的包容度,反性傾向歧視的政策改變更是刻不容緩! 文:郭勤(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0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教學行政,水火不容?

教師的工作離不開教學與行政,當中教育界一直詬病的,就是行政佔據教師大量時間,令他們不能抽身教好學生。可是,筆者想唱反調,提出行政與教學並行的概念,讓學校及教師反思教師工作應如何分配。 首先,我們得要明白行政工作有「教學組」、「教務組」(個人成長等)及「學校行政組」(維修及電子用品等)三大組別。很多時,教師除了教學外,就是身兼升學輔導或考試組等行政工作。 為方便大家了解,以一名商科教師為例,如教師本身負責升學就業,表面上這行政與他的商業教學全無關係。但是,每一個行政組別都是按其校情及學生的需要而組成。而教師被安排到相關行政單位,必然與他的本科知識或自身強項有關。以商科教師為例,他們善於分析個人理財,為人生規劃做準備,這些正是學生升學生涯中要掌握的東西。若教師對理財有一套獨特見解,這分理念就可融入教學之中。現實中,可能因課程設計所限,部分理念未必能在教學中提到;但若教師是負責升學輔導的工作,就可加以調適或增補相關內容到輔導之中。 行政工作應切合教師專長 由此可見,在清晰教育理念支援下,教學及輔導工作可互補不足,從而令學生得益。現實教學中,無數傑出的教師都是以理念先行。藉着行政工作之便,提升教學及學生個人成長的效能。這種教學與行政的協同效應,都是因為教師有專業知識及個人自主能力,在形成個人教育理念後,發展一套統整的課程。由此可見,理念先行是令行政與教學結合的重要因素。 善用資助 校務處分擔雜務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行政工作都可以與教學接軌。若被委派與學生成長或學習全無關係的工作(例如跟進學校工程),要以理念推動行政並產生協同效應,實在有一定困難。所以,學校在安排教師工作之時,應分清什麼事務與學生有關。要是該行政工作並無教育效益(如要教師向供應商索取報價及親身印刷筆記等),實應盡量減省。善用政府的新資助,把這些工作分發到校務處,讓教師真的以學生為本,專注於對教學有意義的事。 文:何振聲(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8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學足15年 大學仲要學英文?

香港學生由幼稚園開始便接受正規英語教育,相比內地和台灣等其他亞洲地區都要早。英語在香港教育課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學生自幼園、小學至中學的15年間,英語科都是主要課程。考畢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進入大學後,還要修讀學術英語(academic English),有些大專院校更要求本科生修畢兩至三個英語課程始能畢業。究竟為什麼大學生還需要學英文? 日常溝通 學術寫作大不同 中學、大學的英文其實大有分別。中學主要集中聽、講、讀、寫,這4種技巧用於日常生活溝通;大學的學術英文則是讓學生更有效地完成其學位課程,大學課堂內除了着重展現學生的口語技巧,例如演講介紹和日常與教授及朋輩交流外,對於學術寫作也有嚴謹的規則。在大學學術英文的層面上,語法詞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寫作上層次結構要清晰,理論和例證要融合,個人觀點要有客觀的佐證。要達到此學術寫作要求,大學生必須懂得引用合適的文獻來闡釋自己的立場,並明白深化他們在中學時所學到的英文範疇的重要性。 筆者一項研究,比較917名大學一年級生的中學文憑試英文科和大學學術英語科的成績,結果發現,兩者只有在語法和詞彙運用(language)及議論技巧(argumentation)有正面的相互關係;在文章結構(structure)和文獻引用(citation)方面並不存在顯著連繫。 篩選合成 批判閱讀 難倒5**級學生 筆者另一項研究探討超過1000名大學一年級生,由高中過渡至大學時有哪種英語技巧需要提升。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文憑試內英國語文科考獲佳績(第5**級)的學生,認為文獻引用及寫作技巧在大學英文中最具挑戰性。另外,雖然他們不認為閱讀技巧需要提升,但在個人面談中表示,他們在學術寫作時,從文獻中選擇合適的論點引證個人觀點最感艱深,而這些篩選合成(synthesizing)和批判閱讀(critical reading)技巧在中學時期都未學過,坦言自己需要摒棄曾在中學時背誦公式語句的習慣。結果反映了即使在文憑試英語水平優異的學生,也感到學習學術英語並不容易。 英語在香港高等教育中佔有重要一席位,以上研究結果分析,好讓大學高層和教授更了解大學一年級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需要。在政策方面,不論學生在中學文憑試英國語文科考獲佳績與否,所有本科生都必須修讀英文課程,為學術英語奠下穩固的基礎。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中學英文與大學英文的分別,明白有哪些曾在中學學到的英文可以在大學運用,有哪些需要深化,為大學生訂下更明確有效的學習目標和方法,以順利完成大學課程。 文:容煒灝(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方思雅(香港大學文學院應用英語中心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6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標準化與靈活性的距離

筆者跟不同選修科的教師交流後,發現不少教師會因為學生在評估的表現持續未如理想,要求他們更改文憑試的報考科目。作為專業教師,我們期望透過評估來協助學生改善不足,隨經驗增長,不少教師更會建立一套非常具系統的標準評估方法,評鑑學生表現,藉以更快更有效地找出他們需要的改善方案。 標準化評估 埋沒學生潛能 這看似是專業進化的過程,但可悲的是,這令教師走進標準化漩渦。毫無疑問,標準化評估具有正面效益。它為公平原則帶來厚實基礎,讓學生得到客觀評鑑。例如,體育科要求所有學生跑圈,並為未能達標的學生安排額外訓練,提升他們水平。由此看來,標準化有其重要。可是,每個學生都有不同天賦,影響着他們在學科的學習表現。換言之,標準化評估所反映的能力高低,不代表亦未能激發學生特定的潛能。 誠然,在龐大的教育體系下,大多教師都受制於課程(特別是公開考試),能夠為學生調節評估的方式有限。因此,當學生多次在標準化的評估中挫敗,而所有補救方式均無效時,教師或學生就會放棄或被淘汰,這不正代表我們陷入「標準化」的陷阱嗎? 個人化教學方案 終身受用 教師們深明學生學習能力一定有高低,所以照顧標準化評估的受害者(即成績差的學生)時,最重要是為學生提供「選擇」,這亦是教育專業提到的「靈活性」。無可否認,對於準備公開考試,標準化的校內評估是有必要。但有經驗且具備靈活性的教師,會為學生提供不同的課業選擇,讓他們按個人能力選擇課業及考核的難度。然而,教師需要把這種靈活性推廣至課程設計的層面,才能推動全校學生的整全發展。 舉一個例子,不少學校都會為學生製作學習檔案,透過參加不同的活動,令學生有整全的發展。可是,很多學生只視學習檔案為功課,選擇活動前沒有思考個人的發展方向。因此,作為具靈活性的專業教師,可因應學生情况,把學習檔案視為個人化的學習紀錄。教師可在任教科目或推動各科協作,讓教師為學生訂定個人學習方案。學生的目標可能是挑戰個人能力,成績都是按完成度而定,而非單一以難度決定。 無可否認,在社會資源有限的情况下,標準化評估是最直接的方式來決定學生的表現。可是,學生在大學探索學問,又或面對人生困難時,需要的絕非是標準化的應試技巧,而是有挑選自己的勇氣及探索解難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靈活調適學生的學習進程,以免他們再次失落於學習之中。 文:何振聲(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4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家校合作「過火」 或有反效果

不少抱着滿腔熱誠的教師,總會想辦法鼓勵學生家長多參與子女的學習過程。當教師看到有些家長不願到校會面、不理會學校發放的資訊、不願參加學校活動的時候,難免會感到家長未有欣賞他們所付出的努力,而家長也似乎對子女的校園生活不太關心。 但有時候情况剛好相反,有些家長會過度參與子女的學校教育。家校合作肯定是當今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一環,但正如美國社會學家Annette Lareau在其30年前的經典著作Home Advantage早已指出,若家校合作關係拿揑不好,會適得其反,可以為家庭、學校生活帶來不少煩惱和問題。 過分緊張子女學業 易生摩擦 如果家長過分緊張子女學業,對家庭生活會間接產生負面影響。事實上,子女學業問題往往是摩擦和爭執的原因,令親子、兄弟姊妹、夫妻以至親戚之間出現矛盾和衝突。例如許多父母每天都會因着做功課與玩電子遊戲的時間分配上與子女爭拗。兄弟姊妹之間也可能在學業表現或在爭取父母關注上,互相競爭,父母因而要多投入子女的活動來以示「公允」。夫妻之間亦可以在如何處理子女學業問題上產生分歧、爭執,甚或因而影響婚姻關係。 當然也可以說這些都是常見的家庭問題,不過,諷刺和弔詭的是,我們不難想像,總有些家長對學校事情不聞不問,這方面的家庭摩擦自然較少出現。 相反地在非常重視家校合作關係(但又處理得不好)的家庭和社區,難免會遇到較多情况觸發類似的問題。 事事過問 為孩子帶來壓力 有些家長也許基於一些不切實際、只為催谷學習的期望而參與學校活動,其實也會間接對學校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家長事事過問子女的學業和學校生活,有時候會給子女帶來更多焦慮和學習壓力,繼而可能會導致他們出現課堂紀律等問題。甚或乎有些家長的行為會妨礙到教師上課、學校運作等,他們亦往往直接或間接批評個別教師的教學能力。尤其是當有些教師在課程或教學上有創新嘗試,更容易受到家長的抱怨和投訴。也就是說,家長過度干預學校運作,挑戰教師的自主權,甚或因而造成家校之間出現對立的局面。 當然何謂「過火」,也難說得準,很多時候要看情况。再者,家校關係牽涉多方面和不同層面、場景的互動,雙方對各自責任、角色期望也大有不同,往往需要時間磨合。但無論如何,家校之間需維持坦誠互信的良好關係,通過緊密聯繫和溝通讓雙方了解各自對孩子的期望與想法,建立默契,以避免家校合作出現「過火」行為,甚至出現矛盾和對立。歸根究柢,教師與學生家長做什麼也好,也是為了學生福祉,這是雙方的共同目標,也是家校合作的初衷。    

詳細內容

教大GPS:跨性別青少年 跨越性別界限

跨性別青少年在香港普遍不被理解,其性別認同在醫療和學校的體制裏常受到否定。2019年在香港教育大學舉行的亞洲性教育會議中,有一群跨性別青少年透過攝影作品和真人圖書館分享性別經歷。我們了解到跨性別青少年的多元性,當中有性別較流動而且不需要醫療服務的「性別創意青少年」,亦有受性別不安感困擾而需求醫療支援的「跨男跨女青少年」。 性別創意青少年 衣著打扮表達性別 性別創意青少年着重於充滿創意的「性別表達」。他們透過不同於傳統期望的服裝髮型來表達性別,例如是男性化的女孩或是女性化的男孩。他們的性別認同和出世紙上所列的性別,在人生中某些時候會一致,但是有些時候他們拒絕把自己的性別放在二元性別的框架中,可能是又男又女,或是不男不女。這些青少年可能曾想過性別轉換,但大部分沒有強烈的身體不安感而要改變。我們的訪談中有很多性別創意青少年,可以跨越性別界限而活得健康,在大學、中學,在本地、外地生活都有。 跨男跨女青少年 祈求身心一致 有別於性別創意青少年,跨男跨女青少年非常重視「性別認同」。他們經歷青春期身體和所認同的性別不一致,特別是身體浮現第二性徵並不符合自己的性別認同,因而產生強烈不安感。他們會持續、堅決地表現出對性別轉換醫療服務的興趣,肯定自己的性別認同,使自己身心一致。有些跨性別青少年早在幼稚園和小學階段便開始表達跨性別認同,也有些是到青春期階段才意識到自己的需要。如果社會、家庭、學校環境帶着狹窄的性別觀念或偏見,在制度上無法配合孩子的需要,會為他們的心理健康帶來困難。研究發現性別肯定的輔導和醫療照顧,能幫助他們生活順利、身心健康,重新定義人生的可能性。 支援跨性別青少年 除了個人層面的輔助,其實最需要是制度改變,包括倡議學校訂立免受騷擾的措施,尊重學生因性別轉換而轉用的新名字,確保學生安全使用洗手間,尊重學生的性別認同並允許參加所有的課外活動。此外,醫療制度的友善化也非常重要,使有需要的跨性別青少年得到照顧。 文:郭勤(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0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管理情緒的要訣

理清情緒,是有效管理情緒的關鍵。但情緒往往複雜得千絲萬縷,本文用小麗的經歷,看看情緒管理的要訣。 赴約遲到 朋友破口大罵 小麗因晚出門赴約而遲到,朋友一見到她就破口大駡,憤然轉身離去。事後,小麗多次發短訊解釋,朋友都不理睬,斷絕聯繫達3個月。小麗每次提起這件事,心中便升起一股強烈的無名火。困擾小麗的情緒,除了憤怒,其實還有以下複雜的情緒: 1. 生氣,因為朋友大聲罵她 2. 尷尬,因為朋友在餐廳當着很多人的面罵她,讓她覺得丟臉 3. 自責,因為自己出門時習慣慢吞吞,結果遲到惹惱朋友,是自己的錯 4. 失望,因為大家關係好,認為朋友不應該因為遲到這件小事而責怪她 5. 後悔,覺得如果自己早點出門,就不會遲到了 6. 擔憂,因為朋友斷絕聯繫,擔心從此會失去這個好朋友 看清自己情緒 接納朋友情緒 理清以上的情緒,小麗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麼一想起此事便一肚子火,清楚透過情緒找到自己和朋友的需要,放下這個情緒包袱。 一方面,小麗希望朋友接受道歉、原諒自己,大家和好如初;另一方面,小麗看清自己的情緒後,幫助她接納及同理朋友的情緒,看到朋友情緒表達背後的需要——朋友因為小麗這次遲到而生那麼大的氣,好像過了火(情緒大於事情),說明遲到事件只是導火線,朋友失控的大火很可能因其他事情引起,例如,過往的經歷留下的情緒包袱,或當時工作壓力太大、身心過勞。如果小麗多些關心朋友,也許更容易化解這個僵局。 小麗決定再次向朋友發短訊,心平氣和地向她道歉,並清楚表達自己的請求和關愛:1.自己珍惜彼此的友誼,希望朋友原諒自己遲到的行為,延續友誼;2.向朋友保證,以後自己一定守時,不再遲到;3.詢問及關心朋友近况,如有需要,她會像以前那樣支持和幫助對方。 情緒是我們對事情的自然反應。有效的情緒管理,需要我們友善地覺察、理清和接納情緒,才能平靜地和他人溝通,表達感受和需要,提出解決方法,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