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媽CEO:大小T與我

我知道很多人都認定我是一個性格極強悍,絕不妥協低頭的所謂女強人。以工作事業上來說,無可否認我的確如此;但作為媽媽,教育大T小T,他倆做人做事的原則底線,我承認我的確黑白分明,但和一對仔女自小有商有量,從來沒有用媽媽的身分強迫過他們做一些不想做的事。為了尊重他們二人,保障他們的私隱,這些年來不斷有報紙雜誌訪問我,記者們無數次要求想要大小T的近照,或者希望我們一起接受訪問,都被我一一婉拒。而下周二的《Happy PaMa教得樂》,大家不能錯過,因為有我們三人破天荒的獨家專訪。 這個專訪的誕生,是我主動兌現對Noelle的承諾。當年她為我做專訪時,我曾講過一對仔女不願意出鏡;承諾要是有朝一日,他們願意受訪的話,首選必定是明報。一直有追看我專欄的讀者們,都知我兩個子女的成長經過。大T可以用柳暗花明曲折離奇來形容,而小T課堂上的表現雖然備受老師表揚,但都為他的實力未能在考試成績分數中表現抱不平。然而在香港畸形的教育制度底下,讀書是為了應付考試,考試就是要求高分數。接受不接受也好,這是改變不了的制度及事實。今次大小T是以DSE失敗者的身分站出來,分享過來人的心路歷程,為其他成績不好的同學打氣。 DSE失敗者 分享心路歷程 今次訪問得以成事,首要多謝明報對我們一家的信任支持。其次就要多謝小T,因為他念Foundation Year的教育中心希望他接受報章訪問,真的沒想過他堅拒的理由,竟然是為了我!他說不能對我不公平,我是他娘親,又是第一個要求他做訪問的人,要做應該和我一起做。 小T的表白,令我很感動,忽發奇想,不如邀請大T一起做,算是為他們人生中的一個階段做個總結,亦為我們留個回憶紀念。 不瞞大家,我們仨的訪問分分鐘空前絕後。其實大T是在半推半就勢成騎虎的情况下答允的,一開始她認定細佬不肯出鏡做訪問,所以聲大大話如果細佬肯,她OK;沒料小T居然爽快應承,她不能食言,只好硬着頭皮Yes。不過她不斷囉嗦,再三強調僅此一次,我當然不會再三為難她。 找訪問場地驚覺香港巨變 記者提議找個大小T自小經常去的餐廳做訪問場地,不找猶自可,一找再找,才驚覺這些年來香港的變化實在大,很多他們小時候去的餐廳不是已經搬遷,就是已經結業。幸好,還有一間在銅鑼灣世貿中心,他們自小經常去吃,長大後也食極唔厭的日本吉列豬扒專門店,原店原址原班人馬繼續經營。感謝Peggy姐姐二話不說,立刻答應免費提供VIP房給我們拍攝,無以為報,只能經常幫襯,見多幾面表謝意! 訪問內容當然要先賣個關子,見他們兩個言談舉止有紋有路,落落大方,我實在老懷大慰。想見大小T廬山真面目,下星期二有相有片,記得捧場多多支持!

詳細內容

辣媽CEO:養兒不防老

最近有新聞報道,據報有七旬老父憤然提告自己兩個兒子,把自己用作養老的樓宇擅自賣走,連門鎖都換掉,有家歸不得,要求法庭頒令取消買賣交易及取回物業擁有權。之後又有兩個兒子接受訪問時欲言又止地反駁,大揭父親爛賭及破產的瘡疤。  至親的家人搞到水火不容,擺明攬炒一齊落地獄,真正情何以堪? 所謂清官難審家庭事,一家人關係糾纏分割不清,當事人都未搞得清楚,何況我們局外人?這名父親和他兩個兒子的情仇,肯定有其他瓜葛。而老父除了訴諸法律希望奪回物業擁有權,更講到明計劃報警,指證兩個兒子向銀行虛報資料,以騙取按揭貸款。明知若兩個兒子詐騙罪成,自己亦難逃同謀罪,更說已經準備好一齊坐監。我不講什麼血濃於水的肉麻說話,但至親的家人搞到水火不容,擺明攬炒一齊落地獄,真正情何以堪? 至今我依然清楚記住自小媽媽的教訓,「好仔不論爺田地,好女不論嫁妝衣」,因為家境環境可以變,祖上有的,父母有的,不代表自己會有,所以不能依賴別人,做人一定要靠自己,要有獨立能力,自食其力。講起來,父母親對我的教誨真是無價寶。 忽發奇想,要是結集成書出本《張氏家訓》,加上我親身體驗的獨到心得經驗講解,會不會有市場? 對簿公堂毁家人關係 有好友問我,有沒有專打爭家產的好律師介紹,我說有,不過收費很昂貴,絕對勞民傷財,兩敗俱傷。我是過來人,過程有幾多掙扎痛苦,簡直苦不堪言,一場朋友,我出於好意,勸她以和為貴。一旦走上對簿公堂這一步,一家人的關係亦會徹底被破壞摧毁,就再沒有修補的可能,真正老死不相往還。好友的答覆是,本來就已經沒有往還的空間,誓要奪回自己的清白,保住執行父母的遺願。律師費不管幾昂貴都好,寧願益律師,都不想有一毫子落入貪婪卑鄙家人的手中。 物業轉兒媳 兩人即變臉 我亦認識有老人家以為兒子媳婦孝義,照顧很周到,便把名下物業轉給兒子,銀行戶口保險箱所有存款股票聯名持有。一切手續辦妥之後,媳婦的照顧開始不再周到,一向言聽計從和顏悅色的乖巧兒子,愈來愈沒耐性聽她說話,脾氣愈來愈暴躁。幾年下來,已經由對她惡言相向,到了語言肢體暴力的對待。想留住一直照顧她的傭人亦不能,因兒子拒絕承擔一切薪金開支,老人家捉襟見肘,有病想看醫生都要低聲下氣,她向我哭訴,從未想過老來日子過得如此折墮。 奉勸各位父母,一定要對自己好一點,爹親娘親不及銀紙親,保障自己日後生活,免得晚節不保,喊都無謂。

詳細內容

辣媽CEO:熊家長出沒注意

怪獸家長、直升機家長我們都聽得多,「熊家長」大家又聽過未?即使未聽過,我肯定大家見過,身邊隨時隨地總有幾個。不要以為熊家長是強國獨有,強國家長才適用。熊家長是指一些缺失公德素養,漠視法紀規則的家長,即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見慣見熟的那些,帶着孩子大模斯樣打尖插隊、衝紅燈亂過馬路、隨意破壞公眾設施、放任子女隨時隨地大聲喧鬧追逐嬉戲等隨心所欲的家長。最近讀到一篇網上文章,解釋得很透徹,熊家長就是「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沒有教育」的教育方式,「其根本在於個人主義作祟,片面追求狹隘的個人利益,而無視他人利益和社會集體利益」。 之前我提過外地一個男童,隨父母到親友家探訪,擅自開門闖入人家擺放珍藏模型玩具的房間,已經是極不禮貌的行為;他還竟然眼到手到,把陳列在玻璃櫃中的手辦模型任意拆爛破壞,造成過百萬港元的損失。最後出動了孩子的父母及祖父母一同道歉,承擔責任商討賠償,即使不圓滿,總算把問題解決了。但最近接二連三出現的類似個案,就要訴諸法律解決。 放任大過天 個人主義惡晒 熊家長左一句「你一個大人跟小孩子計較什麼?」;右一句「他還小不懂事,你這麼大了也不懂事嗎?」 一個價值萬元的耳機和三萬多元的24個動漫手辦,被親友家十來歲的「熊孩子」摧殘,熊父母卻以親戚「自己東西不放好,你怪誰?孩子只是湊熱鬧玩玩,那些東西玩具值得了多少錢?」為由,只肯求其賠一點小錢,憤怒的當事人只能訴諸法律追討。這事件教訓大家,沒有最可怕,只有更可怕。你以為熊孩子最可怕?熊爸媽的出現更可怕!熊孩子闖了禍,熊家長左一句「你一個大人跟小孩子計較什麼?」;右一句「他還小不懂事,你這麼大了也不懂事嗎?」的神邏輯,理所當然大聲夾惡,把一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不過熊家長處事,絕對雙重標準。要是認為是自己孩子吃虧了,被欺負被無禮,不公平對待,他們即刻大發雷霆張牙舞爪,不吵個天翻地覆誓不罷休,分分鐘在孩子面前粗口橫飛大打出手,屢見不鮮。類似情况早前在香港的藝術展覽上發生過,熊孩子踐踏破壞了鋪在地上的展覽品,熊家長當然不認為是孩子的錯,反而向主辦單位問責,為什麼不把展覽品好好圍起來,讓孩子有機會走近?作品作者當然怒不可遏,堅持追討損失賠償,我舉腳贊成! 這種野蠻頑劣行為絕對不應姑息,任由熊家族繼續橫行作惡多端。 教育家梁啟超在1902年發表的《論公德》中有說:「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百幾年後的今日,科技物質發展何止一日千里,但文化文明公民道德水平卻是每况愈下,公德的缺失,對法紀規則的漠視,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父母是子女的榜樣,理應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持久深遠。問題子女的背後,一定有問題父母。問題父母的背後,是誰?

詳細內容

辣媽CEO:一石激起千重浪

早前我在這欄中公開悼念兩位受抑鬱症困擾離世的Mentee,迴響之大,超乎我想像。原來很多朋友及讀者都認識不少身邊人,甚至包括自己及親人,正在或曾經受抑鬱的困擾。精神健康,絕對是我們要關注正視的問題。有讀者留言感謝我勇敢公開發聲,希望更多有社會地位的名人起帶頭作用,引起大眾更廣泛的關注。說感謝,實在太誇獎了,我算不上什麼名人,只是一盡綿力,清心直說,講的都是衷心肺腑之言。 反而令我感動的,是有幾位痛失至親的讀者朋友,聯絡我希望商討一下,可以聯手為抑鬱症患者做些什麼;最低限度可以教育一下大眾,認識抑鬱症的成因,究竟是什麼一回事,有沒有方法根治?是否一定只能靠藥物?食精神科藥物是否等於患有精神病?藥物是否有很多後遺症及副作用?如何開解又以什麼方法態度和患者相處?以上所有問題的答案我都很想知道,希望有機會向精神科醫生及相關專業人士請教之後,再和大家分享。 只是幾辛苦也好,根本沒有人理會同情,為了生活生存,只能死忍死頂,哪有時間心情金錢去睇專科咁奢侈? 講起來,抑鬱患者數目激增,年齡屢創新低,幼稚園學生都有病患者,成因究竟是什麼?有人說是和食物環境被污染有關,亦有人認為是性格使然,更有人認為是富貴病,只有食飽唔憂米的人才會有時間心情抑鬱。我唯一敢肯定的,抑鬱症絕對不是一個富貴的人才會患上的病,勞苦低下層一樣有機會患上。只是幾辛苦也好,根本沒有人理會同情,為了生活生存,只能死忍死頂,哪有時間心情金錢去睇專科咁奢侈? 抑鬱豈是富貴病? 幼稚園學生幾歲人仔,理應無憂無慮隨心所欲過愉快童年,究竟被誰奪去了?被迫日日返學做那永遠做不完的功課,上那無止境的興趣補習班,想起都覺淒涼。即使順利考入名校小學,為了再入讀名牌中學,又要繼續追趕成績不容半點鬆懈。跟住又到入大學考DSE的時候,日夜不斷溫習操卷溫習再操卷。 看DSE放榜那些尖子神童的訪問,背後的代價,所作出的犧牲,不足為外人道。 如何定義成功? 最近有年輕人問我,人生一定要成功的嗎?我反問他,如何定義成功?他再問我,人一定要有夢想嗎?我請他先問問自己究竟為什麼而活。就這兩個問題,年輕人思量了,又和我討論了好一段時間,他說沒有辦法給我一個答案。又有父母問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人之常情,子女出人頭地,做父母的誰不想?父母自己想是一回事,子女怎樣想又是另外一回事。問題出於太多父母以創世者的角色自處,理所當然地主宰子女的人生,為子女鋪排他們認為最理想最有出色最千篇一律的人生路,完全無視子女的意願,各有的不同性格興趣,還有難能可貴的獨特性。 身心健康是最大財富 其實有什麼比子女能夠長大成人,健康快樂活下去更重要?身心健康,就是最大的財富,不要本末倒置,恨錯難返。

詳細內容

辣媽CEO: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我懷着無比沉痛的心情寫這一篇悼文!上周日在教堂出席我視如女兒的Mentee的喪禮。28歲芳華正茂,最終敵不過抑鬱症困擾,香消玉殞。令我痛徹心扉的,是兩年多前我已經失去了一個,同樣的芳華正茂,同樣的困擾,同樣的結局,同樣地教我的心破碎! 至愛Mentee連番離世 她們兩個的離去,教我難過的,是我兩次都錯過了見她們一面的最後機會,是我一生永遠都無法彌補的遺憾!我不斷反覆自問,我真的有那麼忙嗎?我可是她們兩個的Son媽,難道抽時間飲杯咖啡的時間都沒有嗎?即使備受抑鬱症困擾情緒波動,心情起伏很大,但她們兩個總是記掛着我,去什麼地方玩都會買手信給我,過時過節除了親手寫賀卡,還會送我小禮物。兩年多的農曆新年前親手整的心意卡,親自送上我辦公室時,剛巧我不在,我唯有透過電話講多謝,一心以為過年之後可以隨時約時間見。我做夢都沒有想過,我倆沒有再見的機會。喪禮為她致的悼辭,「作為你們的Son媽,我不是沒有想過有朝一日,我會在你們的大日子上台講幾句,向在場賓客大爆你們的頑皮劣蹟。只是未曾想過第一次講幾句的場合,會是你們其中一人的喪禮」。 兩個禮拜前打開facebook,收到她celebration party的邀請,認定是她的婚禮邀請,正在嘀咕為什麼沒禮貌不是親自邀請,細看之下頓時愕然,泣不成聲,怎麼竟會是她的funeral? 剛剛出席的喪禮,其實本來應是婚禮。記得早兩個月她是多麼雀躍興奮的告訴我,終於找到她的Mr. Right準備結婚,要約食飯介紹給我認識。飯局當日收到她的信息,說因為近年備受抑鬱症困擾,即使有精神科醫生和心理醫生幫助,病情一直反覆。亦因與未婚夫有拗撬,心情很低落,問我是否介意改期再食,我說當然無問題,還講好再約。五月底我生日,她傳來信息祝我生日快樂,知道我生日月份一定很忙,約定六月中為我補祝生日。兩個禮拜前打開facebook,收到她celebration party的邀請,認定是她的婚禮邀請,正在嘀咕為什麼沒禮貌不是親自邀請,細看之下頓時愕然,泣不成聲,怎麼竟會是她的funeral? 召喚有識之士 助抑鬱患者 可是坊間大多數人對這個病症的認識極度缺乏,甚至有人竟然認為這是活得太好,太幸福的有錢人病,憂柴憂米的人哪來時間心情條件去抑鬱 痛定思痛,死者已矣。我希望幫助其他備受抑鬱症困擾的患者,但不知道我能夠做些什麼。肯定知道患者人數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多很多,可是坊間大多數人對這個病症的認識極度缺乏,甚至有人竟然認為這是活得太好,太幸福的有錢人病,憂柴憂米的人哪來時間心情條件去抑鬱。講來講去,都是病患者自己不夠樂觀,不肯振作,這些看法評語,完全超錯!簡直是在病患者的傷口上擦鹽,火上加油,真正要講少句當幫忙。 講起來,因為我在個人facebook悼念Mentee,引起朋友關注及討論,才知道原來身邊很多朋友對抑鬱症病患者及精神健康問題都非常關注,都希望盡一分力提供協助。我相信首要是由正視做起,令更加多人知道抑鬱症的成因,但我確實不知道應該從何入手。在此向各位有識之士公開求教,歡迎隨時和我聯絡,不勝感激。共同攜手,救得一個得一個。

詳細內容

辣媽CEO:三歲定八十

中國人常說的三歲定八十,原來有科學根據。最近有育兒心理專家指出,只要家長在孩子3歲前養成以下三個好習慣,子女觀念正確基礎打好,將受用一生。我雖不是專家,這三個好習慣,和我自小教導大小T的方針方法,完全不謀而合,當然亦有心得可以分享。 一、 孩子的事孩子做 家傭普及化,孩子殘廢化。3歲孩子,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四肢的協調能力,足以應付日常生活,包括洗臉刷牙,穿衣穿鞋著襪扣衫鈕,吃飯飲水統統可以做得到。從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獨立和自理能力的同時,也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對自己的生活行為負責。可惜事實是,即使上到小學,從未自己刷牙洗臉吃飯穿鞋的殘孩,不幫他就不穿,不餵他就不吃,還要亂發脾氣。我親眼見過十幾歲的中學生,為玩電腦廢寢忘餐,父母傭人只好把食物切細剪碎,輪流在旁一羹羹餵食。做仔的習以為常,做父母的不以為忤,我眼冤是我自己的事。所以今日發展到阿媽每天煮新鮮飯菜送到辦公室陪寳貝仔食飯,有什麼出奇? 尋孩子興趣 遊戲中獲啟發 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執行力 小孩子容易分心,專注力不足很正常,父母只要肯花心思時間,絕對可以培養。所以不要期望孩子從一開始便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能,要先找出孩子的興趣,加以引導輔導。不是去學什麼,上什麼興趣班之類,最好的方法就是從遊戲中得到樂趣和啟發。大T兩三歲人仔時,最愛玩泥膠,她搓出不同顏色形狀的東西,只有她知道是什麼,對此,她樂此不疲,能坐定定玩一個鐘,絕無難度。小T只要能夠和家姐一起玩就開心,玩層層疊UNO煮飯仔都無問題。 根據專家所講,專注力除了有助孩子學習,專注力愈集中的孩子,智商比同齡孩子愈高。 智商會不會真的有增長,我不知道,但看大T單人匹馬赴韓升學,自己顧自己,有紋有路,頭頭是道,應該歸功自小打好的基礎。 三、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專家提醒父母,必須在孩子小時候刻意製造讓小朋友們發言的機會。原因有兩個: 1. 可以鍛煉孩子膽量,避免性格內向、懦弱,被欺凌時都不敢出聲反抗,不懂保護自己。 2. 讓孩子敢於表達,鼓勵他們把心底話說出。孩子把所有問題藏在心裏不敢說,父母無從知道孩子的想法心事,欲幫無從。 細心聆聽 發掘當中智慧 這一點我最有心得,因為大小T兩歲會行識講話,我帶他們到快餐店直接和姐姐哥哥溝通,自行點餐。帶他們到超級市場便利店自行選擇飲品食物,去收銀處自行畀錢。家中大小事情我們都習慣一起商議,由今餐食乜餸,去什麼地方旅行,買車換樓揀學校,到家庭倫理家族中人的相處,兩個孩子都有參與。不要以為孩子年紀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因為他們純潔的心最簡單,亦沒有我們諸多的顧忌顧慮,細心聆聽他們的意見,其實當中不無智慧。

詳細內容

辣媽CEO﹕我和副學士的對話

編按:作者與一位曾念副學士的英國博士生討論香港學生/教育問題,以下為當中書信節錄。 .J:博士生Jenny .張:張慧敏 J:張女士好,我叫Jenny,是英國的博士生。我一直有看您的節目、看您的文章,希望可和您成為朋友,繼續向您學習。儘管我有時不盡同意您的看法(例如我也曾念副學士),但您的一些道理,例如:「機會不是人家給的,是要自己爭取的」,我一直記住。我看到關於令千金的報道,她在韓國讀哪間大學什麼科呢?人在異國,生活不容易吧! 張:Tiffany仍在韓國,梨花女子大學,讀英文和韓文,明年畢業了。出國讀書雖然辛苦,但見識的確廣闊廣博了!懂得獨立,懂得自我照顧,學會靠自己解決問題,絕對比那一紙大學證書更重要。 外國留學 領悟一切非奉旨 J:在外國學習、生活等問題都要自己去解決,就會明白到,在家得到的一切不是「奉旨」。現在大學生的問題,是因為無人珍惜學習的機會。十年前我在念副學士,十年後,我碩士畢業回去做講師了。學期尾,我半開玩笑問學生,為何交了咁貴學費也不上課?他們竟說:無所謂,我家畀得起! 張:我無意、更加不會一竹篙打一船人。我開宗明義講得很清楚,是針對借讀書來做藉口逃避面對自己,根本不願意為自己生活未來負責任的學生。以這種態度讀幾多年書,都不會讀得出什麼成績。我有學生都是靠讀副學士,一步一步爬上來的,無數次對着我哭訴,說讀得好辛苦。自己根本不喜歡讀書,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整個家族,個個都有大學畢業的資歷,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子女沒有。如果為了自己的夢想理想,為了追求卓越,為了增進知識,當然不可同日而語。只要子女行的是正路,我都全力支持! 我自己養兒育女的方針是,盡最大的力量去培養他們獨立自理的能力。我要他們兩個沒有誰,都可以靠自己勇敢堅強活下去! 成大事須家人支持 J:其實我說不同意您對副學士的看法,是因為我覺得讀/做什麼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人對讀書、做事的態度。如果如您所說,讀大學只是「混」張證書回來,咁我絕對同意您說,念副學士是浪費時間。當年我想讀大學,是因為想成為中學老師。回想起來,幸好我沒有在最失意時選擇放棄。我把我在大學網站內的profile發給我媽,她開心到不得了。我是家人的驕傲,但一個人,要做成一件大事,往往要其他人,尤其是家人的支持的。 張:今年DSE放榜在即,父母也好,考生也好,大家都心情忐忑,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所造成的壓力,子女自己心中所想的究竟是什麼?又有幾多父母知道?除了讀書之外,難道人生就沒有其他出路? 拼搏到無能為力 才有資格講運氣 J:事實上,我的年紀比一般同學大,學習期間也失敗過無數次,相比起金錢,對我而言,時間和精力等的損失更大!但我覺得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而且我覺得是值得的。 張:值得不值得,只有自己知,亦只能自己說了算!首先要拼搏到無能為力,才有資格講運氣。機會是屬於肯努力拚搏不放棄的人!

詳細內容

辣媽CEO:家長12個壞習慣

人無完人,聖人都有錯,父母當然不會例外。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孩子造成深遠影響。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所有父母看不順眼,不能接受的壞行為、壞習慣,是從誰的身上模仿學習,又是被誰縱容出來?我敢講,這絕對反映父母自身的修養和教育方針。以下12個壞習慣,請各位父母數數自己究竟有沒有?有錯,就要改;要改正,必須要由父母自己改起。 有錯就要改正 1、對孩子有求必應 簡單以買玩具來說,很多父母會認為負擔得起,放任孩子喜歡買就買,結果全屋堆滿玩具,玩兩玩就成為垃圾。父母要是敢不從,孩子不能從心所欲,結果會如何?以後點收科? 2、沒有禮貌 禮義廉恥,以禮先行,待人接物,做人做事,禮多人不怪,無禮誰理你?長幼尊卑,和身分無關只和年齡有關,今時今日,重視家教講禮貌的,還有幾多父母? 3、讓BB玩手機電腦 電子奶嘴的禍害,罄竹難書。科學家不斷有研究報告,證據確鑿,指會影響智力、發育。為了令BB不吵鬧不煩,成功令BB上癮;日後竟然反過來責罵子女,日夜掛住打機? 4、拿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 明明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明知十隻手指腳趾都有長短,硬是要拿手指公和腳趾公做比較,有意義嗎?有道理嗎? 5、過分保護 怕子女受傷,所以父母認為危險的遊戲全部不能玩。怕子女被欺負,所以永遠聲大夾惡,理所當然要全世界包容。除了把子女養成鵪鶉,或者極度自大,還有其他可能嗎? 6、拿孩子做出氣袋 在外受了氣,死死氣低頭忍受不敢反抗,回家拿完全無辜,沒反抗能力的孩子來出氣,算什麼父母?自己生活上工作上的種種不如意,關孩子什麼事?為什麼要由他們來終極承受? 7、說謊 答應了孩子的事,不可能講過就算數。孩子講大話,父母暴跳如雷,父母講大話,孩子暴跳如雷很正常,怎可能雙重標準?做父母不能以身作則的,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做得到? 8、做事拖拉,不以完成為目標 一開始就是求其,做什麼事都毋須有結果,自然毋須有後果要負責。最壞的是,為孩子的懶散不負責任準備了完美的下台階。滿足感成功感都不會有,一輩子一事無成,不就是一早預設了的下場嗎? 9、不守規則,破壞秩序 細路仔係咁㗎啦!大條道理毋須遵守規則秩序,今日在家中橫行做惡霸,他日在社會做什麼? 10、當眾批評羞辱 不管參加什麼比賽,對孩子當眾批評,這種場面情况實在見太多,除了心酸更加心寒!勝敗乃兵家常事,對着自己的孩子,有必要出言出手那麼狠毒嗎? 11、用錢作補償 父母因為很忙,極之忙,心存歉疚,所以就以零用錢,或者孩子根本不該用的奢侈品作補償。但孩子需要的,根本是用幾多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父母們,你們可知是什麼? 12、EQ低脾氣大 發脾氣是本能,壓得住不發是本事。尤其對象是孩子,除了循循善誘,只能有耐性地不斷重複地循循善誘。EQ絕對可以後天修煉,父母子女一起學習,不是更好嗎?  

詳細內容

辣媽CEO:啃老 虐老

身處這個生存容易生活很難的年頭,做父母的要是還死守養兒防老的觀念,決定生育有可能是一輩子最錯的決定。不是說孩子一定沒有孝心,只是衣食住行樣樣都貴的香港,年輕人靠人工養活自己已經很不容易,要孝養父母,非不想,唯不能也。而且的確愈來愈多「老奉」不願工作,宅在家中靠吸父母血為生的不肖子。絕對沒有性別歧視,不分中外,不肖的確實是兒子居多。 父母捱生捱死仍遭抱怨 最近美國紐約就有父母,因為受不了已經30歲的兒子,自8年前失業後搬回家住,8年來好食懶飛無所事事在家啃老。好言相勸無效,貼埋錢請他走,錢到手花完依然賴死不走。父母無計可施,只能從法律途徑入禀法庭趕他走。那兒子在庭上直認連家務都從未分擔過,但竟然無恥到在庭上自辯時指摘父母下驅逐令太可惡。法官判父母勝訴,那兒子立刻表示會上訴。本來骨肉至親難分割,父母要狠心公開在法庭割席已經夠難堪,面對無賴兒子沒完沒了的糾纏,那對父母可以心死到什麼程度? 我知沒有如果,但要是八年前企硬不讓失業的兒子回家住,今日的局面,一家人的關係,會比現在更好還是更差? 新鮮滾熱辣又有人在親子網站,轉載一名年輕人出的post,埋怨父母當年無遠見,「一早應該留返啲錢幫我畀首期好過供我去澳洲讀書!」如果這個年輕人當日是被父母強迫去澳洲讀書的話,都總算講得通,但當日是年輕人因為「好怕出嚟做嘢,repeat又覺得好瘀,於是就嗌阿爸阿媽供我去外國讀」。這筆帳怎樣說都不能算在其父母身上吧?畢業之後,父母要求返來搵工是最正常不過,順理成章的要求。年輕人卻說是勉為其難要接受的現實。至於搵工過程他自言遭受白眼搵工難,結果回港幾年,一直只從事和專科無關的文職工作,有沒有出國讀書根本沒有分別。年輕人的總結是:「有時我會諗如果會考嗰陣,阿爸阿媽用筆錢幫我畀首期,?家就唔使咁辛苦,日日hea仲賺到幾百萬,?家累我做死一世都搵唔返!」這個年輕人父母的遭遇下場,和美國紐約的,相信殊途同歸。 我自己亦有親戚,母親有心臟病承受不起操勞,父親早年工作從高空跌下腿骨折斷。但為圓兒子的留學夢,不惜把本來已經供滿的房子加按套現,兩公婆努力工作供樓。兒子學成歸來,找到理想工作,但父母生活經濟壓力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因為兒子嫌房子太小沒有私人空間,妨礙他繼續讀書進修為由,要求父母另買物業分開自己住。父母只好再把房子加按,為兒子繳付首期。不過兒子講到明,只能負責自己房子的供款。父母一把年紀,死頂日日做十幾個鐘,做兒子的可以只顧自己,置身事外視若無睹無動於中?值得不值得我這個局外人沒有批評的資格,但確實眼火爆。明明可以安享的晚年,結果捱到死都唔得掂,早知今日的話,會不會有當初?

詳細內容

辣媽CEO:應付孩子扭計

由始至終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堅信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子女的行為乖張偏激不受控制,問題源頭必定出自父母。只是太多父母把責任推在孩子「生性如此」就理所當然,無視子女行為的不當缺失,更大模廝樣把自己的失職失責推得一乾二淨。 以平靜心情面對孩子情緒 我的一對子女今年分別18及23歲了,最備受讚賞的,是二人有禮貌有規矩有家教。很多家長都問過我,究竟用什麼方法管教,希望我分享心得。孩子小時候當然會犯錯,會有不恰當的舉止及行為,我向來性格火爆,講起來要感謝大小T,給我太多機會實習磨練EQ。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難搞的莫過於「發脾氣」,我這個過來人是如何處理? 孩子都是人,有情緒很正常,我們做大人的誰沒有?但子女從來不是父母和任何人的發泄對象。面對孩子鬧情緒,我的方法是保持克制,以最平靜的心情去面對。小孩子最聰明,最清楚如何令大人就範,還有對誰用什麼方法最奏效。知道發脾氣不會獲得理會,心平氣和好好講反而有機會達成共識得到想要的,還有需要發脾氣嗎?不過當中亦涉及期望管理,最令父母尤其是新手束手無策的,是孩子經常扭計要買玩具或者零食,在公眾場所面對子女發癲,為免場面失控失禮街坊,結果無奈就範。 惡性循環變本加厲正式開始,每次帶着子女出街都像困獸鬥,局內局外人都尷尬痛苦到不得了。 「先小人後君子」教育 最易令孩子失控的場合莫過於去玩具店。我家做法是,首先大小T兩個自小都沒有被培養買玩具的「必須」,但有定期到玩具店開眼界的習慣。每次帶他們出去前,我已經開始「先小人後君子」教育,講清楚我們去什麼地方,將會做什麼,過程目的是什麼。每次到玩具店之前,講到明只是參觀,參觀完畢會帶他們去食最心愛的乳酪。我們一家抱住睇咗等於買咗,試玩等於玩咗的心情,高高興興睇完玩完,食完乳酪歸家去。 講到底,之所以會出事,不是因為孩子扭計脾氣不好,而是父母信息不明,立場不夠堅定,總是以為孩子少不更事,無意中給孩子錯誤期望,更加忽略教育他們管理期望情緒的重要。有心理學家講過,孩子是最叻的談判專家,絕對清楚用什麼籌碼方法令大人屈服。食髓知味,初則哭鬧,然後尖叫再滾地,動粗動手動腳打人只是遲早的事。只要夠癲夠狂,父母大人一定會投降,要什麼都一定得到手。什麼都不用講,用發脾氣來做手段就得。 做父母的自己管教無方,孩子的「唔聽話」根本一手造成。 還有一點我希望各位家長必定要留意,就是電子奶嘴的禍害。玩玩當然無問題,但一旦養成習慣,想他們放低就難,脾氣情緒可以激動到難以想像的程度。子女的問題是父母的鏡子,責罵子女之前,先好好反省一下吧!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