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媽CEO:給20歲小T的信

小T:時間過得真快,我差一點就忘記了下一個禮拜就是你的生日。還有我真的是老了,差一點竟記錯了你今年仍是19歲。媽媽先祝你生日都快樂,快高長大肉騰騰! 兜兜轉轉去了英國讀大學,多謝你用成績告訴我,這是一個非常明智又正確的決定。我講的不是你出類拔萃的成績,而是你多麼的享受大學生活,你發掘到讀書的樂趣,記憶中從未見過你像開籠雀般講個不停,燦爛的笑容,堅定的眼神,談吐舉止溫文爾雅大方得體,媽媽衷心替你高興。 智勇雙全真君子 惟胸襟不夠廣闊 小時候和你返學校見班主任的場面歷歷在目。每一年的班主任老師們,都對你的課堂表現讚不絕口,還有異口同聲為考試成績未能反映出你的優秀抱不平。見證你到英國讀書之後歸來的脫胎換骨,優異成績的背後,媽媽知道你很用功努力,廢寢忘餐寒窗苦讀,用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實力。昔日的小T今日羽翼已豐可以振翅高飛了,寫這封信給你的時候,我按捺不住激動,心中有說不出的欣慰和感動。 媽媽對你的期望,是成為一個智勇雙全真君子。做人處世緊記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勇者無懼、智者無華、霸者無雙、仁者無敵、無欲則剛。要真正明白當中的大道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的思想眼界見識見地都有大將之風,唯獨胸襟不夠廣闊,得勢不饒人,媽媽是個過來人,希望你不要重蹈我覆轍,能夠修心養性,理從是處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 媽媽不願成包袱 願你大鵬展翅 你心地善良宅心仁厚,媽媽一早知。你有雄心壯志希望幹一番事業,不只是為了吐氣揚眉,是為了有能力令我安享晚年頤養天年,你的一番心意,我亦知。但其實你有這樣的心思心意,我已經心滿意足。我不希望成為你人生的絆腳石,更加不希望成為你的包袱,還記得媽媽早就送了你一對翼嗎?男兒志在四方,我最想見到你雄心壯志大鵬展翅,開拓你想要的未來。 剛剛在facebook分享了你們兩個小時候和我的對話,特別highlight的,是你小時候答應一定會讓我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好,承諾不會和對我不好的人結婚。當日的媽媽的確有私心,總想兒子留在身邊陪伴多一點。但都只不過是和你開玩笑,千萬別當真。你的人生路,媽媽只能陪伴你一程,不捨不捨還需捨,我們終須一日會永別。所以如果有幸遇上一個和你志趣相投,可以攜手結伴走屬於你們兩個的人生路的女孩,你要好好珍惜愛護。 你和姐姐兩個都是上天的寵兒,自小備受寵愛在呵護備至中成長,還得到很多長輩的關懷和支持。所以你要記住常懷感恩的心,不能浪費上天賜予的天賦才華,不可以辜負愛護你的所有人的期望。除了努力讀書,還可以作更多方面的不同嘗試,人不風流枉少年,記住風流不下流,學識保護自己就得!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5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大個女去男友家過夜要批准?

「Son姐,想請教你。我個女同你大T年紀差不多,如果她想去男朋友家過夜,你覺得是否要問准你或只係講聲就去?做父母怕女兒會蝕底,又覺得女兒太隨便;但女兒覺得點解要父母批准,都咁大個人,仲要下下父母批准,唔係啩?結果女兒先斬後奏,我們為此常常家嘈屋閉!另外,我仍有一個即將大學畢業的女兒,怕她學家姐一樣唔返屋企瞓,有時候只好講大話幫家姐隱瞞!唔知點搞好,請你指點一下!」 父母愛子女之心切,尤其是女兒,總想保護呵護,這個我完全明白。不過先旨聲明,我的答案和你想要的肯定不一樣,如果真心問我意見,我請你先放下父母身段,摒棄完全過時守舊的思維、固有既定的成見,好好學習如何和已經成年的女兒溝通。改變,由信任和放手開始! 女兒是獨立個體 父母不能高高在上 我相信你兩個女兒一直都在你身邊成長,你才有可能一直操控和如此緊張。但是你必須要接受,女兒是獨立個體,有自己的自由意願。尤其女兒已經長大成人,不管如何,父母都不可能以高高在上的角色及身分,去約束及束縛她的人生思想及自由。 你講的蝕底,我相信是怕女兒在男友家過夜會發生性行為吧?如果真要發生,也不一定要在男友家,也不一定只能在夜晚才能發生吧?說實話,你的女兒已經很乖了,交男朋友後願意告訴你,去男朋友家過夜亦預先通知你,免得你擔心;偏偏你不領情,咬住不放,搞到家嘈屋閉,誰是始作俑者?換轉是我,索性執埋包袱搬去男朋友家同居,看你奈我如何? 不要誤會我鼓吹婚前性行為,相反,我的立場其實相當保守。但對着一對子女,我從不避忌,在他們讀小學時就開始直率坦誠討論,直接問他們對性行為的看法。不過討論的重點並非可不可以,而是該不該、能不能。該不該超越友誼的底線?能不能為自己做的行為負責任? 父母應做的是灌輸正確性觀念 「性」這個話題,在你家裏肯定是個禁忌。看看我的大T,19歲獨自去韓國讀書,5年半的獨立自主生活,她交什麼朋友,和什麼朋友發生什麼關係也好,我管得了嗎?食色性也,食和性都是人類的本能,成年男女,男歡女愛,誰管得着?莫講談情說愛,即使談性說愛,又有何羞恥之有? 父母能做的、應該做的,是灌輸教導正確的性觀念,而不是操控規管子女的行為。我相信你的小女兒肯定不止19歲了吧?家姐交男朋友光明正大,有什麼需要隱瞞?去男朋友家過夜不能接受,如果女兒告訴你是和女同學們一起去露營去旅行的話,你又可以點? 你問的問題,答得我很累,感受到一對女兒在你的「悉心」照顧管理下,活得有多累多壓抑。希望你學習做一個開通明事理的現代媽媽。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4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不做「為你好」的父母

網上新書推介,一名在台灣從事殯儀館接體員「大師兄」寫的新書《比句點更悲傷》,作家張大春強力推薦:「往生者其實沒什麼好怕的,最慘也是支離破碎……活着的人那種聲嘶力竭,比死亡更刀割。」教我觸目驚心。 (網上圖片) 作者自述:「這邊是殯儀館,不是卡通,不是遊戲,不是連續劇,沒有重來,沒有存檔,不能起死回生。有的是悲哀,有的是早知道,有的是還沒說出口的愛、感謝,以及對不起。」教我喘不過氣。 給父母遺書:今生不再相欠 來生不要再見 但以上都不及書中一個真實故事,教我心情沉重到久久未能釋懷。一個碩士畢業的青年,某日突然跳樓,只留下字條:「今生不再相欠,來生不要再見,給你們兩個自私的王八蛋!」那兩個自私的王八蛋,大家認為會是誰? 始作俑者是他的父母,目睹兒子的支離破碎,崩潰哭喊:「對不起!對不起!我們是為你好吖!」好一句,為你好!教我毛骨悚然! 青年的出身都不錯,自小背負父母的期望,被努力栽培,希望他日有成就。只是青年不知道是沒書緣,還是什麼原因,以讀書成績來評價的話,不算聰明就是。即使這樣,依然考上大學,繼而考上研究所。沒想到,踏出研究院之後,面對的竟然是一條絕路。因為,一紙碩士畢業證書,未能為他帶來一份父母喜歡又認為體面的工作。 據說他在連鎖店找到一個主管職位,他父母說:「我好不容易養你那麼大,你去當店員?」之後找到一份園區的工作,父母說:「我好不容易養你到那麼大,你去當工人?」結果之後,他不再找工作,整日閉關宅在家中,他父母又說:「我好不容易把你養到這麼大,你不去找工作?」 然後某天早上,青年吃完他人生最後一頓早餐,最後一次被父母嘮叨,然後把碩士畢業證書撕爛放在口袋,留下遺書,跳下來結束一切。 「今生不再相欠」,說有多淒涼就有多淒涼!父母賜予的生命,只能用死償還了結。「來生不要再見」是因為這一輩子受夠了!他的無聲吶喊,震撼我心靈,不自覺淚流滿面。 作為一個旁觀者局外人,尚且如此難過難受,作為他父母的,即使幾痛不欲生,生不如死,已經沒有辦法挽回鑄成的大錯。 父母與子女天生的關係,是至親,是獨一無二的血緣關係,父母為子女好而不惜一切,無所不用其極,難道有錯?如果所謂的為子女好,是情緒勒索,是條件,是因為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你們不聽話、為什麼不努力讀書報答我的養育之恩的話,大錯一開始就已鑄成! 一日父母改變不了子女是自己附屬品的思維,孩子就不會有好日子過。要是真的為子女好,應該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只要不是作奸犯科,沒有傷天害理,體諒包容,尊重支持信任,讓孩子自由選擇走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路。 生命無價,誰都沒有資格為他打分數!明明條條大路通羅馬,何解偏偏逼上絕路?

詳細內容

辣媽CEO:難搞身後事

  「Son姐,家中有親人過世,大家都各自為先人用什麼宗教大殮而傷和氣。好想Son姐你用篇幅寫這方面問題,給大家參考。家中一員係基督徒,希望過世的人一齊信,就算已表明立場,佢仍然不停不停講,令到大家關係不好。大前提是先人是信道教,亦是位道生?!」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清官難審家庭事,你呢個問題真係難上加難! 雖然幾時死、點樣死,無人可以預知,肯定知道的是我們都會死。死,是每個人人生的必然終結。不是我百無禁忌,而是根本沒有辦法迴避,所以何須迴避? 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生時講清楚自己究竟想點。不過即使講明自己想點,原來家人依然有權不遵守。生前即使自願簽了器官捐贈同意書,只要死後家屬不同意,也一樣可以推翻!我想來想去都不明白,為什麼器官捐贈同意書不能像遺囑一樣,得到法律上的認可保護和保障? 這位讀者所講的情况,在我親戚家中亦曾發生。老人家是虔誠道教徒,家中設有神壇供奉,還有地主神主牌。因為子女中有虔誠基督徒,希望他日有機會和父母同在天家,老人家住院期間,已不斷安排教友和院牧探訪游說。結果搞出大龍鳳,老人家大發脾氣,連教徒兒媳也一起趕走。不歡而散,而一家人的關係亦大不如前,各自心中都有條刺。何苦呢? 宗教和婚姻一樣 講的是尊重 講到底,即使一家人關係如何親密也好,怎樣為對方着想也好,但其實宗教和婚姻一樣,講的是尊重,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尤其是老人家,年紀愈大,本來就會愈固執,信了一輩子的道教,怎能貿貿然改信其他宗教?勉強,亦勉強不來。 親人過世之前,如果有表明身後事是採用什麼宗教形式舉行,遺願理應和遺囑一樣,應根據先人的指示執行。否則,先人信奉道教,亦是位道生,喪禮可以採用道教形式進行,亦可在沒有任何宗教形式之下舉行。 不怕得罪照直講,其實逝者已矣,不管用什麼形式搞喪禮,都是做給其他人看,尊重死者的話,就讓他莊嚴安靜地走完他人生的最後一程。 我母親生前拜神佛,亦有去教堂,正如她所講,入廟拜神,入屋叫人,是禮貌也是尊重,但求平安心安就好。至於死後安排,她很豁達瀟灑,人死如燈滅,一早講好死在哪裏,葬在哪裏,也毋須搞任何儀式。本來講好死後捐遺體做大體老師,沒想到最後竟然如她所願,在旅途中說走就走。我遵從母親吩咐,就地火化,一半灰撒落黃河,繼續走她未走完的旅途。而另一半則帶回港,放在她生前最愛去的地方。 至於我自己,一早已和一對子女及我的至親好友們講清楚,拒絕任何儀式,毋須在殯儀館敲鑼打鼓,可以的話,就捐出遺體讓我做最後一次老師。否則火化之後,就和母親一樣,一切隨風就好。死前講清楚,死後無煩惱。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2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錯在和孩子做朋友(下)

上期和大家分享洪蘭老師「5點教父母應該如何做父母」的第1點,今集繼續講餘下4點。 2. 有口齒,有威信 洪蘭老師以源出於孔夫子、商鞅變法時加以實踐的「民無信不立」,指出教養孩子的基本原則是「令出必行」。即使父母子女,彼此建立信用的重要,都毋須多講了吧?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年紀小,無記性,所以信口開河,以為講完算數沒所謂。殊不知做了極差的示範,立了極懷的榜樣。日後再講什麼,孩子全都不會當認真。有錯要認,打要企定是原則,亦是我家的家規根本。牽涉到原則及根本的事,不會有討價還價的空間。但我答應過子女,只要肯坦白承認,即使錯都會得到原諒,因為我言出必行,說到做到,所以孩子從不會亦毋須講大話。 3. 善用Time out技巧 孩子年紀小,難免控制不了脾氣情緒會哭鬧。孩子吵鬧的時候,應該點處理?洪蘭老師教的方法,我相信對現今很多父母來說都很難做出,包括我這個辣媽。 「暫停所有活動,把他抱到房間,關上房門;在外面餐廳用餐,便抱到車上,放在兒童椅中,把門關上,然後數數。每增加1歲,暫停活動的時間加1分鐘,所以5歲孩子的暫停時間是5分鐘,然後再打開門,跟他說理。」而我的Time out方法,是告訴孩子當他們哭叫的時候,我一句說話都聽不入耳。等他兩個情緒平復了,有話可以好好講之後,再來找我慢慢講。經驗加實驗證明,確實係有效嘅! 4. 孩子需學會尊敬父母 無論關係如何親密,父母長輩都需要尊重孝敬。最簡單如食飯,一定要等長輩入座,開始食飯之後,小孩子才可以吃。長輩疼惜孩子,把最好的餸菜都夾給他們,可以;但孩子嫌三嫌四,揀飲擇食,只挑自己喜歡的然後要所有人遷就,絕不可以!看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父母的態度,就可知他日自己孩子對自己的態度。 5. 父母扮演好監督保護責任 洪蘭老師直指很多父母們有一個很錯誤的觀念,「以為跟孩子做朋友才是好父母。其實朋友是平輩,可以沒大沒小,父母是長輩,不可以如此放肆」。老師引用一名美國家庭醫生Leonard Sax的著作Why Gender Matters,作者透過研究被學校送到診所做過度活躍評估的兒童,得出來的結果竟然發現,大部分個案都不是先天血清素不足,而是被過度溺愛包容不受控制約束所造成的。寫書的目的,是想呼籲父母認清自己擔當的究竟是什麼。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擔當的就是監督保護的角色,而不是孩子的朋友。研究進一步發現,不論父母用什麼管教方式,只要肯花時間經常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長,行為人格都會發展良好。 如果最基本的人格品格都從缺,幾高學歷,一屋證書又有何用?

詳細內容

辣媽CEO:錯在和孩子做朋友(上)

在孩子權高漲、孩子王當道、家教淪亡的今日,一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樣的局面究竟如何開始形成? 很多自以為開明開放的父母,說不要孩子把他們當作父母,無分彼此做朋友。因為要和孩子做朋友,所以不能用父母的角色去管教制止孩子的所想所做。不管有理無理,不論場合,不管其他人死活,孩子都可以率性而為。他們一句:細路仔係咁㗎啦!任由孩子為所欲為,胡作非為。 自以為開明 其實疏於管教 這批家長口口聲聲尊重孩子的自由及權利,驟耳聽來蠻有道理,理所當然。當父母和孩子是在做朋友的話,大家就是平起平坐的平輩,憑什麼說管教? 真的要多謝洪蘭老師,我無意中發現老師幾年前寫的文章:〈錯誤的觀念:以為跟孩子做朋友,才是好父母!〉。洪蘭老師寫的「理所當為」,我誠意再一次向大家推薦! 洪老師在文章內說的個案,是一名留美碩士回台灣找工作,他自覺條件好,是個打着燈籠沒處找的人才,他認為好工作應該自動找上門。結果等了4年,配得起他的工作未有出現,但拍拖9年的女朋友卻步步高陞,和他的距離愈來愈遠,要求分手;他竟然惡向膽邊生,開車撞女友,再兩度掉頭撞向她,誓要置她於死地。 警察逮捕他時,從他車上搜出一封信,內容說:「我最大問題是一直沒有辦法自立,32歲連自己都沒有辦法養活。這個家,比人家差;你們做父母的責任很大。我們都還在讀書,你們就不努力工作了;子女有樣學樣,變得懶散、不積極。你們根本不應該買房子給我與弟弟,讓我們太早就不學會努力工作。」 千錯萬錯原來都是養育他父母的錯!我隔着個mon都有想一巴車埋去的衝動! 不過,這一巴,究竟應該車向他的父母,還是這個人渣?雖然以上個案在台灣發生,但其實放眼香港,類似個案雖未去到如此極端,但這種高不成低不就、攞正牌做隱蔽青年甚至中年、名副其實的廢中青,我也見過不少。 洪蘭老師除了勸喻各位父母,要馬上檢討自己是否豎立了壞榜樣,還提供了5點建議,教父母應該如何做父母,是管教教育孩子的基礎和根本。今期先分享第一點: 孩子的行為是父母的鏡子 1.幼兒養成好習慣 孩子的行為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待人接物方式,就是孩子的待人接物方式。所以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有教養的父母才教得出有教養的孩子。不過很多父母所謂管教教育,只不過是口頭禪,講咗等於做咗,沒有落實貫徹並徹底地執行。 好習慣要有紀律,要堅持經年累月養成,但壞習慣話咁快就學到,一旦養成,就經年累月都改不了。 洪蘭老師說從動物實驗中得知,先不管習慣是好是壞,任何習慣即使是戒掉了,還是三不五時會再出現,只是強度沒有以前厲害,這叫「自然回復」。 老師的這一個結論正中核心:「所以幼兒教育最重要在良好習慣的養成,而不是送去上什麼才藝班。」 另外4點下周再續。

詳細內容

辣媽CEO:折翼的天使

先表明立場,我對那些以虎媽身分,還有以子女考入一流名牌大學引以為榮的媽媽,從來不敢恭維!我本身正受其害,在典型虎媽的一言堂操控掣肘教育下,委曲求全,毫無尊嚴的成長經歷,那壓抑那羞辱那痛苦那難堪,雖然事隔幾十年,至今講起,錐心之痛依在。 雖然媽媽過身已經5年,雖然我做了媽媽之後也體諒她所做的一切可能出於愛女心切,我亦自問內心已經十分非常強大,但始終無法釋懷。那烙印烙得太深,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依然沉痛窒息。想當年不知哪來的勇氣蠻勁,膽敢「抗旨」說不,站出來、豁出去和她對着幹。想深一層,如果不是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已經忍無可忍,都不會壓出我如此這般大的反抗力。 可惜事實上,有勇氣頑強反抗的子女,比起逆來順受、默默承受、忍無可忍重新再忍的,為數實在少得可憐!很多父母,都投訴埋怨青春期的子女行為反叛,不再像小時候般聽教聽話,行為性格愈見乖張暴躁,總之一言九「頂」,無法控制。但大前提是,雖然父母對子女確有養育之恩,但每一條生命本來就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與生俱來都有自由的意志,父母可以對子女有期望,但子女沒有責任滿足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父母的話一定是對的嗎? 而且,孩子的好與壞,為什麼是以聽不聽話來做準則?父母的話一定是對的嗎?孩子的話一定是錯的嗎?說有多諷刺就有多諷刺,多少年輕人聽教聽話,跟着父母盲目相信的成功方程式,天昏地暗馬不停蹄讀書考試補習,賠上了犧牲了應該快樂愉快成長的童年,亦步亦趨,步步為營地長大,結果呢?父母們說好的康莊大道呢?承諾過的錦繡前程呢?那失落那失望那空虛那徬徨,想着都覺心痛,教年輕人如何面對是好? 追求成功 勿讓自卑感作祟 這已經超越了生仔要考牌的要求了!是對生命的尊重,是生命的意義,是存在價值的層次了! 我講過太多次,沒有一個年代的孩子,及得上這個年代的日子過得更壓抑更痛苦。虎媽虎爸要孩子獨佔鰲頭出類拔萃,無所不用其極,美其名是為了孩子好,說穿了其實是面子工程,簡單直接來說就是自卑感作祟。說什麼自家的孩子都不能比別家的比下去,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著作《自卑與超越》,認為人天生存在自卑感,但是擁有自卑感並不是什麼壞事,而是促使追求優越、追求成功的動力。他認為人格的形成是在幼年,4至5歲是關鍵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在環境或者家人等的不良影響下成長,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例如被寵壞的孩子在日後的生活中,就容易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因為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結,缺少了克服問題的能力。 大小T的18歲生日,我都分別以「媽媽送你一對翼」為題,開宗明義送上隱形翅膀,信任放手支持他們兩個天際翱翔追夢去!明明是天使,何堪被折翼?  

詳細內容

辣媽CEO:4種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行為

最近在網上讀到一篇關於教育親子的文章,提及父母的說話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尤其華人家庭,父母希望孩子聽話就是乖孩子,讀書成績好就是好孩子,但就忽略了對子女性格人格的栽培,還有讓大家可暢所欲言地溝通的重要。 文中提及父母對子女最有影響力的行為,竟然和我對大小T自小的教育同出一轍。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雖然與生俱來無法改變,但絕對需要下苦心經營。言教身教,除了用說話,還要用行動來證明父母絕對值得孩子信任依靠。孩子的未來,我們和他們一起打造。依據那篇文章,加上我個人經驗,總結出以下4點,希望能給各位父母作一點參考: 1、對孩子坦白,包括是指出他們的錯處,還有父母承認自己的錯處。即使說出真相會令孩子難堪難過,都必須要講,但當然可以因應子女的年紀及理解能力調節,用他們明白的語言方法好好講。 父母無法指出孩子們的錯處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盲目縱容溺愛,自家的孩子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有錯;二是不負責任,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交託給傭人及其他人,包括學校和補習社。 孩子有錯,不是視而不見,是根本不見。還有很多父母為了保護孩子不想他們擔心,無論自己在人生、工作事業上,遇到幾大困難,面對幾多衝擊也好,都會選擇粉飾太平,報喜不報憂。孩子被蒙在鼓裏,不知民間疾苦,不知日子艱難,對一家人都沒有好處之外,更可惜的是白白錯過了令孩子明白人生哲理的寶貴機會。 鼓勵孩子「犯錯」 2、孩子做錯了,責罰責罵只會令他們更害怕出錯,想盡方法逃避面對事實,甚至不斷講大話去逃避責罰。相反,孩子做錯了,若得到父母鼓勵、諒解還有開解,吸收經驗再接再厲重新再試。跌倒,有勇氣重新站起來,困難,亦有信心去克服。自古成功在嘗試,所有成功都由失敗開始,想孩子成功,就要強化他們的內心,不怕失敗勇敢面對挑戰,要經常講正面鼓勵的說話,羞辱和詆譭的絕不能講。 讓孩子追逐自己理想 3、講到底孩子最在乎的,是父母的信任,這個信任,不只是孩子們所講的說話的真確性那麼簡單。父母要相信他們的能力,讓他們去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放手信任支持,讓孩子追逐自己的理想。相信他們,因為未來是屬於他們的。無條件的信任、無條件的支持,是每對父母能給予子女們的最佳禮物。 4、家,是避風港。一家人永遠是一家人,甘苦與共,不離不棄。因為一時意氣之爭,因為雙方的觀點角度不同,吵了一場交,破壞了關係;贏了一場交,輸了一個家,值得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破碎的關係不是來自一時三刻的破壞。所以還原基本步,如果父母和孩子小時候已努力建立維繫關係,做足以上1、2、3點的話,劍拔弩張動輒得咎反面反枱的場面,根本不會出現。

詳細內容

辣媽CEO:返屋企食飯變成奢望?

我除了是幾個專欄的作者,近幾個月心血來潮,其實係被睇小,條氣唔順,扚起心肝在自己專頁做facebook Live。結果反應熱烈,完全超乎我想像,原本打算一個星期一次的直播,變成一個星期做4日,依然有觀眾說不夠喉,想我日日開Live咁話。如果得一知己死而無憾,能夠得到一班好到無得彈的忠實粉絲的愛戴和支持,真正夫復何求? 不得不讚我的忠實粉絲心水清。幾日前,我直播時狀態麻麻,精神恍惚,他們知道我絕不止是身體疲累咁簡單,紛紛留言關心,問我發生了什麼事。知道大家擔心我,真的很窩心,但身為香港人,實在無法掩飾我此時此刻的無力感,和忐忑的心情。 與家人反目 為抗爭捱餓 剛剛看到一個訪問,受訪對象是不惜和家人反目都要走上前線的少年人、青年人,當中不只有大學生,中學生都為數不少。年紀最細的那人,我相信只有十二三歲。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跟立場不同的父母和家人,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他們因為已把零用錢及積蓄全都用來買裝備給自己及同路人,坦然承認無錢開飯,所以一直捱餓。其中有的已好一段時間沒回家,即使有回家的,為了避免和家人爆發衝突,也不想面對父母的鄙視和指摘,一家人互當對方透明。 家,只變成了借宿的地方,再沒有人關心他們究竟肚唔肚餓?食咗飯未? 話雖如此,即使義無反顧不理後果走上街,當記者問年輕人心底裏的渴望是什麼的時候,答案是事情得到解決之後,可以回家食餐最窩心最溫馨最好味的住家飯。如何勇武如何灑脫如何置生死於度外也好,始終最想的還是家。 齊家不能 何以治國平天下? 誰是誰非,各有各的立場,但我作為一個媽媽,聽到有年輕人說已經很久未曾吃夠飽,又有說父母開飯都無預自己,所以晚晚捱餓出門,很心痛年輕人的同時,我相信他們的父母何嘗不是一樣心痛?政治立場的分歧,摧毁了幾多家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連最基本的修身齊家都做不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世上最具殺傷力的武器,不是機關槍坦克車,而是我們的舌頭,所以一言可以興邦,亦可以喪邦。而擁有最強大威力,足以修復撫慰所有受損害被傷害心靈的,是愛。只有愛,可以化解仇恨;只有愛,可以帶來溫暖。 一言喪邦 靠愛修復解仇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歌林多前書13:4-8 這些日子,大家都很疲累了!可不可以暫時停下來,大家放下成見,平復心情稍作喘息,趁着中秋佳節,做子女的,回家和父母做節食餐飯;做父母的,主動約仔女做節食餐飯。有什麼比得上一家人同枱食飯,人月兩圓更愉快美滿?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如果爸媽不快樂

最近接二連三接觸幾個所謂「叛逆子女」的個案,了解內情之後,不約而同地發現,其實都是由父母的原生家庭成長背景,父母和他們再上一代的相處,一直伸延出橫跨3代的問題,是血淋淋的禍延下一代。 原生家庭,無論愉快不愉快也好,和父母關係融洽不融洽也好,對子女都會造成一生不能磨滅的影響。但是否父母來自破碎家庭,或者童年時跟父母的不愉快經驗,就注定不能成為好父母?小時候被父母如何對待,長大後就得一定依樣葫蘆,如此這般對待自己的子女?我即時聯想到粵語長片中的婆媳關係,當日自己做媳婦時被奶奶欺負折磨,他日輪到自己做奶奶時,就以同樣的手法來對待媳婦作為報復。能有多無辜就有多無辜!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要報仇應該找奶奶報,為什麼要發泄在無辜的弱小身上? 兄長是惡徒 弟弟是律師 先和大家說一個真人真事的大學研究案例。一對兄弟,同樣地成長在一個父親不斷犯法的家庭。父親不是打家就是劫舍,這邊廂出獄,那邊廂又入獄,在監牢的日子遠多於在家中的日子;不過要是在家中的話,這對兄弟只會更加痛苦,要忍受他的拳打腳踢,目睹母親被丈夫虐打。照計在同樣環境下成長,兩兄弟長大後應該都成為同一種人,但偏偏結果是兩個極端。兄長步父親後塵,一樣虐打妻兒,不斷在法庭、監獄出入;弟弟卻有美滿家庭,和妻子兒子相處融洽愉快,二人同樣在監獄出入,但卻是兩個身分。兄長是犯人,弟弟是律師。 「有這樣的爸爸,我可以點?」 報告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兩兄弟被問及為什麼會這樣時,答案竟然一樣:「有這樣的爸爸,我可以點?」 兄長沉淪,是因為爸爸如此,而他亦只能如此;弟弟發憤,是因為爸爸如此,自己堅決不會讓自己像他。 所以說原生家庭的不幸,必然會成為子女的不幸,這句說話我不同意。我自己的成長故事,亦可證明我有資格說不同意。我的童年其實過得很壓抑,和母親的關係可以用敵對形容。在遭受操控批評辱罵責罰的環境下成長,我經歷、體會過有幾痛苦,我發毒誓,他朝有日成為母親,我媽做過的,我一定不會做。所以我才有勇氣決心,力排眾議,不理任何人如何評價和看法,堅決鼓勵、支持、忍耐包容大小T,讓他們走他們想走的路,找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 我是最近才終於想通參透,母親對我的態度,除了受她的成長背景經歷影響,更大的原因是她的婚姻,並不如表面上大家所看見的幸福如意,她和我父親的相處一直有很多問題,這對她帶來了太多心結抑鬱無法解決宣泄。不過她的偏激並沒有把我推向深淵,反而激發了我靠自己的信念,遇強愈強,相信明天必定會更好。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不要讓過往的經歷成為未來的包袱,而是令自己變得更好的動力。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我快樂,所以你更快樂。只有充滿愛的和睦家庭,才能大家樂!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