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今年過個不一樣的聖誕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悠揚的音樂,奪目的商場佈置,周遭的氣氛都令我們的消費意欲愈發高漲。憶起小時聖誕節總是忙得不得了,拉着媽媽的手,時而吵着要買最美的聖誕卡,時而扭買最大的玩具。長大後,估計數年來花在聖誕節的錢應該不少,舊時收到的聖誕卡和玩具早已不知去向,既然再快樂的聖誕節都避不過記憶的洗禮,家長何不讓它成為學習理財和正確金錢觀的好時機呢? 文:葉玉瑩(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交換禮物:DIY表達感謝 交換禮物是希望製造快樂的回憶,或是向對方表達感謝與關懷。按這個目的,小朋友之間交換禮物不應花費過大的金額,慎防「金額愈高等於感謝愈多」這種成人世界的功利主義會傳遞給小人兒。家長不妨讓一班小朋友共同參加手工班,為對方製作禮物,共同留下美好的回憶。 協議「限額」學習選擇 當收到一份神秘禮物,孩子會很高興,但原來可以自由選擇禮物並學習自主消費,他會更興奮!家長可給予小朋友一個限額,與他一起到店舖去買禮物。為保證學習效果,家長緊記在進店前跟孩子協議好「家長限額」。 記得尊重孩子的選擇權,毋須提點他可以購買個「更好」、「更有用」的禮品,而且孩子是經歷一輪思考才作出決定的,我想家長也同意,學習選擇也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 當孩子困惱於多個「心頭好」時,家長最好不要即時給予意見,但可了解他們想購買的背後原因,從而協助子女排出先後次序。同時家長可與孩子多逛幾間商店,比較禮品價格,了解貨價差異。但假如子女要求即時購買,家長亦應允許。如事後見其他店舖較便宜,那便恭喜你了,相信孩子定能透過實際經驗學會格價,當然也得提醒格價有其時間成本的。 用現金付款 萬一禮物超過「家長限額」怎麼辦?家長可彈性地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例如為子女墊支超額的數目,但要小朋友日後分期還款,設下限期,並切實執行還款安排;或是孩子有積蓄的,也可讓子女決定會否自行補貼,總之原則是不打破協定的「家長限額」。雖然現時流行電子消費,但建議家長與子女購物時盡量用現金付款,加強他們認知上對金錢及物品的連繫,以免誤以為簽卡就可以購物。假如家長選擇用信用卡付款,也得向孩子說明日後要找卡數。 為他人付出學懂珍惜 很多孩子自小在不虞匱乏的環境下成長,還未領悟到付出的概念,便已得到很多收穫。我不反對節日送禮,但沒有適時教導,小朋友或許未明白送禮的意義,收禮物時,也沒有珍惜的感覺。我認識有名家長每逢大時大節便帶孩子去做義工或捐獻,到孩子長大了,他便樂於參與義工活動。家長可透過此方法讓孩子明白,節日除了「受惠」也可體驗為他人服務的樂趣,回饋社會。現時社會上有不少機構都特意招募節日義工,家長可以多加留意。 慶祝節日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只是我們很容易會把節日與消費拉上必然關係,讓小孩接收偏頗信息,事實上,一家人一起製造快樂回憶,方是過聖誕的意義。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按孩子性格教理財

性格會影響一個人的理財行為嗎?外國也作過不少研究,探討性格跟拖欠卡數、過度消費和投資態度等有沒有關係。部分研究結果顯示,那些屬於保守、隱陣派的人,經常需要有數據支持才能作出決定,因此相對有計劃和審慎地管理金錢,然而也很容易錯失投資機遇;相反,感性、果斷的人,抱持把握時機、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但他們欠缺為未來籌劃的習慣,所以很容易出現過度消費的行為。 性格影響金錢觀 因材施教 不少家長包括筆者,家裏也有性格不同的子女。有些可能是闊綽並喜歡物質刺激,而且要快快作決定;有些則可能是吝嗇但樂意等候的。 性格確是先天因素,但家長卻可以因應孩子的性格,調整他們的理財行為和習慣。 若孩子是一個謹小慎微或很注重細節的人,家長便要教導他們不要過分着眼於一分一毫,鼓勵他們看遠一點和了解每項消費帶來的非物質回報;但倘若孩子很喜歡花費,家長便要反過來教導他們如何「斤斤計較」。又有一類是視錢財如命的,那便需要了解他們死守着金錢的原因。曾有天生性格保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經常聽到人家說要「留個錢」將來讀書,結果過分節儉、拚命儲錢。遇到這種情况,作為家長的便要跟小朋友坐下來認真討論,如何平衡現時生活需要和為未來儲蓄。 捱餓買心愛東西 應否阻止? 還有一類是「假守財」的孩子,他們只是不想把金錢放在「需要」上,例如省下早餐錢,寧可把金錢留在「想要」上。我明白,很多家長未必認同子女這種分配財務的方法,但筆者原則上是鼓勵家長容讓孩子經驗他們的財務決定,因為要達到目標,在過程中付出努力或作一點犧牲,其實是必要經歷的。 當然,並不是叫家長對「假守財」的子女袖手不理,家長需要了解那些消費項目目的為何,並看看能否跟孩子協商一個能平衡需要和想要的安排。另外,家長也要注意子女有否出現玩物喪志的情况,因外國研究也發現有些人比較需要藉着擁有物品來讓自己感到快樂,嚴重起來,就會變得過分物質主意和過度消費。 一般而言,小孩子都是享受購物和擁有物質,但隨年齡增加,家長不難發現有些孩子會比另一些孩子更愛購物和需要藉物質或別人的羨慕目光來肯定自己。事實上,我們不能限制性格使然的理財習慣,重要的是,家長如何在過程中跟子女探討和檢視理財習慣,在能力許可下滿足需要,避免陷入財務困境。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陳慧敏(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