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中部署:升中面試取消 重整部署 重槌出擊畢業試 叩門有優勢

疫情打亂升中部署?校長教路考好畢業試(馮凱鍵攝)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全港學校目前仍然停課,牽連較大的,除了是本屆中學文憑試考生,還有小六學生。教育局取消了第3次呈分試,而大部分中學亦取消原本安排在這一兩個月的面試安排,究竟對小六生影響有多大?莘莘學子可以如何部署? 文:顏燕雯、許朝茵、沈雅詩 小模特兒:Begonia (馮凱鍵攝)   「邊緣人」統一派位保守選校 今年小六的Owen,成績一直徘徊在band 1尾,被媽媽Sandy稱做「邊緣人」,因為隨時有可能跌入band 2。Sandy直指取消第3次呈分試及升中面試對兒子影響甚大,「在自行階段,受歡迎的中學當然會優先取錄全港排名最前的學生,但學校很多時亦會留起一些學位給面試表現突出的學生,像我兒子Owen,他比較能言善辯,即使成績不是最頂尖,也有機會靠面試取得學位。」 可惜事與願違,Sandy只好急急改變選校策略。「在自行階段,我替他選了band 1尾的學校,一心想靠面試爭一席位,現在看來,錄取的機會很渺茫了,所以只能靠統一派位,那就不能太進取了,或者會選一些band 2又合心水的學校吧!」 同樣是小六生的Remy,是一名游泳健將,經歷連番大改動,媽媽 Josephine比較看得開,「因為他選的學校,最主要也是看運動成績和獎項,學術反而是次要」。Josephine又認為,第3次呈分試只對統一派位和叩門有影響,「自行階段,中學都是按第1、2次呈分試成績及面試表現來作決定吧,Remy應該是屬於band 2,除非他在第3次呈分試表現突飛猛進,才有望躍升至band 1,不然多一次或少一次呈分,不會對他有太大影響」。 本來希望靠面試獲得心儀中學取錄的Owen,現在要在統一派位時保守選校。(受訪者提供) Remy首選較着重體育的學校,收生主要看他的運動成績和獎項,學術反而是次要。(受訪者提供)   調整收生準則 成績比重增加 取消中一自行分配學位面試安排,不單令學生和家長感到失望,中學校長亦嘆無奈。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不諱言,學校肯定難以百分百錄取到最想要的學生,「面試的目的,就是讓校方有機會面對面觀察學生,從中揀選心目中跟學校理念有相近素質的學生」。 他以所屬的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羅桂祥中學為例,以往評分比重,面試環節佔30%,重要度僅次於學校成績,「我們重視學生之間互相扶助,而非互相競爭,因此,面試都是採小組形式,教師可從中觀察到考生是否有協助精神」。惟今年受疫情影響,該校亦按教育局指引,取消原定於3月15日舉行的面試,並調整收生準則及比重,「成績比重會調升至50%,其次就是品行,佔25%。但也只能純粹靠學生交來的成績、文件作決定」。 鄧振強(資料圖片)   透過學生寄來資料比較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校長潘淑嫻亦表示,由於教育局指暫定最早於4月20日復課,故相信大部分學校都會採取審慎的做法,舉行中一收生面試的可能性較低。「就是透過視像來面試亦難實行,因為不少教師在停課期也是在家工作的,難以替學生面試。」 她透露,以往該校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成績與面試表現同樣重要,各佔總分的40%,但今年唯有提高學業成績比重至60%,其餘品行、體藝及服務則佔40%。「收生質素一定無以往那麼精準,唯有『金睛火眼』,透過學生寄來的資料作比較。」 潘淑嫻(受訪者提供)   專家意見:取消第3次呈分試 復課後可專注教學追進度 今次是繼2003年SARS,政府再度取消小六第3次呈分試。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小學校長會主席吳永雄贊成這決定,指若在4月20日復課,學生回校不久便要考試,有可能準備不及,未必可發揮出預期表現,如成績失準,便可能會拉低3次呈分試的平均分,最終影響派位。 他續稱,取消第3次呈分試,正好讓教師在復課後專注於教學上,追回進度,「雖說『停課不停學』,但學生在家自學,成效一定不及由教師親自授課般理想,始終每個人的學習進度都不同,孩子也未必能全面掌握所有內容。復課後,教師肯定會忙於作密集式教學,讓所有學生也跟上進度」。 雖然很多中學都取消了升中面試,但仍有小部分學校是延期或改為網上形式進行。吳永雄不諱言,面試表現對小六學生非常重要,以他所屬的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為例,由今年學期初開始,已不斷替小六生作面試訓練,儘管在停課期間,若學生有需要,教師亦可繼續安排在網上指導,「當然效果一定不及面授,因為平常的面試班,會讓學生在一個陌生的課室進行,令他們習慣在陌生環境下作應對,但在家中,就難以達到這個效果」。 吳永雄(資料圖片) 聖博德學校校長張作芳就特別提醒小六生,雖然取消了第3次呈分試,但切勿鬆懈下來,仍要好好準備畢業試,「對於一班失落於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的學生,就要靠統一派位,但萬一派位也不理想,那就需要去叩門。屆時你拿什麼給中學校長看呢?除了首兩次呈分試成績,還有畢業試成績」,她說,學生在畢業試表現,若成績突飛猛進,固然對叩門有優勢,但至少亦要保持平穩,否則成績大倒退,就很難叩門成功! 張作芳(資料圖片)   知多啲:「自行」獲取錄 4月7日知結果 因應疫情發展,教育局就「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的安排作出修訂。參加派位中學會在4月7日(周二)通知正取學生的家長,其子女已獲學校納入其自行分配學位正取學生名單內,但家長毋須就此通知作任何回應。 另外,如獲參加派位中學通知的家長,同時亦有替子女申請非參加派位的直資中學並且已獲錄取,便需於4月16日(周四)或之前決定是否保留此直資中學學位。如保留學位,則毋須理會參加派位中學的有關通知;如放棄學位,則需通知該直資中學及取回《家長承諾書》和《小六學生資料表》的正本。 在疫情下,小六生的升中安排有不少改動,學生或許要重新部署,而且一定要考好畢業試。(imtmphoto@iStockphoto,設計圖片)   部分中學升中面試改動 因疫情關係,不少中學就升中面試也作出特別安排,以下為部分學校的改動︰(見表)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3期]

詳細內容

有教無「累」:邊演戲邊學中文 代入角色更易明

雖然粵語是我們的母語,但識聽、識講,不等於識讀、識寫,對於很多小朋友來說,中文科一點都不容易應付。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學語文的種種困難,有資深教育工作者就決定來一招變「戲」法,結果教的不再勞累,學的又開心,創造雙贏局面。 文︰沈雅詩   變「戲」法教中文 師生雙贏(劉焌陶攝) 五邑鄒振猷學校的學生自幼慣於以戲劇形式上中文課,在這種氛圍下,大家都演得很投入,毫不怯場。(劉焌陶攝)   位於屯門的五邑鄒振猷學校,是其中一間擅於變「戲」法的學校。這天,記者參觀四年級校本中文科(古典文學與文化課程)的課堂,由副校長鄭麗娟親自執教鞭。今堂目標是讓學生學習「熟能生巧」這個成語故事。甫開始,鄭麗娟先簡介一些中國古代文化的知識,包括何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後,之後便正式進入課題。 互動演出 課堂無悶場 課文提到,北宋時期有個名叫陳堯咨的人,箭射得非常好,他住的那個地方,沒有人能比得上他,他也覺得自己箭術高明,很了不起。一次,他在花園練射箭,箭箭都命中靶心,看的人,無不拍手叫好。讀到這裏,鄭麗娟突然停下來,問大家:「如果我是陳堯咨,你們是圍觀者,看見我這個神射手,每次射箭也百發百中,你們之間會說些什麼呢?」 雖然孩子只得10秒時間跟鄰座同學商量,但大抵訓練有素,10秒之後,大家已經準備就緒,有男同學就像演員上身,張大嘴巴,露出驚訝的神情說:「係咪神仙嚟㗎?」另一個男同學則以另一種方法演繹,他拍着手叫嚷:「嘩!你好犀利吖!」 當大家演圍觀者演得興高采烈之時,鄭麗娟話鋒一轉,請學生思索,假如陳堯咨聽到旁人歡呼叫好,他又會有什麼反應呢?「各位,請給一個『定格』和心底話,你們猜他會怎樣想?」接着,全班學生起立,鄭麗娟如施展「魔法」般念着「3、2、1……『定』」,學生頓時像被「點穴」一樣,把設計好的表情、動作都一一凝固起來! 當學生轉換身分成為陳堯咨後,他們的精神面貌都跟剛剛扮演圍觀者時明顯不同,鄭麗娟走到其中一名男同學身旁,輕拍他肩膀一下,他就恍如被解了穴道,擺出超人變身的招牌手勢,並沾沾自喜道:「咁多人讚好,我真係好叻!」鄭麗娟又走到另一個男同學桌前,一拍他,他即叉着腰,交足戲囂張地說:「哼,我咁叻,肯定我係全世界射箭最勁㗎啦!」 40分鐘的課節,就在一來一回的互動演出下完結,既無悶場,學生亦牢牢記着「熟能生巧」這個四字成語。記者讚這班學生投入兼肯「交戲」,鄭麗娟笑稱,這是從小訓練出來,「他們由一年級開始,已經不時要在中文課堂做戲,所以都習慣了,不會抗拒,也不怕羞」。 鄭麗娟說,透過戲劇,尤其是代入角色的過程,可加強小朋友對人物,以及整篇文意的理解,有助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閱讀層次。(劉焌陶攝)   戲劇教育 提升學習動機 說到中文科演變,鄭麗娟算是在教育界走得比較前。早在10年前,她已經開始鑽研戲劇教育法,「當初是因為發覺小朋友的學習動機低落,尤其是學語文,因為中文科比較悶,而且自從推行TSA(全港性系統評估)後,香港語文課程的設計都是以考試導向,往往對準考試模式來教學,令學習變得機械化,進一步打擊學生的學習動機」。 雖然自己主修中文科,但鄭麗娟不諱言,這科不易讀,尤其是對小孩子,「有別於拼音文字,中文漢字偏旁部首很多,不同的組合,就會成為不同的字,要記着字形、結構及怎樣去寫,已有一定的先天難度;而且漢字有很多同音字、近形字、近義詞,一個字配另一個字,又可組成不同的詞語,由辨別到真正明白和應用,小朋友需要結合對整個語境的理解,其實是很困難」。 「有什麼方法,可以令孩子喜歡學語文,但又可以同時提升他們的能力呢?」這是當年鄭麗娟給自己的功課。她不斷研究不同的教學策略,終選上戲劇教育,於是報讀劇團開辦的戲劇教育課程,邊學邊實踐。摸索了一兩年,當掌握竅門後,在2012年,她正式替五邑鄒振猷學校各級撰寫校本中文課程,把戲劇教育法寫入教案之中,並正式推展至全校。 鄭麗娟表示,中文科引入戲劇教育,無疑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然而,這並不是戲劇教育唯一的效能,「其實透過戲劇,尤其是代入角色的過程,可以讓小朋友和文本之中的作者和人物作心靈的溝通和互動,當孩子進入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後,便能夠加強他對人物及整篇文意的理解」。 教師一聲令下,學生頓時像被「點穴」一樣,把構想中陳堯咨的表情、動作也凝固起來!(劉焌陶攝) 道具就地取材 發揮想像力 不過,記者心裏狐疑,課堂上既無布景,又無戲服、道具,會不會不夠「專業」呢?鄭麗娟似乎猜透記者的心思,她解釋:「我不是教演員,只是利用劇場技巧,去幫助學生學好語文,換言之,它最終目的是服務語文教學。」她續謂,教師不需花時間張羅布景、道具,反而更有利持久發展,至少他們不會被「大龍鳳」嚇倒,對學生亦有好處,「什麼都沒有時,小朋友便有機會發揮想像力,試過有學生就地取材,把課室的掃把當作豬八戒的耙,又把椅子反轉當騎馬,我覺得這是好事」。 學校採用校本中文課程,並加入古典文學與文化,幫助學生認識中華文化。(劉焌陶攝)   深入理解文意 寫作細節豐富 轉眼間,把戲劇教育融入中文科已經有幾個學年,鄭麗娟感受到很大的改變。「最明顯是整個課堂面貌不同了,我們看得見學生對語文課的投入、雀躍,在戲劇過程中,他們都熱中於扮演不同的角色。另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多了。」她說,昔日傳統的中文課,都是以教師問、學生答為主,但自從變「戲」法後,師生的互動、學生的互動,都比以往多。當然,大家最關注的成績表現,也達到預期的成效,「在閱讀方面,學生對於人物內心的揣摩加強了,以致他們對文意、文章深層信息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反映出他們整體的思維能力和閱讀層次都提高了。另外,寫作方面也叫人欣喜,細節位豐富了很多,我相信,這是因為他們平日在課堂閱讀課文時,已經很習慣去挖掘細節,於是到他們自己寫作時,便會寫得比較細緻」。 ■有片睇︰bit.ly/2QGXDnn 學生正在模擬賣油老漢把「油」從銅錢的方孔中倒入「葫蘆」的過程,感受何謂「熟能生巧」。(劉焌陶攝) 透過互動演出,學生一起「腦激盪」,並說出很多課文沒有的詞彙,教師把它們一一記錄下來。(劉焌陶攝) 學生通過創作繪本,訓練想像力和寫作技巧。(劉焌陶攝) 熱愛寫作的鄭麗娟,為各級親撰益智富趣味的繪本,其女兒則負責插畫部分。(劉焌陶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6期]

詳細內容

自由遊戲:發揮創意 提升表達能力 校園自由玩樂 文靜小孩變開籠雀

  「玩」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是他們成長的必需元素。先別說小朋友是否有足夠遊戲時間,更多時候,是成年人以為自己已經慷慨地給予孩子玩樂時間,他們應該感到滿足。但孩子有「真正」玩過麼?究竟什麼遊戲,才能讓孩子玩得輕鬆自在,兼可從中發展不同的技能呢? 文:沈雅詩、許朝茵 小模特兒:劉遨言 開心「亂玩」釋放想像力(曾憲宗攝) 隔周四的「自由遊戲」時間,是基督教宣道會太和幼稚園每個K3學生最引頸以待的環節,教師笑言,這天孩子會特別醒神,乖乖吃完茶點、快快完成功課,效率比平日高出多倍。(曾憲宗攝) 「自由遊戲」強調以兒童為本,玩什麼?怎樣玩?跟誰玩?統統由小朋友「話事」,不設引導和規範。(曾憲宗攝)   這個星期四,又是基督教宣道會太和幼稚園K3學生最期待的「Happy Thursday」,小朋友都穿上整齊運動服,摩拳擦掌地在禮堂等候。當教師播出音樂,大家隨即以口號回應:「玩得開心、玩得安全、愛護公物」,就這樣,1小時的「自由遊戲」時段便正式開始。學生都一個箭步衝入遊戲區,揀選自己最想玩的東西! 兒童為本 不設引導規範 遊戲區沒有幼稚園慣常使用的區角規劃,雖然沒有家庭角,但「家」無處不在,前方有「家庭成員」在紙皮箱上忙於「煮食」,後方也有「家庭成員」忙於照顧「寵物」;雖然沒有體能區,但這邊廂孩子踢着紙球穿梭於紙皮陣,那邊廂,又有小朋友坐在膠車胎上,手腳並用地扮划船,不消一刻,大家都大汗疊細汗,顯然消耗了不少體力。 在這個偌大的遊戲空間,學生毋須按常規分成蘋果組、香蕉組、香橙組等組別,也不一定要跟同組組員玩耍,反之,他們可隨意組合及轉換玩伴,玩得興起時,甚至可拉教師一起參與,該校主任莊蘅芳便曾有過不少惹笑經歷:「試過被小朋友用絲帶縛着,說我已經變成狗狗,要跟着主人行,還要我邊行邊吠呢!」 2018/19學年前,基督教宣道會太和幼稚園還未參加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智樂)的 「遊戲在校園」種子學校培訓計劃,這種看似「無規無矩」、「亂玩一通」的遊戲模式,未曾在該校出現過。 莊蘅芳表示,幼稚園普遍採用「引導遊戲」(Guided Play),「學生在學校玩些什麼,很多時都是由我們主導,當中老師會有很多的介入和建構,包括環境設置、轉組安排等。沒錯,孩子也是在遊戲,但沒了他們與生俱來那種玩的能力」。 校長陳慧嫻補充,在學校出現的遊戲,其實往往都帶有學習目標,「例如我們想教小朋友單腳跳,於是便構思一個單腳跳遊戲,在遊戲之中,孩子跳多少下、怎樣跳,也要依照老師的吩咐做」。她強調,不是說這種「玩」的模式沒有可取之處,它可配合課程,只是在這以外,學校還希望學生可以單純地「為遊戲而遊戲」,遂引入「自由遊戲」(Free Play),全校學生每兩星期有一節60分鐘的自由時間,滿足孩子玩耍的原始欲望,以及釋放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 莊蘅芳(曾憲宗攝) 陳慧嫻(曾憲宗攝) 教師陪伴觀察 S.O.S才介入 智樂經理(培訓及專業服務發展)黃佩儀(Ada)表示,在競爭文化下,很多成年人已經忘記「玩」是孩子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又或者在「玩」的過程之中,加入太多期望或條件。「小朋友玩得興高采烈時,突然被問What color is it(這是什麼顏色)?這是很沒趣的事情。」智樂一直主張「自由遊戲」,更希望把這種概念引進校園,於是在2017年展開了「遊戲在校園」種子學校培訓計劃,至今有22間學校參與。 「『自由遊戲』最重要的精神,是以兒童為本,玩什麼、如何玩、跟誰玩,統統由小朋友話事,而成年人、老師只是充當陪伴者和觀察者的角色。」Ada說。 這豈非無王管?Ada笑着回答:「雖然是Free Play,但老師不是Free的!可能比在課室裏更忙碌。因為他的耳朵要不停聽、眼睛不停看、腦袋不停轉,一邊觀察,一邊分析,再決定是否需要介入。」 她指出,在S.O.S的3個情况下,教師便要介入「自由遊戲」,「第一是Safety(安全),當去到一個地步,可能會有人受傷,便要介入;其次是Operation(操作),舉例,『自由遊戲』時間何時開始、結束,這些都要由老師給予指引;再者是Support(支援),例如女孩子不懂穿上公主服,請求老師協助,那老師就要幫忙」。 黃佩儀(曾憲宗攝) 主動探究 跟同伴協作 或許,不少人對「自由遊戲」卻步,是因為擔心小朋友玩到大失方寸,但3名受訪者異口同聲表示,要相信孩子有自我修正、自我調節的能力,「正如剛才幾個男生不斷拉扯、爭奪那條『大蛇』,在場的老師亦只是輕輕提醒,『這樣扯,條蛇好痛吖,它會不會受傷呢?』當小朋友聽到老師代蛇發出呼救時,他們便作出修正,收斂起來,之後就沒有爭扯得這樣厲害。」莊蘅芳說。 但回歸現實,學校的課時寶貴,分秒都不能浪費,孩子「喪玩」過後,除了開心,還能有什麼得着?莊蘅芳隨即細訴學生的改變。「有個男生有選擇性緘默症,平日在學校從來不說話的,老師很難跟他做課堂評估,也常擔心他掌握的詞彙很少。但在『自由遊戲』時間,我們發現他好像『開籠雀』般。玩了一整個學期後,他現在會跟我們說話了。」她又舉另一個例子:「有個女孩子,平日上課很文靜,甚少表達,多是附和其他同學。但在『自由遊戲』時間,我們觀察到她很主動,亦原來很有領導能力,幾次之後,還多了幾個『跟班』跟着她四處玩呢!幼稚園教育課程所說的『情意和群性發展』,就完全透過自由玩育成了。 」 陳慧嫻總結,因為在玩的過程中,不再有教師的示範,孩子需要主動探究、跟同伴協作,所以自從學校推出「自由遊戲」時間後,整體學生的學習動機、主動性和表達能力都比以前提升了。 「自由遊戲」絕非「無王管」,每次遊戲時間結束後,教師都會跟學生debriefing(解說),互相分享感受之餘,也會溫馨提示學生需要改進的地方。(曾憲宗攝) 男生一度為這條「大蟒蛇」爭持不下,但當他們聽到教師代蛇發出呼求時,大家都稍稍讓步,氣氛開始緩和。(曾憲宗攝) 你們猜到圖中一堆紙屑是什麼嗎?其實是男老師的頭頂,學生團團圍着他,說要給他戴「假髮」呢!(曾憲宗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5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攝影展呈現動人一刻 數碼小特工 鏡頭看世界

香港孩子出名生活忙碌,忙補習、忙溫書,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很多時只能走馬看花,未能好好欣賞。不過,聖若瑟英文小學的數碼特工(攝影小組),卻為了捕捉四周影像而四出探訪,欣賞城市的璀璨以及大自然的壯麗,以小眼睛的角度,拍出一剎那的獨特影像。即將到來的周六日,學校更為學生在文化中心舉辦攝影展,展現出這班小人兒眼中不一樣的世界。 文︰許朝茵 攝影學待人接物——4名數碼特工成員,從攝影小組中學到影相技巧,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提升了。(黃志東攝) 位於觀塘區的男校聖若瑟英文小學,大約15年前已組織了數碼特工。在採訪當日,記者與攝影師剛步入校園,便見到4名小組成員手持相機迎接我們。這班「小特工」雖然個子小小,卻拿着重實的數碼單鏡反光相機,在學校內走來走去,捕捉不同影像,看着他們熟練地調校光圈和快門,功架十足,連在旁的攝影師也不禁暗暗稱讚他們的表現。 資優課程 重點在構圖 創立攝影小組的教師之一鄭德明表示,數碼特工屬於資優課程,多年來培育出不少小攝影師,在第一代的組員當中,更有一個長大後成為了專業攝影師。數碼特工每星期有一次活動,主要是學習拍攝技巧,而學生所用的相機都是自備的,但鄭德明強調相機的功能並不是最重要,學生亦毋須追求最新型號的相機,「因為我們會提醒同學把重點放在構圖上,而且拍出來的照片,基本上只是調整光暗及對比」。 除了在校內找題材,小組每月亦有不定期的戶外攝影,每次主題不同,如花展或聖誕燈飾等。早前小組參加了「第三屆遊學台灣行程設計比賽」,把過往學校舉行的台灣遊學團的行程,改成一個名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逐台南的光與影」,以拍攝為主題的行程,更奪得冠軍,獲贊助去台灣將自己的攝影行程實踐出來。鄭德明補充︰「這個攝影行程的重點之一是影日出日落,因這些影像本身已充滿美感,對孩子來說,較易取得成功感,加上行程中也會參觀古蹟,所以稱為『那些年』。」 瞓身拍攝——學生在台灣旅行影相,為了拍到心儀的照片,不惜瞓身。(受訪者提供) 鄭德明(黃志東攝) 親子配合 關係更親密 另一名創立攝影小組的教師陳倩芝指出,是次台灣之旅亦是親子團,學生與家長一同參加,旅程活動當然是影相為主,不少家長及學生為了影得靚相,要互相合作,她舉例說:「他們在彰化其中一個景點玻璃廟拍攝夜景,當日橫風橫雨,一行人非常狼狽,但大人及小孩也沒放棄,家長為子女打起雨傘,學生則不停地拍攝,當孩子影到靚相時,親子間也很興奮,就算辛苦也很開心。行程中多了親子互動時間,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變得更親密。」 陳倩芝(黃志東攝) 化身導賞員 練表達能力 陳倩芝表示,學習攝影正好培養孩子的耐性及堅持,「就如在台灣阿里山影日出,學生要在清晨4時起牀,在山上等待,令他們明白想要得到成果,便先要付出,而且要堅持才有好的成果出現」。另一方面,她看到很多學生原本對攝影一竅不通,但經過數年培訓後,技術明顯進步,况且孩子不時到不同地方拍攝,開闊了眼界,自信也增強了。學生拍攝了多款靚相,學校也想製造平台展現他們的成果,故每兩年學校便把成員的作品集結起來,舉行攝影展。她表示,學生在展覽期間,會輪流擔當導賞員,向參觀人士解釋作品,從而可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偶然會有不同國籍人士參觀,孩子更要用上英文表達,也可練習英語會話」。 講解相片——在展覽中,部分學生要化身導賞員,向觀眾講解相片內容。(受訪者提供) 學生心聲:學懂從不同角度看事物 陳侃言(小六)本身對攝影一竅不通,有次無意中看到一個以大嶼山作主題的攝影展,相中風景包括大東山及機場跑道等,「平時看這些地點只覺平平無奇,但從相片中看起來相當迷人,因而勾起我對攝影的興趣,之後參加了數碼特工」。而他今次參展的作品,是在台灣的一個鹽田附近拍攝的日落相,最特別之處在於相中出現了兩個太陽。「本身我想拍攝萬鳥歸巢的景象,但事與願違,鳥兒逐隻飛走。而當時我已影了很多次日落相,所以想有突破,便以雙重曝光的技術拍攝,讓兩張相的影像重疊起來,影出兩個太陽的效果。」小人兒影到了靚相,最開心莫過於受到爸媽的讚賞,「連爸媽也說『我都影不到這個水準』」。學懂影相,可留下美麗一刻外,也令他學懂從不同角度了解事情,「例如有個同學不小心弄污了我的功課,我不會即時罵他,反而婉轉地說下次小心些,再請教老師如何處理」。 (受訪者提供) 陳侃言(黃志東攝) 無心插柳拍出倒影 盧溢生(小五)和爸媽出遊時,都會化身為攝影師,為父母拍攝合照,慢慢培養出這方面的興趣。而他今次展出的作品攝於灣仔金紫荊廣場,運用了曝光變焦拍攝法(俗稱拉爆),在拍攝時轉動變焦,營造出特別的光線效果。「雖然當日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雨來,令地面積水,但意外地影到倒影效果。」他曾以這相片參加學界攝影比賽,更獲冠軍,實力更被家人認同,有親戚結婚時,也請他在婚禮上作小小攝影師。另一方面,他為了做好相展導賞員的工作,之前和媽媽練習多次,簡介自己的作品,從而提高了表達能力。 (受訪者提供) 盧溢生(黃志東攝) 美圖背後滿佈雨水 鄭鳴謙(小五)今次參展作品是在台灣彰化的玻璃廟拍攝,當日天氣惡劣,橫雨橫風,但正因在暴雨下,營造出廟前一個水氹,並拍攝出廟宇倒影的美照。「玻璃廟附近有個室內地方,可供我們避雨,但我們又想影相,所以每次衝出去影,兩三張後,便退回室內。每次拍攝鏡頭很快便佈滿水滴,要邊影邊抹,十分辛苦,但影到靚相也是值得。」 (受訪者提供) 鄭鳴謙(黃志東攝) 霸定好位捕捉煙花 向來喜歡影相的譚卓源(小四),一直有用手機拍攝,以為用相機影相,也是簡單地按一下快門即可,但參加數碼特工後,才了解到原來拍攝是涉及很多技巧,也學懂了相片構圖等技術。今次參展的相片是早前澳門的煙花匯演,「這是我第一次影煙花,7時已到現場霸好位,測好了光,再請教老師,才影到這個效果,自己都好滿意這張相」。 (受訪者提供) 譚卓源(黃志東攝)   ■INFO 聖若瑟英文小學第六屆學生攝影展 日期︰1月11日至1月12日(周六、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5期]

詳細內容

「另類」教育﹕港生突圍 大學致告別辭 普林斯頓畢業 好學靠興趣

周縉雲精通多種語言,包括法文、拉丁文、德文、古愛爾蘭文等,令她對各國的歷史都能加深認識。 不少家長拚命催谷孩子,無非想他們殺入名校,贏取一紙亮麗畢業證書,那麼周縉雲(Jin)一定叫他們大跌眼鏡。Jin今年在世界一流學府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畢業,精通多種語言,又活躍於社會服務,令她在芸芸學生中突圍而出,成為致告別辭的代表。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培養出這名精英的,卻是一對「另類父母」,視學業為次要,只求女兒讀得開心,結果反而使她更熱中學習。Jin的成長經歷說明了,移除面前的學業壓力,培養孩子對知識的渴求,才是協助他們成功的秘訣。 大學畢業是人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在月初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禮上,周縉雲(Jin)卻把焦點放在一班無名英雄上,「我寫的告別辭,題目是《隱形的英雄》(Our Unsung Heroes)。我們習慣多謝家長、教師,但其實還有很多默默付出的人,例如斟咖啡的員工、清潔工等。只要放慢腳步來認識他們,就會聽到很多特別的故事」。 今個月初,她作為畢業生代表致辭,不單感謝家長和老師,也不忘一班默默付出的英雄。左一及右一為Jin的父母。 父母不催谷 轉投新校愉快學習 講得出做得到,大學四年間,Jin不時都跟咖啡店員工聊天,熟絡到約出街吃飯。關心他人的性格,既是天性,也與成長背景有關,「來自一個健全的家庭,家中經濟狀况也不錯,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幸運的,未必人人都是這樣」。 Jin是家中獨生女,父母能全心全意栽培她,卻從沒給她壓力。女兒笑稱父母為另類家長,「爸爸媽媽對讀書十分放鬆,常常跟我講成績是次要,最重要學習得輕鬆和愉快」。這對父母還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安排女兒轉至當時只是一間剛創校的學校——弘立書院,「當時是創校第一年,只開辦小學一至四年級,我一直讀到中學畢業,是第二屆畢業生」。 父母看中弘立,皆因學校強調不想孩子有學習壓力,「去參觀時,校長講明不希望學生去補習,就是這一點吸引了爸媽,決定幫我轉校」。事實上,Jin一直讀到十年級(相等於中四)才有第一次正式考試,沒有溫書的壓力,反而有空間去培養對學習的興趣。 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右)對Jin(左)寄望甚殷,大讚她有能力、有熱誠,未來無論要走哪一條路,都一定會取得成功。 談起Jin的父母,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Dr. Malcolm Pritchard)都印象深刻,「我很佩服他們有一個放鬆的態度,讓小朋友喜歡學習,再發現自己的喜好與潛能。現在很多父母好緊張考試,天天埋首課本,對小朋友的發展是個限制,他們拿到高分,卻難以對社會、世界作出貢獻」。 學校食堂用剩油 首倡回收 反觀Jin,在校長眼中是個有熱情、有想法的女生,更可貴的是她會將思想化作行動,「這世界有很多聰明的人,想得出創新的東西,卻不肯花心機去實踐,Jin卻會找方法實現出來。這樣的人才有能力改變社會」。 最佳例子就是弘立書院的Green Guardians,這個傳承至今的校內環保組織,正正由Jin一手創立。她在中學時期到了一間生物柴油公司實習,知道食用油經回收後,可用來做汽車燃料,「當時她覺得,學校的食堂用剩許多食用油,為什麼不拿來回收呢?便直接找老師說:學校的環保措施做得不夠好,鼓勵校方去跟食堂承包商商量,又跟其他同學組織起團隊,提醒校方跟進事件」。 弘立書院鼓勵學生多上台表演,Jin也因而建立了自信和主動的態度。 憂獄青難投社會 培訓面試技巧 Jin直言,有賴弘立書院是一間新學校,她才夠膽多作行動,「由於學校好新,人數不多,令我凡事更放膽去做,校長、老師也肯聽學生意見,慢慢便訓練出我的領導能力和行動力」。到了普林斯頓大學,這個行動派更能派上用場。Jin起初參加了在囚人士補習計劃,每星期為獄中青少年補習1.5小時,後來她覺得尚未足夠,「他們最大的困難,是出獄後要融入社會,美國沒有配套支援,幫助他們找工作、適應重生的生活」。於是她開展了新計劃,組織起其他補習義工,專為快出獄人士提供8星期培訓課程,教他們寫履歷、模擬面試等。 在高中階段,Jin(左二)對語言及文學已有濃厚興趣,平日放學或午膳時,最常流連的地方就是圖書館。 坐言起行的個性,在學習上也表露無遺,高中時她發現自己對語言和文學有興趣,本來正自學法文的Jin, 十一年級時突然把法文加入為其中一科選修科。處於高中階段,要準備考試升大學,這時才決定讀一個全新的科目,Jin都不諱言有點冒險,「幸好我性格不算太緊張,可能有點見步行步吧,但只想認真享受語言帶來的樂趣」。弘立書院沒有法文課程,總校長便親自出馬,找來富有經驗的兼職法文教師指導Jin。 得到學校鼎力支持,Jin對語言的興趣不斷發酵至今。 由於在美國,大學生入學時能任選課程,第三年才申報主修學科,Jin就用了頭兩年的時間,先學拉丁文,再學德文。後來她選擇主修比較文學,專注在語言和文學範疇發展,於是又學了古愛爾蘭文,「不止喜歡語言本身,也對各國的文化、歷史很好奇,學語言有助深入了解」。 在考慮升學事宜時,Jin只報讀了美國的大學,因為可以第三年才申報主修學科。她希望用頭兩年時間,在不同領域多作嘗試。 入話劇組練法文 不畏與人比較 從無演戲經驗的她,還加入了法文話劇組L’Avant-Scène,四年內合共參與6個演出,既有17世紀劇目,也有20世紀輕鬆喜劇,「一開始好驚,其他同學的法文很流利,他們不是家中都講法文,就是在法語中學讀書」。沒有打退堂鼓,全因目標清晰,「我想多結識講法文的人,以及令自己法文更流利。而每次演出都要背稿,一大篇一大篇地背,使我進步得很快」。 Jin申請入讀時,總校長更親自到美國,了解收生要求,「我每年都去世界各地大學參觀,便安排時間跟普林斯頓大學的招生部門見面,打個招呼」。他說,其實當初收錄Jin的,還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等頂尖學府,「不過Jin清楚自己的需要,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科選擇多,又有很強的研究部門,有利她進修多種語言」。 另一個選擇普林斯頓大學的原因是師生關係,Jin做了許多資料蒐集,留意各大學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爸爸建議選校不要按名氣和地點,而是看有沒有可啟發我的老師,以及師生關係是否健康,在學術以外都關心學生」。 Jin向來重視老師,跟他們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在大學裏,她會跟老師討論學術和時事,也關心他們的生活和身體。 立志執教啟發下一代 果然,Jin跟大學教師建立了深厚的關係,經常大談環保和時事議題,「老師教導了我很多,我也着緊他們,有個老師不小心跌倒入院,我每個星期也去探望他」。Jin的未來目標都深受影響,「由小學到大學,都有很多老師為我帶來啟蒙,所以我想成為一名老師,同樣去啟發下一代,不過未肯定想教中學、大學還是其他」。 在這之前,Jin會先到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進修比較文學博士課程,延續她對語言的熱中和對社會的關懷,「我想學阿拉伯文,現今中東發生很多大事,但我們只能看中、英文的新聞報道。我希望學了阿拉伯文,可以掌握第一手資訊;另外會將在囚人士培訓課程帶到史丹福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師生比例高 普林斯頓大學成立於1746年,位於新澤西州,是美國著名的「常春藤聯盟」大學之一,並提供兩個主要的本科課程——文學學士與科學和工程學士。 相對於其他七間盟校,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人數較少,在校學生約有8000人,師生比例高達1:6,在美國的大學裏相當少見,這有助建立緊密師生關係;其中海外學生佔全體學生約5%,主要來自加拿大、中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等。

詳細內容

功課少重預習:播道書院採用活動教學

◆面試提提你 一輪面試 用三語交談 播道書院有150個小一學額,每年平均收到約3000份申請競逐,所有申請者均獲面試機會。學校會循申請者的學業與非學業表現,以及面試表現,作為最重要的收生標準。而面試只設一輪,校方僅接見申請學生,當中會觀察小朋友以英語、廣東話及普通話的交談表現,以及小組活動表現。 對於未能於首輪獲取錄的學生,盧偉成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來鼓勵家長,「如果真的心儀播道書院的家長,不妨久不久寄portfolio給我,告訴我這幾個月或半年,孩子的成長發展有什麼變化,我更鼓勵家長在製作portfolio時,要給予孩子肯定和支持」。 相關內容:播道書院「做起」學生自信心 自由「站台」展現個人亮點 小學部設有40米長的室內跑道,方便孩子下雨天練跑。 播道書院成立了自己的制服團隊「播道少年軍」,以基督教的生命價值觀來訓練學生成為僕人領袖。 播道書院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除恆常課堂外,亦有工作坊去強化學生的英語水平。 ◆學生心聲 曾潼(小三):「雖然我今年要考BCA,但不覺得吃力,因為學校沒有額外操練,我只當它是一個小評估,也好奇想知道校外考試跟校內考試的題目有什麼不同。」 施沛和(小六):「喜歡校園生活融洽和諧,沒有惡性競爭,因為校長常常教導我們只需要看自己有沒有進步,毋須跟別人比較。」 黃銘俊(小六):「今學年學校考試由三次改為兩次,反而注重多些平時分,我覺得是一件好事,因為少了一次考試,對學生的壓力會減少。」 ◆家長心聲 Jason指校園生活愉快,媽媽Karen也看見他愈來愈有自信。 「有預習,上課更有信心」 Karen當年只替兒子Jason報考了播道書院一間學校,並很高興獲得取錄,他今年念小四,「我最喜歡這間學校採用活動教學模式,而且是英語教學,很適合我的兒子」。 至於功課量,Karen直言播道書院的功課量少,但反之有更充裕時間讓兒子預習,「學校重視預習,好處讓小朋友上課時學得更有信心、更有效率」。 劉太稱讚學校老師有愛心,令女兒祖庭很快適應小一生活。 「藉活動建正確價值觀」 劉太的長子祖亮和幼女祖庭分別在播道書院念中一和小一,作為基督徒,她最重視學校的教學理念,是否合乎聖經教導,「六年來,我看見學校不單在學術上教好我兒子,透過不同的講座和活動,也幫助我的兒子建立正確價值觀,我非常滿意這間學校!」 播道書院由即日起至8月31日接受2018至2019年度小一入學申請,詳情可瀏覽該校網頁: www.evangel.edu.hk

詳細內容

播道書院「做起」學生自信心 自由「站台」展現個人亮點

「播道書院是要『做起』學生,而非『做低』學生!」該校總校長盧偉成打趣地說。他口中所指的「做起」學生,包括建立學生良好的品格、幫助他們追求卓越的學習表現,並發展天賦才能。盧偉成強調:「在播道書院,沒有一個孩子是陪跑的,學校的舞台,屬於他們每一個!」 文:沈雅詩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播道書院『做起』學生自信心(01) 由小學部和中學部組成的播道書院,堪稱陽光校園,不單因為它擁有一個曾奪設計大獎、採光度十足的「Z」形校舍,還因為它聚集了千多張熱情又有自信的小臉蛋,令每個角落也散發着陽光氣息。盧偉成笑言:「我沒有說過播道書院是Happy School,因為Happy School根本不能涵蓋這間學校所做的一切,但學生在這裏Happy、喜歡上學,卻是事實。」 播道書院採用「Z」形校舍設計,引入天然日光。此外,各樓層連接室外平台,開闢更多戶外活動空間。 學生找到自己很Happy 學生Happy,相信是因為他們在這裏找到自己。盧偉成深信,任何孩子都有他的亮點和強項,因此,學校除設立「木人巷」展示學生不同範疇的作品和成果外,他們還刻意為學生製造站台機會,「我定期舉辦Stage of sharing活動,所有學生,不一定要成績最好的,只要他們自覺某一方面表現出色,想跟同學、家長分享,都可以自由報名參加,毋須經老師篩選」。 「木人巷」有不同範疇的展區,展示學生的作品和成果。 學校定期舉辦Stage of sharing活動,學生不論成績,都可站台分享,幫他們建立自我認同及自尊感。 學校有三個不同面積的分享場地,分別可容納一級、一班和十多名觀眾,「為隆重其事,我特別買了一張像《中國好聲音》的評判椅子,當音樂響起,學生便踏上紅地氈走到台上分享,之後我會作出回饋,告訴所有人,他的強項在哪裏。我很希望藉這些經歷,讓學生有震撼的感覺,從而改寫他們的生命」。 這幅圖的每一條線,其實是記錄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忙,提醒大家常存感恩的心。 投放資源支援SEN學童 說到Stage of sharing,不得不提播道書院在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的工作。作為兩名SEN女兒之父,盧偉成透露:「我去年特別為一班SEN的學生舉辦了一個『以你為榮』分享會,我邀請孩子的爸爸媽媽逐一上台,告訴所有現場觀眾,他們的孩子有什麼最值得欣賞、稱讚的地方,而孩子也要分享自己的長處,因為SEN的小朋友很需要被肯定。」 盧偉成(左)的次女(中)也畢業於播道書院,她雖然有嚴重的讀寫障礙,但在恩師林嘉儀(右)的不斷鼓勵和幫助下,現已考入大學。 在現時教育局編制下,一名教育心理學家需要支援七間學校的學生,但播道書院自聘了一名駐校教育心理學家,全力照顧中小學部的學生,再連同其餘六名社工及輔導人員,以及全校實行雙班主任制,在支援學生尤其有SEN的,在人手比例上,算是相當充裕。 播道書院教育心理學家馮錦珊說:「學校的確投放了很多資源去幫助學生,包括設立了一間可用作遊戲治療的遊戲室,以及一間專門照顧SEN學生的多元感觀學習室。不過,最重要還是校本文化,SEN學生在播道書院真的有很多機會去發現自己,達到自我認同及建立自尊感,令這些學生同樣喜歡上學。」 播道書院『做起』學生自信心(02) 品格教育融合文言古訓 要融合教育做得好,還需要有一個和諧校園,作為一間基督教學校,播道書院的品格教育一方面來自聖經的價值觀,另一方面是來自儒家思想和文言古訓,盧偉成舉例:「由一年級開始,我們已經教小朋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例如用『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來教他們管理好班房。 就是每次校隊出賽,我都一定要他們熟念三句文言古訓:『一勝一負,兵家常勢』、『人一能之,己百之』,以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目的是教他們輸得起,不要埋怨隊友。」 播道書院的孩子愛笑,充滿陽光味。 重視中文科 反對普教中 播道書院雖然是一間以英文授課的學校,但同時也十分重視中文科。學校引入「綜合高效識字法」和「心理詞彙」教學法,不強調抄寫,卻重視認讀,「我期望學生念完一年級,能夠認讀到1500個中文字,我們的教學策略是先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然後再運用學過的字詞來寫作」。 學校對學生信任度高,年紀小小便委派不同職位,包括運動會攝影師。 「做個好鄰舍」是播道書院的德育重點,學校很鼓勵學生從小做義工。 惟盧偉成開宗明義反對普教中,「我們的母語不是普通話,因此根本不存在『我手寫我口』。我認為學好中文有九個元素,包括聽、說、讀、寫、品德、情意、高階思維、文化和文學,因此,我強調學生要學好中華文化,也銳意把它滲透在學校不同層面」。 播道書院『做起』學生自信心(03) 考不考BCA 由家長話事 只有十年歷史的播道書院,在幽默風趣的盧偉成帶領下,校風開明,「播道書院確實是一間『明』校,是一間『明白』孩子心的學校!」正如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的BCA(前稱TSA),在播道書院也安然度過。 「連現任特首和候任特首對BCA也沒有共識,難怪家長有不同意見。因此我交由家長自決,想考的學生便考,不考的學生,學校會有特別的學習活動,所以並沒有學生因BCA請假罷課。」盧偉成說。 課堂着重討論、實踐和匯報,因此播道書院的學生,個個也是「講得」之人。 將軍澳至善街7號 ■學校資料 類別﹕一條龍直資學校 宗教﹕基督教 辦學團體﹕香港基督教播道會聯會 創校年份﹕2006 校訓﹕播揚真理 道育幼苗 教學語言﹕英文 學費﹕2017/18小一至小六全年學費(有待教育局審批)$19,000(分10期) 地址﹕將軍澳至善街7號 網址﹕www.evangel.edu.hk 電話﹕2366 1802 相關內容:功課少重預習:播道書院採用活動教學

詳細內容

學校研究所:德信人才輩出 李小龍是校友

李小龍是德信舊生,學校成為他事蹟徑的其中一個地點。 有片睇:叩門注意事項 ◆叩門提提你 着重學生自信 能自理 德信的小一叩門位,每學年頂多只有12個,但卻收到約400人申請,競爭十分激烈,不過,校方會給予所有申請者面試機會,叩門須知將於5月18日上載於學校網頁。 面試先玩遊戲再面談 郭超群說,面試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安排一組小朋友到遊戲室玩遊戲,從中甄選一些懂得聆聽、服從、尊重和樂於與人合作的孩子;第二部分會進行面談,教師分別接見孩子及家長,郭超群不諱言,德信特別喜歡取錄某類學生,「我們欣賞有自信心的男孩子,尤其是懂得照顧自己,以及擁有解難能力的」。此外,他們亦會考慮到家庭關係,以及家長是否願意投放時間在孩子身上,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 「德信仔」小息時也不愁寂寞,這天他們便一起創作粉筆畫。 之後教師便利用「魚眼鏡」和特別軟件,給學生拍攝錯視相。 ◆家長心聲 蕭太:「學校充滿愛」 家住31校網的蕭太,因丈夫鍾情男校,希望把兒子塑造得更有男子氣概,於是替他報讀德信,並在「大抽獎」階段中獲派。 轉眼間,蕭太的兒子已在德信念六年級。她說,這些年來,非常感受到這是一間充滿愛的學校,「在這裏,不是成績好的學生才獲得校長、老師的愛,正如小君子獎,也不一定頒給考第一、二、三名的同學,而是每一名學生都受到重視、同樣有發揮機會,我覺得,學校真正實踐了『有教無類』的精神。」 蔡先生:「欣賞重視品德」 蔡先生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是德信舊生,他們對學校口碑甚佳,加上他本身是天主教徒,很想兒子從小接受天主教教育,於是安排了兒子跨區來到德信叩門,並很高興獲得取錄,現時念二年級。「還記得我是星期五晚上約7時半收到電話的,是副校長親自打來,他說想『邀請』我兒子入讀德信,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動,感覺很被尊重,也體驗到這是一所有禮的學校,校方一定會重視小朋友的品格教育。」 他又說,叩門位激爭雖激烈,但校方不設學術提問,只是和孩子閒聊,氣氛輕鬆。 孫中山孫女孫穗芳認同德信在國情教育上的工作,在2012年特意把孫中山銅像餽贈學校。 ■名人校友 林子祥為子取名「德信」 不少政商,以及演藝界人士,很多也是德信舊生,當中包括已故國際巨星李小龍。李小龍於1947年入讀德信幼稚園二年級,念至小三(1951年)才離校,亦因為這樣,德信被選為「李小龍事蹟徑」其中一個景點;而殿堂級歌手林子祥則是德信1959年畢業生,他回憶當年在學校最喜歡的活動是打籃球,其次是乒乓球,由於他對此校有濃厚感情,於是索性把兒子取名為「德信」。

詳細內容

培養勤樂仁勇小君子:德信學校 「嚴中有愛」重品德

德信學校 培育小君子 擁有87年歷史的德信學校(下稱德信),是油尖旺區一所很受歡迎的男校,除了因為升中派位理想、不少學生獲派傳統名校外,學校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也是深得家長愛戴的原因。 德信由課堂到品格教育,都是針對男孩活潑好動的天性而設計,比方以「情景教學法」誘發男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使他們主動學習;而嚴中有愛的訓輔精神,也幫助孩子成為「勤」、「樂」、「仁」、「勇」的小君子。 文﹕沈雅詩    圖﹕黃志東、學校提供 德信的校舍雖然仍保留着三十年代的設計,但學校的發展,卻與時並進,尤其三年多前,年輕的郭超群校長上任後,在學與教、提升學生情操方面,都引入了很多新點子,「不是說學術不重要,但相比起來,我更加重視男孩子的品德,因此,我很着意培育他們成為君子」。 有片睇:德信學校教學理念 分享失敗經歷鼓勵學生 在郭超群眼中,能夠稱之為君子,必須尊重女性,因此他要學生先學懂尊重母親,再把這個觀念融入生命教育課程,讓男生多角度認識女性。他說,很高興君子這個概念,已逐漸植根在學生心目中,「有次跟學生一起吃午飯、看報紙,突然間,有個同學很氣憤,原來他看到一則風化案新聞,學生非常痛恨案中被告破壞了男士的形象」。 德信學校校長郭超群稱,他花了很多工夫打造一個愉快校園,期望每一個「德信仔」也是笑着上學,笑着放學的。 除了做君子,郭超群認為,男孩子亦要有自信,並且不怕失敗,遇到問題要設法克服,當中靠的,就是「勤奮」、「樂觀」和「勇氣」,「每學年我都向老師借用幾堂成長課,跟各年級的孩子分享我的失敗經歷,然後怎樣靠努力爬起來,最後成功當上校長。校長、老師是小朋友的模仿對象,如果教師團隊人人都是有自信的,我相信,孩子也會受感染」。 校長信箱為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郭超群設立校長信箱,不少學生都寄信給他訴心事,郭校長每封都必定親筆回覆。四名「德信仔」激昂演繹由師兄雷有輝編曲、送給母校的《我是男子漢》。 小一學劍擊 領悟堅毅 此外,「仁愛」也是男生不可或缺的特質。「由於這個區普遍家庭的社經地位也較高,我不想學生成為『少爺仔』,因此,我強調孩子要服務。」德信透過不同的服務學習經歷,包括到沙灘拾垃圾、參與紅十字會義賣工作、探訪老人院、到深水埗舊區送贈物資等,幫助學生建立關愛別人的精神。 德信強調服務學習,例如探訪老人院,讓男生發揮「仁愛」的特質。 「感恩」也是德信近年的德育焦點,郭超群說﹕「懂得感恩的孩子會珍惜自己、珍惜別人,他不會輕易輕生,也不會做些叫身邊人傷心的事情。當全校學生都學會感恩,學校就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地方。」 中文科老師聯同校園電視台在午膳期間不時出動,拉同學背誦古詩。 德信採取大班教學,全校共24班,試想像近800名精力充沛的男生聚集在一起,有學生犯校規是在所難免的,德信體恤男孩子的獨特性,因此訓輔工作也採取「嚴中有愛」的原則。學校設有R計劃,「R」代表「Reborn」(重生),對於犯錯的學生,只要他們願意改過自新,達到指定的標準,記下的缺點可獲註銷。 這堂小一英文課,教師讓學生跑出課室,以活潑方式學習「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 Places」的課題。 在學與教方面,德信同樣配合男生「坐不定」的性格,各科都以情景教學出發,鼓勵學生跑出課室,用五感學習,內化知識;為釋放男生的學習能量,學校也善用資訊新科技,全校無線上網,課堂上多運用電子學習,增添趣味。 德信重視劍擊運動,學校規定所有小一生必須學習劍擊,從小培育他們堅毅、勇氣和劍道精神。 即使是音體活動,校方也從男孩子角度出發,以體育科為例,德信過去10年致力發展劍擊運動,所有小一生必須學習劍擊,該校現在更成為學界小學組四強之一,「男孩子天生有英雄感,喜歡舞刀弄劍,愛比武,因此劍擊是一項很適合他們玩的運動。更重要是,劍擊能培育他們堅毅、勇氣和劍道精神,不能輸了便亂發脾氣」。 有片睇:校園環境   ◆小君子獎:每級推薦3人 評審選出 (前排右起)小一的蔡懿樂、小二的李文希、小五的何柏霖、小三的黃柏浩,以及(後排右起)小六的譚鈞羽和小四的李宇翹,同獲至高榮譽的小君子獎,六人皆表示感到無上光榮。 ■學校資料 學校名稱:德信學校 類別﹕資助男校 辦學團體﹕東亞教育促進會 宗教﹕天主教 創校年份﹕1930 校訓﹕勤而樂 地址﹕九龍柯士甸道103號 教學語言﹕中文 網址﹕www.taksun.edu.hk 電話﹕2367 3446

詳細內容

小一生諗頭多:借櫈服務、種植、送心意卡 加點創意 校園添生氣

梓軒(中)與組員向校工送上心意卡,雖然來到校工姨姨面前,大家都感到難為情,但最終都衝破心理障礙,成功傳達謝意。 為了讓學生愉快成長,師長花盡心思,打造最美好的學習環境,但同學眼中的理想校園,到底又是怎樣的呢?今個學年,路德會聖十架學校推行創意行動,讓一班小一生發揮想像力,想盡辦法去改善校園。由學生帶頭作出改變,實行自己學校自己話事!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 小學與幼稚園大不同,小一新生初來報到,往往要花上不少時間適應。但在路德會聖十架學校校長王淑芬眼中,小一學生對校園感到陌生,不但不是壞事,反而是一大優勢,「他們對小學未有任何既定印象,可算是白紙一張,正好發揮創意,創造理想的學校生活」。 校長:創意之餘學理解他人 因此,今個學年,路德會聖十架學校與香港創意行動協會(DFC)合作,推行「小一創意行動」,每班隨機抽選五名學生,分成不同小組。他們先上四堂課,在校內教師及DFC導師引導下,各組透過觀察、討論,找出學校未能盡善盡美之處,並制定改善計劃。接下來,他們便為計劃進行預演,並在3月起陸續實踐。 王淑芬表示,他們不單發揮創意,更能學習理解他人感受。她以「借椅子小組」為例,他們覺得校內的椅子不夠坐,便想到善用禮堂裏的椅子,學生只要登記即可借用,每次最多借出10張,「根據計劃,小組成員會自行從禮堂搬出椅子,放到位於操場的椅子借用區,而不是安排校工幫手,反映他們有顧及校工的負擔」。 王淑芬 小息無位坐 衍生借櫈服務 其中念小一的唐詩雅是借椅子小組的成員之一,當初有借椅子的念頭,純粹緣於自身經驗,「每逢小息,椅子很快就被高年級同學佔了,我常常都不能坐。如果有借椅子的服務,不單止我,其他同學都可以坐低休息」。要提供服務,必須考慮實際運作,例如椅子應從哪兒找來。小組組員認為圖書館椅子較多,大可外借到操場,經導師提醒下,他們想起圖書館在五樓,搬運不太方便,而禮堂的椅子也多,又靠近操場,便改以禮堂作為基地。 詩雅(中)和組員會在小息時,從禮堂搬出椅子,供全校學生登記借用,還善用禮堂外的小台階,變成天才表演的舞台,讓同學一展才藝。 種小番茄 靠看書自學 正式投入服務前,預備工夫不能少,詩雅就負責設計海報,告知同學椅子借用區的位置,其他同學則製作紀錄表,記低借出和歸還椅子的情况。在準備過程中,他們又忽發奇想,想在借用區附近設置「天才表演園地」,「借了椅子後,同學可以坐下來觀賞表演。我們已經練習好,將會表演念詩」,其他同學也可自由參與,在校園內大顯身手。 有學生想學校增加玩樂設施,全組合力以紙皮和尼龍繩製成鞦韆,向師生表達這個想法。 另一組學生實行計劃時,同樣碰上了難題﹕胡芮睿和組員發現校內植物不多,決定綠化校園,在校內種植小蘋果,沒想到種植期遠比想像中長。跟教師商量下,他們決定改種小番茄,一來種植期較短,90天左右就會開花,甚至結出果實;二來較適合香港的天氣。 起初不懂種植,同學便找圖書來閱讀,慢慢掌握到如何澆灌、檢查泥土等,經歷了一次自主學習的過程。 種植小番茄講究不少技巧,既要有充足陽光,也要適時澆灌。這天同學就來到天台上的花園,尋找最合適的位置去放置盆栽。 這些知識,芮睿都是從圖書裏吸收,「我們都不知道怎樣種植,有組員帶了一本有關種植的圖書,全組一同研究」,大家學習了如何放種子、澆灌,還要定時檢查泥土狀况,之後要將盆栽放在校園內,連選擇擺放位置都有學問,「要方便淋水和有陽光,我們放了在天台的小花園,比較近走廊的地方」。待小番茄種出來後,芮睿會送給協助種植的教師,作為答謝。 自製心意卡謝校工 另一邊廂,黃梓軒和組員眼見校工辛勞,想為他們製作心意卡,「校工很辛苦,每日幫我們清潔課室,我們便弄了一張大卡,寫多些東西給他們」。製作完成後,他們興奮地衝去操場,找正在掃地的校工姨姨,偏偏送出前又感到緊張,「一開始不敢跟姨姨說話,幸好她收到後說很開心」。除了送上心意外,他們也想實際地幫助校工,便在午間廣播中「開咪」,呼籲全校同學保持課室清潔,減輕校工的工作量。 在創意行動中,學生們製作心意卡、答謝校工的講稿、創作標語等,無形中訓練了他們的寫字和表達能力。 有一組學生會趁小息,站在洗手間門外,高舉標語和圖案,呼籲同學保持洗手間清潔,更創作了「保持洗手間清潔」、「保持清潔,我做得到」等口號,在校內宣傳這信息。 王淑芬指出,創意行動包含多種學習元素,「例如製作海報,他們要將腦海中的想法,形象化地表現出來,既練習美術、寫字,也訓練表達能力。而在實行計劃的過程中遇上困難,商量出解決方法,就提升了解難能力」。她有意一步步將創意行動擴展,讓其他級別的學生參加,「人愈長大,愈難去打破框框或表達想法,所以要藉着創意行動,鼓勵較高年級的同學」。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