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用大數據分析 回饋教師家長 AI「助教」按學生進度出題

OpenAI推出的聊天機械人ChatGPT最近成為城中熱話,人工智能(AI)發揮的威力,令人歎為觀止。隨着教育科技(EdTech)快速發展,近年亦孕育出不少AI學習平台,且逐漸受學界青睞。有校長形容,AI不單可充當學生的補習老師,還可因材施教,通過實時追蹤、大數據分析,更可回饋教師,提升教學效能。值得一提的是,這類AI學習平台,部分除有學界版,亦設家用版,家長不妨親身感受一下這種劃時代的學習方法!   積極推動電子學習的天主教領島學校(下稱領島),在今個學年便引入一間教育出版社創建的「APLus智能學習平台」(下稱APLus),而早在研發階段時,該校便以先導學校的身分為平台提供不少意見。「我覺得AI學習平台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同步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領島校長李安迪說。 李安迪(資料圖片) 先「診斷」再練習 如過關升呢 他把APLus比喻為電子補充練習,並涵蓋中、英及數學科。就着每個小單元,AI首先會發送3至5條「診斷題」給學生熱身試做,「這階段派送出來的,都是典型題目。中大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亦檢視過相關題目的效度,認為是有助分析學生對課題的掌握程度」。 李安迪以數學科為例,假設學生正在複習個位的加法進位,如果他能順利答對所有診斷題,AI便會轉而發送3、4條跟進練習題,以確保學生真的完全學會;當這關也順利通過後,系統會再發送1、2條難度較高的題目讓他挑戰,例如是兩個位的加法進位,看學生是否懂得知識轉移;相反,假如學生在做診斷題時已有錯漏,AI便會給他播放教學短片,重新鞏固孩子的學習基礎,之後才再發下一輪題目。如此,就可達到自適應學習(Adaptive learning)的效果,「以往不論能力高或能力弱的學生,都在做同一本補充練習冊、做相同數量的題目,但現在AI會因應學生的能力,提供合適程度和數量的練習題,因材施教」。 有了AI的協助,教師亦毋須花費大量時間批改補充練習,騰出的時間,就可幫助能力稍遜的學生。李安迪表示,系統可讓教師看到即時數據,當發現學生做跟進練習題時,仍是一錯再錯的話,便會介入,可能在課堂小組或功課導修時,作個別指導。 善用教學時間——天主教領島學校引用APLus後,教師省卻不少批改補充習作的時間,騰出的空間,可在功課導修時,個別指導有需要的學生。(受訪者提供) 短片講解 提升學習動力 領島引入APLus後,一直利用大數據及問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况。他透露,整體而言,學生都喜歡這種學習模式,「有學生表達,以前遇到課業上的難題,未必想問教師,但家長又幫不上,便情願欠交或『亂做』;但現在因為AI有教學短片講解,令他更有動力去學習」。另外,「錯題庫」對學生的幫助亦很大,「學生但凡做錯的題目,都會記錄在他帳戶的『錯題庫』內,有學生便說,會在考試前重閱『錯題庫』,好提醒自己,之前做錯哪些題目,避免在考試時再錯」。 分析答題表現——AI會綜合學生的答題表現作出分析報告,有助孩子檢討改善。(受訪者提供) 看來好處多多,但李安迪同樣透過系統的大數據,經驗到「過猶不及」的道理。他大方分享:「剛開始時,我們都是用很輕鬆、鼓勵性質引導同學登入系統做練習的,那時候,數據反映學生的成績是持續進步中的。但前排臨近考試,我們想『谷一谷』學生,讓他們多做些練習,結果數據表現不升反跌。」其後教師跟學生訪談,學生表達因為課業量太多,消化不來,減低了學習動機,李安迪笑言:「這證明了我們的小朋友是『虛不受補』的,這些數據對於學校日後設計課程或給予功課量,都有參考作用。」 自學平台如機械補習老師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下稱大天)於本年度引入由香港大學經管學院主導之「人工智能指導自學平台」,讓學生透過AI自主學習。不過,學校就多走一步,與平台團隊緊密協作,使系統更貼近大天的課程需要。 「就算相同年級、相同科目,每間學校的學習點都可能不同,所以我們不想單靠AI派發統一的題目,情願多花一些工夫,先由教師制定好每級中、英及數學科的學習點,再交予平台團隊參考及草擬題目,希望能做到校本化。」大天校長周德輝說。 周德輝(資料圖片) 他指,當初決定引入AI自學平台,是因為察覺到學生未能夠把所學的融會貫通,「學生雖然把書本讀得滾瓜爛熟,但只要在測考時,教師把提問方式稍為改變一下,他們便不懂得作答,這是不理想的」。以往,孩子如想接觸更多題型,唯有多買、多做幾本補充練習,但這種「大包圍」的操練方式,過程不單沉悶,亦未必夠針對性,因此周德輝想借助教師的專業,再結合AI科技,幫助學生學得更好。 涵蓋中英數——AI自學平台既能緊貼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中、英、數課程的需要,亦提供大量不同學習題型,使學生的學習視野更廣闊。(受訪者提供) 回家做小測驗 延伸學習 現在每當教師教授完一個小單元,大天學生便需要回家登入自學平台做小測驗,系統會先發放3題、涵蓋該小單元3個學習點的評估題目,待學生完成後,AI便就着每個學習點,再分別派送10題不同題型變化的題目給他們,作延伸學習。 周德輝形容,自學平台使每個學生家中猶如擁有一個AI機械人補習老師,「這個AI系統的特色,是可以指導學生答題技巧的,就好像補習老師般,當學生答錯了,它會作出解說,真正深化到學生對課題的了解」。 附有解說——每一條題目都附有解說,學生可先溫後答,提升答題的信心。(受訪者提供) 此外,這個自學平台不單面向學生,更面向教師,發揮回饋教學的功能。「系統內的大數據讓我們知道,學生遇到什麼學習難點,那麼教師在共同備課時,就可以針對學生的弱項,一起設計不同的學習活動,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知識。」 參與度高——大角嘴天主教小學為鼓勵學生善用AI自學平台,推出獎勵計劃,同學參與度很高。(受訪者提供) AI英語會話App 勤練習放膽講 愛秩序灣官立小學(下稱愛官)在上學年同樣引入AI訓練平台——Lango School,但有別於領島和大天以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為目標,愛官主要想借助AI,幫助學生多練習英語會話。 「說到英文科,大部分學校都集中資源在讀和寫兩方面,愛官也重視,但我們亦無忽略學生說話的能力。坦白講,不論升中選校、叩門以至將來就業,亮麗的成績表只是有助拿到一張入場券,但成與敗,往往取決於面試表現,而以英語面試的情况亦很普遍,所以,絕對值得花時間幫小朋友操練會話的。」愛官校長崔家祥說。 崔家祥(資料圖片) 不同動畫情景 一問一答朗讀 奈何在現行英文科課程編制下,會話的授課時間的確很有限,愛官於是想出透過AI會話訓練平台,隨時隨地幫助學生練好英語。Lango School其實是一個App,當中有不同級別的課程,系統不單會發聲指導學生朗讀短句,當孩子完成後,AI還會即時評分,並記錄發音不佳的單詞,方便他們重複練習。此外,App內還有不同的動畫情景,例如學校、餐廳、機場和醫院等,AI會以一問一答的朗讀方式,跟孩子輕鬆地練習日常會話,而系統更設有中文翻譯功能,讓有需要的學生,更能掌握對談內容。 按情景問答——App內有不同的動畫情景,孩子可跟AI一問一答,每句句子更可翻譯成中文,讓學生更能掌握談話內容。(受訪者提供) 自從引入AI會話訓練平台後,崔家祥觀察到,教與學雙方都有裨益。學生方面,孩子說英語的信心增加了,「愛官有3名外籍英語教師,以往他們想跟學生閒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小朋友會膽怯、會逃避,但經過一個學年的AI訓練後,明顯見到學生已經無以前這樣害怕外籍教師,縱然談話內容未必很深入,但至少小朋友肯開口講」。對教師而言,亦大大提高教學效能,「因為App教授的短句、情景對話其實是與課本內容掛鈎的;換句話說,課文內一些比較難讀的生字,學生都自學了,那教師就毋須花時間逐個生字去教一遍,只需要參考AI大數據的分析,集中講解較多學生都發音不佳的生字就行了」。 增強自信——經過一個學年的AI訓練後,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同學面對外籍教師,不再膽怯。(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7期]

詳細內容

烘焙店CEO堅持親子時間無手機

與Steven一樣都是大忙人,支嚳儀於2018年創立自助烘焙品牌Bakebe,翌年已在港開設分店,兒子Joji也在2019年出生,被Venus形容是1+1=3的喜事。記得當年她挺着孕肚接受訪問,完全是一副女強人的姿態。「你知道嗎,當時又要忙着搞品牌海外加盟的事,兒子出生後第三天已要開會,那時我正坐月,把頭髮包着,就請同事來我家一起工作了。」 共嘗人生味道——作為烘焙店老闆,Venus說減壓方法之一是做甜品,她亦不會阻止兒子吃朱古力等甜食,「我是做甜品的,我也要讓他知道食物與人生一樣有不同的味道,當然適可而止最重要」。(黃志東攝)   除了繁忙的生意,她最近更參與歌唱比賽真人show,公私生活都十分忙碌,不過她並沒有將無時間作為藉口。她認為只要時間安排妥當,一樣可以享受親子時間,「這幾年,我把時間分配得好好,不會把所有事情囤積一起,全部分散一個一個去做;親子時間我更堅持不玩手機,即使多想玩都要按捺着,因為那是和他相處的時間,不能分心。如果真的因工作關係要聽電話,我會告訴他我要走開一會但很快會回來,回來後也感謝他體諒媽咪」。 分享失敗經歷 獲兒子擁吻 Venus處事態度正面樂觀,亦希望將之教導給兒子。她認為媽媽對小朋友說話的語氣,對孩子影響甚大。「我不會隨便定義別人,例如『naughty』、『bad boy』這些字眼,在我家幾乎是禁語,連傭人也不許講。多說『You are getting better』、『不要放棄』,會令他更有動力去做好一件事。」 Venus鼓勵兒子學習不同事物,即使做不到,也要從挫敗中學習。例如她既是媽媽,又是CEO,還要參加比賽,當然遇過不少壓力,至於壓力如何釋放?「我會在半夜me time時,拿出紙張,把難題逐一寫下來,然後在旁邊寫下可解決的方法。」Venus常常在兒子放學後問他當天過得如何,反過來,也會主動跟他分享自己的事,例如會帶他一同工作,就是想兒子有機會參與其中,「媽媽知道孩子全部的事,但孩子卻完全不了解媽媽,我就是不想這樣」。她更從不怕與年紀小小的Joji分享失敗,「有一次比賽後,我跟他說不太滿意自己的表現,因為我可以做得更好。之後他便抱着我親了我,並說『Mommy, it’s ok!』那刻我在想,我到底做了什麼好事,才會有這樣貼心的兒子?」她說兒子年紀小,有時會給反應,但有時不知道她在說什麼,但這並不要緊,因為這是培養溝通、交流的機會,大家也可看到對方脆弱和需要鼓勵的一面,增加彼此的聯繫。 心理建設——早前Venus一家三口到泰國旅遊,因Joji第一次坐飛機,出發前,媽媽特別找來一些影片和圖書向他講解乘坐飛機會遇到的事,令他全程沒扭計,更非常享受旅程。(受訪者提供) 各司其職——Venus指Joji較黏自己,愛她七情上面地講話,而爸爸的角色就是「遊樂場」,常常與他玩「飛高高」。(受訪者提供) 分享生活點滴——Venus希望兒子多點參與她的生活,因為要彼此互相了解,不應單向只有媽媽知道兒子的事。(受訪者提供) 文︰顏燕雯   延伸閱讀︰ 情人節快樂:大忙人爸媽 樂做時間管理大師 珍惜與小情人共處 保持甜蜜蜜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6期]  

詳細內容

童讀好書:繪本以親情為主題 細味「家」的意義

情人節的浪漫,放諸與家人的關係,可演繹為家的溫馨。不過即使家庭成員間關係多好,一個家很難每天都充滿溫暖感,要靠大家努力去經營。因此,不少繪本也以家人為主題,提醒家長做好維繫家庭的角色。   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及「擔凳仔讀書會」召集人CanCanMa認為,真實的家庭生活總會有不完全的地方,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就是因為不完全,才令我們更加希望努力追求與家人緊密的關係、締造溫馨的感覺。縱使以家為主題的繪本有很多,但CanCanMa從以下幾個溫馨家庭必有的重要元素中,選擇相關繪本跟讀者分享。 CanCanMa(受訪者提供) 一,感恩知足,能珍惜眼前擁有的人和物 二,有同理心,能將心比己。明白家人的需要,可令溝通更到位 三,可以超越時間的衝擊,並代代流傳下去 家人密語——CanCanMa提供一個親子貼士,就是說一些只有家人之間才明白的密語,能代表家人共同擁有的美好回憶或經驗,每每重提,就會回味,像正能量一樣增潤家人關係,如《誰是魔法王》中常重複「啵啵啵啵……我是魔法王」,是橫跨兩代的語句。(資料圖片) 好好珍惜 與家人共同回憶 英文繪本The Tide是講述祖父、媽媽與孫女的故事。「故事寫祖父與孫女的關係很好,祖父常帶孫女到海邊玩耍,但由於他年紀大,記憶也漸漸衰退,孫女很怕祖父會忘記她。這一段我看時感到心酸,因為與家人失去了共同的回憶,的確是很傷心的事。但媽媽卻安慰女兒,說祖父的記憶雖如潮水退去,但這是自然的事,我們不要過於傷心,只要你對祖父記憶仍在,好好珍惜它便足夠。認知障礙症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這故事正好讓小朋友學習接納長輩老去,也明白把回憶好好保存,也是一種愛的力量。」CanCanMa說。 The Tide(網上圖片) 作者:Clare Helen Welsh 繪者:Ashling Lindsay 出版社:Tiger Tales 身處難民營 仍懂感恩 另一本Just Like You,就是講述知足的故事。作者的表達手法很簡單平實,就是一個女孩子,有眼睛、耳朵,有手和腳,她還有一個不起眼的布娃娃。但作者最後揭示這個女孩原來身處難民營,也沒有太多的家庭成員陪伴,「女孩面對這樣艱難、不確定的生活,仍然可以安心地躲在母親懷中、感恩擁有的一切。這本書閱後讓人有一種盼望,也明白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Just Like You(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Jo Loring-Fisher 出版社:Otter-Barry Books Ltd 一個小家庭日常故事 來到中文繪本,CanCanMa推介曾獲「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的《生日快樂》 。書中有大家熟悉的灣仔街景,描述母女為父親買蛋糕作生日禮物。一個普通小家庭的日常故事,沒有震撼的故事內容,也沒有太多一家三口一起的溫馨場景,但就正正表達出維繫家庭的重要元素,就是把大家放在心上,到故事最後,就是一番感動。 《生日快樂》(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高佩聰 出版社︰香港繪本文化 與外婆經歷 傳承下一代 另一本《誰是魔法王》,其原畫入圍第55屆意大利波隆納世界插畫展,背景是1980、90年代的香港,講述幾代感情。「珊珊小時候到外婆家過暑假,與為治療腰患的外婆一同游泳,讓她明白原來這個年紀也可以學新事物,也成為了她與外婆的經歷。到她長大了,再帶孩子到外婆家探望,她對外婆的敬愛、尊重,一直沒變,更傳承了給下一代,讓孩子也感受到『太婆』的生命力。」CanCanMa認為這幾本書蘊含了「家」的元素,讓大家可以細味「家」的真正意義。 《誰是魔法王》(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張韻珊 出版社:香港繪本文化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6期]

詳細內容

情人節快樂:大忙人爸媽 樂做時間管理大師 珍惜與小情人共處 保持甜蜜蜜

今天是情人節,對已婚家長來說,情人早已昇華至家人關係,往日對待情人的心思全都轉移到照顧孩子身上去。有說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兒子就是媽媽的男朋友仔!全天候負責照顧家中小公主的本地插畫家蔡景康(Steven Choi),以及無論多忙都堅持跟兒子享受「無手機」親子時間的烘焙店主理人支嚳儀(Venus),在情人節這個特別日子,分享他們如何跟子女維繫這段甜蜜蜜的「情人」關係。   插畫家全天候陪女兒 感恩工作有彈性 蔡景康是本港首個獲《小王子》法國官方版權認可的插畫家,2020年,他續寫了小王子故事《小王子2 愛與光》(2021年出版),更創作了藝術紙品、盲盒玩具、壓幣機等相關紀念品。廣告行業出身的他,曾奪英國WIA世界插畫獎及日本JIA插畫大賞最高賞,現擁有自己的工作室「陋室五月」。 一般人對藝術家都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靈感滿天飛,喜歡自由自在地生活,但Steven除了是藝術家,大部分時間還要實實在在擔任爸爸的角色,亦由於工作性質,令他能更有彈性地分配工作與家庭時間。由於太太長時間要進修,他主力照顧7歲女兒詠月的起居飲食,由早上5時半起牀為女兒準備早餐,到7時協助女兒梳洗換校服、送她上學;之後8時至12時是他的工作時間,接着又要趕到學校接女兒放學並帶她到學習中心,之後再工作。到了下午4時許,他又要接女兒放學(有時由太太接送),之後便是大部分的家長日常:對功課、執書包、晚飯。直至女兒上牀睡覺,Steven才有me time,此時他才可以開始專注創作。 湊女大過天——Steven說,因為湊女的關係,工作很多時候要「做吓停吓」,但他慶幸這樣自由的工作可以投放更多時間在女兒身上。(李紹昌攝) 這樣斷斷續續的工作時間,對藝術家來說未必是好事,因為創作講求專注,思路中斷,可得花些時間才能找回靈感。不過另一方面,他又感恩能擁有這樣的生活:「哪一份工可讓你天天接女兒放學,又可早點回家跟她相處?」詠月一直是Steven的掌上明珠,小時候女兒冲涼洗頭全由爸爸包辦,即使請了家傭,爸爸仍堅持親自下廚,「因為女兒愛吃的東西與一般小朋友不同,她愛吃蔬菜,但又因為濕疹,不能吃蛋和牛奶,所以我好想為她做有營養的餐單,家傭就只做清潔的事」。 父女檔簽名——兩父女合作簽名,詠月簽完後,Steven才揮筆,但完成後女兒仍要在爸爸的大作上加幾筆點綴。(顏燕雯攝) 讓女兒做想做的事 Steven說,自己在單親家庭長大,性格內向,又不太會跟別人分享心事,他便選擇以創作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也許因為自身經歷,他十分重視小朋友的想法,給女兒很大的自由度。他雖是插畫家,但從來沒有逼女兒跟她學畫畫,這天詠月穿上芭蕾舞衣前來爸爸的工作室,因為稍後要上芭蕾舞課。記者問她喜歡跳舞嗎?她卻說喜歡唱歌,想做歌手。Steven說:「她喜歡做什麼由她自己向我表達,如跳舞、彈琴,我全部都讓她試。」訪問期間,詠月常常走到爸爸身旁,一時問這,一時問那,是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她愛發問,我又有耐性,剛剛好。」《小王子》原著是Steven最喜愛的繪本之一,他指故事中,小王子與狐狸的關係是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這也可用來形容親子間的溝通,都需時慢慢建立,沒有一步登天的捷徑。 為女兒創作——Mr. Men Little Miss盲盒玩具和繪本系列,Steven是為女兒而創作。「因為她小時候愛看Mr. Men Little Miss,所以我才做,只是想她成長中有這樣的一個記憶。」(李紹昌攝) 文︰顏燕雯   延伸閱讀︰ 烘焙店CEO堅持親子時間無手機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6期]

詳細內容

心靈健康:情緒受困 不懂如何表達 藝術治療 開啟孩子快樂之門

小朋友肉身有否「頭暈身㷫」,家長不難察覺,但若說到情緒和心理是否健康,則未必容易辨識。早前有調查指出,香港學童的快樂指數呈下跌趨勢,來自學業和課外活動的壓力,加上與同窗的關係,都為學童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專家建議,家長宜增加親子之間的溝通,並鼓勵子女打開心扉,也不妨藉表達藝術治療,幫助孩子「放負」,尋回快樂的鑰匙。   嶺南大學早前公布最新的「香港學童快樂指數調查」,蒐集約3500名小四至中五學生的意見,結果顯示,2021/22學年香港學童快樂指數,由2020/21學年的6.85跌至6.77,當中36%的學童感到學業壓力很大,亦有15%的學童,認為課外活動帶來很大壓力,而高小學生較常出現的欺凌 問題,也降低了學童的幸福感。 重拾快樂——校園本應是為小朋友創造快樂的學習環境,惟學業和課外活動愈來愈大壓力,學童的精神健康問題日趨複雜和嚴重,及早辨識和介入有助他們走出情緒低谷,回復正常生活。(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imtmphoto、twinsterphoto@iStockphoto) 10歲的Hailey,亦遇過很多與朋輩、同學發生摩擦的不快經歷。媽媽曾太形容,女兒是個比較執著於規矩和喜歡發號施令的人,略為欠缺社交技巧,「Hailey有很多想法,希望別人跟着去做,年紀比她小的,或許會順從她的意思,但同輩的,就未必理睬她,Hailey便會埋怨不獲認同,會感到挫敗、不開心」。 正直不阿的她,在學校亦屢遭同學挑釁,Hailey透露︰「有些很『曳』的男同學,他們會刻意捉我的錯處,只要找到我有小小地方做得不好,便會拿來攻擊我,到處說我的壞話,弄得我很不開心。」 疫情心結未解致焦慮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相信,Hailey的個案只屬冰山一角,而對於嶺大的調查結果,她亦不感意外,「香港小朋友的快樂指數是低的,過去不同機構所做的調查,都得出相類似的結果,加上新冠疫情,令他們有更多情緒和心理問題」。 雖然政府已放寬一系列防疫措施,市民生活也逐漸重回正軌,但何天虹指出,孩子的心結尚未完全解開,「有部分學童會覺得疫情令他們失去很多課堂時間,總是擔心學業追不上,因而有緊張、焦慮的情緒」。 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司徒恩同樣認為,香港學童尚未真正走出疫情的陰霾,「這幾年對小朋友來說,變化是大的,時而網課,時而面授,經歷了近3年的半天上課模式,最近又變回全日制,每次常規改變,都會為孩子帶來新的壓力」。 司徒恩(受訪者提供) 只懂用「唔開心」概括情緒 何天虹續稱,港童遊戲權利長期被剝削,也不利精神健康,「即使之前沒有疫情,香港學童的擔子一樣重,他們普遍都感覺到功課、測驗和考試很多,沒有自由時間去玩,况且香港又缺乏遊樂空間,不像外國,隨時有大空地、草地、遊樂場等,可以讓小朋友去跑、去舒展」。 奈何,家長普遍忽略子女的情緒健康;另一邊廂,孩子也未必能具體表達。「我相信,很少家庭會把情緒問題拿出來一起討論,要小朋友講亦不容易,他們往往只懂得說『唔開心』,但『唔開心』是因為煩惱?還是因為沮喪?他們便說不出來。」何天虹說。 多與子女溝通——融洽的家庭環境,有助孩子快樂成長,家長不妨多跟子女閒談溝通,並聆聽他們的心聲。(imtmphoto@iStockphoto) 曾太也有相類似的感受,她和Hailey關係雖然不錯,但以往女兒也未必會仔細分享感受,「她可能會提到學校有些事情不開心,但就未必會詳細講」。在旁的Hailey解釋︰「其實是因為某些感受,我以前根本不曉得怎樣去形容,不知道那是什麼情緒。」直至去年,Hailey參加了香港救助兒童會與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合辦的一個藝術治療項目,透過製作手工、繪畫、參與音樂等活動,她多了機會抒發感受,也學到更多情緒詞彙,情况才有變。 Hailey喜孜孜地說︰「這個課堂很好玩的,每次都會做手工,大家又會傾心事。」當然,她對於辨識和控制情緒,信心亦增加不少,「原來情緒是有正面和負面之分。現在如果有人說些我不喜歡的說話,我懂得形容這種感受為『討厭』,這是一種負面情緒」。 創作故事拍片——在藝術治療小組,Hailey(上圖右一)用自己製作的紙黏土公仔做道具(下圖),創作一則小故事,再拍成短片。在過程中,她認識到更多情緒詞彙。(受訪者提供) 學會聽音樂吃小食自娛 身邊人同樣察覺到她的轉變,曾太說,經過小組的1年浸淫,女兒多了跟她分享校園點滴,也觸及更多內心感受,遇到不快事,也學識如何幫助自己調節情緒。問到Hailey有何紓緩情緒的竅門?她認真思索,「我會聽音樂或繪畫,把情緒發泄出來,又或者想想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例如魚蛋、燒賣等,來逗自己開心」。 抒發情緒——小朋友不擅辭令,縱有情緒,都未必懂得宣之於口,藝術治療成為他們一扇抒發情緒的窗口。(受訪者提供) 司徒恩稱,該會一直在全球展開HEART計劃(Healing a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Arts program),以表達藝術來幫助孩子放鬆身心,疏導情緒,「我們相信藝術的力量,過去逾10年,在這個計劃下,我們見證很多小朋友,無論情緒表達、情緒管理、社交技巧、自信心和韌力等,都有所提升」,亦從中發現過需要進一步跟進的個案,「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高小女生,有次她畫了一幅暗黑、陰鬱的畫作,畫中每張臉孔都是不開心的,更有人在吊頸,我們看了都很震驚,不知道女孩子原來有這樣的感受,於是把她轉介學校社工跟進」。 或許有家長會狐疑,孩子已經參加不少藝術活動,是否已經得到療癒力量呢? 身兼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的何天虹說,兩者性質大不同,「雖然大家都是用藝術做媒介,但藝術活動本身都是着重技巧,當然享受其中,也可帶來愉悅的感覺。惟藝術治療的本質,卻是一種心理治療,就好像我們找臨牀心理學家傾訴一樣,只是在過程中,不一定用言語,或除言語外,還會做很多藝術活動,而藝術治療也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去帶領」。 不過,說到底,要提升學童的快樂指數,司徒恩強調,最重要是有一個正向的家庭環境,「孩子會觀察父母如何相處,家庭和睦,小朋友的情緒自然更穩定。我也鼓勵父母每天抽少許時間和子女閒談,聆聽他們的心聲。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先愛自己,適時幫自己減壓,當自己快樂,才有力氣愛孩子」。 ■知多些 藝術治療分創意表達兩類 藝術治療,可再細分為兩類,其一是「創意藝術治療」,主要是運用單一的藝術媒介,達成治療目標,例如音樂治療、視覺藝術治療、舞蹈治療、戲劇治療等;另一種是「表達藝術治療」,在過程中,治療師有機會用上不同的藝術媒介,包括繪畫、唱歌、跳舞、話劇,甚至文字創作等。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SEN童繪本:SEN孖寶媽媽出書 星星兒也是好玩伴

每個父母,總希望子女健康成長,但誕下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寶寶,亦不等於「天塌下來」般大件事,是苦是樂,還看家長的心態。從事教育工作的梁嘉慧(Clara)及註冊社工陳顯庭(Rio),各自育有SEN的子女,雖然小人兒天生與別不同,但兩個爸媽都視他們為生命中的瑰寶,還不約而同自資出版繪本,分享SEN小朋友獨特的一面,盼消除公眾以至同路人對他們的誤解。   若說照顧一個SEN小朋友不容易,那Clara的吃力便是雙倍。「阿哥(長子)有ASD(自閉症譜系障礙)和ADD(專注力不足);細細(幼子)就有ADH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不過,正因為「打孖上」,令她累積更多教養SEN孩子的經驗。 見兒子「怪行」 由自責到接納 「做家長,也要經歷學習過程。」Clara回想11年前,年紀輕輕便誕下長子,既缺乏人生閱歷,也毫無育兒經驗,看着兒子種種「怪行」,亦曾一度自責︰「我問自己,是否懷他時,吃錯了什麼?」如今雖已走出死胡同,但她並不會美化帶「星星兒」的辛酸,「當然仍有『䒐䒏』的時候啦!尤其看見他自理能力還是很差,竟然會穿拖鞋去上籃球班,就覺得很勞氣。只是現在自己成熟了,加上近年在進修幼兒教育深造文憑課程,會比較懂得調節自己的期望,情緒起伏就沒有從前般大」。 一起成長——Clara(中)的11歲長子(右)有ASD和ADD,9歲幼子(左)則有ADHD,由不理解到接納,再摸索出跟他們相處之道,媽媽見證着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和進步。(林靄怡攝) 勿聚焦弱項 助孩子發揮所長 4年前,Clara來到一間採用瑞吉歐(Reggio Emilia)教學法的國際幼稚園工作,現擔任課程主管的她說,學校的教育理念,啟發她如何跟兩個SEN兒子相處,「這種教學法,強調以小朋友的興趣為依歸,並尊重他們的個別特質。於是,我也學習不再把目光聚焦在兩個兒子的弱項上,而是努力發掘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有機會發揮所長」。 就這樣,Clara察覺到長子原來很有潛質做小小天文學家,還可化身歷史「活字典」,「阿哥很喜歡看天文地理的書籍、影片,何年何月誰上過太空執行任務、用過什麼探測器,他都背得滾瓜爛熟;他亦喜歡預測天氣,每次打風,他會用圖表,跟我們分析掛『8號』、『9號』、『10號』風球的機率。另外,阿哥中西史的知識也很豐富,那場戰爭怎樣開始、戰線如何變化、運用過什麼武器,他都很清楚」。Clara表示,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協助兒子把「資料庫」應用到學業,甚至生涯規劃上。 研究地圖——Clara的長子(左)熱愛天文、地理和歷史,經常拿着地圖研究一番。(林靄怡攝) 「肯給他們時間,他們可追上」 談及9歲次子,Clara不諱言他未像長子有顯著的興趣和強項,「細細暫時主力學足球和跆拳道,他有說過想做YouTuber的,但我找過朋友教他剪片,他卻沒什麼興趣」。惟憑着過去照顧大兒子的經驗,媽媽相信,小兒子也會有進步的一天,「阿哥初小的時候,也跟細細一樣,日日欠交功課,每天都收到老師的投訴電話。但升上五年級,他便突然『開竅』,知道自己要面對呈分試、要升中,懂得每日依着時間表辦事,乖乖交齊功課。以前英文作文由一個字都寫不出來,到上學年試過拿B,有很大的進步呢!所以,SEN孩子,只要肯給他們時間,他們是可以追上來的,只是中間的歷程或許很漫長,也不知道要多久」。 發掘強項——細細雖然暫時未有特別的興趣和強項,但Clara相信,假以時日,一定發掘得到。(林靄怡攝) 自資出繪本 提供溝通相處技巧 除了自身家庭,在任職的幼稚園裏,她也認識了數名ASD學生家長,觸發她自資出版雙語繪本《I am a bit different: In School 我的不一樣》的念頭,「這幾名家長都是外籍人士,他們也說,在坊間找不到適合的social story(社交故事)給小朋友看,那不如由我來寫吧!因為阿哥都經歷過這個發展階段,我明白他們的需要」。 Clara從幼兒的視覺,講述ASD孩子的特質,雖然他們有些舉動或許跟其他人不一樣,但小人兒同樣需要愛和朋友,「幼兒很單純的,他們不介意和任何人交朋友,只是他們不懂得怎去接觸、怎樣跟ASD這類性情比較特別的孩子一起玩。所以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提供到一些溝通、相處的小技巧,這不論對一般或ASD小朋友,都有好處」。新書才剛出版4個月,她已密鑼緊鼓籌備第二部同系作品,她透露,下一本書將以公園場景為主題。 《I am a bit different: In School 我的不一樣》 (林靄怡攝) 作者︰Clara Leung 繪者︰Charis Pao、Louna Larose 定價︰$88 訂購︰bit.ly/3WauFup SEN童爸爸︰我們就是孩子治療師 相比起新手作家Clara,Rio算是「前輩」。繼2016年,他創作過一本幫SEN小朋友認識情緒的《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後,Rio今年再度自資出版一本關於ADHD兒童的繪本《我是閃電蛙》,但今次不論身分和心態,都有所改變。「對上一本書,可以說是用社工、專家的身分去寫,但今本卻是用『同坐一條船』的爸爸角度去寫,希望給同路人派定心丸。」 同路人分享——Rio再度出版以SEN為題材的繪本,但今次卻以同路人身分去撰寫,也作為送給女兒的禮物。(黃志東攝) 女兒愛跑愛跳 說不停嘴 由成長到投身社福界,Rio一直跟SEN群體結緣。「我有一個叔叔,他患有唐氏綜合症,我跟他感情很好,所以自幼我已經在社福機構接觸SEN人士,後來,亦有機會教SEN小朋友繪畫。直至做了社工,除有幾年做長者服務外,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做家庭服務的,經常會接觸SEN兒童和家庭,亦做過很多相關的政策倡議工作。」但若說到跟「SEN」有密不可分的連繫,便由上學年,4歲長女Hayley被評估有ADHD傾向開始。 雖然是新手爸爸,但根據過往累積的工作經驗,加上他曾在香港教育大學攻讀教育榮譽學士(特殊需要),Rio老早察覺到Hayley的與別不同,「她BB時,已經常動,經常『擒來擒去』、『蜎』枱底;年紀稍大一點,就不停嘴、很多說話,也愛跑來跑去,像有無限精力;近來就多了鬧情緒,容易有衝動行為」。因此,當他收到女兒的評估報告,既無意外,也沒有像一般家長般,狂替子女找訓練課程,「其實最幫到小朋友的,是爸爸媽媽,只要淡定些,我們就是孩子的治療師」! 精力無窮——Hayley(前)有着ADHD典型特徵,愛跑愛跳,像有無窮的精力。(黃志東攝) 開心有自信 自然學得好 想幫助ADHD子女,他認為,家長先要理解和接納他們,「無可否認,ADHD兒童會有頻密的多動行為、經常不聽指令,但面對有興趣的事情,他們一樣可以很專注,而且願意付出心力、不斷嘗試」。他以《我是閃電蛙》的主角「閃電」(角色原型為Hayley)為例,她有跑跑跳跳、不守規矩、想引人注意時候,但同樣有安靜的時間,她可以乖乖坐下看圖書,也享受跳芭蕾舞、唱歌和繪畫的時光,「其實不論孩子是否SEN,家長愈懂得運用『強項為本』,愈能夠減少子女的負面情緒。我相信,只要小朋友生活得開心、有自信心,自然學得到、學得好」。 上天禮物——Rio相信,孩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不論孩子是否SEN,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滿載幸福、快樂的家。(受訪者提供) 《我是閃電蛙》 (受訪者提供) 作者、繪者︰陳顯庭 出版社︰童藝少兒文化 定價︰$78 訂購︰bit.ly/3IMxAqf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4期]

詳細內容

養兔身教兒子責任心

Dordor 12年前開始飼養兔子,由拍拖、結婚,到兒子樂樂已經5歲了,一共養過4隻不同種類的兔子,有獅子兔、垂耳兔、侏儒兔和家兔。現時陪伴他們一家的,是1歲的侏儒兔Billy和2歲的家兔Bobo。 性格大不同——Dordor(右)認為每隻兔子也有不同性格,有些很有耐性與小朋友玩,不怕BB哭啼;有些則比較大脾氣,對主人也較cool,很難一概而論。(賴俊傑攝) Dordor說,飼養第一隻兔子時,因為什麼也不懂,買了很多不合用的東西,也不懂餵飼方法,令兔子患上牙瘡,每天要替牠注射抗生素。「我不知道兔子要吃草,原來吃草能幫助牙齒磨短,我發現的時候牠已不肯再食草,所以每隔5、6個月便要帶牠到診所磨牙,要做手術清理牙瘡內的膿,每天在家也要為牠打抗生素,所花的時間和金錢也不少。」當年飼養的獅子兔10歲時便離開了,Dordor隔了一段時間才養另一隻垂耳兔,當時兒子樂樂才1歲多。樂樂平日亦以媽媽做榜樣,學習如何跟兔子相處,例如知道不能摟抱牠,他亦會對兔子十分溫柔;同時也學習到兔子的特性,不會強迫牠們陪自己玩。Dordor更慶幸樂樂對兔毛沒敏感。 不過,垂耳兔不久因病離去,「見到牠不吃東西便帶牠看醫生,原來是肝有事要做緊急手術,需要3萬多元,可惜只是打了麻醉針牠便離開了」。當時樂樂還很小,Dordor以為他不會有感覺,兔子火化後那晚上,卻見到兒子在被窩偷偷哭泣,才知道是時候教導孩子生離死別的道理。現在樂樂也會幫忙照顧兩隻兔子,如兔子「放風」時會陪牠們玩和餵食,他說:「我還會替牠執便便。」要教曉小朋友與兔子好好相處其實不困難,除了身教,也可像Dordor一樣藉着照顧小動物來教導孩子做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主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3期]

詳細內容

領養兔仔:做義工照顧兔仔 領養須三思 當一生的主人 家人要達共識

過了立春便是兔年,兔子也像大明星般備受關注,成為不少媒體話題。大抵因為兔子天生可愛,小朋友容易對牠「一見鍾情」,加上身價相對貓狗便宜,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一句「喜歡」便衝動買回家。飼養兔子學問多多,除了要考慮居住環境、照顧時間、醫療費用等,飼養前更要有心理準備當牠一生的主人,不能因為厭了,或是牠生病了而棄養,這不但會令兔子無家可歸,也傷害了小朋友的心靈。 同是兔年出生、11歲的卓蕎和芯堯,對兔子都有一份特別的感情。今次她們成為小記者,帶大家走訪非牟利機構香港兔友協會,以小朋友角度帶大家認識兔子習性,讓大家在飼養前懂得三思而後行。   來到位於旺角的香港兔友協會(下稱兔協),發現工作人員都非常忙碌。那裏共有兩個兔子的居室,分別為領養房和寄養房。領養房內居住的是被主人遺棄、等待大家領養的兔子,數目有近百隻;寄養室則是為有需要的主人提供暫託兔子服務。 照顧終老——兔協2018年搬到旺角,由容納60隻兔子變成可容納100隻,但因為移民的人多了,現在位置亦已爆滿。超過5歲以上的兔子很難找到新主人,若沒有人領養,協會會照顧牠們終老。(黃志東攝) 兔協於2003年成立,一直接收被遺棄的兔子,同時也擔任教育大眾的角色,教導正確養兔知識。兔協主席Shirley Tong說,當有主人向協會申請棄養,若非關係到兔子性命危急個案,他們都會先想辦法為主人解決問題,解決不來才會安排接收。她表示棄養很多時是因為事前考慮不周,若能事先了解飼養兔子需要注意的事情,棄養情况也能大大減少。今次透過小記者與Shirley的對談,大家就會更清楚自己是否適合成為兔子的主人。 Shirley(黃志東攝) ■兔:兔協主席Shirley;記:小記者卓蕎、芯堯 記:飼養兔子前,有什麼要準備,要購買什麼用品,如籠子、兔糧? 兔:用品方面不外乎籠子、水樽、廁所、食物碗等,但其實要準備和考慮的事情遠比日用品更多!小朋友,你們今年多少歲? 記:11歲。 兔:兔子平均壽命為10至12年,試想想,如果你現在開始養兔子,牠會陪你經歷10至12年的時間,到時你已經過了20歲。這段期間,你或會升上不同學校、讀大學,甚至到外國升學。有些人則由單身到結婚,甚至有小朋友。所以你們要考慮的,是接下來的日子,是否可以一直好好照顧牠。有些棄養個案,最初是家長為了滿足小朋友而買兔子,當子女長大了,到外國留學,再加上家中沒有再僱用工人,兔子又老了,便打算遺棄牠。所以飼養兔子,全家人也要有共識,不要因為一個人想要便去養,所有人都要一同考慮清楚。 移民棄養——大部分等待領養的兔子不是年紀大,便是有不同病患,例如這隻叫Copy的兔子年齡已逾10歲,因為主人移民而來到這裏。(黃志東攝) 兔毛幼細 易飄散致敏 記:我如何知道是否適合養兔子? 兔:首先你要清楚自己有否對兔毛敏感。有些人對貓和狗的毛沒敏感便以為無問題,但其實這是錯的!因為兔毛比貓狗毛幼細得多,容易飄散在空氣中,對幼童和長者來說尤其容易引發一連串問題,輕則皮膚痕癢、流眼水,嚴重可引發咳嗽和哮喘。有些人又因為買了兔子回家才發現家人敏感,便打算放棄飼養。所以我們協會需要申請領養兔子的人先來做義工,其實不止要他們來體驗和學習照顧兔子,同時也可在過程中,看看自己有沒有對兔毛、草碎過敏。 記:養兔子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照顧牠嗎? 兔:兔子不能長時間被困在籠內,牠們需要有「放風」的時間,每天約4小時,讓牠在屋內走動。所以要注意家居環境,把電線和雜物收好,以免被咬爛,也要為牠清理屋內的排泄物。其次要常常留意牠們的飲食習慣,因為兔子一旦不舒服,便不會吃東西。室溫太熱(超過25℃)、裝修嘈雜聲、打風、身體有毛病等,牠們都會因為感到不適而不吃不喝,也不排泄,如果這情况超過11小時便會有生命危險,所以若看到牠的飲食習慣改變,便要立即看醫生。 自由走動——在兔協裏的兔子,每天都會輪流在較大的活動範圍自由走動,見到小朋友也非常熱情。(黃志東攝) 提供用品清單及訓練 記:原來兔子這樣容易生病! 兔:對呀!兔子比貓和狗更有性格,因為兔糧是很香的,對兔子來說十分吸引,如果牠不肯吃便有問題。兔子常見有腸胃問題,亦有可能生腫瘤、跌斷腳等,尤其小朋友硬去抱牠,牠逃走時很容易跌斷腳。你知道嗎?兔子雖然毋須打防疫針,但若要看醫生的話,便要看專科,要找能夠提供寵物兔子醫療的獸醫診所,價錢絕不便宜,單是見醫生也由幾百到幾千元不等,還未計藥費及手術等費用!所以飼養前,也要考慮自己有沒有經濟能力去負擔兔子的醫療費用。 記:這裏有很多等待被人領養的兔子,雖然牠們有些患有不同疾病,但仍然很可愛。如果想領養,要怎樣做呢? 兔:首先申請人要年滿18歲,當然你爸爸或媽媽(申請)也可以。填妥申請資料後,我們會審核,或會做家訪。之後他們可來見見想領養的兔子,並要做義工照顧牠們,想一想之後你每天都要這樣做,可以接受嗎?如果是一家人一同領養,我們也會看看小朋友對待兔子的態度。兔子是很慢熱的動物,領養者和兔子都可以趁這機會互相了解是否合得來。成功後,我們會提供所需用品清單,以及2小時訓練課程,教大家如何安全地抱兔子、了解兔子常見疾病等。之後亦有義工跟進兔子回家後的情况及提供支援。我們的領養服務是不收費的,明白很多人都喜歡年輕、漂亮、健康的兔子,但領養的意義就是要給兔子一個家,只要你不介意這些兔子曾經被遺棄、有着不同的疾病或感人小故事,都可以考慮。 實用清單——Shirley(左)指很多養兔新手都會被寵物店游說,或胡亂買下一大堆不合適的用品,兔協會為成功申請領養者提供一張購物清單,當中全是用得着的物品。(黃志東攝) 「小兔女」深入採訪 學懂養兔之道 ■芯堯:認清生活習慣 「參觀後,發現飼養兔子並不容易,飼養前更要考慮與家人的共識、家中環境和金錢支出。今次與Shirley姐姐對談後感到很開心,因為不但對兔子了解更多、更加清楚認識牠們的生活習慣,也可知道如何與牠們相處才最合適。」 芯堯 ■卓蕎:飼養後要守諾 「兔協裏的兔子很可愛,但我看見那裏收容了那麼多兔子,其實不太開心,因為牠們不應該在那個地方,而是要在主人的愛護下生活。遺棄等於讓牠們自生自滅,若小動物沒有東西吃便會餓死,冬天更加會凍死。所以我們飼養動物前應該要三思,想清楚自己有沒有能力和時間去照顧牠們,並一定要遵守承諾,給牠們一個溫暖的家。」 卓蕎 文︰顏燕雯   延伸閱讀: 養兔身教兒子責任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3期]

詳細內容

DIY:毛巾手工紙 DIY賀年裝飾 剪剪摺摺變出萌兔

可愛的小兔子,人見人愛,適逢兔年將至,小朋友一於跟爸爸媽媽齊齊動手做兔仔造型的賀年裝飾,為農曆新年增添喜慶氣氛! (黃志東攝) (一)入門版:兔仔毛巾 (黃志東攝) (二)高階版:兔仔揮春 (黃志東攝) 文:顏燕雯 圖:黃志東 小模特兒:俊霖 示範:Miss Yoyo@嵐天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2期]

詳細內容

牙齒矯正:牙齒不齊整 影響咬字咀嚼 固定式vs.活動式 箍牙前看清利弊

當小朋友踏入換牙期,恆齒能否長得整齊或會否出現咬合不正,其實早已有迹可尋。醫生指出,若有問題不及早矯正,不單影響外觀,也容易引起口腔疾病,甚至令咬字發音不清晰,妨礙學業和社交溝通。但牙齒矯正(俗稱箍牙)又是否愈早做愈好?治癒率是否百分百呢?傳統固定式牙箍和新興活動式牙箍該如何選擇?連串問題,都是家長替子女作出箍牙決定前,必須了解清楚的。 把握黃金期——一般而言,箍牙並無年紀限制,但若能把握10至16歲顎骨發育黃金期作治療,進度和效果都會更理想。(PamelaJoeMcFarlane@iStockphoto) 13歲的Adrian,約2年前開始箍牙療程,爸爸Eric戲言,兒子是名副其實的「西瓜刨」,「囝囝10歲左右,我發現他的牙齒生長得很擠迫,開始有『哨牙』情况,上排牙齒明顯突了出來,看上去不太美觀」。雖然Adrian生性樂觀,對自己牙齒排列不正的問題不太介懷,但Eric卻有不少憂慮,「我擔心他牙齒不處理好,將來會影響成長,尤其是說話,怕他咬字發音不正」。 鼻敏感可導致哨牙 香港矯齒學會主席、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陳鎮揚說,Adrian的情况,在香港很常見,「亞洲人的牙齒體積一般較西方人大,但牙牀骨又偏細,由於沒有足夠空間讓牙齒整齊有序地生長,便容易形成牙齒重疊、參差不齊」。困擾不少港童的過敏性鼻炎(俗稱鼻敏感),也是「元兇」之一,「小朋友鼻塞時,很多時會轉用口腔呼吸,但長期習慣這樣做,舌頭便不再緊貼口腔上部,會令正在發育的上顎骨因為缺少了舌頭的支撐而收縮,有可能導致哨牙」。 陳鎮揚(受訪者提供) 除了牙齒體積、牙齒數目、牙牀骨大小、上下頜骨比例等先天因素左右着牙齒排列的情况,不少後天因素,例如經常含奶嘴、吮手指、乳齒過早脫落等,都會阻礙牙齒正常發展。「很多人都誤會乳齒不重要,但其實如果乳齒保養不善,孩子日後長出來的恆齒,很大可能也是不整齊的」。陳鎮揚解釋,假如小朋友因蛀牙而需要提早剝掉乳齒,或導致鄰近牙齒移位,會影響恆齒的生長路徑,「乳齒脫落的時機很重要,如果過早脫落,恆齒又未及長出的話,將來牙齒的排列位置,便可能未如理想」。 吮奶嘴易哨牙——幼兒時期常吮奶嘴,會影響牙齒排列,有可能引致日後出現哨牙。(Aphithana Chitmongkolthong@iStockphoto) 咬合不正老來牙骱痛 事實上,牙齒參差不齊,不單影響長相,打擊自信,還會衍生連串問題。陳鎮揚以哨牙為例,他指小朋友比較活潑,哨牙會增加他們跑跑跳跳時,門牙受傷的風險。另外,牙齒因咬合不正,說話或會出現「漏風」、發音不清晰等情况,甚至影響咀嚼。「家長常投訴小朋友吃得慢,但背後原因,可能是他們牙齒咬合不正,很難咬斷食物。長年置之不理,會增加牙骱的負擔,老來容易有牙骱痛、牙骱移位的問題。」另外,牙齒不齊亦增加清潔的難度,較容易有各種牙患。 箍牙前後——女孩在箍牙前(左)牙齒咬合不齊,箍牙後(右)情况得到明顯改善。(受訪者提供) 多番考慮後,Eric決定讓Adrian箍牙,亦由於Adrian的牙齒擠擁情况比較嚴重,因此在箍牙前,需要先剝掉4顆乳齒(醫生會按情况決定剝掉乳齒或恆齒)。此外,他們也採納了醫生的建議,使用傳統固定式牙箍療程。「第一次戴上時,囝囝確是有些難接受,擔心異相。但去到第二三次覆診時,Adrian已經接受了,還貪靚配襯不同顏色的粒粒(橡皮圈),他試過用藍色,也試過換綠色,連橙色都試過,覺得很有趣。」Eric說。 醫生:傳統技術成熟 箍牙的原理,就是透過持續在牙齒上施力,把牙齒拉動至理想位置,以收矯正效果。牙箍種類,可簡單分為傳統固定式和新興活動式兩種。陳鎮揚指出,傳統固定式牙箍,在醫學界已經沿用近百年,牙醫會利用固定於牙齒表面的「牙釘」,配合調校鐵線和橡皮圈鬆緊,移動牙齒;新興活動式牙箍,實質上是透明牙套,經電腦策劃療程,並按病人牙齒形狀度身訂做,病人需要約每2星期自行更換一副新牙套。 被問及小朋友該選擇哪一種牙箍?陳鎮揚說,作為專科醫生,會建議使用傳統固定式,「相對於只有約20年歷史的活動式牙箍,傳統固定式牙箍技術發展得更成熟,不論簡單或複雜的病例都適用,而且醫生更容易掌控整個療程,出來的矯齒效果會更理想」。 Eric最終花費近6萬元,替兒子換來一口整齊的牙齒,他形容為「超值」。「囝囝現在拆了牙箍,仍然佩戴着固定器,但已經是『整容前』和『整容後』後的分別,效果很明顯。他現在整口牙齒看起來都很整齊、很自然,我們都非常滿意。」 把握箍牙時機 發育期最理想 記︰記者 陳︰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陳鎮揚 記︰孩子是否需要箍牙,家長憑肉眼可判斷? 陳︰不一定。很多情况都需要借助X光片、醫生的專業知識,才可判斷得到。建議小朋友約7歲、開始換牙時便約見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評估恆齒生長情况,有需要可及早介入治療。 記︰箍牙有否黃金期? 陳︰有。最理想是把握到兒童的發育期,女孩約在10至14歲,男孩約在12至16歲,趁着這段發育高峰期,他們可透過佩戴功能性的矯正器,先去改善面形和咬合不正的問題,之後才箍牙,便可節省更多箍牙時間和工夫。 記︰箍牙很痛嗎? 陳︰最初不習慣,可能會有些不適感,但只要牙箍的施壓力度合宜,病人應該不會感覺痛楚。 記︰箍牙效果是否百分百? 陳︰我會說,如果病人願意跟醫生配合,箍牙前和箍牙後,是肯定有明顯分別的,病人的滿意度亦很高。 醫生評估——孩子是否需要箍牙,很難單憑肉眼判斷,建議約7歲、踏入換牙期可約見牙醫,以評估恆齒生長情况。(XiXinXing@iStockphoto)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