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親子:嘉欣不再BB 當媽媽後極速成長

兩孩之母的鍾嘉欣(Linda)自去年回港拍《星空下的仁醫》後,便暫別幕前工作回到加拿大當全職媽咪,一家四口安居於溫哥華,過着平凡而快樂的生活。最近劇集開播,又勾起了大家對這個甜姐兒的回憶。今次Linda演心胸肺外科醫生,網民讚她演技成熟,其中某幾場戲更惹來不少討論,說她好像變了另一個人似的!鍾嘉欣坦言自從做了媽媽後,整個人生都改變了,無論是戲內還是現實,都已經脫胎換骨,不再是昔日的「嘉欣BB」。   溫哥華與香港時差15小時,當我們正在忙碌工作時,身處溫哥華的Linda正準備入睡,好不容易才能請這個忙碌的媽媽犧牲一點睡眠時間跟我們談近况。她的一對子女Kelly和Jared分別5歲和3歲,姊姊已經上小學,弟弟也開始上幼兒園。所以,作為媽媽也要習慣早睡早起,每晚大約10時多便要睡覺,因為她每天清晨6:30醒來梳洗好後,便要為孩子準備餐盒。當地孩子的午餐一般由家長自己準備,加上溫哥華較少家庭會聘請傭人幫忙,所以家中事無大小都是由Linda一手包辦。 煮早餐送上學 一手包辦 2016年Linda結婚後淡出幕前,在加國回歸朝六晚十的全職媽媽生活。由全職藝人轉型全職媽媽,Linda形容這份「工」比從前忙碌3倍。「即使他們睡了,我也不能鬆懈,因為他們可能會踢被子,會發噩夢大叫,我便要立即安撫(他們)。」她和丈夫Jeremy同樣在加國成長,從前也是由父母一手一腳照顧,令她覺得做家務和帶孩子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即使辛苦也十分樂意。Linda說平日他們會請外面的幫工做些較大型的家居清潔工作,但一般瑣事如洗衣服、煮飯等,都由她自己做。當然丈夫也有份幫忙,但他始終要上班,所以為小朋友煮早餐、送上學,都主要由她負責。 功課量小 安排女兒學中文 由於Kelly已在小學念kindergarten班,兩姊弟不再念同一間學校,充當「司機」的Linda每天要輪流送他們上學,幸好兩間學校都在家裏附近,毋須太奔波。她說,加拿大的公立幼稚園和小學都是以就近入學為原則,毋須像香港家長般要為孩子選校而煩惱,她也慶幸自己所住的社區已有不錯的學校,可以放心讓子女入讀。Jared讀的幼兒園其實近似Day Care模式,回校除了玩遊戲,Linda指他會唱一些兒歌如ABC,亦會學認字。念kindergarten的Kelly就開始要寫字,但都是小量而輕鬆,接近零功課,就像Linda 和Jeremy當年在加拿大讀書一樣,不會感到壓力。 Linda雖然主張愉快學習,不過,這位媽媽竟然也安排女兒去上學校以外的課堂——原來,她覺得學中文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於是找了一名普通話老師教Kelly中文。「我在家會跟孩子說廣東話,但因為丈夫說英文,我和他溝通又是用英文,所以孩子接觸中文的機會其實很少。想女兒學中文是因為我覺得如果她懂得多一種語言,將來無論工作或生活上也可有更多選擇。」Linda指最初是希望找一名廣東話老師,可是尋遍整區也找不到,唯有讓女兒跟普通話老師學習。記者提議她自己教,Linda卻說:「如果由我教,她會覺得我在跟她玩耍,會不停試我底線!」 疫情延誤拍劇 歸心似箭 去年,Linda放下一對子女由溫哥華回港拍電視劇,這是她自孩子出生以來離開他們最長時間的一次,疫情更令拍攝進度延誤,令她歸家無期,整個人也變得愈來愈焦急。接近煞科的日子她更一早收拾好行李,準備隨時飛回加國與家人團聚。「拍攝這部劇對我來說遇到很多不同的挑戰,首先是疫情發展突變,由我回港時的零確診個案到第二個星期確診數字突然上升,使租借拍攝場地遇上不少困難;第二是劇中牽涉很多醫學名詞,劇本要更多時間消化和修改;第三,此劇與很多小演員合作,最初計劃是在暑假期間拍完他們的戲分,但後來因為拍攝時間延遲了,要在他們上學後找時間再補拍,總之一切都是在預計之外。」 與孩子分離 深明做父母擔憂 她說由於劇集不能在預期中完成拍攝,使她非常掛念丈夫和孩子,有段時間曾經感到非常不開心,心裏只一心想着要回家去。幸好有好朋友和助手在身邊陪伴支持,才使她捱過那個階段,亦因為這件事令她憶起當年隻身來港工作的感受。「我19歲時離開父母,自己一個來到香港,感到有點無助,也無法想像到父母經歷女兒不在身邊的擔憂和感受。這次輪到我離開自己建立的家,隻身飛到遠方工作,便深深體會到當時父母不捨的心情。」Linda指返回加拿大後女兒第一時間緊緊地擁着她,令她大為感動,兒子卻因為年紀太小,好像認不到媽媽似的,「記得回去時他只要爸爸不想要我,那一刻真的很心痛!幸好過兩天他又再黏我了,我才不太傷心呢!」 照顧子女一腳踢 鍾嘉欣當媽媽的快樂蛻變(受訪者提供) 除了學中文,Kelly(左)還有學跳舞、彈琴和游泳,Jared(右)則只有跟家姐一起學游泳。說到性格,鍾嘉欣說Jared是個百分百男孩,只愛男孩子的東西,活潑好動又大力,很有男子氣概。Kelly雖然很斯文,卻不是一個愛美的女孩,作為媽媽會用「down to earth」來形容她。「可能我本身不愛扮靚,所以女兒也跟我一樣,不過有時候見到我化了妝又想扮靚,也想學我塗指甲油。」(受訪者提供) 鍾嘉欣現時一心享受做全職媽媽,照顧一對子女的日常生活就是她滿足感的來源。(受訪者提供) 鍾嘉欣自言現在家庭就是她的一切,不過她表示若遇到合適時機也會再回港拍劇。(受訪者提供)   角色轉變:拍劇做仁醫 演技成熟 脫胎換骨 在《星空下的仁醫》中,Linda飾演心胸肺外科醫生。以往她一直飾演較柔弱的角色,這次可說是個大反轉,演專業人士既是自然,又帶一點硬朗和調皮,英文專業名詞的發音更是非常標準,得到不少觀眾網民稱讚。她也樂於見到這個轉變,不想再做「嘉欣BB」。「這幾年做了媽媽和別人太太,儼如上了一個成長速成班,自己性格上已有很大轉變,淡定了,有自信了,處事也冷靜了很多。因為兩個孩子的生命是由我去保護,我一定要夠強,思想要夠穩重和正面,才可以給他們在最安全的環境下成長。所以我現在可以成熟地演一個醫生的角色,但如果你叫我再去演『常在心』,現階段的我也不可能演出那份感覺。你可以說這是被迫而成的,但我其實也不想一世當小朋友,因為當媽媽也是一件美事。」   《星空下的仁醫》中,鍾嘉欣飾演心胸肺外科醫生,當中有不少與小朋友一起的對手戲,真正做了媽媽後,這個角色更能讓她發揮更多。(TVB劇照) 鍾嘉欣19歲隻身來港工作,初時給人甜美柔弱的感覺,所獲派的角色多是小妹妹類型,因而被網民封為「嘉欣BB」。(資料圖片)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1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迷你女團跳K-pop拍MV

新一輯《全民造星》掀起女團熱潮,原來這股K-pop韓風早已吹入兒童舞蹈界,小朋友一樣可以穿上女團舞台服飾隨BLACKPINK、TWICE等歌曲大跳勁舞,更可以成為MV主角,讓觀眾透過屏幕欣賞這班「迷你女團」的演出!   10年8年前,學跳舞的小朋友大都會選擇芭蕾舞或爵士舞等「考試班」,但近年兒童習舞風氣已有所轉變,10個學跳舞的小朋友中,便有過半數會告訴你他們跳的是K-pop。K-pop是指韓國流行音樂,而K-pop dance(k-pop舞蹈)則是以不同舞種展現出K-pop風格,當中包含Jazz funk、Hiphop、Voging、Urban、House等舞蹈元素。因此透過跳K-pop可以接觸更多元化舞種。 沒有「考試班」,沒有「皇家證書」,可是這種舞蹈仍然大受小朋友和家長歡迎,除了因為受到韓國偶像熱潮的影響,其舞蹈風格較多元化,較易上手,亦是原因,小朋友即使看着偶像MV都可以模仿得似模似樣。有跳舞學校更以韓國男女團的K-pop歌曲為學習主題,並特設「MV班」,讓小朋友有機會面對鏡頭,化身小明星大顯舞技。 MV班每期共4堂,學生會以一首K-pop女團或男團的歌曲作主題學習舞步,不同班別由不同的導師任教,所以雖然每期大家都是學習同一首歌,但各班也會因導師風格不同而令MV服飾、動作和走位有別。(曾憲宗攝) 穿上訂製服飾 鏡頭前表演 Prodance舉辦的兒童及青少年K-pop課程適合4至18歲,課程劃分非常仔細,首先按年齡大小分成4個組別;其次鼓勵家長先讓小朋友試堂,若小朋友喜歡的話,便可參加每期5堂的常規班。6歲以上的班級都會按小朋友程度分Level 0(初級班)和Level 1(中級班)兩個級別,而每期都以一首K-pop女團或男團的歌曲作學習主題,不論男女都可按自己興趣選擇歌曲,而導師會因應學生能力教授簡化版或歌曲MV原版舞蹈動作。完成常規班、經過導師評估後更可以銜接MV拍攝班,讓學生不止學成舞步,更可拍成MV作品,穿上專為該歌曲而訂製的服飾在鏡頭前表演。 MV班與常規班最大不同是前者需要與隊友合作,導師會在現場加以指導。除基本舞步外,小朋友也要顧及走位和與鏡頭互動,所以必先要完成常規班並通過「舞步熟悉度評估」後才可參加。(曾憲宗攝) 這天我們採訪了MV班的學生拍攝情况,她們跳的是MAMAMOO歌曲Dingga,穿上醒目服飾,加上由家長們親手設計的髮型和化妝,每個女孩眼裏都帶着光芒和自信,在鏡頭中儼如一顆顆小明星。(曾憲宗攝) 舞蹈課室特地加配了不同的燈光效果,有時候另一個創辦人阿輝(圖右二)也會負責拍攝,過程中他會教小朋友留意鏡頭及走位。拍攝後會交給專業人士剪接,約兩星期便會上載至專屬YouTube頻道及facebook,也會傳送給家長收藏。(曾憲宗攝) 加入燈效 專為製作MV而設 中心創辦人之一Wall Chan(翔老師)擁有10多年跳舞經驗,在疫情前他與朋友主要做商演、排舞、製作等工作,無奈疫情下許多娛樂行業都幾乎暫停運作,那時候剛巧有朋友問他們可否製作一些網上跳舞的教學影片,於是去年開始組織團隊作網上教學,到疫情稍緩便開辦實體課程。說到MV班的概念,由於其團隊對燈光、拍攝、製作等有一定認識,便想把這種K-pop文化帶入課堂之中,「近年韓國娛樂事業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很多人都喜歡K-pop,也有人自資去拍K-pop Cover(模仿K-pop團體的舞蹈),不止大人,連小朋友也喜歡。我們的課室加入了燈效,是專為MV製作而設,並會為每首歌設計適合的服飾,化妝和髮型有時候讓家長自由發揮」。 Wall Chan(曾憲宗攝) (曾憲宗攝) 不少小朋友和家長對於拍MV都感到非常興奮,如3名學生Charlene、Arie和Kellee都已經拍過幾次MV。9歲的Kellee表示很開心見到自己在MV出現,會分享給親友及同學仔欣賞。而Arie的媽媽則認為拍MV能夠給女兒留一個紀念,「平日她也會聽K-pop,來這裏試堂後她表示很喜歡,每次都會見她為了MV拍攝在家中不停練習,感受到她的熱愛,我也會把成品看完一遍又一遍呢」! Arie、Charlene和Kellee(曾憲宗攝)   ■INFO Prodance兒童/青少年KPOP舞蹈班 對象:4至6歲、6至9歲、9至12歲、12至18歲 收費:單堂體驗堂$160;常規班 $1180/5堂(每堂55分鐘); 經評估後可銜接MV拍攝班(另外收費) 地址:新蒲崗雙喜街9號匯達商業中心2102室 查詢:9848 0752 報名:體驗堂 bit.ly/3vpnQK2 常規班 bit.ly/3AKRudC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網絡世界:理解、溝通代替打罵 管教從「心」出發 孩子迷「網」知返

網絡世界彷彿有種神奇魔力,叫許多學童難以抗拒。內地早前推出新措施,規管未成年人士玩網絡遊戲的時間,本港亦有政黨倡議港府仿效。香港將來是否有「網遊宵禁」,尚屬未知之數,但專家教路,其實只要父母掌握到管教心法,就算不威迫、不利誘,不打也不罵,一樣可以令孩子不再迷「網」!   21世紀的數碼原住民,天生已經和網絡世界密不可分,近年網上學習成為新常態,更令學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愈來愈多,使用時間亦愈來愈長。要防範孩子步向「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家長必須提高警惕。從美國心理學學者Kimberly Young在1990年代編訂的「網絡成癮診斷問卷」(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IADQ),網絡成癮有以下特徵︰ (1) 全神貫注於互聯網 (2) 需要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獲得滿足 (3) 試圖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最終失敗 (4) 當試圖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感到不安或情緒波動 (5) 上線時間比原先計劃要長 (6) 危及個人關係、工作、學業、事業 (7) 向家人、專業人士隱瞞成癮真相 (8) 透過上網逃避問題 網絡潛藏陷阱 憂扭曲兒童價值觀 事實上,學童在網絡世界所做的活動很多,除了打機,還包括瀏覽社交媒體、在即時通訊軟件發放信息等。從事生命教育工作逾20年、經常應邀到學校主持講座的EDIT Workshop創辦人陳志耀(Tommy)發現,家長很多時只着眼於子女上網時間的長短,卻忽略了其他背後的陷阱,包括這些網絡活動,很可能為孩子帶來扭曲價值觀。 陳志耀(受訪者提供) 網遊推翻傳統理財觀念 「虛耗光陰、荒廢學業等,這些只不過是表徵,最危險的,反而是小朋友在未形成獨立分辨和思考能力之前,已經被網絡遊戲、社交媒體灌輸了一套扭曲的價值觀。」經常和年輕人接觸的Tommy舉例說,近期大熱的元宇宙(metaverse)概念,便興起了一種嶄新的網遊文化,「以NFT(非同質化代幣)的形式,在元宇宙中創建財富,達至Play-to-Earn(邊玩邊賺)」,這些經濟活動,徹底推翻傳統以來,備受社會推崇的「自食其力」、「多勞多得」的理財觀念。 最近不少中學生熱中的元宇宙網遊,令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衝擊很多傳統價值觀。(imtmphoto@iStockphoto) 即使不打機,長時間浸淫在社交媒體一樣會出事,「昔日,影響孩子的,往往只得父母、老師或幾個主要的親友,但現在,還有YouTuber」!Tommy便遇過一名只有8、9歲的小女孩,奇怪她已經搭建了一套很強但扭曲的世界觀,Tommy深入了解後,才知道罪魁禍首是YouTuber,「有時連家長都不以為意,覺得小朋友又不是看什麼傷風敗德的東西,純粹在YouTube『聽人講嘢』,但每日半小時,孩子就會漸漸認同對方所講,產生共鳴」。 怎樣與數碼原住民同行,是這代爸媽的必修課。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的子女,Tommy有不同的建議,家長不妨「對號入座」。 ◆幼兒期: 忌電子奶嘴 高感官刺激 在幼兒階段,Tommy建議家長盡量延遲讓他們接觸電子世界,「如果2、3歲便給他電子奶嘴,很快就會上癮」。他解釋,熒幕和影片快速運轉的光畫,會刺激大腦表層,假如幼兒從小習慣了高度的感官刺激,當他們慢慢長大,敏感度便會降低,需要不斷「加碼」才能得到滿足,網絡成癮的風險便會增加。隨之而來,是一連串狀况需要處理,「小朋友會比較難於專注、集中,表現得很活躍,坐不定」。 ◆初小期: 宜限制使用時間 增親子活動 如今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初小,都已經需要使用電子產品在網上學習,Tommy認為,這是大勢所趨,難以避免,但要小朋友學懂節制。小學生年紀尚小,相對受教,他建議家長要有界限設定(boundary setting),使用熒幕時間(screen time)亦要有規範,藉此培養子女自律的習慣。 協議使用時限:家長要為初小期的子女設立使用電子產品的守則。(Tomwang112@iStockphoto) 「溫柔」堅持時限底線 家長需要先為孩子篩選及過濾合適的遊戲、卡通片、影片等,然後設定觀看的時間。「舉例,大家協議好每日可使用30分鐘電子產品,在即將完結前的5分鐘,家長要作出提示,讓小朋友有充足的心理準備。時間到了,便要關機。」不過,孩子總喜歡在這時候討價還價,甚至哭鬧發脾氣,Tommy提醒家長,必須「溫柔地堅持」,不容就範。 「『溫柔』是重點,不要一味靠惡。」Tommy說,家長想處理好孩子的行為,就需要先處理他的心,「你觸動不到他的心,不用待初中,高小就已經反叛了」。他亦不主張運用賞罰機制,「利誘引發貪婪,威迫帶來恐懼,在他們心理上,同樣栽種了不良的種子」。回應上述的場景,Tommy會以鼓勵代替責罵,「雖然今次做不到、不達標,但我相信你明天會再好些」。話語中,讓小朋友感受到父母是愛他,而不是批判他,「可以管教,但不是管束;管教是帶着愛的,管束會讓人感到窒息、沒有自由」。 面對小朋友哭鬧扭玩機,家長需要溫柔但堅定地說「不」,不能一味靠「惡」。(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勿讓子女閉門上網 話說回來,這個年紀的小朋友,還是初嘗使用電子產品的滋味,由「無變有」,Tommy稱,家長可趁早做好把關的工作,揀選合適的網站之餘,更要「見光」,「千萬別讓子女習慣關上房門在房間自己上網,這個會變成『黑洞』,很危險的。要上網、要打機,就要在客廳,並接駁到投影機或電視上,那他在看什麼、玩什麼,大家都一目了然」。他又語重心長地勸告家長︰「就算有能力負擔,都不要給孩子最先進、最高階的電子設備,因為太極級的享受,只會令他們對其他事物失去興趣。」 父母助建現實滿足感 要防範孩子墮入迷「網」的深淵,Tommy相信,最佳的方法,是幫助孩子建立多元化的興趣,父母亦要以身作則。「我發現很多家庭,周六日的親子節目,不外乎逛街、看電影、吃東西,這不是錯,但相信這些節目,大人感享受多於小朋友。」綜合Tommy觀察,有幾類年輕人較不容易迷戀網絡世界,「自幼喜歡閱讀、喜歡野外活動、喜歡群體生活的年輕人,他們在現實世界的滿足感很大,所以不需要走進虛擬世界填補心靈」。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如果平日父母自己也是機不離手的話,你的管教,就失去說服力,Tommy便認識有家長在家裏設立「無電子」時段,值得大家仿效,「晚上去到某一個時段,全家都收起電子產品。這對父母原本也愛看電子書的,但為了孩子,亦盡量減省依賴電子產品,轉回看實體書」。 幫助子女建立生活的滿足感,例如做運動、閱讀等,可令他們減少迷「網」。(allensima@iStockphoto) ◆青春期: 嘗試代入 尋心癮根源 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很難再用幼兒期、初小期的那套管教模式,若察覺子女有網絡沉溺的問題,Tommy奉勸大家,第一步不需要急於處理他的行為,而是要先處理他的心,「沉溺只是結果,心癮才是根源」。 勿批判 最緊要「啱嘴形」 在親職教育路上,Tommy經常聽到家長說「我細個都唔係咁」,他指出,這句話,若聽進子女耳中,往往會惹來反感,「孩子會覺得父母不理解他,你們只是憑自己的經驗、經歷、價值觀去判斷他,於是父母一開口,他便感到煩厭」。 想打開溝通之門,家長必須改變心態,「要明白教養模式已經不同了,若仍事事以管教、督促、糾正為先,『撞牆』的機率很高」。他指出,這個世代,家長要以「同行」的方式取代「教導」的方式,並從孩子身處的「成長階段」出發,也需要校正頻道,「要讓他感受到,你不是無知的。當今令年輕人着迷的元宇宙、NFT,若你完全不理解,但又出言阻止,孩子只會覺得跟你講也『嘥氣』,所以『啱嘴形』是重要的」。 「理解會帶來突破」 因此,重建關係的第一步,在於理解,「理解會帶來突破」。然而,Tommy再三強調,理解孩子,不代表同意他的所有行為,「你要處理一個人的沉溺問題,不代表你要跟他一起沉溺。但你一定要嘗試代入,究竟他在經歷什麼,以致他會有沉溺,這才會找着他心癮的最根源」。 他又勸勉家長,要多些關心孩子,「很多時,家長都習慣跟子女只有功能性的互動,回家第一句便問『功課如何』、『學校學習如何』,以致我也聽過不少年輕人埋怨,父母從來沒有關心過自己。在孩子眼中,父母愛的,只是他的能力、表現和行為」。說到底,孩子渴求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同行者,為人父母者,勿讓自己成為把孩子推落網絡深淵的幫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親子餐廳添萬聖節氣氛 哈囉喂歎繽紛日菜 好鬼「營」

萬聖節快到,對小朋友來說,這個日子毋須太多驚嚇,只要有得食有得玩夠晒fun!室內兒童遊樂場The Big Things Playground最近不但加入了糖果、南瓜等萬聖節裝飾,其餐廳更以全新面貌與大家見面,當中不少美食都是有營又好味的日式fusion菜,包保小朋友食得開心! 南豐紗廠的日式主題餐廳The Big Things Party位於同集團的室內遊樂場旁,不過它一反傳統,裝潢及食物款式並沒有加入太多親子元素,反而以「有營美食」作主題,菜式均以有營食材作組合,除了提供素食,不少特色料理更用上特別的烹調手法。例如一款包含6種野菜的便當,6款菜均是用不同醬料烹調,帶出不一樣的味道,令平日見到蔬菜「擰晒頭」的小朋友也吃得津津有味! 餐廳旁的遊樂場已為萬聖節加入女巫、南瓜等遊戲元素,亦設有派糖環節,小朋友不要錯過!(林靄怡攝) 「五大色系」素冷麵 喜歡素食的可選擇中華素冷麵(後,$68),材料是以「綠、白、黃、紅、黑五大色系」為本,包括香菇、番茄、海帶、青瓜和日本傳統油炸腐皮油揚,醬汁則是餐廳自研、以香菇和海帶煮成的冷麵汁,不含味精和添加劑。而可愛的紅綠素飯糰(前,$68)則分別是紅菜頭及枝豆飯團,前者採用新鮮有機紅菜頭榨汁所製,後者混入粒粒枝豆,是清怡之選。(林靄怡攝) 傳統日本便當 記者推介兩款必點主食:味噌三文魚六野菜便當(前,$118)及超人氣厚切吉列玉子三文治(後,$58),前者以傳統日本便當木盒盛載6款野菜,並使用日式懷石料理烹調方法帶出各種野菜鮮味,如汁煮日本甜南瓜、日式醬油香菇等,每一種放入口都會感到不同的香味;而三文魚更加是採用刺身級別,熟度剛剛好,非常幼滑,營養值與顏值兼備!後者無論在味道和口感更加有別一般玉子三文治,首先它是採用比一般玉子燒多3倍分量的優質日本雞蛋製成,再以吉列方式炸脆整份玉子,混入日式豬排醬和奇妙醬的三文治,最後以鐵板乾烤塗滿牛油的麵包,所以外層鬆脆,內層則非常豐厚,相信大人小朋友都會like!(林靄怡攝) 「柚」人蛋糕 甜品款式定期更換,現時推出的是兩款柚子味蛋糕,分別是柚子白朱古力慕絲蛋糕(前,$48)及柚子檸檬撻(後,$48),檸檬撻酸甜適中,慕絲蛋糕外形美,更有蝴蝶造型朱古力點綴,十分精緻。(林靄怡攝) 甜甜圈奶昔 這裏的特色飲品,小朋友一見雙眼即發光,因為其上層是巨型的甜甜圈,下面則是冰凍的奶昔,設有oreo、朱古力及士多啤梨3款口味,令人無法抗拒!($88/杯)(林靄怡攝)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Noelle La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9期]

詳細內容

體能發展:重點發展體育科 平衡學業 動感校園 設健身室操fit學生

在學術成績掛帥的教育制度下,學校一般都不會納體育科為重點發展科目,然而,亦有少數例外。有小學在校園打造2500呎健身室,透過不同的設施和器材,配以校本設計及開發的體適能應用程式,全方位促進學生的體育技能發展;亦有小學計劃拓展智能運動,以科技結合體育活動,讓小朋友愛上運動。這種學業與運動平衡發展的校園模式,值得推崇。 說起「健身室」,不期然令人聯想起連鎖式健身中心,又或是某酒店、某豪華屋苑會所的設施。不過,記者日前參觀的,卻是位於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之內的健身室。該校兩年前獲「公帑資助學校專項撥款計劃」贊助近200萬元,把佔地2000多呎的有蓋操場改建成健身室,並於去年10月建成啟用。健身室分為不同區域,包括帶氧運動區、重量運動區、地板訓練區和綜合訓練區,論規模、設備,都是學界少見,尤以小學更為罕有。 田徑隊110人 將建專項訓練基地 自2016年開始,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便把體育科「升格」成為重點發展學科,不斷改善校本課程,近年該校校隊在學界賽事中亦嶄露頭角,奪得不少獎項。校長張麗君表示,回想當初,只是「希望學生有健康均衡的發展」,也藉此幫助他們紓緩壓力,她形容獎項只是錦上添花。 張麗君(馮凱鍵攝) 目前各級學生每周有兩節體育課,其中一節在健身室上堂,體育科老師馮啟亨表示,初小和高小課堂所學的重點會有不同,「初小學生主要在這裏做一些基礎活動,例如學習移動技能、平衡穩定技能和操控用具技能;高小學生就集中做不同的『體適能』訓練,促進他們的『體育技能』」。 馮啟亨(馮凱鍵攝) 體育教師團隊亦積極在校園建立體育文化,並以集合跑、跳、擲的田徑作切入點,由普及訓練到精英栽培,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學校更組成龐大的田徑校隊,目前受訓的學生,便多達110人!同屬體育科的教師呂柏諺還透露,學校即將透過改建操場及運動場,興建「田徑專項訓練基地」,「到時會有6條跑道(110米)、跳遠沙池、跳高設備等」。這個訓練基地由戴麟趾爵士康樂基金(主要基金)撥款資助,金額高達400萬元,預計下個新學年建成啟用。 呂柏諺(馮凱鍵攝) 開發體適能App 即時回饋評分 除了實體課堂,學校亦善用科技,最近就剛開發一個體適能應用程式(LST Fitness App),鼓勵孩子全天候做運動,以及鞏固課堂所學。這個App,介面簡單清晰,學生只要輸入個人資料,即可從有氧訓練、核心肌群訓練、肌力強化訓練、敏捷性訓練及體能訓練的選項中,揀選想挑戰的運動,而每組運動,都附有影片示範。「當學生對準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的前置鏡頭去做運動時,人工智能系統可即時作出回饋,辨識動作是否正確,再給予評分。」呂柏諺說,這樣可省卻學生以往拍片、教師逐條片看的時間和工夫。 學校新開發的體適能應用程式,鼓勵孩子課餘多做運動,App內有影片示範,人工智能系統可即時辨識學生的動作是否做得正確。(馮凱鍵攝) 馮啟亨補充,為增添趣味和推動力,系統更設立不同的排行榜,由班、級以至家庭,累積的分數愈多,即可成為榜首,奪取虛擬獎章和獎盃,「玩法就好像打機一樣」,還可連繫學校的電子積分獎勵計劃,換取禮物或到學校的「Dream World」暢玩康樂設施一番。 教師總動員 「搞掂」學生功課再集訓 不過,要說服一眾學業至上的家長,願意「放一馬」讓子女好好做運動,其實並不容易。究竟學校是怎樣做到呢?張麗君笑言,秘訣在於「搞掂功課」,「我們的體育教師團隊很熱血,最初是他們主動提出,想指導學生完成功課後才開始集訓,後來就發展到學校有『No HOMEWORK Challenge』」。她以全日制時間表為例,每天最後一節,約80分鐘會撥作功課堂,所有教師會總動員去協助學生完成當天的功課,即使現在得半天授課,學校下午也用ZOOM作同樣的安排。「當家長沒有跟功課的煩惱,對學校的體育發展,支持度自然更大。」 學生從小接觸體適能訓練,對提升他們的體育技能很有幫助。(馮凱鍵攝) 弧形跑步機有別於一般電動版的跑步機,需要使用自身力量去推動機器及控制速度。(馮凱鍵攝) 這個佔地2500呎的健身室,除供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的師生、家長使用外,亦透過「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把設施租借予體育團體。(馮凱鍵攝)   鍛煉身心:智能運動 VR單車玩住強身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青小)同樣是一間動感十足的學校,上至校長,下至每個學生,每天都是穿著運動服上學。校園每天早上7時20分開放,好讓孩子在正式上課前,先回學校做運動;小息時段,學生亦可在操場跑步、跳繩,鍛煉體魄,「青小制定了一個政策,就是盡力協助學生,去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每天要做最少60分鐘中等至強度的體能活動」,負責統籌該校體育發展的副校長羅勁柱說。 羅勁柱(朱安妮攝) 操場將改建智能運動中心 今個學年,青小再創新猷,將引入智能運動設施,增加學生做運動的樂趣。學校在上月尾舉行的「體適能運動日」,就展示了部分器材,讓學生率先試玩。最矚目的,要算是擺放在室內操場的幾部虛擬實境(VR)單車。學生一邊踏單車,一邊用VR眼鏡,即可在手機屏幕上穿梭不同路徑,觀賞沿途風光。「我看見同學反應很好,大家都說好好玩,所以青小稍後會添置6至7部這類型的單車,而這個室內操場更會改建成Smart Sport Centre(智能運動中心)。」新任校長程志祥一錘定音。 程志祥(朱安妮攝) 羅勁柱補充,踏單車是青小體育課其中一個常規訓練項目,初小階段會先學平衡車,再在高小階段接觸兩輪單車,「將來有VR單車,肯定會提升學生踏單車的興致。而對於一些要受訓的學生運動員來說,VR單車好玩之餘,亦有實際用處,因為營造出來的路况,很貼近真實,有助他們掌握不同路段的特點,上斜、落斜的速度」。 VR單車最受學生歡迎,同學一邊踩動腳踏,一邊透過VR眼鏡,即可在手機屏幕上穿梭不同的路徑,欣賞景色。(朱安妮攝) Smart Sport Centre除了有VR單車,亦將加入一系列反應燈訓練組合,主要是利用視覺提示,促使學生挑戰自己的速度和反應極限。程志祥說:「這種電子裝置用途很廣泛,可對應不同的球類運動,例如足球、籃球、合球等,甚至用於體適能項目,包括仰卧起坐、坐地前伸、掌上壓等。」 智能手帶追蹤跑步 助調整課程 青小銳意發展智能體育活動,不單是因為它集娛樂與運動於一身,還有當中的人工智能系統,可即時收集學生運動時的各項數據。像「體適能運動日」當天,各級學生便佩戴上一條智能手帶在操場上跑圈,系統會即時追蹤到每個學生跑了多少圈、多少公里,也記錄到小朋友每跑一個圈所花的時間,最後系統更把該年級每個學生所完成的里數相加,程志祥笑言:「今年青小各級都合力完成了馬拉松跑42.195公里的標準距離!」 學生手上的智能手帶,可記錄跑步里數,採訪當日,學校更借助雲端系統累積計算各級學生的總跑步里數,作了一個別開生面的馬拉松活動。(朱安妮攝) 這部智能跳繩機,可即時計算學生的跳繩次數,並列出排行榜,讓大家一較高下。(朱安妮攝) 他續稱,數據既可用來回饋教學,亦有助教師為學生制定個人化的運動目標,「當數據愈收集得多,我們便更容易觀察全校學生的身體質素怎麼樣,再調節課程。另外,亦有助家長更了解子女是否有肥胖問題,身體柔軟度、肌肉強度、心肺耐力等狀况如何,從而督促孩子在課餘繼續做運動」。 青小重視學生身、心、社、智、靈5個範疇的全人發展,在該校任教多年的羅勁柱,便見證體育科以「身」作主線,推動孩子心、社、智、靈發展的成效。「運動固然可以培養學生堅毅的精神,提升良好的心理質素,亦可以透過團隊協作,建立社交人際關係,更有助智力發展。」他透露,學校曾做過一個小型的追蹤研究,找來一些學生,每天早上在上課前,做約半小時中等強度的運動,結果1年後,這班學生的學業成績均有進步,證明持續運動,可以令腦筋更靈活。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9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專為幼兒而設 點線面玩轉劇場

小朋友把「阿點」放在透明的管子裏「碌來碌去」,玩得不亦樂乎。(黃志東攝) 有時家長想帶幼兒觀賞電影、舞台劇都不容易,一來場地未必招待,二來難找合適題材。但最近就有一齣打正旗號、只招待2至6歲「BB」的幼兒劇場,透過戲劇、形體動作、音樂及投影等感官元素,讓大小觀眾置身異想天開的奇幻世界,欣賞簡單線條和形狀所幻化出的美感。   這天,大細路劇團藝術總監兼劇團經理林英傑(意粉叔叔)和他的團隊,特別來到仁愛堂顏寶鈴幼稚園主理一個別出心裁的工作坊,以各種有趣小道具,帶領一班K3學生探索「點、線、面」的無限可能。 林英傑(黃志東攝) 「這個是『阿點』呀,它最喜歡『蜎窿蜎罅』,走來走去,坐不定的!」意粉叔叔用他誇張的聲線配合形體動作,把一個個不同顏色的乒乓球投進一個透明的管子裏「碌來碌去」,一班原本安坐地上的小人兒,頓時笑得人仰馬翻,叫喊聲此起彼落。 當「阿點」愈聚愈多,「阿線」便出現了。意粉叔叔邀請了幾個小朋友出來,一起合作用大大小小的布條創作不同圖案,然後給其他同學猜猜看。一班小觀眾急不及待地搶答︰「這是三角形」、「這是菱形」、「這是屋形」……全部bingo,非常醒目! 意粉叔叔(中)和同學們合作用布條創作不同圖案,給觀眾們猜猜看。(黃志東攝) 飛天布掀高潮 孩子手舞足蹈 如此笑笑玩玩,半小時的工作坊已經過了一大半,意粉叔叔立刻請來壓軸嘉賓——「阿面」。當他和拍檔合力把一塊面積很大的布在同學們的頭頂輕輕掠過時,現場熾熱的氣氛進一步升溫,大家都手舞足蹈,爭着跟「阿面」打招呼。這些反應,亦是意粉叔叔最想要的,「小朋友的童真、投入,是我創作的原動力」。 當「阿面」在頭頂掠過時,小豆丁情緒高漲,紛紛伸手欲一親它。(黃志東攝) 大細路劇團自1999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於發展兒童劇目,觀眾對象以小學生為主,但7年前,意粉叔叔毅然衝出香港,用了3年時間遠赴英國、加拿大、法國、捷克、奧地利和維也納考察交流,發現原來外國早已發展嬰幼兒劇,「他們甚至招待0至2歲,一些連爬都未懂或未站得穩的BB,讓他們入場感受0至2歲的音樂、舞蹈和劇目」。 點、線、面構成視覺空間 於是,意粉叔叔便將幼兒劇場的概念帶回香港,並於2018年創作第一齣「BB劇」,而今次《BB大過天之點、線、面》,則是劇團的第二齣。「35分鐘的演出,無台詞,因為無想過要帶出什麼大道理,只是希望通過演員不同的眼神、表情、動作、聲線,讓他們感受到整齣劇的節奏。而點、線、面是構成視覺空間的基本元素,波波對小朋友又是非常吸引,相信他們會看得開心。」 (受訪者提供) 仁愛堂顏寶鈴幼稚園教師楊家豪表示,點、線、面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概念,幼稚園各級都有機會涉獵,「K1主要學用點和線去做手肌練習;K2則運用點和線去做一些符號、數字;K3準備升小學了,就要知道如何以點和線來組成文字」。他表示,比起平日課堂,這個工作坊顯然為學生帶來更多視覺刺激,因此不同能力的小朋友都投入參與。 楊家豪(黃志東攝)   ■INFO 賽馬會藝壇新勢力——大細路劇團《BB大過天之點、線、面》 日期︰11月12日至14日(周五、六、日) 時間︰11月12、13日 晚上7:30;11月13、14日 下午2:30;11月14日 上午11:30;全長約35分鐘 地點︰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對象︰2至6歲幼童及其家長 門票︰$200(標準門票,大小同價)/ $700(家庭套票,包4張門票)及「點線面神奇盒子」2個 詳情︰www.newartspower.hk/event/superbaby 《BB大過天之點、線、面》是專為2至6歲幼童及其家長而設的幼兒劇場,整個演出也沒有對白。(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8期]

詳細內容

區區有「寶」校:48校網 校長大改革 走「國際」路線 寶校大翻身

閩僑小學 寶校變身搶手校(劉焌陶攝) 區區有「寶」校 在家長口耳相傳下,區區都有「寶校」,48校網亦不例外。曾經被家長網民喻為「觀塘三寶」之一、「入到喊三聲」的閩僑小學,6年前,由年輕並且曾在直資、私立學校任教的葉淑婷接任校長後,她揮一揮「神仙棒」,閩僑小學年年擴班,今年更誇張至一位難求,成為「逆市奇葩」!究竟這位校長身懷什麼絕技,能夠令一間「寶校」大變身呢?   位處牛頭角的閩僑小學,是一間舊式設計的「火柴盒」學校,但推門而進,卻找不着歲月的痕迹,裏裏外外,看起來也挺簇新,「我最初來這裏,整個校舍環境也很殘舊,街坊說它是鬼屋,連工程人員也對我說︰『不如拆卸算吧!這樣殘。』不過,靠着政府的『火柴盒學校改善計劃』,再加上我自己幫學校籌錢做工程,現在差不多每個角落也翻新過了」,葉淑婷校長說。 葉淑婷(劉焌陶攝)   近兩年再無收生壓力 2015年,她空降來到這間學校做校長,當時不單校園破落,學校門前,更彷彿高高懸掛着一個無形的「寶校」牌匾,叫家長「生人勿近」,「以往,有家長收到子女派來這裏,喊足半小時的,我都拿紙巾去安慰她,告訴她,歡迎你去叩其他學校,但就請她不要把這些情緒帶回家給小朋友」。時至今天,同一個場景,家長的反應卻截然不同,「再沒見到有家長喊了,而且不論是今個學年或下個學年,我們在小一自行階段的收生也多了很多」。她笑稱,最初幾年,即使放暑假時也「心掛掛」收生人數的多寡,但這兩年已經沒有收生壓力了,「算是『逆市奇葩』,我知道這一年,大家收生也收得很痛苦的」。 與其說葉淑婷有神仙棒,不如說她懂得化腐朽為神奇。在家長眼中,什麼是閩僑小學的「腐朽」呢?相信是它有大量非華語學生。2006年,該校曾被政府「欽點」成為取錄非華語生的「指定學校」之一,雖然在2013年,當局取消了相關政策,但學校仍保留着這個「傳統」,「我初來時,學校非華籍學生佔的比例較華籍學生多很多,並不是像現在各一半的」。但那些年,香港家長卻普遍對非華籍尤其是少數族裔的學童存在偏見,「他們最大的誤解是Non-Chinese就會打人。我很不喜歡這種歧視,其實這班孩子很親切、很友善,而且非常單純」。 加上當年閩僑小學的編班機制,是把華籍學生和非華籍學生分開班別的,葉淑婷認為,這種「河水不犯井水」的模式不利彼此發展,「我發現,華籍學生學不到很好的英文,而外籍的小朋友又不太學到中文」,而且難以建立共融文化。 閩僑小學以「津校國際化」做定位,上課模式亦參照國際學校般採用活動教學。像這節英文課便在「烹飪室」上課,同學們一邊製作班戟,一邊學習英語詞彙。(劉焌陶攝) 全校非華籍學生和華籍學生的人數剛好各佔一半,每班比例亦相若,有利建立共融文化。(劉焌陶攝) 學校重視學生全人發展,不論主科和術科,都是「專科專教」,其中視藝科團隊更於今年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五屆香港藝術發展獎」中,獲頒「學校藝術教育獎」 ,表揚他們努力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劉焌陶攝) 華籍、非華籍生混合編班 多活動教學 她逐決定捉緊學校較多非華語生的特色去做改革,「我們是津校,沒有權去揀學生,但既然每年都收到很多非華籍學生,我就定位做『津校國際化』,反正這個是要有Mixed Cultures(多元文化)才做到的」。上任翌年,她改變編班方法,刻意把各班都同時編入華籍學生和非華籍學生,而且除中文科外,所有科目都轉用英語教授。 既然要做「國際化」的學校,當然亦參照國際學校般多用活動教學。記者採訪當日,就看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英文課。一班二年級的學生,竟然走入「烹飪室」,一邊親手製作班戟,一邊學習各種食材、調味料、烹飪步驟的英語詞彙! 「其實這個是多用途課室,揭開每張枱面,都有一個無火電池爐,英文科老師可以在課堂,透過製作美食去讓學生愉快學英文,又或者在課外活動,提升他們的烹飪技巧,因為小朋友最喜歡吃的。但只要把枱面放下,它又是一張普通的桌子,可以用作小組教學的課室。」 為支援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學校投放資源開發粵語點讀筆和英語點讀筆,每個學生各有一支,讓他們可隨時聆聽教師朗讀課文內容,方便溫習。與此同時,中文科就按非華籍學生的中文能力分成3組去授課,英文科亦設有拔尖班和補底班,務求盡力照顧不同國籍學生在中、英文科上的學習差異。 經歷時間的洗禮,改革漸見成果,「我看見華籍小朋友聽和講的英文,進步不少,而外籍的小朋友,廣東話亦好了很多。小息見到他們,也是一起玩的」。她又透露,正研究在高小的正規課程加入外語課,「希望學生多接觸一種外語,例如是法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等,這個對他們會有幫助」。 愉快上學:「寶校」大變身後,學生都變得充滿正能量。(劉焌陶攝) 引入「夾公仔機」 建歡樂校園 除課程上全面革新,在校園建立正向和歡樂的氣氛,亦是葉淑婷的改革方向,「有次去澳洲交流,遇見一間學校的校長,他70多歲了,說了一句令我很扎心的話︰『為什麼學校不可以像迪士尼樂園呢?』意思是要把學校做到好像迪士尼般開心,那小孩子便喜歡上學了」。於是在上學年,學校於操場添置了兩部「夾公仔機」和一部「夾鑽石機」,配合正向活動和學業獎勵計劃,每個積極投入參與的學生,都獲得遊戲的機會。 被問及家長最關心的升中派位表現時,葉淑婷喜孜孜地告訴記者:「上一屆,我們其中一班24人,有19人去了band 1中學,另外,八成學生也獲分配首三志願」。翻查學校網頁,去屆有部分畢業生升讀藍田聖保祿中學、聖羅撒書院、聖傑靈女子中學、聖言中學、保良局顏寶鈴書院等。然而,她亦坦白分享,並非每個學生都有亮麗的成績表,儘管有些孩子無法入讀band 1中學,但教師團隊都會盡力幫助每一個學生物色最適合他們的學校,「在疫情期間,我便曾經聯同社工、幾位老師,親身到香港航海學校參觀,了解他們的課程,最後亦推薦了一個學生入讀,希望孩子畢業之後,可以從事海事工作,多一條出路」。 哪個孩子不愛「夾公仔」?學校添置了「夾公仔機」、「夾鑽石機」,為他們的校園生活增添不少歡樂氣氛。(劉焌陶攝) ◆後記 曾到邨校實習 立志服務基層 葉淑婷的童年在名校度過,但讀得不太開心,「在小學階段,我讀一間傳統女名校,老師很惡的,做錯小小事,已經被鬧到『開花』。試過有次默書不及格,老師向我『飛簿』,我要在地上執回,很不開心。這些經歷,更加令我記着,不可以這樣對待學生」。 她真正接觸基層學童,是當年在香港教育學院實習時,「第一、二年,分別去了柴灣、深水埗的屋邨學校,怎麼有些學生經常上課睡覺呢?細問之下,原來他晚上要幫忙父母派報紙;又有打魚的,小學生竟然也要上船工作。那時我才明白,原來他們不是不想專心上堂,而是家庭環境影響。由那刻開始,我已經很想服務基層學童」。 可是,畢業後,卻碰不上機會,她一直在私校、直資學校任教,直至6年前,來到閩僑小學。不過,在一間千瘡百孔的「寶校」做校長,挑戰遠比想像多,「每逢下雨天就滴水、塞渠,試過有次天台變成泳池,然後水湧下來,當時還碰着有團體正在替學生們驗眼,大家都急忙疏散,我就幫忙拖地;但同一時間,下層又有一條水渠爆了,情急之下,我們只好找毛巾替它『包紮』」。回憶起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面,葉淑婷笑中有淚。 剛上任時,身邊不少朋友都勸她此校不宜久留,但葉淑婷一留,便踏入第7個年頭了,「我不會選擇退縮或放棄,做得校長,就有責任把它搞好」。終於明白葉淑婷所懷的絕技是什麼?正是一份堅毅的精神。   破落的校園,經翻新及悉心設計後,令人眼前一亮。(受訪者提供) 學校建於1969年,屬於「火柴盒」校舍 。(劉焌陶攝) ■INFO 閩僑小學 校網:48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沒有 辦學團體:香港閩僑會館 創校年份:1969 校訓:明德修身 地址:牛頭角上邨安善道 第三校舍 查詢:2757 0490 網址:www.mkaps.edu.hk ■有片睇︰bit.ly/3loWa4x 有片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8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搭纜車坐開篷巴士賞美景 慢活周末 捕捉日落

爸媽們也許曾計劃過帶小朋友去看日落,但只要稍為理想的觀賞位置,交通也不太方便,對非自駕家庭來說,的確頭痛。不過這個10月,大家不但可以用一個輕鬆的方法去享受夕陽之旅,更可以一次過乘搭纜車及開篷巴士,化身遊客,以另一角度欣賞香港美景!(註:模特兒因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近一兩年,大家都習慣在假日放慢腳步,發掘香港各區的絕密景點,趁着踏入秋季,昂坪360與Big Bus Tours特別為大家策劃了一條特別路線,讓大小朋友可以先坐纜車遊覽昂坪,再夾好日落時間,坐上開篷巴士欣賞夕陽,過一個愉快的周末! 活動一 搭纜車遊昂坪市集 活動套票包括昂坪360來回纜車門票和單程巴士票,纜車方面可選擇標準車廂或水晶車廂,而且不限乘坐時間,大家可於早上或是中午過後到昂坪市集行逛。 由東涌纜車站乘坐纜車到達昂坪約需半小時,幸運的話可以看到飛機起飛,而乘坐水晶車廂更可清楚看到海面甚至山上人們的活動。建議大家預先安排好來回程時間,以免錯過巴士啟程。(朱安妮攝) 活動二 互動遊戲 纜車睇真啲 逛巿集時,別忘了到新開的纜車探知館!這是一個以纜車為主題、娛樂與學習兼備的常設展覽館,內有多個不同的互動遊戲及展覽區,詳細介紹昂坪纜車的歷史、結構和興建背後的故事等,爸媽和小朋友一起參觀,就如上了一課有趣的STEM課程! 開放時間:上午11:00至下午5:00 入場費:成人$60,3至11歲小童$30;憑當日纜車票加購$20 在纜車探知館可以一嘗駕駛纜車的滋味!在互動遊戲區中設有互動駕駛纜車遊戲,小朋友可轉動特製的「軚盤」,從而啟動屏幕上的纜車,透過遊戲認識控制纜車行駛背後的原理。(朱安妮攝) 戴上VR虛擬眼鏡便可以用第一身「走進」平日只限工程人員進入的工程禁區,從真實的視覺中,感受他們在高空維修步橋及乘坐工程車的情况。(朱安妮攝) 活動三 坐上觀光巴士 追逐夕陽 遊玩完昂坪巿集後,是時候回程坐巴士了!由於每天日落的時間也有不同,為了讓大家能掌握最佳景觀,巴士開出的時間也會因應日落時間而調整,大家記得於到訪當日向售票處職員查詢,以免錯過開車時間! 在巴士上看到美麗的日落,煩惱盡消!(朱安妮攝) 巴士黃昏遊全程約1小時,由昂坪360東涌纜車站出發,路線包括赤鱲角南環路、青馬大橋和昂船洲大橋,終站設於交通便利的尖沙嘴,十分方便。(朱安妮攝) 巴士會路經平日不少人專程去影日落的飛機維修區,現在不用和別人「爭位」,也可以拍得美麗夕陽。(朱安妮攝)   ■INFO 「360纜車.敞篷觀光巴士黃昏遊」套票 內容:來回纜車門票及一程敞篷巴士黃昏遊 日期:10月15至17日、22至24日、29至31日(逢周五、六、日),每日一班(最少於出發一日前購票) 收費:360纜車標準車廂成人$283,3至11歲小童$158;水晶車廂成人$363,3至11歲小童$238 巴士候車地點:昂坪360東涌纜車站地下停車場 巴士開車時間:下午5:10至5:20(巴士開出時間將因應日落時間而調整,可於到訪當日向售票處職員查詢) 購票網址:webstore.np360.com.hk 查詢:3666 0606 備註:乘客可於東涌纜車站售票處憑即日來回纜車門票以優惠價$48升級至「360纜車.敞篷觀光巴士黃昏遊」套票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Karia Ho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互動木工展 豈止一碌木 百變木材 玩得又用得

在生活上,我們經常接觸到木家俬、木製器具,但大家對於木材、木工,認識又有幾多呢?近日坊間有一個集玩樂、藝術與教育於一身的木工展,透過創意遊戲、玩味十足的家具和工藝品,讓大小朋友一起探索木材多變的可能性,並了解香港木工業的發展,從而提高愛護樹木的意識。   如果你以為「一碌木」無甚看頭,那就大錯特錯了!南豐集團轄下社區項目「世界之約」,最近在將軍澳廣場聯合17個本地木工團體,舉辦「不是玩玩下︰香港木工展」,11組充滿創意和互動的木工作品,令人眼界大開。展覽分成3大區域,分別是「挑戰區」、「想像區」和「休憩區」,各有精彩有趣之處。「挑戰區」其中一組木製波子滑道,肯定是孩子的焦點,如何令一粒又一粒的波子可成功繞過不同的關卡、急彎,「平安」到達終點,過程並不簡單。遊戲背後,也帶出人生旅途、木工行業同樣充滿挑戰,但在未知中跌跌碰碰,才能得着磨練的哲理。 「想像區」就藉着不同展品,啟發參觀者豐富的想像力!樹木竟可留存對雀鳥的記憶,發出雀鳥的叫聲?「樹鳴」這組裝置,或許可給你啟示;「休憩區」亦有很多出其不意的家具,例如一張平平無奇的摺椅,搖身一變竟是木片琴,一張長櫈又可化身成搖搖板,充滿驚喜! 這條木製波子滑道,設計了不同關卡,正如人生充滿障礙、變數,要成功到達終點,是一場不簡單的遊戲。(賴俊傑攝) 長櫈與兒童櫈合併起來,可以變成搖搖板,是一件實用與玩樂兼備的家具。(賴俊傑攝) 搖搖板(賴俊傑攝) 小朋友可以跳入「大鑊」中,搖搖擺擺,好興奮啊!(賴俊傑攝) 兩個木工團體,以《木馬屠城記》故事作藍本,打造出這件「特洛伊木馬騎行車」,不單雕工精細,馬尾機關更藏着眾多小士兵,具體呈現特洛伊戰事歷史性一役。(賴俊傑攝) 不知從這件「樹鳴」的作品,會聽到什麼聲音呢?(賴俊傑攝) 考慮到各種木材密度不一,木匠巧妙地把不同木材拼合成摺櫈面,通過敲擊櫈面,便可發出不同的音調,恍如木片琴。(賴俊傑攝) 小小工匠:展覽有不同主題的工作坊,讓公眾一嘗當工匠的滋味。(賴俊傑攝) ◆INFO 「不是玩玩下:香港木工展」 日期:即日至10月24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8:00 地點:將軍澳唐德街1號 將軍澳廣場1樓中庭 費用:全免 ■同場活動 反斗回力木戰車工作坊 日期:10月16日(周六) 時間:下午2:00至3:00 內容:學習基本木工技術,製作木頭回力戰車 對象:8歲以上(8歲以下需有家長陪同) 名額:12人 回收木燈箱工作坊 日期:10月17日(周日) 時間:下午2:00至4:00 內容:利用建築的剩餘木材,製作木枱燈 對象:8歲以上(8歲以下需家長陪同) 名額:12人 活動詳情:bit.ly/3zYqYxb 工作坊收費:商場電子消費滿$300,可以優惠價$50換領工作坊入場券乙張;或以$250直接購買 文︰沈雅詩 小模特兒︰家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跨學科統整 對抗疫境 體驗式學習 走入米行上常識課

受疫情所困,本港小學生已是第3個學年維持半天上課,在課時大打折扣下,如何確保學生「學得到」、「學得好」,是學界最關心的課題。於是,有學校選擇下午增設網課,自行實施「全面復課」;也有學校大刀闊斧地剪裁課程,索性把部分內容捨棄不教。不過,亦有些學校既不增加課時,又不刪減內容,而是作跨學科統整,再選取個別單元配以體驗式活動,深化學生所學。雖然工程浩大,但成效不錯,經驗值得跟同儕分享。   9月份的一個周末,愛秩序灣官立小學(愛官)常識科教師與大細路出版社「玩轉常識FUN FUN FUN」項目導師又再聯袂行動,今次,他們帶領該校一班小四學生來到位於上環的兆豐年興記米行上常識課! 走出課室 跨學科學習.落田插秧 逛米行嗅米氣!(賴俊傑攝、受訪者提供) 與米行老闆互動 了解運作 這班小豆丁,似乎對這間有近70年歷史米行所出售的25公斤袋裝米特別感興趣,「為什麼這兒的米比超級市場的米大包許多」?又有同學拿起昔日用來抽查白米質素的「探筒」研究一番,就連桌上一個「密底算盤」他們都不放過,總是「打爛沙盆璺到篤」。雖然這一個半小時的課堂沒有書本,但透過學生與米行老闆的互動,記者觀察到,同學們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米行的運作,也了解到不同產地的米和米種的分別。 在疫情前,愛官已推動體驗式學習,疫情之後,就進一步催化它的發展。「現在半日課,有更多空間去做。」校長崔家祥說。在小學,中文、英文、數學和常識是4大核心科目,當中又以常識科涉獵的範圍最廣泛,「它既是成長課,講個人、家庭、鄰里、價值觀和態度;亦是科技課,講STEM、資訊科技;它又是歷史課,講香港歷史、中國歷史;也是自然課,講動植物、環境保育」。莫說現在只得半天面授課,就是在疫情前,要全部「依書直說」教一遍,也不容易。 崔家祥(蘇智鑫攝) 面對這個局面,崔家祥笑言,唯一方法是「拿出勇氣來,做好跨學科統整」。他分享,最重要是找出各科的主線,再把彼此架牀疊屋的部分整合,「譬如常識科,某些內容是可交給成長課教的,也有些可由語文科處理」。今個學年,愛官更嘗試在各級上下學期的常識科各抽走一冊課本,取而代之,是校本課冊,再配合體驗式活動。 崔家祥以四年級的常識科為例,經剪裁的校本課冊,涵蓋了STEM、中華文化、區本特色(探討東區)的內容,而「香港社會的變遷」更是重點教學單元,並以「香港米業」做切入點,「在這個題目上,想學生學得準,當然是找米行老闆、農夫去教,因為老師在這方面不會比他們叻」。因此,除今次參觀米行,教師在8月暑假時,也曾率領學生到大埔跟農夫學插秧,12月會再一起去收割和打穀。 要設計一系列體驗學習活動殊不簡單,所以愛官一向抱「小學校大社區」的宗旨,樂於找不同伙伴協助。大細路出版社總編輯兼「玩轉常識FUN FUN FUN 」項目負責人盧志妮(Eunice)亦認同愛官的做法,「其實不少團體、組織,都有共享資源庫,只是沒有一個平台,把這些材料串連。於是我們項目組就擔當這個角色,負責整合,減省老師的工序」。 盧志妮(蘇智鑫攝) 設計卡牌 認識12行業變遷 Eunice和團隊還為這個課題設計相應學習活動套件,其中「那些年爺爺嫲嫲返過的工」卡牌,便透過12張行業卡,包括人力車夫、苦力、媒人、裁縫、農民、理髮匠、米商、鞋匠、漁民、寫信佬、朝奉和工廠工人,以遊戲方式,讓學生多了解各行各業的轉變。 「配合課程的課題,我們設計了不同的學習活動套件,目的是希望小朋友在課堂上,玩得輕鬆之餘,也深化知識、擴闊思考,我們覺得,這樣才是真正的學習。」Eunice說。 崔家祥補充,要做好課程統整,首先要了解該學科的主線,「常識科其中一條主線,是要透過學習內容,從知識層面,去影響學生的生活態度。所以,這副卡牌,最重要的,不是那12張行業卡,而是『過去』、『現在』、『未來』3張培育學生反思和創造力的功能牌」。他解釋,從「過去」,學生認識到昔日的工種,也要學習尊重,尊重當年從事這些行業的長輩;立足「現在」,學生就要思索當前的社會,是否還需要這些行業來推動經濟,「這是自主學習經常強調的反思能力」;邁向「將來」,學生能為這些行業重新定位嗎?它們是否仍存在發展潛力?這就需要孩子運用創造力了。 同學手持的密底算盤,是昔日米行老闆用來傾生意用的。由於算盤底密封,可防止被同行見到自己的出價。(賴俊傑攝) 密底算盤(賴俊傑攝) 在常識科教師和活動導師帶領下,愛秩序灣官立小學的小四生來到兆豐年興記米行上常識課!小朋友難得有機會把不同產地的米、米種拿上手,逐一分辨。(賴俊傑攝) 在米行試食熱騰騰的白飯,別有一番滋味。(賴俊傑攝) 暑假時,愛官教師帶領學生到大埔下田插秧,體驗農夫的工作。(受訪者提供) 「那些年爺爺嫲嫲返過的工」卡牌,讓學生加深認識昔日香江行業,透過卡牌遊戲,不單可深化學習內容,還培育學生的反思和創造力。(蘇智鑫攝) 學生心聲:新奇有趣 比坐在課室好玩 ◆鄧哲朗: 我一開始聽到「苦力」這個字時,還以為是遊戲角色(Minecraft的苦力怕)。以前的人沒有學習機會,只可以做勞力工作,苦力每次要抬100公斤的米,掙錢很辛苦。我不會看不起他們,反而覺得他們很偉大。 鄧哲朗(蘇智鑫攝) ◆謝子晴: 我很喜歡走出課室去上堂,不論參觀米行、玩卡牌,我都學到很多東西,比起坐在課室,開心、好玩很多。如果10分滿分的話,我會給11分! 謝子晴(蘇智鑫攝) ◆楊懷輝: 我從來沒聽過「朝奉」這種職業,覺得很新奇和有趣。我以前曾經見過店舖門口有一個很大的「押」字,但沒有試過進去,不知道裏面做什麼的?但上堂玩卡牌時,就明白是什麼一回事,是貸款。 楊懷輝(蘇智鑫攝) ◆黃諾忻: 參觀米行時,見到很多有趣的工具,例如是探筒,用來插入麻包袋抽些米出來檢查。也認識到以前米行的運作,對我來說,很新奇。 黃諾忻(蘇智鑫攝) 米行工具:探筒(上)和手鈎(下)都是經常在米行出現的工具。前者用來抽查白米質素,後者用來拖拉貨物。(賴俊傑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