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桌遊:用遊戲滅貧實現平等 桌遊建築快樂社區

書展過後,相信大家的書架又添了不少戰利品。但其實書展除了有林林總總的讀物之外,還有很多長知識的益智遊戲,都很適合一家大細在暑假開心玩、開心學。今期《Happy PaMa 教得樂》發掘多款滄海遺珠但卻超增值的桌上遊戲,全部緊扣學科主題,而且同屬本土設計,絕對值得大家補貨支持! 文︰沈雅詩      攝︰劉毓霖      小模特兒︰卓楠、天朗、Caspar 老實說,要香港家長掏腰包買玩具遊戲,首要考慮的,往往並非價錢,而是是否「物有所學」。香港女青年商會早前與大細路出版社合作,推出一系列以聯合國擬定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為題材的親子桌遊,由於緊扣近年通識科、常識科的大熱課題,從長知識的角度來看,投資價值可看高一線。 近日坊間有多套本土設計的桌上遊戲,好玩之餘,更緊扣學科主題,最適合家長陪同小朋友開心玩、開心學。 緊貼國際議題 培養公民意識 SDGs提及的消除貧窮、實現平等、應對氣候變化等等的議題,在香港女青年商會會長鍾雅倫(Ellen)眼中,絕非「離地」的事;相反,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是小孩子,他們作為社會一員、地球一分子,都應該要知道世界在發生什麼事」。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視覺傳意系一年級學生李佩珊(左起)、黃婉婷、趙妙琦和關咏妍共同設計的「誠窺城規」,透過製作社區快樂地圖,帶出SDGs概念。 為幫助小朋友更深入認識SDGs議題,並從小教導正確的價值觀,香港女青年商會在過去3年,均透過「SDG小專員計劃」策劃不同活動。繼早年舉行短片拍攝比賽、出版教材套之後,今年則獲中西區民政事務處撥款贊助,推出全港首套關於SDGs的桌遊和家長書,並選取了全世界共同關注的「扶貧及快樂指數」作為介入點。Ellen說:「我們發現,不同國家、地區的小朋友,他們對『快樂』的定義都不同,香港小孩又怎樣看呢?這些話題,有時家長未必容易跟他們傾,但透過獨特設計的桌遊,大家就有機會了解彼此的想法,而且在玩樂過程中,也可為家庭增添歡樂氣氛。」 鍾雅倫 邀本地學生設計 大細路出版社雖然擁有出版各類圖書、益智教具、特色教材的豐富經驗,但為支持有志在創作方面發展的青年人,今次特意邀請了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的學生,以比賽形式一同參與遊戲設計,讓他們有展示才華的舞台。大細路出版社總編輯盧志妮(Eunice)表示:「一方面希望給HKDI的學生一個汲取經驗的機會,另一方面亦想讓社會人士知道,香港其實有一班很優秀的年輕設計師。」 設計比賽最終由「誠窺城規」勝出。別小覷這一盒小小的桌遊,它以製作社區快樂地圖為意念,包含了至少5個SDGs的概念,包括「無貧窮」(No Poverty)、「良好健康與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和「促進目標實現的伙伴關係」(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盧志妮 邊玩邊學 延續快樂 遊戲玩法很簡單,共有4部太空船(磁石吊板)、4塊社區地圖、42塊磁石建築物及一個沙漏。玩家先各選一部太空船及一塊社區地圖,然後以沙漏計時,並在限時之內,利用太空船吸起所需要的建築物,放在自己的社區地圖上。遊戲結束後,先閱覽所取得建築物的快樂分數及描述,再計算建築物的快樂分數總和,若初階玩法,看圖計分就可以;進階玩法,則會因應建築物的組合形式計算分數,最高可獲3倍分數,兩個玩法均以最高分者為勝出。 Eunice說,此桌遊優秀之處,在於好玩之餘兼具探討的元素,「它讓小朋友明白,快樂不單單是跟個人有關,原來跟其他人、社會也有關,甚至跟整個城市設計都有關。究竟醫院要建在交通便捷的位置,抑或在綠化環境之中,才可以令病人、長者『快樂』呢?大家都可以邊玩邊傾邊學」。 ◆冠軍之作 「誠窺城規」 策劃:關咏妍、李佩珊、黃婉婷、趙妙琦 玩家人數:2至4人 適合年齡:6歲或以上 零售價:$250 同系推介 ■「快樂加減」+「我的70年代」(一套兩款) 策劃:梅惠心、郭愷晴、麥孝慈、張詠詩 玩家人數:2至4人 適合年齡:4歲或以上 零售價:$120 「快樂加減」玩法: 玩家先抽取5張牌,然後輪流出牌,每出一張,就要表達你對這些卡牌情境的感受,以決定是自己取得分數或扣減對手分數,出牌後隨即抽回1張牌。例如:卡牌顯示的是唱歌,玩家可分享這個活動會令自己快樂抑或不快樂,如感快樂,可加5分;如感不快樂,可減去任何一名玩家10分。快樂指數最先到達100分的玩家便勝出。 「我的70年代」玩法: 遊戲共有52張以1970年代兒童快樂玩意作圖案的卡牌,每款圖案各有兩張,共26對。遊戲開始時,先把所有卡牌卡面朝下排列桌上,之後玩家輪流揭牌,每次揭兩張,如揭開兩張圖案相同,可取走卡牌,並獲10分,否則便要再次反轉向下。當桌上所有卡牌被取走,遊戲結束,計算各人分數,高分者勝出。 ■「瘋狂的國王」 策劃:吳安呈、潘梓瑩、陳思旋、周慕琳 玩家人數:2至4人 適合年齡:6歲或以上 零售價:$220 玩法: 每名玩家「國王」獲發4個國民及4張狀態卡,可能包含正面或負面情境,例如:疾病、飢餓、良好治安、交通便利等。玩法像飛行棋,各人輪流擲骰決定步數,踏進空格時,可抽一張新狀態卡,或使出手上能配對的狀態卡,如疾病配醫療保障、飢餓配豐富的社會資源等。成功出牌後,可增加兩個國民。當全部國民都分配到所有玩家手上,又或者所有卡牌用盡時,遊戲隨即結束。計分方法是正面狀態卡的數量減去負面狀態卡,最高分者勝出。 ■「快樂之路」 策劃:李蕾、王樂欣、鄧可筠、劉海棠 玩家人數:2至4人 適合年齡:7歲或以上 零售價:$220 玩法: 以「泡泡星球」的4個小特務串連多個小遊戲,當中有玩問答的棋盤遊戲,亦有繪圖遊戲、詞語配對等。 「桌遊識中國歷史」是由《讀圖識中國歷史》一書演變出來的。 「玩」轉5000年中國歷史 那些年,只有中學生才需要讀中國歷史,但時至今天,小學生透過常識科,也要接觸中國歷史了。然而,中國朝代眾多,要把各朝重要人物、歷史大事牢牢記住並不容易;化成遊戲,便有助加深記憶。商務印書館繼去年尾推出以認識中國地理為主題的「桌遊識中國」後,在今年書展再度推出「桌遊識中國歷史」,遊戲背景由夏商橫跨至清朝,涵蓋了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輪廓,名副其實「玩」轉中國歷史。 商務市場營銷部助理經理甄淑萍表示,此桌遊由《讀圖識中國歷史》一書演變出來,「這本書固然有趣,但我們希望把它再演變成其他更有吸引力的產品,令小朋友更快、更有效去掌握知識,於是便想到做桌遊」。 「桌遊識中國歷史」背景由夏商橫跨至清朝,涵蓋了每個朝代重要的歷史事迹、人物、政策、軍備等等,名副其實「玩」轉中國歷史。 大富翁×三國殺玩法 「桌遊識中國歷史」可說結合了「大富翁」和「三國殺」的玩法,玩家所代表的君主,各有不同的實力數據值,大家要透過出牌或抽牌,去增加自己或消耗對手的實力數據。不過,原來每個君主的「實力」,都經過一番精心設計。商務市場營銷部副主任潘志偉說,各項數值都因應朝代實際狀况而設定,「例如宋朝比較富裕,因此趙匡胤擁有的『錢糧值』相對高;而說起忽必烈,大家印象中都覺得他很強悍,所以我們也把他的『攻擊力』設定得高一些」。他相信,當小朋友發現到每個君主的實力有不同時,或會引起他們對這個歷史人物的興趣,繼而再去進一步找尋補充資料。 他又謂,即使孩子只集中玩這套桌遊,一樣能夠長知識。「當你看得多、玩得多,便會記得某些歷史事迹、人物、政策、軍備等等,是與某個朝代有關聯。由於這套遊戲是順着朝代的次序進行,我相信玩過一次,孩子就會對朝代交替有概念。」 ■「桌遊識中國歷史」 策劃:莫逸風、甄淑萍、潘志偉 玩家人數:3至8人 適合年齡:6歲或以上 零售價:$198 玩法: 玩家先抽取1張君主卡及7張遊戲卡牌,每名君主各有不同的初始實力數據值,包括:國力值、錢糧值、攻擊力及防守力。先由朝代最遠古的君主開始,玩家可以選擇出牌或再抽牌,每張卡牌各有不同效果,可以改變玩家或對手的實力數據值,當其中一名玩家的國力值變為0時,或當所有朝代遊戲卡已經打出,遊戲結束,國力值和錢糧值的總和最高者勝出。

詳細內容

上一課:暑假體驗新運動 棍網球攻防戰 一網打盡考協調

  暑假期間,很多爸媽投訴子女只愛賴在梳化上打機看電視,懶得外出做運動。想令他們重拾運動樂趣,其中一個方法是嘗試新運動,引起他們的興趣。不如在這個夏天,讓子女體驗另類運動棍網球,既刺激又好玩,齊來享受流汗的樂趣。 文︰許朝茵        攝︰蘇智鑫 棍網球可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提升體能及靈敏度。 節奏明快 需重複訓練 近年棍網球在學界,包括小學在內發展理想,早前香港棍網球總會更舉行了「棍網球校際盃(小學組)」,愈來愈多小朋友參與。棍網球是隊際運動,棍網球教練馮思約稱,由於球員要配備一支頂端設有網子的長棍來比賽,因而得名。玩法和足球相似,分成兩隊,參賽者手握球棍,右手握棍上方,左手握棍下方,然後把球放入網內,做出傳球、接球和運球等動作,只要把球射入對方龍門便可得分,在限定時間內入球最多便勝出。「棍網球講求手眼協調,不斷跑動,做出傳波、射波、防守、進攻以及閃避對方球員等動作,節奏明快,刺激好玩。」 打棍網球是Wendy(左一)一家的家庭活動之一。 馮思約曾教授棍網球兒童班,她指小朋友初學時,用棍控球的技巧未必可即時上手,要透過不停練習才能提升技術。「起初練習時,可能會要求小朋友不停重複同一動作,如不斷投擲,直到熟習為止。雖然很多孩子會覺得沉悶,但當見到自己逐漸進步,擲波準確度提高,便有滿足感,追求進步。」 馮思約 重隊友溝通 學相處技巧 小朋友參加棍網球,經常落場跑,日子有功,體能亦會進步。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及運動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常強調「小時不動,大時變鈍」,他認為小朋友玩任何運動也有好處,而不同項目會帶來不一樣效果。其中跑動、跳躍及投擲等動作是成長階段中必須的,有助身體協調發展。而棍網球不單達到以上3項要求,練習、比賽時更要用雙手來握棍打波,在訓練小朋友的肌肉協調上,比起只用單手的運動,效果更理想。 除了提升體能,雷雄德表示小孩更可透過棍網球鍛煉心智及待人接物。「棍網球屬於隊際運動,要和隊友共同進退,彼此互相溝通,從而學到與人相處的技巧。另外,可在球場上學到尊重比賽及對手等。」馮思約補充,棍網更可令孩子性格變得「硬淨」些,「很多小朋友經常想要人?,跌倒時又想有人扶他起身,但透過運動讓他們明白,比賽跌倒要靠自己起身,而且團隊間亦要互相支持,有助鍛煉出堅毅精神」。 雷雄德 Wendy參與棍網球約20年,丈夫阿智的球齡亦超過20年,他們育有2名女兒,分別是12歲及9歲。Wendy表示大約在6年前,兩夫婦每星期都會練波約3次,女兒很年幼已跟隨我們練波,接觸這項運動。她認為棍網球對個人技巧及體能要求很高,「需要自我訓練外,亦要顧及團隊合作精神。另外,亦要令自己成為有責任的好隊友,最簡單就是要懂得照顧自己身體,準時練習,帶齊用具」。現時大女兒有學習棍網球,兩夫婦沒有期望女兒投身運動員行列,只希望她懂得自我照顧,日常裝備也靠她自行執拾。 教練馮思約教授孩子打棍網球時,除了學習握棍控球,也要求他們不能胡亂揮動球棍,避免弄傷其他球員。 ◆免費試玩 想體驗棍網球的樂趣,可以參加由菲仕蘭香港及香港棍網球總會合辦的「香港世界牛奶日」2019棍網球體驗社區巡禮,歡迎6至12歲兒童及一名家長參與。活動由專業教練教授棍網球基本技巧,訓練手眼協調、體能,促進心肺功能、骨骼及肌肉發展。每場體驗約1小時,費用全免。 詳情:www.facebook.com/worldmilkdayhongkong

詳細內容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長效藥物配合行為治療 AD/HD孩子照顧者同受惠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傅子健提供) 孩子容易衝動、疏忽大意,很多時候可能被認為是性格使然,但其實這些現象有機會是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簡稱AD/HD)的症狀,若能及早確診,目前就有長效藥物配合行為治療,協助孩子在成人前,穩定地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及學習態度,不但長遠有利孩子整全的個人發展,更同時減輕家長和照顧者的精神壓力,有望改善彼此關係。 AD/HD症狀全方位影響孩子 更添照顧者壓力 AD/HD是兒童大腦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疾病,令他們難以專注、控制不必要行為、隔絕無用訊息、過於活躍、易衝動等,使其學習表現、社交生活、自我管理等各方面也受破壞。成績轉差是家長最容易留意到的改變,但事實上,除了聚焦於學業,孩子亦容易受過度活躍或衝動的症狀影響,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容易與人爭執、不守規矩等而影響與同儕、師長和父母的關係;同時亦可能因專注力不足,較常「甩漏」、難以守時、處事欠條理等,全方位影響孩子學習以外的生活。 長遠而言,孩子將在各方面承受各種挫敗,打擊其自信與自我形象,性格亦容易變得內斂、欠缺主動性,為他們未來的成長發展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不僅如此,家長和老師在管教及照顧上亦少不免較吃力,增加照顧壓力。 藥物配合行為治療 協助步入良性循環 因此,應及早讓孩子接受診治,而藥物和行為治療的相互配合,更是協助孩子重回生活正軌的要訣,前者有助補充腦部功能的缺損,改善症狀及回復應有能力,後者則有助孩子通過反覆的練習,學習好好利用這些能力,將良好的學習態度的生活方式慢慢變成習慣,從而逐步撇除病情的影響,當行為問題得到改善,照顧者的壓力也會隨之降低,形成雙贏局面。 要有效達成以上的良性循環,藥物的選擇亦不能輕視。目前本港治療AD/HD所用的大腦刺激劑,依其在身體停留的時間分為長效藥和短效藥,兩者成份相同,但長效藥的藥丸能讓藥效慢慢釋放,故其療效得以穩定延長。 研究指長效藥全方位改善症狀與照顧者壓力 若孩子沒有藥物敏感,或出現副作用,一般均建議採用長效藥,主要是藥物濃度在孩子體內較為穩定,避免孩子的行為變得飄忽不定,有礙他們建立良好習慣,亦相對較少出現不適或副作用。當然,服藥次數減至每天一次,亦可減少孩子或家長忘記依時服藥的機會,維持理想而有效的治療。 不僅如此,台灣近年發佈的一項研究更指出,服食短效藥的AD/HD兒童在改服長效藥後,由於服藥依從性有所進步,其AD/HD症狀及社交能力亦因而有顯著改善;與此同時,連帶照顧者的精神壓力亦因而降低,可見藥物對建立良性循環的重要性。 長效藥穩定釋放藥效 保障孩子行為穩定性 以小五的明仔(化名)為例,自小二確診後,便開始接受短效藥物治療,由於當時他年紀尚小,校內師長會多加提點他依時服藥—上學期間服食兩次、放學服食一次,服藥初期情況尚可,但明仔後來在某些特定時間,如小息時會特別容易發脾氣、易與同學爭執,亦時有「大頭蝦」的情況,令他難以結交朋友。 其後發現,原來明仔在沒有老師提點後,經常忘記準時服藥,即使準時用藥,在藥物濃度開始下降,而未至下次服藥的期間,明仔便特別容易受病情影響而難以控制自己的脾氣和行為,進而影響與同學和師長間的關係。幸好,情況在明仔轉用每天服用一次的長效藥後得以穩定下來,無論個人行為,還是與人相處均有改善,照顧他的老師和家長的壓力亦得以減輕。 當然,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應向醫生查詢。但家長應密切留意子女的性格行為、自信心、自我形象、社交能力等變化,亦不宜忽略自己的精神壓力,共同找出最適切的方法,攜手擺脫病情對彼此的影響。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簡筆畫.角色篇 表現人物造型特徵

先圈出人物比例,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作初步定位。今次人物會加上不同配襯,如皇冠、頸鏈及帽子等,構圖要預留足夠空間。 簡易明快的簡筆畫,在表現人物時,往往會引用一些同步設定為基礎,例如先以簡單幾何圖形定出人物比例及結構,加上適量輔助線(要用鉛筆輕力進行),當確立大體結構後,才開始因應表現角色特徵而作獨立發展。 日常練習簡筆畫時,建議應透過資料蒐集鞏固角色特徵,不要只憑記憶及想像,特別當你想把造型表達得細緻一點時,更需要相關資料協助。就例如全球賣座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大家對戲中的寶石手套絕不會陌生,但要憑記憶準確地描繪,可說是絕不可能。 王子造型,要加上斗篷,眉宇間還要帶點英氣。 將公主頭部略為加大,輕微貼在兩邊膊頭中,帶點嬌羞感覺。 畫家除了必備的畫家帽,表情上要顯得有點自我,面部及衣服上沾了一點顏色。 ■繪畫Q&A 無位畫下半身? 先勾畫簡單比例 Victoria:繪畫全身人物時,為何往往不夠位完成下半身部分? Liu:這可能與繪畫習慣有關,大多數人會由頭部開始向下畫,到發現空間不足時,往往為時已晚。所以,畫全身人物時,建議先在紙上將整個人物結構簡單勾畫出來。先用鉛筆點出人物最上、最下、最左、最右的位置,再輕輕以線條把4點連結起來成為一個直立式長方形,然後在這個與人物比例相若的範圍內繪畫;由於這範圍只是相若比例,故繪畫時可作彈性調節。這樣就確定每個部分都有足夠位置。 文:Art Playground視藝老師 Mr Liu

詳細內容

上一課:了解規則重要 走進律師行 睇話劇「識」法

  小朋友每日都要面對不同的「規矩」,如果有一支魔法筆,可隨意改寫規矩,以後不用準時上堂,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的事,想想會怎樣?校園生活一定會變得美好?的近律師行與安徒生會合辦「法律小先鋒」活動,透過魔法筆更改校規的故事及小組討論,讓孩子明白守規矩的重要,一旦失去規則,隨時秩序大亂,帶來很多不便,惡果可大可小。 文︰許朝茵        攝︰許朝茵 、楊柏賢 活動期間,小朋友可以投票表達意見外,也可拉票游說其他人,從中領悟基本的法律概念。 大約20個小朋友,這天聚集在中環的近律師行的辦公室。他們並不是要尋求法律意見,而是參加「法律小先鋒」(法律與生活)活動,齊齊認識法律的重要。辦公室內除了參加活動的小朋友,也有的近律師行組成的義工團隊,協助帶領活動。雙方素未謀面,首先自然要來個破冰遊戲,拉近彼此距離,而經過簡單數個遊戲之後,已令大家熟稔了,可以正式開始今次活動重頭戲之一——話劇表演。 活動其中一個環節是話劇演出,表達出自行改校規,隨時令課室秩序大亂。 隨意修改校規 製造混亂 是次話劇的故事名為《2C的神奇願望》,演員都是的近律師行的律師及職員。內容描述在聖誕假期前一天,同學們收到Miss Cheung的邀請,參加一個神秘派對,他們帶着好奇的心情回學校。甫見到Miss Cheung,其中一個同學忍不住問:「點解放假仍要回學校?」原來Miss Cheung想給同學一支神奇魔法筆,讓他們有能力修改校規。聽罷,同學們都非常興奮,紛紛講出自己想修改的校規。 有同學說:「要廢除上課坐定定的規則,可以在課室內跑跑跳跳!」可是當他四圍走時,卻不慎弄破了其他同學的功課簿。又有同學說:「坐定定聽書很悶,希望每堂都是體育堂,可以打波做運動!」但當願望成真時,不停運動卻太勞累,吃不消。最後,又有同學希望邊上堂邊開大食會,只是當大家狂吃零食時,竟招來「小強」,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同學每次利用神奇魔法筆修改校規後,都會製造出混亂,最終向老師求助。Miss Cheung解釋:「其實校規很重要,胡亂修改校規,很容易在校內製造混亂,所以修改前要考慮清楚,否則會帶來嚴重後果。」藉着故事,大家也了解到定下規矩時要有周詳考慮,不能只按自己喜好而訂立或修改。 在話劇演出期間,某些時間會暫停演出,演員退下,讓參加的小朋友小組討論及完成工作紙。當中一個環節,是讓他們講出自己想取消的校規,孩子全都反應踴躍,例如有孩子想以後毋須再考試,但另有小朋友卻憂慮,雖然沒有考試可令學習輕鬆些,但難以了解自己的成績進度。 活動期間會安排小朋友參觀立法會,了解立法機構的運作。 法律如校規 維持社會秩序 小朋友各有不同意見,究竟訂立規矩是好或是壞事呢?的近律師行的律師余家銘解釋,學校有校規,而社會就有法律,法律有如校規般,幫助維持社會秩序。他指出大家遵守法律之目的,是為了社會和諧,更用唱歌來作比喻,「如果日間在家中唱歌,沒有問題;但若在晚上高聲唱,則會嘈到鄰居,影響別人。因此,香港法例禁止在11點後發出嘈音,包括大聲唱歌,確保大家晚上安靜地休息。由此可見,法律有助社會各階層和平共處」。理解完法律的重要性後,小朋友可以參觀律師行辦公室,了解律師行的實際情况,也會參觀立法會,進一步了解本港立法機關的環境、議會運作等過程。 的近律師行與安徒生會合辦的「法律小先鋒」,旨在加深孩子對法律的基礎認識及興趣。 身為的近律師行合伙人,同時身兼話劇演員之一的吳尚敏(Carmen)指出,和安徒生會設計及合辦這個教育計劃,是希望利用戲劇表演、工作坊或小組討論等,加深小朋友對法律概念的認識及明白尊重其他人的重要,就算別人的意見與自己不一,也要接納及聆聽。而在話劇中,當大家有權利修改校規時,不能只顧及自己的感受,需要作周詳考慮及承擔實行後出現的後果,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希望孩子掌握到法律的作用,以及它和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讓小朋友日後可做一個正直的市民。當社會上有更多人熱中及認識法律,對整體社會也會帶來正面影響。」 安徒生會包威信中心主任余慧源(Winnie)指出,是次劇目主題有關校規,和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令他們更容易投入。活動中的小組討論環節及派發的工作紙,有助鞏固他們從中所學到的法律基本概念。過程中鼓勵小朋友積極發表意見,表達自己之餘,也可訓練孩子的同理心。「希望小朋友多 大約20個小朋友,這天聚集在中環的近律師行的辦公室。他們並不是要尋求法律意見,而是參加「法律小先鋒」(法律與生活)活動,齊齊認識法律的重要。辦公室內除了參加活動的小朋友,也有的近律師行組成的義工團隊,協助帶領活動。雙方素未謀面,首先自然要來個破冰遊戲,拉近彼此距離,而經過簡單數個遊戲之後,已令大家熟稔了,可以正式開始今次活動重頭戲之一——話劇表演。 在話劇表演途中設有暫停時間,並會派發工作紙給小朋友,寫下自己想變更的校規。 隨意修改校規 製造混亂 是次話劇的故事名為《2C的神奇願望》,演員都是的近律師行的律師及職員。內容描述在聖誕假期前一天,同學們收到Miss Cheung的邀請,參加一個神秘派對,他們帶着好奇的心情回學校。甫見到Miss Cheung,其中一個同學忍不住問:「點解放假仍要回學校?」原來Miss Cheung想給同學一支神奇魔法筆,讓他們有能力修改校規。聽罷,同學們都非常興奮,紛紛講出自己想修改的校規。 有同學說:「要廢除上課坐定定的規則,可以在課室內跑跑跳跳!」可是當他四圍走時,卻不慎弄破了其他同學的功課簿。又有同學說:「坐定定聽書很悶,希望每堂都是體育堂,可以打波做運動!」但當願望成真時,不停運動卻太勞累,吃不消。最後,又有同學希望邊上堂邊開大食會,只是當大家狂吃零食時,竟招來「小強」,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經過一輪小組討論後,小朋友可以發表自己意見。 同學每次利用神奇魔法筆修改校規後,都會製造出混亂,最終向老師求助。Miss Cheung解釋:「其實校規很重要,胡亂修改校規,很容易在校內製造混亂,所以修改前要考慮清楚,否則會帶來嚴重後果。」藉着故事,大家也了解到定下規矩時要有周詳考慮,不能只按自己喜好而訂立或修改。 在話劇演出期間,某些時間會暫停演出,演員退下,讓參加的小朋友小組討論及完成工作紙。當中一個環節,是讓他們講出自己想取消的校規,孩子全都反應踴躍,例如有孩子想以後毋須再考試,但另有小朋友卻憂慮,雖然沒有考試可令學習輕鬆些,但難以了解自己的成績進度。 除了可參觀律師的工作空間之外,小朋友亦能走入辦公室內的圖書館。 法律如校規 維持社會秩序 小朋友各有不同意見,究竟訂立規矩是好或是壞事呢?的近律師行的律師余家銘解釋,學校有校規,而社會就有法律,法律有如校規般,幫助維持社會秩序。他指出大家遵守法律之目的,是為了社會和諧,更用唱歌來作比喻,「如果日間在家中唱歌,沒有問題;但若在晚上高聲唱,則會嘈到鄰居,影響別人。因此,香港法例禁止在11點後發出嘈音,包括大聲唱歌,確保大家晚上安靜地休息。由此可見,法律有助社會各階層和平共處」。理解完法律的重要性後,小朋友可以參觀律師行辦公室,了解律師行的實際情况,也會參觀立法會,進一步了解本港立法機關的環境、議會運作等過程。 身為的近律師行合伙人,同時身兼話劇演員之一的吳尚敏(Carmen)指出,和安徒生會設計及合辦這個教育計劃,是希望利用戲劇表演、工作坊或小組討論等,加深小朋友對法律概念的認識及明白尊重其他人的重要,就算別人的意見與自己不一,也要接納及聆聽。而在話劇中,當大家有權利修改校規時,不能只顧及自己的感受,需要作周詳考慮及承擔實行後出現的後果,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希望孩子掌握到法律的作用,以及它和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讓小朋友日後可做一個正直的市民。當社會上有更多人熱中及認識法律,對整體社會也會帶來正面影響。」 吳尚敏 安徒生會包威信中心主任余慧源(Winnie)指出,是次劇目主題有關校規,和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令他們更容易投入。活動中的小組討論環節及派發的工作紙,有助鞏固他們從中所學到的法律基本概念。過程中鼓勵小朋友積極發表意見,表達自己之餘,也可訓練孩子的同理心。「希望小朋友多從別人的立場來思考,究竟建立或修改一條規則,對自己及他人會帶來什麼影響呢?有時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其實可能正傷害別人。」 余慧源 ■參加者心聲 盼未來修讀法律 梁明慧(10歲,小學四年級) 「我覺得校規是好事,令同學遵守秩序。透過今次活動,我也加深了對法律認識及意義,知道守規則的重要,如果自己胡亂定下規條,可能對其他人造成影響。而法律對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也想未來讀法律,成為法律界的一分子。」 法律用來維持秩序 盧梓悠(10歲,小學四年級) 「今次的活動中,我最喜歡參觀律師行,看到辦公室內有很多文件,也見識到他們的圖書館,藏了很多書。不過,書架之間的空間較少,感覺有些迫。參加完這個活動,我更清楚法律是用來維持秩序,令我更加明白要奉公守法,做個好孩子。」 校規應由老師訂立 沈旻熙(10歲,小學四年級) 「透過這次活動,知道法律是社會上的規則,如果不遵從,社會會變得好混亂。至於校規方面,應該交由老師訂立,始終小朋友未有這個能力顧及全校的人。不過,我想提議學校改用電子書,可減輕書包重量。」 ■INFO 法律小先鋒(法律與生活) 日期︰7月26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3:15至4:45 地點︰安徒生會南丫島中心 參加資格︰小一或以上 費用︰全免 查詢︰2982 2173

詳細內容

童讀好書:誰是第一名? 聽故事學懂同理心

親和藝術利用故事和工作坊,向家長及小朋友講解如何理解及接納不同角度的見解。 大至社會,小至家庭,學懂接納別人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大家才可以和諧相處,但家長從小向子女硬生生地說教,他們未必明白,倒不如用繪本及工作坊,讓他們了解箇中意義。早前有推動家庭關係的團體舉行「親子故事茶座」,透過繪本向孩子解釋接納別人的重要,更以工作坊形式,讓小孩體會在有限的資源下表達自己,從而增加同理心,體諒別人。 文:許朝茵      攝:鄧宗弘 在尖沙嘴的M Zone咖啡室內,聚集了約6個家庭及近10名小孩,齊齊參加「親子故事茶座」。茶座由致力推動家庭關係的「Familations親和藝術」舉辦,並由身兼創辦人之一及導師的Minnie主持。家長和孩子們坐在一起,準備聽Minnie說故事。她開始翻開《誰是第一名》的繪本,書中主角名為大餅,他的強項是繪畫,常在繪畫比賽中取得第一名,更認為自己的作品是最好。「大餅常跟人說,他是世上最會繪畫的小孩,所以認為其他小朋友畫得不好,要求其他人跟他畫出一模一樣的畫。雖然其他小朋友不喜歡跟着大餅的畫來繪畫,但由於他是第一名,大家便不敢多說。」 Minnie 提問啟發思考 直至故事發展到大餅獲邀擔任一個繪畫比賽的評判,Minnie便問在場孩子:「你們估計怎樣畫,才獲大餅評為第一名呢?」小朋友答:「要合乎大餅水心。」Minnie續道:「但如何才達到大餅標準呢?就是要畫得和他上次取第一名的作品相似,要有綠色的樹及又大又紅的太陽。」但森林的動物,包括小狗及蜜蜂,他們所畫的作品,卻與大餅作品有很大分別。 Minnie以《誰是第一名》這故事,講出接受不同角度的觀念的重要。 Minnie在活動期間,不時向小朋友提問,鼓勵他們積極發言。 小狗的作品中,把太陽變成了黑色,激得大餅向他大喊:「你畫錯了!」可是小狗生氣地說:「我是紅綠色盲,看不到紅及綠色。」之後,大餅走去看蜜蜂的作品,發現畫中筆觸是一格格,因為蜜蜂的複眼由數千隻小眼組成,看出來的影像是密密麻麻的小格子,因此畫出這樣的作品。大餅看罷所有動物的畫作後,恍然大悟,明白就算是同一事物,以不同角度看待,會有不同見解。 聽完故事,小朋友抽出物料做手作時,抽到心愛顏色的毛線,喜出望外。 有限條件下做手工 體會困難 聽完《誰是第一名》的故事後,了解不同動物畫作的特點,在場的小朋友及家長也可以落手落腳,以主題「我的家」創造出代表自己家庭的作品。不過所用的物料,並非讓大家任意挑選,而是隨機抽出。Minnie取出一個紙袋,內有閃粉筆、棉花或毛線等不同物料,「每個小朋友伸手入袋內,隨意抽出兩樣物料用於創作上。讓孩子及成年人在有限的條件下創作,可體會當中的困難,提升他們的同理心,更易體諒別人」。 每個小朋友只能抽出兩種物料,需發揮創意,製作作品。 今次活動家長也一同參與,Minnie解釋:「除想啟發小朋友外,也想啟發家長,尊重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個性,別再要求子女跟足自己的一套方式行事。當家長明白這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便成為身教,孩子潛移默化後,自然懂得尊重別人。」 ■好書推介 《誰是第一名》 作者、繪者:蕭湄羲 出版社:信誼基金 「Familations 親和藝術」的Familations,由Family同Relationships兩個字組合而成,Minnie認為:「家庭很重要,是所有關係的基石,所以提升家庭關係,有助提升個人的親和力。」Familations親和藝術是由她和家人成立,Minnie的丈夫曾離婚及育有一名女兒,和Minnie結婚後,再育有兩名子女,所以家人之間面對的問題,較一般家庭來得複雜。因此Minnie四出學習親子溝通的方法,成功促進家庭關係,更希望分享自己的心得與理念。 參加者心聲:明白人人有不同見解 爸爸John(左起)、何采妍、媽媽Ami、何梓妍 媽媽Ami和女兒何采妍(7歲) Ami認為現實中有很多小朋友,都覺得考第一名是很重要,但其實每個人對「最好」的標準也不同,而這個活動有助解釋不同人會有不一樣的見解。而且女兒較害羞,平日很少大膽發言,今次透過Minnie的發問,鼓勵她表達自己,放膽發表。加上女兒很喜歡做小手作,活動可讓她發揮創意。 導師發問 子女更投入 Jayden(左起)、媽媽Joanne、Jessi、爸爸Marco 媽媽Joanne、兒子Jayden(9歲)及女兒Jessi(7歲) Joanne認為女兒Jessi和大餅一樣,畫畫很出色,而哥哥Jayden的成績向來很好,他們各有長處,有時會擔心他們日後容易自滿,忽略別人的其他優點。為了讓他們明白每個孩子會有自己的長處,她之前也試過以類似的繪本解釋道理,而Minnie的發問,可令子女更投入更專心聆聽。 ■INFO 「Familations 親和藝術」親子故事茶座 日期:7月28日 時間:下午2:30至4:00 地點:尖沙嘴漆咸圍9號M Zone 費用:$100(包括1名家長及1名小孩的活動與茶點各1份) 參加年齡:2至10歲及家長 查詢:9698 3916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信任——建造天堂的基石

我們都期望被信任,特別是自己重視的人。 剛讀中一的明仔,因為在家裏常常使用手機而跟媽媽時有爭吵。有次在我們的對話當中,他提到對媽媽的感覺:「佢認定我成日打機,但有時我只係打算覆一個message之嘛,咁啱有次畀佢見到,又話我成日喺度打機!係,我之前係有做過,但唔係一用手機就係打機㗎嘛!佢根本唔信我!」於是,明仔改用隱瞞的方式應對媽媽,希望不再被媽媽誤會,不再被沒收手機。結果,當媽媽發現明仔諸多隱瞞後,她在更多事上限制明仔,令他更反感,慢慢地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彼此不滿的情緒有如雪球般滾大,令親子關係愈來愈緊張。 惡性循環 關係愈趨緊張 在明仔的個案裏,媽媽限制他使用手機,是出自擔心,認為這樣做對他最好。父母這樣管教子女,合理及可以理解;而明仔隱瞞某些事情,目的是不想破壞自己在媽媽心目中的形象,或者令關係出現變化,也是出於希望得到父母疼愛的自然渴望。雙方行為的出發點均是因為看重對方,明明方向一致,即使方法不恰當,應該也不致演變到這地步,那到底問題出現在哪裏呢? 明仔的一句話不停在我腦海浮現:「佢根本唔信我。」 信任,是關係的根基,沒有信任,即使再如何修飾、表達,也包裝不了薄弱的關係。根基破壞了,問題亦漸漸浮現,維持現有的關係已有難度,更遑論有親密的親子關係。明仔漸漸心灰意冷,不但是因為被誤會、誤解,還因為媽媽不相信他有能力管理自己,而無論他做什麼,似乎都無法改變媽媽這種想法。信任對方,等於讓對方在平等的位置上溝通;反之,無論對方做什麼,你心中早有判決,對方也無法上訴。在學校工作的日子以來,遇到不少親子問題,往往都是大家之間的信任被破壞了,關係才會亮起紅燈。 「每日放學我好想留喺學校,唔想返屋企,因為我覺得屋企好似地獄咁!」明仔眼眶泛紅地道。不斷地被質疑、誤解,縱然自己已很努力嘗試改變,卻看不到有任何轉變,這一切,都讓明仔感到煎熬。家庭,本應是讓人最有安全感、是遮風擋雨的地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會讓他把這個家形容為地獄——一個令人絕望、痛不欲生的地方?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曾提到,歸屬感是人的其中一種基本需要,當我們在關係中感到被信任、被接納、被愛,才能建立歸屬感;若這種需要未能滿足,我們就會缺乏安全感。明仔是因為在家中找不到被信任的感覺,得不到滿足的關係,甚至為他帶來壓力、恐懼,以致失去對家的歸屬感。 非一朝一夕 信任靠經驗累積 信任並非一朝一夕建成,而是靠經驗一點一滴累積而成。或許在過程中,少不免會出現讓大家失望的時候,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信任基礎都會即時毁於一旦。維持親子關係,我們可以互相坦誠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就算你不認同孩子的行為,也可讓對方知道,即使他們犯了錯,仍有補救的可能,你仍願意相信他;放手讓他再次嘗試,相信你的孩子能從經驗中學習,那怕是再次換來失望,但只要關係中的養分足夠,他們終有一天能茁壯成長。 我們都嚮往天堂,或許不是因為它完美無瑕,而因為這個地方充滿接納、信任和愛。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許秀珍(香港家庭福利會駐校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4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和諧粉彩輔導 打開心窗

與同事閒聊時,大家都覺得現代的青少年不太愛說話。以傳統對話形式的輔導為例,學生很多時只會回答一句「不知道」,或是與社工沉默對望。其實,同工們很希望學生在輔導過程中,自在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多一點探索自己內心世界。因此,隨着時代轉變,很多同工改用更生動有趣的輔導工具,引領青年人探究自我及找尋方向。 比傳統對話式輔導生動 和諧粉彩(Pastel Nagomi Art)是近年比較熱門的一門輔導工具。「Nagomi」有和諧的意思,這種療癒藝術既可讓人創作出會心微笑的畫作,亦為參與者注入希望。和諧粉彩以活動形式進行,每節都有特定主題和既定的創作流程,工作人員會先示範,教授相關技巧,之後便交由學生自由創作。和諧粉彩的基本入門,是要讓學生明白到由材料擺放以至每一個步驟,都是一份堅持及體驗。縱然流程一樣,但學生在跟從程序畫出基本構圖之外,亦可同時依據個人風格來自由創作。就如我們所接觸的學生一樣,每人的作品都各有特色及獨特性,但當把它們放在一起時,卻顯出不一樣的美麗及和諧感。 適用個別輔導 對象廣泛 和諧粉彩的創作,不但讓學生建立個人成功經驗,提升對個人的接納與包容,還令他們進一步認識及欣賞自己。回想起最初邀請同學參與和諧粉彩時,他們大多以「我不懂畫畫」、「我畫畫分數很差」、「我沒有藝術天分」等字句作回應……其實,我最想讓他們知道,和諧粉彩只是單純的開心作畫,不涉及學術評分,更毋須擁有高水準的畫畫技術。 同工鼓勵學生嘗試,縱使在過程中花了不少唇舌也值得,因為我們深信,每一個完成畫作的學生最終也會有深刻的體會和得着。 除此以外,和諧粉彩還可以用於個別輔導,而學生的對象亦很廣泛。例如一些高焦慮及高壓力,以及一些有自閉症及專注力不足的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他們在組內的表現和得着,出乎意料之外。學生參與後的回饋,令我感到鼓舞之餘,亦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有一個中六同學覺得,找到了一個地方讓自己靜下來,當下只專注於作畫過程,感到十分享受;有一節的主題是「生氣」,大家都不約而同的享受「撕」的過程,以簡單的技巧撕去心中的怒氣;一個自閉症學生記下了所有步驟後,運用自己的色調來創作,他的作品更得到每個組員的肯定和欣賞。 名畫家塞尚曾言:「畫畫並不意味着盲目複製現實,它意味着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和諧粉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生在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時,同時也能把內在狀態呈現出來,這正正是每個社工同工的期盼。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做家務學收入可以嗎?

適逢本月是第3屆香港理財月,不同類型的理財教育活動接二連三登場。本會的理財社工在不同的家長理財教育活動中,了解到不同家長對子女理財教育的困難,而最常聽到的其中一個疑問,可以說是這一個:「我可以讓子女做家務換取金錢嗎?」 學會精打細算 忘了責任 這個疑問讓我回憶起以往曾聽過一位媽媽分享。這位媽媽在她女兒小一的時候,開始以上述方式吸引女兒做家務,例如:每次晚飯後負責洗碗就可以有10元、抹乾淨所有房間的地板有10元、自行收拾玩具又有5元,諸如此類。最初的一年,女兒做家務很賣力,因為她能夠以做家務換取金錢再買她「想要的東西」,母女兩人都很滿意,進展很順利。過了一年,女兒開始問:「如果我洗10隻碗有多少錢?」、「如果我只抹自己房間的地板有多少錢?」、「如果我只收拾部分玩具有多少錢?」媽媽終於意識到原來女兒開始「精打細算」,她「想要的東西」需要多少錢,她就只做到相等金額的家務為止,在此以外的家務,女兒就置身事外了。女兒或許學懂了「精打細算」,但忘卻了責任,媽媽最終為此煩惱不已。 香港的家庭普遍認為「做家務是家庭責任的一部分」,如果家長亦認同這個觀念,那就實在不應該以支付金錢的方式「鼓勵」孩子去做家務。或許我們可以細想一下家長為何那麼執著於「讓孩子完成某樣事情以換取金錢」呢?其實家長無非是想教導子女「收入」這個概念,並再延伸教導孩子「錢是得來不易」的價值觀,而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孩子學懂「珍惜所有」、「減少浪費」、「努力讀書,將來找份好工作」等等。 「貼地」教育 學懂珍惜 其實有關「收入」這個概念,家長可以嘗試利用日常生活的機會,例如當我們與子女去餐廳進餐的時候,不時見到餐廳在招聘員工,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去教育子女何謂工作及時薪,因為他們會真實見到侍應或收銀員的工作,從而評估到工作的艱辛程度與收入如何掛鈎。當然,希望家長在與子女討論工作收入等事的時候,亦記緊要尊重不同的職業,讓孩子明白每一種職業都在協助整個社會的運作,對每一種職業的人士都應該心存感激。如果家長堅持想子女透過做某些家庭事務來建立收入的概念,則可以考慮用一些間中或偶然會出現的任務來支付報酬,例如:協助拋棄舊家俬、裝嵌新家具或一年一次的大掃除等,大原則是跟做日常家務的責任分開。 至於其他與收入有關的概念,孩子或許還需要更多的生活經驗才能漸漸明白。試想一下,人要學懂「珍惜」,其實需要理解到無論事或人都有是有限的:生命有限,資源亦有限,有時連成人都要在經歷過「失去」後,才能明白這些概念。而要令孩子明白「有限」這個概念,便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角度向孩子傳授了。所以,理財教育本質上是一個「貼地」及多方位的教育,並不單單局限於金錢,希望家長都能夠盡量利用日常生活的教育時機,做好真正的理財教育。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王君偉(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32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教孩子由「錢」入深

說起錢,每個人都需要,但又是否每個人都天生懂得去好好運用它呢? 甚少機會「使錢」 有錢即瘋狂 筆者因工作關係,經常要帶小學生到營地過夜。若問什麼是孩子最感興奮的,除了營地設施,還有小食部。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們會「認真」地逐一計算所有小食或玩具的價錢,似乎很想用盡手頭上的幾十元、甚至一分一毫,務求要把所有錢花光不帶走就最好。 筆者十分好奇,營地的小食部又不是百貨公司大減價,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再跟孩子們的父母傾談起這個觀察,大家都笑起來;但笑聲背後,亦很想知道該如何教導小朋友理財,擔心他們用錢不懂得節制。 說回來,孩子平日好像甚少「使錢」的機會,皆因很多小學都取消了小食部,學生需要自備零食回校;放學後,有些小朋友要參加課外活動,有些又直接去了補習班;回家時,天已晚,也沒有時間去購物了。由於這些孩子平日沒有機會用錢,所以難得有錢可用的時候,便瘋狂地消費了! 各位家長,你們有沒有給孩子零用錢的習慣?發放零用錢是一門學問,博大精深。孩子什麼年紀給零用錢?應該給予多少?一星期還是每天發放?這些都沒有絕對的答案,重要的是,家長應藉着零用錢去因「財」施教。 訓練孩子以儲蓄買心頭好 要孩子學懂理財,就要由實戰開始。家長可因應孩子的需要,一同制訂給予零用錢的方法,並請孩子說出每天需要花錢的項目,例如放學後肚子餓買零食、搭車返放學等,當一起分清楚「需要」和「想要」的項目後,再計算「需要」項目的零用錢金額。 那麼,他們的「想要」項目呢?相信家長也聽過孩子不少訴求,想要買什麼玩具、精品、遊戲機等。如果直接買給他們,家長擔心小朋友很快玩厭,或者因得來太易而不懂珍惜;但若不買給他們,又怕孩子發脾氣,加深親子矛盾。其實,這正是教育孩子儲蓄的好機會,家長不妨問問孩子想買的東西是什麽價錢,再討論一下可如何儲錢去購買。 在制訂儲蓄計劃時,家長或可表明底線,例如只限每天多給兩元零用錢,然後引導孩子計算一下何時儲夠錢去買東西。在儲蓄的過程中,有時孩子或會花錢買了別的東西,令儲錢進度比預期慢,這些也是家長介入的好時機,協助小朋友糾正方向,一步步達成目標。 當然,孩子想要的東西是否值得去買,也是制訂儲蓄計劃時需要討論的問題。然而,筆者認為,目標是否吸引,也是孩子儲蓄的動力。那麼,家長不妨讓他們有多一點自主,讓小朋友在儲蓄上建立成功感,提早養成定期儲蓄的習慣。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李杰成(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