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苗園圃:蛻變原因

9月開學以來,升中三的小明給爸媽絡繹不絕的驚喜。「媽,我該選修什麼科?」;「要如何裝備,才能考進大學?」;「將來我做什麼工作好?」;「其實工作是怎樣找的?」;「我在學校想找個學會擔任職務,入哪一個學會比較好?」;「如果想健康,飲食該注意什麼?」;「想少長暗瘡,希望皮膚好,我該怎做?」……以上的一連串,都是小明在學期初熱切與我討論的問題。 「走出去」見識 兩年的憤世嫉俗、沉溺網絡,小明是如何由暴風一族蛻變成向着標竿進發的少年呢?回想升中深刻片段,他在適應期遇上網課,在需要歸屬感時碰見人際問題。結果,課外活動他一概拒絕,終日躲在房間上網。過去半年,我兩次製造機會讓他「走出去」。農曆年假期,因我證件問題,他第一次隻身到內地探望親人。疫情真的把人困傻,臨別在關口,他輕聲一句:「媽,你走吧!」便蹦蹦跳向前走,像一個為奔向自由世界而喝彩的小子。我促請在內地工作的小明舅父趁機分享其成長點滴,啟發小子積極面對自己,不抗拒英語學習;又拜託舅母鼓勵他找個私人補習老師,追上學習進度,肯定他的能力。回港那晚,我們閒談:「聽舅母說你想找『私補』?要媽媽幫手嗎?」我輕鬆地說。「好的。」他竟然爽快答應了! 找到一名大學生哥哥為小明「私補」,溝通後訂下兩大目標,包括以同行方式起動他做功課,並給予有效考試溫習方法。小明的學習動機不但增加,末期考表現亦有進步。「私補」哥哥不時分享大學生活,小明的思維不知不覺也就拉闊了。他由拒絕參加任何暑期活動,到願意,再期待去英國遊學,造就了第二次的「走出去」。 「媽,我出過去見識,以後會更懂打算。」這是小明從英返港回家路上說的一句話,當時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經歷了三星期全英語環境學習,倫敦的四處遊歷,大學多姿多采的活動,學校宿舍及寄宿家庭生活……小明認同了自己有學好英語的能力,我也喜見他社交動機的提升,「宅男」漸漸消失了。 亦師亦友的同行 如果說「走出去」是種子蛻變的泥土,那麼亦師亦友的同行便是它的水分。小明自5月開始每個周末都參與教會康體部的羽毛球班,他認識到滿有愛心的教練,又與年紀比他大的幾個哥哥因打球而熟絡了,他們都是小明在疫情後,重新提起勁做運動的伯樂。出發英國前,小明積極正視已忽略多時的體重問題(可能因為他意識到交流團有不少結識女孩的機會吧)。於是,我介紹一名做營養顧問的朋友給他認識,營養叔叔跟他說有關營養健康飲食的每一句話,他都記住了,無論在英國遊學時,或回港開學後,他都有遵行。知道不懂得踢足球的小明有意參加學校足球隊選拔,爸爸特地買了足球和球鞋,帶他到球場練習控球和射門,一星期父子同行兩三天。 不少家長朋友問我小明蛻變的原因,根據以上實况推斷,主要原因應該是「走出去」見識和亦師亦友的同行。不過,近來我發現教師的引領更為重要:「媽,阿sir說,我是時候找尋人生目標!要多做社區服務,要擔任學會職務……」於是,就出現了那一大堆熱切討論的問題……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9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父母青春期——學習關愛與管教

孩子的青春時期,充滿各樣挑戰。與此同時,這也是父母的青春期,我們把握好機會成長了嗎?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高速成長。我們對應這個時期的孩子,既不能打也不能罵,但偏偏過往的溝通方法在青春期開始不管用,父母如何應對這個時候的問題少年呢? 有沒有想過,父母也應該利用這段「父母的青春期」,在教養路上快速成長? 給孩子「面子」 互相尊重 青春期的孩子,討厭長篇大論,從他們跟父母對答就可知一二。家長經常投訴孩子回答父母提問,通常都是「單字」或「詞語」為主,有些時候更只有「象聲詞」,僅僅以聲音作答。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又應該如何建立有效溝通呢? 首先,父母要放棄命令式對談,也放下孩子乖乖聽從指令的期望。青春期的孩子期望父母比以往更信任自己,如果我們期望與他們的期望背道而馳,親子關係也只會漸行漸遠。 青春期的孩子仍然經常會犯錯,我們可以由責備的口脗變成朋友間的交流。以提醒代替指摘,以建議代替指令,盡量給予孩子空間,也給予孩子「面子」,孩子便會相對地給予你尊重。 其次,父母穩定的情緒也是孩子覺得被尊重的重要指標之一。穩定的情緒能給予孩子安全感,給他們一個信號,就是父母能夠跟自己好好對話。將心比心,孩子也會給你足夠的「面子」,大家「好來好去」。 確立界線 自律換自由 我們都同意,愛與管教需要平衡。足夠的關愛固然重要,與此同時孩子亦需要透過自律,遵守界線。青春期的孩子,十分看重自由,但要令他們明白,享有自由,建基於孩子的自律表現。 我們透過接納,跟孩子訂立界線;與此同時,孩子亦相對地學習如何以自律換取自由。在社會環境裏,作為公民享有一定的自由同時亦要尊重法律。我們的孩子也應該在這樣的環境成長,我們給予一定的自由,那些自由並不是無條件給予,而是因為孩子在界線上自律。把這個社會縮影,帶進孩子的生活裏。 所以,當孩子行為出現偏差的時候,父母毋須為此破口大罵,破壞關係。反而應該不慍不火地搬出界線,讓青少年自行承擔後果。當然最後要完全寬恕,過程中亦需要接納孩子是會(再)犯錯的。 這樣互相尊重的機制裏,孩子便可以學習以自律換取自由。 青春期的孩子好像一顆不穩定的核元素,隨時隨地,也會因為不同因素產生化學反應,忍不住爆炸。這個時候,父母的考驗跟孩子一樣,在父母的青春期裏,也嘗試學習如何尊重孩子,使教養充滿關愛,而不是不停地在關係上扣分。好好跟孩子溝通,安然度過大家的青春期吧。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特教樂與路:「今生不做機械人」

今年又再擔任「今生不做機械人」夢想計劃的評審,主辦機構在這次籌備活動中特意邀請過往的參加者及不同人士擔任籌委,為不同的崗位工作者注入新的想法,期望有新的合作火花,同時,讓更多人理解夢想計劃的使命。 歷屆夢想計劃的得獎者,獲獎單位可以獲得獎金實踐夢想,又可配對導師以助獲獎者圓夢,更能提供不同形式的宣傳,營造合作網絡等,擴大合作平台及資源。有別過往,本年獲獎不會有獎金,但可以提出協作追夢的方案,然後配對相關安排,以助獲獎單位實踐夢想。本以為沒有獎金,參賽數目不多,怎知出乎意料,跟以往一樣的多。 今年,其中兩個參賽單位的真實故事,非常值得跟大家分享,讓我反思怎樣能更有效推動價值觀教育。 讓更多人積極面對失去或死亡 幾名大學生在大學因參加同一活動而認識,他們希望成立一個關愛社區貓狗的組織,因為他們發現社區太多被遺棄的貓狗,缺乏照顧,甚或遭受虐待。他們希望透過組織,為這些社區貓狗找到合適的照顧服務。我們幾個評審不斷聽到「社區小毛孩」的稱呼,於是好奇地問個究竟。他們表示如用「流浪貓狗」,無形中給予牠們一個負面標籤,因此希望用更正面的角度出發。面試將近完畢,我不禁提問:「有何原因你們有這份衝勁成立這個組織?」其中的一個負責人感觸地說:「我曾經在大學幫助照顧一隻病危將歿的小狗,雖然只得幾個星期的相處時間,但從照顧傷患到面對死亡,我上了一堂切切實實的生命教育課堂。我反思怎樣才能讓更多人積極面對失去或死亡的過程。」說畢,看到她雙眼通紅,我也被觸動了。 另一名參賽者是嚴重聽障人士,陪着他到來的是一名手語翻譯師。他的夢想是當舞蹈導師,帶領學生出外表演,希望擁有自己的舞蹈事業。他播放了以往學習舞蹈、參加比賽或舞蹈活動的視頻,我們都非常驚訝他究竟如何能做到,怎樣掌握音樂節拍去跳舞?節奏如何「聽到」?他那份獨特的觸感及敏感,肯定你我都沒有。看到他優美的舞姿,台上那份自信,面上流露出的喜悅,完全明白──夢想從來都是平等的。 他醉心舞蹈,熱愛表演,出席不同的大小場合,但都只是短暫的工作。他嘗試過找工作,卻處處碰釘,回想自己擁有所長及夢想,為何不能跟常人一樣開創自己的事業?他用堅定的眼神表示,雖然口語不大清楚,在旁的手語翻譯師說:「我知道成就這個創業夢,一點都不容易,但我知道只要努力一定會成功,不管有多難,一定要嘗試。我希望能把自己的經歷去感染別人。」認真對待生活需要的是一份勇氣。 我問:「你曾經到學校安排舞蹈活動,遇過什麼困難?」他表示:「我發現分身不下,要一邊教,一邊跳,很難配合,有翻譯師在旁,我就應付得到。後來有老師建議,可以用電子簡報,標上重點,可以幫助我介紹內容。」他願意嘗試,為他贏來很多朋友,朋友都樂於給予意見及幫忙。 評審工作完畢,我每次都覺得自己滿載而歸。這群年輕人的魄力及衝勁讓我對社會未來充滿盼望。無論是主辦單位或是參賽者,都希望認真對待生命,活得有意義。價值觀教育從體會生活着手。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簡易廚房:輕鬆燜煮 雞翼嫩滑牛肋鬆軟

家庭主婦每天為準備三餐都要四處尋找食材,東奔西撲既花時間,也未必一定找到心頭好。其實大部分簡單食材都可以在超級市場購買得到,不用大費周章便能烹調出適合一家大小口味的住家餸。 (資料圖片) 雞翼細火燜 牛肋條加冰糖 一般家常菜離不開蒸、燜、煎和炒,有時為節省時間,我會選擇前者:蒸和燜,因為較方便和健康。今次介紹給大家的,都是可以預早燜好,開飯時再煮熱的餸菜,讓家長可靈活運用日常時間,菜式包括大小朋友都喜歡的「鹵水雞翼」和「番茄燜牛肋條」。 家家戶戶最常煮的便是雞翼,亦是不少小朋友的最愛食材,其煮法變化多端,煎、燜、焗都可以。做法簡單的鹵水雞翼毋須預先醃好都可以十分入味,材料也只需要兩三種,放工回家才煮飯的爸媽都可以輕鬆做到!告訴大家一個小秘訣,若想雞翼口感夠滑溜,千萬不可以用大火燜煮,細火才是保留肉質嫩滑的秘訣。而另一道家常菜番茄燜牛肋條,是吃牛肉的慳家之選,因為新鮮牛肉一般比較昂貴,想節省一點成本,可改用急凍牛肋條,牛肋條美味之處在於肉質鬆軟,容易入味,而燜煮的時間亦較短,加入新鮮有營的番茄和紅蘿蔔,便能令營養價值大大提升。至於小秘訣就是在烹調肉類過程中加入冰糖,令肉質更加鬆軟。 ■番茄燜牛肋條 番茄燜牛肋條(KellyMama攝) 材料: ˙牛肋條 ———1包(1磅) ˙番茄 ————2個 ˙紅葱頭 ———2個 ˙紅蘿蔔 ———1條 醬汁材料: ˙茄膏——— 1/2罐 ˙茄汁 ———5湯羹 ˙冰糖 ———3至4粒 ˙水 ———300毫升 材料(KellyMama攝) ◆做法:(圖) (1) 牛肋骨解涷後切件汆水盛起備用 (2) 紅洋葱和紅蘿蔔去皮切件,番茄切件 (3) 炒香所有材料,再將牛肋骨回鑊,倒入所有醬汁材料,大滾後轉細火燜45分鐘,熄火焗15分鐘,再用細火燜45分鐘,熄火焗15分鐘便完成   (1) 牛肋骨解涷後切件汆水盛起備用(KellyMama攝) (2) 紅洋葱和紅蘿蔔去皮切件,番茄切件(KellyMama攝) (3) 炒香所有材料,再將牛肋骨回鑊,倒入所有醬汁材料,大滾後轉細火燜45分鐘,熄火焗15分鐘,再用細火燜45分鐘,熄火焗15分鐘便完成(KellyMama攝) ■鹵水雞翼 鹵水雞翼(KellyMama攝) 材料: ˙急凍雞翼—— 6至8隻 ˙薑 —————2至3片 ˙米酒———— 1茶匙 調味料: ˙生抽 ———250毫升 ˙老抽 ———2茶匙 ˙水 ————200毫升 ˙花椒八角 —3至4粒 ˙冰糖 ———3至4粒 材料(KellyMama攝) ◆做法: (1) 雞翼冲洗乾淨加入薑和米酒汆水,再過冷河備用 (2) 雞翼加入調味料,用細火煮約8分鐘至滾起。將雞翼翻一翻,再蓋上蓋用細火煮8分鐘,最後熄火焗5分鐘便完成 (1) 雞翼冲洗乾淨加入薑和米酒汆水,再過冷河備用(KellyMama攝) (2) 雞翼加入調味料,用細火煮約8分鐘至滾起。將雞翼翻一翻,再蓋上蓋用細火煮8分鐘,最後熄火焗5分鐘便完成(KellyMama攝) 文、圖:KellyMama 作者簡介:育有一子一女,身為全職媽媽熱愛煮食,喜歡研究簡易家常菜,希望與大家分享各種美味菜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邊個投訴邊個死

王師奶視野窄,教育團體只知有教聯和已經摺埋的教協。教協是老大哥,也曾是全港會員最多的教師工會,教聯是後起之秀,會員也不少,但唔知「教育工作者工會」係何方神聖。據老爹告知,好多教師有雙重身分,既是教聯會員,又是教協會員。閱報得知教育工作者工會宣布自2021年成立以來,接獲1700宗求助個案,並舉其中一名羅姓中學職員,2021年曾向教育局投訴遭校長無理欺壓,局方將個案交回校董會跟進,最終不了了之。 校監未必了解學校運作 看到這裏,乜咁熟口熟面嘅?諗吓諗吓,同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一名教師投訴被校長欺凌如出一轍。不過嗰件事轟動啲,因為投訴人林麗棠老師跳樓,羅婉儀校長被炒。教工會建議,教育局應主動向投訴人了解情况,避免法團校董會「自己查自己」。 教工會所言有理至極,前車(唔止一架㗎)可鑑。自己人查自己人,邊個投訴邊個死,呢句話表面看來誇張咗啲,但大多數的投訴都「有」疾而終。唔怕官最怕管,投訴完最高領導以後尚可在原校立足?辭職走投另謀安身之所是唯一出路。見過鬼怕黑,以後就算遇到更不公平壓迫,忍得就忍,鵪鶉得就鵪鶉,為兩餐,無計㗎。 教工會所提的例子發生於2021年,李東海小學教師跳樓案發生於2019年,同是楊潤雄當教育局長的年代,兩件案件都是投訴至教育局後再發還校董會處理而衍生問題。讀者諸君,千萬勿誤會,以為王師奶怪責楊潤雄前局長處理失誤,把投訴案件交回校董會草草了事,自己A字膊卸得就卸。小婦人要還楊局長一個公道,楊局長無錯,錯就錯在法團校董會的結構,將辦學團體和學校的關係刻意疏離,讓學校自成一個獨立個體。學校成了一個法人團體,自然有絕對權力處理自己的事。學校的最高權力是校董會,校監負責領導校董會,而校董會成員包括教師代表、家長、校友及辦學團體委任的校董不多於六成等,問題就出在校長和校監身上。絕大多數的校董會,校長一定是校董,而校監只是掛個名,大多數對學校的運作一嚿雲,要靠校長做盲公竹,平日簽吓支票,學校慶典出來亮吓相,中規中矩不出洋相已是邀天之幸;有能力的校監不是沒有,相對是少得多。教育局格於形勢,對校監要求不高,只要求上任前接受幾粒鐘的培訓。 墮自己人查自己人陷阱 教師向教育局投訴校長(教師不會傻到向校董會投訴),以為教育局高過學校,或可取回公道。事實並非如此,法團校董會才握有判斷是非的權力,教育局將案件交回校董會處理是依足程序,並非逃避責任。案件回歸校董會,就跌落自己人查自己人的陷阱,雖不敢說一定冤沉海底,被投訴的人是校長,他/她是學校的揸fit人,是部分校監的盲公竹,結果如何,唔使去廟街問盲公陳都知啦。 教工會話自成立以來接獲投訴1700宗,工會用心良苦,支援弱勢人士,其志可嘉。如果不介意,可否公開為教師成功平反的有幾宗?王師奶再重複一次,不是教育局卸責,是法團校董會的結構組成不健全,若不改善,跟着再收到2700,甚至3700宗投訴都有可能。釜底抽薪,何不將最高權力回歸辦學團體!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英國升中選校 住址最關鍵

9月到,開學了!小朋友終於回校,大人就可以多點自由時間吧!這會否都是好多家長的感受呢?當然新學年開始亦意味着翻開新一頁,要迎接新的挑戰。如果你是Year 6家長,就更加已經忙於四出參觀中學開放日,為趕及10月尾的升中選校填報截止日而準備。如果有考grammar school 11+的,相信亦有成績在手,正為選擇心儀學校而煩惱。 人口稠密區 住近心儀校有着數 英國一般state schools的絕大部分中學學位(除小部分grammar school或selective school),都以鄰近入學為條件,好讓該區居民的子女就近升學。在人口集中的城市裏,中學數目較多亦相距不遠,許多時候只以住址距離計算,不劃分priority catchment area。純粹考慮距離條件,如果你剛好住在兩所學校之間,而距離亦在過往的收生範圍內,理論上兩所學校都可以是你的囊中物。 有選擇當然是好事,但有得選的又何止你一個?在人口稠密的地區中,受歡迎學校的收生距離可以十分短,而且受其他優先取錄條件如siblings所限,餘下以住址距離來分配的學位就更少。我就見過一個極端例子,一所極受歡迎的中學超額申請11倍,在扣除以其他優先條件入學後,只有不足10%的學額供鄰近居民子女就讀! 偏遠小鎮設校網 無競爭無選擇 相反,有些地區會為每所中學劃分自己的priority catchment area,住在區內的優先入讀。一些小鎮或偏遠地區,因人口比較分散,中學catchment area往往比較大而且可能互不重疊,基本上住在該區通常都自然就會升讀catchment內唯一的中學。這對於像我這樣不太勤力的家長來說,是個不錯的安排,只用走訪一所中學,而且派位安心。當然,如果早已心儀該所中學,自然樂於接受這個唯一的選擇;但如果不是心水,可能就煩惱了! 畢竟在英國升讀中小學,住址都是最關鍵的條件,住在哪裏基本上就已決定了可以選擇的學校。要知道在英國選校跟香港不同,若不計世襲及banding因素,在香港只要家住校網內,大家都有着同等機會入讀區內的所有學校;但在英國,還要比較住所遠近!所以我經常提醒家長在租住或購買房子前,一定要做足功課,別單看postcode以為是同區就一定可以入學。除了熟讀心儀學校的入學條件外,更要留意過往幾年派位結果的變化,以及知道該區附近的發展變化。鄰近學校的一個新發展區的移入人口,可以進一步縮短派位距離,左右大局。 祝大家子女升中順利。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幸福的句號

這是此專欄的最後一篇文章,我有想過用「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做標題,但覺得太過行貨,隱然有些寂寞不甘似的,思前想後,想出了「幸福的句號」。 9年與大家同悲同喜 翻查紀錄,原來這個「辣媽CEO」專欄,寫了快9個年頭!人生能夠有幾多個9年?其中一個我可以和大家一起走過,高山低谷同悲同喜,幸甚! 雖說這是個親子專欄,要多謝編輯包容,什麼話題我想寫的都可以寫。我和母親一輩子的矛盾糾纏,我和父親的生離死別,我和大小T的關係相處,事業上的波折重重,婚姻上的考慮取捨,我手寫我心,透過文字和大家交心談心,得到大家的共鳴鼓勵和支持,是我一直努力不停寫的動力。 趁這個機會,回憶總結一下,我最難忘的文章: 大小T每年的生日信 我向來眼淺,每一年給他們寫的信我都是流着淚寫的!實話告訴大家,這些信不是為他們兩個寫的,我是為了他朝有日腦退化的時候,可以日日拿出來翻看,每一次看,都可以感動自己多一次,可以再愛他們兩個一次。 久病牀前難盡孝 病患者需要照顧,但照顧者都是人,都有被照顧的需要,可是就被完全忽略了!如果不是母親突然走了,我肩負起照顧爸爸的角色,我都不會知道照顧者的苦,那壓抑那壓力,苦不堪言。讀者們的踴躍留言及私訊,我們雖然未能抱頭,但能夠同聲一哭,互相支持,很感動,很溫暖! 萬般滋味在心頭 雖然這一篇是這個專欄的終結,但不代表是我們關係的完結。我每日都會在我的facebook專欄出新post,歡迎大家follow繼續睇。雖然停了親子專欄,《明報》副刊繼續有我的〈Son級廚房〉,大家一定要繼續支持! 想當年我全盛時期每星期要交8篇稿,到現在一個月才總共6篇,教我唏噓不已的不是稿費收入減少,而是一言難盡,萬般滋味在心頭。 最後要多謝的,當然是勞苦功高的《明報》副刊編輯們,還有攝影攝製團隊,我的伯樂Noelle。辣媽CEO,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後會有期!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營造良好氛圍 家庭更幸福

筆者是一名駐校社工,日常工作中,經常會聽到一些「羅生門」對話。 家長表示:「我每天都包辦一日三餐,提供衣食住行,已經把他照顧得很好了。」而學生則說:「父母每天只會問我做完功課了沒有,並沒有真正關心我。」 從對話中不難看出,親子間對愛的給予和接收存在着鴻溝與落差。這些親子關係上的「羅生門」屢見不鮮。 還有一種情况是家長表示子女回家後就緊閉房門,對父母「黑口黑面」,並一問三不知。而從家長口中形容緘默不語的子女形象,又與筆者平日在學校認識的活潑好動、願意分享的學生面貌截然不同。這不禁讓筆者思考是什麼原因讓學生回家後轉換另一張臉,而且還性情大變呢? 缺乏溝通帶來窒息感 與學生的交談中,筆者發現家庭氛圍是影響溝通和關係的重要因素。由於父母往往是家庭氛圍的主要營造者,他們的態度與日常的言談舉止,均會影響家庭的總體氛圍。有家長說:「社工姑娘,我是為了她好才這樣要求她,而且我吃過的鹽比她吃過的米還多,她聽我的就不會走冤枉路了。」學生說:「我媽媽一點都不了解我,而且她從不理會我的感受,只會要求和命令我。」這種帶有窒息感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對父母卻步,並拒絕進一步溝通。 家福會在「香港家庭幸福指數」研究確立了6個影響香港家庭幸福感的範疇,要達至「家庭幸福」,「家庭團結」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家庭團結包括家庭相處時間、家庭氣氛、家庭責任、關懷及支援。 用欣賞濾鏡看孩子 氛圍的營造可以從生活中點滴累積而成,不能一蹴而就。父母可嘗試用欣賞濾鏡去看孩子,用鼓勵代替諷刺和謾罵。曾有學生跟筆者分享,期待與父母的相處能「像朋友般,有自由和尊重」。因此,家長們要盡量避免由上對下質問式的詢問,帶着好奇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他便會更願意持續和你分享生活瑣事。  創造專屬親子時光 筆者鼓勵父母創造有質量的親子時光,建立共同經歷,拉近彼此關係。例如一星期中可以預留一天做「親子日」,享受這段專屬於孩子的時間,不被其他事情干擾;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畫畫,一起去戶外玩耍,做孩子想做的事情,給孩子充實而有效的陪伴。 相信在家長的努力營造下,良好的家庭氛圍定會為親子關係帶來積極的轉變,同時也可提高家庭成員的歡樂和幸福感。 文:黎燕頤(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家長態度A.C.E. 栽培資優兒

相信凡家長均希望自己的孩子精靈聰敏,資質過人;如果同時又勤奮向學,成績卓越,這樣就更加夫復何求。筆者一向相信,每一個孩子均有自己的天賦與才能,只要用心做、專心做,機會到就會發揮出來。而當提到「天賦」、「資質」時,難免大家都會想起那屬於「一小撮」的資優生。而究竟培育「資優」兒,是否只關那些少數的家長或孩子的事呢? 8方面智能 各有專長 傳統上,標準智能測試的分數(即Intelligence Quotient、IQ、智商)的確是其中一項可供參考的準則,以判斷孩子是否「資優」。智商有助推測一個人在不同方面,例如學業、邏輯推理、解難等方面的不同表現,因此IQ高的孩子,很多時會讓家長感到他聰明、反應快、成績好。直至30多年前,加德納教授(Pro. Howard Gardner)開始提倡多元智能的概念,人人都有語言(linguistic)、數理邏輯(logical - mathematical)、空間(spatial)、音樂(musical)、自省(intrapersonal)、人際(interpersonal)、身體動覺(bodily-kinesthetic)及自然辨識(naturalist)等8方面智能。但不同人在各方面智能的擅長程度各有差異,因此按照加德納教授的說法,其實人各有「智」,各有專長。 另一方面,阮儒理博士(Dr. Joseph Renzulli)提倡一個更寬廣的資優定義,旨在考慮孩子是否資優時,除了考慮孩子是否有較出眾的智力或在多個特定範疇中有過人的能力(intelligence或作ability),亦考慮孩子的創造力(creativity,即孩子對事情有高敏感度、好奇心、原創和開放態度),以及對特定範疇表現出高度興趣、熱忱投入、堅持不懈等(task commitment或作enthusiasm)。要培養孩子的Ability、Creativity、Enthusiasm(A.C.E.:能力、創意、熱忱),家長亦不妨保持A.C.E.的育兒態度: A–Accepting:接納子女有其獨特之處,不時有自己的想法,讓孩子有一定的空間保持真我,同時引導子女欣賞各人的差異,包括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C–Courageous:有勇氣地去認識和接受孩子的多元想法,容許子女多作決定,並跟他們商議與他們相關或影響他們的事情,引導孩子思考自己所決定的,當中的優次、優勢、風險和危機 E–Encouraging:多鼓勵孩子不同方面的發展,與孩子保持開放的溝通模式,鼓勵孩子在自己感到興趣的範疇投入及堅持,同時接受家長本身和孩子都可以不完美,協助孩子明白何謂「適可而止」,避免「完美主義」 其實不論孩子是否在能力上資優,但凡家長都可以保持A.C.E.的育兒態度,使孩子變得更有能力、創意,對不同事情也能更「有溫度地」熱情投入。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自己的事自己做

身邊有人移民,於是,本來幾十年人生,沒做過而且沒想過做的事,都要開始做:駕駛,煮飯,水電維修……表面辛苦,但是,許多人樂在其中。 有前輩說過,人到了60歲,身外物就要遞減,珍藏了幾十年的,遇到有緣人,馬上贈送:郵票,字畫,古董……箇中情由,與其說是捨得,不如說是另一種「不捨」。人走了,藏品無人欣賞,不如早些贈予識貨的人。因為不捨得藏品被遺棄,所以更需要在人走之前「捨得其所」。另一個「減物」的理由,是不想離開了這世界,還要勞煩其他人幫你收拾你遺下的「攤檔」。 辛苦和幸福 可以不求人,盡量不求人,自己的事自己做。這種想法,與其說是「辛苦命」,不如說是自主的幸福。人生於世,天變地變,人力所不能至,世局板蕩,既不能預知,也無法扭轉,這樣的事太多,如果人生之中,還有一小部分,可以憑一己之力為之,堆一磚,砌一牆,栽一花,蒔一草,那就不能稱為「辛苦」,而只能稱為「幸福」。 一個小孩,幸福正是慢慢能做更多的事。嬰孩不能自己做的,長大了能做,便是幸福之路。所以,很怕很怕,一個孩子,明明能自己做的,大人搶着幫他做,那種溺愛,適足以害之。怕孩子辛苦,雞毛蒜皮小事皆代勞,大人何苦,孩子何悲。孩子不知道,自己能做的,別人代勞了,自己就會失去了這種能力,而失去了這種能力,就失去了自主,繼而失去了幸福。 因倚賴失自主能力 接觸過許多傷殘人士,殘而不廢,本來有的功能,失去了,莫不努力,用盡一切辦法,恢復盡量多的自主能力;不明白好好的一個健全的身體,許多能力所及的事,還是要倚賴別人。這真的可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惡果。 如果能力不及,找人幫忙,沒有問題,因為人總非萬能;可是,明明自己可以做的,假手於人,就是一種「練精學懶」,最後「練精」不成,懶而無能,淪為無法自主自由的閒人。鞋帶不懂得綁,筷子拿不好,功課完成不了,連穿衣服也幾乎要人服侍……更可怕的,不是這些能力的缺失,而是能力退化荒廢之餘,不覺其恥,不覺人生的自由被剝奪,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才是最可怕的。 孩子的幸福,來自更多的自主,而非來自不問情由、從天降的「他力救濟」。家長,真的要忍手,需要時要學會放手。給予,有時也是剝奪。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