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繪本與幼兒STEAM教育

STEAM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教育內容,其核心是透過設計、製作與改良的工程(Engineering)活動,學生在過程中自主探究及運用科學(Science)、數學(Mathematics)與技術(Technology) 等,再加入人文藝術(Arts)元素,創造出製作物,從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雖然STEAM是跨學科課題,但不代表小學甚至中學生才能掌握。幼兒階段是大腦發展的關鍵期,孩童對周遭事物充滿好奇,在此階段實施STEAM教育,能發展幼兒對這方面的興趣與探究能力,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筆者的研究團隊在過去3年,透過「幼兒STEAM:探究式學習」研究計劃觀察了12間幼稚園的學生及採訪了24名幼教教師,發現大部分幼兒在教師的帶領和鷹架下,能自主探究STEAM活動,製作具創意的製作物,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師表示只要編排適合幼兒能力的STEAM活動,他們就可以自主完成活動。 教師主導轉變成幼兒主導 不過,幼教教師一般在師訓中未接受過STEAM培訓,缺少相關知識、資源和教學策略。筆者在幼兒STEAM教育的研究中發現,如何配合幼兒的年紀和能力,將合適的STEAM學習內容與教學策略融入校本課程中,是幼師在STEAM教育的新挑戰。幼兒階段實行STEAM教育,需要有效的專業發展培訓計劃,以裝備幼師STEAM教育的內容和知識,共同開發統整的STEAM課程。另外,教學活動需要從教師主導轉變成幼兒主導,讓幼兒在真實且適切的STEAM教育環境中,自主獲得有意義的學習。 從繪本有趣和生活化情節 提取STEAM概念 筆者的研究團隊通過上述計劃,在多間幼稚園制定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內容包括結合繪本設計STEAM探究方案。優質的繪本是幼兒學習STEAM的良好媒介,透過教師的專業課程規劃,可以在繪本具生活化的情節中有效地整合STEAM教育及幼兒階段的六大學習範疇。善用兒童喜愛的繪本,可以幫助教師預先規劃相關的STEAM概念和課程中所需的教學資源,從而減少教師課前準備的焦慮。教師能夠從繪本有趣和生活化的情節中提取相關的STEAM概念,發展成探究活動和方案,讓幼兒學習STEAM知識和技能,從而解決繪本中或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結合繪本教學設計STEAM探究方案,能讓幼師將STEAM自然地結合學習主題、選取教材,更容易掌握讓幼兒探究的教學技巧,有助STEAM教育在幼教界普及,亦有助幼兒更容易過渡至小學的STEM課程。 幼兒創作作品「紅公雞雞舍」(作者提供) 文:梁衛文(​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成績好,要逼出來?

「Angus,我不想讀書了。」 這是小劉(化名)在第一次踏足社工室時的第一句說話。小劉的成績一向名列前茅,在其他同學眼中,他是一個較為內斂的「學霸」,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有考試的內容,他全都通曉,不管同學在功課上遇到什麼疑難雜症,他都能一一解答。但從來沒有人想過,在外表溫文爾雅、為人友善,而且學業成績優異的背後,小劉其實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優才生壓力爆煲 母自責 在該次會面中,小劉把他自升中以來所積累的壓力和盤托出。他表示父母對他的管教十分嚴苛,他們強調成績優異的重要,也期望他能仿效他們,成為一名成功人士。久而久之,他內化了父母對他的期望,終日處於高壓當中,害怕自己未能達成父母的期望,亦害怕自己的成績稍有差池而令他們失望。漸漸地,他便被壓力淹沒了。 在第一次接觸小劉,我主要安撫他的情緒,並邀請他填寫情緒自評量表(DASS),評估小劉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不出所料,小劉的焦慮及壓力皆達至嚴重水平。在得到小劉的同意後,我聯絡了小劉的媽媽,以對小劉的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一聽到小劉在社工室泣不成聲後,媽媽感到詫異和自責。在媽媽眼中,小劉一向十分乖巧,從不反抗,並且會盡他所能完成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媽媽得知父母的要求成為了他的壓力來源後,感到很懊悔。她回想自己過去的育兒方法時,坦白承認自己有時候的確過分逼迫兒子,認為兒子默不作聲,並妥善完成了他們的要求,便能在過程當中成長。 其後,我分別與小劉和他的父母會面。小劉終能在父母面前表明心迹,並承認父母的期望對他造成很大壓力。父母調節了教育方式後,小劉的情况大有改善。他開始學習減壓,主動參加學校的制服團體,而且當他想參與不同的活動時,他都願意主動與父母傾談,去平衡投放在學業與課外活動的時間。 有傾有講 提升家庭幸福感 香港家庭福利會於2022至2023年做了「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問卷調查」,並收集超過2400份來自本港中學生的回應,希望能了解他們的精神健康情况,以及影響他們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發現,在眾多因素中,學業成績及家人期望最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平均得分為5.3分及5.1分(1分為最不影響,6分為非常影響)。因此,學業成績及家人期望對青少年精神健康所造成的影響可見一斑。要解決以上問題,最重要的是父母需保持開放態度,應多製造溝通的機會,了解親子間常見的價值觀差異,從而促進家庭的溝通,提升家庭幸福感。 「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研究摘要:bit.ly/46KL1jm 文:張煒恒(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一齣音樂劇 兩種心情

大家好,華德一家在10月的秋季假期「北上尋歡」,去了德國「音樂劇之都」漢堡探望朋友,在濛濛細雨的秋色映襯下,我們浩浩蕩蕩地前往劇院向獅子王朝聖。話說在10多年前,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音樂劇狂熱粉絲,為了看美國百老匯音樂劇,可以由西岸坐4天長途火車到東岸,旨在短短的6天內看8套音樂劇,更厚着臉皮在票房詢問當天有沒有便宜的學生票或企位。而在今趟旅程中,我們一家四口觀看了我心心念念的《獅子王》,也算滿足了一個多年未達成的願望。 《獅子王》台詞幽默惹笑 在德國演出的《獅子王》,演員的台詞和歌詞都是德語,劇中丁滿與彭彭開玩笑的時候也非常地道,有一段劇情關於牠們幫森巴引開幾隻野狗,就跳起「艷舞」來,配合舞台桃紅色的燈光效果,丁滿唱歌引誘野狗來吃野豬彭彭,而彭彭強調自己是有機豬肉「Bio Schwein 」,非常應景的台詞令德國觀眾歡呼聲不絕!另外一段,已故獅子王的大鳥被奸角囚禁時,唱起「let me go, let me go」,回應近期在《獅子王》隔壁劇院上演的《魔雪奇緣》,大家也哄堂大笑!不諱言,配角們因為這些情節都把主角光環搶走了,以致主角們用德文唱出經典歌曲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也帶動不了氣氛,實在是有點美中不足! 音樂劇《獅子王》的全體演員謝幕,觀眾站立鼓掌聲不絕。(作者提供) 兩父子無共鳴:終於完了 大概我對音樂劇的狂熱基因只遺傳給妹妹Annabelle,所以她非常享受3小時的劇情,而且十分專注,完場後也能回想起相關音樂和情節!但華德和華德爸兩父子則未能有共鳴,完場後只有「終於完了」的四字「真」言。8歲的華德哥哥更在開場後10多分鐘後便嚷着「太吵了」、「我要回家」、「所有人都在胡鬧」,這場音樂劇令他非常反感。我在看劇的同時,要安撫他的情緒,在群演載歌載舞時幫他掩住耳朵,以及不斷鼓勵和感謝他的配合。雖然我未能全心全意地觀賞音樂劇,但因而更加了解華德的社交障礙,原來他會因為不明白其他人的行為和動機而暴躁和抓狂,就如剛入幼稚園時,幼師和小朋友圍圈坐,一起唱生日歌時,3歲的小華德也被嚇得躲在我後面,這些記憶串連起來了,也能好好地反饋給心理醫生、學校了。 題外話,最近無獨有偶地跟不少新手爸媽通話,有個老朋友當起全職「奶爸」,支持太太重回職場,我問他:「那你自己呢?別忘了自己啊!」然後才揭露他有抑鬱的情緒。近來我都很喜歡鼓勵新手爸媽們,只要孩子健康,就別忘了自己的事業啊!篇幅所限,下回再分享華德媽的事業線發展論。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留意學生試前壓力徵兆

不知不覺間,新學年已經過了一個半月,又快到測驗季節,小六學生的呈分試更是迫在眉睫!各位家長和教師,你留意到學生的身心狀態有什麼變化嗎?情緒和身體是息息相關的,除了直接詢問學生,家長和教師也可以嘗試從觀察學生的身體反應入手,了解學生的感受。 以測驗前較常出現的壓力為例,常見的壓力徵兆包括: 感受:激動、不耐煩、煩躁 身體:頭痛、疲累、食慾不振 認知:專注力和記憶力變差、對自己表現不滿、討厭自己 行為:坐立不安、容易生氣 同理傾聽 了解感受想法 看見學生的壓力徵兆,我們接着嘗試問「為什麼」,了解學生壓力背後的感受和需要,並以同理心傾聽他們,避免插嘴、評論和否定學生的感受或想法。「同理傾聽」能夠讓學生感到安全和被接納,更願意表達自己和尋求協助,有助調節和紓緩壓力。同理傾聽的技巧包括: 簡單語言確認:「嗯……」、「原來係咁……」、「媽媽/爸爸/老師聽緊……」 身體語言:眼望學生、身體傾前、點頭、手搭着學生的肩膊或手 覆述客觀事實和感受:「我聽到你話『聽唔明老師講咩』,你係咪好灰心?」、「我見到你皺晒眉頭,你係咪好擔心呀?」 聽到學生遇到困難,我們往往習慣馬上給予意見,希望幫助學生解決事情後,他們相應的負面心情也會消失。但其實當人情緒不穩時,也難以平靜和清晰地處理事情,最後可能「心情」、「事情」都得不到解決。反之,「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或許來得更有效。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是「JUST FEEL感講」的格言,我們一直秉持這個理念與超過30所小學成為伙伴,透過培訓教師和家長具備「善意溝通」的知識,並為他們提供課程、工具等支援,培育下一代去擁抱情感,提升身心靈健康。最近我們的伙伴學校在教育局研討會的成果分享,令我們十分鼓舞,也認證了「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重要。 教師小舉動 紓緩緊張心情 我和另一共同創辦人郭梓樂上月很榮幸獲教育局邀請,主講 2023/24年度「校園‧好精神」教師專業網絡系列學生精神健康研討會(一)的小學及中學場次,我們與伙伴學校以「透過善意溝通提升學生身心健康」為題,與全港超過200所中小學的教師代表分享與交流。當日我們除了介紹「感講伙伴學校計劃」中以全校參與模式推動「社交情意教育」和「善意溝通」的不同策略,包括「開學適應周」和「善意溝通家長日」,我們的兩所伙伴學校也分享了實踐經驗。 其中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自2022年與我們合作,教師透過全校教師工作坊、共學小組、共同備課會學習「善意溝通」後,在課堂上有不同的新嘗試。麥老師憶述有一天,她班別的學生都非常緊張,因為數學教師要他們背乘數表,但在這個「小考」前,數學教師請學生用磁石在「感受之輪」上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師這個小小的舉動,令學生感覺到「老師明白自己的感受」、「老師願意接受自己的狀態」,即使有學生不太懂得背,最後也願意去嘗試。麥老師表示:「這是我親眼目睹的經歷,可以用『amazing』來形容!」 邀請各位家長、教師都與我們一起學習「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以同理心陪伴學生面對壓力! 文:楊思毅(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在夾縫中說笑的人

被看見,是活在夾縫中的生命,最真實的需要。只是,有多少人願意花上時間與心力,去關心被困在幽暗中、素不相識的那誰?或許,能走進夾縫的人,本身也是活在夾縫中,每天醒來要面對的,沒有誰比誰容易。然而,他們每天不是在委曲求全,而是一直在忠誠地活出自己的使命。 看了一齣由土生土長的香港導演區焯文所執導的《說笑之人》,電影於疫情期間拍攝,在這個城市最艱難的時候,用心地給香港人寫下了一個夾縫中的故事。一名有輕度智障的單親父親,要獨力撫養兒子,當中的難可想而知。電影說的是父子親情,所呈現的亦是生命對美善的執著。真誠地用最大的善良去愛護身邊每一個人,是困乏中仍然可以堅持的生命選擇。 看過電影,再與導演區焯文(右)傾談,更加被觸動。(作者提供) 最困難是來自旁人的漠視與歧視 虛構的電影,大都是來自真實的生活。故事中的父親家華,患有輕度智障,為何會有這樣的角色設定?原來,是源於導演的一個看見。在他家附近的大街上,常有一名輕度智障的叔叔在那裏派傳單,經過的人多,理會的人少,導演卻會特意走近去取他的傳單。在導演看來,叔叔比任何人都忠誠、善良,他會跟所有路過的人打招呼,偶爾有人接過他的傳單,他一定連聲「多謝」。 大熱天時,當所有人都跑進冷氣商場去,大街上,就只有他仍站在那裏,忠誠地等待過路的人給他們派發傳單。導演把一切都看進心裏,也被打動。後來有機會跟叔叔傾談,才知道輕度智障朋友所面對的最大困難不是來自生活,而是來自旁人的漠視與歧視,尤其是他們的家人,這也成為電影為他們要說的話。 電影是夢工場,一群努力在追夢的人其實也置身在夾縫中。算算日子,區導演從演藝學院畢業至今,已超過20個年頭,收入和生活卻仍是不穩定。父親總希望兒子生活安穩,正如電影中的家華,也希望兒子大學畢業後可以去當教師,認為表演棟篤笑、說笑話不是工作。從一開始,區導演的父親已不支持他做電影,去年還叫他去考保安牌,說他有學識,可以當個主任,生活更有保障…… 這是一齣令我由衷感動的電影,當中的故事或許是虛構,但劇中人物在笑與淚之中所流露的情卻是撼動人心的,因為說故事的人,都經歷着一份難以言喻的痛。 可以笑着過逆境,是這部作品給大家的祝福,筆者被觸動,大概,就如戲中所說,在笑的裏面感覺到一份痛。今天的香港人,或許都活在不同的夾縫中,但,生活再難,也改變不了我們所要堅持的使命,仍可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幫助同樣活在夾縫中的人,讓他們被看見、被鼓勵,有着繼續前行的力氣。夜愈黑,星愈亮,忠於使命的人,即使在幽暗中,仍能溫暖人心,仍能閃閃發亮。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支持高敏孩子的成長路

近年來,關於高敏孩子(highly sensitive children)的討論和研究逐漸增多。這些孩子對於外界刺激和環境變化更加敏感,容易受到情緒的波動和壓力的影響。然而,我們常常對這些孩子的特點和需求缺乏理解,導致他們在學校和社會中面臨種種困難。 高敏的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反應強烈,他們可能比大多數人更受環境影響。儘管沒有官方的「高度敏感」臨牀診斷,但已有不少「高度敏感孩子行為量表」在心理學期刊上發表。根據估計,約有三分之一的兒童處於「高度敏感」範疇中,當中有的孩子有自閉症譜系的診斷,但更多的是正常發展的孩子,他們只是比一般人對環境的轉變較敏感。 臨牀心理學家兼這領域的領先研究者Elaine Aron指出,高敏的孩子大多有以下特徵: 深度思考:高敏的孩子往往思考深沉,比一般孩子想得多,有時亦可能對父母或教師提出出人意料的問題。 對外界刺激的敏感:無論是五感的刺激或是他人情緒的變化,對高敏的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儘管每個孩子敏感的範圍都不同,但由於他們對內部和外部環境的高度感知,高敏的孩子常常容易過度刺激。在孩子身上,情緒爆發、不耐煩和疲憊都是過度刺激的症狀。 高度的同理心:高敏的孩子往往非常關注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體驗,使他們具有高度的反應和同理心,有時甚至會犧牲自己的感受,透過觀察父母的情緒來判斷或回應。 讚美孩子 教導情緒調節技巧  而由於具備以上對環境敏感的特質,家長的教養方法對高敏孩子的影響力,會比其他孩子更深遠。以下有3個教養高敏孩子的小貼士: 1. 給予正面肯定和支持: 讚美孩子的優點和努力,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敏感特質是一種特殊的資源。鼓勵他們追求興趣,並給予適當的挑戰,使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力。 2. 創造穩定和安全的環境: 敏感的孩子容易受環境影響,所以提供一個穩定、安全和支持他們的環境十分重要。建立規律的日常生活和作息時間表,提供安靜的休息空間,並培養正面的家庭氛圍。此外,敏感的孩子容易感到過度刺激和疲勞。盡量減少過多的刺激,例如過多的社交活動或嘈雜的環境。同時,給予他們充足的休息時間,讓他們有機會恢復能量並處理情緒。 3. 教導情緒認知和管理技巧: 幫助孩子學習辨識和理解他們的情緒,以及有效地管理和表達它們。教導他們情緒調節的技巧,例如深呼吸、放鬆練習和冥想。鼓勵他們找到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例如藝術、寫作或運動。  總括而言,高敏的孩子並非脆弱,相反,他們擁有獨特的優勢和才華。只要好好了解他們的需要,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善用他們對細節和情感的敏銳感知能力,以及豐富的創造力,各位爸媽定能好好支持高敏孩子的成長路。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潮媽寶典:海洋給媽媽的力量

余曉彤(Hidy)身兼數職,單親媽媽、演員、模特兒、越野跑手、潛水教練,早前更擔任謝東閔新歌《同在》的MV女主角,拍攝唯美水底短片。因為熱愛海洋,她成為「海底清道夫」和海洋環保資訊平台創辦人,出任不同國家及地區的海洋大使。女兒受她影響,年紀小小就明白海洋保育的重要,和媽媽一起淨灘,就連未來志願也與海洋有關。 「海底清道夫」Hidy致力於海洋保育。(作者提供) 在海洋遇見另一個自己 Hidy在17年前開始接觸潛水,從開放水域潛水員、進階開放水域潛水員、救援潛水員、高級水肺潛水員,再經歷兩年的潛水實習,終於在2014年考獲國際水肺潛水教練資格。 這些年,Hidy無數次潛入海中:「當離開廣袤的陸地,投向無邊的海洋時,世界瞬間變得截然不同。人處於無重狀態,恍如身處外太空。由於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快,聽覺被打開,清晰地聽到呼吸聲、水流聲、沙石聲,眼前的東西也會放大三分之一。」在海底,Hidy遇見另一個自己,身體化作自由的魚,隨意飄蕩,用每寸肌膚感受每一道令人心動的波浪,僵硬的神經一點點被喚醒,如無憂的孩子,煩惱都被冲走了。 潛水教練的身分讓Hidy多了一份使命,「潛水不僅僅是一項技能,它是一道連接人與海洋的紐帶。我希望能夠成為潛水者和海洋之間的橋樑,激發更多人對海洋的熱情,甚至喚起他們保護海洋的意識」。 放手,也是一種愛 Hidy在17歲時與前夫拍拖,結婚生女,相愛十多年,最後離婚收場。她坦言:「結婚時從未想過離婚,年輕時想法很簡單,愛一個人就要在一起。我擅長越野跑,以為堅持就能到達終點,但愛情是兩個人的長跑,當中太多不可控因素了。」 跟廣闊大海緊密聯繫的這些年,讓Hidy的想法有所改變:「我們很年輕就在一起,我為了愛情放棄了很多事情。不一定在一起才是愛,如果分開對雙方的生活或想法上有進步,為什麼不給彼此另一個選擇呢?」談及分開後的狀態,Hidy長舒一口氣:「坦白說,更自在和開心了。放手,也是一種愛。只是花了一段時間,我才明白『放棄一滴水,你就擁有一片海洋』的豁達哲理。」 Hidy現在只有一個願望,就是為女兒帶來良好的成長環境。既然自己選擇了這條路,不如從一個新方向找回自我,「以前去街市買菜,提着很多東西時,我會依賴老公開車接我,現在可以網上下單。另外,我也學會開車了」。 在Hidy女兒眼中,媽媽很酷,上山下海無所不能,但當Hidy向我分享她女兒未來志願是成為環保藝術家,將海洋垃圾轉廢為寶,我發現原來更酷的女生在後頭。有其母必有其女,一起期待這個小女生未來的大創作吧! 《夜媽媽 心裡話》以好歌伴聽眾度過繁忙夜,「潮媽寶典」環節每周一晚與潮媽對話,走進她們的內心世界,鼓勵女性活出精彩人生。節目逢周一至四晚上10至11時於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 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 ptc.rthk.hk 文:黄梓瑜 作者簡介: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夜媽媽 心裡話》主持,訪問老手,潮媽新手。陪伴寶寶成長,同時注重自身發展,希望透過聲音為媽媽們帶來力量,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和媽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救救玫瑰崗學生

玫瑰崗學校是灣仔半山名校,王師奶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校車隊,放學時十輛八輛從校舍魚貫而出,沿半山蜿蜒而下,十分壯觀。現在學校要停辦了,辦學團體天主教道明會通知家長,明年幼稚園及小學部改由一國際學校接手;中學部則不再招收新生,高中生可原校讀至畢業,至於初中生據報可獲安排轉讀港島另一間天主教中學,但家長教師會反對方案,爭取全體中學生在原校畢業。 王師奶不評論滿天飛的傳言,先跟大家從另一角度看天主教教育和香港的關係。香港自回歸祖國,經歷5任特首,當中曾蔭權、林鄭月娥和李家超都在天主教的教育中成長,兼且成為教徒。說天主教栽培了不少香港棟樑,絕對是鐵一般事實,信手拈來,政壇的有:鄧蓮如、孫明揚、陳方安生、梁愛詩、黃星華、任志剛、曾俊華、余黎青萍、羅范椒芬、陳茂波、林定國……其他行業的頂尖精英如李柱銘、夏佳理、吳靄儀、余若薇、梁家傑、葉玉如、陳美齡,真係多不勝數,隨口噏噏到口攰。 百多年前,天主教修會來香港傳教兼辦學,神父修女一磚一石興建,篳路襤褸。傳道人刻苦、堅毅、鍥而不捨的精神,為香港由漁村衍變為國際都市貢獻良多。發展初期,歷史悠久的天主教學校大都自建校舍,並由神父、修女或修士任校監校長,堅持天主教辦學宗旨,發揚基督博愛精神。時代演變,全世界聖召的人減少,修道人也愈來愈缺乏。近30年來,天主教學校大多由平信徒管理,甚至有些校長並非教友,校長校監已不再由神父、修女或修士擔任。遠的不說,玫瑰崗學校從幼稚園、小學至中學,校長都是從外聘請。 家教會要求中學生原校畢業 道明會奠基於1215年,創始人是西班牙人道明古斯曼。香港玫瑰崗學校創辦於1959年,歷史不算長,但也經歷過風光和坎坷的日子。王師奶相信道明會也缺乏人手,才會進退失據。站在局外人來看,家教會要求全體中學生原校完成中六,並非無理:你收得我的子女讀中一,就有責任讓他讀完整個中學階段,?家忽然在中途斬纜,而且匆匆忙忙、無商無量,連校董會和校長都唔知,呢啲係乜嘢管理吖?小婦人振臂「大」呼:家長有理,不要讓步;道明會有「絕對」責任讓玫瑰崗的學生完成中六,不可中途斷纜,不理學生死活;蔡若蓮局長,請大發慈悲,救救學生,幫幫家長,不要讓辦學團體一意孤行。 王師奶以教友身分向道明會請教: 1、將接手幼稚園及小學部的道爾頓學校,是一間私立國際學校,教育路向和課程都不同。請公開何以認為「道爾頓是最能繼承玫瑰崗學校的願景和使命的機構」?在新校名加上「玫瑰崗」3個字,就代表承傳學校精神? 2、設立「校史館」、聖像和小聖堂,就代表弘揚天主教精神?這些是硬件,重要是道爾頓學校能否切實地傳教,在課程上加入宗教課?它是一間私立的國際學校,小小硬件有何難?期望道爾頓去宣揚教理?這不是他們辦學目的。道明會神父們,你哋唔係咁天真啩! 3、道明會說「絕對沒有商業考慮」,無端端將一間咁靚咁宏偉嘅校舍給一間收費高昂的私立國際學校使用,豈非好蝕底?尊敬的道明會神父,你們真是不食人間煙火吖! 最後,小婦人再呼籲:家長要堅持學生原校讀完中六;道明會要顧全辦學道德;教育局要制止不理學生前途的辦學團體一意孤行。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看《超異能族》思考資優生培育

近日大熱韓劇《Moving 超異能族》,主角們雖有一身異能,卻千方百計隱藏孩子的能力,生怕令孩子惹禍。能力不能好好發揮,家長無可奈何之餘,孩子亦心有不甘。 返回現實世界,相信家長都想孩子的能力在正途上得到發揮。按照阮儒理博士(Dr. Joseph Renzulli)的資優定義,資優兒是在不同範疇中有過人的能力。家長不妨從T.O.M.E.(Thought想法、Opportunity機會、Motivation動機、Environment環境)4方面出發,發展孩子的出色潛能: 調校想法:鼓勵深入思考 資優兒大多數腦筋好、轉數高,惟讓人擔心他們可能有「我永遠是對的」、「誰都不明白我」、「其他人都不及我」等想法,容易鑽牛角尖。資優兒的家長有需要從想法調校,通過一些開放問題,鼓勵孩子深入思考,培養對學習的熱愛。此外,可讓孩子參與不同形式的討論,促進他們明辨慎思、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明白不同人可能會因為不同的背景、角色或經歷,出現與自己不同的想法,而並不代表對方比自己好或差。 爭取機會:盡情發揮潛能 想孩子的能力盡情發揮,家長就要安排合適的機會,按孩子的興趣和時間去接觸各種經驗,如STEAM、文化活動、體育運動等。另一方面,近年不同學校、教育局和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等,均有為學生提供各式各樣的高級、增潤或加速課程,家長宜多留意,鼓勵孩子參加,從而認識自己的潛能。 維持動機:提升自尊動力 能力高的孩子更需要自主自立的機會,相較聆聽別人的指示,他們大多更樂於自己思考問題,尋找答案。要維持他們的學習動機,家長宜盡量容許孩子有靈活的教育機會,允許他們以自己的節奏學習。同時,家長認可和慶祝他們的成就,記錄進步的各個里程碑,有助提升孩子的自尊感和動力,繼續在知識領域中發展和追尋。 創造環境:發展多元興趣 說回劇中,女主角在孩子早已學會走路後,仍然時刻把他背在身上,以防他控制不了異能而飛起來。角色當然有其苦衷,但劇情同時帶出,日常生活環境如何造就或妨礙孩子的技能發展。在生活習慣上,如果家長日常中事事均為孩子打點好一切,孩子就不能夠在日常環境中練習解難,或應用自己的優勢或技能,久而久之,優勢也變得平庸。相反,家長可以在家中創造豐富而刺激的環境,包括書籍、教育玩具和資源,讓孩子有多方面的涉獵,方能迎合他們的興趣和強項發展。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0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迷途老人

話說星期六上晝,趁着孩子賴牀,我和老公打算二人世界吃早餐。拐彎走斜路的時候見到一個老先生仆倒,俯臥撐的掙扎着,我和老公還有途人一擁而上協助。他站起來的時候明顯感覺尷尬,不停道謝同時急急腳繼續走下坡路,但他膝頭擦傷而且步履艱難,應該曾經中風。其他途人都離開了,我卻放心不下,跟着這個「急步疾走」的長者,堅持陪他走一段路。 不信也不記得中秋剛過 他拒絕透露家人電話,又擔心我們報警送他入醫院,濃重的口音夾雜着英語。慢慢我拼湊出,這位老先生趁着兒子上班,(可能偷偷的)走出來要前往郵政局,心急要寄掛號信回上海。他很害怕麻煩到兒子,怕被責罵。可是當天是中秋節翌日,郵政局關門,老先生不信也不記得剛過了中秋,堅持要去郵政局看看。他對我還是有點戒心,不願意展示那封重要的家書。問他姓甚名誰,老先生用英語報上了姓氏,說自己的英文還可以,嘮嘮叨叨地說上海的風光。 老公已經悄悄地報警,我們抵達重門深鎖的郵政局時,老先生很迷惘及憂慮:或許我該跟你們一起先吃早餐?或許郵政局會開門?又或者有其他分局?看着他焦急,我也難受。終於等到警察,發現他口袋的「家書」其實是一小片紙張草草的寫了一個地址;還好他有身分證,不過真的沒辦法套出親人的聯絡方法。警察檢查他的衣領也沒有發現地址記號,唯有陪老先生在社區走走,或許會讓他想起回家的路,吩咐我和老公可以先行離開。 守望相助 多點關心長者 和老先生道別,他好像有點無奈給「遺棄了」,然後靜靜的跟警察離開。我和老公都感到納悶,二人世界早餐變成了嚴肅討論居家安老。失智,認知障礙,老人家中風又或者自理能力下降,照顧者壓力增加,如果老先生真的只有一個兒子,可能沒有足夠能力妥善照顧長者。再思考社區人士碰到這種老人家,有什麼可以做?應該做?剛好那天是公眾假期,途經的社區服務單位都沒有開放,除了報警送入醫院,似乎也沒有什麼選擇。雖然老先生糊里糊塗,但強烈感受到他的「自尊感」,即使提供協助也要顧及他的尊嚴。易地而處,如果迷途老人是自己的長輩,又或者患上認知障礙的是自己,也會希望鄰舍守望提供協助。大時大節,多點關心老人家,在此祝福老先生安好! 文:彭梓雅 作者簡介:前懲教主任,放棄鐵飯碗轉型全職主婦,兼職實習社工督導/繪本伴讀導師/家庭輔導員。興趣廣泛,不務正業。最大成就是生了一個「雞蛋仔」,置了一頭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