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苗園圃:媽媽分演角色(上)

作為一名雙職媽媽,日常生活到底需要分演多少個角色?回想起來,打從孩子出生那天,角色日漸增多,而且變化多端,並不容易揣摩與掌握。 嬰兒期做好「奶媽」 從原生家庭的女兒身分,搖身一變做了別人的妻子和媳婦,到生孩子成為媽媽,可能只是兩三年間發生的事。至於正式生產以後,坐月子要好好照顧自己身體,作「均衡飲食執行者」是必然的。這時候,有兩大角色要稱職,就是「嬰兒護理員」和「奶媽」。初生嬰兒所帶來翻天覆地的日子,相信沒父母會忘記。才換新尿布怎麼轉個身又濕了?剛餵奶吃飽了為何又哭呢?停下來想稍作休息,怎料孩子醒來又需要關注了!乾是嬰兒哭泣的原因,護理員已要花不少心機去搞明白。如果是堅持母乳餵哺的媽媽,「奶媽」角色並不會因為上班而停止。在我生孩子那年代,公司哪有哺乳室的設備?自己買齊工具,包括奶泵、儲奶樽及儲奶袋,每隔3小時,便入廁格「辦事」,為大兒子持續了30天,有經驗以後,為小兒子能堅持到100天。 兒童期媽媽角色多樣 孩子上學了,媽媽又擔當起什麼角色?想孩子快高長大,身體健康是基本,先要做好「家庭營養師」身分;身心日漸成長的孩子與人互動過程中總有情緒起伏,此時媽媽要擔任「情緒輔導員」,用溫柔聲音安撫孩子不安,用肯定言詞教導他們處理方法。如有意拒絕過早使用電子奶嘴,便要從小培養孩子閱讀樂趣,「圖書館理員」的工作就很重要,媽媽要揀選合適又能挑起他們興趣的圖書。起初必須兼任「故事媽媽」角色,全情投入為孩子講故事;當他們升讀高小以後便可見成果,因為他們會自己拿起故事書來讀得津津有味。 媽媽下班以後,不單是「功課核對員」或「學習監察者」,同樣重要的是「遊戲陪玩員」身分。必須提醒自己回家後便放下工作,陪孩子玩玩具或桌遊,周末再找些新鮮事一起做,親子關係就是由這些點滴建立起來。每年的暑假最叫雙職媽媽頭痛,總要化身做「項目策劃經理」,為孩子安排有益身心活動充實每一天,當中如果能夠包括一趟家庭旅行更好,不用計較遠近。有請工人姐姐的家庭,媽媽再有個「指揮官」角色,由起居飲食、孩子接送,到引導工人姐姐在照顧孩子方面如何配合家庭教育等,都需提供指令。整個過程必須有耐性,懷着循循善誘的心態。 在多於一個孩子家庭中,媽媽再要考取「消防員」證書,在家可以隨時有效撲熄兄弟姊妹間火焰,防止火災的釀成。而當有個性兒子遇上急性子爸爸,媽媽就要學習聆聽他們各自的觀點與需要,作出適當協調,成為家事的專業「調解員」。育有衝動兒及或星兒的媽媽,務必努力實踐家校合作,以令孩子得到應有的愛心和支援。在背後也要為孩子與不同單位做好溝通,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公關經理」。 青春期媽媽變陪跑員 在職場上,成年人往往是從輔助崗位晉升至管理階層。當孩子到了青春期,媽媽扮演的角色卻剛好要來個相反。我感覺現正擔任兩個兒子的「秘書」和「陪跑員」。當這個兩個角色有什工作?還有其他崗位嗎?下回再說。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人愈來愈像機器?

「人工智慧愈來愈像人,人,卻愈來愈像機器。」 最近在網上讀到上面的這句話。我想,AI愈來愈像人,因為它的應對愈趨自然。人呢?愈來愈像機器,是因為生活滿滿「操作感」,還是人的情感、思想與倫理都淡薄了? 「禮」的背後有一種「情」 記得有一名朋友告訴我,她任職的學校有一個師生諮議會,是一個師生交流意見的平台。近年學生在會議中的態度,總是向學校要求和質詢。她舉一個例子,她的學校關心學生,所以在每一層都設一部提供冷、暖、熱水的先進電子飲水器。她認為學校為學生好,學生該會領情,怎料在議會中,學生投訴熱水太熱,冷水太冷。我想起曾瑞明在他的著作《家長應該學會的20堂倫理課》(下稱《家長》)中也提及相似的情况:「記得有一位學生問學校為什麼只送金莎給他們,而不送GODIVA(高級巧克力品牌)。」曾瑞明在書中說,「禮」的背後有一種「情」,而他卻慨嘆「現在的風氣是重物多於重禮」。施恩莫望報,是應該的,只是曾瑞明就送巧克力一事的說法,也令人唏噓:「不稀罕『禮』或許是風骨,但不稀罕『情』,也可稱『無情』吧。」 《家長應該學會的20堂倫理課》(作者提供) 作者:曾瑞明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 灌輸世界觀具人文關懷 我們都盼望下一代關心自己,同時關注身邊的人和事。譬如說世上戰亂一直持續,而最近以哈衝突仍是水深火熱,中東地區可謂生靈塗炭。為此,最近便聯同幾名教師,在校內辦了相關書展和討論會,讓師生一起探討時事。當日學生的提問,都圍繞着涉事地區的對錯、立場甚或陰謀論;我與其他的出席教師,都努力引導學生,把目光投放在戰亂人民的慘况。辦此活動,教師希望灌輸學生的,是人文關懷。《家長》中就有個章節指出,我們希望學生有世界觀,但這些世界觀不能缺乏關懷。曾瑞明在書中寫到,面對「全球正義與普世價值」的課題,儘管無能為力,亦不等於漠視不理。好比各位語文教師,教授《戰城南》或杜甫一些關懷國家的詩歌時,除了考試知識,都盼望培養學生關懷家國天下的一份情懷。孟子論人禽之辨時,人之為人,其中就因為有惻隱之心。 《家長應該學會的20堂倫理課》是曾瑞明寫給家長的讀物,各章節不長,深入淺出,為家長梳理出值得重視的人情世故,讓家長日常與子女聊天時,有具體憑據與子女討論處世之道。其實曾瑞明的其他作品都適合青少年。記得年前教育局於暑假前,贈予全港中小學生圖書一本,教師可在教育局提供的書單中選書,而我就從書單中選出曾瑞明的《年青生活哲思20則》送給當屆中六畢業生。 敝校有個傳統——每年都挑一本書送給畢業生,當中蘊含對他們的期望與祝褔,讓書本盛載年輕人該恪守的人生態度。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老師們,感恩有您同行

從來沒有想過,疫情後的這一年,於我們視為家的這個城市,竟然有超過300名孩子企圖自殺,而其中37人更不幸喪生,作為這個家的一分子,任誰都痛心、難過。當大家把關心、關注投放到孩子身上時,這段時間,我更想為仍然留在教師崗位上的您加油打氣。數字背後,沒有反映出老師們日以繼夜所背負着的沉重,每天與孩子同行,看着多而又多脆弱、無助的生命,再重,都捨不得放下,老師們,實在辛苦了。 「我在這裏」 讓孩子不孤單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代,當我們再一次思考「老師」這個身分的時候,想到的會是什麼?或許,外面的人所着眼的是職業所帶來的生活安穩與假期,然而,留在這裏同行的人,就會看見您們在不斷收窄的空間內如何竭力地保護生命,甚至挽回生命,是廢寢忘餐的。您們不單輕看自己的需要,有的,更是擔着過於身體所能承擔的,這份全然的委身與擺上,能夠形容的就只有:「盡」。 對,作為老師,我們所追求的並不是生活安舒,也不是個人的榮耀,而是在於一份生命的同在。我們必須坦白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易察覺孩子正在經歷着什麼。學校,可能是他們唯一感到安舒、感到溫暖的地方;老師,可能是他們唯一願意傾談、願意信任的人。今天,於孩子而言,老師的角色,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重要。這份「我在這裏」的同在,可以安穩孩子的心,讓他們感到不孤單,感到被聆聽、被明白、被鼓勵。 愛,原來是帶着痛的 12月,聖誕的鐘聲漸近,望着校園的十字架,讓我想起耶穌因着愛,為世人釘身受苦的景象,心,再一次被觸動。前陣子,在照顧、安慰一名情緒突然失控的孩子,他在大堂叫嚷,把我的手捉得很緊、很緊,指甲也不自覺地陷入我的手背,他捉得愈緊,我就愈痛。那一刻,忽然想起十字架上的主耶穌,祂堅持愛人的同時,也在承受着無比的痛。愛,原來是帶着痛的。 我們選上當老師的這條路,就是願意與孩子同行的路。我們都愛孩子,甘願為他們傾盡所愛,即使也在承受着別人看不見的痛。痛,可能是來自學生、來自家長、來自家庭、來自制度、來自健康、來自比較、來自誤解、來自批評、來自失去……別人的目光、別人的說話或許會給您帶來傷害,但,這正是我們要堅持、要跟他們不一樣的原因。老師每一天的同行,都叫我感動,您們不因所受的痛而放棄活出愛,孩子才有機會經歷愛、明白愛、成為愛。我仍相信,老師每天在孩子身上所作的,必不枉然,都必能為他們的生命帶來美好的改變,這是我們留在這裏的使命。 在聖誕節的月份,容我誠心祝福這個城市的每一位老師平安、喜樂,願您我的生命,可以成為這裏的孩子繼續前行的力量,成為他們更美的祝福。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聖誕禮物

踏入12月,英國各地的聖誕市集相繼開幕,各家各戶都開始佈置聖誕裝飾,節日氣氛日漸濃厚。 聖誕月 張燈結綵照亮寒夜 香港家居佈置聖誕裝飾一向都有,但由於香港人的居住面積較細而且都是住在高樓大廈之內,裝飾的規模自然較小亦只限室內。相反,英國家庭除了有棵大聖誕樹外,好些家庭更會把前園大事佈置一番。我住的小鎮上,有好些鄰居不但張燈結綵,更會有不同的公仔造型置於前園;就算現在能源價格仍然高漲,他們都不會吝嗇,每晚入夜(現在英國是4點天黑!)就會亮燈,把黑漆漆又寒冷的冬天晚上添上一點繽紛色彩。 除了聖誕佈置,英國人亦會為親戚朋友預備聖誕禮物。大家可能認為聖誕節收禮物最多的一定是小朋友,但原來有一種職業亦會收到大量禮物,他們就是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在英國,小學家長都會為子女班上的教師、助教送禮。有人會買些小禮物,或是與子女動動手做些小飾物,以表心意。這都是自發及個別家長、學生自己安排的。 家教會發起送禮行動 然而有不少學校對送聖誕禮物有較大的組織。通常是由家教會及家長班代表發起,向班中的家長籌錢去買禮物送給教師。每人金額可能由幾鎊至幾十鎊不等;有的是每人都出同一金額,有的是按自己喜好,當然這都不是強迫的,家長可以選擇不加入送禮行列。但無論如何,各人加起來的數目金額都不少。 至於選購什麼禮物都是一個令人煩惱的問題,在網上的家長討論區常有討論。有些家長說每年送上大量的禮物只是令商品受益,既浪費亦不環保;亦有人認為這是必須的。有見及此,有些學校會組織一份禮物清單,務求為各教職員的聖誕願望度身訂做!更有人直截了當送上百貨公司或購物網站的現金券! 英國教育部門都有要求辦學團體為學校制訂收受禮物捐贈指引,亦要求他們記錄;由於送聖誕禮物已經可算是文化慣例一部分,不論家長、教師及學校都十分受落,已是傳統。相反,在香港,過節向教師送禮不太常見,就算有亦較低調,教師對收禮都會顯得額外小心。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夫妻檔教練 讓孩子在自律中成長 黃澤鋒女兒 練泰拳不輕言放棄

提起泰拳,不少人或會聯想起在專業擂台上見到那些「拳拳到肉」的畫面,好像與小朋友拉不上關係。但其實,坊間有很多專為兒童而設的泰拳班,跟大家想像的泰拳不一樣。4歲的黃熙恩(乳名小黃妃)在爸爸黃澤鋒和媽媽陳麗麗的薰陶下,對泰拳產生濃厚興趣,年紀小小的她,不但鍛煉出良好的大小肌肉協調及平衡能力,而且在拳館,也特別聽教練爸媽的話。   「小朋友學泰拳第一件事,便是教他們守紀律,不可亂來。」陳麗麗(Lilian)現教授5歲以上小朋友的泰拳課程,亦會到學校教學生打泰拳。無論是什麼年紀的學生,Lilian都會跟他們約法三章,「學拳也要學與別人相親相愛,若一旦收到學校、家人投訴說他打人,我便不會再教他」。 作為泰拳教練,黃氏夫婦希望推廣這項運動給更多人認識,如剛於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的東亞泰拳錦標賽2023,二人分別擔任大會司儀和拳證及裁判。黃澤鋒指泰拳是高強度的帶氧運動,平日毋須對手都可自行練習,也能訓練大小朋友的思考、反應及身體靈活度,亦因為要讓學生明白拳套戴了上手便不可亂來,可以讓小朋友在自律中成長。(黃志東攝) 看到沙包拳套感興奮 Lilian說,年紀小的學生,最初看到拳館內的沙包和拳套都會感到神秘又興奮,「我會告訴他們,只要聽指令去做,便有機會觸碰這些東西,所以他們上課時都很守紀律,又很期待。」小朋友學泰拳,會以基本體能訓練為主,藉以引起他們對泰拳的興趣。課堂頭半節一般會做熱身和基本動作訓練,例如跳繩、十字跳步等,亦可以用「1、2」去代替「左、右」,讓小朋友更容易理解。至於後半節則利用沙包和拳套去練習不同拳法,如右拳、上擊拳等。 黃澤鋒與Lilian均是泰拳教練,除了取得中國香港泰拳理事會認可教練牌照,二人更是該會認可的2級拳證及裁判。4歲的熙恩從牙牙學語開始,每星期也跟媽媽到拳館,跟着其他學生一同練習各種熱身運動和基本動作,所以做示範時亦有板有眼。爸媽亦表示,或者鍛煉有功,女兒的身體十分強壯,很少病痛。也因為媽媽在上課時,對她的要求比平日較嚴謹,所以熙恩指喜歡家裏的媽媽比拳館的媽媽多一點點呢! 泰拳除了訓練紀律,也可訓練小朋友不放棄的精神。像熙恩(左)拍攝這張照片,動作重做了很多遍,有時做錯了,有時又不太正確,但在爸媽鼓勵下,她也沒有一絲怨言,繼續做到最好。媽媽說:「還差一點點就perfect了!」她聽到後就問:「什麼叫perfect?」爸媽解釋欠一點點便完美,於是她便更加努力地擺出正確姿勢。(黃志東攝) 「小朋友跑跑跳跳才會開朗」 黃澤鋒說女兒熙恩精力無限,喜歡「男仔頭」的活動和玩具,如寧願要玩具車也不要洋娃娃。現時除了在媽媽帶領下學泰拳,還有跟別的教練學游泳,「沒辦法,因為她不太聽我話,都是別人教好了」。原來熙恩以往很愛看《蠟筆小新》,但因為接近凌晨才播映,他不想女兒這樣晚才睡,在屢勸不聽後,最後要學校教師「出馬」請她不要再看才成功。 小小熙恩性格鬼馬活潑,讓記者稱呼她為「無名」及「無手尾」,又突然扮「烏龜」給我們拍照。黃澤鋒說她因為記性好,曾擔任學校的小司儀,雖然在節目開始前睡着了,但能精神奕奕又毫不怯場地完成司儀工作,而且在觀眾拍手和笑場時,更懂得停頓下來,非常會掌握氣氛。(黃志東攝) 現時念K2的熙恩還未需要寫字,對於選校,澤鋒會以輕鬆愉快為原則。身為游泳教練的他經常接觸不少中、小學生,他感到現時學生實在太多功課,學習壓力大,所以並不希望女兒將來也要做功課至半夜。「小朋友最應該跑跑跳跳,多點活動,人才會開朗。」 收拾心情:因為被爸爸「取笑」做錯動作,所以熙恩流下大大滴眼淚,不過經媽媽講「道理」後,她又很快收拾好心情繼續拍攝,非常專業。(黃志東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遊戲也要學

當小朋友長大成人,有時會忘卻某些人類基本需要,例如不論工作還是上學,都總要閒暇和娛樂;當角色身分轉換了,家長有時又會變得過分呵護,要求愛跑愛跳的子女在遊樂場慢慢走,爬得稍高一點又阻止孩子再往上爬,擔心跌倒受傷,殊不知成長之路正需要重重挑戰,好讓小朋友建立個人能力。  智樂的願景是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兒童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小朋友樂享童年;其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倡導遊戲的價值,尋求社會各界承諾,在政策、籌劃及供應層面,回應每一個兒童的遊戲需要。  當我們在大人主導的社會推動兒童遊戲,需要讓健忘的大人們重拾遊戲的童心,重塑對遊戲的認知,以至重整一套兒童為本的合宜實踐方案。總括而言,就是要大人們與遊戲連線,重新學習遊戲。  早在1997年,我們已於葵涌首創遊戲資源中心,想改變的首批大人為家長;之後陸陸續續聯繫海外的權威組織,舉辦遊樂場安全檢查課程、遊戲工作課程等;2013年推出「好玩爸媽學堂」;2015年「智樂學院」現雛形;2017年因應教育局的新指引而開展「學前教育遊戲培訓計劃」,培訓對象擴闊至幼兒教育界。同年,名譽會長馬登夫人名下的The Marden Foundation慷慨解囊,捐獻善款購置永久培訓場所,「安妮馬登智樂學院」正式成立,肩負起推行培訓和傳遞知識的任務。  現時,學院觸及的範疇主要環繞校園遊戲、特殊需要兒童的遊戲、社區遊戲、室內遊戲、醫院遊戲、遊樂環境及家長教育,內容牽涉遊戲工作(playwork)、兒童成長、社區參與、遊樂安全、遊樂環境設計等;至於推行模式更多元化,計有講座、工作坊、互訪、座談會、研討會等,有實體版真人授課,也有運用網上電子平台。 課程由概念理論至執行 其中,學院獲權威組織Common Threads授權為本地唯一的培訓單位,另獲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授權於本地合辦課程,個別課程更得到國際認可。為配合本地同工的實際需要,我們也經常引用貼地例子,輔以多元化的實習環節,有助引領學員由概念理論至執行層面,均一脈相承,靈活貫通。  閱讀至此的讀者,或許有點疑惑:「遊戲,不就是玩了嗎?何須煞有介事呢!」  那麼,為何在智樂的遊戲活動中,小朋友玩得特別快活自在、充滿創意?  如何把一個課室變成遊戲天地?  遊戲物資的數量愈多就愈好嗎?  平常人眼中的搗亂行為,如何以兒童角度、遊戲為本的方法應對?  何謂遊戲周期?如何加以善用,以回應兒童的遊戲需要?  怎樣以遊戲配合小朋友的治療需要?  什麼才算利益風險評估?  如果上述的問題能改變你對遊戲的觀感,歡迎你也來,一起學玩! 文:余啟賢〔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服務總監(智樂學院及好玩爸媽)〕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同哀悼 謀對策

開學以來的學生自殺潮令人痛心,也在學界和社會響起警號。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提出建議,應對學生心理健康危機。「JUST FEEL 感講」也在本月舉辦了一場有關「社交情意教育和預防學童自殺」的研討會,希望幫助學校去思考全面的預防策略。在研討會的開始,我們沒有馬上進入正題,而是派發「感受需要卡」予會眾,讓大家在寧靜中消化對此波學生自殺潮的感受,再彼此連結和支持。 面對接納內心感受 新聞一串串數字,代表着一個個獨一無二的生命。我們都不忍再有年輕人逝去,因此都爭分奪秒地思考,希望拯救到更多寶貴的生命。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或許會麻木了自己的感受,尤其壓抑那些負面感受,只是叫自己「向前看」。面對排山倒海的事務和責任,我們更可能早已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卻無從抒發。 在學生自殺潮下,我們認為首先要做的,是一同面對和接納我們內心的感受,去肯定這些感受是我們身為人重要而真實的部分。「善意溝通」中有個概念叫「生命之樹」(The NVC Tree of Life),根部代表「自我連結」,樹幹是「同理他人」和「表達自己」,意思是當我們能夠同理自己的感受,人性化地看待自己,才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去人性化地看待和幫助別人。 我們機構內部也做過一次「自我連結」的對話圈,讓成員一起哀悼在這段時間的感受,成員可按身心狀態選擇分享與否。面對共同關注的情况,我們有不一樣的感受,有對逝者的哀傷,有對教師的擔心,有對工作的無力,也有勾起自身經歷的複雜情感。我們沒有特別以言語去回應,而是藉着不打斷的聆聽和對視,去營造一個安全、開放的空間,彼此接納和支持。 建立察覺情緒能力 在研討會上,我們的策略伙伴、有逾40年歷史的美國社交情意教育機構Committee for Children,分享了他們在2019年有關「社交情意教育和預防學童自殺」的研究,顯示絕望和焦慮等是自殺的危險因素。而作為全面預防、及早察覺與早期介入方式(精神健康第一層支援),「社交情意教育課程」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交認知、人際關係、負責任決定能力,證實有助減輕以上的危險因素。 教育局呼籲全港學校開展「多關懷.添幸福」大行動,並透過5個範疇鼓勵學生自我關懷,包括「愛護自己」、「管理自己」、「關愛他人」、「建立及維繫正向的關係」和「作出負責任的決定」,正正與社交情意教育的五大核心能力息息相關。 在「感講伙伴學校計劃」中,除了社交情意教育課程外,我們也配合心情記錄課冊、溝通互動工具等,建立學生的「自我認知」,即察覺情緒的能力,這些資源也幫助教師和家長識別有情緒需要的學生。有媽媽分享,長子早前入選了足球隊,全家一起慶祝時幼子沒有特別反應。後來媽媽驚訝地在課冊中發現,原來幼子很傷心,因為哥哥入選足球隊,但自己落選了。媽媽其後邀請幼子分享感受,他忍不住哭出來。培養學生表達感受需要的習慣,有助預防情緒及行為問題,亦減省教師和家長識別高危學生的負擔。學校可先嘗試改良現有的工具,加入心情記錄元素,長遠可考慮以全校參與模式推動社交情意教育,更全面支援學生身心靈發展。 邀請各位教育同工、家長,以及關注學生的每一人,都先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共同哀悼學生自殺潮下的感受,再一起思考全面的預防應對策略。 文:楊思毅(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我們都太盡力了嗎?

「盡咗力就得啦!」父母及老師經常說的。 小時候,不知道怎樣回應這說話,因為聽起來似乎是在鼓勵我不要太辛苦,或安慰我已經過去了就不要想吧! 其實,童年的我內心所有空間都被「恐懼」佔據了!大人所說的話沒有單一確定的意思,即是大人可以說「盡咗力就好」,但當成績未如大人心水,就會變臉責備我。這令我經常懷疑自己總是未盡力,因而在內心建構了一個「嚴厲審核自己的系統」,金句是: 「你未夠好、你可以更好、你未盡力、可以再加油多啲、可以再堅強啲、再努力啲一定得㗎、忍多陣就會成功……」 習慣抹殺自己所有努力 不知不覺間,我完全抹殺自己所有的努力,也漸漸習慣一直去忽視自己身心的真實需要及反應,開始了「只為別人而活」的人生。 其實從小到大,我一直都不知道什麼是盡力。因為事實上,無論怎樣做,都達不到母親、老師、上司、社會眼中的「盡了力」。 我是長女,母親從小就把我當成大人去養育。幼小的我,便需要有成人能展現的自信、勤奮、堅持、堅強、毅力、準繩、不哭、開心、活躍、成熟、有禮、社交、冷靜、自律、整潔、條理、優雅、獨立等;同時,又需要做到孩子應有的本分,如服從、好成績、乖巧、順應父母要求等。因為這就是當時母親心中可給我「最大的愛」,她的言行令我深信她的育兒信念就是:「只有嚴厲、體罰、言語羞辱才能令我『成才』!我比任何人都愛我女兒,只有這樣不停的鞭策她,她才能獨當一面及成為幸福的人!要是我不看緊她,好像我這個母親荒廢了女兒的本有能力,所以我絕對不能心軟及掉以輕心,我只想我女兒永遠幸福!我非常愛她!」 於是,在母親的教導下,我對「盡力」的理解,就是在「未斷氣/倒下/生病/情緒爆煲」前都要一直開行turbo努力的意思。於是,我一直運用200%自我犧牲模式作為日常生活的自動模式。但當200%的付出也換不到別人眼中的10%至50%,就算放棄滿足自己也從來都沒法滿足到別人時,「盡力」便成了無底深潭——「我的努力」似乎別人/父母一直沒法感受到,也不被重視,他們只覺我還未盡力,一直用批評及羞辱來「激勵及愛」我!這讓我感到相當痛苦,但又不允許自己離開這種「痛苦」,所以,我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其實是: 「我每分每秒都在地獄生活,一直想放棄自己的生命去換取自由與快樂!但又害怕停下來會被別人嫌棄遺棄,每天都充滿內在矛盾及自我衝突,形成了『自己打自己』及『自我摧毁』的慣常模式。心中不剩半點自愛,活着生不如死!」 做好能力範圍所及的事 最後,我那個被評為自閉症及輕中度智障的女兒,在過去十多年間用生命與行動去告訴我:什麼是自愛、尊重、欣賞、做自己、盡力。原來「盡力」就是……「不費力/輕易的」只做自己需要、喜愛、開心、平安、舒適、自在、幸福的事情,是非常個人的感受,也會一直變化,所以沒有固定標準的盡力。 所以,任何違背以上的「盡力」就代表「過分盡力」了!現在,如果別人要求我做「過分盡力的事」,我便需要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想法,盡量商討可以滿足雙方需要的方法,而不再因滿足別人眼中盡力的意思而無止境地消耗自己的內在力量,失去了自己的獨特本質。其實,每個人做「當下」自己能力範圍內承受到的事情,就已經是夠盡力了! 文:黃可欣(育有一名自閉症女兒。以「善養」培育愛女,同時療癒自己)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

澳洲生活夢想飛:澳洲捉鮑魚有嚴格規定

11月剛搭入澳洲的夏天,也代表抓捕鮑魚的季節到來。這是個非常好玩而難忘的水上體驗。 當大人落水抓捕鮑魚,小朋友可在沙灘旁邊嬉水玩沙。我今次也是首次體驗,眼見朋友準備好整套潛水裝備,非常專業。我亦曾因陪伴家中老大、老二和老三在香港學潛水,而考到潛水牌,今次有得玩。在維多利亞州抓捕鮑魚只限在2米深的水下,即使在海邊看到鮑魚也不能隨意抓捕。 在維州抓捕鮑魚必須按漁政官方公布的條例,工具必須合法;潛水服、蛙鞋、潛水鏡、鮑魚刀、鮑魚尺、手套等物品如有不符合規矩會被重罰。 抓捕鮑魚的注意事項: 1.抓捕過程必須有一把量鮑魚的尺子;鮑魚要到13厘米才能抓,過程中會看到許多小鮑魚,但千萬不要違規亂捉;鮑魚的尺寸要求可根據地區和當地的魚獲規定而有所不同。 2.撬鮑魚的器具必須是鈍器,不可以用刀子、螺絲刀等銳器,以免切到鮑魚。 3.捕者不得在水域區內剝鮑魚,必須帶回家才可。 4.只能在白天抓鮑魚,夜間禁捕。 5.每人上限抓5隻鮑魚,如果超出限制,會受懲罰。 要知道澳洲的鮑魚主要有3種:黑邊鮑、青邊鮑、以上兩種的雜交品種。今次我朋友抓到送我的是黑邊鮑。 上網申請捕魚證 另外,在維州的任何水域抓捕任何魚類或鮑魚都需要捕魚證(Recreational Fishing Licence,RFL),18歲以下和70歲以上的可以不用。捕魚證有很多種期限,最短3天(只要10澳元,約51港元),也有28天的(22.7澳元,約116港元),1年的(37.5澳元,約192港元),3年的(102.4澳元,約524港元)。捕魚證不可轉讓,最簡單的申請方法就是online購買。網址:vfa.vic.gov.au/recreational-fishing 在墨爾本抓捕鮑魚的地點很多,其中一個著名地方是Mornington,距離我家約1小時車程。還有人選擇其他地方,如Port Fairy,以及螃蟹勝地Lake Entrance都有很多鮑魚呀! 還是要再次提醒,抓鮑魚一定要注意安全。岩石海岸和岩礁區域地滑,因此要格外小心,避免滑倒或受傷。另最要緊是嚴格遵守法律規定,我朋友曾違規,被罰款700澳元(約3582港元)呢! 文:六個小孩的媽媽 作者簡介:剛移居澳洲墨爾本,育有4女、2男,共6名孩子。最喜歡玩煮飯仔和運動,經常帶着六小福上山下海。 www.facebook.com/fivekidsmama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共創優質親子時光

常言道「人心隔肚皮」,我們常常慨嘆了解別人很難,溝通不易。即使是每天一起生活的家長與子女,亦不一定能夠心靈相通,了解彼此。有些父母總對子女笑言:「你翹起尾巴,我就知道你在想什麼。」難道這些父母有魔法、有讀心術,能讀懂子女的心聲? 一起學理財 增進溝通 疫情期間父母們在家辦公,子女們在家上學,恍如「困獸鬥」一樣,朝夕相對下,彼此更容易產生摩擦。有鑑於此,家福會開展了一個網上「通『財』達『理』」親子小組,藉着學習理財,讓父母教導子女金錢觀念,如零用錢的處理,期望能增益親子溝通,增潤親子關係。 父母子女的投入參與,令筆者大受鼓舞!經歷了數節的小組課堂,父母們一起探討、學習和子女溝通的「魔法」;最後,每個家庭都需要完成一項家庭計劃:小組會為家庭提供一筆資金,讓每個家庭透過協商,一家人一起完成一項家庭活動。 當中一個家庭,決定為爺爺嫲嫲煮一餐飯。父母陪着女兒買菜,後來分享說:令人意外的是,女兒特意去光顧父母提及過物美價廉的超市。原來在不經意間,子女將父母的話記在心裏。 另一個家庭,因為爸爸需要輪班工作,一家人難以安排時間一起外出活動。一家人思索一番,兩個女兒決定和爸爸一起去買桌上遊戲,待爸爸放假時教他玩。爸爸笑言,本以為青春期的子女都不願意和父母親近,自己的女兒們卻是那麼渴望一家人相處的親子時光,還特意安排家庭活動;他表示和女兒們玩桌上遊戲,有樂趣之餘更有滿滿的感動! 包糉應節 發現兒子拍片專長 還有一個家庭,時值端午節,一家人決定一起包糉子應節,並且拍短片記錄整個過程。媽媽耐心地教兒子們採購材料的要訣、包糉子的技巧,拍短片的部分則由兒子們全權負責。父母驚歎,原來兒子們那麼棒,不但懂得製作短片,甚至會後製加上音樂、效果等。小兒子的回應更是記憶猶新,他對媽媽說:「你總叫我不要玩電話,其實我平時不單純是玩電話,也會上網學短片製作啊!」 透過小組活動,親子之間多了互動。父母發現自己對子女潛移默化的影響,更發現子女的能力、強項;子女更明白父母的辛勞,彼此更加懂得為對方着想,學習欣賞對方。這樣的家庭生活,不正是我們每人都心之所想的嗎? 回應文章開頭的疑問,這些父母是真的有魔法嗎?他們的魔法就是願意花時間,和子女一起共創優質親子時光。其實,任何關係都是日子有功,透過日常生活一步步建立,一步步累積,慢慢增進彼此的了解,增潤彼此的關係。 你又願意花時間,平衡生活與工作去創造親子時光,與家人一同追求家庭幸福嗎? 文:陸曉誼(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