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蔡若蓮和蕭澤頤的人話

王師奶看到兩則新聞,驚喜交集,因為教育局長蔡若蓮和警務處長蕭澤頤都說了人話,和一般的官腔很不同。「請說人話」一度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名句,也讓巴裔記者利君雅的人生添加變數。她一度被稱為新聞女神、良心記者,她是否足夠資格獲此美譽是另一回事,但也顯示高官們身在其位時說的話,讓部分人有「不是人話」之嘆。 還教師一個公道 王師奶平素稱呼人少,得罪人多,原因是牛鬼蛇神隨街走,雞鳴狗盜滿天飛,人話聽得少,自然開口夾着脷,小婦人雖然稱讚人少,但遇到真心人講真心話仍會真心讚美。月前蔡若蓮局長上無綫節目《講清講楚》,提及2019年反修例風波,有人斥為教育之過,局長認為說法對教師和學校不公平。蔡局長說香港教育有很多優勢,學生在國際表現名列前茅,教師非常專業;社會出現大動亂,不可能不影響學生,學校是社會縮影。 旨哉斯言,局長這番話令小婦人眼前一亮,狠狠地摑了一些立法會議員一巴掌。那些人聽到名校學生講粗口,就話粗口是教師教的,唔單止要罰教師,仲要罰埋學校。堂堂議事重地的立法會,充斥着如此水準不堪的議員,令人搖頭。忽然聽到蔡局長的人話,不枉小婦人曾讚她是唯一紅褲科班,打木人巷出來的局長。至於有人問:「係唔係所有教師都是好教師?你王師奶偏幫教師。」王師奶十多年學生生涯經驗,當然經歷過良師和求求其其誤人子弟的人之患,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小婦人不會揞住良心講假話。信手舉例,寫批評教師不專業的文字〈真有這樣的教師?〉和〈阿sir,你好hea〉。蔡局長今次算還大部分教師一個公道。 給被捕青年一個機會 第二則新聞是,警務處長蕭澤頤呼籲社會給反修例被捕青年機會,若逼青年「埋牆角」,最終受害不止是青年,而是由整個社會「找數」。嘩!一個隨時可拉人封艇的警務處長說出連勞工及福利局長都不會說的人話,王師奶如聽仙樂耳暫明,腦海浮現出儒將的風采。心中暗想:香港有幸,出咗個咁有遠見、心胸廣闊、不專門講打講殺的警務處長。蕭處長說反修例事件至今3年,約有4000名學生被捕,多人判囚,警民關係一度緊張。處長被問如何協助反修例被捕年輕人重投社會,他說警方一直與不同團體合作,樂見各社團和學校給年輕人機會,他們已承擔法律後果,呼籲社會給他們讀書或工作機會。 王師奶善與人同,希望高官們說真話說人話。迄今為止,向講緊人話的蔡若蓮局長和蕭澤頤處長salute。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向葉兆輝教授致敬

葉兆輝是大學教授、學者,王師奶是牛頭角一匹婦,地位懸殊,只能高山仰止。小婦人一向「筆」舌招尤,惹下牙齒痕唔少,曾有一次開罪葉教授。吳克儉任教育局長末期,曾開記者招待會,表示學童自殺成因有很多,否認與「教育系統」有直接關係,當時葉教授站在吳克儉身旁,默不作聲。不論什麼理由,王師奶認為站台就是認同,是為吳克儉的說法背書。王師奶頭腦簡單,認為直接和間接是文字遊戲,有關就是有關,黃河水都洗唔清。官員又好,學者又好,要有腰骨,不可移花接木,講吓講吓,吳克儉仲話要安排教師做學童自殺的「守門人」。 關心被捕青年前途 王師奶唔知有無誤解葉教授,但他風度翩翩,不怪小婦人下筆無狀,還於月前因本欄一篇文字來信討論,並告知對被判入獄青年的前途念茲在茲。小婦人愧怍之餘,為葉教授對青年學子的關愛致敬。真正的學者固然要真材實料,最重要是有仁愛之心,對社會關懷,對弱勢社群有同理心,讓無助的人感受到暖意。打着學者旗號招搖過市的人不少,做政客甚至淪為政棍者有之,借報章專欄教人買股票而牟取私利者有之,為政府政策出賣操守而鳴鑼喝道者有之。所以小婦人敬重學者之餘,經常帶放大鏡觀之察之。 為掙扎邊緣的人燃起亮光 日前拜讀葉教授在《明報》一篇名為〈用行動創造希望〉的文章,呼籲積極面對自殺問題,為在掙扎邊緣的人燃起亮光,關心他人並心懷信念,主動為我們社區以至整個世界,在防止自殺這挑戰中出一分力。就憑呼籲的幾句話,加上多年在防止自殺的實際行動,王師奶感到香港仍有痌瘝在抱、慈悲滿懷的善心人。葉教授,小婦人為你的仁心喝采,向你salute,也為十步之內必有芳草而愉悅。 葉教授在文章中提及港大和賽馬會成立的防止自殺研究中心20年來有關自殺的數據,本港共約有2萬人自殺。疫情措施帶來不少壓力,如孤獨、焦慮、經濟;年輕家庭移民外地,長者有被遺棄的擔憂。王師奶最關心的是15歲以下的自殺率(每10萬人)從2019年的0.7、2020年的1.3,增至2021年的1.7歷史新高,趨勢令人憂慮。15歲以下全部都是學生啊,葉教授說「自殺一個都嫌多」,旨哉斯言,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據知葉教授和他的團隊曾協助好幾個出獄後的年輕人重返校園或尋得一枝之棲,這是實際和積極的成果,遠勝七級浮屠。 附帶一筆,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姚潔玲引用《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第五份報告》中的數字指出,2016至2018年共有59名兒童死於自殺,令最多學童輕生的原因是學業壓力。這數字除了狠狠地摑了正在優哉游哉,每月「揭」30本閒書的吳克儉一巴掌外,又將問題扯上學校、教師和家長身上。 再向「用行動創造希望」的葉兆輝教授致敬。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香港教育似扯大纜

香港教育立立亂,這邊廂話流失4000教師,開學半個月仍未埋齊班,成間學校倒瀉籮蟹,十個茶煲八個蓋;那邊廂學生移民,學生走咗2萬多,搞到有啲小學小一得小貓三四隻,校長們仲話未到頂,看來唔止縮班咁簡單,可能有殺校之災。立法會議員鄧飛話要向東南亞及內地招生,填補移民潮流失的空額。王師奶記憶所及,曹啓樂先生說過培僑書院在大灣區辦港人子弟學校,又話好多香港教師去應徵。小婦人真係畀呢啲消息搞到暈陀陀,?家好似扯大纜比賽,扯來扯去都是自己人。 學童跨境如同虐待 王師奶本年1月11日曾在本欄寫過〈香港教育狂想曲〉,話學生因移民而退學,教師亦因移民而離職,滾水淥豬腸,兩頭縮,數目上雖非天衣無縫配合,但天生天養,一切自然調節,船到橋頭自然直。人算真不如天算,比例上教師走得更多,雖然傷疲盡起(退休教師代課),都仲係唔掂。王師奶一向認為跨境學童是殘忍的措施,人數過萬,羅湖出入境特設通道給學童過關,六七歲的孩子,背着重重的書包,坐火車到上水。上水站是另一個風景,泊滿校車等候跨境學童,未到學校已經折騰了個多小時,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如何消受?放學了,交通情况調轉頭重演一次。這叫什麼?叫虐待,或者叫「善意的虐待」。奈何家長們喜愛港式教育,不惜舟車勞頓,所以北區學校曾經一位難求,加班又加班。 風水真係輪流轉,COVID-19一出,學校停課,港深斷絕來往,北區無晒跨境學生,於是縮班的縮班,合併的合併。王師奶本來認為是好事,不再有「虐待」出現,可是又出現教師飯碗問題。有人提議凍班(不減班數),保留教師人數;又有人冷冷的說:「唔夠學生梗係要裁員喇,有邊樣職業可以保你一世?」走筆至此,讀者會問:「又話教師唔夠?佢哋可以轉校㗎。」事情不是咁簡單,牽涉科目問題,唔通叫個教體育的教師去教英文咩!中學分科較細緻,調動就更加困難。 何謂「香港教育品牌」? 鄧飛議員話凍班只能「短期止咳」,王師奶是同意的,但不明何解要考慮引入東南亞及內地學生?香港教育主要服務香港學生,其他學生要來香港讀書只要符合法律規定,教育局不會拒人於千里外。至於香港有什麽優越條件吸引(不是你話引入就引入)外地兒童來港就讀是另一回事。鄧議員所指的東南亞可能是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印尼、緬甸等地(相信不包括新加坡),他們的子女來港讀書是寄宿還是父母陪同?香港有幾多間寄宿學校呢?至於內地生處境亦一樣,來港寄宿抑或父母陪讀?鄧議員說「10萬元學費一年,對很多內地家長不是負擔」。內地億萬富豪多的是,一瓶茅台都三幾萬,一年學費10萬確是濕濕碎。尊貴的議員們交遊者盡富貴中人,以為人人都視銀紙如廁紙。教育是不是專為這些人服務?你是教育界代表,一定深明教育的使命。王師奶不明鄧議員所說「(學校)數量急劇下降時,大家提起香港教育就想到『縮班殺校』,香港教育品牌就開始瓦解」的邏輯何在?教育質素的優良評估不在於學校數量,而在於內涵及方向。王師奶才疏,鄧議員可否解釋何謂「香港教育品牌」?反而對香港教育瓦解就有少少感應。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你的仔女有無「發爛渣」?

有日同C女行街,經過利源東街一玩具檔,看見一個約5、6歲的男孩,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哭得蠻而有力。唔止喊,仲雙手拍面,雙腳不斷跺地,目的是要媽媽給他買一部遊戲機。旁觀的有7、8個人,一個中年大媽衝口而出「發爛渣」3個字。C女不明「發爛渣」這詞的意思,要小婦人解釋。 父母如何應對 影響孩子一生 「發爛渣」是粤語,是一個十分妙於形容的形容詞,指超乎常理的態度和情緒。普通話好難搵到一個旗鼓相當的詞,勉強的只有「耍賴皮」,但論貼切程度,一個天,一個地,無得比。未入正題前,讀者或有興趣想知「發爛渣」這個詞的來源:據說廣州以前有一間涼茶舖,功效特別好,藥到病除,所以幫襯的人特別多,招致其他涼茶舖妒忌。其他涼茶舖的老闆趁該涼茶舖收工後傾倒涼茶的藥渣時,偷偷地研究該舖用的是什麼藥能客似雲來。 該店老闆知道這事十分生氣,為防止其他行家知道配方,於是在倒藥渣前都先「發爛藥渣」(打爛藥渣) ,慢慢演變成「發爛渣」一詞。 小孩子「發爛渣」的情况並不少見,玩具店(以前多是玩具檔)、糖果店,甚至文具店前都會見到小孩扭計買這樣買那樣。如果父母千依百順,係黃大仙有求必應,一定天下太平。小孩子習慣了有求必應,父母偶然一次不順意,小孩子就會使出渾身解數,初則不肯離開,繼而大哭,繼而聲嘶力竭地大哭,繼而坐地頓足,甚或捶心抓髮,不達目的不休,呢啲就叫「發爛渣」。此情此景,父母如何是好?此時此刻,父母的決定,影響孩子一生。如果父母在孩子一輪「發爛渣」攻勢之下投降,王師奶保證有第二輪第三輪甚至N輪不斷上演。唉!今時今日啲細路唔簡單㗎。「發爛渣」的上演與家庭教育有關,如果平素把孩子教育得聽從父母「合理」的話,教導他想獲得任何事物,都要以和平的態度提出訴求,而不是以橫蠻手段去强取,「發爛渣」的鬧劇不會上演。王師奶觀察所得,一般「發爛渣」孩子的家長一定包括下列3種: 父母忙事業 溺愛「金叵羅」 1. 「金叵羅」大過天,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如果他要天上的月亮,父母恨不得自己生對翅膀把月亮拉下來。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是天性,但要有節制,否則淪為溺愛,貽害他的一生。世有愚忠的臣子,亦有愚愛的父母。 2. 有些父母可能太忙,也許忙於事業,也許忙於自己享樂,根本無暇和孩子共處,全部交給外傭料理,有時幾日不見一面。愧疚之餘,唯有以物質補償,孩子要乜有乜,偶然一次不如所願,「發爛渣」鬧劇就會上演。 3. 鐵公雞鬥鐵公雞,有些家長平時唔識教孩子和平地講道理,見到孩子呼天搶地「發爛渣」,明知是孩子詭計,自己也動了真火,和孩子搞對抗,嘈到街知巷聞。王師奶無以名之,賜以嘉名「發爛渣對發爛渣」。 不要以為小孩子才會「發爛渣」,好多成人的富二代富三代都以不同方式「發爛渣」,好多豪門父母都啞仔食黃連,打橫吞咗佢。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培訓校董會成員 不得馬虎

除非係一個老爺一個兵的個體戶,否則所有商業機構都有董事會,上市公司更規定有法定董事會及非執行董事。學校雖非商業機構,但都設有校董會,負起領導和管理整間學校責任,包括財政、人事、教育方向等,責任至為重大。校董會如何組成,辦學團體當然是選賢與能,斷不會求求其其搵個賣缸瓦的外行人上馬。 人人都知教育重要,關乎社會、國家民族的興衰,人才的栽培,不能求求其其。一間學校,閒閒哋五六百人,較大規模的甚至近千,人數愈多,校董會責任愈大。教育局似乎不太介意校董會的質素,任由一些不懂教育的人去牽住數十名教師和近千的學生走。王師奶不會一竹篙橫掃一船人,仍有少數校董會是健全的,悲觀的估計,約有30%左右。觀乎過去出亂子的學校所見,都是校董會不懂事,或校監弄權;有些是校監一嚿雲,全不知學校運作,只係掛個名,事事仰賴校長,逼到教師走上絕路有之,辭職潮者有之。執筆至此,小婦人不禁悲從中來,教育是偉大崇高的工作,是作育英才的事業,香港是國際級城市,人才鼎盛,點解教育會咁一鑊泡㗎? 培訓3粒鐘速成校董? 王師奶處處與人為善,凡新官上場都寄予厚望,孫明揚如是,吳克儉如是,楊潤雄如是,新鮮熱辣的蔡若蓮亦如是,總給他們一段時間熱身,然後投入。同樣道理,小婦人曾對教統會主席雷添良有過期待。2021年5月他連任,第一個任期平平淡淡,卻也無大得失。可是第二任期,屬下校本管理政策專責小組,發表檢討報告,除擴大教育局「學校投訴覆檢委員團」職能,處理教師投訴,另一焦點是為校監及校董訂定培訓「軟指標」。這「軟指標」一出,嚇到小婦人暈倒,大喊:「香港教育玩完!」「軟指標」是規定校監首年培訓6小時,校董3小時。簡而言之,全無學歷要求,即使你ABC 3個字母都唔識,又或你的職業是理髮師或搞衛生的都唔拘,只要有辦學團體睇中你,只要接受6粒鐘培訓就可以做校監,3粒鐘就可以做校董。 上述例子可能有點極端,但的確合乎教統會規定。有人質疑所謂培訓時間過短,小組的解釋荒謬兼荒唐:因為校董和校監並非受薪,是義務工作,強制培訓會令有意做校董的人卻步,招募校董會難上加難。呢啲說話都講得出?你們置近千學子的前途何在?讓一群學生跟住班盲人騎瞎馬如臨深淵?雷添良先生,這叫削足適履呀。香港教育有心人不少,有學問的人不少,不能讓所謂「軟指標」戕害香港教育下去,雷添良主席,不要做香港教育罪人。 王師奶在此呼籲天主教香港教區、聖公會、中華基督教會、循道衛理會、東華三院、保良局等較具規模的辦學團體,一定要不斷自行培訓校董會成員,提高要求,讓他們成為稱職的、懂事的校董會董事,將校政健全地推行,將教育辦好。附加一句:不要囿於狹隘的宗教觀念,只要是人才而有心教育,就邀請加入;慈善團體如東華、保良局也不一定要主席和總理才可以做校監、校董的。心胸放寬,天地更闊。 但願「係咁意」6粒鐘和3粒鐘培訓校監校董的「軟指標」不復存在。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要栽培怎樣的學生

曾參觀過美國西岸一所初中學校,校園簡潔地掛着14幅長約4呎、闊約1呎,藍底白字的膠布,每幅寫上英文字,那14個詞語是:Respect(尊重)、Friendship(友愛)、Effort(努力)、Patience(忍耐)、Curiosity(好奇)、Sense of Humor(幽默感)、Caring(關心)、Initiative(決斷)、Responsibility(負責)、Organization(組織力)、Problem Solving(解難)、Common Sense(常識)、Flexibility(靈活)及Perseverance(堅毅)。這是學校的路向,對學生的期望。 當年為了B仔和C女選擇學校,在香港曾參加N咁多次學校簡介會,雖然分別是官、津、私立和直資,但內容幾乎是一樣的。一定介紹學校的「威水史」:每年入大學的人數;在體育田徑賽有幾多個獎盃;學界音樂節獲得多少獎項諸如此類。新界有一中學連校長曾在某大學擔任過短期客座講師,兼任過某同鄉會的秘書都拿出來張揚;從來未聽過學校介紹要栽培怎樣的學生,也罕有聽到學校講述教育目標何在。王師奶不怪責學校這樣的吹噓、宣傳,因家長們想知道就是這些,呢間學校係唔係英文授課?有這樣要求的家長,就有這樣的簡介會。 成績固然重要 勿忽略優良品質 每一間大學、中學,甚至小學都有自己的校訓,是它們教育的目標和精神。例如港大的「明德格物」、中大的「博文約禮」、城大的「敬業樂群」,究竟4年大學生涯中,受過校訓薰陶有多深,立足社會後能表現校訓精神有多厚?學校的成就是以學生的薪津多少還是以畢業生實踐校訓精神去衡量?也許王師奶觀察有誤,一般中學只看重學生的公開試成績,其他都不重要。當然,成績是學校生存的命脈,成績差無人報讀,學校等摺埋,教師等下崗,小婦人是明白的,也是諒解的。中學階段,正是人生迷惘的時刻,無論成績怎樣重要,優良品質的灌輸也不可忽略,這是教育的要義。上述初中學校的14個字都是中學成長期需要的,也許時間所限,不能全面培養,亦應有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心態。 王師奶不自量力,越俎代庖,在14個標語中選了認為最基本的3個: Respect(尊重)——不單對人也是對事。能常懷尊敬的心,在家敬父母,在校敬師長、同學 Caring(關心)——沒有什麼比關心更令人感動 Perseverance(堅毅)——堅毅不拔,努力不懈的精神是成功最重要的基因 學校培養學生的路向清晰,有助教師工作過程中不遠離指標,也幫助學生不會迷失成長方向。標語不在乎多而在乎簡潔可行,標語淪為口號是可悲的事。可憐香港學校的校舍有太多口號式的標語,不切實際,也沒有方向。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蔡若蓮的「條條大路通羅馬」

王師奶本年4月26日在本欄為文〈寫在DSE開考時〉,志在鼓勵考生盡力而為,不可患得患失。內文有句:競賽有快慢,考試有高低,有人中狀元,梗係有人做墊底,此乃正常現象。好心人會用「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英諺去安慰失意人。放榜之日,教育局長蔡若蓮發表首篇網誌,說現今社會需要多元人才,也為人才提供了多元發展機會,深信「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學生有奮發向上的心志,願意不斷努力,懂得靈活應變,一定可以踏上成功路。 小婦人的文章寫於DSE開考之時,蔡局長發表網誌於放榜之日,一頭一尾,不經意地互相呼應。王師奶話過好心人會用「條條大路通羅馬」勸勉考生,咁巧合局長真係用「條條大路通羅馬」這英諺,蔡局長應是王師奶心目中的好心人。 王師奶曾說不認同「條條大路」這4個字,仲改之為「總有一條路可通羅馬」,而且這條路不一定「大」,也許是一條九曲十三彎的小徑,目的是想鼓勵DSE考生的小弟弟小妹妹,前路多艱,並不一定平坦,要克服不可預知的困難,終可到達羅馬(成功)。蔡局長,小婦人不是和你拗頸,你說大路,小婦人偏說小路;你說「條條大路」,小婦人說「終有一條」。小婦人愛教育如命,對每一任教育龍頭都有過期望,環顧過去所有頭頭,只有你是紅褲科班出身,從木人巷打出來,有實際學校經驗。王師奶雖是牛頭角一匹婦,僅識之無,對局長有雙倍期望。 放榜之日,蔡局長有創意,發起一人一字勉考生,獲得不少官員響應。其中有報章記者報道麥美娟是「堅」字、鄧炳強是「強」字、楊潤雄是「新」字、曾國衞是「正」字、林定國是「過」字、孫東是「安」字,並且有解釋各人選該字的原因。王師奶對政治無興趣,亦唔想知道其他官員所選一字的含義,只對前任和現任教育局長所寫的有興趣。楊潤雄說放榜後是另一階段,展開人生新一頁,「當中充滿多姿多采的新意,我亦剛剛於7月1日轉了新的工作崗位,願與各位同學共勉之」。 「定」字的深層意義 至於發起人蔡局長,則手握一個用毛筆寫的「定」字,報道中卻未見解釋。莫非記者故意留白,引導讀者去瀏覽局長的網誌?王師奶未讀網誌前,童心未泯,假扮局長對「定」字的草根解釋:各位同學,凡事要定,要定過抬油,千祈唔好騰雞,DSE唔係人生終點。如果有人問你係唔係驚青,你要略帶江湖氣答「你同我定」,一切自可迎刃而解。各位老師,在課室要企定定,要企定在錄像機最佳位置(如果學校有此先進設備),講解內容要淡定,不要螺螺脷,給學生誤解而被匿名投訴,惹來成身蟻。 翻查之下,原來局長是引〈禮記.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訓勉考生,意義深長。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能靜、能安、能慮是立身處世之道,是「定」字的深層意義,一切均從「定」字開始。 謹此聲明,王師奶此文並非擦鞋。局長的書法,似乎有頗大進步空間。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怎樣教「唾面自乾」

近日無聊,翻看《雍正王朝》DVD,無意中留意到對白中出現「唾面自乾」這成語,勾起讀中學時上國文課一場師生激辯,全班30餘人,各抒己見。事實教師並非孤軍作戰,亦有同學5、6人站在教師那邊,毫無疑問,這是成功的一課。30多年後的今日,情景歷歷在目,經歷人生洗禮後的此時此刻,對「唾面自乾」的觀點有不同程度的轉變。 全班起哄:最多同佢死過 不要小窺一個成語,有時會影響一個人的立身處世。好多人誤解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成語的意思,單從字面去意會,做出很多自私行為,而又以為是天經地義。讓小婦人對「唾面自乾」出處略作解釋:唐代有一位大官叫婁師德,胸襟廣闊,有容人之量。他的弟弟被派往代州做官,向婁師德辭行,他教導弟弟凡事忍耐。弟弟說:「即使有人向我的臉吐唾液,我抹掉就算,不作計較。」婁師德說:「你把臉上的唾液抹去,對方仍會不高興,應該讓它自乾。」這是「唾面自乾」成語的簡單敘述。回想當年,國文教師提出婁師德對弟弟的忠告,班房一片喧鬧,什麼「得寸進尺」、「是可忍孰不可忍」、「無尊嚴」、「以牙還牙」、「寧死不屈」、「士可殺不可辱」,甚至有「最多同佢死過」都出自一群十六七歲平素斯文女孩口中。同學們的反應是人之常情,有人向你臉上吐唾液,已是極度羞辱,抹都唔得,仲要等自乾,有無搞錯?王師奶當時是牛王妹一名,算是最勞氣的一個。稍後,教師又舉出《依撒意亞先知書》「……我任憑人鞭打我的背,拔我的鬍鬚。我並沒有遮掩我的臉,躲避唾污和羞辱。」 「不是懦弱,是無聲抗爭」 最後,教師又舉聖經「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這種超凡入聖的忍耐,是怎樣煉成的?國文教師是一位斯文和藹的女士,她的結論是:「每個人的感受和忍耐程度不同,不能一刀切下對與錯的判斷。如果有人向你臉上吐唾液,是不是你又向他臉上回敬唾液?他可惡在先,你可惡在後,都是可惡。又例如一隻惡犬向你狂吠,你是不是也扮狗吠聲向牠狂吠?不和惡人犯同樣惡行是基本態度。至於聖經「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傳道人有不同解釋,其中一個解釋是:「我不懼怕你打臉,你打了我的右臉,我就給左臉你一起打。這不是懦弱,是無聲的抗爭。當年甘地為爭取印度獨立的不抵抗主義,就隱約含有這種不與惡人同惡的精神。」聽完教師一番話,全班女孩子靜下來,靜下來並不表示完全同意教師的分析,只是覺得「有點道理」,大人的諗法有點匪夷所思。下課了,10多個同學仍憤憤不平,無理由給人唾了面還要自乾。 30多年過去了,時移世易,社會風氣不同,年輕人的想法亦不同,今日的教師如何教「唾面自乾」這成語?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美國教育搞邊科?

王師奶參加了閨密兒子的史丹福大學法學博士生畢業禮,能考入史丹福已不容易,修畢博士更難。參加了這畢業禮,令小婦人心中產生疑問:美國教育搞邊科? 史丹福是美國西岸私立名校,法律系每年約誕生180名博士,經濟系較少,每年約30名。包括其他各系,每年約有800名博士生畢業(不包醫學系和Juris Doctor) ,JD是法律專業,希拉里和拜登都擁有JD資格,但一般人不稱呼他們是博士。據SED(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統計,美國每年約有5萬多名博士出爐。據知史丹福博士生唔止唔使交學費,更有生活津貼,每年約4萬美元(約31萬港元),足夠應付生活需要,他們可能要為學校擔任教學或研究助理。每所大學處理不同,但大多名校都會像史丹福這樣給博士生類似待遇。如此說來,美國名牌大學不少,每年支出也是天文數字,唔怪得咁多人申請去美國讀書喇。據小婦人所知,美國有些頗有名氣的大學財政捉襟見肘,連一些必修科都開唔足,一般成績不差的學生亦要4年半或5年才可畢業,何以對博士生又如此慷慨? 史丹福大學博士畢業禮所見,畢業生來自世界各地,中國大陸、越南、印度、香港、非洲的也不少。畢業禮多采多姿,上台的有手抱嬰兒,有拖兒帶女,有手舞西非尼日利亞國旗。取得博士學位後,美國政府並無規定要在美國貢獻所學,博士們可自由回自己國家,將自己從美國學得的知識為自己祖國效勞。計吓條數,美國佬笨到加零一,貼錢為他人作嫁衣裳。別人的子弟來學嘢,唔單止免收學費,仲供應埋三幾年食住,嫁女貼大牀,笨唔笨啲呀!勢必有恩將仇報的人,掉轉槍頭將師父打到口腫面腫,俗語說「教曉徒弟無師父」並非虛言。美國教育搞邊科? 美國海外留學生百多萬,人數最多是中國大陸,約佔35%,其次是印度18%,還有沙特阿拉伯、加拿大、韓國、越南、台灣、日本、伊朗等。若論海外學生之多,美國認第二無人敢認第一。王師奶好奇怪,一些與美國為敵的國家如伊朗,在美國留學的竟有萬多人,大多來自德黑蘭大學和名校謝里夫理工大學,選讀的多是理工科。他們學成回國,分分鐘可能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為敵人栽培人才,打番自己,點諗㗎? 楚材晉用 有一個熟悉美國大學教育的學者叫王師奶勿作杞人之憂,美國佬傻唔晒,而且掉轉頭有着數?。能到美國讀博士的人,多在本國讀完大學或碩士,都是該國精英。美國雖然花巨額金錢給博士生數年的免學費和生活津貼,到博士生成才了,大部分留在美國生活和工作,為美國平添了一批人才,自己又毋須花錢為他們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培訓付出金錢和時間,而且保證是別的國家萬中挑一的尖子,何樂不為?據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有關2017年資料顯示,約90%主攻數理科研的中國大陸博士畢業生沒有回到本國,有在美就業的,有繼續深入研究的。信手舉來,華裔的諾貝爾獎得主有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丁肇中、崔琦、朱棣文、高錕,他們都在美國研究獲得成就,而又在美國工作很長時間,錢學森在科硏上亦赫赫有名。其他地方的博士生亦大致如此,因為美國研究環境和設備較好,生活亦較穩定,楚材晉用,看來美國佬真係傻唔晒。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王師奶--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中史科不是萬能插頭

久不久就有啲立法會議員或一些什麼團體頭頭出來強調中史科重要,好似只要認識中史,就一定可令學生愛國。最近有人投稿到《明報》觀點版,說2012年「反國教運動」令年輕一代對祖國歷史更加反感。先旨聲明,王師奶年輕時愛中國歷史及大好河山愛到發燒,從未反感過,更不會「更加反感」。作者列舉考評局的中史科會考報考人數,由1999年的3.7萬人下降至2010年的2.8萬人。推行新高中課程後,2012年報考人數是8500多人,今年只有6098人,作者以慘不忍睹去形容。 必修中史就更愛國? 王師奶不止一次批評一些不懂歷史的議員和知名人士,人云亦云地妄談歷史。小婦人好奇怪他們何以對不認識的事物可以誇誇其談,面不紅、耳不赤。小婦人不認為中史科考生減少是對祖國歷史反感,這是兩碼子的事。中、英、數考生人數多,因為是大學錄取的基本條件;中史科不是入學的必要條件,考生少很正常,愈來愈少也很正常,與年輕一代對祖國歷史反感風馬牛不相及。要中史科考生人數多是易如反掌的事,規定入大學必須中史科及格,否則拒諸門外就行。同樣邏輯,若因此而令報考人數增多,也不表示年輕人更熱愛祖國歷史。 該作者又引述民間研究機構的調查結果:18至29歲年齡層中,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和「香港的中國人」平均只有5%,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則有70%。調查結果令人失望,回歸祖國25年,教育當局組織不少與內地交流活動,包括探訪、參觀,甚至短期生活體驗等,結果如斯,是不是又入中史不在必修科呢條數? 作者認為新政府要培養下一代愛國情操,王師奶舉手贊成,愛自己國家是每個國民的責任。他提議學校每天早會舉行升旗禮、唱國歌,讓小朋友從小認識和尊重國家。如果時間許可,又不流於形式,也不是壞事。至於小學課程加入更多歷史人物教材,留給編課程的專家去衡量了,小婦人不敢妄議。 作者說中學教育政策要大調整,將中史列為主修科。初中課程着重中國歷朝發展,高中則着重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社會思想等。DSE亦要調整,由論文形式改為選擇題,加強學生了解和認識中國。考試不設評級,只以「及格」和「不及格」區分,中史科的成績成為入本地大學的參考指標。(純屬參考係無用的) 王師奶再三拜讀其大作,除欣賞他是熱愛歷史的有心人外,也肯定他不懂歷史,而又以為歷史是萬能插頭,對教育認識膚淺。他說要將中史列為必修科是拾人牙慧,係執N咁多人口水尾的人云亦云。要「着重」歷朝發展談何容易!初中歷史要編多少堂?唔使上中英數乎!高中着重政治制度、社會思想,教師如履薄冰,分分鐘誤觸紅線,畀學生匿名告發。一個好的歷史教師要將歷史全面剖析,客觀地全面鋪陳,由學生自行分析、領會,難啊!最令小婦人詫異的,為什麼DSE用選擇題能加強了解和認識中國?論文形式和背誦內容毫無關係,兩者黐咗邊條線啊? 最後要代中史教師多謝該作者,他也擔心教師會觸犯《港區國安法》,建議教育局撰寫課程大綱時,將中國近代史寫到改革開放為止,又提議為教師提供教學材料,避免教師誤用敏感材料。有心人也,功德無量。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