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樂天地:父母是否命中注定地不能當子女的運動教練?

「 明明我是為他好,他卻良心當狗肺」、「 為何我子女如此頂心頂肺」、「 點解我叫他做一他硬要做二」「教練一句好過我說十句」……正所謂「忠言逆耳」,很多家長向我表示,在球場上很難教導孩子,不教由自可,一教反而有反效果。孩子往往在場上唱反調,全心作對,很多時候反駁話:「你都不懂﹗」 ,令很多家長頭痛不已。 有些成功的球員,教練都時由父母擔當,因為父母是子女成長中的最長陪伴者,如果能夠兼任教練一職,當然是理想,但如果想避免有反效果,要注意以下幾點。 切忌過份急進要求太高 由於「望子成龍」的心態, 在家長眼中自己的小孩永遠是「最好」的,所以往往家長的要求都是太過急進,而且往往都拿別的對手作比較,令到小孩壓力百上加斤。 教練由於多接觸不同的學員,所以觀點與角度會比較客觀,因材施教,建議都會較球員所接受。其實所有進步都不能一步登天,每個階段小孩都有不同的學習速度,應該循循善誘,達致循序漸進的效果。 訂立目標 定時檢討 應與子女一同定立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而不是家長單方面的期望,而且加以定時檢討,以目標對比努力為檢討準則,再作出適時調整。 短期目標要以一至兩個月內可達成的為宗旨,不要定得太難,多數會以只差一步便達成的目標為主;中期目標便是要以一些需要持續努力才可達成的目標為依歸,會比短期目標更長遠更難達到,但同時亦可預期達到的;長遠目標便是個人對將來的志向和展望,正所謂「成就不比志氣高,有一個遠大的志向能讓球員保持最佳的自我推動力。 運用「三文治」式溝通方法 很多家長和兒女在球場上溝通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在言語方面,每當見到兒女的不足之處便直說批評,務求來一個當頭棒喝,結果弄巧反拙,而「三文治」的溝通技巧主要是將球員需要改善的內容夾在中間,前後都加一些可取之處和讚美的說話修飾,這樣便能夠令球員較容易接受意見。 風趣幽默 笑容滿面 學習不外乎學習趣味,如溝通時能應用風趣幽默的言語,再加上親切的微笑,信相就是打開隔膜的鎖匙。其實不止在運動場上,如果家長在教導子女方面都面對難題,不妨參考以上技巧,就算不能在各專項興趣上當上專業導師或教練,至少也有機會能充當最佳引導者,助子女有更佳的學習。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父母應否觀看子女比賽

「手心冒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難」、「腳軟無力」……這全都不是絕症的症狀,而是家長看子女比賽的緊張心情,甚至有家長不敢進場觀看子女的比賽;有些家長卻緊張得站在場邊指手畫腳、喋喋不休,結果令子女壓力倍增,影響表現發揮。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壓力真是一樣十分玄妙的東西,它能令你比賽的表現更佳,亦能摧毀你所有比賽的狀態。曾在一個網球比賽當中,見證一個自信十足的小孩,戰績彪炳,因比賽時爸爸站在旁邊,喋喋不休,小孩每打輸一球就望爸爸,結果最後賽果強差人意,輸了便大喊一場,反而對手是越級挑戰,沒有心理包袱,所以越戰越勇。究竟家長站在什麼位置或用什麼的方式支持打氣,子女才能有最佳表現呢? 應該以努力的表現作出正面鼓勵 其實站得遠或近都不是重點,反而關鍵是在行為與打氣動機,家長盡量避免一面倒只為自己的子女得分而打氣,就算他們失分, 而對手的失誤亦不應大聲拍掌, 專注在他們的努力而作出鼓勵,令他們知道即使面對挫敗和對手的猛烈氣勢仍能勇敢面對站穩陣腳尋求反擊的機會,甚至對手做出一些漂亮絕頂的得分, 亦需要作出讚賞; 那樣並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而是鼓勵自己子女尋求更佳的狀態去擊敗對手,並不是心存僥倖希望對手不小心失誤而獲勝。 不應作出指導或控制小孩比賽 首先大部分網球比賽都是不容許任何人作出在旁指導,所以亦稱得上是最孤獨的運動,雖然有些運動容許教練在場邊指示,但是如果是家長的話就盡量避免,因為他們一般都比較著緊自己的子女,容易作出過量和不客觀的指示,反而令孩子出現混亂的狀態。 其實各項運動比賽場上對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要求甚高,而觀眾也有責任保持尊重各方運動員的立場, 一場精彩的賽事,有賴專業的觀眾做就,很多時候觀眾的鼓勵就是運動員的動力, 所以家長在為自己的子女打氣時,亦應尊重和欣賞對方的努力, 正所謂識英雄重英雄, 何況比賽又不是得一場,古語有云「勝敗乃兵家常事」,不應以輸打贏要的態度面對輸贏。 與子女比賽中齊努力 其實觀眾也是比賽一部分,而家長也有責任努力做好觀眾的角色,令到比賽發展得精彩,我亦鼓勵不敢看子女比賽的家長嘗試現場觀看賽事,為他們多作正面鼓勵,有至親的打氣,孩子必定加倍精神,見證孩子們努力的成果,不在乎輸贏,只在乎享受在比賽中竭盡所能的精彩每一刻。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如欲擁有 就必先失去

2019澳洲網球公開賽正式展開,六屆冠軍得主今年正尋求三連冠兼衛冕37歲的費達拿,雖然在16強不敵年僅20歲的希臘新星西西柏斯,但職業生涯至今累積20個大滿貫錦標,他在網球壇上的成就與貢獻是無可置疑,較早前他接受CNN的訪問,談起多年前意外離世的恩師,透露仍然十分掛念他,更忍不住得當場哽咽落淚。 訪問中談及17年前在南非度蜜月時遇上交通意外而喪生的教練Peter Carter,對他影響極其深遠,正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那種失去至親的感覺對費達拿來說猶如像昨天發生的事,主持人問他認為恩師會如何看自己的成就,費天王失控哽咽:「對不起……我仍然很想念他。我希望他會感到驕傲。」 費達拿表示:「我想,他不會希望我浪費天賦吧;他離開人世,好像喚醒了我,然後我開始非常努力地訓練。他真的是我生命中一個超級重要的人。」在他教練意外離世後, 一直對那份啟蒙之恩念念不忘,更開始懂得關懷身邊的人,訓練變得更加刻苦耐勞。結果在一年後的夏天,他就在溫布頓奪取個人首個大滿貫錦標,為他職業生涯的光輝歲月寫下了序章。 讓小孩學懂共享、關懷與責任 現今環境比以前生活富庶,生活空間也較以前寬敞,很多小孩從小就擁有自己的房間,很容易就會活在自我的世界當中,不像從前那樣要和兄弟姊妹分睡上下格「碌架床」; 既不用共享空間和物件,亦甚少顧及他人的感受,兼且家長越來越遷就小孩,令他們變得比較自私、不懂關懷,而且缺乏責任心。 很多「小孩」初次要與人共享空間的時候,更是結婚之後的第一天,初次正式踏出房門口,初次要學習遷就別人和照顧別人,初次與別人共享房間和物品……很多很多的第一次; 可能到最後發覺根本就不懂得遷就別人,甚至不能與人共享空間,以至到離婚收場。 雖然像費達拿一樣的經歷,不是每位小孩都能有機會親身體會,但是至少家長能讓小孩承受更多的後果,減少過份保護,適時放手,就算未能有如失去至親般的震撼喚醒,亦能讓他們意會到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不是必然,不要等到真正失去時才懂得珍惜。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有運動習慣的父母 孩子的學習能力越高

「只顧玩手機對其他事物不感興趣」 「學習意願持續偏低」 「讀書時間愈多卻愈沒效率」…… 孩子集中力不足、學習能力低,都是令家長煩惱不已的問題, 正所謂「養兒一百日長憂九十九」,很多家長願意不惜工本聘請專家,為孩子解決學習障礙問題,但又有多少家長知道,原來養成良好運動習慣,能夠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運動力=學習力 據我觀察有運動習慣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學習能力都比一般的孩子較高,有運動習慣的家長,順理成章亦會從小培養孩子做運動。有研究證實,孩子12歲前多做運動,有助提升腦神經功能,能讓大腦、神經與肌肉互相串連,而且: 1. 運動更可提升手眼協調、活用身體感官,讓孩子手腦並用,左右腦平衡發展,增強專注力。 2. 運動時產生的血清素、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可增強記憶力、穩定情緒、提升學習質素。 運動提升孩子的三大學習元素 很多運動的技巧動作極為仔細,孩子在學習每項運動時,有不同的汲取技能技巧,從技能獲得的循序漸進過程當中,增強三種不同的學習元素: 1. 肢體感應:透過肢體感應,如帶領孩子做動作,重複不繼嘗試,從而提升學習敏銳度和努力不懈的精神。 2. 言語接收:透過語言對孩子講解,他們要在腦海中將文字轉化為動作影像,再付諸實行,然而當中對集中力要求甚高,提升理解能力。 3. 觀察學習:訓練時很多時孩子都要觀察示範,從而學習一些較複雜的動作,提升觀察力。 運動能培養出堅毅不輕易放棄的孩子 從運動心理學來分析,透過一些邊學邊玩的運動,能提升孩子對學習新事物的推動力和集中力,更能提升情緒控制指數,孩子思想亦都較正面。 運動不只能幫助小孩,也能幫助家長解決運動不足與壓力等問題,透過親子運動,促進與子女之間和諧溝通,更了解子女性格,為他們的將來作出更正確的選擇。如想你的孩子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現在就坐言起行,以身作則「動起來」吧!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小朋友的慣性依賴 成為成長的最大障礙

在一所診所裏,聽到以下母親和仔仔的對話。 媽媽說:「仔仔,你今晚想吃什麼?」 仔仔說:「我想吃薯條。」 媽媽即時反應:「你咳不可以吃薯條,你是想食飯的是嗎?」 仔仔再答道:「我想吃薯條。」 媽媽開始加重語氣:「不是,你想吃飯是不是?」 …… 如是者擾攘了大概一分鐘 仔仔終於答:「對,我想食飯。」 聽來這好像一宗風趣的笑話,但為人父母,這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處境,可能屢見不鮮,既想給孩子自由,亦想他們懂事地作出適當決擇。其實在這事件上沒有人錯,母親因為孩子生病而不讓他吃薯條,而孩子說出自己的意願,只是母親還可以有更妥善的處理手法,然而這種「假民主」究竟對孩子又有什麼深遠的影響呢? 慣性假民主 造就慣性依賴 近來在我的課堂上發現越來越多這類型孩子,他們無獨有偶地都有兩種特徵: 1.當在球場上每犯錯打失一球,眼睛便立即尋找教練或家長的縱影,恐怕會被人責備,而並不是第一時間自我檢討過失,然而當沒有人責備時,便對過失輕輕帶過,自我改善的心態十分薄弱。 這種慣性依賴,是由於家長或教練在平時孩子在自由發揮時,每當犯錯後便過早採取高壓政策,很快便介入將認為正確的做法與答案硬塞給孩子,甚至直接幫孩子完成更正或解決問題,剝奪他們思考、分析與及自我矯正錯誤的機會。 2. 通常這類孩子面對困難時,會輕易放棄,不善於深層思考。當我在課堂上用反問的方法來幫他們解決問題時, 縱使我給了多少的提示也好, 他們總是很快便回答「不知道」或「無辦法」。基本上有慣性依賴的孩子,在比賽場上競爭力並不高,有部分亦因時常要留意家長的反應,而導致時常分心,做任何事亦事倍功半。 開放式問題有助建立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父母應在安全情況許可下,可嘗試多讓孩子獨立思考,在不同的問題上作決定,父母應以更大的耐性,給孩分析每項抉擇的後果,多加指引,在可接受的情況下嘗試讓孩子承受後果(不論好與壞)。父母亦可以設立不同的情景,多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不是只有對與否的問題),來讓孩子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尋找最合適的方案,建立自信心。 我明白「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但父母總不能無時無刻也在兒女身邊,要做到以上種種的方法並不困難,關鍵在於時間和耐性,能及早發展孩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有助提升將來的競爭力。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解開外國小朋友的體能比較優勝的迷思

在網球比賽場上,外國選手往往比亞洲選手的體能佔優,甚至有壓倒性的優勢,就此曾請教來自西班牙的香港網球總會體能教練,問他是否認為外國小朋友是天生「骨格精奇」,還是「內有乾坤」。他論道除了遺傳基因影響外,不覺得外國小朋友的體質是天生優異, 反而最大的因素與小朋友的生活習慣和學習背景有關。 外國的小朋友基本的功課不多,也沒有補習的理念 他說西班牙的小朋友放學第一件事便是到公園裏跑,而通常他們的公園是有很多小山丘, 每天放學也在跑山攀石;反觀大部分香港的小朋友放學第一件事便是回家趕功課、溫默書或準備測驗考試,更有些學校為了騰空更多時間準備測驗考試,而取消體育課堂,甚至有些小學生放學更加要應付各科各樣的補習。 這種「集中火力」於學業的風氣,令香港的小朋友「遠遠拋離」世界衞生組織對學童及青少年每周應有五日以上、每日六十分鐘的中度運動的建議。 所謂體能其實是建基於好的身體協調能力 由於香港小朋友功課繁重,放學後甚少運動,令身體的協調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發展,身體的協調能力最佳的建立歲數是在十歲之前,要發展得好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小朋友多跑動多跳躍, 只要跑步跑得好,心肺功能及柔軟度便自然好, 將來在各類的運動技巧上也能輕鬆掌握。 新陳代謝差,讀書難集中 可能各位家長也在想,我又不是要小朋友成為職業運動員為,當然是要以學業為重,為甚麼要那麼緊張體能有沒有好好地發展?其實體能反映新陳代謝及腦部血流,即如果體能不足,腦部血液循環就不夠暢通,令集中力下降, 持之以久長大後更有機會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高血壓,所以無論你將來是不是要讓他們當運動員,小朋友的體能亦同樣重要。 可參照新加坡考減少試制度 新加坡教育部將在未來3年,逐步取消中、小學部分年級的考試和計分評估,調整中小學的評估制度,目的是降低對學業成績的過度偏重,減少學校計分測驗與評估考試次數,好讓校方得以騰出更多時間,更全面地栽培學生。 如果香港也能參考減少功課或考試,小朋友有更多的時間讓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定能進一步提升體能,建立好一個健康的身體來應付將來各樣的挑戰。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吃什麼食物和做甚什麼可以幫助孩子長高?

有一天,我和一位男孩網球員的家長在球場外對談,正在惆悵男孩個子長得並不高大,而且偏瘦削的體型擔心會阻礙將來的網球發展,因為網球運動除了戰術運用之外,亦十分講求力量和速度,矮小的個子無疑在網球的優勢上會大打折扣,尤其是在發球。 我想天下間絕大部分的父母一談及子女的身高,都會刺激到他們的神經,擔憂將來的孩子會不會「高人一等」,那麼要讓他們吃什麼才能有助於身高生長呢? 孩子要長高,關鍵的營養在於: 1. 蛋白質 2. 鈣質 3. 礦物質鎂和鋅 4. 維他命A、C及D 1. 蛋白質的主要功效是建立及修補肌肉、骨骼及各部位組織,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蛋白質會導致發育遲緩,令骨骼和肌肉萎縮。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包括:肉類、海鮮和奶類等動物性食品含蛋白質豐富;以及豆類、穀類及核果類也可獲得蛋白質。 2. 牛奶有豐富的鈣質是眾所周知,鈣質則是骨骼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可促進骨骼成長和骨質密度。每天喝1至2杯牛奶,是讓孩子吸收鈣質的好方法。另外多吃豆類製成品、乾果、蔬菜、魚及海鮮,也能有效讓孩子吸收每日所需的鈣。 3. 礦物質的儲存幫助骨基質強化骨骼,因此礦物質是孩子發育時期不能缺少的元素。如果缺少礦物質鋅,會令孩子生長及發育緩慢,免疫力降低。另外,含豐富鋅的食物有肉類、奶類、蛋類、穀麥類 、海產、豆類。 鎂則可堅固骨骼和牙齒,製造蛋白質,幫助心跳調節及神經系統傳導功能。多吃深綠色蔬菜、全麥穀類、肉類、豆類、果仁、糙米、香蕉, 都吸收豐富的 礦物質鎂。 4.蔬果含有大量纖維、維他命、鉀和葉酸,維他命A能促進骨骼與組織的發展、增強免疫力,可從胡蘿蔔、菠菜、地瓜、南瓜、芒果、西瓜中攝取。維他命C有助膠原蛋白形成,也是骨基質中膠原蛋白的重要成分,而攝取維他命C可以促進腸到對於鈣質的吸收。維他命C可以從橙、奇異果、番茄、梨等中吸取。維他命D是另一個令骨頭強健的營養素,除了可以由牛奶和鮭魚、鮪魚等魚類中獲得外,每天曬10至15分鐘太陽,人體便可以自行製造維他命D。 小孩長高小貼士 曾經教過一位12歲的小女孩,身高已有5尺6寸,年紀輕輕已接近到達成年人的高度,我問她增高的秘訣時,她輕描淡寫的答我沒有什麼特別,只是每晚準時8時半便上床睡覺。 當我聽到這個答案時的反應相信同大家一樣, 懷疑地反問「有什麼可能做得到?」, 以香港的急速生活節奏,很多家長下班回到家中已差不多8時半,以及在孩子繁忙的功課溫習時間表下,要8時半準時上床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這是一個切切實實能讓孩子長高的案例。 想小孩長高就要把握睡眠時間 雖然每個人的身高七成取決於父母的遺傳基因,三成靠後天,而後天當中影響最大的,原來就是睡眠時間,比起運動和飲食更為重要。有研究指出,在睡眠時生長激素分泌最多的兩個時段,分別是晚上9點至第二天凌晨1點,生長激素的分泌量達到最高,是日間的5至7倍。另外,早上5時至7時,也是另一個生長激素的小高峰。如果要長高,便要好好掌握這個兩個睡眠時間段。分泌生長激素會在深度睡眠的時候才會發生,就是在小孩熟睡70分鐘後才會分泌。然而越遲睡,分泌生長激素則會越少,對孩子的身高就越不利,所以就算生活節奏多麼的急速、多麼的繁忙也好,如果想小孩長高,充足和適當的睡眠是不可或缺的。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生男定生女好? 從運動員方向探討 教導男女小孩的分別

「生育睇彩數?」每個人計劃生育之前都會考慮生仔或是生女好,但是在管教方便就不能看彩數了,正所謂男女有別,男孩子和女孩子的管教方針亦大有不同,現在我們不妨試從不同性別的網球員心態與性格特質角度出發,去探討一下男女孩子的差別。 男女性別特徵亦會影響他們的運動表現 由於發育階段有所不同,在網球這項運動女性運動員的成熟期一般都比男性運動員的較早,除了在發育生理因素的影響下,其實在心智方便女孩子亦都會比男孩子較早熟,除了生理和心理因素之外, 不同的性別特徵亦會影響他們的運動表現。 從一些初學網球比賽的年輕球手中分析出男女孩子的性格: 女孩 男孩 不經思考只管打 先思考後打球 球路思考比較少 球路比較多變 頭三四球波是她們的取分關鍵 面對壓力困難時會選擇硬碰硬 當面對壓力時會選擇較簡單的抉擇 傾向改善自己弱項 喜歡加強自己強項     從打球上的抉擇中,可以分析出男女孩子在性格上的特徵: 女孩 男孩 對批評比較敏感 (尤其是和女孩子比較) 喜歡競爭 不可以將自己和失敗分開 將自己和失敗分開 當他們開心的時候進度亦較理想 能在不受情感影響下取得進度 較易受家庭壓力影響 較少受家庭壓力影響 由於男女孩的性格上的不同,所以身為教練亦要有適當的調整,面對女孩子時,很多時候都要從她們的感覺出發, 如果你能夠體諒和照顧到她們的情感的話,她們的表現會突飛猛進 ; 相反男孩子性格驍勇善戰,永不言敗的性格可謂司空見慣,如能適當有效地提升他們的鬥志,相信取得成績也是指日可待。 作為家長了解自己子女的性格固然重要,但如果能有效分辨得出男女孩子性格上的分野, 相信在管教上亦能事半功倍, 當然凡事亦有例外,所以最主要都是透過耐性去觀察和分析,來引導自己的子女發展。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為發展右腦 逼孩子用左手打網球?

在一個網球訓練班上,有一位家長帶小孩過來學網球,第一堂家長便對教練說,他的小孩是用左手打球。起初教練都不以為意便開始教他用左手打球,但漸漸發覺他的左手並不靈活,更開始和他交談,發覺他原來平時慣常是用右手的,下課時便向家長詢問,家長解釋醫生證實小孩右手有傷,所以改用左手學網球,但其後的訓練中教練發覺小孩右手亦沒有家長所講的傷患,但還是繼續維持用左手打球,在追問之下發覺是小孩的父母迫他用左手打球,目的是訓練小孩的右腦。 運動訓練中鍛鍊左手來刺激右腦發展,究竟有什麼好處與壞處? 聽落好像又是另一個「怪獸家長」的故事,但是故事發展喜出望外,孩子進度理想,左手打球漸趨成熟,而且對學習打網球的過程也十分享受。 究竟家長對小孩做的事是錯或對?然而訓練左手對發展右腦是真的有幫助嗎? 我們暫且先不要談論對與錯,就讓我們先探討在運動訓練中鍛鍊左手來刺激右腦發展,究竟有什麼好處與壞處。我們的大腦分開左右兩邊,左邊的肢體由右腦控制,右邊的肢體由左腦控制,而左右腦卻掌管不同功能:左腦主要負責數學、 邏輯推理、文字語言、說話語言和科學研究;右腦則控制想像力、洞悉力、立體圖像、藝術觸覺和音樂天份。 一個正常人是不可能只激發右腦而不讓左腦知道,除非將中間的纖維束剪斷。 雖然有很多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出色的科學家、藝術家、演員和運動員都是左撇子,左撇子在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甚至改寫世界, 並且透過訓練左邊肢體,的確有效能開拓右腦具創造、直覺感觀及分析思維的潛能,那正是能在人類生活中鶴立雞群能力;但是亦有專家指出大腦雖然分成左右腦,卻不是獨立運作,人的大腦兩個半球中間有厚厚的纖維束相連,叫作胼胝體,訊息從右到左或左到右來往非常密切,交換得非常快。一個正常人是不可能只激發右腦而不讓左腦知道,除非將中間的纖維束剪斷。 由於兩邊的腦部需要互相合作,所以訓練右腦的說法常會被看成較為商業化: 但兩種說法誰是誰非都好,正所謂「 養兒一百日長憂九十九」,很多父母都願意付出較多的金錢來訓練小孩的右腦,畢竟就算無效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壞處。 有時孩子成長也有他們的順流,但總不能完全袖手旁觀置之不理,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一切隨心不要讓小孩有太大的壓力便可 其實香港的小孩的成長已到了一個水深火熱的階段, 有很多家長有各自各不同的做法,同時亦有很多其他的家長評論這些做法的對與錯, 生活壓力讓我們習慣地硬要將一些比較另類的做法套上錯或對的標籤, 要標籤化那些是「怪獸家長」那些是「優等教育」,何不客觀地由孩子出發? 甚麼方法也不緊要,只要對孩子有利而無害,不要令他們承受不必要的辛苦,有時孩子成長也有他們的順流,但總不能完全袖手旁觀置之不理,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一切隨心不要讓小孩有太大的壓力便可以了。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因為聽不見 便聽不到放棄的理由

在頂尖的網球賽事裏,球員除了根據對手擊球姿勢去判斷來球方向,經驗越豐富的在這方面就更強;原來,對手擊球所產生的聲音同樣重要,尤其是接發球的時候,球速高達二百時速公里屢見不鮮,職業球員很多時候是靠對手球拍與球產生撞擊聲和摩擦聲較多來預判來球的路線,決定第一時間的反應動作。 失聰少年 站穩網壇 2018雅加達亞運的網球四強賽事,韓國20歲選手李德熙(Lee Duckhee)激戰兩個多小時後,最終不敵於上屆美網青年組冠軍的中國18歲小將吳易昺, 奪得銅牌。賽事的焦點是贏得銅牌的李德熙,是一位先天失聰人士,兩歲時接受醫院一次正式檢查時,確診他天生就失去聽覺;成長之路上,無論對李德熙本人還是他的家人都是苦不堪言。但是這位網球鬥士成績的並不簡單,在2016年他的世界職賽排名已經殺入第143位,他的技藝高超,而且最令人佩服的是他是第一個能在職業網球界表現如此出色的聽障者,很多網壇人士仍然驚訝,沒有聽覺的他竟能夠成為一個成功的職業球手。 輸在起跑線,贏在後天努力 失聰球手李德熙。(ETtoday新聞雲) 李德熙雖然有這個先天缺憾,但父母仍然堅持他要融入主流社會生活,棄學手語,學讀唇,由特殊學校轉到主流學校上學,希他日能夠好好照顧自己。李德熙在7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因看到親戚打網球而感興趣,之後便一試愛上了, 而他的父母知道他對網球的一見鍾情,決定培育他成為一位職業球手,好讓他將來能夠養活自己,網球亦是一項個人運動,至少避開團體運動時溝通上的障礙, 於是父母便四出尋找教練,而一開始便跟教練說他們不是來玩玩看的, 請教練如正常球手般認真對待他,如發現他沒有天份,他亦會全身而退。 結果李德熙成績令人喜出望外,由於天生聽不見,他在比賽場上亦遇到很多的困難,如不能夠聽見司線員的判決,常要看觀眾的反應來判斷球已經出界與否, 由於聽覺問題常與主裁判發生溝通上的誤會,亦被觀眾取笑……等等。 李德熙知道自己不能用聽音來分辨出各種擊球的特性,就要更加細仔地留意對手的擊球動作,由準備姿勢到收拍動作都要全程用視覺捕捉,他說:「我從來沒聽過聲音,這為我網球生涯帶來劣勢,但我從來沒有氣餒。」這份堅毅不屈的精神也令世界冠軍的拿度感動。 因為失去 所以更珍惜 現今社會生活孩子應有盡有,接受的盡是優質的高等教育,資優教育底下IQ高EQ低的孩子屢見不鮮,遇到挫折便輕易放棄。李德熙因為先天失聰,成長階段遇到重重難困,但沒有因為這樣自怨自艾,反而更努力不懈地過正常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夢想,遇難困不放棄不氣餒是他的成功之道,值得「活得豐盛」的我們借鏡。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