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育兒記:日本停課 家長震驚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仍未得以控制,香港、台灣也相繼停課,上星期日本的小學、中學和高校也開始停課,不過這個決定卻受到日本人猛烈抨擊。 話說早於2月26日,北海道、千葉縣的市川市,以及大阪府透過互聯網,各自向市民宣布由於疫情不斷擴大,位於當地的公立幼稚園、小學、中學及高校也將於2月28日起停課。到了2月27日黃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突然於電視直播中宣布全國小學、中學、高校也會由3月2日起停課至大約4月5日,直至新學期開始。發布後電視台隨即在街頭訪問了不少小學生家長,大部分也大為震驚,由於他們是雙職父母,不知道該由誰來照顧小朋友。電視更訪問了一些校長及教師,他們說對停課的安排也一概不知道,並開始擔心畢業禮的安排。 對新病毒不認識 以為孩子不會中招 為何日本人對停課反應這樣激烈?首先,最大原因是日本人對這個病毒不認識,我身邊有不少媽媽朋友仍然覺得這個病只針對長者,小朋友不會中招,認為政府停課是小題大作。由於日本政府從來沒有向國民解釋這個病毒的嚴重度,電視上仍有不少醫生或者專家將新冠病毒跟流感相比,所以國民得到的資訊紛紜,不像香港有袁國勇醫生或何栢良醫生有公信力的人物跟市民交代情况(不少日本人在Twitter說政府是有心隱瞞),導致全民資訊不一。第二,日本不像香港、新加坡一樣有工人姐姐,而祖父母又住在偏遠地區,這裏不少學生放學後便會直接送到課後班,然後等父母放工一同回家,所以對於雙職父母來說,停課真的是一個大難題,再者日本很多公司也不像香港一樣可以在家工作,所以我的朋友也要向公司取大假照顧小朋友,還要覺得公司批假已是「皇恩浩蕩」。第三,政府跟學校欠溝通。3月是所有學校比較忙亂的一個月,因為這個月有不少畢業旅行、結業禮、預備新學期等事宜,然而校長、教師事前對停課安排毫不知情,只有一天時間準備,對於樣樣按部就班的日本人來說,真的有點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小學中學高校停課,那幼稚園呢?幼兒可是照常上課啊,安排極度奇怪! 幼稚園可照上課 安排極奇怪 日本人不夠口罩,醫護人士要翻蒸口罩,檢驗病毒設施不足,隔離制度失衡等,聽罷完全不像我生活多年的日本。日本Twitter每天也有網民發帖,問及如果今年不是奧運年,安倍首相對控制疫情會否做得比較好,從而不需要有盲搶廁紙、即食麵、意粉等情况出現?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新手媽媽,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http://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4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日本人也買不到口罩

空空如也——日本也出現口罩荒,貨架上空空如也。(作者提供) 說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日本人感覺不像香港人那麼緊張。上星期的日本,街上還不是那麼多人戴口罩,跟日本媽媽談論今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很多日本媽媽仍覺得情况不太嚴重,只是跟流感差不多,只知道這個病是由中國傳過來,所以會盡量減少到旅遊區,如銀座、新宿、迪士尼等。 睹公主號疫情 驚覺病毒如SARS 當我跟她們說起香港的情况,她們才明白為什麽我要每天幫兒子戴上口罩。到了這個星期,看到鑽石公主號的情况日漸嚴重,累計有二百多個病人呈陽性反應,也看到日本傳媒開始擔心社區爆發,日本媽媽今天跟我說,原來這個病毒跟SARS一樣,才發現事情跟流感大不同,可是跟很多日本人一樣,當她們這個星期發覺新病毒的嚴重性,想為家人買多盒口罩的時候,卻發現全部口罩架上空空如也,每次當我聽到有媽媽說買不到口罩,我也有點慚愧。 口罩是日本人必需品 香港人曾經歷SARS,大家聽到這個詞也會起雞皮疙瘩。當時我還在讀中學,記得學校在停課前後也有充裕的口罩派發,更曾經派過N95「豬嘴」口罩叫同學戴上,當時大家仍互相取笑「豬嘴」多醜。想不到17年後,一罩難求,一「豬嘴」更難求。這兩星期,相信香港人說口罩的次數,比什麼也要多,知道香港人購買口罩處處碰壁,這裏大部分的居日港人也跟我一樣,不想家人連夜通宵排隊,也會幫忙親友買口罩,不過每次買的數量也是一盒起兩盒止,每當有親友告訴我要20盒的話,我也會即時婉拒。 大家可能在這些非常時期才會戴上口罩,但口罩可是日本人的必需品,他們感冒會戴,怕被感染會戴,花粉季節會戴,不化妝會戴,怕大風也會戴,因為以上種種原因,他們也會定時定候購入口罩。可惜因為不少內地及香港代購來「爆買」,現在日本人也很難買到口罩,除了要限買之外,也不難在藥房開門前見到不少老人家在藥房前排隊攞籌買口罩。 當我們不斷謾罵水貨客如何爆買我們的奶粉時,我們也要記得購買自己數量的口罩便好了。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新手媽媽,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http://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1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摺紙摺出創意

自從MJ在日本幼稚園上學,他便愛上了摺紙,每天他也可以無休止地摺紙,一日摺上二三十個紙飛鏢、動物、交通工具等,千變萬化,每當他完成一個製成品,也會自豪地拿給我看,他的摺紙技術已經遠超媽媽了。 日本從小教摺紙 摺紙(origami)是日本的國粹,這裏差不多所有幼兒園或保育園也會教小朋友摺紙,在兒童館也不難看見一班班小孩子圍在一起摺紙。坦白說,我自己的摺紙技術非常皮毛,只懂摺船摺飛機。當我到MJ學校見學(參觀)的時候,見到他的幾個老師真的只需兩三下手勢,便能摺人、摺蟲、摺兔子等,學生說什麼他們好像都會摺,有求必應,我好奇問他們為什麼會如此厲害,他們紛紛說自己也是幼稚園時期日日摺紙,成了興趣後便再慢慢鑽研,謙虛地說這裏大部分媽媽其實也可以。 廉價玩具學安靜 練空間感 園長先生看見我對摺紙那麼有興趣,便一邊跟我摺紙一邊聊天。他認為摺紙其實對小朋友的發展很重要,第一摺紙成本低,大家只需要到100日圓店買一包紙,便有齊所有顏色,是所有家庭都可以負擔到的「玩具」;再者,摺紙不像其他玩具需要很大地方,或者佔用很多空間,小朋友隨時隨地也可以摺紙,等車時可以摺,在餐廳等食物時可以摺,讓小朋友可以安靜等待。 日本小朋友不像香港小朋友要3歲便開始寫中文字,他們到6歲才開始寫漢字,而摺紙除了可以訓練小肌肉發展,也能鍛煉空間感,對日後執筆寫字也很重要;不過我自己認為摺紙能鍛煉小朋友的創意,雖然摺紙有它自己一定的步驟,但小朋友可以加加減減變出自己喜歡的作品,例如MJ喜歡忍者、飛鏢,老師知道他的興趣便讓他用多個飛鏢串成一個聖誕環。 大家也認同日本人創意無限,踏入日本幼稚園後,我才發現這是緣於他們讓幼兒有足夠的空間和玩樂時間去發展創意,可能有人覺得花一日摺無限飛鏢很無聊,我自己卻很欣賞。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新手媽媽,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http://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8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孩子台上一分鐘 媽媽台下十年功

一年一度的聖誕表演終於結束,辛苦一眾老師之餘,也辛苦了一班媽媽。 由於我們應該也會留在日本一段頗長的日子,所以希望MJ學習日文,融入日本文化。今年我們便安排他在日本的幼稚園讀書,今次也是我們第一次在日本幼稚園參加聖誕party。日本幼稚園一向不需要小朋友無時無刻讀書寫字,反而主攻美勞、圖書、體育、音樂等,所以MJ早於10月已經開始為聖誕表演綵排。以往的表演只是唱一首簡單聖誕歌,加一些簡單的舞步而已,但今次MJ竟然不只要表演聖誕歌,而是跳一首兒歌及一首流行曲,分別長4分鐘及5分鐘之久,所以他要記住一共9分鐘的舞步。不過,體育一向是我仔的強項,所以對他來講跳兩首歌都完全無難度。表演時看見全班日本同學也非常投入,也非常合拍! 12月表演 10月開始排練 不過,精彩的演出除了有小朋友表演外,還有一眾媽媽的演出。俗語有云:「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幼稚園的PTA早於開學不久已經開始討論聖誕party的表演,最後經過多次會面商議,決定用日文故事書《很餓很餓的毛蟲》中的一首歌來表演。如果大家有看過這本書,也知道毛毛蟲要吃很多很多食物才可以變成蝴蝶,所以家長也要開始預備很多很很多的道具。有些家長說自己比較擅長畫畫,有些則擅長針黹、擅長手工,然後每人選擇自己的興趣去設計自己負責的道具,並且訂好完成的時間表。我跟另外兩個媽媽負責做蝴蝶,她們的針黹非常好,我只是幫手買布買裝飾而已。全部媽媽也十分認真地準備,同時每兩星期練習,練習時間也不比小朋友少。 媽媽們為聖誕表演各展所能 到表演當日,全部媽媽也穿上白色冷衫,等到小朋友表演完後,大家一同上台唱歌,當大家看到我們努力了多個月的成果,得到小朋友在台上的笑容,好像所有辛苦也值得。唱完後我們所有媽媽們也一同走到台下,跟小朋友一同跳舞,小朋友驚喜萬分。 經歷過今次的聖誕表演,感覺在日本當日本媽媽,真的少一點工藝也難,少一點時間更難,她們的投入程度真的令我佩服。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新手媽媽,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http://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4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東京奧運對環保關注

自1964年後,東京將於下年再一次舉辦奧運,密鑼緊鼓,看得出政府緊張的同時,電視節目也會不斷談論東京為在奧運上帶來的轉變,慢慢帶領市民投入奧運盛事。 以前上marketing課,總會討論一個國家搞奧運的好處與壞處,好處是主辦國可以展現其國家的軟實力,同時在奧運期間因多了選手及家人而有經濟增長等;壞處便是主辦國為準備奧運場地、交通的龐大資金,以及以往曾經有不少主辦國最後也入不敷支,經濟漸轉蕭條等。作為一個升斗市民,我自己也觀察到一些好轉變,例如現在電車會雙語廣播,路牌也加上英文翻譯,原本預計2021年完工的維修工程也加快進度,高速公路為了想減少使用車輛調高路費等。 擔心外國人隨地丟垃圾 不過最近我看到一個日本的清談節目,他們在街頭訪問了很多市民,問他們緊張奧運嗎,最擔心奧運什麼問題,十個有八個日本人也擔心環保的問題,對比擔心國家的「後奧運經濟」,他們更加擔心奧運對國家的環境破壞。其中一個市民更詳細闡述千葉縣的滑浪比賽場地會嚴重影響海龜的產蛋情况,他更已經促請政府跟進,也有市民擔心多了外國人,隨地丟垃圾的情况會增加。看畢這個節目,我頓時有點自慚形穢,日本市民擔心的是整個社會的環境問題,而我只擔心跟金錢有關的問題。 用再生能源發電 大概日本政府也知道市民對環境的關注,因此製作了不少綜藝節目來說明奧運對環保的關注,例如日本是首個用回收金屬鑄造獎牌的國家,日本現時已回收了大約8萬公噸手機及電子零件,將廢料轉化成100%可持續發展物料,務求盡可能減少損害地球; 日本也盡量在比賽場館及選手村用再生能源發電,計劃在奧運場館大量使用氫能,而且日本連奧運的聖火都想用氫能點燃,2017年政府開始與豐田研發以氫氣來燃燒的聖火台與火炬,希望可以將液化石油氣取而代之,務求成為首個用100%再生能源電力舉辦奧運的國家。 看了一個綜藝節目,猶如上了一堂環保課堂,獲益良多,能長知識之餘也具娛樂性,香港人何時才能看到如此高質的綜藝節目呢?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新手媽媽,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http://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0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我的居日生存之道

這兩個月我的WhatsApp/facebook多了很多信息,特別是沒有聯絡好一陣子的朋友,話題也不外乎「你是怎樣去日本生活」。坦白說,我不是「inbox」便有很多移居/移民日本的資料,我對移民/移居的認知有限,但只有一些經歷可以分享。很多朋友也總愛說「你就好了可以走去日本」,其實我自己也經歷過不少辛酸,才找到在日本生活的小小生存之道。回想最初在日本工作我也十分不適應,到現在才找到自己的一個小小comfort zone。 助人會被罵? 不少人也知道我是因為追星(SMAP)才學日文,然後因為太愛日本,當年我夢想便是要留學日本,全面接觸日本文化。當時讀大學因為有很多不同國籍的朋友仔,所以感覺還不錯,只是覺得生活在日本很麻煩,周圍沒有垃圾桶,垃圾分類又多,想提款排隊等很久,冷氣又弱風等,但也不難適應。日本九成的大學生也會做兼職,當然我也不例外,很幸運我找到大學圖書館的工作,時薪高,待遇不錯,近宿舍又可以掙外快,我十分開心。有一次,我在圖書館的桌子上拾到一部電話(當年的非智能電話),香港人當年的習慣,一般也會打開電話查看通話紀錄,然後打給他的朋友,再叫朋友告訴他遺下了電話,我也按我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程序來做,那個人即時衝回來,拿到電話開心到跳起(當年要出一個手提電話不容易),我也很開心。然後我被館長招入房間訓話,第一,他說我沒有熟讀員工守則,所有員工也必須按守則辦事,不能「自把自為」,他還說我不能擅自打開別人的電話,是侵犯他人私隱的行為,他理解我是外國人,也說外國人也有自己的一套,當時才給我多一個機會。 最有趣的是,這件事發生不久,我又拾獲一部手提電話,這一次我動也不動,原部電話交還給館長,但據知從來沒有人來認領,但館長卻很滿意。這一次是我首次感受到日本職場上的文化衝擊,體驗日本人「按本子辦事」的文化。 受夠了辦公室政治 畢業之後,我也曾到一間日本公司工作,那是一間小公司,員工不多過10人,正好當時中國市場開放,他們需要懂中文的人,我便去當翻譯,全公司也只有我一個外國人。自己是一個大情大性的人,性格也比較外向,從來結交朋友也不覺得困難,在大學也有很多日本朋友,但原來在職場上不可以用上大學那一套。職場上,原來不可以向「同事」問太多問題,例如我只是問一些你在哪裏讀書,你父母住在哪裏等,「同事」都會覺得你越位,你只可以跟一些比較談得來的同事,去喝酒時才能問這些比較個人的問題。當時我真的覺得很不開心,因為單單同事也要分很多不同類型:談得上的、能說真心話的、要裝模作樣的等等,說錯了又會被標籤,又說我不懂「閱讀空氣」,所以最後我承受不來這些日本人的辦公室政治,才打道回香港,誰知最後自己會重歸日本生活。 不過這次回來後,我再不用踏上日本公司的職場,在國際學校工作感覺很不一樣,對我來說,國際工作環境比日本職場更容易適應,也開心多了!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再見了,小龜波波

除了香港籠罩着一片愁雲慘霧,我家也瀰漫一片哀傷的氣氛,事源MJ自己養的第一頭寵物剛剛離他而去,他每天也在悼念親愛的小龜波波,大放悲鳴。 「生死」從來也是一個比較困難的議題,最近他一個好友的媽媽不幸離世,這段日子我們對「死亡」也有不少討論,由於我家信奉天主教,跟他談及一些有關死亡的概念,對於4歲的他有一大堆黑人問號,天堂在哪裏啊?天堂跟地球有多遠啊?你去過天堂沒有?然後再說一些有關忌諱問題,更是困難。「為什麼不能提他媽媽?」因為朋友會很傷心啊。「那他媽媽死後放在哪裏?」在醫院。「那什麼時候火葬?」儀式過後。「什麼是儀式?」讓一眾愛她及想念她的親人和朋友跟她說再見。問題之多,我也有點招架不來。 藉着儀式說再見 人從來不能決定生死,萬物更好像冥冥中有主宰,MJ飼養了半年的烏龜波波剛巧也返魂乏術。 當天他如常在上學前餵牠,並摸摸牠的龜殼,發覺波波全身僵硬,動也不動,隨即他拿了波波給我看,我看見波波死了,但我選擇不在上學前跟他說,反而一直扮為波波檢查,再跟他說或者波波只是睡覺了,以免他因為波波死了後嚷着不上學。放學之後,他再檢查一下波波,我跟他說根據我這幾個小時不斷的觀察,認為牠已經死了,離開了我們,他不斷大哭,問我們應該怎樣處理波波,我便與他一同做了一張小牀給波波,然後跟MJ摺了一些花給牠,再在家裏的一個角落做了一個簡單的儀式,大概就是讓MJ說出一些感受,最後一家人一起祈禱。 其實以上的一切,也是小時候小狗離世時我媽媽跟我做的,我當時情緒很低落,但一直沒有哭,媽媽因為擔心我的情緒,徵詢了一些社工朋友的意見,然後跟我幫小狗做了一個小儀式,當儀式完了,我大哭了一場,情緒也慢慢地好過來。幸好老公也同意搞一場大龍鳳,雖然MJ還是非常傷心,但當儀式過後,他感覺好像釋懷了一點點,過了幾天,他更同意將波波埋在泥土裏。而這段時候我也不斷讀一些有關死亡的繪本給他聽,讓他知道死亡其實並不可怕,爸爸媽媽總有一天也會離開他,知道爸媽永遠活在他心裏就好了。 致仁慈的妳,妳也會永遠活在妳的寶貝心坎裏!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媽媽專屬共享辦公室

近年香港推出了很多共享辦公室,最近在日本也十分流行為媽媽們而設的共享辦公室,因為辦公室包含育兒設施,聽罷也覺得相當不錯。 日本媽媽重投職場新趨勢 我猜很多人也知道,日本普遍的媽媽也是家庭主婦,結婚生仔後不少女士也會選擇離開職場,全情投入湊仔生活。不過其實近兩年,日本愈來愈多媽媽選擇生孩子後重新投入職場,家庭事業兼備。據日本報章japantimes報道,厚生勞動省在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全日本媽媽之中在職媽媽的比例於2017年首次超越70%,當中大概24.7%是「正社員」(即長工),37%為「非正社員」,其他也有半職或自僱人士。 厚生勞動省認為更多媽媽投入職場,是因為愈來愈多公司會因應母親在家庭的需要,為在職媽媽在工作時間或地點等提供不同的安排;同時也因為女性可在產假後再領取育兒休假,待孩子1歲多才重投職場,好讓媽媽有多些時間照顧子女或家庭需要,吸引更多女性重返職場。 我當過全職媽媽,現在做半職媽媽,有工作其實真的比較適合我。 相比我於2014年生MJ時,當年身邊也有不少全職媽媽,現在卻發覺不少日本媽媽也開始做兼職,可能是在小朋友上學期間到附近的便利店或是超級市場打工,按自己合適的時間工作幾小時,掙些外快之餘,也可以與世界接軌,兼可以在小朋友放學後照顧他們,不會因為工作而忽略家庭,一舉多得。 辦公室設有育兒設施 我有個台灣朋友跟我一樣是前記者,嫁到來日本後也不時會幫報章雜誌做訪問。她剛剛在6個月前生了孩子,從懷孕起她便在家工作,但有在家工作經驗的媽媽們應該也明白,在家其實真的很難工作,除了在孩子午睡的時候可以偷些少時間來工作之外(更要在沒有家務的大前提下),當孩子睡醒後根本不能工作。於是她嘗試到最近受熱捧的媽媽專屬共享辦公室,她跟我說這些辦公室既有齊一切辦公室的需要,亦有齊所有育兒設施,並有合資格的保育員照顧你的子女,感覺猶如一所保育園。媽媽們可以選擇自己餵食或隨時入「保育園」餵人奶,不用擔心因為工作而要孩子戒人奶這個問題,讓媽媽們可以安心工作。而且價錢也非常相宜,每小時大概1000日圓,而「保育園」也提供一系列的讀書、做圖工、玩沙等服務,非常吸引。我的朋友更誇張說這裏讓她重拾自己,走出全職媽媽的陰霾。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短暫的「分離」

此時此刻,我正獨自坐在倫敦Convert Garden的一間咖啡室內,一邊聽歌一邊打稿,再呷一口Earl grey,享受着這刻寧謐的時光。對上一次真正享受屬於我自己的私人時光,大概已是未生MJ前。 媽媽倫敦讀書 暫別兩周 今次由於我要來倫敦上兩星期課,婆婆只好自告奮勇幫我照顧兩隻嘩鬼,好讓我能專心上課,順利畢業。MJ自出世而來,也是由我一手一腳湊大,所以感情也特別深厚,4年來我從未有一天離開過他,今次要去倫敦上課,我需與他分離兩星期,坦白說我真的擔心到輾轉難眠,怕他適應不來。於是我早在兩個月前開始為他做好心理準備,買機票後隨即跟他說媽媽兩個月後要去英國讀書,要剩下MJ跟婆婆、公公及弟弟一起,他聽罷即時大喊,嚷着為什麼我不帶他去,當時我緊緊的抱着他,看着他哭成淚人,我的眼淚也直流,明白他的感受。一個月後我又再提一提醒他。我問他你記得媽媽一個月後要去哪裏嗎?他說去Auntie Vivian(我英國的好友)的家,那媽媽去做什麼呢,是不是去玩?他說媽媽要去讀書,那媽媽可以帶MJ嗎?他再一次撲到我身上,抱着我問我可否帶他去,未幾我倆再一次相擁而泣,臨出發前兩星期,我又再重複以上的問題,這一次他明白媽媽去讀書,不能帶MJ,然後抱着我,如泣如訴說他會很想念我,我也跟他說我無時無刻也會想念他。 小朋友也要有心理準備 臨出發前的一星期,反倒是MJ每天也問我是不是明天就要坐飛機,他跟我說他真的很捨不得我,我告訴他如果他想念我,可以畫畫給我,待我回來後我看到他的畫,便知道他有多想念我,他好像半知半解似的,不過再沒有哭了,感覺好像成熟了一點。 好了,臨行前,我們再一次擁抱,他問我可不可以哭,我說當然可以啊,不開心當然可以哭,他說他盡量哭一天,再等我回來。 兩星期快要過去,婆婆說他真的只哭了一天,現在只是每天問婆婆媽媽何時回香港,每天在日曆上倒數。有些朋友問我為何兩個月前便告訴他,讓他兩個月前便開始難過,相反我覺得小朋友其實也要一些心理準備,他們不懂得用言語表達,不代表他們不會擔心,小朋友也有情緒,他們最擔心的莫過於父母離開自己,但當他們知道爸爸媽媽只是離開一陣子,之後會回來接他們,這樣他們便可以容易適應短暫的「分離」,特別對我MJ,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可以讓他的感覺沉澱,更容易過渡。不過,原來我的假期快要畫上句號,實在捨不得!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日本人:而我不知道首相是誰

當你路過日本公園的時候,有否見過公園旁有一塊大白板,你可能會看見一些海報貼在上面,或者只有空洞洞的白色看板,上面貼上一些藍色線。有一次臨近選舉,我跟一個日本同事經過公園,我隨意問她,真的有人會看這些看板來選擇投給誰的嗎?她竟然摸不着頭,完全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反問我選擇什麼。我以為自己的日語不靈光,再解釋一遍,然後指着貼滿人像海報的看板,大喊:「你不會不知道這一塊是選舉競選看板來的吧?你從來沒有抬頭看過嗎?」她答我:「有啊,我以為是棒球計分的看板。不過,這個世代誰會對選舉有興趣?」 選舉看板誤當棒球計分板 誰會對選舉有興趣?先不說最近因《逃犯條例》修訂掀起的政治運動,我們這一代80後香港人,一向被冠上「政治冷感」之名,一路以來只會向錢看,所以登記選民的人數,80後位居榜尾;但只要你住過日本,便能了解何謂真正的「政治冷感」。 日本的選舉看板,因為有數字的關係,確實很像一塊棒球計分板! 很多人以為日本只有青年人對政治冷感,其實不少老年人也一樣。最近在電視看到一個街頭訪問,問到誰是現任首相,有人連現任首相是安倍晉三也不知道,還反問主持人他不是下台了嗎。但問到哪個明星是首相的孫子,有幾個OL二話不說便立即回答Daigo(前首相竹下登外孫,北川景子的丈夫)。 所以當一名台灣主持看見日本人連這些基本常識也不懂的時候,頓時瞠目結舌,大叫:我深信沒有台灣人不知道總統是誰。 犧牲玩樂的港青更有希望 其實日本已實施民主制度多年,在選舉的投票率上總是相對偏低。節目提起2014年的眾議院選舉投票率為52.66%,在1億選民人口中,近5000萬人沒有去投票。其實日本於2016年將登記選民的年齡由20歲為18歲,縱使多出240萬新選票,但是日本的投票率依然未見有起色。主持人問到他們為何對政治漠不關心,他們一致覺得就算誰人當選也一樣,不如花時間來看看漫畫、打打機更好。 回顧香港,當青年人開始關心時下政局,寧犧牲自己打機睡覺拍拖的時間去上街,不斷鼓勵大家登記做選民,不是比「而我不知道日本首相是誰」的青年更有希望嗎?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