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神秘的垃圾桶

好幾趟,到訪家中的朋友,拿着垃圾一臉茫然,不知往哪裏丟。其實,我們家中的垃圾桶半點不神秘,只不過比較袖珍,也比較難找。那是直徑五吋高六吋的小圓膠桶,曾經是某隻牌子的家庭裝飲料,套上用過的小膠袋,便變成垃圾的歸宿,放在廚房已經好多年了。我們鮮少外吃,尋常日子多集合家中「整整齊齊」吃早晚兩餐,有剩餸就放入冰箱,不會隨便放棄食物。日常沒入小膠桶的,主要是煮食相關的濕垃圾,如骨頭和果皮,只須每日清空一次,只有煲老火湯的日子,小膠桶要清空兩回,因為骨頭特別多。 至於乾垃圾,包括兩面用過的廢紙,以及常常是塑膠的產品包裝,我們分別放進兩個籃子裏,再藏進廚房內較難運用的小空間中,如洗手盆下的喉管旁。家有兩隻小學雞,廢紙特別多,通告啊、練習簿啊、塗鴉啊天天生產,但是孩子都知道,只用了一面的紙張不能丟,即使看起來有點皺,依然可以裁成兩半,疊起來用魚尾夾夾上硬卡紙,便成為拍紙簿。我採訪時都用它。 廢紙塑膠送到回收站 這兩個籃子內的可回收物資,逢周五會送到社區內的慈濟回收站。在義工幫忙下,街坊把它們細細分成不同類別,即使低價雜膠也不放過。 坦白說,我們不算嚴格的綠色生活實踐者,要是把日常習慣攤開來認真檢視,也許還會被深綠朋友唾棄。 家中大大小小都習慣自備水樽,不隨便買即棄膠樽水,但是因為不常叫凍飲沒有自備飲管,偶爾心血來潮想涼快涼快,一根膠管還是免不了。我們不介意二手衣,會跟朋友互相轉贈,但是看到喜歡的新衣,有時還是禁不住把它添進衣櫃。 垃圾成本 要負責找數 曾經參與家居廢物的試驗計劃,改用有量度的專用垃圾袋,統計一旦政府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的話,要付多少額外開支。一個月下來,五個人合共多付十八元,即是每天六角,以一個中產底層的家庭來說,不算很大負擔,而且是對環境應有之義。而像我們這樣的生活方式,實踐起來並不痛苦,只須稍稍調整,很快便成為習慣。重要是,我們必須明白,處理垃圾是有成本的,丟棄的人要負責找數,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浪費,同時做好回收。環顧四周,垃圾收費計劃很多國家和城市已實施多年,偏偏香港歎慢板,堆填區都要爆滿了。 為孩子着想 更珍愛地球 早陣子,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指出,住在發達國家的人倘能節育,節能效果比任何措施都強;簡言之,生養孩子跟節能對着幹。這說法不是新聞。但請從另一個角度看:添了孩子,等於為爸爸媽媽添一個更急切的理由,更珍愛自己身處的這個美麗星球,讓孩子和孩子以後的孩子都活得好,不必住在爸爸媽媽有份造成的垃圾崗裏。 文:蘇美智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妳,就是妳的初經?

網上圖片 認識的幾個小女孩都逐漸邁進青春期,也開始來月經,有人不知所措,有人坦蕩蕩嚇壞阿媽。我這阿姨在旁邊看着,只覺奇妙,她們都曾經是白白胖胖的小嬰兒啊! 女孩初經如歷險 想起幾年前讀過《我的小紅書》。這本小書專心一致記錄女孩的初經,那些經驗來自92個國家和地區,背景和年齡層橫跨很大的光譜,讓我們一窺不同時空的少女,究竟是怎樣在初經的震盪中長成女人的。 書的介紹文案這樣說︰「妳,就是妳的初經」,頗有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意味,但細讀會發現確有幾分道理。不同性格,往往主導我們如何應對全新經驗——初經對女孩來說,正正是一趟歷險。 「我的裙子上出現了五毛錢大的污漬!我迅速將裙子轉到正面,用原子筆在那個點上塗色。」這是一位藝術家的起點。 「(我)曾經偷偷摸摸將朋友父母親洗手間水槽下方衛生棉條紙盒中的說明書抽走;曾經鑽研媽媽的《女士》雜誌中的衛生棉條與衛生棉墊廣告;曾經常常出沒於藥局『女性用品』陳列區,利用存下來的零用錢,把每一種產品都買一組來研究……等我的初經到來時,已經沒什麼值得大肆宣揚的,感覺起來也不如先前採購時那樣興奮。」這少女後來長成青少年小說作家。 解放不能談論的禁忌 還有:有人為守住初潮的秘密,不惜燒掉12條內褲;有心急人偷吃媽媽的避孕藥催熟月經;有人的初潮竟在她站到黑板前答題時殺到,背後響起的哄笑聲永誌難忘(而我一直覺得設計白色校裙的人,非常殘忍)……書中也記錄了戰亂中的初經:一九四二年德國,十三歲的猶太女孩逃出波蘭時,與同伴在邊境被命令脫光光檢查,初經為她守住了身體最私密的部位。 另外有幾個故事不約而同地敘述女孩因談論月經,而受到掌摑,可見禁忌根深柢固。編者說,這也是此書的起點,把月經從羞恥感中解放出來,「如果男性也有月事,他們絕對會大肆慶祝,這就是葛羅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在她的經典論述『如果男人有月經』中的觀點……」 誠然,月經是一條分界線,也是身體的宣言,說明女孩不再只是一個女孩,她還具備了孕育另一條生命的能力。認真想,這種能力真強大!當然,能力愈大,責任也就愈大。 對於如何用好這能力——更重要是,如何不隨便用它來導致小生命的痛苦(此時腦海中冒出幾宗新聞,當中有令人心痛的受虐兒童)——女孩除了要準備身體,更要準備好心靈和腦袋。 月經是女人的特權和麻煩根源,讓我們大剌剌的談論它。 文:蘇美智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當日記成為功課格式

曾經送給兩小每人一本小本子,推介寫日記習慣,他們興致勃勃地寫了……一陣子。某回,女兒想不出要寫什麼,我提議記下一件教她哭出很多淚水的事,沒想到小妮子翻白眼,說:「日記只記開心事,不可以寫傷心的事情。」我莞爾,追問才知道,那是老師的話。 日記只記開心事? 很久以後我看到孩子的功課才終於明白。工作紙上說,日記是「實用文」一種,內容舉例是「日常生活中的開心片段、寶貴的助人經驗、開心的家庭活動、愉快的朋友聚會、與寵物玩樂的溫馨片段」,目的是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面的價值觀。另一回,孩子中文試卷的閱讀理解題是日記,其中一條這樣提問:「這篇文章的格式不完整,應該在空格中填寫哪一項?」答案卻是「天氣」。又,朋友告訴我,她家孩子某次寫日記做功課,因為以事件為主軸,提及那日之前的經歷,沒按格式只寫當天,所以吃了大交叉…… 我只想說:傻的嗎? 記下最誠實的自己 寫日記本來就是完完全全的私領域行為,可以有格式,但不該有「不依循便不完整」的格式。記開心事當然好,學習從小事感恩也是良好意願,但,如果日記只能記開心的事,難免成為另一種偽裝。 日記最珍貴的特質,始終是誠實。而有些時候,能夠誠實面對自己,已經是一種治療。在日記面前,「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面的價值觀」種種說法,難免顯得廉價。生活已經夠多虛假,寫日記時請容許我們面對那個真實卻不太美麗的自己,以及真實卻不太美麗的生活。當它變成功課,必須嵌入選材設定與格式要求中,只能以「捉蟲」來形容之。 功課是功課,日記是日記——我唯有這樣告訴孩子。 功課是功課 日記是日記 作家陳子善曾在《略談日記和日記研究》寫道:「日記之所以是一種特殊的文字體裁,在於它原本是完全私密的,不加掩飾的,也不打算公開的,因而有可能更為具體地記錄當時的歷史語境和文化氛圍,更為真實地袒露個人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揭示兩者之間複雜的互動,許許多多不為後人所知的作者的交遊、活動、觀點和著述,大大小小鮮活生動的歷史細節和世事線索,通過日記才有可能得以一一呈現。日記是時代風雲和人情冷暖的投影之所在,能夠承載這種投影的文類並不多,日記恰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所以女兒看媽媽的兒時日記,偶有驚喜發現。某日她在餐桌上宣布:「原來媽媽細個都寫過,最好永遠不必上學啊!」說時,甚有吾道不孤之喜。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假期裏的無聊力

網上圖片 假期裏,女兒有更多時間跑圖書館,今日回來,向我推介《蘿西門上的告示》。我看了才發現,它原來也是暑假焦慮症父母的一劑安慰—— 一班無聊孩子的無聊玩意 小女孩蘿西的家門掛上小告示,寫着﹕「如果你想知道一個秘密,就敲三下。」鄰家孩子依樣葫蘆,蘿西走出來告訴他﹕「秘密就是,我不是蘿西了,我是艾琳達,美麗的女歌手。」 這位小小的美麗的女歌手很投入角色,她穿上媽媽的禮服和高跟鞋,把小朋友們迎進來,要在家中開一場「真正的表演」。但還未開始唱歌,已經插入很多事情﹕有人提議玩搶帽子,於是大家玩了一會;有人假裝救火,於是大伙兒跑去幫忙;然後有人喊肚餓,有人要回家,全部一哄而散。獨剩下來的蘿西,堅持用小小的聲音,把全首歌兒唱一遍。 魔法人會告訴我要做什麼 翌日呢,蘿西依舊閒着。她對媽媽說﹕「我沒有事情可做。」媽媽答﹕「那就找點事情做啊。」這答話也出現在凱西、朵莉、帕吉、薩爾幾個孩子家中,孩子都要自己負責想想做什麼事情。最後呢,他們全聚在一起,陪伴穿搭古怪的蘿西,在家門前的台階等待「魔法人」,因為蘿西說﹕「魔法人會告訴我要做什麼」。 孩子熱心地等了整整兩天下午,直至蘿西說魔法人終於出現——只有她一人看得見,因為魔法人出現時,大家都要閉上眼睛。「魔法人說我可以當一個紅色的大鞭炮……你們可以當銀色的小鞭炮!」蘿西這樣宣布。就這樣,大家都成為快樂的鞭炮,喀——滋——呯——答!當中最響亮的鞭炮,當然是蘿西——砰——砰——嘩咻咻咻! 無聊力 讓創作力馳騁 讀着這個無聊但非常有孩子氣的故事,腦中冒出幾個認識的孩子模樣。 其實,也許每個小孩都有一點點,他們很怕無聊,也有很多古怪點子,那些點子很難用語言和邏輯說得過去,卻都精神奕奕、充滿幹勁。 說到這裏,暑假焦慮症中的爸爸媽媽,可有錯過書中亮點?原來當孩子被迫找事情做的時候,他們才有機會想到自己要做的事情,讓想像力和創作力馳騁。有人叫這做放空,我卻喜歡「無聊力」這說法,因為根本就是由無聊孕育出來的。然而,現代父母還有一個新挑戰,就是別讓無聊的孩子墮進另一種不良狀態,被連綿不絕的電玩填塞腦袋。 最怕被電玩填塞腦袋 短文寫到這裏,我家孩子第三次走到我的書桌旁打岔,我照樣葫蘆書中媽媽的話﹕「不如你也找點事情做。」嗯……回應不算積極,同志仍需努力。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這個節日是春天

網上圖片 推出香港故事繪本 分享繪本時,不止一次遇上這提問﹕「你的介紹多來自外地,可有更貼近本地孩童生活經驗的作品?」誠然,小繪本有大肚子,撐得起天南地北,容得下各種議題(甚至有大人還在爭論不休的那些),而且最美好的人類價值都是共通的,譬如相信善良、好奇心不老等。可是,天大地大,繪本裏頭的雪依然是人家的雪、樓房是別人的樓房、花兒是長在別處的品種…… 木棉樹姐姐黃雅文和綠腳丫的「長頸鹿叔叔」柯佳列,顯然有相同感應,所以一起為孩子策劃香港故事繪本。他們合作推出「我們的風景系列」,講的正是我城的風景、我城的故事、我城的繪本,「每一代人都有一個任務,就是把腳下的土地的故事,告訴下一代」。 故事不用很複雜,因為簡單自有簡單的美,譬如,從香港的四季說起? 下雪?冬眠?香港有嗎? 在《這個節日是春天》裏,雅文用靈動的文字,書寫一對母子對話中的春天,讓大人的因循回應和孩子童真的實話實說,來個對對碰,看似包拗頸,卻在提醒我們睜眼看清當下、感受當下,而不只在傳誦別人口中的春天。 「為什麼春天就要慶祝?」 「媽媽說﹕『因為春天一到,寒冷的冬天就過去啦!冰雪融化了,天氣也變得暖洋洋。』孩子說﹕『可是,冬天根本不冷呀!香港的冬天,從來不下雪。』」 「媽媽說﹕『因為春天的雷聲一響,冬眠的小動物就醒來了。小燕子也拖着剪刀一樣的尾巴,喀嚓喀嗦飛回來了。』孩子說﹕「可是,我的小烏龜,整個冬天都在爬來爬去啊!』」 我城的春天是怎樣 說起來,我們的春天從來都不是別人書裏畫的模樣,那麼,有沒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春天?雅文的文字和馬新階的畫娓娓道來﹕開得驚天動地的木棉落下來成為毽子、商場裏被丟棄的雨傘套怒放出皺巴巴的花、維港兩岸的大樓在濃霧中變成船,浮上來又潛下去…… 種種風景一一構成我們的日常,每天擦身而過。當中有令人怦然心動的、有讓人充滿期望的、也有教人皺眉的。全部屬於我們的現實一種。 期待更多熟悉的風景,在孩子的繪本裏出現。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記遊行中的一段對話

資料圖片 記遊行中的一段對話—— 母:「今年人少了,很多朋友都覺得走下去也沒用。」 子:「怎可以這樣容易放棄?」 母:「你要想像,他們不像你人仔細細、只走了兩三年,而是走了很多很多年,但現實卻朝壞的方向去了。」 子:「但是能夠年年走出來,不也是成功嗎?要不,連這個也會失去……」 孩子有時確實令我驚訝,而且他的語氣是「肉緊」的。 我沒再把遊行的種種爭議聊下去,譬如有大專院校的哥哥姐姐事先張揚不參與,以及有些人繼續無感,覺得七一遊行只是「自high」,以便其餘364日得過且過……我也沒有,把自己的無力感告訴他。 二十年間,我們在荒誕異境中愈陷愈深。水馬陣是有機體,每回相見每回長大;今年不獨雨傘是違禁品,連筆、電腦、防曬乳液、止汗劑、香水、驅風油、防蚊膏、唇膏等,也統統變得威力驚人,採訪不准帶;歷時兩年、經廿二場談判、搞了一場「大龍鳳」敲定的《中英聯合聲明》,原來是「不再有現實意義」的「歷史文件」;官方媒體的洗腦歌仔把行政管理權、立法、獨立司法和終審權等我們依法享有的權利,變成皆大歡喜的「中央大禮包」;民望負值的局長和最愛在議會睡覺的議員,獲異境政府頒發勳章,異常勵志,套網民說法是「躺着也中章」;曾是中學校長的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副主席在《城市論壇》說:「我哋要求釋放劉曉波冇問題,咁內地民眾要求釋放七個警察,大家又點睇?」…… 妄言詭辯中 鍛煉孩子腦袋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更要學習清醒。我告訴自己,下回遇上荒誕事,先別氣得急跳腳,要試着與孩子討論箇中關鍵——哪個是偷換概念?哪個是比喻不倫?怎樣的領導人才害怕得連唇膏也不准人帶?哪一項才是警察的任務:保障公民和平表達的權利,還是防止領導人尷尬? 要鍛煉好腦袋,因為妄言詭辯陸續有來,而且說的人只會愈來愈不害臊,甚至裝成一副道貌岸然的權威模樣。 今年七一下了幾場雨,衣服濕了又乾,才乾又濕透。我們沒看晚上的煙火,據說花樣都被冲刷得變形,恰似一則有關香港前途的寓言。暑假後,我認識的朋友中有兩戶將會移民,因為孩子。 至於遊行,只要孩子願意,我們就一起走。畢竟,未來是他們的。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好的國民教育

劉曉波 (資料圖片) 小五中史課 有奧運無文革 小五常識有一課叫「從鴉片戰爭到改革開放」,孩子特地拿給我看。要用一課書的光景,講述百多年間的中國近代史,非常簡化可以預期,但細讀下來,卻發現內容原來也不簡單——當中提及香港割讓給英國,也有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然後抗戰勝利,毛澤東帶領人民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與此同時,國共內戰完完全全地消失了,造成無數冤魂慘案摧人心的土改和文革,都比不上北京主辦廿九屆奧運會,有被提及的榮幸。課文來到最後,還言簡意賅地指出因為「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踏上繁榮強盛的道路」,「受到國際的認同」…… 看見媽媽在沉默中讀得眉頭深鎖,我家小子老氣橫秋的拍我肩,說﹕「放心,我喜歡歷史,會自己找書看的。」 朋友的孩子都讀了這課,溫習方式各師各法。有媽媽說,他們溫書時聊起國共內戰,再一直談到六四屠城,因為「橫豎要溫,溫得全面啲」。也有媽媽坦言沒把課文照單全收,因為孩子的公公在國共內戰的大後方負責開大炮,曾經親身在戰線上,參與這一段抹不掉的歷史。 讀史為鑑古知今 非塗脂抹粉 反國教事件過去五年,國民教育確實沒有獨立成科,但這種盲目偏頗的陳述,卻令人愈來愈無法忽視。 它未必有令人立時愛國的神奇效果,但如果家長和教師照單全收,孩子的歷史肯定白讀了。歷史的意義,本來就在於鑑古知今,不重蹈前人覆轍;而不是一味歌功頌德,為現政權塗脂抹粉。 執筆之時傳來消息,劉曉波先生罹癌入院,這文字獄他已經坐到第九年;太太劉霞也一直在軟禁中,過去幾年記者數度想拜訪,都被攔下。她的新聞,每聽一回難受一次。 劉曉波文章是最好教材 這晚我和孩子讀了劉曉波先生寫的《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選段,包括這段文字﹕ 「我期待我的國家是一片可以自由表達的土地,在這裏,每一位國民的發言都會得到同等的善待;在這裏,不同的價值、思想、信仰、政見……既相互競爭又和平共處;在這裏,多數的意見和少數的意見都會得到平等的保障,特別是那些不同於當權者的政見將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在這裏,所有的政見都將攤在陽光下接受民眾的選擇,每個國民都能毫無恐懼地發表政見,決不會因發表不同政見而遭受政治逼害;我期待,我將是中國綿綿不絕的文字獄的最後一個受害者,從此之後不再有人因言獲罪。」 我認為,再沒有比它更好的國民教育了。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我們落後的不只是樂齡科技

網上圖片 到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走了一轉,看到很多令人眩目的科技點子,有研究中的聲控長者智能家居、有念唐詩和做體操的機械人、自動配藥系統、為長期臥牀而設自動吸便機,也有穿上去像機械刑警、能幫助半身不遂者站立進行物理治療的機械腳……引領我們在會場穿梭的社聯朋友說,本港對樂齡科技認知落後,很多護理人員根本對這些選擇聞所未聞,但在外國,它們已經用很久了。 政府對護老缺乏資源投放 不禁想,護老者對科技認知落後,究竟是因還是果?政府對護老服務缺乏資源投放,護理員這行業多年來依然給人低技術、受氣、骯髒、人工低、前途黯淡的印象,缺乏培訓也無從建立職業尊嚴……在這種氣氛下,盼護老服務把科技用得其所,看來有點奢望。科技有用,但我們落後的不只是科技。 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卻是幾項未必很高科技,卻跟人互動最深的幫忙。 「南瓜仔」相伴減行為問題 台灣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的朋友介紹「到府沐浴車」服務,由護理師、照顧服務員及操作員組成的三人專業團隊走訪長期卧牀者的家,就地組裝浴缸為他們洗澡,「這隊專業團隊專心替長者洗澡,因為到了臨終階段,人們最大的願望是活得乾淨有尊嚴。」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從日本帶來的「南瓜仔」最近在新聞頻頻現身。他是個智能小玩伴,會點頭、會唱歌、會笑、會說話,雖然只懂說日文,但後期認知障礙症的老友記不嫌棄。自從有南瓜仔相伴,不少患者的行為問題都減輕了,包括減少胡亂拍打自己的頭部,以及情緒失控亂罵粗口等,晚上也睡得較好。有老人還把南瓜仔看成孫兒,既替他做衣服,又哄他睡覺。後來醫護人員要拿走換電,也不敢貿貿然從老人懷中奪走南瓜仔,最後得舉行歡送會,說是送他去別處讀書。換完電,又是一場學成歸來的歡迎會了。 還有一部由社聯研發的「坐得起」,透過電動升降變成牀或輪椅,方便護理人員更省力地移牀。這產品很難說得上是高科技,但我想像,假如護老院都能廣泛應用,臥牀的公公婆婆便有更大機會到大廳跟院友互動,而不用孤獨地留在牀上……猶記得,從前在院舍找護理員協助長輩移上輪椅時,作為孫兒的我很多的忐忑與等待。 長幼共融從明白對方開始 展覽還有一個亮點,是魚貫進場的幼稚園生。除了參觀幫助公公婆婆的新科技,他們還會到一個體驗角淺嘗「老」的滋味。長幼共融,就從明白對方開始。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一句話激怒SEN家長

人稱「叉燒校長」的燒臘店老闆看着邨內一對小兄弟成長,哥哥有自閉症,弟弟有智障,每次來到檔口,叉燒校長都給他們挑最香最軟的叉燒,因為他們口肌不好,太硬嚼不下。叉燒校長說:「哥哥很會逗人高興,每次到來都大喊:『叔叔,有驚喜!』」我好奇問,驚喜是什麼?「就是他要來買紅腸叉燒飯囉!這麼多年他都指定這味,其他統統不要。」 小兄弟曾經在檔口發脾氣,又手多多亂動飯桶,但叉燒校長不嫌煩,「我會提醒他們燙手;如果發脾氣,便說叔叔有糖——叔叔什麼都有!」說罷,他不知從哪兒掏出大包糖果,「孩子就是孩子,沒所謂特別不特別,實情是人人的腦袋都有點不一樣。」 面對特殊需要者「無得嬲」 文具店在邨內廿八年了,孩子長成大人,大人又帶來新的孩子,全在老闆娘呂太的眼底下發生,「哪些曳,哪些有特殊需要(特殊教育需要),看得出。」對前者,呂太可以好惡,對後者卻「無得嬲」,「試過有小朋友在店內亂丟東西,很瘋狂,我感到他是霎時控制不到情緒,便由他。現在那孩子愈長愈聰明,有時自己來買東西,我會刻意考他,訓練他找贖和應變。」 某個午後,兩個SEN(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媽媽帶我走訪她在公共屋邨的街坊,叉燒校長和呂太就在其中。這些街頭巷尾的小人物,未必能登上新聞頭版,沒有人為他們大書特書,但是,那些善意不多不少剛剛足夠令人感到舒服,都是街頭巷尾的小亮光,構成一幅幅好看的人文風景。 「呢個小朋友傻㗎」 因為「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網站的採訪,在家長群組中收集「一句激怒SEN家長的話」,不消一個下午,信息如雪花飄至。 當中很多說話,我們大概能夠想像,譬如「呢個小朋友傻㗎,唔好同佢玩!」「無家教!」,但也有一些沒預計的,譬如善意卻莽撞的關心。 莽撞的關心也會刺痛家長 對,莽撞的關心有時也會刺痛家長。社工梁翠雲告訴我,有家長在餐廳吃飯時孩子扭計,旁人送上心酸的淚眼,她差不多要倒過來安慰對方。「其實一般小朋友也會扭計,只是SEN孩子可能更容易激動。家長也希望得到正常對待,只在有需要時幫一把,像幫助一般人那樣,毋須過度呵護。畢竟,有時同情眼光也是壓力,平常心是最好的相處方式。」梁翠雲說。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許願井的迴響

「香港對很多人而言可能是一個財富與希望之都。但對外傭而言,這座城市就像是一個許願井。對著許願井,外傭們虔誠地投下一枚硬幣,在心中許下美好的願望。並非所有許下的願望都會實現,不是所有美麗的夢想都會成真,也不是每一個帶著美好期待的旅人都能全身而退。」 外傭的聲音 集結成詩文集 這段文字來自詩文集《許願井的迴響》,是HelperChoice第二屆外傭寫作比賽的作品(HelperChoice是聯繫外傭和潛在僱主的線上平台,旨在令外傭在不需負債的情况下找到工作)。作品首次譯成中文詩文集,希望僱主聽到外傭的聲音,而且聽到那些聲音的多樣——有人提到外傭是國家的「當代英雄」,朋友眼中的「超級巨星」;有人除了看到自己是幫傭,還是僱主家孩子的家長、老師、會計師、營養師,大廚和護士等,充滿榮耀感;有人書寫失落了的夢想,把弟妹的大學畢業證書看成最大安慰;有人對年幼女兒感到歉咎,照顧僱主家可愛的女孩時,感覺複雜;有人逃出傷心的婚姻關係後,在矛盾心情中來到香港希望重新出發;有人天天盼望周日的棒球場;有人描述周日的另一個「她」,換上緊身背心和迷你裙,深深吸一口自由空氣。 分享有關外傭的採訪工作時,偶爾遇上這種回應:「我覺得每一個外傭都很偉大,為自己的家庭犧牲很多。」說的朋友充滿善意,但我有時忍不住說穿,這跟某些僱主堅信的「我覺得外傭都很狡猾,不知道她們在打什麼壞主意」都是定型一種,雖然出發點不同。 她們也有自己的故事與夢想 事實是,到此地工作的外傭,向「許願井」投入各種願望,有人為家庭犧牲、有人想逃離某種生活、有人藉着這種方式想多看外面的世界、有人努力實踐個人夢想……每顆硬幣背後都有一個獨立的人,像你像我,無論是不是犧牲自己的母親,都值得平等相待。 關注外傭議題的中文大學人類學學者陳如珍參與編輯詩文集,她的引言說得好﹕「家傭一方面被要求要有完美的職業道德,一方面被認為在香港沒有任何的私人生活,因此可以為工作的家庭全面地犧牲自我。相異於這些刻板印象,我們從本書所收錄的詩文創作中可以看見所謂外傭其實性格和喜好各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也有自己的目標與對未來各自不同的美好願景。透過這些文章,除了能體會外傭的個體差異與多元性,我想讀者也能感受到她們和我們共享的經歷,夢想與煩憂。」 許願井網上連結:https://goo.gl/t4IvbU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