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認知應對策略 失敗後識振作

上回提到在孩子的情緒能力發展上,家長在信念培育、行為模範、技巧指導及應用等,均有其重要的角色。綜合各種不同的情緒處理方法中,當中包括一些教導孩子以特定的想法,去安定自己情緒和感受,有關方法稱為「認知應對策略」(cognitive coping strategy)。 心理學家曾嘗試尋找一種比較有效的認知應對策略,好讓孩子在感到不安、壓力,或遇到不愉快感覺的事件時,能夠更有效地安慰自己,平靜過來。當中的應對策略包括: 一、反覆沉思(Rumination):反覆回想及思考這次失敗的原因,例如「今次演出為什麼會如此差勁呢?為什麼走錯位呢?」、「為什麼東東跟我遊戲時會突然離去呢?是不是我不小心觸怒他?」 二、保持距離(Distancing):以觀眾(第三者)的角度,如看電影般看回事件,例如「今次『他』考試成績不理想,『他』覺得如何呢?」、「同學都不跟『他』玩,怎麼辦呢?」 三、安然接受(Acceptance):留意感受的同時,不去判斷它是好是壞,只需要接受它「會來也會去」(Come and go),例如「同學沒有邀請我去生日會,算啦。」、「老師說我做得不夠好,由他吧,之後會沒事。」 四、正面重估(Positive reappraisal):思考事情當中有什麼令自己進步,變得更強大,例如「今次賽跑輸了,但我在過程中學懂了什麼?或許下次我可以試下跑大步一點。」、「今次做數學題後沒有複檢文字題部分,下次我要好好預留時間複檢。」 「正面重估」最有效恢復情緒 研究結果發現,「正面重估」特別有助孩子從不安中,將焦點重新集中在下一次如何克服困難,能夠較快速地從負面情緒中恢復過來。 因此,當孩子遇到不安、挫敗或傷心事時,家長在用心聆聽孩子的感受後,不妨引導孩子思考在事件過程中的得着,例如學會了的知識和技巧等,好讓自己收拾心情,繼續成長。 至於如何具體地執行「正面重估」的方法,請留意下一期文章。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促進孩子良好成長的優秀家長

家長總希望孩子能健康愉快成長,除了養育孩子、使孩子溫飽外;在孩子的情緒、社交和個性發展中,優秀的家長還發揮以下四方面的角色: 一、培養「成長心態」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的研究指出,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孩子,相較於有「固化心態(fixed mindset)」的孩子,前者更認為可以透過不同的經驗和努力,令自己進步和成長,而後者則認為個人能力主要是天生,較難改變。因此在面對挫折和不愉快事件時,「成長心態」能讓孩子明白可以透過運用情緒管理的技巧,幫助自己平復及恢復過來。 二、充當行為模範 根據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孩子會經觀察模仿學到新的行為。研究發現,孩子多視家長為主要模仿對象,在情緒管理中,即使孩子知道有其他可能更好的策略,仍然會選取家長常用的策略。因此,要孩子做好情緒的自我管理,當家長感到情緒不穩,也需要恰當地運用合適的情緒管理技巧,來調節自己的情緒,成為孩子學習的好模範。 三、傳授調節技巧 當家長出現負面情緒時,會運用合適的情緒管理技巧來調節自己情緒;同樣地,當孩子情緒波動時,無論是傷心、不快、激動或憤怒,孩子也可以運用情緒管理技巧來幫助自己處理情緒。但有關技巧可不是與生俱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樹立行為模範來讓孩子觀察外,亦宜向孩子教導及示範如何運用不同情緒調節的技巧,而非留待孩子出現激烈情緒時,才指摘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 四、引導自我調節 當孩子感到不開心、出現負面情緒時,很多時都不能夠及時想起自己早已學過的情緒管理技巧,因為思考所需的理智,已經被當時當刻的情緒淹沒。此時家長可先對孩子稍作安撫,再提點及引導他已經學習過的技巧,並與孩子一 同深呼吸、想想其他開心的事情、提醒孩子可以暫時離開現場等,引導孩子慢慢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 https://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9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幫助孩子掌握「情緒詞彙」

上回我們提及,家長在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前,可以先將孩子的情緒和背後原因說出來。隨着孩子成長,孩子感受到的情緒愈來愈複雜,作為家長,我們有足夠的情緒詞彙去形容孩子的不同情緒嗎?美國心理學家Robert Plutchik曾經使用情緒輪,從類別、強度和情緒之間的互維關係,三方面去描述人類情緒的多樣性。   圖:Stephen Y.C. Lo 「情緒輪」細分情緒 Plutchik認為情緒可分為八大類,分別是快樂、哀傷、憤怒、害怕、惡心、信任、驚訝和預期。這些情緒可按強度作更細緻的分類,例如有點害怕可以稱作緊張、不安;十分害怕可以稱作震慄、心驚膽跳。有點憤怒可以稱作討厭、惱人;十分憤怒可以稱作狂怒、怒火中燒。 這八大類情緒可進一步,分為四組相對應的情緒:快樂對應哀傷;憤怒對應害怕;惡心對應信任;驚訝對應預期。而不同的情緒,可以像黃色加藍色變綠色一樣,混合成複合情緒。 例如哀傷混合驚訝產生失望;憤怒混合驚訝產生蔑視;快樂混合信任產生愛慕;信任混合害怕產生順服。 愈懂情緒詞彙 愈懂調整情緒 家長熟習這些不同的情緒詞彙後,可以於日常生活,與孩子相處時自然展現出來,並按需要加以解釋。其實,外國不少支持兒童身心發展的課程都強調情緒詞彙的重要性。孩子掌握愈多情緒詞彙,更能了解自己的內在情况,自然能更有效調節自己的情緒。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幫助孩子把情緒說出口

悲傷、憤怒和害怕等負面情緒人人都有。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不同家長可能有不同反應。美國學者Eisenberg和她的團隊就發現,家長在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作出懲罰性(如:「去公園就應該開開心心!你再扁嘴我們就立即回家!」)或貶低性(如:「你看狗狗有多乖!沒有什麼好害怕的,你看其他小朋友都不怕!」)的反應,孩子的社交和自控能力反而變差!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 Lo 那麼,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孩子面對負面情緒呢?我們建議家長先幫助孩子把負面情緒和背後原因說出來,再想一些實際可行的方法,幫助孩子處理情緒。腦神經科學家Lieberman提出,如果我們可以用語言說出自己的負面情緒,大腦會較不受這些情緒影響。 所以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把情緒說出口,如:「我知道你有點失望,因為小明今日不能和你一起來公園玩。」;「狗狗和你一樣高,可能真的會令你覺得害怕。」 認清原因 探討處理方法 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和背後原因後,家長可以進一步和孩子探討處理的方法,例如:「不如我們拍一些照片給小明,讓他知道我們記掛着他?」;「我們可以坐在一旁,看看狗狗與其他小朋友如何相處,再決定和不和狗狗玩。」其他實際可行的方法包括:「我們先飲杯水,冷靜一下」、「不如我們一起深呼吸三下?」、「爸爸感到緊張的時候,有時會閉上眼睛,拉一拉筋,想不想和我一起試試?」 負面情緒是生活必然出現的一部分,家長與其懲罰或貶低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如和孩子一起探究,孩子自然慢慢會學曉自己處理!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讓孩子「驚歎」地成長

「嘩,很厲害呀!」家長們還記得孩子何時說過這句話?是上次遊覽萬里長城時?到太空館看銀河系、星空和黑洞的介紹?在家看大草原的生態紀錄片?聽一首動人的樂曲?還是到鄉郊野外「親親大自然」的時候? 驚歎推動探索成長 以上情境的共通點是,當孩子感到「很厲害」時,孩子大概正因為身處或看見壯麗的環境中,產生一種「驚歎」的感覺。當感到「驚歎」時,人會愈感自己渺小,感覺與外在環境世界的浩瀚相比,自己其實「微不足道」;並察覺原來自己的知識有很多不足,以推動探索和學習,改善自己不足之處,擴闊自己的知識領域。 因此,如果孩子對自己學習的內容或個人的進度感到驚歎,將有助孩子持續的學習、探索和成長。 驚歎或可促進身體健康 另一方面,「驚歎」會讓人更有動機去完成一些讓自己感到「壯大」的事情,例如更樂於助人、更樂於分享等,使別人變得更好。此外,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更發現,在眾多正向情緒中,唯獨「驚歎」有效降低身體內已受損細胞所產生的發炎因子,或許有助促進長期健康。因此,驚歎的感覺實在是一個「為己為人」、不可多得的正面情緒。 多見世面 方懂「驚歎」 既然「驚歎」如斯美好,家長不妨參考以下建議,使孩子更懂得「驚歎」: 1. 放下手機,與孩子走出屋外閒逛,並留意身邊一事一物,例如街道上鋪滿黃葉,原來秋天正濃,黃葉在陽光映照下卻現一片金光。 2. 除了興趣班、補習班,也帶孩子到自然郊野遊玩,微風吹起金黃落葉,孩子就在當中跑跳走動,是另一番的生氣。 3. 到太空館、科學館或藝術館參觀,看看星際的無邊、自然的浩瀚、科學的神奇,在家也可看看相關的紀錄片。 4. 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留意和分享一些為助人、為社會、為公義的人和事。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讓孩子當「英雄」

不少孩子都喜歡看英雄卡通!家長有沒有想過,孩子對英雄人物的鍾愛可以增強他們的恆心與毅力,進而邁向成功? 美國學者White和她的團隊,邀請了180名4至6歲孩子,參與一項漫長而沉悶的電腦活動,接受測試的孩子被分成3組: ‧第1組孩子想像過程中的感受,並自問:「我有沒有努力?」 ‧第2組孩子自問:「XX(孩子自己的名稱)有沒有努力?」 ‧第3組孩子在活動開始前,想像自己變成了個卡通角色或英雄人物,例如蝙蝠俠、巴布(Bobthe Builder)或朵拉(Dorathe Explorer)等,並穿戴代表該英雄人物的衣飾,同時自問「蝙蝠俠/巴布/朵拉(角色名稱)有沒有努力?」 研究:想像成英雄 毅力更好 在整項共10分鐘的電腦工作中,電腦會在每分鐘,按孩子的所屬組別去問孩子「__有沒有努力」。孩子可以在過程中隨時離開工作,去玩放於附近的電子遊戲。 愈有毅力的孩子,愈遲被附近的電子遊戲吸引,愈能堅守於沉悶的工作中。 結果發現,想像自己成為英雄人物的第3組孩子,比其他組別的孩子工作更久,表現出明顯較好的毅力。研究人員認為,孩子以蝙蝠俠、朵拉等擁有努力、堅毅及正義感等正面特質的英雄人物,作為自己的象徵代表,再配上代表性的衣飾(如衣服、徽章等),有助孩子投入相關的英雄身分,表現出有如英雄的正面特質。 不少孩子鍾愛特定的英雄人物,家長與其怪責孩子「沉迷偶像」,倒不如好好應用卡通英雄為孩子帶來的正面成長,給孩子說句:「蝙蝠俠有沒有努力?」並送上一個英雄小徽章,讓孩子更堅毅不屈地成長!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培養孩子的「成長心態」

illustrated by : Stephen Y.C. Lo 擁有「成長心態」的孩子,認為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練習和策略使用去改變 新學年新開始,很多家長都各出奇謀。有的為孩子準備新書包,有的為孩子添置新圖書,有的為孩子報補習班——希望孩子在學業上有所進步。有研究發現,家長可以不費分毫,就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成績。重點在於改變孩子的心態﹗ 美國學者Yeager和Dweck綜合自己和其他學者的研究,發現孩子對能力發展有兩種不同的想法:擁有「成長心態」的孩子,認為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練習和策略使用去改變,多動腦筋多嘗試,人自然會變得聰明些;擁有「固定心態」的孩子,則認為能力取決於先天因素,天生聰明的人就會聰明一輩子,後天練習的貢獻其實不大。 聰明是天生還是後天努力? 數據顯示,擁有「成長心態」的孩子,比擁有「固定心態」的孩子,更用心做功課、更願意嘗試用不同的策略去解決問題,成績亦愈見進步。為什麼會這樣呢?「固定心態」暗示成功是因為先天恩賜,「成長心態」則暗示成功是因為後天努力,擁有「成長心態」的孩子自然更願意付出時間和精神,面對學業上的挑戰。 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心態」,家長可以: ˙強調經驗改變能力:「當你專心做事、努力思考時,你的腦袋就會慢慢發展﹗」「大腦和身體其他部分一樣,愈用得多愈發達﹗」 ˙強調孩子隨着時間進步:「你還未懂得除數,就像你從前未懂得加數一樣。」「爸爸不期望你一次答對所有問題;爸爸希望見到的是你一步一步學習,愈懂愈多。」 ˙強調孩子的策略使用:「我見到你學會先圈出題目的加減符號再做題目,我覺得這個方法很不錯。」「你剛剛使用過什麼方法?你還可以用什麼方法?」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https://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