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父親缺席更好嗎?

早前機構同工在網上分享了一個研究,是關於「嚴父」比「缺父」更影響青年人的犯事率。研究一出,迴響很大,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正面的,會明瞭「嚴父」跟「缺父」同樣對子女不好,所以要做好父親的角色;負面的,會認為寧願是「缺父」,總好過有「嚴父」,因為「嚴父」更讓孩子感到絕望。 嚴父缺父非孩子樂見 分享這個研究,不是要比較「嚴父」及「缺父」哪一樣較好,因為缺席父親跟沒有做好父親角色者,對孩子同樣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確實,我也經歷過小時候父親常在外地不在身邊的日子,加上他又是一個「嚴父」,因此,父女關係日漸疏離。我曾經羨慕同學跟她們的父親有很親密的關係,但當自己父親在家時,卻又感到不自在。 長大成人後,我會覺得沒有父親的生活是可以的,但其實,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早已根深柢固。縱然跟父親的對話不多,但卻十分在意他的說話,無論是正面的、負面的,都會記在心中,是壓力,也是動力。 誠然,如果父親是「嚴父」,親子關係會弄得很差,甚至造成身心傷害,作他子女的,可能寧願沒有父親反而更好。但事實是,我們每一個都需要父親,只是我們需要的,是一位好父親,一位能堅守自己角色,願意與孩子建立關係的好父親。 「嚴父」及「缺父」,同樣不是孩子樂見的。當我們這一代已為人父/母的子女,回望自己童年與父親的關係,便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想當年,你想要一個怎麼樣的父親,今天就請你做好心目中的典範吧!特別是為人父的,你想自己成為孩子眼中的「嚴父」,抑或是他們尊崇的「英雄」呢?而作太太的,你又如何支持及協助丈夫成為子女心中的好爸爸呢? 建立寶貴親子情 或許我們這一代,在過去甚至現在,都未與父親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但不要讓這種關係成為我們與下一代建立關係的絆腳石,反倒要成為我們的動力,藉着自己過去的經歷,更能體會到父親角色的影響力,建立寶貴的親子情誼。 作者簡介: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教育主任 文﹕李敏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2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為自閉症患者照顧者打氣(下)

上回談及自閉症令患者難以表達自己的情感與希望,造成溝通障礙,因此照顧者與患者相處時,更必須細心觀察、耐心了解和靈活變通。以下分享一些相處方法: 自閉症患者特點和需要 1. 接納尊重 包容體諒 接納自閉症患者的特點和需要,肯定他們在適應和學習上的付出。例如,患者在嘈雜環境中容易不安,有時甚至會叫嚷。其實他們當時可能正在努力幫助自己適應環境,嘗試藉發出聲音去掩蓋外界的噪音。從這角度去想,你便較能諒解他們的行為。 2. 細心觀察 明察秋毫 照顧者若能像偵探「福爾摩斯」一般,抱着好奇心、細心和耐心,留意環境(事與人,包括自己)與患者的互動和對他們的影響,就較容易適時地調節環境對他們造成的刺激,並更有效地協助他們適應。 3. 輔助溝通 其利斷金 善用自閉症人士視覺理解的強項,藉易明的圖片、實物或動作示範,輔助他們明白你表達的意思或即將發生的事情。另外,平日可多製造機會(如遞一杯水給他們時教他們表達「唔該」),鼓勵對方用能力所及的方式(如手勢、聲音、圖片或簡單話語)表達自己,讓他們逐漸習慣與人溝通和體驗溝通的好處,提高他們與人溝通的信心。 4. 流程清晰 穩定安心 參考對方意願,擬訂雙方協議好的清晰流程(包括日常活動、外出的過程等),能給他們生活寄託和方向,讓他們比較安心和滿足。 5. 靈活回應 雙方開心 在環境調節、日常照顧、訓練和教育方面,照顧者可以多用創意去回應自閉症患者的需要和特點。 舉例,有自閉症患者外出時總堅持執拾地上的垃圾掉到垃圾桶內,照顧者只好每次都緊緊拖着他,在街上跟他角力和追逐。後來照顧者發現對方喜歡人家跟他唱歌說笑,便靈機一觸,外出時拖着他邊走邊唱歌說笑,結果他在街上走得暢順多了。 網上畫冊 結集照顧者經驗 照顧自閉症患者是長期和具挑戰的事,照顧者往往承受沉重的壓力,因此更應善待自己,敞開心扉,有需要時接納他人的支持和共勉,才能走得更遠。社會福利署臨牀心理服務科中央心理輔助服務(成人服務)的臨牀心理學家,訪問了多名成年自閉症患者的家長,將他們的照顧經驗結集成故事畫冊《雨中陽光》,並將電子版上載至社署網頁www.swd.gov.hk,希望故事中的經驗及智慧,能為其他照顧者帶來力量和啟發。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為自閉症患者照顧者打氣(上)

認識自閉症——將心比心 想像你身處一個陌生的環境,人生路不熟,言語不通,四周還傳來擾人的噪音和難聞的氣味,就連身上的衣物都讓你感覺粗糙不堪,真是苦不堪言,叫人心煩氣躁。 假如好不容易給你找着一個令人自在和由你掌控的角落,相信你會不願離開。此時如果有人任意搞亂你這「安全島」,將你拉回紛亂的現實環境,你難免會怒火中燒,甚至會感到恐懼、想要逃跑、想大叫…… 感官異常 易失安全感 以上情况就是受自閉症影響人士(不論是小孩、青少年或成人)的寫照。由於他們的感官運作異常,某些常人可以接受的感覺卻足以令他們非常難受,在不安和驚恐下,他們的本能壓力反應(搏鬥、逃跑或嚇呆)會啟動。加上表達困難令他們有口難言,以致往往難以適應生活上的轉變。 受自閉症影響的人士一般比較固執,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對於某些感官刺激有強烈興趣,也可能是他們藉着一些熟悉的行為、喜好或習慣來阻擋外來太多的刺激,或減少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為自己製造多點安全感,以安撫個人情緒。如此說來,不難想像為何他們遇上別人打擾時會那麼生氣和反抗。 在不安之下,生活若是缺乏興趣和寄託,腦袋會更容易胡思亂想,甚至令焦慮與恐懼變本加厲。 照顧者助調節 加強溝通 自閉症令患者極難表達自己的情感與希望,因此照顧者對自閉症人士的支援方向(藉照顧者和環境安排)對增加他們的安全感很重要,亦有助調節他們受到的感官刺激,以及強化與他們的溝通。下一篇,讓我們談談與受自閉症影響人士的相處方法。(待續)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經歷患難的提醒

最近,家人接二連三患病,都需要住院接受長期治療。適逢兒子測驗,卻無暇陪伴他溫習,因為我要照顧留院的家人,相比之下,家人更需要我的陪伴,倘若沒有了健康甚至生命,追求學業上的成績,已變得沒有意義。 為分數 放棄親子關係 不久前有新聞報道內地一名媽媽因為兒子數學沒有考到95分,把他丟在路上自己開車走,最後孩子被帶到警署,接他的仍然不是媽媽。那名媽媽選擇了分數,放棄了與孩子的關係。 確實,我也會為了兒子的不勤力而動怒。我從不介意他的步伐比人慢,但我不能接受他「不在意」的態度。分數,只是數字,對於兒子,及格分數60分也是遙遠的。 所以如果我選擇了分數,我也可能像那個媽媽一樣,氣得不再理智,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 夫妻同心 表達關懷 回到醫院的病房,看見小至手抱嬰兒也被插滿了喉管,小女嬰的哭聲聽得連旁人也覺心痛,更何况是她的媽媽。每次走進病房,總是提醒着我,健康不是必然,生命亦然。而我,也曾假想自己的孩子遭遇病患時我會如何面對,但我不敢細想,因為肯定是難以接受的痛。 這段日子,我和丈夫也有很大的反思,便是要好好珍惜與孩子的相處及關係。在病房中,我們體會到父母與孩子的心理需要,亦深深相信,無論患病的是孩子還是父母,他們更需要彼此的連結及陪伴。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提醒,便是在遭遇患難時,夫妻一定要同心。或許是一方要留院照顧病兒,又或許是其中一方患病要留院不能回家相聚,但無論是什麼景况,彼此間的連繫都不能停止,哪怕只是一通電話、短訊,又或是一封信、一張便利貼,都要把你的需要及愛表達出來,讓彼此都能感受到對方的關懷及支持,這樣才有力量繼續走下去。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為爸爸平反

雖然不時聽到很多媽媽都對自己丈夫有微言,未能做好爸爸的角色,替自己分擔育兒的責任及壓力。不過我慶幸身邊已成為爸爸的家人、朋友們,當然包括自己的丈夫,都是好爸爸。 作為太太,又是媽媽,確實在某些事上會較容易表達「媽媽心聲」之類的感受,因而忽略了對爸爸的讚賞。近期在網上平台多了爸爸們分享育兒心得,感動的是,這些爸爸不忘肯定太太付出,更為媽媽們出頭,提醒為人丈夫的要多體諒太太辛勞;同時也提醒作為太太的,多肯定丈夫付出亦非常重要。丈夫為太太發聲,除了給太太很有力的肯定及支持外,亦因為是男士所寫的育兒心得,更能讓其他丈夫們接受及反思。這種思想上的轉變及願意公開表達,很讓人安慰,也傳遞着正面的家庭價值:夫妻需要同心、互愛互諒。 雖然傳統觀念開始轉變,不過媽媽「專責」育兒的角色仍然根深柢固,致使外界仍會對「全職爸爸」有所保留,又或當爸爸獨自帶孩子時,依然會有人質疑爸爸能否應付得來。當自己的第2個孩子出世後,我深深體會無論是父或母,都需要時間學習,就像我的丈夫因着經驗、信心,由從前不敢獨自照顧兒子,到現在同時照顧大兒子及小女兒仍能應付自如。 從中就知道,只要相信自己做得到,也藉着經驗建立信心,爸爸一樣可以在育兒路上做得好。 有學習空間 爸爸育兒一樣得 父母在育兒上都有各自的角色及專長,不用比較,更不應比較誰做得好。育兒不是媽媽的「專利」,爸媽要互相配合才能產生最好的育兒效果。我相信建立信心,是爸爸育兒的第一步。建立信心,需要太太及身邊家人及朋友的鼓勵,同時也要爸爸們確信自己是個好爸爸,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因為不論父或母,都需要時間學習、累積經驗。 夫妻需同心同行 我見證了很多身邊認識的好好爸爸,他們都很享受爸爸這個角色,也把角色做得很好。 而這些好好爸爸的共同點,都是與太太有良好親密的夫妻關係,願意承擔,明白育兒路上需要同心同行。縱使爸爸們偶爾或會感到挫敗,如同媽媽們有時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媽媽」,但人無完美,父母亦然。當父母的,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每一個階段,都是父母重新學習之時,只要父母彼此支持、鼓勵、諒解、愛護,挑戰都能一一克服。 但願更多好爸爸能分享自己的育兒故事,讓太太們能肯定丈夫是個好爸爸,也讓丈夫們有信心做好爸爸的角色。爸爸們,請相信自己——「我是好爸爸」!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那一代的父親 這一代的孩子

我的孩子生於數碼電子化時代,大兒子剛升小學,但他在幼稚園時已經會用電腦學習;而我首次接觸電腦,大概是高小還是初中,爸爸買了一台「大牛龜」電腦回來工作。那時我用電腦的唯一目的,只是玩「踩地雷」遊戲,完全跟課堂學習無關。 從以上簡單的描述,足夠讓大家知道,父親、我、孩子所生的年代都大不同。這些不同,亦是導致兩代親子關係總是帶着矛盾、衝突的原因,不單父親跟我、我跟孩子都同樣經歷着這些矛盾。 我出世的年代,老一輩仍然重男輕女,夫妻多是男主外、女主內,大部分的媽媽都是主婦,養家的責任只落在爸爸身上。那年頭的父親,一概都是嚴父,「慈父」好像只會在電視劇中出現。對於女兒身的我,其實很渴望擁有一個慈愛的爸爸,那種慈愛是爸爸對女兒特有的,像公主般被呵護。 從小至大,我都沒有聽過親職教育。直到自己進修家庭輔導及為人母親時,才認識、體會到什麼是親職教育、父母角色。 希望有一個「老死」爸爸 最近因工作關係,有機會聆聽到一班大專生對爸爸的看法。青年人不約而同地說,希望有一個「老死」爸爸,意即像「死黨」、很要好的朋友,可以無所不談。原以為這一代的青年人比起我那個年代,跟爸爸的關係會親近一些,可是,這班年輕人口中的爸爸,仍然是嚴肅、有權威,不能親近的。 父親跟孩子永遠相隔一代,作兒子的,總是要等到自己當上父親後,才會明白身為人父的一些矛盾與挑戰。但當兒子的身分轉變成父親時,他對下一代的期望及要求又會有不同。 隨着社會變遷,資訊交流發達,親職教育的重要逐漸被認識,更多人開始關注爸爸的角色。想成為一位好爸爸,除了要在知識層面上裝備自己,還需要不斷反思及學習,常常檢視自己有否受上一代的教育所影響。 原生家庭的教育有值得傳承的地方,但也有過時、需要改善的地方,新一代的爸爸需要分析、過濾。 學習表達對孩子的愛 另外,要做好爸爸,更需要與太太建立家庭價值,確立育兒方針,還要在家裏建立愛與尊重。愛護你的太太,尊重她,這樣孩子就會感到安全、溫暖。有愛的地方,才能健康快樂成長。 寄望新一代的爸爸拋開不合時宜的觀念,放下嚴肅的形象,學習表達對孩子的愛,以身教教導孩子。爸爸,不一定要成為孩子的「老死」,卻要成為孩子心目中既尊崇又親近的爸爸,這樣孩子就會找到方向,因為你是他的模範、他的明燈,照亮着他。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小一爸爸,你去了哪裏?

我們常聽「小一媽媽」,卻甚少聽到「小一爸爸」。孩子升小一,對爸爸好像沒有多大影響,反之,在網上平台分享的,都以媽媽居多。確實大多數家庭的爸爸都要工作,負責照顧孩子的責任也就落在媽媽身上。不過,其實在這個年代,很多媽媽都同樣有工作,但不知何故,檢查孩子功課及處理學校瑣碎事務的責任,仍然是要媽媽一力承擔。 陪孩子讀書不可能任務? 自己成為小一媽媽之後,多了跟其他媽媽交流,大家也提及丈夫偶爾亦有幫孩子溫習教功課的,只是不能維持得久,他們很短時間已經會向太太呼救,然後就放棄這「不可能任務」。是任務真的太「不可能」,還是丈夫們覺得有太太這條後路可退,所以選擇放棄呢? 兒子升上小一這三個月以來,我口裏心裏都不知說過想過多少次要放棄,但最後還是繼續陪兒子溫習做功課。那怕他是記了又忘,我還是陪他忘了再記,默書的生字一次比一次多,溫習的壓力就一次比一次大。爸爸們退了,媽媽們仍有路可退嗎? 傳統觀念輕看爸爸影響力 因工作關係,我看過很多關於父親對子女影響的研究。不少研究都指出,父親對子女的影響往往比母親來得更大,例如父親可以緩和子女的行為問題、父親的教導能夠減輕子女的社交焦慮等等。但很多父親都被傳統觀念所影響,認為在育兒方面媽媽才是「專家」,面對育兒挑戰時都會假定自己「不可能」應付得到,然後把任務交給媽媽,反而輕看了自己爸爸角色的影響力。 其實對於媽媽們,又何嘗不是挑戰?同樣面對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任務,只因沒有退路,只好跨過一個又一個的挑戰。媽媽跟爸爸一樣,沒有一開始就成為育兒專家,也是經歷過學習、失敗、挑戰而慢慢摸索如何做得更好。小一媽媽的能耐也是如此煉成,同樣,爸爸們,你們也可以! 爸爸們,不要小看自己的影響力,父及母的角色都對子女帶來不同的影響,與太太一同學習,彼此配合,與升小的孩子一同適應新階段、學習新事物吧!孩子需要你的陪伴,太太也需要你的支持。 作者簡介: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教育主任 文﹕李敏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1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做個為孩子發聲的父母

當施政報告一出爐,作為一個小一生的媽媽,當然先留意教育部分。雖然外界對今次的教育政策都有正面評價,但相比起新加坡教育局宣布進一步取消小一、小二所有考試,我覺得彼邦的消息,更令人鼓舞和安慰。 對於近年愈來愈多學生因受壓於學業而導致情緒出現問題甚至輕生,教育局的做法是增加支援人手如社工、心理學家等,卻沒有正視問題根源,從改善制度着手。我們都知道建立學生信心及提升學習動機才是首要的,但因為在這追求分數的精英制度下,學校要跟上教學進度,也顧不及有沒有時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助他們建立自信。而父母也因應學校要求,以分數及考試作為目標,顧不了孩子是否真正享受學習,能力又是否跟上進度。 除跟着制度走還可做什麼? 經濟能力不足以移民或升讀私校的家長,難道就不能為孩子改變什麼嗎?誠然,我也有過掙扎,亦曾經努力嘗試取得平衡——平衡學校要求和兒子的學習能力及程度。但最後為了讓兒子享受學習,配合他的進度,我和兒子放棄了分數。 過程中我亦反思在這制度之下,作為家長,除了跟着制度走,還可以做什麼?有哪些地方可以為孩子發聲? 我能為孩子做的,可能只是不對孩子的功課吹毛求疵,選擇不去求分數,鼓勵孩子為疑問尋求答案,不盲目跟從,以及容許孩子拒絕為獎項而參加活動,只按能力興趣決定參加與否。雖然所做的,都很微小,亦不能改變整個教育制度,但至少我們有盡力為孩子發聲,讓孩子明白父母是與他們同行,也教導孩子面對不能改變的環境時,總要學習面對和克服,並容讓他們有自己的看法,遇疑問時可提問,找答案。 父母鼓勵肯定 比分數重要 我希望孩子繼續勇於求學,享受獲得知識的滿足。而他的自信及滿足,不是來自於分數,而是父母對他的肯定及同行。這段不一樣的路程不容易走過,需要勇氣,也需要堅持。但假若父母能同心、彼此支持鼓勵,再不容易,也是能走過的。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無限的想像力量

為了趕上科技時代及節省用紙,學校在一年多前向家長發送電子通告和通知,不再用紙本。不久前,有100名家長在限期前並未簽署回條,我花了兩小時讓每個欠簽回條的學生立即在校務處致電回家,要求家長簽署,超過一半的父母在接下來的一小時內完成簽署。第二天,仍有30名家長未完成任務,再打電話;第三天,有三名已通話過兩次的父母仍然不合作。 有時候,我懷疑當家長說非常關心自己的孩子時,其實有多認真。一份學校通知書可傳送到同一家庭的五部手機,所以我不太明白為什麼簽署回條會那樣困難。或許現代人的手機接收太多資訊,成為「已讀不回」的奴隸,信息經常過目即忘。 發電子通告 家長「已讀不回」! 但學校通告其實很重要,不僅父母應知道學校發生的事情,也該知道孩子的安全和行蹤,盡可能與學校合作。我讀高中時學校已沒有每年見家長環節;但我自行安排,請求班主任及父母一同討論我的學習大計,不然為什麼有成年人、監護人這些角色?孩子的聲音和意見重要,但畢竟是孩子,父母要引導他們學會真正照顧自己。 認為孩子在學校有校長老師監管,父母便可不聞不問,實在是大錯特錯。 科技不能取代人類互動 學校傳授知識,不是結構性物流線作業,而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基地。最近日本電影《鎌倉物語》(2017)強調想像的力量,主角前往煉獄營救妻子,用想像力來對抗煉獄怪物。「想像力」這個詞顯示了真正的「力」量,等同活力、魄力、精力等,想像力都是一個動力(force)。技術雖然豐富了生活素質,但我們不應成為技術的奴隸。人類對互動、同情和合作的需要永遠無法取代。學校豐富了孩子的想像力,正正就是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而不是從小遙距學習的原因。 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重要,畢加索認為可想像的都可成真。家長又花了多少時間,去了解孩子已學的有限知識,以及無限的想像力量呢?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永續青春的良方

九月,收得最多的季節問候大約是「一起加油!」「新學年加油!」除了現在的學生,從前的學生也有給我打氣。其中一個已經大學畢業的男生還說:「這麼多年了,你吃防腐劑吧,還是那時的樣子。」我回他說,我還年輕。他才工作不到一年,反倒是他跟我說累了老了殘了。於是我立即建議他:「那就令自己忙一點、有活力一點啊!」 人其實不用長得很大,都會覺得生活重複厭煩。生活本是很重複的東西。上學或上班,放中午飯,放學或下班,吃晚飯,重重複複,坐一樣的校車或公車,在一樣的課室或工作環境,複複重重。很多人會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強行說的不是愁。但回想這些年不斷有中學生甚至小學生跟我說「活很累」、「很沒趣」,再想想小時候的自己其實都有過這種「悶」、「老邁」的感覺,便開始更認識看待這個問題。最後,竟真的讓我想到解決方法,又或者,是解答學生方法。 不斷學習 教書先生學裝修 「學不可以已,就是令自己保持青春活力的良方。」當我這樣答,學生當然沒有好臉色。 我會說荀子此言,是古老的不老良方。出生以來,都是父母、師長叫大家不停學習,也不斷安排學習的項目,但其中一種重要的「學不可以已」,可能大家沒太注意,那就是不斷思考自己還有什麼不懂得,還可以學什麼、可以玩什麼。「你已經是老師,從前讀書也很棒吧?你當然覺得學習是玩耍!」曾有學生這樣說。「我現在跟你說當了老師後,不用上班的時間我學過什麼,不要太大反應。」我沾沾自喜的說,而學生擺出一副「看你能說出什麼新鮮來」的臭樣子等我開口。「我學了裝修,學髹漆。」學生以為自己聽錯:「再說一次。」我來來回回說了很多次,他終於驚訝地回應:「什麼?」再把我打量一番。 我很滿意這番打量,反正去上髹漆課時,師父與同學們都這樣打量我。全班只有我一個女生,還要看起過於斯文、瘦瘦小小。學髹漆,體能要很不錯,幾小時不斷幹活,而且,大家都懷疑我是否認真學、能否完成課程,在這種眼光下學習,我覺得十分新鮮。這個自己安排給自己的挑戰,讓我的生活充滿活力起來。做老師很累,但下班後我不再邊看電視邊睡,可以打起精神,可以一星期去跑步四五天,讓師父和男同學們覺得我體能上不會跟不上。 持續許多個月後,我下班後不但可以運動、進修教育相關的文憑、看想看的書、周末可以學髹漆,後來我又去報考國際花藝師牌照。說到此,雖然我的行程好像很豐富,但其實還沒有說完,不過,通常學生會打斷說:「其實我……我好像沒有自己想得那麼累。」聽完此言,生命毫無改變的,佔大多數,但從此不斷善用空閒時間、碎片時間的,也有人在,更不時告訴我,最近空閒看了什麼有趣的鼓舞人心的電影、看了一些自己真正想看的書…… 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後來,讀到村上春樹一句話,「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果然英雄所見略同,我也馬上跟學生分享。當有一秒,你覺得累,而且認同自己真的累,你就老了。不過,若你有一秒覺得,其實我還可以,我還有很多時間,你就可以了。公開考試,可以讓人很老很累,上班也當然可以讓人更累,不過,不要相信自己沒有時間學想學的東西,做想做的事。不斷的想想自己想學什麼、想嘗試什麼,就是永續青春的良方。 按:此篇為這段時間最後一篇專欄,感謝明報,也感謝讀者。特別感謝一些因看到專欄而找我的讀者,留下電郵joycehoin519@gmail.com,歡迎交流。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