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送給丈夫的禮物——讓兒子肯定爸爸的角色

最近和丈夫翻看他昔日在原生家庭的舊照片,聽他回想他與父親的相處點滴。懷舊一番之後,我們有一個小總結︰男孩從父親身上獲得肯定及讚賞是非常重要的,這有助男生建立自尊感。好像我丈夫,當他成為爸爸之後,要面對新的挑戰,他能否駕馭今天新手父親的角色,跟他的自尊感有密切關係。 父子關係影響男性自尊感 有研究指出,父子幼年的關係會直接影響一個男性的自尊感(self-esteem)的發展,亦影響他將來為父的自信。若父親在子女心目中,能夠給予情感的連繫、溫暖、照顧、培育,他便能成為子女提升動機的源頭,子女會更多的展現能得到父親肯定、接納的行為,有較高的自尊感。相反,若父親具攻擊性,則會令子女選擇保持距離及尋找緩衝,自尊感亦較低。除此以外,若父親能夠明白及理解子女內心的感受,並表現出感同身受,可令子女得到安慰及感到放心。子女亦會透過與父親被愛的互動經驗而學習如何尊重他人,以及與他人相處。而父子的關係則會影響兒子成長後與他人,以及他的子女的關係。 聽着丈夫回憶幼年時與父親的關係,隱約讓我明白多點今時今日他與兒子互動的情况。作為太太,我無法參與建構他昔日的自尊感,但我提醒我自己,今天仍可多讚賞他,使他對自己有信心;體諒他的軟弱,同時溫婉地提示丈夫在哪些地方可作點省思。當他願意時,我便陪着他一步一步慢慢的跨過一些生命的缺口。  鼓勵丈夫稱讚兒子 歡笑成強心針 這一年來,丈夫很努力地嘗試實踐父親的角色,或許偶有「撞板」,有可改善的時候,例如遇着被兒子拒絕時會感氣餒、因兒子「不合作」而有情緒,這些種種「不理想的」父子互動經驗,甚至曾讓他懷疑兒子不愛他,不需要他。為了提升丈夫做爸爸的自信心,我會告訴他,兒子日常在家會經常提起爸爸,每天定時便提醒媽媽要去接爸爸放工,而且很想念爸爸,很想爸爸陪他玩。與此同時,我亦鼓勵丈夫稱讚兒子,讓兒子的歡笑成為他最好的強心針。我相信丈夫的自信與兒子的自尊感會隨着日子的過去,一天一天的累積起來。 參考: Dick, G. L., & Bronson, D. (2005). Adult Men’s Self-Esteem: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Father. 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ervices, 86(4), 580–588. doi: 10.1606/1044-3894.3464 文:文麗兒 作者簡介: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網誌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4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寒冬中的化雨春風

天災及暴力衝突等危機事件對個人或群體帶來影響,面對社會上重大的危機事件,學校也不能倖免,學生、教職員的心理會受影響,也會為整間學校的運作帶來失衡。 解釋相應措施 免學生不安 相關研究指出,危機事件會讓人擔心生命安全受威脅,因此提升安全感為處理時首要原則。教育局網頁指出︰「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安全的學習環境,保障其身心健康及安全。」在危機事件中,學校除了應盡更大的努力確保學生安全,同時亦應明確具體地向學生解釋相應措施,讓學生清楚明白,以減少學生的不安感。 第二項重要的原則是穩定情緒,教師可留意以下各項︰ 1. 面對危機時人或會出現不同的生理及情緒反應,如︰頭痛、肚痛、肌肉緊繃、胃痛、心跳及呼吸急促、睡眠問題、排便問題,及對目睹的創傷性場面好像在眼前閃現、驚嚇、易怒、內疚等。這些反應或會為學生帶來額外恐懼,懷疑自己身體及心理出問題,令自己苦上加苦。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這些是不尋常狀况下的自然反應,其強烈程度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消減。愈害怕它們,愈會影響自己的情緒 2. 提供可行的方法讓學生應對情緒起伏及睡眠問題,如︰安定心神練習(可參考bit.ly/2kjXrNC)、放鬆練習(www.egps.hk/relaxation-exercise)及睡眠衛生資訊等 提供諒解與尊重 3. 過度接觸與危機事件相關的資訊或會令人心情更困擾,教師宜以接納的態度與學生討論有節制地接觸媒體的可能性,如︰定時關機;只讀文字,不看影片等等 第三項重要原則是聯繫感。面對重大社會事件,各人均有自己的想法。遇到與自己意見不一的學生時,校長和教師不一定要同意學生的觀點,但仍應本着「有教無類」、「和而不同」的精神,給予聆聽及關注,讓情緒困擾的學生意識到有人願意了解他們。很多學生在其他成年人身上得不到諒解與尊重,師長的聆聽及關注或許成為絕望中的一點光,讓他們感受到能與可信任的成年人彼此聯繫,並為他們帶來希望感。 孔子說︰「有教無類。」這風雨飄搖的開學月或許為這句說話再添加新的意義。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能看到在不同意見的背後,照顧那些受傷、害怕、極需關愛的心靈嗎?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別讓手機取代你的陪伴

和丈夫、兒子外出用膳,剛好附近一枱坐了和我們家很像的組合——一對年輕夫婦和他們的女兒,那小女孩看起來比我兒子大一點點。那名媽媽一邊為女兒預備飯餸,一邊把手機安放在女兒面前,然後吩咐女兒要自己吃飯。但那小女孩眼睛一直盯着電話裏的影片,並沒有回應,結果,那媽媽一邊餵女兒一邊自己吃飯。至於那名爸爸,坐在妻女的對面,眼睛和女兒一樣,一直盯着電話,努力地覆短訊,完全沒有理會同枱的人。我留意着這家人的相處,看着這3個應該親密卻是疏離的人,覺得他們有點「可憐」。 孩子喜歡父母專心陪伴 回想起兒子出生首數個月,有次丈夫說要跟友人打機而婉拒協助照顧兒子。我待他完成遊戲後隨即表示,我真的很需要他的幫忙,但因得不到回應而感到失望。當下丈夫道歉後,我們談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原來丈夫因為要照顧新生兒子而感到疲累且有壓力,於是,與朋友打機便成為他休息放鬆的時間。作為太太,我體諒丈夫的壓力,明白他真的需要鬆一鬆。 其實,我沒有禁止他打機,只是單單表達我需要他的幫助。因為我知道,若只是向他發脾氣或禁止他打機,既無法體諒他的難處,更影響我們的關係。傾談過後,自此丈夫每逢打機前,都會先問問我能否有這個空間,面對他帶着尊重的請求,我會毫不猶豫地答允。 近年有不少關於手機影響關係的研究,其中一個研究指出,愈倚賴手機的人愈容易出現關係不穩定;而愈認為伴侶倚賴手機的人愈少在關係中得到滿足。 我相信這個研究結果除了應用在戀人或夫妻關係上,更能應用在親子關係中。有時兒子看到爸爸在用手機,會走過來媽媽身邊要媽媽陪他。 以歡笑回應爸爸的愛 隨着兒子漸長,我開始多了與丈夫分享、多點提示他如何與兒子相處。兒子喜歡我們專心陪他,不喜歡我們使用手機;又提醒丈夫,兒子看到我們做什麼便會模仿。漸漸丈夫在兒子面前使用手機的時間愈來愈少,陪伴兒子玩耍的時間也愈來愈多 。 孩子的情感很直接,爸爸給他時間陪伴他、一起做他喜歡的事,他便會用歡笑和「黐身」回應爸爸的愛。相反,爸爸以物質代替自己陪伴子女,子女亦只會與陪伴自己的物品建立關係。感恩我與丈夫早在兒子出生前便已有共識,絕不會以電子奶嘴餵養他。在照顧兒子成長的過程中,其實亦讓我們反思更多如何單純地去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文麗兒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如何幫助子女渡過不穩定時期?

最近大家都經歷着很多不穩定,然而,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確保子女的精神健康,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因此,我參考美國全國學校心理學家協會(NASP)文章Helping children cope in unsettling times的部分撮要,並把它翻譯成中文,希望為家長帶來幫助。 留意自己的壓力水平 保持冷靜 不要忽視我們自己的焦慮、悲傷、憤怒或恐懼,或糾結着自己的情緒,因為子女會感染到我們的情感。因此,應盡量避免表現出過分焦慮、恐懼或憤怒,從而減少子女的不安感。若孩子真的察覺到家長有傷心難過之情,其實問題也不大,最重要是讓他們知道,我們有所盼望,相信事情會變得更好。 照顧孩子 情緒受影響的孩子往往難以集中專注,或出現情緒行為的情况。有些孩子可能會對事件表現得非常安靜或抽離;有些孩子卻反應很大,具破壞性甚至攻擊性;也有許多孩子甚至出現學習困難的情况。 維持日常規律 維持可預測的日常規律,重申說明具體的規則和後果;考慮安全後,鼓勵他們維持課業及課外活動,令子女感到穩定、一致。 減少對媒體的接觸 對年紀較小的子女,保護他們避免受到過多媒體的渲染,包括互聯網、社交媒體(例如群組、facebook、Instagram)、電視等,也避免接收單一資訊來源(如個別媒體的報道和消息)。告訴子女,看太多網上消息可能會觸發負面情緒,並引導他們參與一些感興趣的活動來放鬆、分散注意力。家長也可引導子女表達感受,讓他們描述在網上看到的東西,有需要時,家長可作出解說。 作一個好的聆聽者和觀察者 容讓子女表達他們的憂慮或查詢想知道的消息,若他們對事件感焦慮或關注,家長也毋須刻意糾纏在該話題上。不妨多抽空回應子女,並留意他們的行為或社交的變化。家長可能需要先主動展開對話,子女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感,讓他們慢慢論述對事件的感受或看法。若他們在當刻不想或不需要傾訴,家長亦不必糾纏,重點是讓子女知道我們關心顧及他們的想法和感受。 客觀開放的討論 家長應抱着開放、冷靜、接受和尊重的態度去討論,也要作好準備,回應子女的問題。緊記回答事實,客觀合理地討論。亦可嘗試以提問方式讓子女思考,不必急於表態或教導,避免衝突。 疏導情緒 子女在家中可能會變得煩躁或出現破壞性行為,叫家長難以忍耐。面對這些不恰當的行為,家長可明確指出自己的期望,並加強提升合乎子女年紀的情緒管理技巧,提供適當的宣泄渠道,例如把個人感受、想法,以畫畫、寫作、音樂、做運動等方式來抒發。 留意子女,與學校互通資訊 密切注意較容易受困擾的子女,例如:與事件有關的、曾經歷類似創傷、患有抑鬱症或其他精神健康問題、有特殊需要等。家長應該與老師、學校或相關專業人士保持密切溝通,商討並監察子女的情况,需要時便作出轉介。 一些研究指出,具良好抗逆、適應力的人,一般能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都會有關心自己的重要人物,例如家人、父母和朋友的支持;而且對未來保持積極樂觀。願家長們多與子女溝通、同行,相信艱難的日子很快會過去的!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你的父母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社會上不時有人諷刺由父母資助首期買樓上車的青年,但在其他範疇,「成功靠父幹」又是否有實證支持呢?為了解父母對子女學歷及職業的影響,MWYO向政府統計處查詢相關數據,以確認青年接受大學教育和從事高技術職業與家庭背景的關係,並探討背後原因。與此同時,我們借鑑海外研究就表現出眾孩子的父母之共同點,發現部分與父母的學歷及職業無關,期望為基層家長帶來啟示。 政府統計處在6月發表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5號報告書》,內含22至47歲的青年和中年人士之教育和就業情况分析,MWYO按此索取22至34歲青年的數據。從數據可見,父母屬較高教育程度的青年,與父母只完成小學及以下課程的青年比較,前者達到較高學歷的比例更顯著。如父母擁有專上教育(學位及以上)學歷,逾八成半的子女緊貼父母;若父母只屬小學及以下程度,只有稍多於三成的子女具有專上教育(學位及以上)程度。 再按職業分析,若父母從事高技術職業組別(即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專業及輔助專業人員),與子女的相互關係愈益明顯,青年與父親和母親同樣從事該職業組別的比例分別為67.9%及73.9%。反之,從事較低技術職業組別甚至沒有工作的父母之子女較難晉身高技術職業組別,舉例說,如父親沒有工作、擔任非技術工人或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以及母親從事工藝及有關人員、機台及機器操作員及裝配員或非技術工人,其子女從事高技術職業組別的比例低於四成。 要分析這些現象,學歷及職業只是「表面」因素,其背後所反映的正是社會學家布迪厄(Bourdieu)提倡的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理論,例如知識水平偏高的父母,或較懂得爭取各項資源育養子女,而更高職業階層的父母,也應具備優厚的經濟條件和人脈網絡去栽培子女。 具體說明可參考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15年做的一項針對育有18歲以下子女的家長之調查,發現愈高學歷和收入的父母,愈會投放金錢和時間在培育子女及參與學校活動上,他們也更關心子女的行為。 適當管教 改變命運 有意見認為上述部分結果可按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即生理上、安全上、感情上、尊重的,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來解釋,指出較高學歷和收入的家長於首兩個層次——生理上及安全上的需求已獲得滿足,自然會追求及關注子女的更高層次需要,即感情上、尊重的,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反觀較低學歷的父母由於收入偏低,因此更多關顧並以滿足子女的生理上和安全上的需求為主。他們並非不重視為子女創造教育環境和提供教育資源,只是相對於較高學歷和收入之父母來說付出的成本(這可理解為時間和機會)會更高,未免心有餘而力不足。 走筆至此,是否代表已作定論,父母條件較差的孩子永無翻身之日?非也,去年美國有媒體根據學界研究歸納出成功孩子之父母的多個共同點,某些與父母的學歷和職業並無太大關係,如他們:1、會要求子女分擔家務,而這些孩子長大後能與工作伙伴合作良好;2、對子女有高期望,並協助他們達成目標;3、夫妻關係健康。父母離婚會對子女帶來持續的傷痛;4、與子女建立良好關係,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5、母親有工作,其女兒的在學時間會更長。 由此可見,盡管家庭背景對子女的未來發展有一定影響,但父母適當的管教和栽培,仍然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希望這能給予家長一些思考和啟發。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爸爸湊仔不放心?媽媽分離焦慮作怪

相信很多父母對分離焦慮這個詞語並不陌生。孩子一般在大約4至7個月開始建立「物體恆存」(object permanence)的概念,當人或物件不在他們的視線範圍就等於離開了,他們會對此感到難過,有些會一直哭泣直至想見到的人或物件重現在身邊。大約8個月至1歲,他們對與父母分離的感覺會更強烈,會哭喊、往父母身上爬、拒絕其他人的關注等。嬰幼兒在正常發展的情况下,大約到2至3歲便會過渡這個階段。 除了我兒子會有分離焦慮,原來我作為媽媽都會出現這個情况。有次丈夫主動提出要單獨帶歲半的兒子參與一個歷時大約5至6小時的聚會,我下意識地覺得要拒絕這個要求,於是即時提出很多理由,表示擔心丈夫應付不了。丈夫則認為作為全職媽媽的我,已經無間斷地貼身照顧兒子,應該要試着讓兒子獨立,同時讓自己稍微休息一下。面對丈夫的分析我仍舊不置可否,堅持要跟丈夫一同參與聚會。 丈夫問我到底有什麼考慮,不肯讓他獨自帶兒子。的確我對丈夫照顧兒子的信心不是很足夠,但當再認真深思時,卻發現可能是因為自己離不開兒子。 子女給他人照顧 感到內疚 媽媽面對與子女分離時會感到焦慮,特別在子女出生的首年,她們會擔心子女的安全、飲食、睡眠情况等等;外出時會十分想念子女,無法專注於要處理的事情或約會上;把子女交給他人照顧時會感到內疚;甚至覺得失去了部分的自己;感到情緒低落、憤怒,或出現災難性的想法。很多時新手媽媽都會經驗或多或少的分離焦慮,但不一定意識到自己正經歷這個階段。若只得自己獨自面對,嚴重的話會影響自己的情緒或身體健康。 在面對分離焦慮時有一點很重要,別否認自己正處於這個狀態,接受自己的情緒,明白焦慮源於與子女有緊密的連繫,與子女分開的確會帶來一定程度的不適。讓自己意識並接受不同的照顧者會有不同的方法,而嬰幼兒的適應能力會讓自己感到驚訝。讓嬰幼兒有機會接觸不同的照顧者,有助他們建立對群體和世界的安全認知。 暫時「放下」子女 平衡生活 與丈夫分享自己的處境,讓對方明白自己的難處和感受。試着為自己的時間表加入「子女」以外的活動,暫時「放下」子女,讓自己的生活得到平衡,對自己和子女都有好處。 當向自己承認了離開兒子時會感到憂慮,擔心他沒有被照顧好,並接受丈夫可能無法如自己一樣好好照顧兒子,我反而對丈夫的提議有點如釋重負的感覺,決心讓他做一天全職爸爸的角色。一天早上我告訴兒子,爸爸將會獨自帶他參與聚會,兒子最初的反應是不要,當我再重複告訴他時,他開始表示要跟誰「玩波波」,直到他主動提起。 我發現自己的擔憂再減少了一點了,並愈來愈進步。或許,作為媽媽的我和你,是時候要學習讓自己一個人外出走走,並順道為丈夫提供寶貴的實踐機會,學習怎去做一個好爸爸。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丈夫的教仔方式是從哪裏學回來?

有天走在街上,分別遇到兩對父子。兩個父親不約而同在喝斥兒子,兩個孩子都委屈地跟在父親的身後,低頭不語。看着那兩個男孩,不知道當刻他們怎樣看自己的父親。如果我是被罵的男孩,我會心裏問:「爸爸,我不小心掉了10元,或是應買的飯盒沒買到,真的很重要嗎?爸爸,你真的需要為這些事而不停責備我嗎?」 兩個男孩的經歷,讓我想起丈夫曾因年幼的兒子哭喊而發脾氣,嚇得兒子嚎哭不止。事後跟丈夫詳談,他作出深刻的反思,終發現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跟父親一樣。 嚴苛管教令孩子具攻擊性 過去有大量的研究提及原生家庭、原生父母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曾有一份研究結果顯示,父母對子女施以嚴苛的管教模式,子女較容易出現情緒失調,令他們在學校出現攻擊性的行為。研究更指出,父親的嚴厲管教對兒子的影響比女兒更大。 而子女會把負面情緒,轉化成社交行為問題。嚴苛的管教是一種行為,同時是一種具殺傷力的溝通。 男孩受影響更大 孩子會直接模仿爸爸那些嚴苛行為,而那些責罵或責打,實際上是成人憤怒的表達。對孩子來說,伴隨着打罵而出現的憤怒、冷漠、仇恨,比起攻擊行為本身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當丈夫面對兒子哭喊而無法讓他平靜時,很容易會出現「極嚴厲」的管教。丈夫回想這是他父親給他的身教:當面對一些不似預期的情况,便會出現負面情緒繼而發脾氣。我想丈夫是把成長時所經驗的恐懼與傷痛一直帶着,直至他面對不似預期的兒子,就照着學習得來的方式來管教兒子,讓兒子經驗恐懼與傷痛。 作為妻子,我無法拿走丈夫過去的負面經歷,只能陪着他一起反省,時而提醒,時而鼓勵,時而互勉。 此外,當自己面對年幼的兒子不似預期時,亦敲響與丈夫的「警鐘」,彼此提醒別讓我們的情緒破壞兒子的成長。 原生父親對一個男人的影響無遠弗屆,他自己未必察覺到,卻影響着自己與子女的互動。我丈夫的父親看似從沒有正式教他怎樣成為一個父親,但實際上,丈夫已發揮自行模仿所得來的「技巧」。寫到這裏,我又想起那兩個男孩,希望他們的爸爸會為他們療傷,使他們長大後不會成為另一個傷害子女的嚴苛父親。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媽媽,讓我來

同一句說話,出自不同年齡孩子的口,聽在媽媽的耳裏,肯定有不同的感受。筆者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們一家旅行後回港,正在機場等候行李的時候,篋子在行李帶上出現,我的12歲孩子說:「媽媽,讓我來。」我當下心頭一暖,嘴巴雖然只簡單說了句「好」兼掛了一個微笑,但內心卻像打翻了的五味架一樣,有着苦盡甘來,修成正果的感覺。不過,一刻的美麗消逝後,日子還是如常地過,事事繼續讓媽媽來。 如果同一句「媽媽,讓我來」,是從一個4、5歲的小孩口中不斷說出來,又會是如何光景呢? 遇不合作孩子 隨時手忙腳亂 或許是配合智慧城市的發展,更可能是為了減省人手,最近很多超級市場重新裝修後,都裝有讓客人自助付款的掃描設施。筆者不止一次,在自助付款機前,聽到年幼小孩子說「媽媽,讓我來」。有的媽媽甘之如飴,與孩子合作,在貨品包裝袋上找出編碼位置,逐件慢慢「嘟」。孩子肯讓媽媽參與一點還好,只是稍稍多花一點時間而已;但若遇到不願合作的孩子,不肯讓媽媽幫忙,堅持要自己一手包辦的話,則隨時手忙腳亂的搞上大半天也弄不好,有時還會同一件貨品「嘟」多過一次,又要取消再重新開始,既浪費時間,還要忍受其他正在排隊顧客的不友善目光。 面對這些情况,再好脾氣的媽媽通常都會忍不住要「火山爆發」。 心情好的那天,尚可盡量「揸頸就命」,忍到回家才算;但若然遇上壞心情,便禁不住當眾打駡,孩子就當然大哭,結果尷尬收場。媽媽回到家中,有時還要收拾殘局,跟孩子或解釋、或安慰、甚至道歉。午夜夢迴卻又怪責自己亂發脾氣,不懂當媽,甚至不被諒解,遭丈夫恥笑或薄責兩句,那又會成為夫妻另一個矛盾的源頭。 創作暗號 孩子跟爸媽合作 治本之道,當然是為孩子設下更有效的規範,但這方案需時。至於治標,筆者提議爸媽跟孩子找個合適的時機,告訴孩子有些時候,他需要乖乖跟成人合作。大家可以天馬行空地創作一個暗號(這本身已經是一個十分有趣味的親子遊戲),只要爸媽一講出此暗號,孩子便要停止忸怩,聽話合作。 但要記住,這是大家協商的結果,孩子遵守承諾是應該的,切忌額外獎賞。說聲「多謝你遵守承諾」便已足夠。 「尊重」孩子的爸媽可能會問,那孩子可否要求對等?即是說他又設定一個暗號,說了之後爸媽便要聽他的話?聰明的讀者,你認為呢?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親子教育——無限之戰

每個孩子心中總會有一個超級英雄,可能是超人、蝙蝠俠、鐵甲奇俠、美國隊長、蜘蛛俠等等。早前流行一套英雄電影,內容講述超級英雄們如何團結對抗宇宙大魔王。大魔王之所以如此厲害,是因為他擁有一隻力量強勁的手套,手套上每粒寶石有着獨特及驚人的力量。 用6粒「寶石」 提升教導效果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都擁有這力量強大的手套。以下,就讓我以大魔王的手套比喻一下大家如何運用「手套」的「寶石」,改變不同的情况來教好孩子。 靈魂之石(Soul Stone) 這石令人聯想起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正如英文soulmate——靈魂伴侶,就是用來形容親近的關係。當親子關係愈親密,孩子就愈重視彼此的關係及聽從你的意見。不同的文獻亦指出,教導孩子的首要條件是彼此建立良好關係。因此,不妨從改善親子關係來促進你對孩子的教導。 時間之石(Time Stone) 在電影《奇異博士》中,改變時間是一股很強大的力量,現實亦是如此。比如家長可以調節孩子溫習或學習時間的長短,使之變成密集但時間較短的溫習模式,中間給予更多小休,這樣可令小朋友更集中。家長亦需要明白,有些孩子是需要更多的時間,例如學習時間、思考時間或是反應時間。很多人對學習有誤解,認為「慢」就是不懂,其實有很多孩子都能解明白,只是需要多點時間回應。 此外,時機(Timing)亦是重要的元素,例如,在某些事情上,我們要為孩子作出及時的提示;在孩子想放棄前讓他嘗到成功的滋味,又或是給他更頻密的鼓勵。 空間之石(Space Stone) 另一樣可改變的,就是環境或是處境。例如,我們常說孩子專注力不足,那麼就要減少會分散他們注意力的東西,好像噪音、佈滿玩具的房間、光舞影動或人來人往的環境、太過色彩繽紛的東西等等。我們亦可以改變情景,令孩子有足夠的練習機會。例如,我們要孩子學習耐性,就要給予等待的機會;我們要孩子學習服從,就要給予守規的機會。所以,我們可以改變環境或情景來配合學習的需要。 心靈之石(Mind Stone) 在教導時,家長是否有效操控孩子的「心靈」,即是他們的注意/專注力(Attention)呢?我們應該先確保孩子有足夠的專注力,再留意他們的精神狀態,才開始教導。家長可嘗試先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解釋所學的東西跟他們自身有何關係。我們也要想方法確保孩子留心,包括令內容及學習方法變得吸引。 現實之石(Reality Stone) 究竟孩子「現實」的能力去到哪裏呢?家長可調節對孩子的期望,從而令孩子更容易完成任務。讓孩子嘗嘗成功的滋味,他們才會更有動力自我進步。重點是:我們不是降低期望,而是要監察孩子的進度,不斷調節他能達到的期望。 力量之石(Power Stone) 電影中這寶石能增強各種能力,這好比能增強教導果效的要素。包括:引起孩子興趣的技巧、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你對孩子的了解、你的威嚴、令孩子服從的技巧等。我們要不斷提升教導的能力和技巧,令教導更有效、更深刻。 當我們在教導上感到惆悵時,不妨想想這手套,運用這6粒寶石,改變以上條件,提高教導效果及效益。 我相信,在孩子的眼裏,爸爸、媽媽就是他們心目中的超級英雄!教導孩子從來都是「無限之戰」,正如我的偶像蜘蛛俠的座右銘「能力愈大,責任愈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我們也要提醒自己是「有能力」的,要背負教育的重任。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媽媽的「保護」或窒礙子女成長

  兒子一歲半,自出生後,甚少與我分離,仍在襁褓時,曾試過與爸爸獨處一兩次,每次都嚎哭不止,爸爸都感到很無奈。為了避免兒子感到不安,我都盡量留在他身邊。數天前因事必須外出數小時,丈夫要再次與兒子獨處,臨行時看到丈夫抱着淚眼汪汪的兒子,難免憂心他們共對的時光。 我走到車站後忍不住傳短訊問丈夫的情况,他回覆我一句︰「非常好!」我心裏雖浮起一絲懷疑,但就跟自己說︰「那就好了」。 在回家的路上,繼續收到丈夫的短訊,我又追問起父子獨處的情况,丈夫表示跟兒子玩得很盡興,玩了一些我平時不會和他玩的遊戲。我心裏充滿疑問,猜想︰「到底和兒子玩了什麼危險的遊戲呢?」 兩父子在家玩「冒險」遊戲 原來丈夫把我用來保護兒子的地墊架起,讓兒子「溜滑梯」,由他在上面爬,跌跌撞撞。乍聽之下真的呆了,丈夫果然在跟兒子玩我一定不會玩的冒險遊戲。 回家後問兒子跟爸爸在家玩「滑梯」開心嗎?兒子笑着看着爸爸點頭,看來他們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那天晚上,兒子特別愛跟爸爸一起,晚飯後仍要爸爸跟他看書、玩玩具,而且爸爸替他穿睡衣時,也沒有平常的哭鬧。 到底遊戲的力量有多大? 父親給予讚賞有助孩子成長 近年不少研究指出,父親和子女玩耍,會令子女在認知、社交和情緒發展上有正面的影響,如更懂得控制情緒、能與更多人建立友誼等。而父親與子女玩耍時的反應和態度,其實有着關鍵性的影響。挪威一份研究指出,父親與嬰幼兒時期的子女遊戲時給予正面的反應,如:觀察到子女對該遊戲或玩具感到興趣,然後主動與子女開始遊戲,在過程中給予讚賞,鼓勵和笑臉,能減少子女在兩歲時出現破壞性的行為。反之,若父親在遊玩的過程中出現主導及控制的情况,不等待子女的反應,又或阻止子女玩新的玩具,甚至對子女說「並不是這樣玩」,質疑他們玩遊戲的方法,都會令子女對遊戲失去興趣或抗拒,亦令子女的社交能力下降。 這幾天,聆聽着兒子在跟爸爸玩耍時的開懷歡笑聲,是平日和我獨處時較少聽到的,相信他很享受爸爸為他預備的創新玩意。 這令我不禁反思,自從當媽媽後很容易自動開啟「保護兒子機制」模式,總是害怕兒子受傷,最容易說出口的就是「小心呀」、「唔好咁樣」等。看來這些提醒雖然可以減少兒子受傷的風險,但同時亦令兒子感到與媽媽相處時總是比較索然無味。兒子的笑聲提醒我:與其擔心父子獨處時會出狀况,倒不如安心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相處。 有時候媽媽眼中的保護,其實或許成為子女成長的阻礙。還好我們家裏有一個愛玩的反斗爸爸,不理會媽媽過多的規範,享受跟兒子一起探險,樂於為兒子製造獨特又美好的回憶。 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網誌作者文麗兒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