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幼兒性教育 設定「最親密者」

別誤會幼兒的性教育,就是成人的戀愛教育和安全性行為云云。0至6歲幼兒需要從父母身上建立自我性別的安全感。除此之外,還要為幼兒劃分至為親密的關係,以及讓幼兒在這階段知道自己生而被愛。這兩方面,爸爸可以主動出擊,因為父母是幼兒最佳的性教育導師。 誰可觸碰衣服掩蓋部位? 子女入學前已能分辨父母、相熟的人和陌生人。爸爸可為子女設定界線,誰可觸碰衣服掩蓋身體的部位:最親密的人、例外情况,以及其他任何人。 設定最親密者是要正面地保護孩子。經驗告訴我們,兒童性侵的犯事者更多為熟人所作。此外,性是位於人格尊嚴之核心,相比其他類型的肢體侵犯(例如朝肚子打一拳),性方面的侵犯造成的自我破壞更嚴重。 為子女清潔時告知他,爸媽是最親密的人,在清潔和檢查身體時可以觸碰他內褲(尿褲)蓋着的位置。 在爸爸自感還可接受的前提下,在一起洗澡時,讓子女了解父母具有不同性別的身體(胸部與乳房、男性陰莖和女性陰部等)。除了讓子女充分地滿足對男、女身體的好奇外,亦是教導哪些屬於私人部位的好時機,「爸爸只會給最親密的人見到陰莖,例如:媽媽、你;其他人都不能看,也不能隨便觸摸」。 為年幼子女設定例外的人,在爸爸和媽媽都不在時,外婆/嫲嫲/學校姨姨/醫生(或其他人)會在為你清潔和檢查時,碰到內褲(尿褲)蓋着的位置,「其他人都不可碰,亦不可向其他人露出來」。爸爸還可為其他人舉例,包括其他親戚、爸媽的朋友、陌生人等。 解答「我從哪來」 不宜細述性愛畫面 回答「我從哪來」是幼兒成長的基本需要。尤其在媽媽再次懷孕、產子、餵奶等時候,孩子親歷其境後會問得更具體。這問題的答案將影響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爸爸的睾丸裏藏着精子,它們經過輸精管,進入……」幼兒聽得懂嗎?可能似懂非懂。爸爸絕對可從生理層面回答孩子「從何來」;單單回答生理層面的事,有助爸爸免於尷尬。 爸爸要注意,刻意讓孩子看到性愛場景屬於非身體接觸的性侵犯,過早性行為的啟蒙會為幼兒帶來心理上的傷害。所以爸爸不宜向幼兒仔細描述性愛的畫面。 其實爸爸可有更好的答案,讓子女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爸、媽因愛而結合,爸爸的陰莖和媽媽陰道合作,交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然後就產生了你。所以你是因為愛,所以存在,一生來就被爸爸所愛。每一個人長大,身心會變得成熟,就可用這種珍貴的語言表達這份愛。這是最親密的身體語言,留給那承諾會好愛你的人。」 筆者認為向子女說明爸媽「去愛」和子女「被愛」,相比解釋「做愛」更有意義。每位爸爸也可以有自己的說辭:「孩子,你從爸媽的愛而來。」 文:招雋寧 (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0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愉快復課5貼士

由5月底開始,不同年級的學生陸續重投校園的懷抱。停課多月後復課,相信不論孩子、家長或是教師都百感交集,大家的心情或許是既期待又忐忑。其實面對轉變,大家只要準備充足,便能驅走不安,重拾上學的樂趣。筆者分享以下5個小錦囊,希望有助孩子營造愉快的復課經歷。 家校溝通 釋除疑慮 1. 以同理心規劃時間表 雖說是「復課」,但其實只上半天課,孩子也要重新適應新的時間表,因為半日制與全日制的上課模式感覺不盡相同。而家長的腦海或許充滿疑問:如何彌補少了的課時?放學回家後還需參加網上課堂嗎?要在短時間內追趕課程嗎? 良好的家校溝通是釋除疑慮的關鍵。如果家長細閱學校通告後仍然有不明白的地方,可與校方聯絡,掌握復課後的整體安排。家長也要分析學校的政策在實際執行時會否引起困難,舉例說:如孩子回家後仍需繼續網上課堂,那就要確保他們在學校下課與網上課堂之間有充裕時間,若家長認為時間太倉促或無法妥善安排,應主動及坦誠地和學校溝通,否則勉強試行,可能會為孩子和照顧者帶來額外的心理及生理壓力,這樣不但影響各人情緒,更會降低教與學的效能。 大家在重新規劃時間表時,宜多加同理心,了解各持份者的憂慮與需要,從而作出最適切的安排。 放鬆身心 提升學習效率 2. 休息有序 孩子在校完成一天的學習,還要乘搭交通工具或步行回家,也許會感到身心疲累。如果可以的話,不妨在他們回家後加設休息及玩樂時間,先放鬆身心才做功課,這樣反而更有助提升學習效率。此外,孩子要再次適應早起上學的時光,自然要培養早睡的習慣,家長要從旁協助他們調適。 3. 紓緩考試壓力 復課臨近學期末,意味孩子可能很快又要面對考試,倍添精神壓力。尤其停課期間的教學模式與在校時截然不同,家長更難掌握考試範圍。這段日子,家長不妨先替孩子溫故知新,作試前準備,同時向校方了解考試範圍及安排,減少由不明朗因素誘發的壓力。家長作為孩子最強的後盾,應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同行,讓他們知道考試結果並非最重要,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展現盡力而為的態度。 4. 改變校內飲食習慣 因為防疫所需,孩子回校後或不可進食,即使飲水也要遵守特定安排。在校方交代安排後,家長應和孩子解釋原因,並可以遊戲形式來反覆練習,例如:怎樣在指定的位置與同學保持一定距離下除口罩飲水,並在戴上口罩後清潔雙手,才返回座位。 5. 訓練保持社交距離 對幼童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要和同學保持社交距離,聊天時不但要避免有身體接觸,還要保持距離及時刻戴口罩。家長可透過角色扮演遊戲,在家中和孩子練習,培養他們的防疫新習慣。 在孩子漫長的成長路上,家長身兼多重角色,既是守護者和照顧者,也是教導者和同行者。在復課初期,透過重複的遊戲練習,輕鬆地為孩子建立新習慣,為他們在多變的環境中營造愉快經歷,以正面的態度重投校園。 文:洪婉玲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城發展部主管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9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1歲開始性教育 不算早

子女不過剛足1歲,便向他們灌輸「性教育」,會否早了一點?提出這個疑問的父母,或許誤以為幼兒性教育等於談論戀愛教育、安全性行為等等,其實不然。0至6歲幼兒需要的性教育,是建立性別的自我、確立至親密的關係,以及知道「我從哪來」。父母是幼兒最佳的性教育老師,而且爸爸對兒子、女兒的成長均有獨特的角色。 護孩心切的爸爸,往往傾向為兒女避開與性有關的事,但這卻有可能令子女對性過度無知,無知有時會導人走向危險。孩子只知避開眼前的火焰,卻不認識火本身的好與壞,也不懂得滅火的步驟,這無助孩子運用火和避免傷害。 爸爸選擇含糊其辭,可是子女很快就會發覺爸爸有所隱瞞,甚至會挑起他們對性有更大的好奇心。往後子女同樣選擇不與父母談性,爸爸就白白錯失與子女談性價值觀的機會。 儘管有些爸爸想過去教,但又認為坊間素材太前衛,不合適自己的處境和信念。唯有束之高閣,「讓老師去教」。可是學者卻認為,孩子6歲前對性的基本觀念雛形已成。這樣說來,父母還是需要在家裏傳授性教育。孩子年紀很小,教什麼才好?幼兒的性教育有幾個重要目標,其中一個是建立性別自我。 6歲前性觀念初成 須建立性別安全感 對自己的性別有自信,是指你的兒子喜歡自己作為一個男孩,或你的女兒喜歡自己作為一個女孩。這種對性別的安全感(gender security)並非與生俱來,需要主要照顧者妥善地看顧子女的成長,才能令他們獲得性別自信。 小孩獲得安全感的方法是模仿。孩子會模仿與自己關係良好的人——每天替他餵食、換片、擁抱、陪伴的人。女兒與母親都是女性,母女關係良好,足以幫助女孩完成自我的性別認同,因為女孩從同一性別的母親身上,會更容易獲取安全感。 兒子的情况則比女兒複雜。有臨牀心理學家曾說:媽媽能培養出男孩,爸爸能培養出男人(mother makes boys but father makes men)。男孩須在情感上與母親分離,並與關係良好的父親逐漸形成男性的認同。當兒子肯冒險走出來,母親肯放手,爸爸又肯接手時,他就在爸爸身上模仿到男性身分。 香港性文化學會中專職性教育的鄭安然提議,爸爸可在洗澡時讓兒子看自己的陰莖,甚至告知自己的與兒子一樣,讓兒子也接納自己的陰莖,減少他感到那是身體上的「異物」。 除了洗澡外,爸爸坐着和站着如廁、梳洗、剃鬚甚至剪髮,都是與兒子談起「爸爸男性形象」的好時機。此外,當媽媽正值經期,要使用衛生用品時,爸爸也可以向幼兒談論「女性身體」的情况,讓男孩子從另一個角度了解自己身體與女性有所不同,更有助他建立男性的身分認同。 簡言之,爸爸在0至6歲兒子的性別教育上,有着重要的任務:恆常照顧、陪伴、玩樂,以及肯定兒子的性別。 文:招雋寧(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6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小孩跌爛遙控器 先來抱抱

在家的一個星期天, 我家小孩B又教我上了一堂親子課。 B因為想拿Apple TV的遙控器,一時大意把它跌爛了。事出突然,當時我可以有兩個反應: (1)因為好激氣,忍不住發火,「有無搞錯呀,整爛咗又要配番!」 (2)雖然好激氣,但也忍耐着,只薄責幾句,「下次小心啲啦!」 情緒反應來得快 冷靜後才是教養開始 就算學習過不同教養理論,在教養上還是會被情緒牽動,一不小心,情緒帶來的反應比真正教養內容來得快,結果是什麼道理也沒法說進小腦袋之中。所以,待冷靜過後,才是教養的開始。6A品格教育中,其中一A是Acceptance接納(編按︰其餘5A是Affection關愛、Appreciation讚賞、Authority權威、Accountability責任和Availability時間),但當我開始動怒,又如何做到接納呢? 答案是由一個擁抱開始。 於是,我把憤怒暫且收起來,先給他一個擁抱。我亦都打開心扉跟他說:「雖然遙控器爛咗,我會唔開心。但我知你都好驚,怕我為咗呢件事嬲你。我好想話你知,爹哋愛你多過部遙控器啊。」最後B跟我道歉,還很用力攬着我,逗我要開心。我相信,懂得接納孩子,令我這個爸爸上了一堂課。 「接納」是6A教養方法中第一關,也是最難掌握的一關。因為,家長們很多時都自以為已經做到接納。其實,要完全接納孩子,必須做到無條件的愛。你對孩子的愛是否沒條件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是否不停要求孩子達到什麼目標?或者,當他們做不到某些事,我們又會否因而大發雷霆?要知道,動怒容易,往後要修補關係卻相當困難。你希望孩子記住你開心微笑的樣子,還是記住你發惡的模樣呢? 遙控器事小 彼此關係事大 遙控器事小,彼此關係事大。我們有時會因為面子,好難跟孩子太親近。可是要做到無條件的愛,作為父母都應該勇敢地踏前一步,令孩子明白「愛你比其他事更重要」。而我們給孩子的回應,就是他們感受被接納的時候。 接納是一個很難學習的階段,你所喜愛的孩子會等待你的改變,給自己空間學習如何接納孩子就好了。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做一個以「6A」守護孩子的爸爸媽媽,把他們的心轉向父母,從中享受教養孩子的樂趣。 文:李灝濂(三孩子父,「6A品格教育」講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6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與子女約會 製造「8比2」聆聽空間

找到伴侶就是找回另一半的自己。但對於青少年來說,有一種東西比另一半更難找,那就是他「自己」。去到某一個階段,他們會變得積極尋找自我,而且不自覺地要掙脫父母的影子。變化悄悄來臨,莫講是少男、少女,就連爸爸們同樣難以適應,重回「新手爸爸」的階段。 家庭性教育建基良好親子關係 其實不論男女,身心的成長都揭示了青春期發育的目標:讓人有充分的成熟程度,決定以性結合來表達對配偶矢志不渝的愛,甚至有足夠的能力孕育小生命。以下一些貼士,可讓爸爸在子女的青春期來臨前有更多心理準備,並在性方面與子女同行。 子女自覺成為大人,表現得愈來愈有主見。若爸爸仍然以昔日與兒童期子女相處的模式跟他們溝通的話,或會發現孩子不是「駁嘴駁舌」,就是「十問九不答」。莫說性教育,連日常對話也可能有困難。 幾個研究不約而同地指出,有效的家庭性教育是建基於良好的父子、父女關係。香港性文化學會中專職性教育的鄭安然因此鼓勵家長,先改善親子關係。他提議爸爸可刻意單獨約會子女,並製造「8比2」的聆聽空間──飯局中刻意讓子女說八成,爸爸只說兩成甚至更少,嘗試以聆聽來接納孩子的自主。 爸爸影響女兒擇偶取態 別以為女兒青春期與爸爸無關,爸爸其實影響着女兒的終生大事。心理學家指出,少女會尋找保護和支持她的男性,這個反應源自兒時與爸爸健康的依附關係。每個爸爸都是女兒生命中第一個男性的楷模,成為女兒對「男性」認識的基調。因此,爸爸在女兒幼年期,是否無條件的接納、保護和珍惜,以及如何向太太表達愛(或表達傷害),都影響着女兒將來的擇偶取態、婚姻關係,以及日後的親子關係。 至於面對兒子的青春期,爸爸作為男性,自然特別體會兒子的身體轉化:變聲、長出幼小鬍子、晨勃與夢遺、受女性所吸引等。惟研究顯示,爸爸與兒子談性亦會感到難以啟齒,原因是要談到自己就性慾的經驗。我曾聽過一個爸爸安排父子獨處的時空,坦然剖白自己對性的看法:「你喜歡女人的乳房嗎?爸爸都很喜歡乳房,覺得很吸引。那部位是女性的敏感地帶,在月經來潮時還會感到脹痛。我覺得那部位很偉大,因為每個嬰兒都可以從乳房得到最好的營養,甚至有助小人兒抵禦病毒的奇妙功能。有時爸爸一下被吸引了,但還是會控制自己,移開目光,尊重別人,女士們會知道的。不好把乳房當為純粹滿足自己性慾的『物件』……」他給意見亦適可而止,「我又說太多了。你覺得怎樣?」 每個爸爸都可預備自己的說法,讓兒子接觸你真實的經驗、價值觀和人生智慧,讓少年的成長多一份共鳴。願爸爸更有信心與子女談性說愛,因為爸爸是子女最好的性教育老師。 文:招雋寧 作者簡介:(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2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少女心事

「女兒迷上了韓國女團後,常覺得自己太肥。」一名爸爸沒好氣地說。但在他眼中,快踏入青春期的女兒根本說不上肥。 很多少女都喜歡在IG追蹤明星的消息,而且變得愈來愈在意別人對自己體型的眼光。你可能會想,女人愛美是天性的定律,但不要忘記另一格言:「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 媒體會塑造女性的自我觀感。2018年刊登於醫療期刊《刺針》的研究顯示,IG不單改變女性對自己體型的看法,而且用IG的時數與少女患上抑鬱的程度有着明顯的正比關係。 IG送給少女的是一份「比較」,是享樂、外表、身形和友誼的比較。IG踏中了女性愛私下比較的心理誤區,容易為積極尋找自我的少女帶來負面的感受。 所以爸爸要明白,女兒口中的「太肥」並不必是事實,因為瘦的標準來自韓國女團,而且是她們在IG上「吸心」(給讚),甚至是吸引男性的程度。 肯定女兒自我價值 不作比較 女兒陷入體型的比較時,爸爸首先要做的不是禁絕IG,而是肯定女兒的身體價值。少女建立自我價值的過程中,爸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爸爸是女兒生命中遇到的第一個男性。 若女兒自小能從爸爸身上獲得外在(外貌和身體)和內在(品格)的充分肯定,有助少女建立穩固的自我價值。獲爸爸肯定的基本需要填滿了,自然會減少依賴IG上的「心」或其他男性的讚賞來建立自我。女兒的自我價值就不易受「比較」所動搖。 要女兒停用社交媒體有時適得其反,避得一時,避不到一世。在女兒陷入比較中,爸爸或可從自己的習慣入手:「我會否改變拿女兒與人比較的習慣呢?」、「我可讓女兒不活在爸爸的批評之下嗎?」、「我有充分地表達欣賞女兒的外表和品格嗎?」這未必帶來即時效果,但長遠而言卻為女兒建立自我價值出一分力。 此外,當女兒還未正式步入青春期時,爸爸還有機會給女兒送上肯定。 祝賀女兒步入成人階段 有臨牀精神學家提議爸爸可邀請太太,一起在女兒的經期初潮來臨後,向女兒送一份標誌着成熟的禮物,例如:看來成熟的手表、禮服、首飾等,作為慶祝。 「不會太尷尬嗎?有什麼好慶祝?」女兒往往對經期初臨感到困擾,這部分可留給太太處理。但爸爸作為女兒親密的男性,有着獨特角色祝賀女兒步入成人階段,進一步建立成熟、獨立的自我,並且擁有孕育生命的能力。 你的行動告訴女兒,不會以她的身體變化作為羞恥的事。事實上,女兒的身體也來自爸爸。或許你不用說得太白:「希望你感受到自己被爸爸所重視,期待你成為一個愛自己和愛別人的成熟女人。」 文:招雋寧 作者簡介: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9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男孩如廁奇遇

於男孩子來說,最好的性教育老師,非爸爸莫屬。爸爸與兒子都是男性,在關於性和愛的經驗裏,大家更能產生共鳴。只是上一代父母很少談性,以致今天作為爸爸的我們,會感到難以跟兒子展開這個話題,覺得無從入手,但其實並非沒有方法。 今次想和大家分享,假如幼兒或小學階段的兒子被舉報在校內「尿兜」如廁時,有意無意地偷看身旁同學小便,爸爸可以怎樣做?說「唔好……」或者責備,相信是許多爸爸的自然反應。事實上,爸爸可以有更理想的回應,亦不妨在指摘前,先想想兒子的動機。 在成人眼裏,偷看別人如廁是不禮貌、不莊重,甚至可能是性騷擾的舉動,但在孩子的角度卻可能不一樣。他會是出於對陰莖的好奇嗎?小孩子有許多古靈精怪的想法:「別人的陰莖形狀一樣嗎?」、「別人的尿都是黃色嗎?」、「別人怎樣小便的呢?」筆者鼓勵爸爸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是否出於好奇或其他原因,之後才向孩子解釋成人世界的觀點,包括性器官是私隱部位,我們要尊重他人的身體,而且偷望會使人感到冒犯或不安。 先了解孩子內心 再解釋成人觀點 除了「偷看別人」,男孩子亦有機會經歷「被偷看」。孩子間總有過火的開玩笑,但有時卻真的是惡意的欺凌行為。被欺負的一方,這些經歷或會為他帶來委屈、不安、難堪,甚至難以啟齒,不懂得向其他人表達難受感覺。「香港性文化學會」專職性教育的鄭安然曾提出一些建議,我認為值得參考。包括: 1. 鼓勵兒子說出來 爸爸先要保持冷靜,並多謝兒子向他分享難過經歷。雖然這是常被忽略的一步,卻可以讓孩子將來更樂意與爸爸分享私密甚至是丟臉的話題。 2. 了解兒子的感受 爸爸可以用情緒字眼查詢孩子的感受:你是否感到委屈?害怕?不敢反抗?尷尬?難過?無助?不舒服?憤怒?被冒犯?這樣做既可幫助兒子學到怎樣釐清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又能獲得爸爸的明白和接納,紓緩負面的情緒。 3. 了解當下的實際情况 盡量引導兒子說明當時的情况。如果兒子所面對的不是一次半次的個別事件,而且包含了嬉笑、被多人集體針對,甚至身體碰撞、拉扯等,就需要與學校教師、社工跟進,共同解決困難。這時候兒子特別需要爸爸伸出援手。 4. 與兒子一起思考應對方法 小男孩需要爸爸一起想辦法,學習應對技巧。即場表達「不要」、「我不喜歡」,並且盡快離開,是即時應對的好方法。此外,提議孩子跟着可靠的同學一起上廁所;選擇進入廁格、到不同樓層的廁所,甚至短時間內由父母向校方請求使用教職員的廁所、獨立廁所等如廁。爸爸甚至可與兒子預演、練習。 並非每個爸爸都能自然地談性,儘管是面對自己最親密的兒子。讀完此文,爸爸,你可有信心趁機打開話題,問問兒子在學校如廁時有什麼「奇遇」嗎? 文:招雋寧(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8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攜手助學 實踐真正「學無紙境」

全港中小學受疫情影響,由農曆假期停課至今已有兩個月,當中「停課不停學」一詞成為熱話。要實踐停課而不停學,許多學校開始推行網上學習,透過網上平台教學及派發習作,部分課堂更可以讓學生與教師互動,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每間學校推行電子學習的程度有所不同,當中不少學校及家庭因缺乏所需要的電子器材,未能讓學生享有電子學習的機會。根據2018年香港貧窮情况數據顯示,香港兒童貧窮人口為17萬人,貧窮率達16.8%。而2018/19學年全港學生總人數為69萬人,當中領取全額及半額書簿津貼的學生人數超過20萬,另外加上綜援個案,即大約每3個學生便有1個學生正領取政府資助。 為支援基層學生實踐電子學習,關愛基金在2018/19學年推出資助清貧中小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的項目。項目資助對象為領取綜援、全額或半額書簿津貼的基層家庭。惟部分低收入家庭,例如家長為自僱人士或俗稱做散工,因未符合申請資格而未能受惠,仍存在服務縫隙。 科技資源匱乏 阻基層學童學習 早前本會與過百名小學校長及教職員了解現時基層學生面對電子學習的情况。絕大部分教師認同有需要資助基層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因為缺乏流動電腦裝置會令學生的學習進度落後,未能準時完成網上功課,失去學習機會。學生需要到公共圖書館借用電腦完成習作,又或等待家長下班回家借用其手機,此等情况屢見不鮮。對於校方來說,缺乏這些電子器材亦會局限學校的教學模式、阻礙多元化學習,並降低課堂趣味。 綜合我們學童服務的經驗,以及與學校的交流,電子學習已經成為現今普及的教學模式,流動電腦裝置有助學生自主學習,從而獲得最新的學習資訊,亦可以增加他們的學習動機。 為回應基層學生需要,我們最近與宏利香港推出了結合環保及教育意義的「學無紙境」助學計劃,該公司會根據強積金用戶轉用電子結單人數而捐贈最多400部平板電腦予基層學生,為他們帶來更理想的電子學習機會。計劃期間愈多成員登記支持,便有愈多學生受惠。 電子學習固然為大趨勢,而疫情帶來的停課同時突顯了貧困家庭學童的需要。科技資源匱乏阻礙基層學童有效學習,問題不容忽視。除了學校、教師及學生的努力,我們期望可以與社會各界,包括熱心企業合作,動員各自的專長及資源,為有需要的學童帶來更多學習機會。 文:劉錦楨 作者簡介:聖雅各福群會高級經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7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兒子性教育 爸爸是最佳人選

兒子快兩歲了,我和丈夫正預備教導兒子上廁所。過程中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教導兒子男女的概念。自兒子站得穩後,大部分時間都跟我一起洗澡,現在他在洗澡時會指着不同的身體部位問:「呢個咩名?」我都會耐心告訴他,如鎖骨、大腿、乳房、陰莖等,並告訴他不同部位的功用。兒子學得很快,同時知道媽媽跟他有某些身體部位是不同的。爸爸因較少機會與兒子洗澡,故很少會直接教導兒子有關身體的知識。 我和丈夫雖然沒有討論過哪個階段要教導兒子什麼的性教育內容,以及如何分工,可是我們都認同父母親自處理家庭性教育的重要。 有研究指有數個因素會影響父親對兒子的性教育,包括:兒子的成長階段、父親的性價值觀、父親的學歷、父親與自己父親的溝通、對結果的預期、與兒子的溝通、父子的接觸等。 態度開明 用正確器官名稱 記得有次兒子指着自己的陰莖問丈夫「咩名」時,丈夫當下呆了,後來我告訴兒子那是陰莖,爸爸便接着解釋男性才有這身體部位,所以男生要站着小便。我想對於丈夫來說,要面對兒子突如其來的「性」問題,可能尚未適應如何啟齒,然而當我們愈是抱着平淡、開明的態度,愈能夠坦言。我堅持要求丈夫在教導兒子時要用正確的名稱,那是一個認識自己身體,並建立尊重及欣賞自己身體的一個過程。 有一次兒子得知爸爸要上洗手間,便跟着過去,丈夫亦首次願意讓兒子跟他進洗手間,那是一個讓兒子建立對「男性」認知的過程;同時讓兒子分辨媽媽與自己及爸爸的不同(兒子知道媽媽是坐着上洗手間)。 我認為丈夫願意讓兒子跟他一起如廁很重要,讓兒子更具體明白男生是「怎樣的一回事」,而這角色是我無法代替的。這個學習如廁的過程,除了讓兒子學習肌肉的控制外,更是一個學習性別的重要時機。 媽媽適時傳球給爸爸 這個暑假,我們帶着兒子去游泳,在家庭更衣室整理後,我都會把兒子交給丈夫抱着他穿過男更衣室到泳池,這是一個讓兒子認知自己是男性的過程。 作為太太,在適當的時候把這個球傳給丈夫,讓他能輕鬆教導兒子有關性的知識,當兒子成長的過程中有疑問,便能安心向爸爸討教。 參考:Sally T. Lehr, Alice S. Demi, Colleen DiIorio & Jeffrey Facteau (2005) Predictors of father-son 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ity,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42:2, 119-129, DOI: 10.1080/00224490509552265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提防自己語言暴力

有天聽到隔鄰的爸爸對着他正在牙牙學語的女兒重複地說:「你曳,爸爸打你。」不論那位爸爸最終有沒有真的打他的小女兒,但這樣的回應,已對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有研究指出,父母即使只是對子女作出言語暴力(verbal aggression/ abuse),亦會對子女的自尊及成績帶來負面影響。父母的言語暴力會對子女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psychologically harmful /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言語暴力並不是單指直接責罵,有研究指出,有些父母對子女的回應同樣會造成心理創傷,是絕不能接受(never acceptable)的。包括:拒絕或抽離、言語上的貶低、完美主義、對子女負面的預測(如:你永遠不會有任何意義)、負面的比較(如:為何你不能像你的兄/姊/他人)、視子女為代罪羔羊、羞辱、咒罵、威脅、令子女內疚(如:我已為你安排好所有,為何你要這樣做?)等。 言語暴力最大傷害 孩子否定自我價值 我想,言語暴力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是令孩子否定自我價值,並且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 我與丈夫在教導兒子的方式當然有不一致,然而我們都會盡力避免以上所提到的回應方式。回想在照顧兒子的過程中,我和丈夫都有試過出現情緒到達瓶頸位而責罵或拒絕兒子,事後我都會立刻向兒子道歉,亦提醒丈夫要向兒子道歉,讓兒子知道爸爸媽媽仍然很愛他,同時為兒子立榜樣。 我一直希望以較正面的態度管教兒子,所以我和丈夫與兒子相處時,會彼此在言語和行動上互相提醒,實踐多欣賞、多肯定、多讓兒子嘗試、盡量避免使用「不」的句子。更重要的是,面對兒子做了我們認為不恰當的事情時,都盡量柔聲教導。這對我來說比較困難,所以我都要經常提醒自己,同時請丈夫提醒我。 當遇着其他人拿兒子跟別人比較,或以不友善的態度對待兒子,或命令兒子,甚至打兒子(即使是開玩笑的態度),我都會向丈夫「反映」,讓他在適當的處境下挺身保護兒子,使兒子知道並信任爸爸對他的愛,是他有力的保護。 參考: Solomon, C., & Serres, F. (1999). Effects of parental verbal aggression on children’s self-esteem and school marks. Child Abuse & Neglect, 23(4), 339–351. doi: 10.1016/s0145-2134(99)00006-x Tomison, A. M., & Tucci, J. (1997, September 2). Emotional abuse: The hidden form of maltreat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aifs.gov.au/cfca/publications/emotional-abuse-hidden-form-maltreatment#ver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