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育兒記:同學媽媽之間的禮儀

香港的學生陸陸續續開學,日本也從9月開始正常開課,弟弟跟哥哥一起上學,而我終於可以重回職場工作。 「一萬次」不好意思 考獲幼兒教育證書後,我急不及待想重拾教鞭,看到弟弟熟悉了學校環境後,我也找到了一份幼兒教師的工作。教師一般也要將電話放在教員室,上個星期二,當我剛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校長突然拿着電話來課室,跟我說我的手提電話不停地震動,怕我家萬一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拿電話給我確認一下。我一看,發現一個不太相熟的同學A(MJ的同學)媽媽打了5通電話給我,我的心也開始慌張起來,會不會兩兄弟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呢?會不會是他們受傷了?我立刻打電話給那名媽媽,發現原來是同學A今天在車上嘔吐了,不小心吐了一點在MJ身上,然後車子到了同學B的家,同學B媽媽即時拿了同學B的衣服給MJ替換,同學A媽媽說了不下一萬次不好意思,然後跟我說在學校取過了MJ髒的衣服,放學時會洗燙好交回學校,讓校車教師交給我們。 人家幫過忙要回禮 放學的時候,我們除了收到一袋洗燙好、花香撲鼻的乾淨衣服外,還收到一盒曲奇餅和一張長長的字條,內容是說感到萬般的不好意思,她們家感到非常抱歉所以送上曲奇餅。收到她的衣服和曲奇,我頓時問我的日本媽媽好友,交還衣服給同學B媽媽是不是也要送一盒小禮物,她說絕對要,因為同學B媽媽給MJ一些乾淨的衣服,收過人家的幫忙也要回禮。問過朋友後,我便九秒九衝去我家附近的百貨公司,買了一盒得體的曲奇餅。回家洗燙好同學B的衣服後,再寫上便條,包好翌日即送去給同學B媽媽,她收到後說我們太客氣,驚訝地問我們如何認識這些日本媽媽之間的文化。 其實我感到很幸運,MJ同學的媽媽每一個也很友善,她們知道我們是外國人,所以也不會要求我們懂得所有禮儀,但入鄉隨俗,我要是放兒子在日本學校,也得學這些文化,但不禁在想,其實這些「日本文化」也挺大壓力。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新手媽媽,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4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單親爸爸照顧女兒的煩惱

不論是離婚爸爸或媽媽都會面對照顧子女的問題,作為單親爸爸,當女兒仍在入學前或讀幼稚園的時候,無論是幫她冲涼,抑或是外出時帶她去廁所,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大部分爸爸也反映,在整體照顧上,還是可以應付的。 當小女兒升上初小時,爸爸繼續為她冲涼或帶她去男廁並不合宜,而《公眾泳池規例》亦規定,超過8歲或身高超過1.35米的人不得進入異性更衣室。因此,爸爸最好能循序漸進地訓練女兒獨立,鼓勵她學習自己洗澡、更衣和上廁所。爸爸可先了解哪些地方有兒童廁所或獨立的、不分性別的殘疾人士洗手間,又或家庭更衣室,假如沒有這些設施,爸爸要盡量讓女兒自行進入女廁及女更衣室,然後站在門外等候,如女兒有需要時,可以隨時提供意見,或即時邀請其他女士代為幫忙。 女兒來經 以為生病送急症室 當女兒升高小或初中開始踏入青春期,第一次月經來潮時,不論爸爸或女兒都會顯得不知所措,程程(化名)的爸爸媽媽離婚後,由於媽媽要去外地生活,因此撫養權歸爸爸。程程升中一的那年暑假,有一晚突然發現下體流血,由於沒有經驗,爸爸嚇得立刻送她入急症室,最後,醫生告之女兒不是生病,而是來經,不用治療。出院後兩父女去到超市,看見林林總總的衛生巾,日用夜用、有護翼無護翼、大流量小流量,爸爸真的一頭霧水,唯有向妹妹(即女兒的姑姐)求救。 姑姐助選衛生巾 購買胸圍 姑姐不但教程程如何選擇衛生巾,亦帶她往女性專屬的內衣店購買防漏生理內褲,使睡覺及運動時可以防止經血漏出。處理完月經問題後,另外一個任務是幫程程買胸圍,對爸爸來說,這也是非常頭痛的,因涉及胸圍尺寸,為免父女尷尬,又要勞煩姑姐陪女兒去買。作為單親爸爸,最好有一兩個女性朋友或親戚,可以提前教導女兒這些知識,並在有需要時陪伴她去購買女性用品。 踏入青春期的女孩子,除了生理上有轉變,心理上亦同時有改變,她們會更注重外表,而女孩子對自己的外貌是否滿意,很受異性的評價影響。爸爸是女兒自信的重要來源,所以,爸爸要學習如何適當及合宜地表達對女兒的讚美,增加她的自信心,但對於一些不擅辭令的爸爸,這同樣是一大挑戰。 文:傅丹梅(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4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愛妻號爸爸 兒子的典範

話說今年的母親節,一如既往,我都要不斷提醒兒子,他才會記得何時是母親節。所以在這節日,我通常暫時忘記自己是母親的角色,卻忙着為長輩們預備禮物及餐聚。今年已經小三的兒子,在提醒之下終於有行動,親手畫了一幅畫給我,總算安慰。其實是否送禮物並不重要,我只希望兒子有這份心意,記得這個節日。雖然在這節日裏,兒子未有為我帶來太多驚喜,但丈夫卻給我補足了!因為他總會給我預備禮物,不是單單為了代孩子送的,而是他特意為我挑選。 建立健康正確婚姻觀 這段時間因為疫症,大家多了時間在家,初小的兒子也多了留意我和丈夫的互動,例如丈夫會與我聊天、為我按摩、買我喜歡的東西,這些兒子都看在眼裏,還懂得說你們拍拖去吧!當兒子開始更了解婚姻關係,爸爸就是他最好的模範,我也會乘機跟兒子說多一點關於丈夫這個角色,以及他將來需要怎樣愛護他的太太,就像爸爸如何愛惜媽媽。雖然婚姻對兒子來說,仍然是很遙遠的事情,但至少兒子在我和丈夫的愛下成長,感受到婚姻關係的親密能帶給他安全感和幸福感,這些感受都能幫助他建立健康正確的婚姻觀。 默默身教兒子做好男子 或許,兒子很多時都覺得爸爸太兇,也不明白他,但他卻知道爸爸對媽媽的好。這小孩也開始會關心我,找爸爸幫我拿重物,主動替我按摩,我相信,這些都是丈夫的功勞!有些時候,我都會期待丈夫在爸爸這角色上做多一點點,做好一點點,卻忘記了他對我的愛護,就是他擔當爸爸角色中最重要的一環。丈夫沒有我對兒子的嘮叨,也沒有我對兒子的體貼及耐性,但他的身教卻默默地影響着兒子,引導他將來成為一個好男子! 丈夫,謝謝你的愛! 文:李敏華(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網誌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4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讓孩子自製玩樂天堂

再生玩具是一個共享平台,使孩子發揮他們的創意,親手製作獨一無二的玩具,創造屬於他們的「玩樂天堂」。所謂的「玩樂天堂」,即是一個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夢想世界。 (作者提供) 牀單變公主袍 廁紙筒成望遠鏡 回想起兒時,大家都可能曾經幻想自己是城堡的公主、拯救人類的超級英雄,或是來自宇宙的外星人。隨手拾起的舊牀單,就是你的公主袍;筆盒中的間尺,就是你的加龍炮;兩個廁紙筒,就是你的監察望遠鏡。人的幻想是沒有止境的,兒童的幻想更是無邊無際,不受世俗所限。 諷刺的是人們經歷現實生活的磨練,都被馴化得要腳踏實地做人,不再保留這份內心深處的童趣。早前有合作伙伴拍攝筆者DIY玩具的過程時,要求提供分毫不差的模型樣本和巨細無遺的說明講解,認為這就是最適合孩子的教學模式——標準化。 強加規範 阻孩子自我探索 現今的教育風氣,讓孩子都活在社會規範的框框之中,模造他們的發展面貌達到我們的理想標準。時下的成長方程式,3歲能歌善舞,6歲文武雙全,12歲才學兼優,18歲出類拔萃。家長的用心栽培,是一種悉心的規劃,造就孩子無時無刻在處處受管教的環境中成長。久而久之,溫室中的孩子是不大可能學會自我探索、自我指導和突破潛能,發揮無窮的創造力。 其實孩子的創作力量和幻想,真的會嚇你一跳。家長不妨勇敢地放下執著,讓孩子放膽嘗試,或許會找到另一片自由開闊的美麗天空。空閒時與寶貝的子女共創玩具,你會發現更多意外的驚喜。 文:黎俊業 (再生玩具創辦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BG5頻道 支援電子學習

9月是莘莘學子迎接新學年的月份,可是因應持續的新冠病毒疫情,全港學校繼續採用網上授課。早前教育局向全港學校發布「運用電子學習模式支援學生在家學習的參考原則」,提倡採取混合模式教學,以電子學習配以活動教學,希望讓學生享受更具彈性、趣味和多元的學習。 雖然網上教學由本年初開始已漸漸成為新常態,但仍有不少學生及家長需要時間學習和適應。無可否認,數碼能力在21世紀的學習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若未能盡早提升孩子的數碼技能,他們的學習將面對更大的挑戰。有見及此,香港小童群益會新開設「BG5頻道 – 自助學習資訊站」,透過這個電子學習平台,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多元、實用的資訊,包括電腦應用或網上軟件使用、網絡安全等。清晰及簡潔的界面,使用家一目了然,方便學生和家長最快掌握網上學習的技巧,自我增值數碼能力。 照顧學業 關顧心靈 對於一些即將經歷學習轉接階段,例如升讀小一、中一及準備應考DSE的學生,由於校園環境、同學、課程內容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差異,所以他們應付新學年將會更具挑戰。「BG5頻道」特別提供不同的網上小組及活動,支援小一學生以適應學習、情緒和社交上的轉變,內容包括網上功課輔導、時間管理、情緒及社交支援等,又會邀請過來人作網上小組分享。 針對高小生,電子平台設升中選校及面試專題講座,提供面試準備及技巧等資訊;在支援DSE考生方面,則提供自我認識、應試技巧及情緒支援等服務,冀與考生同行,一起跨越公開試的難關。 除了支援學童的成長學習需要,「BG5頻道」更關心大家的心靈健康。在暑假期間,頻道便開放了「放電台」、「發功台」、「腦作台」、「實活台」及「無分大細台」,提供一系列兒童活動,例如遊戲、手工、運動、音樂、實驗等,反應十分熱烈。 想掌握「BG5頻道」最新動向,可瀏覽:facebook.com/ibgca,或登入「BG5頻道 – 自助學習資訊站」平台:bg5.bgca.org.hk 文:許惠娟 (香港小童群益會服務總監)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疫情下的父子關係

突如其來的疫情,把大家的生活都打亂了,家庭生活更甚。子女尚年幼或仍在就學階段的,每日都只能待在家中,媽媽們叫苦連天,爸爸們呢?如果他們仍要如常上班,可能未覺有太大的改變,但改為在家工作的爸爸,每日跟子女親密接觸,是享受還是有點吃不消呢? 我和丈夫都感恩在疫情下,一家人仍能平安、健康地生活在一起。而我這個隔一段時間就會被兒子的學習態度氣得七竅生煙的媽媽,也很感恩這段時間有在家工作的丈夫適時的「拯救」。然後漸漸地,不用到我七竅生煙時,丈夫都會主動跟進兒子的功課及溫習。兒子雖然會跟我投訴爸爸很惡,但他仍會選擇繼續讓爸爸陪他溫習做功課。我想,這是爸爸的魅力,也是兒子心底渴望跟爸爸相處的原因。 爸爸說的也等於媽媽說的 因為第一照顧者通常都是媽媽,所以兒子習慣地有什麼問題都會先找我。但自從丈夫在家工作後,我也習慣地叫兒子找爸爸。而我也會再三提醒兒子,爸爸說的也等於媽媽說的,爸爸應允了我也會應允。相反,爸爸拒絕了,我也不會答應。而每當兒子向我訴說爸爸的不是時,我會安慰兒子的同時,也站在丈夫的那邊。孩子需要的,不是單單站在他的一方去數算另一方;他真正需要的,是要解讀父母所說、所作的背後目的。 少了擁抱 其他方面感受爸爸的愛 7歲的兒子仍需要父母很直接表達愛的方式。確實我從兒子小時候已經開始教導他「愛」要說出口,也不用羞於向家人親吻、擁抱。或許兒子大了,爸爸確實少了親吻擁抱兒子,所以他要學習從其他方面感受爸爸對他的愛。這時媽媽是最佳的「和事老」。我很感恩兒子仍然會主動跟我分享感受,而每次傾談後,他都會很快開心起來,也會多主動關心父母。雖然他過了沒多久又會回到起點,然後又會找我「訴苦」,但最重要的,是兒子願意讓我這個媽媽作為他的傾訴對象,以及成為他跟爸爸之間的「解讀者」。跟丈夫站在同一線教導兒子,這是我支持丈夫的其中一個方法。 文:李敏華 (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網誌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公平對待 親生和繼子女

離婚後,有些人不習慣一個人,怕孤獨寂寞,不懂得自處,想搵個伴,填補空虛;又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在單親家庭長大,自己及孩子會受歧視,希望為孩子尋找繼父繼母,但可能只製造一個幸福家庭的假象。 阿傑的家庭便是這種情况,他11、12歲時便經歷父母短時間內離婚、再婚。父母剛離婚半年後,爸爸便再婚了。那時,他不太清楚父母之間的協議,只知道親近的媽媽離開了,不在身邊,阿傑要跟着不太喜歡、對他很嚴厲的爸爸,和一個新媽媽、新弟弟一起生活,他有些不習慣,覺得「被迫活在這種生活裏面」。 爸爸再婚 繼母偏心親生子 他和繼母的相處並不愉快,覺得爸爸及繼母較喜歡弟弟,而且繼母也不喜歡他,很小事就會惹她生氣。或許,這可能是大家生活習慣不同,始終繼母不是他從小就對着的「媽媽」,難免有些隔膜、生疏,阿傑明白需要遷就一下。雖然並不容易,但只要有充足的時間及心理準備,他認為應該做到。 只是,阿傑很強烈地感受到繼母對待他和弟弟有所不同,認為不被繼母看作是兒子:「可能因為我不是她兒子的緣故,相處上,她就不會這麼遷就。如果她願意多一些把我當作是她兒子,對我噓寒問暖,和弟弟一視同仁,那麼很多問題可能就會縮小了,我說話也不會那麼過分,不會凡事一旦覺得不開心就爆出來、就鬧,這樣大家相處就會好一點。」 再婚家庭常見問題:因公平與否生摩擦 研究發現,親生、非親生和公平、不公平,是再婚家庭裏最常遭遇的問題。家中有繼兄弟姊妹,最容易出現公平與否的摩擦,而繼兄弟姊妹的關係,亦會因應父母是否平等對待他們而有所不同。因此,再婚夫婦在再婚前,對於如何對待與前妻/夫所生的子女,或非親生子女,最好先有充足的預備及共識,於養育及照顧的過程中,特別要留意是否公平,切忌偏袒自己所生的,否則,孩子會有再次被遺棄的感覺,覺得自己不被愛及重視,自我形象低落,影響身心社靈的發展。 繼父母亦要理解,孩子對家庭轉變有很多焦慮及失落感,因此,父母要對子女肯定地表達:雖然父親/母親再婚,但對你的愛不會因為新家庭的其他子女而改變。當父親/母親承諾過後,還要透過行為讓子女覺得是言行一致,父母必須做到不偏袒對待親生及非親生的子女,繼兄弟姊妹才有望在平等的地位上建立關係。 文:傅丹梅(註冊社工、輔導員)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調節心態先做好 疫情開學無煩惱

開學在即,但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同學今年要度過一個不一樣的學年,要透過網絡與師長同學迎接新學年。除要適應新的學習模式,亦要面對升班帶來的挑戰。爸爸媽媽應如何幫助子女面對、處理壓力和困難? 1. 認識潛在挑戰,為在家學習做好準備 不同人面對的問題和壓力來源都不同,父母可多與子女溝通,了解他們面對什麼學習困難及憂慮,從問題的根本入手處理。以下都是家中學習經常碰到的困難,包括: 學業:功課太多,難以應付 欠缺支援,較難向師長同學請教 社交:與同學少了相處和溝通 容易孤單和情緒低落 健康:活動和運動時間減少,未能舒展身心,產生負面情緒 生活欠規律,飲食和作息改變,影響身心 2. 誘導孩子分析,協助解決問題 父母了解子女面對的潛在問題後,可協助他們想出可行的解決方法。例如: ˙若子女在網上上課時遇到困難,家長可教導子女先把問題記下,留待課後向導師發問,或請教爸媽或同學 ˙ 若因未能與同學見面而影響情緒,可在問准同學爸媽後,安排適當時間讓子女與好友談天 ˙若子女的生活欠缺規律,父母可協助子女共同編訂時間表,建立有規律的作息時間;亦可安排學術以外的活動(如運動、勞作),以培養自律和促進均衡的身心發展。家長也可因應子女的能力,培養他們如何獨立解決問題 3.鼓勵分享感受,為日後回校上課準備心情 在新的學習安排下,子女可能會出現複雜的情緒。例如不用回校上課,感到自由之餘,卻又擔心追不上學習進度。父母可以嘗試採取以下的方法: ˙ 鼓勵子女分享感受,梳理思緒,紓解心中困惑 ˙ 每天找時間與孩子輕鬆談心,例如問他們「今天有沒有事情想和爸媽分享或傾吓?」、「有什麼事情爸媽可以幫手?」,打開話閘子 ˙ 透過耐心聆聽和溝通,深入了解子女的看法和需要,紓緩壓力及負面情緒,協助他們以積極態度過渡逆境,為日後回校上課做好準備 4.寓家務於娛樂,培養責任感 學校除了傳授知識,同學還可透過承擔班務、協助師長或同學而培養責任感。那麼在家學習如何培養責任感?爸媽可善用一些生活元素,例如鼓勵子女做家務來學習承擔責任。爸媽不妨把家務融入遊戲以提升趣味,例如鬥快摺衣服,一邊打掃一邊伴着音樂跳舞,當煮飯小助手,幫忙調味或洗菜。透過這些活動,孩子既可成為幫手,亦可培養責任感、自信、自理能力和社交技巧,有助他們復課後適應校園生活。 在疫情下留家學習,同學固然要面對挑戰,家長亦可能因同時要兼顧工作和教育孩子,承受不小壓力。爸媽也需要多關懷自己,注意身心健康,讓自己有休息和放鬆的機會。如有需要,請盡早尋求專業支援。如欲了解更多與開學相關的精神健康資訊,可瀏覽「陪我講——迎接新學年」專頁: https://shallwetalk.hk/zh/news/starting-the-new-school-year 文:廖嘉懿(衛生署健康促進處臨牀心理學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8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湊仔疲累時 最想聽到老公一句話

相隔了好一段時間沒有執筆,在這段期間,我在「戰場」上也打了好多場仗,除了在新的職場上面對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挑戰,對着自己小二的兒子,同樣是我和丈夫的挑戰。 戒奶後有覺好瞓?想得美 曾經單純地以為兒子渡過「戒夜奶期」後便會有覺好瞓,現在回想也只能一笑當時「年少」的自己。其實自兒子出世以後,又有多少個晚上可以一覺睡到天亮呢?習慣性地「醒瞓」,我想每個媽媽都經歷過。 挑戰,從來沒有停止過。你可能剛克服了某個挑戰,例如孩子終於學會自己吃飯、上廁所;又或孩子終於入讀了心儀的幼稚園或小學,但原來這些挑戰都只是下一個挑戰前必經的其中一個挑戰。 面對着「小學雞」兒子,我自問有點吃不消,因為「我的努力」跟他的表現總是不成正比。對於照顧初小的兒子,原來我也是一個新手媽媽。 很想放手,但又時候未到,唯有向丈夫求救! 媽媽這個角色,看似是個Superwoman,但其實也有疲累、不知所措時。或許很多時候,媽媽都忘卻了還有爸爸這個角色,也同時忘了自己還有太太這個角色,我們需要丈夫的呵護及支持。當太太感到丈夫的愛時,力量又會再次回復;而我,正是靠丈夫的愛重新得力的。 「老婆,辛苦晒」 太太們,當你疲累時,請向丈夫求助!讓他知道如何支援你,那怕只是丈夫的一句「老婆,辛苦晒」,又或讓他買一包你所喜愛的零食給你,我相信丈夫也想知道如何去支援你。 丈夫們,不要小看這種愛的力量!或許你也遇上育兒挑戰,亦不知如何做個好爸爸,但原來當你站在太太旁邊,給她可靠的肩膀、願意聆聽的耳朵時,你已經在當好老公的同時也在當一個好爸爸,因為你對太太的愛,正是教導孩子如何愛他們的媽媽! 就讓夫婦倆牽手一起面對不會停的育兒挑戰吧! 文:李敏華(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網誌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6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單親壓力循環

小學生才僅僅復課1個月,又要提早放暑假了。今個學年,小朋友扣除學校假期,真正上課的日數大概只有4個月,究竟學到幾多?成績有否大倒退?能否應付新學年的學習?這是很多家長的疑惑,離婚家長所面對的困擾就更大。 離婚人士很多時會自覺是一個失敗者,因為失去自信,所以他們很想透過成為一個優秀的家長來重新肯定自己的價值。他們對自己及孩子要求都很高,希望自己同時擔任爸爸媽媽兩個角色之餘,兩個身分都做得完美。為了證明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很出色,有時便不自覺地為自己及小朋友製造壓力。當孩子的表現未如理想時,他們會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孩子為了配合家長的期望,不願意見到父母失望的表情,便會努力做一個聽話的小朋友,盡量做好,遇到問題也不敢告訴家長,選擇獨自面對,因為不想父母擔心。 家長期望過高 孩子遇困難不敢提出 這樣,家長和孩子便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當中。家長對孩子期望高,孩子不想家長失望,對自己期望也高,會盡力做好,做得不好時覺得對不起父母而內疚。即使遇到困難,例如未能完成功課,也不敢告訴父母,自己尋找方法;但由於他們年紀小,知識及解難能力不足,當無法找到解決方法時,便會感到無助及絕望,最極端時甚至會選擇放棄生命。家長往往要到悲劇發生後,才知道孩子原來承受着不能承受的壓力。 觀察孩子 以「慢變」應「萬變」 家長希望孩子成才,對他們有很高的期望及要求,本來無可厚非,只是每個孩子的天賦及承受壓力的能力(tolerance level)都不同,家長如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及情緒反應,例如他在什麼情况下會顯得暴躁、不安?不懂得做功課時,會如何處理呢?只要細心觀察,就能辨識孩子因壓力過大而產生的負面情緒,當這些情緒出現了,便要和他們一起尋找減壓方法,家長可能要把要求調低,接受孩子不一定能滿足自己的期望,更要明白小人兒表現未達標,並不等於是失敗者,自己亦不是失敗的家長,只有這樣,才不會為自己及孩子構成太大壓力。 另外,家長也宜以「慢變」應「萬變」。面對離婚,家長及孩子都需要時間及空間去適應轉變,隨着時間過去,家長受傷的生命得以漸漸復元,這種修復,有助減少孩子的焦慮及增加孩子的復元力,並慢慢適應新的家庭模式。 同樣,當孩子對課業有焦慮時,家長應該鼓勵他們分享內心感受,耐心聆聽與回應小朋友的疑問和想法,接納他們的限制。最重要是,適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一起找出路。 文:傅丹梅 (註冊社工、輔導員)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