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我是單行紙

其實,生在這樣的世代這樣的城市裏,說我們命如草芥,絕無不妥。走出紙廠一刻,我們的命運大概已定——成為注定飄零的單行紙,或者稍為踏實的單行簿。 伶仃一張,散佚的機會極高。人類通常在我們淨白之身上輕輕幾筆,潦草記事。事完了,我們一生也就完了,然後被遺忘在暗角、廢紙回收處或垃圾桶。 單行簿的命通常比較踏實,始終,數十張紙被綑在一起,沒那麼容易遺失,而且生命起碼有個主題。像人類要有門踏實的專長手藝,被叫做「醫生」、「律師」等一樣,生來就是單行簿的話,不論是「中文生字」還是「數學練習1」,總算有門專業吧,也起碼被家長或孩子捧着溫習一個半個學期,怎也算長壽一點。 對不起,我們無意傳達悲觀的信息,只是,我們生來就是白色的,有如人類哭喪的衣服,不免口吻悲涼些。而如果你仔細想想自己的成長經歷,你也許會明白,我們愈白愈淨,單行線愈僵愈整齊,就代表我們肩負愈沉重、愈嚇人的任務,好像成為公開考試試題的答題簿。 你懂的,就算高貴如試題答題簿,過上一年兩年,我們還是會被銷毁,所以別怪我們,我們的生命有時確是聊勝於無。 認真 讓我們永垂不朽 有人類說過「紙有兩面」,意思大概是凡事有兩面。我們命如草芥,也可以永垂不朽,只要有人願意對回憶認認真真。都說男人負心,說的沒錯,往往保留陳年情書的是女孩,不過先別提這些風月之事,最近我們發現了一個認真的女孩,實在讓我們動心。 那是一個十來歲的女孩,像芸芸學子一樣,用單行紙單行簿做筆記。起初我們真的覺得命都該絕了!她總愛用鉛筆做筆記,連課堂上被放大、被老師勒令銘記的內容,在她筆下,寫出來還是細微得像芝麻綠豆一樣。以為不消一會,她必定會忘記自己所記「芝麻綠豆」的小字,以為我們又將消失於暗角了。 怎料,路遙知馬力,她常常翻看我們,用鉛筆寫了一回不夠,又會用藍色黑色原子筆重新寫啊抄啊。半年,一年……她總在我們身上「紙上談兵」,在我們身上重複操練,希望磨利筆鋒,漸漸換得紮紮實實的知識。把字寫得小,原來是希望一張單行紙有更多位置,可以讓她寫夠一遍、兩遍、三四遍;起初用鉛筆寫,原來是希望寫錯能改,之後翻看修改時,能盡善盡美。 與紙談情 生命不會是白紙 許多人以為,在我們身上草草幾筆、草草幾日,就是心安理得,又或必有所得。據我們多年經驗,善惡到頭終有報,把我們視作草芥的人,最後大多混沌一生,許多抱負與計劃都流為空談、紙上談兵,生命過得聊勝於無。 認認真真與我們談情的,像那女孩一樣,當真在紙上談兵的話,生命絕不會是空空單行、飄零白紙。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成功的關鍵是恆毅力

「為什麼最聰明卻不見得最優秀?最有才華不見得最成功?如果不是天賦,不是智商,什麼才是人生成功最重要的關鍵要素?」這是《恆毅力》(Grit)一書開宗明義要探討的問題。作者達克沃斯博士的研究也許老生常談,正如李白被「鐵杵磨成針」所感的故事小孩子早已知道,愛迪生的名言「Genius is 1% inspiration, 99% perspiration」大家也耳熟能詳。然而愈寶貴的真理,愈容易因為流傳久了而被棄如敝屣,所以這位哈佛大學畢業的心理學家特別進行多番研究,要證實人生成功的關鍵不是智商,而是對長遠目標的持久熱情和毅力,而且這種恆毅力是可以培養的。 世上沒學不好的東西 我自知不是特別聰明的人,所以成長中和在社會工作時常常鞭策自己要悉力以赴,尤其對於很想得到的東西,一定要憑努力毅力換取,絕不心存僥倖,守株待兔;而上蒼也待我不薄,往往讓我苦盡甘來。 猶記得預科時,因為心儀的大學學系很看重語文成績,於是我下決心要投資時間在英文上:每天放學回家先用一小時讀英文報紙或看明珠台,然後查字典默寫生字,藉以提高閱讀和聆聽能力。我又主動向班主任要求用英文寫周記,增加寫作機會。公開試前自修的日子,那時家中無電腦,在家作文後只好放進信封寄回學校給老師批改。那年我的英文能力進步不少,最終在公開試考得滿意成績。 在學業上,我一直相信「盡其在我」。 大學三年級的暑假,我到了電視台當實習記者。那時最嚴峻的工作困難不是採訪和報道,而是新聞部規定用電腦寫稿,而我卻未嘗接觸過中文輸入法。上司只給了我們一張編碼表,簡單交代兩句,便着我們要盡快練好。電視新聞工作分秒必爭,打稿慢一點都有罪,我唯有硬着頭皮,一有空便拿着編碼表念念有詞,強迫自己死記硬背。那時我們做實習記者沒有自己的電腦,只有待同事下班離去後才可練習打字。所謂工多藝熟,經過一兩星期苦練,我終於駕馭了中文輸入法。 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早已說過「惟手熟爾」,其實只要有鬥志不認輸,世上沒有學不好的東西。但今天我見許多學生都不懂中文輸入法,寫通識科幾千字的報告時,打字像繡花一樣,有的更用手機先錄音再轉成文字,廢時失事,總之就是不肯正正經經學懂中文輸入法,正是好逸惡勞的典範! 竭盡所能 總有漂亮成績 最近我又跟幾間學校排練全新一齣音樂劇,準備九月公演。我常跟學生說,大家雖不是專業演員,但同樣要有專業態度,要認真,全情投入,竭盡所能。「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無論多麼老掉牙,但它仍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面對自己喜歡的事,哪怕它有多困難,只要充滿熱情,咬緊牙關,絕沒有幹不出漂亮成績之理。愛因斯坦說過 「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 problems longer」,準不會錯吧!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母校

聖保羅書院 (資料圖片) 二十年前,大學畢業,我像許多想做老師的畢業生,首先必然是回中學母校找恩師聊天,「順道」探問母校會不會有空缺。那年九月,我喜孜孜地回到這個畢業時哭着離開的校園,同屆同學愈走愈遠,只有我一個往回走。往回走,回到孕育我的地方,母校變成母公司,那次的幸運是今天的幸福,至今我仍深深感念。 畢業回首 反哺母校 今年母校慶祝創校一百六十五年,各個大型活動盡皆圓滿,萬千校友同頌母校恩情,歡笑聲濟濟一堂。然而我沒有因為特別的慶典而特別激動,讀書七年,回來工作二十年,母校像童年時相識的朋友,漸漸在尋常生活中相互往來。校園生活與我融合無間,「聖保羅精神」也和我的性格深入交往,成了難兄難弟,是的,沒誇張,我認為的確如此。 「這麼多年沒見,不如我們回校一聚,好好懷緬一下」,中學同學在群組發出邀約,顯得興致勃勃。「我不回了,我幾乎天天都在懷緬。」我心裏想,當然沒有直接說。人或說我奄悶,或說我對母校不敬,豈知我是為能夠天天接近母校而自豪。母校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中學,一直堅守辦學使命,校友皆引以為榮。久仰母校大名,讀文學院的三年,我在港大圖書館發現母校極具歷史價值的校刊和文獻,一連幾天,看得津津有味。原來人竟要待離開以後,才拼命想認識從前唾手可得的感情。 幸好,我回首之時,母校仍在那裏。 屹立165年 承傳教育使命 歷經一百六十五年風吹雨打,聖保羅書院仍卓然特立於般咸道,盡可以拍拍壯闊的胸膛,說﹕「小子,別英雄氣短,兒女情多啊!」除此之外,母校開明,崇尚自由,尊重獨立的人格,你可以相信「男兒欲遂平生志,(DSE)六科勤向窗前讀」,也可以選擇「人不識一字,仍可堂堂正正做個好人,何况我來自母校,自然想建功立業」,都可以啊,母校校刊取名《弘道》,語出《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分明地鼓勵我們持守正道,盡展所長。 1853年,香港第一份中文報刊《遐邇貫珍》刊行一則〈聖保羅書院招生徒告帖〉,是母校第一則招生通告,其中的幾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我香港聖保羅書院,設立久矣,有唐人先生,教讀四書五經。有英國先生,兼及英文,而尤重者,在於天文地理算學,一一皆切要之務。」 有些朋友說,母校聖保羅書院是英文書院的鼻祖,自然是偏重英文的吧!持此論調的朋友實在小看了我的母校,「有唐人先生,教讀四書五經。有英國先生,兼及英文」,這份辦學初心,豈可不察?我更加願意相信母校是中英並重,同時兼顧課外活動。今天,就連鄰居港大都開不到天文學,我對母校,自然更加肅然起敬。 經母校悉心培育,我有幸成為一位中文老師,無論我在什麼地方工作,母校的教育觀和教育使命,就是我的教育觀和教育使命。 物非人非,情懷不變!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我是熒光筆

無論在何方,我們都放光芒。我族是文具世界中的北斗星,一旦文字圖畫符號與我們扯上了關係,看見我們的人就會如迷途羔羊找着方向一樣欣喜,打醒精神。不管大學中學還是小學生,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只要我們存在,他們的專注就會存在,目光更是又敬又畏的。 考試框架下 發光引路 我們的光芒不能被橡皮擦拭去,連鉛筆原子筆墨水筆統統都被我們蓋過,於是,從前我們不把其他文具放在眼內。「你們自以為出眾,以為人人都在看你們嗎?也不讀讀看我們原子筆在筆記寫的是什麼!真是文盲!」原子筆是妒忌吧?不過愈來愈多聲音讓我們看清這叫人沮喪的真相。「全都用熒光筆塗了吧,反正全都要考,想也不必多想。」幾個呆在自修室的男孩說。「把marking scheme全都熒光,過了關就是神仙,用不着真的喜歡這科啊……」一屆又一屆前輩如此叮囑後輩。原來,狐假虎威,有考試的內容就有專注,我們只能跟着規定的考試內容發光引路。 大概,大家也很少思考我們指引的是什麼路,也大概沒有人注意到自身真正的光芒。 「漏墨」整蠱 意外發現…… 由於面子上過不去,想明白了考試內容與我們的關係後,我們乾脆自暴自棄,不時漏墨,把那些學子考生嚇一嚇,把他們戲弄得滿手熒光,沾滿「鮮血」。有一次,我們其中一支熒光黃兄弟打算故技重施,又再故意多吐一些血出來,讓熒光的血在重點上化開。熒光黃是故意讓字化開的,那幾個字還要是什麼「學不可以已」!這等無聊的字,族長教了我們,必須做些破壞,哪怕是連那筆記的紙也化穿化透。然而,那男孩不但沒有焦躁,看見熒光黃的血化開了,便徐徐地以原子筆再抄一次那要點,取出熒光粉紅,細細塗上。 後來,這熒光粉紅妹妹上報族長,說真的不忍心漏血漏墨,因為她感覺到男孩的手是暖的,男孩看紙上的知識時,目光無比熾熱、無比認真。他目不轉睛地看着要學的重點,專注地聽老師講筆記,彷彿記誦筆記能累積出他想要的人生。 說起這事,我們真的慚愧。那男孩的手還要是有些缺陷的,要比平常人花多點點力氣才能畫下重點,我們卻派代表故意漏墨整他。不過我們當真要謝謝他,謝謝他讓我們看見,並非人人都為了考試變得無從反省,並非人人都死記硬背,是當真有人細細品味自己所學的。「學不可以已」,雖然世上仍有許多人以為,只要把一切字句熒光就是不斷努力學習,但經過此事,我族重新有了希望,也重新學習不斷地相信,相信我們的光能成為人們學習路上的明燈,帶領人們發現自身真正的光芒。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經師易得,嚴師難求

幾位大學好友回味自己在學的點滴後,竟得出一個結論:每個人心裏總有一位嚴師。他可能給你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聞其腳步聲已如見其人;他總有一些高不可攀的要求,如默書達八成才及格;他有高亢的嗓門,聲聲入耳,經常挑剔你違規不當。那時的我們不能怎樣,亦不可以怎樣,最多是埋怨自己倒霉,交上噩運,閒時為這嚴師起渾號改別名,甚或將之刻在桌椅上,作為發泄。 回首從前 感激嚴師 然而,最諷刺的是,大家最感激的反而是那些在當時不受歡迎的嚴師。情感上,沒有人喜歡管束約制,內心亦不太願意服從權威,但回首從前,我們都感激各自的「嚴師」。老師「嚴肅」的一瞟的確讓同學更認真的學習;他們「嚴厲」的言詞直入心坎,成了當頭棒喝的提醒;事事「嚴謹」的態度則警惕我們不要粗心大意;而「嚴格」的要求就不只是訓練,更在磨練我們遇強愈強的鬥志。 要求嚴格 提煉學生修養 嚴師特別令人尊敬,全因他們對教育仍有熱誠。他們不介意學生不理解自己的好意,不擔心自己不受歡迎,只在意學生有沒有學懂為人處事。當要求學生雙手接受老師派發的習作,又或者規定先敲門才入課室時,其目的在教導何謂尊師重道;當老師鍥而不捨的追收功課,正提醒同學做事要認真盡責;當老師要求文件夾要整潔分明按類排好,就在訓練學生要有組織條理;當老師申明校服儀容要得體時,則點出衣著服飾要端莊合宜。這些潛藏的價值觀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雖然要求沒有評核,又與提升成績無關,卻是培養學生修養的重要一環。 我們就是靠這些嚴師在平日的執著中,與學生的角力中,提煉出各種公民的素養。 願做醜人 不靠「粉絲」認同 嚴師不易得,因為愈來愈多人不想做醜人,不想在處理學生行為上有太多摩擦衝突。事實上,做一位受學生愛戴的好人的確比較容易,只要放寬要求,容許學生遲交功課,上課可吃零食,對學生違規行為「睜一眼閉一眼」,的確活得更自在。行餘有力再開個專頁,加入學生群組,上載幾張自拍照,「粉絲」肯定眾多,師生關係定必融洽,民望自然高企。但我們要知道,教師來學校不是來交朋友,更不應靠「粉絲」來獲取認同。為人師表本來就指要作學生的表率,誨人不倦是我們的責任,如果我們只擔心破壞師生關係而不及時修正學生不當的行為,就等同姑息縱容。嚴與寬,緊與鬆是相對的,只有全部老師對學生有一致的要求,成效才會彰顯,否則時鬆時緊,成效就會互相抵消。 傳統相信嚴師出高徒,確有其道理,我們固然要就學生的特性加以引導,但給予自由不等於放縱,適性發展也不是沒有框架限制。經師易得,人師難求,願大家珍惜你們身邊那位擇善固執的嚴師。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很多人對教師工作有刻板印象,說它重複沉悶,故不想投身,但我絕不同意。教師天天與年輕人相處,肯定比很多行業更刺激更有趣。不過,畢竟學校環境相對穩定和封閉,接觸其他行業的人和事較少,若長期埋首學校工作,視野和生活經驗難免狹窄。因此我經常鼓勵教師有機會要到校園外走走。如果條件許可,在漫長的工作生涯中畫個休止符,申請停薪留職出國其實是個很好的選擇。 我當教師差不多十年的時候,有一天偶然在電台節目中知道有一個國際機構推廣學生和教師交流活動。「交流生」大家一定不陌生,但「交流教師」倒是第一次聽到。於是我搜索資料,原來我可透過此計劃到美國的中學作訪問教師一年;雖沒有酬勞,但可得到當地家庭免費接待,換言之這是沒有利益關係的文化交流活動。我一直未有機會出國留學,又嚮往外國生活,於是我鼓起勇氣向校長申請停薪留職,校方慷慨批准。 停薪留職 赴美當交流教師 那年我去了紐約州首府奧本尼某私立中學工作,除了教學,我還在校內推廣中華文化,協助排練話劇及帶領學生活動。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二月一個寒風刺骨的半夜,我和另一位教師帶着二十多個學生,從紐約州坐通宵車到首都華盛頓,參加一年一度的反墮胎遊行集會,這讓我對美國的教育和社會有了獨特的體會。 另外,接待我的是一對和藹可親的中年夫婦,基本上他們怎樣生活我便怎樣生活,讓我親嘗地道的美國家庭文化。感恩節那天我們一早去了社區中心做義工分發食物給窮人,晚上則在家中享受了那頓一生難忘的豐富晚餐。假日我會跟家人遠足宿營,看棒球賽欖球賽,而我更不時到曼哈頓百老匯朝聖。在美國工作當然不太忙碌,我最享受每天放學後到處踏單車,逛圖書館,或到超市買菜回家做飯,這都是我在香港想也不敢想的奢侈享受。 老師自己也應該追夢 以上的記述只是浮光掠影,如果要認真分享恐怕可以寫成一本書。寫這篇文章其實是因為去年我校有教師申請了停薪留職到外國進修一年,最近又有同事申請,我舉腳贊成。 教師在同一位置環境工作久了,難免有枯乾窒息之感,於是因循地施教,老調重彈,對自己和學生都不是好事。 我很喜歡用五月天的《第二人生》勉勵學生和自己,歌詞很有意思:「期待一趟旅程,精采萬分,你不該再等。別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溫,才開始悔恨。」我們當教師的經常幫學生做生涯規劃,鼓勵他們去追夢,但往往最沒有勇氣和動力去追夢的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教師們,如你覺得疲累困乏,而經濟又許可,何不停薪留職一年出國去?交流也好,進修也好,在異地重整思緒和人生方向,休息過後往往可走更遠的路。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我要做中文老師

長假期前,我為中五乙班安排了中文科的家課,粗略區分,可以分成應試和非應試兩種。 應試的不必多說,非應試的包括一篇隨筆,題為《我的中五生活》。按照同學平日的學習表現,我順理成章,「不存厚望」,只當是一份平常不過的功課。 假期的某個下午,我泡了一壺鐵觀音,企圖讓改文這苦差變成我不過是喝着茶在消遣之類的灑脫。當我百忙中偶遇遍尋不獲的閒逸,我忍不住對他說,久違了,這麼巧,二十多年前「我要做中文老師」的熱情剛好今天也突然來訪,故友相逢,泣將何及! 彷彿回到中學時代 中五乙班的同學不止交來一份作文功課,他們還交出真誠的心,用文字坦然面對自己,等待閱讀、分享,盼望關注、鼓勵。 我發現這些句子,彷彿回到中學時代﹕ 1)時間有腳,我也捉不住了!時間吞噬了一切,沙漏中的我們何其渺小!中學生涯很充實,時間充滿了一切,也虧空了一切,無奈但也很感謝。 2)我確實從中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女孩,但我亦深明中五還不是表白的時候。我和她暫且保持好朋友的關係已心滿意足,她是不是喜歡我,這些順應自然吧! 3)桌邊堆得似山高的補充練習和試題自開學就滿佈塵埃,如今它們時時刻刻似在嘲笑我的無能和庸碌,叫人如何自處? 4)我倚在走廊的欄杆上,仰天而望,暗自嘆息,雖已在學校課室的最高一層,但還是被周圍的高樓遮擋了一部分。突然,後面有一位同學疾走而去,望着他的背影漸漸遠去,我看到了香港人不能改變的特色——急。香港人繁忙的生活,忽略了身旁的景色,事物變得沒趣…… 何以和現在的我漸行漸遠? 通過文字,以一顆赤子之心,坦誠地分享青春,分享感受,使成為熱情、共鳴、互相扶持、讚頌生命的靈魂工程師,不就是當初立志成為中文老師的初心嗎?何以和現在的我漸行漸遠?當我們極重視測驗、評估、分數、升學的同時,我們似乎漸漸看不起周記、月記,而代之以一張張讓大多數人更安心的工作紙。 同學盼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諒解、鼓勵,數十年後回憶今天,師生都不會記得做過的練習,卻會為幾句適時的勉勵再三沉吟,當年弱弱的心靈,忽然受傷,陣痛無比,是時有個你很重視的人,趕緊拿個急救箱趕赴現場,傷處痛苦不減,但那心靈的慰藉,歷經風霜,始終內暖如初。 發現希望 人心不死 「這年代,教育這事業,尤其是中文教育,迹近不可為,必須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非勇於承擔,願意犧牲的年輕人不可。我在你身上發現這種希望,此見人心不死。」教我預科中國文學的何福仁老師,大概不會為意,他的「人心不死」四個字對那位年輕人帶來的震撼和影響是何其巨大。 我用另一種顏色的筆,在同學的文章寫上「努力總會有回報,我們都應這樣相信」、「苦中有甜,這就是生活」、「我明白,以前的我也是這樣,且用一種適合自己的步伐過中五生活」……我要做中文老師,做一個走進心靈的中文老師。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我是橡皮擦

鉛筆族是我族世交,在上回專欄〈我是鉛筆〉讀到他們的血淚史,我真的不好受,因為我常親眼目睹他們受罪。我們雖沒有鉛筆族那樣命苦,但世人對我的誤會與幻想實在太多,多得讓我們發笑。 首先,大家以為我有潔癖,特別是在帶小孩的女人。她們特愛清潔,總以癡迷戀慕的眼光看我族姊妹,把我們買回家後,總急不及待把膠套拆掉,連我們裹身的紙皮都丟掉,讓我們赤裸裸的躺在書桌候命。她們對我們白超乎雪的身子有太多幻想,以為我們能用自己的潔白潔淨一切錯誤,實在好笑。 家族史上可笑的故事太多太多,例如有位家庭主婦,一口氣買了十幾塊長方形姊妹送給她兒子,然後天天大呼小叫,要我們輪流把他兒子做的功課擦啊擦啊擦乾淨。這其實超越了我們能力範圍。兒子的鉛筆字實在力透紙背,其實許多小孩都是如此,因為他們真心,他們賣力。這女人要我們姊妹都賣力賣命,要把算錯的題,寫錯的字,甚至畫錯的畫都擦乾擦淨,要把紙變回雪白全新,好像沒做錯過一樣。可是,發生過的事,哪裏能扭轉? 所謂改過,也非一下子全然拋棄過去,而是逐步逐步淡化既有而不想要的,再邁向更好的境地。 我的祖先——麵包屑 說到把過去逐步淡化的工夫,我也不得不說說我的祖先——麵包屑。對,在英國文具商Edward Nairne發現橡皮擦物料前,世界上本來沒有什麼「橡皮擦」,只有鉛筆,不能被擦得乾淨的鉛筆。從前大家想稍稍改正,就得用軟軟的麵包屑,逐小逐小地把鉛筆迹黏走,那些十七世紀的工程師就是這樣的了。 那個還沒有我們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麵包屑不可能黏得非常乾淨,所以寫鉛筆字的人樣子特別認真,而他們擦東西的樣子也是格外謹慎的,人人都會細細觀察錯誤,靈活的想法子,想想如何黏擦最少而能調整得更好。哪像現在的人,稍一看見與標準答案有偏差,便大刀闊斧看也不看清楚地擦下去。不過,怎樣都好,反正現在我就跟大家說清楚,雖然我們姊妹比祖先麵包屑擦得乾淨,但別奢望我們能完全淨化錯誤,也別要把我們當成修改生命的工具,讓一切成為一式一樣。 我的副業——骰子、香水 此外,我現在老實告訴大家,其實我們橡皮擦有許多兼職副業。與鉛筆合作時,我們當然會打醒精神,一本正經,但我們絕非日日夜夜都在匡正時弊的悶東西。我們姊妹有時會被孩子化妝,變成有「1」「2」「3」「4」「5」「6」的骰子,是小孩們小息的好玩伴,你一顆我一顆,大家快樂地拋來拋去。有時候,因為我們有體香,我們會成為「筆袋香水」,被小女孩們長年收在筆袋裏,而其他文具都會被熏得像我們一樣香,通通變成了蘋果味、提子味、香橙味……而小女孩就愈發愛她的文具了。 最後,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族塊塊姊妹其實都暗戀「錯誤」。當大家把我們擦,我們身子的一部分就會纏着錯誤,隨錯誤而去,變成大碎小碎。即使被撥到地角天涯,我們還是和那些被擦掉的錯誤在一起,因為我族相信,錯誤中滲雜的笑聲和淚水,不應該在世界上完全消失。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行己有耻 父母需從小培養品德

友人新居入伙,他的一眾好友攜同孩子齊賀喬遷之喜,沒想到其中一位已過三歲的小孩竟令喜慶事帶來尷尬。這位小孩很有個性,不怕陌生人,先是旁若無人,穿著髒鞋單刀直入,然後隨即發揮滿溢的好奇心,四處探索,不論是暖風機還是遙控器,必然亂按。其所到之處如狂風掃落葉,書籍堆滿一地,甚至連屋主最心愛的模型也屍橫遍野,慘不忍睹。孩子父母間或口頭勸止,行動卻未有制止,有時還微笑回應,似乎認為問題不大。眾人見狀,當然為之着急,主人家心裏不會太好受,但又不好意思直斥其非,始終人家父母還未出手,只好打圓場的說﹕「不打緊,孩子活潑,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嘛!」主人家是大方回應,不過孩子沒有分寸是誰之過失?小小年紀竟已不怕大人?而且在別人家中竟如脫韁野馬,全不受控?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心態 回想小時候,父母總提醒我們,但凡有客人來訪,定要主動問好,邀請相坐,向人倒茶,事之以禮,更莫說是前往長輩友人家中作客,我們更是正襟危坐,豈敢隨意穿堂過室,肆意把玩他人之物?我們從小已知道內外之分,學會看父母的眉頭眼額,在家不能任性,離家更要規行矩步,因為生怕被人皮裏陽秋,暗罵沒有家教。然而,最令人擔心的並不是孩子,而是父母過度保護的心態。部分父母可能認為孩子行為率真,沒什麼大不了,還嘗試解釋孩子不羈的行為,為孩子構想藉口,以作開脫,例如「小孩就是這樣,不用太認真」,又或者不想做醜人,怕影響親子關係。更甚的是抱有「大不了就賠償」的心態,以為金錢可以買起責任感。 三歲小孩當然天真無知,因此才要父母的身教言教,率真又怎能成為孩子自我中心,目中無人的藉口? 孩子不知耻 父母難辭其咎 孩子不知耻,父母難辭其咎,因為父母沒有向子女解釋在家以外要收斂行為,更未有從小加以培養,使之成為習慣。知耻的人會注意自己的行誼,會介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情形就好像我們不會在公眾地方隨處便溺,不會在港鐵車廂飲食喧嘩,你追我逐,因為我們知道任意胡為將換來旁人鄙視的眼神,失禮人前將令父母面目無光。人必自重然後人重之,自小不懂尊重自己的人將來是不會尊重別人的。三歲可以定八十,如果從小已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將來的人際關係定必不佳。父母似可暫時保護孩子,但縱容的背後正剝削他們學習與人相處的機會,加之愈遲去學代價就愈大,特別當孩子年紀漸長,進入校園,步入社會,才驟然驚覺,原來自己從來不是世界的中心,原來自己是那麼不受歡迎,原來早已被列入訪客的黑名單,那種衝擊將難以接受,到時或需更大的勇氣才可重新出發,做到行己有耻了。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到底該放多少鹽才對?

最近偷得浮生半日閒,無意中看到一齣台劇﹕男演員在廚房學包餃子,戰戰兢兢,然後叫老師傅嘗味品評。老師傅還沒作聲,男演員便搶着說要多放點鹽,老師傅問其故,他隨口說﹕「不夠鹹。」老師傅道﹕「你做餃子給自己吃還是給客人吃?到底是你覺得不夠鹹還是客人自己覺得不夠鹹? 客人吃的時候會蘸醬油、醋、辣椒醬……各有各的口味喜好,你再加鹽,豈不把味道都鎖死了?」這段無關宏旨的戲很快就過去了,鏡頭又回到本來的愛情線,但我卻沉思在剛才的對白中,久久未回過神來。 這段對白給我當頭棒喝,我跟男演員不是面對同樣的問題嗎? 我常常感恩我每天工作面對的不是死物,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但正因為學生都是有靈魂的個體,所以教育在他們身上產生的果效都不一樣,沒有保證成功的方程式,而我極不願只用一套方法標準去要求所有人。可惜在香港,我們都用市場價值去衡量人﹕大學為勞力市場提供人才,中學為大學提供優質學生,小學又為中學打好基礎,幼稚園就……整條食物鏈都在為市場經濟服務,有市場的就有價值,沒有市場的就一文不值。 為社會要求 不理學生意志 香港產業單一化,所以對能力的要求也極其單一化,掙錢就是硬道理,學業的終極目標也為此。 於是我們不停放鹽放鹽放鹽,滿足社會要求的味道,而忘了學生有其自由意志,可按自己的口味蘸上不同的調味料,走自己的路。 如果我們都把肉弄得太鹹,就像老師傅說,把餃子的味道都鎖死了,日後再蘸什麼都徒然。 師長迫壓 東野圭吾曾厭書 最近讀日本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的《我的晃盪的青春》,書中他娓娓道來自己的成長故事,其中一篇叫〈讓人讀書的快樂和被迫讀書的痛苦〉。這位鼎鼎大名的作家劈頭就說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非常討厭讀書,看見姊姊們閱讀覺得是一件很蠢的事。 他的母親和老師也一直催逼他讀書,選一些名著要他看,但愈逼他就愈討厭,甚至拒絕閱讀。直至某天,他看見姊姊讀《阿基米德借刀殺人》,開始接觸了推理小說,花了一星期才讀完,但對於以前讀什麼書都只看一兩頁的他來說,已稱得上是個意外。之後他又從二姊的書架上拿了松本清張的《高中生殺人事件》來看,結果三天就一氣呵成讀完,接着再讀《點與線》、《零的焦點》,之後就買筆記本開始寫他的推理小說。那時他念高中一年級,一個出色的作家就這樣誕生了。 我不敢說東野圭吾的媽媽和老師做錯了,哪個師長不望子成龍、不想作育英才? 但「期望」和「強迫」只是一銀兩面,力度控制不好,可能扼殺了生命的可能性。教育下一代恍似做餃子,鹽放太少,肉的鮮味不出來;鹽放太多,味道又給鎖死了。唉!真教人苦惱!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