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遇上「溝通霸王」

向華在文憑試取得好成績,順理成章獲老師邀請回母校分享應試心得,怎料他開場即說:「中文科要取好成績很講際遇。」我一時甚為尷尬,講座原是想應屆同學加倍用功呢! 我不怪責向華,每人際遇不同,體會當然有所不同。一心同學應該就是向華所說的際遇欠佳者,他中文科卷四考了個差無可差的第一等,科任老師大感訝異,按照平日的各場練習,一心都表現良好,預計成績可以坐4望5。究其原因,一心說:「其中三個組員搶盡發言,我在自由討論搶不到發言權,唉!」 我對一心的遭遇深表同情,卻愛莫能助。 中文科卷四口語溝通主要考核考生表達、溝通與應對能力。課程指「溝通的目的是交換意見,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拓展題意、豐富內容、深入討論、從而對題旨得出更深層次的理解」。師生皆知,問題在,不一定能得到溝通機會。 「五人小組,只有約十分鐘的自由發言時間,平均每人只有兩分鐘,倘考生都能簡潔扼要地闡釋觀點、回應補充,則每位考生都會獲得充分的發言機會。」考試報告如上說。 口試官懶理 考生爭搶咪 在主考老師不出言維持秩序的情况下,假定每個考生都守規矩,五個人便能像打乒乓球一樣球來球往,互相切磋。 事實可以理想若此嗎?事實是令人疑惑的。當溝通能力要兌換成分數,產生的異化不可不察。 像一心的不幸遭遇亦時有發生。五人小組,不幸遇上三四個「溝通霸王」,他們表現主動,積極發言乃至相持不下的激烈場面便時有所見。「亦有部分考生搶佔發言機會,以致聲音重疊、互不相讓。部分考生發言時間甚長,幾同演講」。即使考試報告,也有類似報告,可見情况愈來愈需要加以關注。 小組討論形式 有檢討空間 「我有爭取發言的,三次疊聲,我三次都爭輸,唉,有三個組員怎都要一直說下去……」一心顯得很無奈。 或有人說:「你有一分鐘首輪發言,那沒人可以干擾。」是的,制度如此,但大家都深知好「分」在後頭,那才可評核溝通與應對。當考生發言的積極性也屬計分範圍,當禮貌式的溝通變成考試,人人就都只想「爭分奪秒」。 「溝通霸王」們主導了整個小組討論,分數一定很高了?當然不是。反之,可能比他們想像中低很多,他們是「(低)分有應得」。問題是,一心根本沒得到發言的機會,主考老師只能客觀地給出一個極低分數,那必然是第一等。 我不認為索性取消卷四是個理想做法,只覺得小組討論這種應考形式或需檢討。我們想同學和諧溝通,但又要評核高低,分數在「死亡之卷」變得如此重要,難怪同學此卷怕的不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是不知會不會遇上「溝通霸王」。 「我只願分數真能反映我個人的表現,而非際遇」,一心說。 「或者,各有難處……」大抵這就是溝通和應對最大的難處。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德不孤 必有鄰:鼓勵同儕共學

中六課程行將完結,畢業試如箭在弦,氣氛一天比一天緊張。有時行經自修室,總見燈火通明,有的埋首苦讀,操練試題;有的徘徊踱步,口中念念有詞,背誦文章;有的走出門外走廊,捧着書本,與幾個同學切磋交流,你問我答;有的觀摩對方筆記,加以比劃;有的權充導師,試圖授業解惑。此情此景,總叫人會心微笑。考試最後關頭,士氣攸關,學子累積多年功力,是否能發揮內在潛力,把握臨門一腳,玉成其事,還看同輩的學習氣氛。如果班上同學較有危機感,深知「時日無多」,少不免在課室掛上倒數計時器,壁報又應會貼滿「搏盡無悔」、「鼓足幹勁」、「人人有學位」等的標語,定下全班目標,鞭策共勵。別小看這些微不足道的鼓勵,它或許已成功燃起班上某些同學內心的那一團火。 文﹕陳得南 切磋交流 助人自助 學問要切磋才會進步,題目要討論才能看到盲點。同學真誠交流,分享學習心得,擇人之長,互相砥礪才可齊頭並進。有人或會以為自己獨門絕學傾囊相授就會讓人佔了便宜,白白吃虧。恰恰相反,這種交流的過程正是助人自助,既幫人指點迷津,亦有益於自己溫習。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我們能把熟知的知識陳述一遍正好可以檢視自己對學問的理解,印證是否已掌握所學,強化學習的信心。交流時,如有同學能提出質疑就更可補足原有的想法,延伸意念,豐富主題。概念的理解如有偏差則可及時修正,迷途知返。在這義助的過程中,自己已在不知不覺間贏得同學的尊重,他日你如有需要,同伴定會義不容辭,伸出援手。同學與同學之間除了有知識的交流,還有友誼的建立,相比起那些自私自利,不願分享筆記,以個人分數為畢生最大成就的人,共同學習多了一份胸襟,一絲溫暖。 凝聚同輩 建立良好學風 我們知道,同輩的影響只會隨孩子的成長而增加,而老師及家長的影響就只會漸次遞減。因此,與其擔心同學的學習表現,不如一起努力,想想如何善加誘導,凝聚同輩的力量,建立共同的目標,發揮協同效應,形成良好的學風。例如多提供機會讓同學於課堂或公開講座分享學習心得,讓同級同學可見賢思齊,讓後學可向其請益,並讓學生懂得欣賞別人的學習成果。此外,從初中起就要建立班內學習小組,鼓勵稟賦不同強項的同學擔任小導師,排解學術疑難,以提升其學習成功感。所謂「德不孤,必有鄰」,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我們相信,不論求道的路上還是追求學問的過程,總有機會遇上知音,如能聚合這班有心人,並讓其他同學模仿學習,潛移默化,奠下學習的習慣,就能建立學習的群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了。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態度決定高度

今天在校園偶遇去年在我通識班中的他,於是跟他閒聊近况,關心他的學業。他說今年上課不及去年積極,我問他有否擔心考不上大學,他坦言自己鍾愛汽車,夢想開車房,慶幸父母十分支持,不逼他念大學。我聽他娓娓道來自己的志向,思路清晰而堅定,最近還報讀了汽車維修課程,我暗暗替他高興。真的,何必人人都要上大學?只要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努力認真去做,總會出人頭地。這令我想起最近電視重播著名音樂人雷頌德在公開大學的一次講話,看後令我獲益良多。 文﹕何力高 做人最重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雷頌德在英國念大學時主修土木工程,但他很快便發現自己沒甚天分,也不太熱中這科目。他深知自己最愛的是音樂,那些年他跟C.Y. Kong和莫文蔚是同學,故常一起夾band。他特別喜歡作曲,因友人認識黃霑,便不停寫歌給霑叔品評。他強調做人最重要做自己喜歡的事,由興趣出發才有熱情動力,才會為它夙夜匪懈廢寢忘餐。他參加過音樂創作大賽卻沒有入圍,但不會因一次失敗而否定自己。雷頌德加入樂壇後沒有一夜成名,而是由低做起,為一些卡拉OK伴唱歌編曲,工作看似卑微,報酬也很微薄,但他勉勵自己要盡力做到最好,要編得比原曲更出色,要唱片老闆一聽就問這首歌是誰編的?他鼓勵年輕人要成為The One,即獨一無二,要在人群中嶄露頭角,而非可有可無。盡心盡力做好事情,在別人心中留下良好印象,這是成功的關鍵。 靈活變通 不求人遷就自己 即使成名了,雷頌德的作品同樣受人批評或拒絕,他難免反問:「你懂欣賞嗎?」然而冷靜過後,他會給自己幾天時間去修正改善,不會覺得自己的東西沒有進步空間。他認為做事要靈活變通,不能事事要求人家遷就自己。他曾遇過兩個排舞師助理,一個諸多不滿,說這樣的樂曲排不了,另一個則盡力去想怎樣把舞排好,雷頌德當然選用後者,而那人也不負所望,後來更因表現優異而接到很多工作,成為獨當一面的編舞家。 不怕吃虧 用心就有人賞識 做音樂忙起來日夜顛倒,不知人間何世,只知全力以赴,不能計較。他最討厭別人說:「我走先啦!」工作還未做好,大家還在拼搏,何以你先走?他相信做事不怕吃虧,用心就會有人賞識。雷頌德從前很欣賞一個音響工程師的工作表現,但也很擔心他長此下去只能繼續做這份工作。怎料後來他被某公司老闆挖走,事業更上一層樓。雷頌德強調這世上沒有懷才不遇,只要你夠努力用心,才華一定彰顯。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態度決定高度」,道理顯淺,但知易行難。在職場上要突圍而出,絕非靠僥倖。我衷心希望我的學生有天當上車房老闆,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作者簡介:曾製作多齣音樂劇,包括《震動心弦》、《逆風》、《奮青樂與路》,其中訓練學生參與音樂劇的過程更被拍攝於本地紀錄片《爭氣》中。現為香港培正中學副校長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中小學生同樣抑鬱

這幾個月,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完成了兩項有關學生抑鬱的調查,結果公布,情令人擔心。調查對象是本港中學生和小學生,結果顯示兩個中學生有一個抑鬱,七個小學生有一個呈現抑鬱徵狀。為何中小學生同樣抑鬱?問題成因值得教育決策者、辦學團體、老師、家長、社工、輔導人員、教育心理學家等關注。 有關中學生抑鬱的調查,訪問了15,560名中學生,結果顯示53%受訪者呈現抑鬱焦慮,從而推算出全港約有12,000名中學生的抑鬱傾向已嚴重至需要接受專業輔導及治療。兩個中學生有一個抑鬱,原因何在?壓力源於學業、前途及寂寞感。 最近,該機構又發表了有關小學生抑鬱的調查,訪問了1301名小學生,結果顯示13%受訪者受抑鬱情緒影響,推算出全港約有33,000名小學生的抑鬱徵狀已接近病態,七個小學生有一個有抑鬱徵狀,主要原因包括「功課太多」,「升中選擇及適應」,「學業成績未如理想」等,反映小學生的壓力源頭主要來自學業。 教師父母責無旁貸 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在新生入學禮上發表講話,也提及若學生遇到困難可向老師求助,他說:「這是勇氣的表現,不是懦弱。」教育工作者站在最前線,經常接觸學生,經培訓後可處理學生的情緒問題。 針對中學生抑鬱的調查,專家建議教師幫助他們學懂與自己相處,提升自我關懷,從而紓緩焦慮徵狀。與此同時,教導學生一些技巧,強化人際關係,能夠減低寂寞感。 另一方面,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就小學生有抑鬱情緒的問題,該機構臨心理學家李明琳建議家長多抽時間陪伴子女,多關注及用心觀察子女所需及日常行為。此外,筆者認為,若家長發現學生出現持續精神緊張、睡眠質素差、情緒低落等病徵,情達兩星期或以上,宜尋求精神科專科醫生協助。 愉快教與學 上述的問卷調查反映中學生和小學生抑鬱情普遍,但筆者相信老師的情更嚴重。事實上,身處在這高壓的教育體系中,老師同樣感到焦慮和抑鬱。試問如果學生和老師同樣抑鬱,何來愉快學習?如果「愉快學習」四個字只是學校招徠學生的宣傳口號,真的使人失望和痛心!學校管理層必須創造愉快的工作和學習環境,教師學生共同感受自在與輕鬆,才能產出「愉快學習」。只有愉快教與學,才是應對情緒問題的靈丹妙藥。 (本欄歡迎各位老師、教育界人士投稿至happypama@mingpao.com,一經刊出,薄酬) 文:陳雪芬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

聖誕近了,不禁想起去年排練聖誕社際中國鼓比賽的時光。 「吳老師,別裝了,你能夠打中國鼓的。」去年社長瞪大眼睛認真地說。「呃……這個我真不太懂。」社長要找齊人馬參加社際中國鼓比賽確實不容易,加上大家都知道我「通曉音律」,我就自知逃不掉。 所謂「通曉音律」,不過限於彈彈琴唱唱歌罷了,我連中國鼓棍長什麼樣子都不清楚。「吳老師,棍是這樣握的……」資深鼓手循循善誘地示範。看拍子打節奏確是難不到我,倒是擊鼓的姿勢、握棍的方法、敲打的力度……加起上來,有時會令資深鼓手狠狠搖頭。有次我鬆了手,棍子打着打着飛墜地上,更加惹得氣氛無比歡樂,大大小小的同學竊竊忍笑。 能力不一 同樣「能打」 鼓有大的中的小的,可分不同聲部,而編曲的中學同學也刻意分了不同的技巧難度,這樣,即使不通音律也可同樂。小學孩子、沒什麼音樂經驗的職員、手肌力量不同的同學可負責敲打較慢、較沉、較穩的部分,手腳不便擊鼓的同學,也可用口頭或做數拍子的姿勢參與其中。至於負責艱難部分的同學技術還真不錯,我約略算過他們能一秒做出二十來次敲擊。或者在最專業的眼光下不算什麼,但想想他們當中有手肌張力問題的、手骨力不足的……頓時你會覺得他們「很能打」。就這樣,去年11月到聖誕,我的腦子都是「咚隆咚隆咚隆咚咚嚓」。 「咚」、「隆」和「嚓」不過只有幾種聲音,對於不通鼓樂卻要挑戰「艱難段」的我而言,真的很難記下。可是,不記下的話,根本追不上那如飛如箭的速度,極容易打錯。「吳老師,努力吧,你給我們再努力點吧……」覺得此話似曾相識,我竟乖乖的回家取出木筷子,咚咚嚓嚓再嚓嚓咚咚的。「努力點,你給我再努力點……還不夠勤力呢……」小時在演藝學院修鋼琴,每天獨自練好3、4個小時琴技是逃不掉,但鋼琴老師還是覺得我不夠賣力。我確天資一般,而相對每天努力5、6小時的同學,確是很懶。 不過,白天上普通中小學,晚上咬緊牙關練完琴再溫習功課,如此一恍,十幾個年頭,撫心自問,我真的已經盡力了。如今想起來,也無風雨也無晴,無悔,無怨,更無愧。有多少個聖誕長假,我沉浸在自己枯竭的琢磨練習裏,有多少次想玩樂想休息,但是始終沒有……習慣犧牲,習慣竭力令表演完美,習慣未必有為自己熱烈鼓掌的觀眾,習慣比賽最後未必得獎和感到快樂,習慣獨自反省或者被賽後檢討,習慣即使贏了比賽、考完了試,又是下一次的咬緊牙關。 苦練求進步 更要同玩同樂 「咚咚嚓」、「嚓咚隆咚隆」的練着打着,我卻覺得自己沒咬緊牙關,也沒覺苦悶。大概因為我知道,「苦練」不為別的,我只是不想出醜,不想拖累一班很想打得好、很想盡興、很想勝出的孩子。而咬緊牙關的時間,其實只有在表演前半小時,腦子想着不能錯不能錯不能錯,有點緊張。那時,我腦海在複習節奏,哪管得孩子們快樂地把我打扮一番——替我戴聖誕紅頭飾,戴圓圓的卡通眼鏡,最後圈上金色銀色夾雜的一條聖誕圍巾。當然,這個造型讓大家樂極了。大家的「嘲笑」,令我也忙於自嘲,不知不覺把我的緊張消除了。「Yes,到我們玩了!」在台下待久了,大家都期待出場,我也忘了說此話的是誰,但他此話徘徊在我腦海良久。 所謂好的音樂,除了刻苦練習與進步,其實應是同玩同樂。 文:吳皓妍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讓生活成為中文教材

「中文應該怎樣讀?」 這是我最近十年經常遇到的提問:「中文是我們的母語,若只從語文工具的角度去學習,既不能利其器,也浪費了寶貴的中華文化。我認為應從文學語言的領域去提升要求」。 文:蒲葦 「如何?」 把教材生活化。不論老生還是晚生,大抵都談過此點。這次我打算把錢幣翻到另一面,談生活教材化。 文字中取古人智慧 融入生活 中六那年,第一次接觸中國文學科,即能深深感受到語言藝術的博大精深,多少古代先賢,通過文字向我們傳授智慧,細緻地分享歷久不衰的情感經歷。若能把他們的智慧融入生活,境界必能突飛猛進。 文學語言成知心友 中六那年競逐中文學會主席,我清楚記得在計劃書寫上:「倘不幸落選,則『世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那時候的文學課,正研習屈原的《涉江》,我偷了其中兩句,強化自己的不卑不亢。 結果當然是落選,悲壯的。但那時覺得自己很有意境,「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久而久之,文本的世界與我融合無間,文學語言成為了我的知心友。再讀下去,我可用韓愈《進學解》的「命與仇謀,取敗幾時」來補充我落選的心情,甚至可以「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來自嘲自己人到中年,仍然苦窮。 當我讀着範文的時候,不論文言白話,都會思考如何見用於日常生活。有時心領神會,會心微笑;有時宣之於口,自覺優雅。 遇到暗戀的對象,會驚覺「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到不曾深愛,已經夭折,就只好補一句:「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當然我也不會老是常抄襲,有時會靈活變化,如改為「她揮一揮衣袖,帶走了所有雲彩」。 生活營營役役,早就機械化,要增添趣味,提升中文境界,將之文本化、教材化,竟不期然成變得有趣味。「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文學意境豐富機械生活 「你這樣豈非徹頭徹尾成了書呆子?」 非也。梁實秋說:「我們要鑽書窟,也要從書窟鑽出來。」文學意境,可以點綴生活,也可以化成語言,恰當地應付文字需要。我得感謝一眾文學大師豐富了我的機械生活,像美學大師朱光潛所說:「藝術價值之偉大,在使個人心中的可欣賞的完美境界浸潤到無數同群者的心裏去,使人類彼此中間超過時空的限制而有心心相印之樂。」這真是句至「美」名言。 王國維說:「此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為我用。」綜合來說,留心生活的細節,聯結文本所學,或者就能發現不一樣的情趣。倘若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理解,實在也無傷大雅。 「傷乎哉?不傷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棋樂無窮:尊重興趣背後的堅持

一日放學巡樓,發現三五位同學圍攏起來,七嘴八舌,初以為交流學術問題,走近才發現原來同學正在對弈。幾位同學還邀請我友情客串,指點迷津。我見各人雅興甚高,就披掛上陣,順便分享一下我從博弈得來的領受。 文﹕陳得南 「順手炮」、「連環馬」、「咽喉兵」,劍拔弩張的術語就令人緊張萬分。走入棋局,更讓人欲罷不能,特別當你見對手墮入預設圈套,叫聲將軍,生擒對手,快感不言而喻;又或當你陷入敵陣,似大勢已去,忽然靈機一觸,逃出生天,又是另一種享受。棋盤之上,運籌帷幄,如若棋逢敵手連珠妙着,就更是妙不可言了。 我跟同學說,學棋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棋士不發一言,進退攻守收放自如,皆因全神貫注,投入其中。身旁的同學宜靜觀之,默記之,不宜指手畫腳,諸多意見,影響對陣同學的思路。我們常說旁觀者清,正是因為棋士未必能夠審視全局,結果誤墮迷陣而不自知。 下棋的目標很清晰,就是要取將擒帥,但棋力的高下很大程度取決於你是否看得通透,別出心裁的棋路往往思慮周密,不因一時之利而冒險挺進,反是考慮棋子之間互相配合,因勢利導,創造有利自己的棋局。 鍛煉棋品 從中領悟哲理 棋局千變萬化,縱使我們的陣法如何熟練,考慮如何周全,還要懂得臨場應變,切忌抱怨逃避,半途而廢,最怕輕易悔棋又或推棋重來。下棋可以會友,因為大家公平較勁,切磋棋道,是君子之爭。然而,有些人自恃棋力較高,明明已技術擊倒對方,卻偏要殺光對方棋子,只剩下老「帥」才感到滿意,如此做法,既沒有風度亦不尊重對手,實不可取。 我嘮叨多言,並不是因為我期望同學可成為專業的棋手,只希望他們能下棋養性,鍛煉棋品,堅持自己的興趣,當然如能從棋局中領悟出人生的哲理就更是喜出望外了。 下棋樂趣無窮,得益匪淺,不過以上的領受均從自己對興趣的執著而來。記得初學之時一位前輩曾說:「你學下棋有何用?那是公園伯伯消磨時間的玩意,不如多做幾本練習更實在!」那時年紀尚輕,反應不過來,內心納悶了幾天。 興趣非傷天害理 應欣賞堅持 在成人的眼中,對有沒有用有一套標準,簡單來說就是該活動能否提升學業成績,可否兌換成生財工具,有沒有市場價值。小孩學一件事沒有考慮那麼多,原因純粹因為它好玩,有滿足感,持之以恆就培養出興趣來了。我慶幸當日沒有放棄下棋,到今天仍可樂在「棋」中。興趣只要不是傷天害理,均值得大家欣賞,特別是背後那份向着標竿直跑的堅持。因此,如有人能於短時間內復原一個「扭計骰」不是沒有用、能熟記NBA所有球員的名字更不是浪費時間,只是大家暫時不理解它的「無用之用」而已。 (本欄歡迎各位老師、教育界人士投稿至happypama@mingpao.com,一經刊出,薄酬)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生涯怎麼規劃?

中秋過後,天氣仍是那麼酷熱。某個星期六,幾個中五學生相約參觀中文大學資訊日,了解不同課程的內容和收生要求。對任何中學生而言,中大都是個大得驚人的校園,漫山都是樹木和建築物,隨時迷路。那天火傘高張,幾個小伙子埋怨路標不清晰,在高山低谷中茫無頭緒,又渴又累,叫苦連天。 文:何力高 我們在人生路上,何嘗不是這樣?每年看着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參觀大學資訊日,為JUPAS選科而煩惱,為放榜結果興奮或失落,還有念大學時的懷疑與迷惘,畢業後踏足社會的戰戰兢兢……看着他們,不禁想起當年的自己。 從小未想過當教師 不經不覺從事教育工作20年,無論幹得怎樣,好歹也算是自己的事業。但我從小壓根兒沒想過要當教師,若年少的時候,要我說出10個「我的志願」,怎樣也輪不到教育工作。 我自小鍾情戲劇,曾想過報考演藝學院,但最後還是以報讀大學為首選。記得當年JUPAS選科,拿着中大的課程冊子從頭翻到尾,只有一科「新聞與傳播系」最接近演藝課程。那些新聞採訪、廣告、電視、電台製作,不用死讀書,講創意,於是便報讀了。 那四年的傳媒訓練很有挑戰性和滿足感,大三暑假我還到了電視台新聞部實習,大四的一整年兩天上課,三天在電視台上班。 傳媒行業精彩刺激,我本以為自己一定會投身,但怎料當記者愈久,便愈失卻興趣。 我發覺自己最喜歡的其實是天馬行空的創作,如寫劇本和演戲,但報道新聞必須客觀中肯,外表正經嚴肅才有公信力。後來機緣巧合,母校的副校長問我有沒有興趣回去任教,我思前想後,最讓我牽腸掛肚的是話劇,而當教師的最大優勢是工作時間穩定,公餘時可繼續演戲。那時心想先教兩年書,試試看,反正青春,不適合便轉工吧。 在其他崗位一樣能追夢 光陰剎那飛逝,假如訪問當天初執教鞭的我,打死也不信自己會在這行業待上20年。事實上,過去我也因為想窺探外面的世界,兩度離開學校出外闖闖,但放下教鞭才知自己喜歡的是跟學生分享知識和相處,結果又重返校園。 大學時選擇了「新聞與傳播系」,還以為就這樣子失去了念戲劇的機會,但其實在我當教師的這段日子,我一邊教學一邊兼讀戲劇文學碩士,一個純為興趣而與工作升遷無關的學位,卻讀得非常愜意;我又以為自己會放很多公餘時間搞戲劇,結果我花得最多時間的,是在學校跟學生排戲、排音樂劇,原來能夠見證學生蛻變成長,那種意義比我自己演戲大千百倍。 人生是一趟旅程,而不是過程,精彩之處在於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風光和經歷。只要打開心扉,隨機應變,用心努力做好上天給你的工作,你的生涯可能比刻意規劃更加精彩!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解惑

「傳道、授業、解惑」,與其說是老師必須做到的職責,不如說是為人師者最應該享受的日常。有些術業固然可以傳授,但有些疑惑未必有標準答案,因此,能成為學生的「同學」,一起經歷疑惑,彼此啟發,已經很不錯。 文:吳皓妍 享受和自己學生互相啟發 在某個所有孩子都圍在一起玩得起勁的小息,一個瘦小的高小男孩蹦跳到我耳邊:「老師,我知道我的功課與其他同學不同。」他眼睛圓滾滾而晶瑩的,像小猴子一樣機靈雪亮。既逃不過他的法眼,我一臉平靜地跟他承認:「很聰明呢,都給你發現了。」正常來說,沒有願意多做功課的孩子,但我看他實在能夠學得更多更好,便在發工作紙時,有時悄悄多釘一張「增潤」的東西。「你……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看見我「毫無悔意」,他蹦跳中帶點氣急。「因為你能夠做到。」我面不改容。「這樣不公平!」他努努小嘴,理直氣壯地瞪我。 「是的,就是這樣,做人本來就是有些不公平的。」空氣這就靜了一靜,他也呆了一呆。他以為把「公平」、「人人平等」的原則說出來,我就會認同他。「人人都有吃飽飯的權利,對吧?如果規定每人只能吃一碗,對需要兩碗飯才飽的人來說,才是真正的不公平。就像你,你應該學得更多才夠。」我很高興能讓他陷入疑惑,也很期待一場激烈的辯論。 不過,孩子大概年紀還小,而且不知道是想得通透還是乖巧,他只是點點頭。他真的很認真地點點頭。「這樣吧,你就當是做未來應該做的功課吧。」我緩緩說罷,他便嘴角一揚,滿足地看著我:「啊,那就是說我學了未來該學的,未來可以輕鬆點。」 [caption id="attachment_12362" align="alignnone" width="700"] TESTING[/caption] 「不是的,因為你有足夠的聰明,你要學更多,然後更好的照顧自己照顧別人。這是上天給你的任務。」賢愚由天,富貴由天,他能盡早明白、享受與發揮上天給予的條件就是好。他呆了一呆,又再認真地點頭,然後叫了一叫:「哎啊,算了,不想再用腦筋,那麼做那麼多工作紙之前,我一定要好好玩玩了。」說罷,他一溜煙似的享受他的小息去。希望以後當他需要肩負更多重擔時,他還能像現在一樣健步如飛。 不算計付出就不會累 孩子溜走後,我突然覺得自己一直以來的疲累和疑惑也溜了。人長大了,長聰明了,就會察覺自己渾身是擔子。有時我也會疑惑為何人生要如此勞勞碌碌。算計多起來了,更會覺得自己比別人付出更多,自覺吃虧。而這剛溜走的孩子,不但能夠察覺我偷偷的在他肩上加重負擔,坦率地到我跟前嚷個明白,更能夠不再算計自己已經做得比人多,甚至將要繼續「吃虧」,他也似乎不在意。他的不算計,不在意,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提醒。不算計付出,就不會累了自己,不累了自己才是最聰明。 在此,我謝過這位小老師。有關付出與公平之惑,我決定學他一樣,不再想了。期待明早回到學校,繼續享受和同學們互相啟發的日子。 按:後來,有個高中女孩問我為什麼聰明人有時比糊塗人吃虧更多。我想了好久,覺得許多道理她其實已經明白,於是,我決定把這個小故事送給她,希望她能想通一點點。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再拍翼像蝴蝶

從籌備、創作、排練到演出,我與音樂劇《奮青樂與路》挽手走了一年半的路程,看見它圓滿落幕,心裏既欣慰又不捨。其實每一天排戲時我都撫心自問:這些學生除了學到唱歌跳舞外,到底還學懂什麼?曲終人散後,他們又可帶走什麼踏上人生另一段旅程? 文:何力高 菲國少女苦練廣東話台辭 本劇的女主角阿美是菲律賓人,雖在香港出生,但不懂讀和講廣東話,只能聽懂一些十分簡單的對話。既然是女主角,戲分和歌曲都不少,要全程說廣東話,怎麼辦?但我們就是希望學生在音樂劇中學懂努力不懈、堅毅不拔的精神,於是她打從得到歌詞和劇本那天起,在老師幫助下,一字一字的去理解,一字一字的記下拼音。我必須承認她有語言天分,學得快,但要把對白和歌詞倒背如流,還須痛下苦功。有幾次排練時她因為霎時忘記歌詞,緊張和內疚得哭成淚人。我在旁看她排練,暗忖若叫我用意大利文演音樂劇,我又能否招架得住?雖然阿美的廣東話帶點口音,但無礙觀眾理解台詞。她把角色演繹得真摯動人,與對手有默契有交流,若非我在謝幕時道出真相,觀眾都以為她本來就懂廣東話。這個見證,再次說明「不是能不能,而是肯不肯」的道理。 潮汕新移民 特訓咬字發音 同樣面對語言障礙的,還有來自潮汕的阿水。他是新移民,因為喜歡唱歌,便大膽報名參加。每天排戲,被人批評得最多的就是發音咬字問題,但鄉音難改,他的台辭有時比阿美的更教人難以聽懂,不過經過幾個月的特訓,演出時有了顯著進步。阿水為人內斂非常,從沒踏過台板,但這次擔任男主角,從頭演到尾,還要因應角色需要學彈琴、學指揮、學跳舞、學演戲。最後他不負所望,把角色駕馭得不俗,加上唱功出色,得到不少好評。 但大家又可知過去幾個月他有多少夢魘?有多大壓力?有一陣子他怎樣做都做得不好,結果在排練室崩潰了,把眼淚和情緒狠狠爆發出來。那種辛酸,實在不足為外人道。我曾問他如果這暑假不參與音樂劇,他會怎樣過?他說會無無聊聊在家中打機,也會到餐廳做兼職,在悶熱的廚房裏度過。我聽了後,慶幸他選擇了音樂劇。 願奮青們振翅高飛 「再拍翼像蝴蝶,重新飛出我路向」是劇中的兩句歌詞,但願我的奮青們經歷過音樂劇後都能振翅高飛,加油!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