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孩子可以「悶」嗎?

疫情持續,小朋友在家發了好一陣子霉。停課後,影片、工作紙、網上教材應運而生,當中固然有不少高質有心之作。但當我們盡力為孩子安排這一切,企圖充實孩子的同時,請勿忘記,小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空間的,是需要我們抵得住「悶」,讓孩子有空做一點「無聊事」,他們才能在平日生活中發揮創意。 美國著名育兒專家Janet Lansbury說得好,「Boredom is just the time and space between ideas」,孕育新主意,需要一點留白的時間與空間。 (圖一)(作者提供) 因為有空間,同樣的UNO牌卡,小朋友會將他變成「找不同遊戲」、Snap game。因為有時間,同樣的一幅布,它一時化身為野餐布,一時是孩子的披肩,有時更成為小帳幕的簾門。即使是衫夾(圖一),除了是工具,也是小肌肉鍛煉器,更是另類疊高的Lego。這些小玩意本身是否很有意義或益智,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可以藉此發揮創造力,發掘自己玩的方法。換句話說,小孩子有此創造力,自然變得「不怕悶」,因為懂得找方法自娛,而不是單靠我們不斷找東西供他娛樂。這個良性循環,要由我們忍一忍手,讓孩子「悶」一下開始的。 訂立親子時間表減孩子憂慮 (圖二)(作者提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小朋友上堂、玩樂與休息全都在家實行,時間表就變得更為重要,讓孩子參與自訂時間表(圖二),一來孩子可對自己所作的決定負責任,二來孩子對每日的日程清晰,就能減少不必要的憂慮。曾於過往的文章提及,時間表對孩子而言是重要的。以下是設計時間表的大原則︰ 第一,應該有定時的作息、上學及遊戲時間。當小朋友對將會發生的事有可知性,他的情緒與行為同樣也會變得具可測性及穩定。 第二,有時間表並不代表要塞滿工作,不是每一分鐘也在「做功課」,我們可加入適量的休息及玩樂時間,那樣小朋友可以在自訂的休息/遊戲時間內,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玩自己愛玩的遊戲。可以掌握的時間表,是大家的情緒調節器。 疫情下,NASA(美國太空總署)發現地球意外得到喘息的機會,空氣污染大幅降低。意大利人發現,威尼斯河道的水意外地清澈。在家中,我們也不妨發掘一下,畫上這個暫停符號,這個看似「悶」的空間,能為我們帶來的意外親子驚喜。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9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工作紙以外的選擇

教育局宣布繼續停課,家長於理性一面,當然明白復課的風險,但在感性反應上,卻是十分「頭痛」。這段時間,屋企化身學校,我變成教師,教師躋身YouTuber,大家也在這時代極速變身。也許大家也曾看過McKinsey的報告,指在AI逐步代替人手工序的年代,不少人擔心工作會被取代。不過,原來報告指出幼稚園教師,將會是其中一樣最難取代的工種。原因不難了解,父母在教導幼兒的過程中,都深深體會到,他們的學習模式極難機械化。想與大家分享幾個小玩意,適合幼兒在家寓學習於玩樂。 圖a(作者提供) 麵包種菌實驗 了解細菌生長 (1)細菌小子大測試 口罩需要配合乾淨雙手才是上策,小朋友不明白手仔四圍摸有多骯髒,更不了解看不到的細菌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可以透過簡單小實驗,讓小朋友深刻明白細菌的生長。 工具只要1至2塊麵包與4個保鮮袋。將麵包分成4小塊,先讓小朋友未洗手情况下摸摸第一塊包,然後放入保鮮袋,再在袋下寫明是未洗手的作品。然後讓小朋友洗手抹乾後,再摸第二塊,放入第二個保鮮袋。第三塊以乾淨手套包着摸,放入袋。最後一塊,拿起鞋子踏兩腳,才放入最後的袋。這樣就完成了種菌實驗的第一步,接着觀察變化,大概5日左右,我們就看到曾觸及過鞋底的麵包,變成又黑又發霉。沒洗手便摸的,有小量黑點;另外兩塊,因為雙手乾淨,還是原好。簡單實驗,足以讓小朋友了解細菌的生長、洗手的重要,以及求真的精神,大家不妨試試。(圖a) 圖b(作者提供) (2)廢物變城堡 網購成了這段時間的消費主流,當中牽涉不少包裝紙箱,這些看似廢物,卻足以讓小朋友樂上數天。將砌Lego的玩意變成砌紙箱,一時間包裝廢料成為寶貝,小朋友由砌一個只給公仔玩的Lego城堡,演化成自己都能入內的小城堡。這裏的學習重點包括:認識形狀、重量、設計、結構及空間感。單是讓小孩子選擇及討論什麼形狀的箱該放底、哪個適合放高,已是很好的學習。(圖b) (3)我的小植物 種植的好處,大家也知道。想提的是,藉此培養小朋友的觀察力與責任感才是重點。小豆的生命有賴小孩子的每天灌溉、悉心栽培,幼兒(尤其女仔)最喜歡的想像遊戲是照顧BB,把小豆、小薯、小草、小花化成他們照顧對象,每天觀察,甚至記錄它的生長情况。我們培育孩子成長,何嘗不是一樣?讓小朋友也一同經歷,造就對方成長,確是可貴的經驗。 文:Hello Bonnie 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5期]

詳細內容

抗疫繪本:深入淺出解「毒」 看繪本童心抗疫

免費電子繪本 解小人兒抗疫疑惑(real444@iStockphoto /明報製圖)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又稱武漢肺炎)疫情的陰霾下,日常生活都變得不一樣,成年人的躊躇不安、高度戒備,都會令小朋友的腦袋冒出十萬個為什麼?家長要解釋清楚,並不容易。這時候,不妨借助孩子最愛的繪本來打開話匣子。近日便有不少有心人,把當前的社會狀况用圖畫故事表達出來,今次我們蒐集了多本免費電子抗疫繪本,風格、程度各有不同,總有一本幫到手! 文:沈雅詩 坊間有不少免費電子繪本,適合家長用來向孩子解釋疫情。(JohnnyGreig@iStockphoto,設計圖片) 以孩子視角創作 要選書,家長們各有心水,甚至更有家長親自為孩子撰寫繪本。創辦親子社交平台「Hello Bonnie國際親子台」、現職多元學習坊高級總監的吳凱霖(Bonnie),創作出《不一樣的2020 口罩下的微笑》,這更是她的處女作,「第一次為小朋友寫繪本吖」! Bonnie與丈夫沈旭暉育有兩女,分別是5歲的雪雪和3歲的雪糕,她說,今次出繪本,緣於兩個寶貝女對「武漢肺炎」充滿疑惑:「試過找資料跟她們解釋,但說完,她們反而更多問題。真的人人都要戴口罩?為什麼有人會喜歡吃蝙蝠呢?」 修讀兒童與家庭教育的Bonnie,於是以孩子的視角,深入淺出地創作了一個有關抗逆的故事,雪雪和雪糕聽得入迷之餘,再向媽媽提出一個要求:「除了聽故事,還有得看故事嗎?」 長女雪雪(右)和次女雪糕(左)對於「武漢肺炎」充滿疑惑,媽媽Bonnie(中)唯有親撰繪本,跟她們解釋。(受訪者提供) 反思親友安心相聚非必然 就這樣,Bonnie便把腦海中的故事化成文字,又找來創作單位「U Made This?」繪圖,促成了《不一樣的2020 口罩下的微笑》的誕生。翻開此書,頁面經常出現一個獨個兒滑手機的小女孩,她躺在沙發時會滑手機,吃飯時亦滑手機,連去公園玩也滑手機,「雪糕每次看見這個小女孩,都嚷道:『她常看手機吖!』」。Bonnie不諱言,想透過今次疫情,鼓勵大家也反思一下,以往有否把手機取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呢?當生活日常都變得不再一樣時,原來親朋好友可以在免於恐懼下相聚,也不是必然的。 雖然此時此刻日子很艱難,但Bonnie不忘給小朋友送上安慰,「只要大家都注意個人衛生、外出時加倍小心,我相信這個城市一定會康復,到時我們便可以除下口罩相見,再見到一個充滿笑容的地方」。 《不一樣的2020 口罩下的微笑》 作者:Hello Bonnie 國際親子台 繪者:U Made This? 連結:透過「Hello Bonnie國際親子台」facebook專頁索取 《不一樣的2020 口罩下的微笑》作者:Hello Bonnie 國際親子台(網上圖片)   ■精選推介 ◆簡單易明 附中英視聽版 插畫家Lokki Lau育有一對分別10歲和2歲的子女,為了讓孩子更明白什麼是「武漢肺炎」,這個有心媽媽,分別為兩兄妹度身訂做了適合他們年紀閱讀的繪本,並大方地公開作品,免費讓各家長下載。其中《給心心的繪本——可怕的武漢肺炎》屬於幼兒版,大獲網友好評,指內容簡單易明,畫風可愛,實用指數很高。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不明生不明死,因此,Lokki用了最簡單的方式讓小人兒了解到,如接觸到新型冠狀病毒,會被帶走,便再也不能玩玩具,再也不能吃「肉肉與甜甜」,再也去不了公園及再也見不到媽媽,好使他們感受到這肺炎的可怕。此繪本亦有正確教導小朋友如何好好保護自己,並鼓勵小人兒懷抱希望,等到「醫生叔叔研製出疫苗或解藥」,就能「捉走」武漢肺炎。 此繪本還附有中、英文視聽版,令親子共讀變得更有趣! 《給心心的繪本——可怕的武漢肺炎》 作者、繪者:lokki lau@Draw a dream 連結:bit.ly/2vAxBKA (網上圖片)   ◆邊讀邊玩 學懂護己護人 校長貓媽媽(Cat Lau)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多年,是幼稚園前校長,她創作的這本《新型冠狀病毒 抗逆遊戲書》,不單有得讀,還有得玩。書中透過填充、選項、連線、填色等小活動,幫助幼兒對是次疫情有更多的了解外,還可以學習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概念!作者相信2至7歲幼兒會特別感興趣。 《新型冠狀病毒 抗逆遊戲書》 作者、繪者:校長貓媽媽 連結:bit.ly/3bJTCqW (網上圖片)   ◆互動空間 讓孩子抒發感受 作者Marina是一名媽媽,正修讀教育博士課程,眼見疫情擴散,她希望透過創作電子繪本,與孩子共同上公共衛生一課。全書14頁,最值得一讚的是,除提供不少防疫資訊外,還刻意加入很多互動空間,讓在親子共讀時,小朋友有機會抒發自己的感受。「失望、害怕、混亂、憤怒、苦悶、無聊、擔心要上班的爸媽……」爸媽也可藉此了解子女此刻的心情,加以輔導。 《給孩子的防疫繪本》 作者:Marina 繪者:Karen Aruba & Ki 連結:bit.ly/2vFvTHB (網上圖片)   ◆資料詳盡 宜家長伴幼兒讀 一直推動親子閱讀的香港繪本館,在全港學校停課期間,繼續鼓勵家長多跟小朋友閱讀圖書。為方便大家足不出戶都有好書看,並幫助小人兒更了解「新型肺炎」,該館編輯團隊製作了一本電子繪本《農曆新年在家過?》,歡迎大朋友小朋友免費下載。 故事講述主角老鼠仔穿起賀年服,可惜,今年牠無法像以往的農曆新年般跟親友拜年?利市,為什麼呢?原來是有一種新型病毒作怪,大家都怕被傳染。此書詳述此病毒被發現的經過、傳播途徑、病徵及預防方法,資料十分詳盡,但文字較多,年紀較小的讀者,可能需要家長伴讀才理解得到。 《農曆新年在家過?》 作者、繪者:香港繪本館 連結:bit.ly/2ucKkml (網上圖片)   ◆跟8動物醫生做好防疫措施 《抗逆小夥伴Dr Dumo et al 》的作者李揚立之(Lucci),她的身分很特別,既是骨科專科醫生,同時也是一名插畫家,為了加深小朋友的衛生意識,Lucci花了3個晚上,創作了一本抗逆繪本,還選了8種動物包括獵豹、雪豹、家豬、獅子、長頸鹿、北極熊、黑猩猩和三趾樹獺化身成醫生,跟小豆丁一起對抗新型冠狀病毒。 長頸鹿醫生在「家居注意事項」單元,提醒大家歸家後切記脫鞋和洗手,而且冲廁時要蓋上廁板;獵豹醫生則在「如何正確戴口罩」單元,建議小朋友使用外科口罩或正確尺寸的醫護用N95,亦教他們如何正確戴口罩。其他單元還包括「關於新型冠狀病毒」、「常見病徵」、「外出注意事項」、「個人衛生」、「提升免疫力」、「洗手七部曲」。大小朋友快跟着8個小伙伴的貼士,一起做好防疫措施吧! 《抗逆小夥伴Dr Dumo et al 》 作者、繪者:李揚立之醫生 連結:bit.ly/2HtqJRP (網上圖片)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你「看見」孩子嗎?

(作者提供) 停課前某天,雪雪放學回家,告訴我班上有個同學大哭。我問為什麼,她回答說:「因為我想保護同學A,所以撥開了同學B的手,同學B喊,並向老師投訴。」我起初以為,這是一個關於行為管理的課題,本打算讓她思考什麼是「更好處理方法」,順帶讓她明白即使出於好意也不應動手。 正當我「職業病發作」,想用正面管教——先肯定她是個充滿正義感的小女孩,再問她認為下一次有沒有更好方法處理時,她沉默半晌,小聲告訴我:「媽咪,我都有少少喊。」當下有如當頭棒喝,方才明白,雪雪那一刻不是想要「解決方法」或什麼管教模式,而是想我明白,她也不開心。於是,我停下來,走近抱抱她,帶點內疚告訴她:「不論是開心或不開心,只要是有關你的,我也想聽。」 什麼是「看見」?對孩子來說,什麼是被看見?即使讀了那麼一大堆幼兒教育理論,很多時我也沒有真正看見孩子的需要。「看見」並不是一種眼神交流,而是一種願意放下預設想法的心境,一份願意與孩子站在平等位置的胸襟,一份願意用心感受對方的態度。 The Power Of Showing Up一書中,作者強調四個S,均是父母幫助孩子成長時所需要的條件。第一是讓孩子在安全環境成長(Safety),第二是讓孩子有情緒出口(Soothing),第三是建立孩子的信任度/安全感(Secure),最後是看見(Seeing)孩子。 用心才能「看見」 「看見」,並不只用雙眼,而是用心。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指出,其中一個最有效預測孩子將來快樂與否、社交及情緒發展良好與否,甚至將來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是孩子在幼年時是否得到細緻敏感的回應,以及具支持性的照顧。上文提及一書,正是提醒父母,我們也許沒有什麼育兒秘方,甚至有時自覺並不稱職,但至少,請務必在孩子成長中show up。Show up不止是亮相,而是出現時帶着全人全心全意,來與孩子相處,讓孩子知道你存在,你可以擁抱,你可以隨時為他停下來。相處過程中,更要讓孩子感到被看見、被理解、被明白。 請預備換上孩子的眼鏡,而非我們既有的尺去量度孩子。正如雪雪當下需要的,是我願意明白她的傷感,而非教她不要出手阻止別人。孩子並不需要我們24小時全日無間斷地看着他,但需要我們每天都張開雙眼看到他和看懂他。不被看見的孩子,活像被遺棄的孩子。 你,願意「看見」孩子嗎?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 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教育最成功國家推「國際失敗日」

寫這篇文章時,正在芬蘭等候轉機。說起芬蘭不少人會想到聖誕老人、觀看極光;從事教育的,則會想起芬蘭的教育成功,包括課堂時間短、課程自由、教師水平高、學生出品好等等。除此以外,它尚有另一個鮮為人提起的特色,就是在2010年發起「國際失敗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Failure),在每年10月13日鼓勵大家慶祝「失敗」。 「失敗乃成功之母」是我們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諺語,但有多少時候,我們真正視失敗為成功的前奏呢?坦白說,我們經常只定義失敗為「失敗」,與成功根本就是天與海的距離。事實是,我們總會問孩子,為什麼會做不到,卻很少會慶祝孩子做不到。 孩子由懷中寶寶到識行識走,必然經歷過失敗跌倒,其他方面的學習亦一樣,要經驗過失敗,才能擁抱未來。(作者提供) 有沒有想過,孩子的學習過程,本來就是在不斷跌碰中學習。如果孩子沒有機會經歷跌倒,就不會經歷重新爬起來,那就說不上是真正的成長。試想想孩子是怎樣學習的,他的第一次轉身是如何來的?就是本來只躺在牀上動下小腳,經歷過很多次,只僅僅轉了一半身,「失敗」了,沒轉得成。然後,努力掙扎過不知多少次後,終於伸一下腳,用力反身,最後才能轉身成功。嬰兒學轉身經歷失敗與嘗試,學站起來也如是,學踏出第一步亦如是。 提升「復原力」 擁抱失敗擁抱未來 沒有冒險嘗試的精神,就沒有成功的機會。把圖形放入對的圖案中,這類BB玩具,你家中也可能有一個。有沒有觀察到孩子如何玩?就是把不同的圖案積木,嘗試放到不同的洞口,比比對對試試哪一個圖案能對上,是一個不斷經歷「失敗」再嘗試的過程。這個過程能鍥而不捨、捲土重來,就是我們所說的「復原力」(Resilience Power)。 我們經常說,在未來世界,很多現在的工種都不再存在了,那麼我們可以怎樣預備孩子面對這個不可預見的未來世界呢?保存這份不怕失敗的冒險精神,以及面對失敗後的復原力,正是通往未來世界的鑰匙。今日很多地方努力推動初創企業,它們要尋找的,正是一代樂於面對失敗的冒險者,勇於面對失敗後有強勁復原力的未成功者。 「國際失敗日」的慶祝方法很簡單,把自己失敗的經歷上載社交媒體便可,藉此鼓勵更多人以正面態度面對失敗。作為父母或教育工作者,也許我們可以把「國際失敗日」放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天,視失敗為成功必經之路,讓我們的孩子能擁抱失敗,擁抱未來。 文:Hello Bonnie(多元學習坊高級總監)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7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最重要的老師

父母對於子女的成長學習方式都有一定的想法,望子成龍式的虎爸媽是其一,無為而治的象爸媽也是其一。不論期望孩子將來成就如何,我們總希望孩子進步、成長、不斷學習。早前重聽了美籍資深教育工作者Rita Pierson的TED Talk,她提醒我們在教育中永遠別忘了最基本,亦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繫(Human Connection)。我們經常提及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的原因,除了因為孩子年幼時尚未上學,更重要的是,我們是跟孩子最有聯繫(Connected)、最有密切關係(Relationship)的人。 「聯繫」是最重要的師資 美國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兒童精神病學教授James P. Comer 曾分享說過「No significant learning can occur without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沒有重要關係為基礎,就別指望看到顯著的學習/進步。)我們經常以為,孩子的學習沒有成果,是因為孩子不夠專注、師資不夠好、課程編寫不妥等等,這些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決不是關鍵因素。 對孩子來說,關鍵在老師與孩子的關係。因此,與孩子感情深厚的父母總跟我說,「但凡我教他的,他都記在心上,並教一次就學會」。孩子的天分固然值得讚賞,但與孩子的緊密聯繫,才是成就這一切的關鍵。小朋友不會從他不喜愛的人身上學習,因此父母的身教言教如此重要。同樣地,若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請別忘記與孩子建立關係,這才是讓小人兒健康成長的要素。 你記得多少位老師? 還記得上大學時,我曾替一個小四妹妹補習,剛認識她時剛好數學第一次測驗,成績是僅僅及格。兩個月後,第二次測驗竟拿到100分。她父母以為我數學了得,但其實我是一名文科生,數理並不特別強。關鍵只在於,小妹妹在課前課後,總跟我訴說上學情况及遇到的困難,以及每一次遇到任何難題,我總會肯定的告訴她,她做得到。 我們不妨回想,時至今日,我們還記得多少位昔日老師呢?對我們生命留有影響力的老師又是誰?他/她未必是學科最強那位,即使是,他讓我們留下最深印象的,也未必是他成功化解了某一個定理或公式,反而是,他曾教曉我們人生的一課,那一句鼓勵的說話,以及他對生命與學習的態度。今日我堅持在三職生活以外,繼續爬格仔,是因為中學時中文科老師的一句鼓勵。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你是為孩子生命帶來不一樣的那位,只要我們永不忘記這份人與人之間的重要聯繫。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4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為人父母的4C

家長日,老師跟我談雪雪,其中一個令我很欣慰的評語是「雪雪很樂於嘗試」,只要多一點鼓勵,多難的事,她也樂於嘗試。沈爸爸笑言,老師的意思是,她明明就是做不到,但總不能說得太負面,唯有用「勇於嘗試」化為讚美。姑勿論老師本意如何,作為父母,我們的確需要讓孩子經歷嘗試,而這過程,其實是化了名的「學習」。想孩子學習過程順利,需要4個C的配合。 第1個C: Care 關愛接納 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是完全被接納,不是局部被接納,更不是當孩子乖時就接納,不乖時就被拒諸門外。鼓勵孩子表達情緒,盡力去保護他能哭、能笑、能表達感受的空間,我們都需要感情的出口,才是個真正活生生的人,唯有情感被接納的孩子,才會懂得易地而處,成為有同理心的人。有安全的空間成長,孩子不用另覓方法吸引他人注意,自然能學習得更好、更專注。 第2個C: Consistency 可預測性 常言道,Rountine及界線設定對孩子是很重要的,兩者都不約而同幫助孩子對每日所發生的事,變得有可預測性,那孩子就不用每天在不同界線上掙扎或作出試探,亦不用多花無謂的精力作出估算。試想像,孩子每天也在誠惶誠恐中掙扎,擔心自己今天會不會又犯錯、明天這樣做會不會激怒誰,那孩子還能剩下多少心力專心學習呢? 第3個C: Choice 有選擇 孩子自18個月開始進入著名發展心理學家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中的「Autonomy vs. Shame/Doubt」階段,這時期的孩子希望建立的是「自主性」。如何協助孩子過渡這時期?正是讓孩子有自行作決定的機會。不要問一些根本不是給孩子選擇的問題:「夜啦,係時候走啦好唔好?」卻根本就沒有「唔好」的選項,這類問題,少問為妙。 與其問「食埋這蘋果好唔好」,不如請孩子在果籃中自選喜歡吃的生果,起碼,這是一個真的選擇過程,這才是學習應有的歷程。 第4個C: Consequences 後果自負 既是自己作出的抉擇,自然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單單叫孩子「不要大叫」,結果只會令孩子叫得更起勁。真正讓孩子成長的過程是,教曉孩子思考時,先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並了解這決定對其他人和事的影響,方才作選擇。只對孩子說「不要爭玩具」,不是教育。讓孩子明白長期霸着同一件玩具,會令其他小朋友沒有機會玩,更減少了大家一起開心玩的時刻,再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法,如:我玩1分鐘後,交給另一個小朋友/ 我可以和他一起玩……當孩子能養成這個明白後果,對選擇負責的習慣,成長路途自然無往而不利。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你在挑戰我的底線嗎?

放工回家,發現雪雪正在發脾氣,公仔掟在地上,一臉不滿,即使我熱情地說「雪雪,媽咪返來啦」,她仍不發一言,拒絕回應,並打算繼續瞓在地上發泄作罷。第一時間我的內心反應是:「你是在測試我底線嗎?」 還好,久經兩個小姊妹的訓練,我明白這些行為的目標,從來都不是針對「我」。很多時候,孩子想表達給我們的說話,並不是靠言語,而是用行動。他們需要的,是我們願意用心聆聽。正如瑞士心理學大師Jean Piaget所言,每人的成長路途上,都有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0至18個月的孩子只能以眼前所看到的東西來思考,18個月至6、7歲的孩子還在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較以自我為中心(Ego-Centric),亦不一定以邏輯行事。當我們了解孩子所身處的階段及年歲,就更應按孩子的成長里程來回應,別錯用大人的眼光去判斷孩子。 孩子鬧情緒,除了讓我們想到挑戰底線或引人注意,我想提供多3個思考角度: 1. 你看到求救信號嗎? 父母們,你讀懂孩子的求救信號嗎?有沒有發現,小朋友總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察覺自己已經太攰或太肚餓的人。而通常他發現自己太累時,已是不能運作的階段。細心留意,就不難發現每次孩子的哭、發難、不耐煩,是一種向身邊人發出的SOS警號。早一點發現端倪,我們就能幫助孩子在失控前得到支援。與其說是孩子挑戰我們底線,也許有時是,我們在挑戰孩子的生理底線。 2.你有答案嗎? 有沒有想過,當我們認為孩子挑戰我們時,原因可能是,我們根本對「底線」未有確實統一的答案。掟公仔是否可以?玩具是否每次都要收拾?如果我們平日的管教是一時可以,一時不可以,孩子的角度就是,他在問一個問題,得不到清晰的答案,唯有一次又一次再問。對,你懂的,孩子會不厭其煩地把每個「為什麼」問到底方才罷休的。若我們在日常對孩子的要求清楚一致,孩子平日有常規可循,少讓他們活在不確定中,孩子自然不用經常以行動去發問每個問題。 3. 你有跟孩子說愛你嗎? 我經常強調,比起說孩子在引人注意(Attention Seeking),更貼近事實的說法是,孩子是在尋找關係(Seeking a relationship)。你還記得自己最近一次告訴孩子你深愛他是什麼時候嗎?請別讓孩子迷失在得不到你關注的失落中,永不忘記對孩子說愛你。愛,不單用說話,以開放的心接納孩子,用同理心理解孩子,保持耐心面對孩子,都是愛的言語。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文:Hello Bonnie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