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疫情下被忽視的工作

一年來疫情令一家人留家的時間多了,特別是小朋友留家學習,那麼額外照顧家人的擔子,到底落到誰人身上?World Economic Forum的數字顯示了一個大家不太意外的結果,照顧責任主要落在媽媽身上。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表示在疫情下,增加了照顧孩子、教導功課與在家陪伴孩子看書及聊天的時間。但諷刺地,接近一半的男性對調查的答案是「通常這不是我做的」。本來單是過往的數字,已顯示女性平均比男性花多近3倍時間在家務及照顧孩子方面。疫情下,情况似乎更趨嚴重。女性花在照顧家庭的時間,最少每星期增加了一整個工作天的工時。 傳統下的性別定型 我想起兩年前的論文題目是有關在職媽媽的教養模式,當時曾有些有趣發現,在不少受訪者身上,看到即使在一個文明及平均教育水平高的社會,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依然根深柢固。那怕女性本身已有全職工作,但照顧孩子的責任並沒有因此而攤分。即使不少家庭會聘請外傭幫忙,我們依然覺得這板塊是女性負責的。 這些社會文化傳統在疫情下似乎更為加深,更令人不安的是,家中女兒參與家務的時間及比例,在調查看來,竟比兒子更多。這個數字值得我們反思,我們是否有份把這種不平等的傳統觀念延續。既然大家留家時間都大增,不妨一家人一同分擔家務,無分身分、男女、大小,只要作為家中一員,我們也有責任一同把家庭照顧得好。 家事是一家人的事 根據經典的哈佛大學資助研究顯示,從小有參與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會較為快樂,同時也更易在工作上取得成功。所以,不要以為我們替孩子打點好一切,一定對孩子最好。讓家人大人小朋友一起參與照顧家庭,除了有以上優點,也是用行動去打破性別框框及家庭崗位上的歧見。不會讓下一代認為照顧家庭及做家務,只應留給家中的女性或只是媽媽的工作。 同時,在政策方面,可效法其他國家把照顧家庭視為有償工作,認真地說明這些付出是有價值的,實際行動可包括推行每月兒童照顧津貼(阿根廷)、延長侍產假(比利時、意大利),在學校關閉時在金錢上補償要留家照顧孩童的家長(德國、韓國)等。凡此總總都是表達,照顧孩子這工作不比上班工作價值低,亦不應只是其中一方專責的事。 疫情下大家生活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願這不會使媽媽們成為家中最大受害者,而是讓大家更醒覺——家事,是一家人的事。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5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跟孩子說錢好嗎?

在不少家長眼中,金錢教育也像性教育、生死教育一樣,不用那麼早跟孩子說。一方面,或許是擔心過早向孩子談金錢,他們會變得功利市儈;另一方面,大抵是我們普遍生活也不成問題,未至於要憂柴憂米每事說錢。但以上想法,其實都假定了談「金」是一件不好、負面的事,卻忘了金錢教育所帶來的好處。 學習決策過程 買什麼?不買什麼?為什麼要買?什麼時候買?到哪裏買?這裏每個問題也是一個選擇,也是每一次購物過程中,我們應問的問題。現在網購盛行,很多時自己在瀏覽網站中也忘了問這些問題,因而買了很多根本沒有經過理性思考的商品。在日常生活中,如跟孩子去超級市場時,不妨多示範及解釋你為何選這不選那,你是如何運用金錢在日常貨品中的。這是身教之餘,也讓孩子知道,你會邀請他一同作決定。 分辨想要和需要 這個課題是大人與小朋友也應好好學習的。對我們來說,按下網購的一刻,到底是想要(want)還是需要(need)。當我們跟孩子逛街,經過琳琅滿目的玩具店,孩子一定是什麼也想要,但想要不代表有需要,看到想要的東西,可以讓孩子建議他的決策選擇,才一同決定。金管局的《小小理財師》便有一集影片解釋「想要和需要」的分別,家長不妨與孩子收看。成人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及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內心世界,是金錢教育的第一步。 收入分配包括分享 大部分的理財教育是收入與支出的分配,有沒有想過,分享也是理財的一部分?我跟孩子看過一本書名叫Moppy's Saving Plan,內容是有關小狗看見一個漂亮的音樂盒很想買,於是努力儲錢,最後儲到足夠的錢到商店打算購買時,看到路上有小免子窮得連上學的文具也買不起,於是小狗打消買音樂盒的念頭,把儲起了的錢,改為買文具送給小兔子。最後牠並沒有因此失望,反而發現這樣更有意義,更有滿足感,從此牠便把收入分為3部分:spending(支出)、saving (儲蓄)及sharing(分享)捐贈。 我想,教導孩子從小明白「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道理,也是金錢教育中的重要一步。 說錢不是不好,分別只在於我們跟孩子談的重點是什麼。以上3個課題,難道不是愈早知道愈好嗎?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2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誰伴我走過童年

(作者提供) 又再次回到在家ZOOM風化雨的日子。雖然大半年來,大家都訓練有素,但畢竟孩子在家的時間多了,家中只有獨子獨女的,我們擔心孩子沒有社交生活;家有二寶的,我們擔心小朋友每日爭玩具、爭平板電腦、爭寵、爭父母關注,於是父母成了調解員,日日調停爭執。想到這裏,有多於一個孩子的你,可能已經頭痛中。 這是真實的生活寫照,但美國著名作家Karen White卻說:「只要與兄弟姊妹在一起,無論年紀有多大,我們也能回到童年。」到底有兄弟姊妹是甜是苦?似乎每家都有不同的答案。 作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為孩子遮風擋雨,不過,時代幻變,歲月如歌,終歸在成長中能與孩子一起風雨同路、走過最長路途的,也許就是孩子的兄弟姊妹。 雖然手足親情無可代替,但孩子面對弟妹的來臨,首先伴隨着的是不安與妒忌,這是正常不過的反應。從大寶的角度看,小寶出世會令他突然失去父母的注視,在毫無選擇下需要分享這份愛,的確不容易。3歲前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Ego-centric)之餘,亦以父母的愛為全世界。 勿強迫孩子立刻愛上弟妹 若我們希望孩子相信,面前的小寶長大後,將會是與他互相扶持,共同面對世間風雨的人,那我們就要讓孩子經歷愛與被愛。先接納孩子或有酸溜溜,或有生氣的情緒,讓他適當地表達,他可以不喜歡弟妹搶走了媽媽的感覺,但不是討厭弟妹。請給孩子空間讓小寶進入他的世界,不要強迫孩子立刻愛上眼前那個他/她。 我剛出版的繪本《圓是手足情》正是訴說這份既酸溜溜又矛盾的情緒。這個小女孩與波的故事,刻劃了她對波的又愛又恨,由覺得它搶走了媽媽的關注,到後來發現有它相伴的美好。這份,便是手足之情。 面對兄弟姊妹間的衝突,父母少以判官身分介入,多向孩子實况轉播,在不涉及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先等一等,讓孩子感受並沉澱內在情緒。實况轉播 (sportscasting)的做法即在小孩子面對衝突或掙扎時,以不帶批判、純事實陳述方式向小朋友形容一次所發生的事及感受。然後讓孩子思考並作出反應,原來轉述一次情况,給孩子留一些空間,給他們多思考,結果根本不用大人提供解決方法、教孩子如何與弟妹相處,孩子就已經自然懂得把正在爭或搶的東西,作出妥善處理或分配安排。 的確,誰說成長沒有風波呢?但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嘗試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信任孩子有能力解決紛爭。這份愛,這份手足情深,將會伴隨一生。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6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兒童新學科之辨別假新聞

前陣子的熱話,一定離不開美國大選。這選舉令大家印象最深的,除了是那幅紅藍交錯、被我們重新載入數十次的美國地圖,還有就是在選舉間的假新聞(fake news)當道。過往我們都在討論,應該待孩子多大才教導一些敏感議題,包括生死教育與性教育。不過,小孩子將要應對新時代,本港學校應該與時並進,加入新學科——教學生分辨真假新聞。 事實上,英國、芬蘭等歐洲國家已紛紛把這科目加入小學教程當中,隨着網上學習愈來愈普遍,即便小學生也有相當機會接觸大量網上資訊,早日教導孩子如何分辨真偽,將有助讓他們明辨是非。 5W1H法則 助孩子分辨資訊 我們平日需要多角度吸收來自不同平台的資訊,並對所接收的資訊批判思考。具體做法包括常用5W1H思考問題:(Who)誰製作該資料?(Why)為什麼會發布這資訊?(Where)在哪個媒體刊出?(What)真正內容其實關於什麼?(When)什麼時候發出的?(How)基於什麼理據?是報道還是個人意見?有驗證過嗎?這些看似最基本的問題,但撫心自問,我們轉發每一條新聞或信息前,是否有通過這思考過程呢? BBC就曾提出5項值得注意的小事: 1. 看報道時,要仔細看內容關於什麼,並留意在其他媒體是否也看到相若的報道。 2. 注意報道是否在牽動你的情緒,題目會讓人很有衝動按下去嗎?很多時,這也是假新聞目的所在。 3.圖片到底從哪裏來?這方面可嘗試以「反向圖片搜尋」(reverse image search)找出原圖。 4. 網址連結是用什麼字詞作結,是一些奇怪的字母嗎?通常用.com/.gov/.edu/.org等較為穩妥。 5. 緊記,由朋友、親人或名人所分享的,並不足夠代表所分享的東西一定無誤。無論由誰分享給你,都應該要確認資料來源。 融合不同科目 多角度批判思考 也許有人會質疑,日常生活中如要不停的提出問題,生活得很累吧?但我卻認為,別小看孩子的學習與理解能力。面對每日的生活,其實孩子每天也在提出問題思考,並透過反思及觀察,造就孩子的成長歷程。從小學會批判思考、多角度分析,總比從小就盲從來得珍貴。這學科也可融入不同課堂中,例如上數學課,學校可加入如何看統計數字的教學;上藝術科,可加入如何辨識圖片真偽的認知;上歷史課,更可探討歷史上不同統治者用以收買人心的宣傳工具;上文學堂,也可探討什麼是故事、什麼是史實。如此學以致用,這學科似乎是新時代的必修科。 在真假難辨的年代,真相尤其重要。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1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有無聽到我講嘢啊?

「有無聽到我講嘢啊?」這句似曾相識的說話,也許在你在我怒火中燒時也講過。但想深一層,其實這句說話本身毫無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如何讓孩子聽到/聽懂我們的說話。 首先,我們在埋怨孩子「講極都唔聽」前,可以先簡單地檢視一下,孩子是否在以下狀態:肚餓、極累或強烈需要關注?若連基本生理層面也得不到照顧,小朋友哪有力氣作出積極的回應?這種情况大多發生在年紀較小的孩子身上,那只要照顧好他們的生理層面,問題便已經解決。 若然孩子「唔聽話」並非出於生理層面,那家長便要先反思,我們平日怎樣跟孩子說話。以下是一些建議: 首先,與孩子在同一視覺看事物。第一步,是家長蹲下來,跟孩子在同一視線,等待時機,或是一下眼神接觸、玩具時間的中場休息,然後才開口說。這個舉動帶有放下身段的含意,亦用身教示範我們願意等待孩子。 提供方案代替禁令 讓孩子有章可循 最重要是,我們不要開口閉口也是「不准這、不准那」︰「不要打擾我」、「不要進入廚房」、「不要畫花書本」。將心比心,你收到這信息,會如何回應?可能會先停一下,但當百無聊賴時,便會忍不住再做一次,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該做什麼,便唯有自己發掘並找出認為有趣的東西來做。真正能幫助孩子的,不是只告訴他什麼不要做,反之是告訴他可以做什麼,以及有什麼方案可供選擇。 不要只說「我很忙,不要打擾我」,而是告訴孩子,「媽媽把衣服放進洗衣機後,就可以跟你玩,現在你先自己玩5分鐘」;不要只說「不要進入廚房」,告訴他,「客廳內的玩具,你都可以玩,你可以在這廳內玩」;不要只說「不要畫花書本」,告訴他「這裏有紙張,給你畫畫用」。有替代方案,給予清晰指示,孩子便有章可循,家長便不愁孩子聽不見了。 不要假諮詢 做「無聽人講」父母 最後家長也請留意,若有些事,我們打從一開始已不打算讓孩子作決定,那就不要用問題來試探,而是要用肯定的語調給孩子一個答案。舉例說,已到晚上10時,我們真的不打算讓孩子再玩,那就請他換睡衣睡覺,而不是問:「穿上睡衣睡啦,好唔好?」早上要趕上校巴,告訴孩子現在要穿上鞋子出發,而不是問:「快穿好鞋子,好嗎?」孩子以為自己可以選,但結果卻是當他選了後(當然選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我們便憤怒了。孩子的選擇變成沒被聽見,在這種情况下,是誰示範了「無聽到我講嘢」? 清楚給予指引,讓孩子知道有什麼替代的選擇,孩子自然懂得回應。大家也不妨轉個方法,嘗試一下。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國際親子台:誰有自我修正的能力?

Control of error(錯誤控制)是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意即在活動及教學細節中刻意加入一些設計,讓孩子自行發現做得對錯與否,並思考如何修正。 舉些實際例子,例如我們經常給孩子玩的配對板,因為每個凹位設定了特定的圖案,當形狀不對時,就放不入,那孩子就會在自己玩的過程中,發掘出哪個圖案該放哪裏。而這教具本身,就有所謂control of error的元素。當然,真正的蒙特梭利教學中,有更整全的配套,包括擺設、程度、示範,以及3階段教學等。 今次集中談control of error概念,是因為它與孩子成長心理關連甚大。Erik 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就指出,孩子在18個月至3歲期間,需要建立的是自主性(autonomy),否則孩子會落在自我質疑中;接着下一階段,3至6歲前,孩子要建立的則是自發(initiative),否則他們只會落在內疚當中。讓孩子自行發掘出路,自主如何修正,是他們建立自我價值的方法。 (作者提供) 孩子1分鐘冤枉路 受益無窮 我們當父母的,有時總會忍不住想孩子少行一些冤枉路,所以經常忍不住出口糾正他們,卻不知道這種做法,反而阻礙了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須知道,學習最寶貴的,從來也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每拿走了一次由孩子找出錯誤的時刻,就是拿走他本來可以成長的機會。 這不是說看到孩子走歪路有危險,我們也撒手不管,但在安全的情况下,孩子花1分鐘完成這遊戲,與用40秒完成,對我們來說有分別嗎?對成年人來說,或許只是滿足了自己的心急;但對孩子來說,意義卻很大,即使用上1分鐘,只要成年人沒插手,小朋友便能自己克服、修正錯誤,從而建立出解難能力和自信,這1分鐘最難能可貴。將心比心,當有錯誤時,我們情願被指摘,還是自行找出方法改正?前者帶來的是批評和自我質疑,後者帶來的卻是被欣賞與信任。 思考中隨便介入是一種打擾 更值得留意的是,孩子在思考過程中,我們隨便介入,有時會是一種打擾。當我們希望孩子專注力強、學習集中,那首要的,便是信任孩子有發現錯誤及自我修正的能力,然後願意忍一忍手,保持對孩子的信任,耐心地等待。 當父母明白control of error這概念,相信小朋友本來就有自我修正的能力,讓孩子有成長的空間,我們將會發現更多驚喜!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2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家長必看的 情緒穩定checklist

第三波疫症來襲,不少家長跟我分享,孩子困在家一段時間了,大家都過得很不容易,孩子更多情緒失控,家長也倍感壓力。這段日子無論疫症、社會狀况、經濟、教育問題,全都令人處於低氣壓,大小人兒也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參考了教育心理學家的建議,有4個向度,可幫助家長用來化為穩定孩子情緒的清單,讓我們趁此機會一同檢視。 即使被惹怒 依然能冷靜面對 1. 是否有地方,讓孩子感覺完全安全? 孩子出現「挑戰底線」的行為,很多時候是他感覺不舒服/不妥的結果。我們不用倒果為因,認為孩子「挑戰底線」是要讓我們不高興。若孩子長期有一個感覺安全的地方讓他好好待着,他自然有勇氣及信心表達心中所困擾、所疑惑的問題或情緒,毋須以失控的行為去換取關注或關係。孩子不是attention seeking(要博取注意)而是relationship seeking(希望有可依賴的關係)。 2. 家中環境是否平靜、生活常規是否可測? 家中會不會不時大吵大鬧?面對吵鬧中的孩子,我們是否以更歇斯底里的責罵來回應?不妨自我檢視,我們有沒有機會向孩子成功示範,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呢?我們被激怒後如何回復平靜呢?若我們以身教示範,即使被惹怒,依然能深呼吸冷靜面對,那孩子便自然會學懂這個道理。另外,「可預測」是讓孩子平靜情緒的條件,不要小看「常規」的重要。 3. 有否花時間觀察孩子,並給予正面反應? 孩子在沒有作出失控行為時,我們有花時間陪伴他、鼓勵他及觀察他的成長嗎?若我們平日願意細心觀察小朋友的行為,就更能明白孩子做事的動機及原因。有沒有觀察過孩子發脾氣,通常在什麼情况下出現? 是「轉場」太快未及適應?是太累沒有足夠的睡眠?是過了午飯時間還未用膳?觀察以外,不妨多做一步,在孩子行為正常不吵不鬧時,給予正面鼓勵,如此一來,孩子自然更樂意維持在平靜的狀態。 教導孩子面對情緒 而非逃避感受 4. 是否容許孩子表達不高興? 一味的泵氣入氣球內,終有一天會爆破;情緒也一樣,一味的壓抑,終有一天會爆發得不可收拾。容許孩子有不高興的時刻,接納他的情緒,教導他以不傷害別人的方式表達,才是讓氣球一直飛揚的方法。我們要努力的,是教導孩子如何面對情緒,而非逃避感受。唯有我們正面看待情緒,孩子才會懂得欣賞自己,才會在失控前已樂意面對及處理好情緒。 4個checklist 問題,你的答案中又有多少個「是」呢?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6期]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Bonnie搭橋鋪路 幫沈旭暉做好爸爸

沈旭暉的家庭軍師 Bonnie相夫教女「基本法」(黃志東攝) 分工合作作為沈旭暉背後的女人,Bonnie樂於處理「家庭小事」,讓丈夫有更多空間研究「國家大事」。(黃志東攝) 作為沈旭暉背後的女人,Bonnie樂於處理「家庭小事」,讓丈夫有更多空間研究「國家大事」。(黃志東攝) 說起沈旭暉,必然想起政治、「國家大事」。的確,「家庭小事」沈先生從來不管,一切都交給他背後的女人——吳凱霖(Bonnie)。Bonnie好管家庭事,她不單落力維繫沈家四口子的關係,亦關心其他人的家事,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她,正攻讀遊戲治療,最大心願是把正能量注入每個家庭,讓每個孩子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文︰沈雅詩 相約沈旭暉和太太一起做親子訪問,兜兜轉轉,最終收到沈生的短訊回覆:「frankly it's the domain of my wife, we both prefer individuality, thanks for your understanding」(坦白說,這是我太太的範疇,我們希望維持獨立個體,感謝你的體諒)吃下沈先生送來的大檸檬,記者當然不爽,Bonnie卻替丈夫解畫:「他確實只精於國家大事、國際關係,照顧小朋友,並非他的強項。也多謝他信任我,讓我有一個自由度去教孩子。」 Bonnie與丈夫結緣於國際關係課,她曾任沈旭暉的助教,由相識、相戀至結婚,她笑指丈夫始終同一個模樣,只是沒想過自己變化會這麼大,由研究國際關係,轉去研究兒童與家庭教育,最近又修讀遊戲治療,「因為我想知道,怎樣做媽媽」,一個很簡單,但又令人動容的答案。 沈旭暉雖然是國際關係學者,但在家並沒有跟兩個女兒談政治,頂多教她們辨別不同國旗。(受訪者提供) 一句讚賞說話大有學問 沈家有兩名千金,分別是5歲的雪雪和3歲的雪糕,Bonnie從課本學到的育兒知識,都實踐在她們身上。如果說國際關係複雜,親子關係亦不簡單,一句讚賞的說話,已經大有學問,「以前我只知道不要讚孩子聰明,要讚他努力;但進修完,我便明白,原來這跟growth mindset(成長心態)有關。讚孩子一些不能改變的特質,只會令他覺得,事件的成功與自己無關,他沒有參與過;但讚孩子一些可以改變的行為,他才會覺得自己能參與這件事,會不斷嘗試去做好」。 由growth mindset說到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Bonnie興致勃勃地跟記者分享,實在忍不住打岔問一句:「這些沈生都沒有讀過,你有教他嗎?」愛夫深切的她,又把握機會為丈夫送高帽,「他這樣聰明,我毋須跟他說一遍。我相信,他看見我怎樣對待小朋友,即使他未必知道我在運用什麼理論,也應該明白我在做什麼」。 沈旭暉(右)與Bonnie(中)在2013年舉行世紀婚禮,賓客陣容強勁,連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左)、時任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時任財政司長曾俊華、前律政司長黃仁龍等均有到賀。(facebook圖片) 夫妻恩愛 子女健康成長基石 Bonnie是一個很有親和力的人,臉上總掛着陽光笑容。在家庭,她亦是扮演「正能量發電機」的角色,設法維繫一家人的感情。說實話,這個角色不容易,易地而處,要像她一樣身兼三職,既要工作,又要照顧一對年幼女兒,還要讀書進修,身邊卻沒有另一半分工協助,不抱怨才怪。不過Bonnie卻沒有這樣想,他說沈先生以另一種方式支持她,「雖然他確實不多時間陪孩子,但有一件事,他一直做得很好,就是他重視夫妻關係。直到今天,他每星期仍然會約會我,哪怕只是吃個下午茶、吃一頓晚飯或看一套電影,這都讓我感到被愛」。 她說,良好的夫妻關係,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石,「這令我想起在美國前總統老布殊的喪禮上,他兒子小布殊的悼辭。小布殊說,很多人提起他爸爸,都會談及他做總統時的豐功偉績,可是,小布殊對父親最深刻的印象,或影響自己一生的並非這些,而是老布殊如何跟芭芭拉相愛逾70年。他從父親身上,學到如何維繫一個家庭」。 小布殊的說話,印證了Bonnie的一個信念,「如何令孩子感覺安全,以及感到身處在有愛的關係裏,你愛他固然重要,但夫妻彼此相愛,亦是一個最佳的示範。」 在Bonnie眼中,沈旭暉是一個重視夫妻關係的人,無論他多忙,每周仍會抽空跟她拍拖,享受二人世界。(受訪者提供) 分配好爸爸任務 擔任「形象顧問」 當然,Bonnie看重夫妻關係之餘,也重視親子關係。「平日放工便回家,堅持每晚說故事,周六日亦盡可能整天都陪着她們。最近因為疫情關係,多了在家工作,相處時間又可多兩三小時。」 另一邊廂,她亦樂於為沈生「搭橋鋪路」,幫他「上位」做個好爸爸,「要發掘一些事情讓先生能夠參與。舉例,我知道兩個女兒認為能去屋苑附近那間超市,可以自己選一盒奶、買一杯雪糕,已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於是我便常常提議先生駕車載她們去。對先生來說,可能只是花10餘分鐘的時間,但對小朋友而言,已經是很開心、很難得的事情了」。 同樣,在孩子面前,她也刻意替丈夫塑造好爸爸的形象,「偶爾自己心靈不夠強壯時,也會想:『又是我?你可不可以幫忙一些呢?』但我總提醒自己要忍着,不要在小朋友面前說晦氣話。同一句說話,可以有不同的演繹方式:『爸爸今天又沒時間陪我們了』、『爸爸今天只陪了我們15分鐘』,但亦可以說成:『就算爸爸今天有工作,他也抽時間陪我們去超市。』她們如何看爸爸,分別就在這裏」。 Bonnie寄語天下媽媽,想家庭和諧,便要常常令孩子感覺到爸爸很疼愛他們,「當孩子這樣想,才感染到爸爸,令爸爸又覺得,原來小朋友跟我玩很開心。我們要為丈夫製造誘因,令對方感受到親子時間所帶來的愉悅,否則若永遠只得挫敗感,他一定『縮』,覺得自己應付不到,做不來」。 為了學做媽媽,Bonnie毅然由研究國際關係,轉去研究兒童與家庭教育,去年又修讀遊戲治療,希望幫到更多小朋友。(受訪者提供) 不愛太悠閒 拒做少奶奶 看見她終日奔波於家庭、事業與學業之間,戥她辛苦,問為何不「疊埋心水」做少奶奶,在家相夫教女,豈非更好?她立即耍手擰頭,「太悠閒的生活,我不行的,我不是那種喜歡『飲杯茶食個包』的人!」記者笑她說「風涼話」,Bonnie連忙解釋:「只因我太清楚自己,如果我的焦點只放在家庭,恐怕會終日聚焦在孩子不妥當的地方,不斷想糾正她們,又或者每天都追問着丈夫何時會歸家,這樣不論對親子關係、夫妻關係,都不健康。」 停不下來的Bonnie最近又多了一個繪本作家的身分,繼今年2月初推出抗疫繪本(圖)後,她又正籌備另一本有關兒童情緒的繪本。(受訪者提供) 稱職媽媽︰眼觀六路 耳聽八方 因為和家人保持既親密又適度的距離,令Bonnie看得見沈先生的好,女兒們的美。「她們實在太可愛了!」Bonnie形容,雪雪像爸爸,沉靜內向,相反,雪糕卻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對着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兒,媽媽要很「心水清」,「就是讚賞,也要用不同的說話。我常讚雪雪『你很專注,觀察力很好』,妹妹我會讚她『你唱歌很好聽』」。 不過,姑勿論孩子性格如何,Bonnie認為,要做一個稱職的兩孩之母,最重要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若家長回家後,只自顧自在滑手機,當聽到兩個孩子爭執吵架時,便大聲喝罵『不要嘈了』,那注定是失敗的處理手法」。 她笑言,雖然自己「肉身」並非每一次都參與在兩姊妹的耍樂之中,但眼睛、耳朵卻從沒有離開過她們,「當兩人有衝突時,若我能夠『實况轉播』整件事的前因後果,她們通常不用我多說,都會判斷到自己是對是錯,然後立刻停下來」。家長們,收到Bonnie的御夫教女術了麼? 兩姊妹雖然性格截然不同,姊姊雪雪(左)沉靜內向,妹妹雪糕(右)活潑開朗,但兩姊妹感情要好,相處融洽。(黃志東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4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COVID-19 教我們的人生課

沒有上學的日子、缺少社交生活的日子、困在家中的日子,很是累人的。更累人的是,沒有人有確實的答案,可預知什麼時候,這疫情可以過去。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百科全書、是「為什麼」的解題器、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但這一次,我們都不知所措,因為對前路有太多「不知道」。也許因為我們沒有答案,所以面對充滿着總是問「為什麼」的孩子,我們格外有情緒。 向孩子坦承「我們不知道」 其實對未來充滿「未知」或「不確定」,本來就是人生。與其因為這樣情緒低落,不如擁抱這人生重要的一課。先坦白告訴孩子我們所知道的,和我們所不知道的;請孩子跟我們分享他所擔心的、所知道的;告訴孩子,我們將會把我們所知道最新發展與他分享。這既是現實,亦是人生必經的一課。 小時候,我們總覺得父母是萬能,到長大了,才發現這不是絕對的。但,我們對父母的愛會因此而減少了嗎?絕對不會。孩子需要的,是知道父母會與他一起面對失意或得意的時刻;是知道父母會無條件地愛他;是知道父母也會有限制。這些認知,比起讓孩子覺得父母「萬能」更為實際,對孩子成長更為有益。 提供答案前 不妨反問孩子 讓孩子從小知道,問題的答案與解決方法,是可以從自己而來,這是非常寶貴的。很多時,我們習慣替孩子答問題、掃地雷,甚至鋪平前路。但這未必是對孩子成長的最好方法,每個人都有resilient power(抗逆能力/復原能力),尤其是小孩子的復原能力更是不能小覷。這段時間,當孩子告訴我們,他傷心、悶、不知所措,在提供「答案」之前,不妨先反問孩子,他認為是什麼原因和有什麼解決方法? 最近一次,當雪雪告訴我,她覺得在家很悶時,我沒有立即給她什麼解決方法,或立即應承明天外出去玩。我問雪雪,為什麼她覺得悶,方才聽得出,原來她想做圖工,但家中沒有合適工具。如果當時,我第一時間,以我認知的答案回答她,大概我會以為她想出街,而沒有機會聽到她真正想要的(做手工),以及她自行提供的解決方法 (找/買勞作工具回來)。第二天,當我們做手工時,我問她知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不能上學?她非常仔細地告訴我疫情嚴重,不希望有更多人「中招」,不希望加重醫護哥哥姐姐的負擔,所以要留在家中。聽罷,我欣慰不已。 孩子能明白的,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孩子能解決的,也遠比我們預視的周詳。這人生課,對孩子而言彌足珍貴,對家長亦然。能一起面對逆境的機會,也是讓孩子與我們同行的機會。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7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讓孩子安定下來的神奇詞語

由於身兼數職,我每晚都習慣向家中的菲律賓女傭簡單交代一下第二天的安排,包括小孩子上學的預備(停課前)和家頭細務,好讓大家分工合作、好好預備。每個媽媽都明白,家中大小繁瑣事,其實也關我們事,像停課前,就是帶妹妹雪糕參加學校的早禱會、提姐姐雪雪帶圖書回校、安排家人收貨、準備當晚飯餸、安排孩子節目等,都是我們的工作。我一直以為,這只是我與女傭之間的事情,直到有天發現,雪雪目不轉睛地望着我們對話,方才明白,她希望成為對話者,而不是被安排者。 別讓小朋友成被安排者 這一幕讓我想起美國育兒專家Magda Gerber的文章,她曾經分享在教養中有一個神奇詞語,就是「預備」。預備的意思是,尊重孩子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讓他有份知道將會發生的事,在有充足心理預備下面對生活日常,而不是突然「被提」。以我家中兩個小朋友為例,帶她們到公園玩,如果我沒有跟她們預先說明當天的節目安排,例如「今天上午我們會在公園玩1小時,然後就要出發到沙田跟婆婆午飯」,卻在她們玩得最興高采烈時才突然煞停,要她們立刻停下來,然後乖乖跟我離開,這基本上是不可能、亦是不切實際的事。 通常在沒有預先通知的情况下,小朋友失控或賴着不走的機率幾乎是99%,重點並不在於小朋友聽不聽話,而在於這本身是不是一個合理的期望。試想像,當正在看劇,劇到肉緊之處突然被熄機,我們會有什麼感受?我們又會出現什麼反應? (作者提供) 帶雪雪、雪糕到遊樂場玩耍,我不但習慣先告訴她們是日行程,更會在時間到之前10分鐘作倒數提示,好讓她們知道時間,並安排自己最後再玩多少次瀡滑梯、打多少次韆鞦,然後滿足地離開。 藉「可預知性」建立安全感 小朋友的生活需要「可預知性」,因為這是孩子們建立安全感的重要一步。他們需要心理上有時間準備,知道下一步將會如何,就能放下對不可預知事情的擔憂,專注在發掘新事物。在成長路途上,若希望孩子情緒穩定,較有自信,鼓勵大家養成一個讓孩子有心理預備的習慣。這樣一來,孩子不會感到突然被冒犯,不會在不知情下被叫停,自然較少出現情緒失控。同樣地,他們能掌握將會發生的事,在心裏預演過至少一次,面對實際情况時自然更得心應手,這樣一來,會表現得自信。 上學及平日生活要建立常規(Routine),正是其中一種讓孩子有心理預備,建立安全感的方式。不要以為因孩子不懂,我們就不說,他們敏感細膩,與其讓小人兒終日惶恐在不可預測的生活,何不從小視他們為個體,尊重孩子的感受,讓他們掌握今日將要發生的事,而不是當一個被安排者。「預備」這詞語其實沒有魔法,法力全在於安全感。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