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可以不講嗎?

一個一年級小女孩靈靈(化名)哭着臉羞澀地說:「老師,我……我想去洗手間……」得到批准後,小女孩如釋重負地溜出課室,往洗手間的方向跑。我好奇地走到課室走廊等她,想跟她聊聊。 「怎麼了?是不是不舒服啊?」 「嗯……沒有啊。」小女孩繃緊的小嘴巴好不容易吐出幾隻字。 「老師看到你好像很緊張,是不是有什麼事情?」 我看到她小小的鏡片下逼出了兩顆淚珠兒,意識到這個初入學的小女孩可能因未適應課堂而感到壓力。 我輕拍她的小肩膀:「是不是不喜歡上常識課?」她猛力搖頭,淚珠一下子滾出來了。 「那麼……是不是掛念媽媽?」我嘗試用母性溫柔聲音安撫她。 「老師……其實我害怕在課室裏說話……」謝天謝地,她終於吐出緣由了。 原來學校為讓學生多表達,在一年級常識課中給學生很多答問及發表機會。靈靈已幾次拒絕教師邀請,或搖頭表示不懂。後來教師安排活動,大家要圍圈傳咪分享自己感受。咪高峰快要傳到時,靈靈已經坐立不安,最後出此下策——「借尿遁」,選擇逃避。 明白了靈靈的心結後,事情就好辦了,我告訴她其實可以跟教師說:「我不想講啊!」靈靈黝黑的眼睛張得好大,驚訝地說:「可以不講嗎?」我若無其事地說:「當然可以啦!一次不打緊、兩次無所謂、三次、四次……直到你想說才說吧!」 靈靈如釋重負地鬆了一口氣,我拍了拍她的小肩膀,她踏着輕盈的腳步返回了課室。 有選擇很重要 為孩子爭取成長空間 原來有選擇很重要。即使對小一學生來說,告訴她有選擇,是給她生路行,若孩子別無可選的話,她只有選擇逃避。靈靈可選擇不講,不代表她永遠不講。她是選擇聽同學分享,選擇觀察,選擇讓小心靈在安舒和有自信情况下才說話。其實孩子很多樣,需要多樣教育模式。劃一的要求下:要一式一樣的校服、同級進度一樣、功課相類、考試評估一樣……筆者見過某國家,學生連舉手答問要舉哪隻手、舉手角度都要統一。究竟劃一、統齊背後是什麼思維?無疑這種做法行之多年,自有其道理,可是時代步伐走得比你我想像都快,我們活在當下,要為孩子思考未來,為他們裝備去迎戰未來挑戰。所以教育是未來式,我們要為孩子多走一步。教育大同的這一步,走進了學校,走進了常識科,以learning by doing(LBD)動手學計劃,嘗試從一個學科開始改變着重劃一、統齊的學與教文化,讓孩子在校的童年,可以因有「選擇」而變得開心有意義。新冠疫情對人類是一場災難,對教育卻是「積極的災難」,它迫使我們反思教育模式、重整教育方向。危機是兩面體,讓我們把握危中契機,為我們的孩子示範這份積極的精神與毅力。 聽班主任說,靈靈適應得不錯,個多星期後她甚至主動舉手答問了。教師讓孩子有選擇,其實對孩子來說都是寶貴的成長空間。「可以不講嗎?」就是尋索這個小小藏身空間。讓我們為孩子爭取這成長的空間,即使是一道微小的夾縫,陽光與雨露也能潤澤這小生命。總有一天小豆芽會探出小腦袋,迎着燦爛的陽光茁壯成長。 ■文:黃翠霞(教育大同LBD動手學計劃學校同行者,任教小學多年,曾是課程主任及學生支援組主任) 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5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改變童年 造就孩子未來

2019年起,香港的孩子開始經歷不一樣的童年:由街頭出現戰亂般的日常,以至疫情導致長期被迫在家工作與上學,情緒問題抑壓到一個點,香港防止虐待兒童會熱線今年3月份的求助個案比2019年同期增加50%。童年是開心充滿愛,還是傷心充滿恨,不僅影響一個人的成長,更會影響一個國家與世界的發展。 澳洲心理學家Robin Grille(顧樂本),在其教養巨著《善養小童成大同》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一書中,提到希特勒、斯大林、薩達姆等人,童年都在極度的家庭暴力中度過,後來成為殺人無數的國家領袖;生於開明家庭的戈爾巴喬夫,則促成蘇聯民主化及東歐鐵幕解體。 正因童年都跟家庭與學校息息相關,要改變童年經歷,在2014年成立教育大同時,我們已決定要從「家」、「校」兩方面入手。發展至今,在學校裏,我們推出LBD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項目,用體驗式動手學的方式,以初小常識科為試點,帶動學校深度改變,建立走向以人為本的學習文化;又為了讓更多學校可淺嘗如何讓孩子有say,我們推出「開心班房日」,讓教師練習聆聽學生及放手的學習體驗。在家長的層面,我們推出社區親職教養計劃「善養小童成大同——共構.童行」,幫助家長透過反思自己的童年經歷,增加對孩子的了解與同理心。 教育大同不談學業成績,並非否定它的重要,而是我們看到過去廿多年,「攞好成績」定義了香港人的童年,競爭與焦慮伴隨孩子長大成人。雖然今天的家長們比幾十年前普遍更痛惜孩子,但忙碌的工作加上對孩子的期望及未來的擔憂,以至不論什麽社經地位的家長,也會竭力給予孩子一切,但換來的卻是自己虛脫,沒有精神好好跟孩子連繫。 上次和孩子談天說地是何時? 你還記得上次跟孩子一起談天說地,一起玩耍,一起做飯的時間嗎?還是天天????的陪太子讀書讀到半夜?我們回想自己的童年,曾否也渴望父母多了解你,多讓你自由發展興趣,多一起享家庭樂?你又曾否渴望教師,不止教孩子的課,還會了解你的困難與需要,幫你渡過一些學習樽頸,甚或替你分擔一些來自家庭的憂慮?當我們能反思自己的童年,就能更理解孩子的需要;以同理心看待他們的情緒;照顧他們的個別需要,為他們的喜樂踏出一大步。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照顧個別需要?這太昂貴了吧」。但成人的恐懼與競爭心態,已促成香港估計年逾20億元的補習市場。我們往往因為孩子的未來,而忽略了他們的今天,以致學校過分着重學業,而嚴重缺乏滿足孩子的表達、體能、好奇、玩耍、嘗試失敗等基本需要;在家,孩子也要達到大小不同的期望。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亦常因學業需要而日益繃緊與疏離,這引發的社會成本,又如何去計?教育大同的願景:Happy and fulfilling education for ALL! 這是任何人都應得的。當人人都能按自己的興趣及能力而學,就能為社會的持續發展帶來多元能力。 在未來,我們會每月一次在這專欄介紹教育大同在學校及家長的工作,希望大家能合力為孩子建構尊重他們成長需要的環境,為他們改變童年,讓他們有愛與能力去建構和平世界。 文:張惠侶(教育大同總幹事兼共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