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助鄰:英國冬天很難過?

人人都說移民英國最不適應的就是天氣,尤其是冬天,日短夜長又濕又凍,天氣極之差。來了這裏已差不多3年,總結了些對冬天天氣的體會,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日短夜長 容易心情低落 人人都說英國冬天日照短又長期天陰陰「好難捱」。早上8點去上學還未天亮,但下午4點回家已經入黑,這樣的日子對於我們這些慣了亞熱帶天氣的人來說的確是個大挑戰。這不止是出入作息起居的不習慣,更重要是在日光不足的情况下,容易令人心情低落。而事實上,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 )亦建議國民在秋冬之間服食維他命D去補充因日照減少而攝取不足的問題。 但話說兩頭,有失亦有得。在夏天早上5點就日出,一直可以到晚上10點才天黑;能夠在陽光下進食晚餐甚至消夜的日子又是另一番景象! 倫敦最冷月份 平均約2.3℃ 英國冬天自然不可能跟聖誕節也可穿短袖衫,有時甚至要開冷氣的香港相提並論。但其實英格蘭的冬天大部分日子都是在0℃以上,有些時候日間還有雙位數的。倫敦最冷的月份平均大約是2.3℃,跟廣受港人歡迎的「鄉下」東京的2.8℃其實並沒有太大分別。當然,若你選擇住在蘇格蘭或一些沿海長期受冷風吹着的地區,溫度和體感自然會再冷一截。 然而因為英國房屋都以雙層結構興建,近年的建築標準亦早已在中層加入保溫物料;再加上雙層玻璃窗戶,其戶內保溫能力絕對比香港的樓宇高得多。今個冬天有好幾天香港都跌到10℃以下,香港家庭較少暖氣裝置,相信一定非常寒冷;相反在同一個時空,地球另一邊的英國比香港更暖! 牆身發霉帶來煩惱 在我個人來說,日光少、天氣凍都並不是太大問題,亦總算適應了。但冬天的濕反而帶來了些少煩惱。 由於天氣凍,室外室內溫差很大,若空氣流通不足,水凝(condensation)情况常有出現。在屋內許多平滑而又冰冷的表面很容易滿佈水珠,窗口、門邊、浴室天花,甚至牆身、衣櫃背板都可能因水氣不散而發霉。這不單有礙觀瞻,情况嚴重更有可能影響健康。再加上我家人多,每日煮足3餐、室內晾衫,還有每晚的熱水浴……水氣的產生量極大,令這問題在我家顯得更加嚴重。為了解決這問題,我們現在仍不斷有大大小小的改善工程,希望增強屋內的保溫及通風,令condensation減少。 學到老,做到老。在新的國度裏,調整一下自己的執著,積極面對,難題總會有解決方法。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窗邊的小荳荳:愛搬弄是非的小荳荳

小荳荳沒有兄弟姊妹,父母是典型的工作狂,星期一至日都在加班。每天回家伴着小荳荳的,就只有工人姐姐、書本和電腦。表面上,一切都很美好,小荳荳在父母和教師眼中是一個好孩子,每天自覺做好功課,默書、小測和考試,不用家長憂心。然而,隨着年歲漸長,升上四年級後,小荳荳跟以前不一樣了。小荳荳本來跟若蘭最要好,但若蘭跟家人移民了。孤單寂寞的感覺,無時無刻纏繞着小荳荳。她強烈地感到身邊必須常常有好朋友在一起,心情才會輕鬆愉快。教師也察覺到若蘭離開後,小荳荳整個人都提不起勁,主動安排了她跟凱琪、慧明、詠恩和雅娟坐在同一組。希望小荳荳盡快找到新的好朋友。 出於妒忌離間朋友 雖然小荳荳有4個新的好朋友,但她們4人是一個小組,不像小荳荳和若蘭那樣有默契,也沒有二人那般親厚。小荳荳心想,要是大家都像若蘭一樣跟我親厚就好了,小荳荳的心內非常妒忌另外4個同學的友誼。在4人之中,她最想跟雅娟做好朋友,於是,她悄悄觀察了詠恩一些缺點,並不時不經意地在雅娟面前說:「我真替你難過,你對詠恩這麼好,但她卻這樣待你。」漸漸地,雅娟也真覺得詠恩不及小荳荳對自己那麼好,時時樂意分享食物和圖書,漸漸地疏遠了詠恩。 小荳荳眼見成功搶到了好朋友,心想:凱琪成績那樣優秀,如果凱琪也跟自己更要好就好了。於是,她又再次使用同樣方法,向凱琪講類似的說話,慢慢地,凱琪也覺得慧明不及小荳荳待自己好,就慢慢疏遠了她,改為跟小荳荳及雅娟成為「鐵三角」。慧明和詠恩,莫名其妙地落了單,自然而然地走了在一起訴心事,二人都發現,自從小荳荳加入了她們的一組後,4人的關係再也不像以前般和諧,而是多了猜忌。偶然的情况下,向凱琪和詠恩了解過後,終於發現小荳荳在背後挑撥離間、搬弄是非,才引致同學之間生了誤會和逐漸疏遠了,大家氣得決定再也不理睬小荳荳。一夜之間,小荳荳一個朋友都沒有了,情緒非常低落,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得不到父母關愛 父母認為小荳荳是被同學欺負了,來到學校投訴教師對學生之間的欺凌置若罔聞、處理不當,更險些兒導致女兒輕生,要求學校解僱不負責任的班主任。主任了解了整件事情後,明白到小荳荳是因為缺乏父母關愛,誤把被愛的需要投射在同學身上,並以不恰當的行為去爭取,才失去了寶貴的友誼。 經過教師、輔導教師等一連串的介入,小荳荳意會到自己做錯了,也樂意改正過來,在教師的支持下,與其他同學冰釋前嫌,重新成為朋友。可是父母卻不認同自己對小荳荳欠缺關心,亦不同意教師的做法,認為學校處理不當,最後為小荳荳轉了另一所學校。可憐的小荳荳,始終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同時也失去同學的友愛。作為教師,最無奈的,就是無法說服「萌塞」的父母,真正看到孩子的需要。 文:徐區懿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童年就像暢銷書《窗邊的小荳荳》作者一樣頑皮,惜終生未遇上啟蒙的小林校長,唯冀盼成為學生的小林校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不同「部分」在說話

幾年前,我參加一個學習「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s,簡稱IFS)心理治療課程時,得到一個很重要的收穫,對我和孩子的人際關係都有莫大裨益。那是一個我未有聽聞的概念,形容人的內在由很多部分組成,例如嚴肅、幽默、憤怒、不願浪費、守信用、擔心、鹵莽、自信等,而所有部分都有其作用,可以共同存在,沒有任何一個是差勁和要被邊緣化的。 練習內觀自己心聲、情緒 很有趣的是,導師在課堂上無時無刻都會用「部分」來形容自己內在的狀態,有一次上課途中,他突然說:「我想向你們講一些東西,但是有個部分叫我不要講,請大家給我一點時間處理。」然後,他就合上眼沉默了一會兒,在心裏對話一番,再從容自若地跟我們說:「裏面有個部分擔心我說得太深奧,大家會不明白,現在它們溝通好了,我現在可以講。」 我對於導師能夠如此敏銳地覺察內在每個當下的狀况,並清晰感應到不同部分的心聲、情緒和需要,感到非常詫異!我覺得,這細膩的自我關懷,可以為自己帶來很多平安,對身心健康很好,所以決定要好好學習和練習。後來,我更發現有其他好處。 例如,我試過對朋友的拖延感到煩躁,不久我坦白對她說:「我有個部分對於那拖延感到很煩躁,但又有個部分體諒你為何會拖延,為你感到辛苦;還有另一個部分,覺得難以啟齒,害怕告訴你我有多煩躁。」當我這樣跟朋友表達時,她沒有覺得我在批評她,反而很感謝我坦誠表達,更主動作出建議去回應拖延的問題,我們的友誼也因此變得更深厚。 我持續練習用「部分」來內觀自己和別人,不單對我們都更寬容和加強連結,也不知不覺感染了女兒。 有一次,女兒因為一件小事被教師罰離開課室,要待在校務處,她覺得不合理,而且,她對於這個教師每當見到不喜歡的行為時,總不作口頭告誡,動不動就罰學生放學後留堂的處理手法不滿意,於是她決定要跟教師直接對話。 女兒效法 坦誠對話感動教師 她在午休時去找這名教師,跟他說常常這樣懲罰學生,會損害師生關係,讓大家更加不喜歡他的課。她建議他關心一下學生不合作的原因,有時可能是家裏發生什麼事,令他們情緒不安穩。教師聽完後,說他從來沒有想到這些東西,竟然很感謝女兒,還說:「那麼你必定一直都不喜歡我了。」女兒卻說:「不是這樣,我不喜歡的只是你課堂上處理秩序的手法,不是你整個人,我知道你是很用心思教我們的。」教師聽到女兒這樣回應,很是感動,說女兒很成熟,更即時破例邀請她跳級加入學生會,為同學服務。 女兒告訴我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時,我覺得很感動,然後她補充說與教師這樣對話的方式是從我身上學習到的,叫我要感謝自己!她這樣說讓我更加感動,我這次很深刻地感受到身教的威力,同時也很深刻地感受到用「部分」概念來運作人生和處理人際關係的巨大威力! 此刻作結時,我的內在出現了這些部分:一個擔心的部分說:「你這個故事會被視為是在炫耀自己和女兒的,不要寫出來!」又有一個欣賞的部分說:「這例子很不錯啊,寫出來很好呢!」還有一個戰戰兢兢的部分說:「隨它吧!」最後更有個快樂的部分說:「這個結尾好有趣,就這樣吧!」 文:周凱旋(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生命教練)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孩子自信成長3部曲

孩子開始長大,不少家長也為孩子「輸不起」而頭痛。少子化現象,這一代的孩子多是家中寵兒,很少需要面對不順心的事,事無大小,父母與「四大長老」大多早已代為排難解憂。不過,孩子長大總會面對不同的挑戰,即使未必牽涉輸贏,但也總要面對自己未必會的新事物。那到底如何讓孩子有勇氣面對新挑戰呢? 父母多會諄諄善誘,甚至把自己讀書的陳年經歷搬出來,例如「媽媽小時候也很怕水,夏天人人去沙灘玩水,我只敢玩沙。直至中二時,因為要帶兩個小表妹去上游水課,才硬着頭皮從基本步學起,原來只要……」父母願意把自己真實掙扎跟孩子分享,讓孩子多一份信心,是幫助孩子的重要一步。以下三步,大家也不妨多走,幫助孩子坦然自信地面對挑戰。 重拾勇於克服挫敗的記憶 第一步,請替孩子重新喚回屬於他的成功經驗。若孩子小時候曾跌倒受傷過,那麼恭喜你!這是一個直接可以幫助孩子成長,並帶來勇氣的印記。在遊樂場跑跑跳跳,總會不小心跌倒,有時更會擦傷流血,但沒有孩子會因此不再去遊樂場玩。 所以,每當孩子遇到樽頸或害怕的事情,可用他在遊樂場的經歷重新肯定他,他是有足夠勇氣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來。當孩子想起自己小時候已經擁有的勇氣,就能昂首闊步不畏不懼。 第二步,讓孩子留意自己的成長細節,把生活經歷化成最有力的故事。舉例說,孩子跟隨父母移民/搬家,心中有不少擔憂;大孩子會擔心去到陌生地方,再沒有朋友。這時可試用孩子的成長細節去提醒他,他原本就擁有交朋友的能力,只是他一時忘記了而已。「你還記得嗎?當年鄰居小明新搬來我們屋苑時,你也是這樣主動跟他打招呼。那時他很害羞,就是因為那一次你主動跟他玩,自此你們就成為了好友……」 就這樣把孩子成長的往事,一點一滴的再重新告訴他一遍,讓他知道自己做得到的事、做得好的事,以及可以再次成功做到的事。 遊樂中鍛煉 成功關鍵 第三步,借用孩子日常玩樂中的技巧,來肯定孩子的能力。孩子升上小學後,可能對科學、STEAM或機械人這些理工科目一時間感到迷惘,他們也許沒有這方面的成功經驗,但其實LEGO與積木的原理,本來就跟程式或機械有關。我們可以用孩子成功組裝LEGO的經驗,來肯定他這方面的能力。 遊樂場的攀爬架,本來就是大小肌肉、手腳協調的訓練場,這些是踏單車或攀石的基礎原理。曾經在攀爬架克服困難的經歷,就是孩子可以學會踏單車的基石。孩子只要平日有好好玩樂,他就一定有過這些「成功」的經驗。 我們需要做的,是把孩子本來擁有的力量與信心,重新注回到他身上。面對新挑戰,本能是會有點戰戰兢兢,但當讓孩子轉念看到,其實一切原理都來自於自己曾經成功的經歷,能把今日的挑戰,與過往的成功連結,那麼孩子就能充滿信心,勇往直前。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超人DadDad:親子共讀好處多

本人熱愛繪本,更創作了《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的故事;而我家的孩子也非常熱愛繪本,他們從小就培養了閱讀繪本的習慣,當然爸爸、媽媽的陪伴最重要,我和太太,從小就會與孩子共讀,2歲的兒子Hasnon及5歲的女兒Hayley,也非常喜歡爸爸、媽媽講故事。 子女更有安全感 家長壓力減 親子共讀的重要及好處有很多,例如有助孩子智力、想像力及創造力的發展,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能夠擁抱着孩子說故事,他們一定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及安全感,而這亦有助孩子未來的各種發展。根據2020年美國心理學會《發展心理學》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學者招募了293組低收入戶母親與其子女,在孩童6個月與18個月時作共讀、育兒壓力等評估測試。觀察顯示,長期維持親子共讀習慣的家庭,家長對於孩子的需求更加敏感,孩子更有安全感,而家長的育兒壓力值亦會減少。親子互動是一種雙向溝通,當父母情緒穩定,孩子也更有安穩的幸福感,而共讀便能對親子關係帶來健康的影響。 在此,本人選擇了其中幾套繪本,我家小朋友非常喜歡,推介給大家,適合0至5歲幼兒。 1.《小金魚逃走了》 作者、繪者:五味太郎 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家長只要耐心地對孩子讀多幾次,會發現孩子很快就會找到小金魚在哪裏。當我與2歲的Hanson再次閱讀的時侯,便發現他已經把全部的小金魚找到了,而且還很興奮。 2.Guji Guji 作者、繪者:陳致元 Guji Guji一書是有關成長及身分認同,比較適合年紀較大的幼兒。書中Guji Guji對於自己的身分感到迷失,最後認定自己不是鴨子,也不是鱷魚,而是一隻「鱷魚鴨」!作為家長,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夠「做自己」,某種程度上就是了解自己是誰,並且有自信地認同自己。 3.《探索100層樓的家》 作者、繪者:岩井俊雄 這套繪本合共有4冊,包括《100層樓的家》、《地下100層樓的家》、《海底100層樓的家》及《天空100層樓的家》,父母與孩子共讀的時候,孩子會發現,每層樓都有不同的佈置、不同的主人,他們在做不同的事情,孩子會很好奇,他們正在做什麼?那……住在第100層樓的,到底是誰呢? 4.《老虎到底吃不吃草?》 作者:安賢情 繪者:鄭歲曣 大自然裏有不同的動植物,要維持生態平衡,物種之間會形成一條食物鏈,環環緊扣,而每種物種也有各自的天敵,才能達到平衡,與孩子閱讀這個故事時,可以讓他們明白生態平衡的重要。 5.《十二生肖的故事》 作者、繪者:賴馬 故事改編自民間傳說12生肖,故事以「渡河比賽」為主線,生動幽默地描繪了選拔出12生肖的過程,與孩子共讀的同時,還可對照家人、朋友的生肖,非常有趣。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情人節放閃:不翻舊帳 「瞓醒覺便是新一天」 搞gag互窒 鬼馬夫妻恩愛19年

有說子女是父母的前世情人,這個「第三者」堂而皇之登堂入室,成為家中焦點,往往讓夫妻間感情或多或少出現變化,甚至令雙方關係急轉直下。育有兩子的Samuel與Joko,結婚近20年,人前人後表現恩愛,兩子更讓感情昇華至另一層次,婚姻生活更圓滿。趁情人節前夕,分享他們的甜蜜故事。   改歌詞跳唱發泄 化解爭執 在社交網絡平台上經常看到Samuel(盧芳森)與Joko(翁仰霓)不時「放閃」,除夕夜穿上聖誕老人圖案睡衣擺弄着心心pose、用玩具曱甴及老鼠互相整蠱對方……還有大量爛gag、互相挖苦對話的分享,與別不同的「恩愛」生活,總讓別人覺得他們如新婚般充滿情趣,卻想不到他倆今年正好踏入結婚19年。 網上放閃--Samuel與Joko經常在社交媒體中「放閃」,以心形pose向朋友祝賀新年的來臨。(受訪者提供) Joko不諱言Samuel是個暖男,從拍拖至今經常送她驚喜,「以前拍拖他會摺星星、寫情信、整朱古力等,現在偶然也送上驚喜,但更多的是整蠱我,或者偷影我醜態」!打打鬧鬧的生活,充滿樂趣,即使偶然吵架,大家亦以爛gag或惡搞打破僵持着的氛圍。「有次爭執後,我倆互不理睬,結果我將《鳳陽花鼓》歌詞二次創作,邊跳舞邊用歌詞鬧他,氣氛變得輕鬆後,大家忍不住笑,最後和好如初。」Joko回憶道。 大仔畢業--大仔丁丁去年中學畢業時,Joko在他畢業禮上預備了應援燈牌及女團Collar成員Ivy So頭像花束。(受訪者提供) 教子方向 攤開觀點尋共識 現在兩個兒子分別就讀大學一年班及小四,二人婚姻生活長時間出現了第三及第四者,最初焦點的確放在囝囝們身上,「丁丁(大仔)出世後,的確少了拍拖時間,所有聚焦都落在他身上,我覺得囝囝的出現,反而讓我們之間多了共同話題,主要圍繞着丁丁的成長教育等方向。我們不想做怪獸家長,由囝囝跌倒時要抱起呵護,還是讓他自己起身,我們也會討論。教育問題往往是夫妻爭拗的最主要原因,當一個想谷子女學習,一個想放任,意見分歧,問題自然浮現,不妨先明確地說出對子女的期望,然後把意見『攤開』,列出自己觀點,找出共識」。 當各持己見,Samuel建議其中一方先讓步,「好似當當(細仔)4年前爆發嚴重濕疹問題,我覺得要睇西醫,Joko希望嘗試自然療法,我們爭持不下時,Joko願意退讓,先試西醫治療方法,可惜濕疹問題未能改善,最後改以自然療法醫治」。即使丈夫建議最終失敗,Joko亦堅持不翻舊帳,「瞓醒一覺便是新一天,任何爭拗或冷戰必須煙消雲散」。 愛心生日會--Joko認為幸福感及儀式感很重要,囝囝們生日必定舉辦生日會,讓他們沐浴於愛之中。(受訪者提供) 周年紀念 staycation過二人世界 子女締造共同話題,夫妻擁有共同興趣亦很重要,「大家都鍾意睇書、睇電影,特別鍾情戰爭、英雄、歷史人物等題材,睇完後我們會一齊討論,分享自己觀點,探討當中的得着。一家人間中去歷史博物館、文化博物館等,看看歷史文化,又會上Netflix睇紀錄片,齊齊討論分享,互相增值,間接多了共同話題,亦拉近彼此關係」。Samuel笑言二人外出用餐,也會分享食後感,絕對是一對無所不談的夫妻。 不時曬恩愛--盧芳森(Samuel)與太太翁仰霓(Joko)人前人後也毫不吝嗇展現恩愛,二人認為孩子的出現,令夫妻間多了共同話題,讓感情昇華。(馮凱鍵攝) 婚姻生活時間愈長,感情愈容易變淡,任何事情也好像變得理所當然,要保持熱戀感覺,Joko覺得偶然也需要過二人世界,「我們家規是生日、節日要一齊過,囝囝生日一定開party,讓他們感受幸福氛圍。至於拍拖、結婚周年,我倆會過二人世界,放低囝囝,(二人)一齊staycation,享受以前拍拖的甜蜜溫馨感」。每次staycation,他倆必定會帶着最愛的波子棋,大戰多個回合,好好放鬆紓壓。 捉棋談情--兩夫婦最愛玩波子棋,即使staycation也帶同棋盤比併一番。(馮凱鍵攝) 孩子締造共同話題 感情再昇華 互相欣賞、互相尊重是愛情不老秘方之一,Joko慶幸嫁了一個懂她的人,「我們一起經營健康食品及首飾生意,偶爾我會參加一些研討會、商會,需要站在台上向陌生人發言,Samuel不會覺得我站在他前面,超越了他,反而欣賞我外向健談的性格及領導才能,希望我繼續企在前方發光發亮」。Joko很欣賞Samuel孝順,結婚以來一直與外父同住,她笑言他倆感情比父女情更佳:「我生完丁丁後,爸爸問我應該燉什麼補品給Samuel補身。聽到後我呆了,為什麼不是燉補品給十月懷胎的我!」 有人說夫妻是一凹一凸,互補不足,才能相處得和諧融洽,整個訪問以Joko為主軸,Samuel在旁補充,偶然講笑互相挖苦對方肥、矮等缺點,偶然興起作對聯,笑聲不斷,「這是我們的相處模式,我覺得孩子能夠締造共同話題,讓夫妻愛情質素昇華至另一層次」。 專家之言:父母同時同步 可減孤立感 Joko與Samuel的婚姻,連Shade心靈治癒舍的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梁雪君(Suki)亦很認同他們的相處模式。「孩子出現,夫妻間多了父母這角色,當大家『同時同步』時,問題自然減少。」同時同步是關鍵所在,大家可以一同投入或不投入。若只有一方投入,不投入那個很容易感到被孤立,「這問題一般出現在男方身上,他們不如女士般充滿母性,每遇到育兒難題時又羞於啟齒向朋友求助,未能投入父親一角;久而久之,覺得太太及子女可以沒有他,在家中無歸屬感,便寄情工作,容易令感情出現問題」。 梁雪君(受訪者提供) 多溝通 寫信表達心底話 Suki結婚已經21年,以個人經驗,她認為互相溝通很重要,「任何事也不妨互相分享,多溝通,是有質素的溝通,說說心底話。當夫妻間遇到不快時,不妨先冷靜下來,試試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寫信比寫WhatsApp好,邊寫邊消化自己的思緒,絕不建議用WhatsApp語音鬧交,容易衝動說了一些覆水難收的說話,狠狠傷害對方」。 要記着,陪你走完人生的是另一半,夫妻是二人的專屬角色,是獨一無二的。「好多夫妻在小朋友出世後,由老公老婆改稱為爸爸媽媽,其實全世界只有一個人會叫你老公或老婆,我覺得還是叫老公老婆比較合適。」Suki亦建議為另一半做一些專屬獨家事件,如煮飯時為他做與別不同的厚切午餐肉、心形蛋,或者唱專屬情歌等。「男士可能覺得做專屬行為比較尷尬,但只是二人之間的小秘密,何須尷尬呢?」一些小情小趣,是重視對方的行為,有助感情昇華。 蓋同一張被子 保持親密感 Suki建議要有固定的二人世界生活,亦提出保持夫妻間甜蜜的「一張被子理論」,「二人睡覺時應該蓋同一張被,可保持親密感,鬧交時亦可『借啲意』拍拍對方或摸摸手仔紓解氣氛或認錯。若與孩子同牀的話,不宜將他們放在中間,很多個案是孩子睡在中間後,久而久之,以照顧孩子為理由,出現分開被子、老公睡地板,甚至分房瞓的情况」。她認為夫妻到了分房瞓階段,關係已經惡化,難以搶救,「大家要記着,夫妻關係好,孩子發展才會好,家庭感情會更幸福。其實感情與病一樣,有問題應該病向淺中醫,找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意見」。 文︰古月淇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正確價值觀 如何父傳子?

各位爸爸,農曆新年快到了!在此先預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爸爸應該忙着準備新年的必備物品——利市,對嗎? 分享對工作的價值觀和金錢觀 有一次,兒子想買一件玩具,當時我問他:「你有錢買嗎?」兒子的回應是:「借你的八達通給我不就買到了嗎?」我就知道,他對金錢是毫無概念。自此之後每逢為八達通增值,我都用真實紙幣,陪他一起到便利店增值,並教導他爸爸需要努力工作才掙取到金錢,並非不勞而獲。爸爸們,你希望將不同的價值觀,例如對金錢的看法,傳承給兒子嗎?筆者有3個貼士分享: 1. 當價值觀「傳輸帶」 美國與土耳其學者團隊的研究顯示,爸爸對兒子的支援和互動的親職風格,會增強溝通,價值觀會像傳輸帶般,促進父子的價值觀傳遞。大家會有更相似的價值觀。爸爸可以多跟兒子分享你對工作的價值觀,例如:爸爸視工作只為掙錢,還是對人的盡心服務?爸爸怎樣展現出工作準時和盡責呢?還是借請病假去旅行?爸爸喜歡這工作嗎?為何要做這工作?不妨趁兒子年幼時主動分享。 2. 展示對家庭的責任感 有美國學者研究非裔爸爸如何傳遞男性獨特的社會經驗和價值觀,發現爸爸在家裏,會主動向兒子展示如何成為一個為家庭付出的男人,例如:教兒子打呔、煮食、洗衣服、維修等生活技能。這展示除了讓兒子明白爸爸對家庭負責的價觀,亦教育兒子「應使則使」的金錢觀,若自己懂得做的事就不用花錢請別人來處理。爸爸亦可以帶兒子開設一個兒童銀行戶口,教他如何處理金錢。爸爸可積極地示範,用例子、日常生活,傳遞一種男性對家庭的尊重、責任和連結。 3. 當兒子第一位楷模 內地一個有關價值信念傳遞的研究指出,由於性別相同,爸爸更容易將價值信念傳遞給兒子,兒子傾向更在意爸爸的想法。小學階段,他們仍會經常參考和模仿身邊接觸到、同一性別的人,包括爸爸。爸爸不妨按孩子成長階段所需,給予他們成長的養分;同時要以身作則,當良好楷模。舉例說,爸爸是否「月光族」(每月花光所有錢)?爸爸會否不斷追求購買最新的科技或電子產品?還是儲蓄、消費和捐獻都能取得平衡呢?別以為兒子什麼都不知道,你的一舉一動他都看在眼內。 爸爸,有什麼東西是只有你,才能流傳給你的兒子呢?良好的父子關係常是父職的起點,與兒子有良好的關係,亦會為爸爸傳遞價值觀帶來正面的效果。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7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醫院遊戲團隊外訪之旅

智樂早在1994年已引入西方的概念,啟動本地化的醫院遊戲服務,以遊戲令小朋友在抗病歷程中獲得身心靈的照顧。為提升服務水平和加強交流,團隊多年來不斷參與國際會議及探訪世界各地的業內同工;在疫後復常的2023年,我們重新啟動外訪之旅,在6月、10月及11月分別遠赴英國、美國和加拿大,以及澳洲和新西蘭。 在多年累積的環球網絡基礎上,我們得以聯繫當地著名的兒童醫院和相關組織,英國之旅有Evelina London Children's Hospital、Great Ormond Street Children's Hospital及Starlight Children's Foundation;美加之旅有C.S. Mott Children's Hospital、McMaster Children's Hospital及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SickKids);澳紐之旅則有Monash Children's Hospital​、The Royal Children's Hospital、Very Special Kids、Starship Children's Hospital及Kidz First Children's Hospital​。 外地醫院直接聘用 專科專職服務病童 與多間不同機構溝通交流,兼走進各地醫院,均令外訪成員獲益良多,眼界大開。原來上述多間醫院的醫院遊戲同工均由所屬醫院直接聘用,與本港由非政府組織自行籌募經費作志願服務的方式有所分別;有些醫院會安排醫院遊戲同工以專科專職服務病童,另設音樂治療師、藝術治療師等,又與本地服務涉獵各個病房及由醫院遊戲師統籌全套服務的做法大有不同。 加設戲院動物園 病房佈置如家居 綜觀各醫院環境,可謂各具特色,除香氣四溢的感官花園外,有醫院竟有水族館、動物園,還有以豆豆袋為座位的戲院,可供病牀直接進入的遊戲室,為青少年患者而設的健身室和電玩設施;另有比平常人更高更大的卡通公仔電梯指示,安裝了感應式動物圖案的病房走廊,推開病房即見的遊樂場,以熱帶雨林為主題的等候區及可自由任玩的滑梯遊樂裝置,甚至恍如居室的病房——全因院方細心地把所有醫療設備都安置在衣櫃或收納櫃中;凡此種種,都可見各醫院為創造一個兒童友善治療環境的縝密心思。 智樂醫院遊戲團隊在外訪旅程中,獲外地的業內同工接待,實地參觀各間兒童醫院。(作者提供) 3個外訪的行程既緊湊又豐富,在不同的領域,包括醫院環境、服務形式、日常運作、實務技巧、介入手法、培訓模式、發展方向、醫院遊戲工具等,也屬外訪團隊的探究範疇,更為整個團隊帶來不少啟發。原來縱使文化各異,但由外至內的空間佈局,形形色色遊戲工具的功能和目標,卻出奇地相同。 透過每次會面、每次對話和智樂外訪團隊的分享,均可點點滴滴建立雙向的專業網絡,更有助持續的資訊分享和經驗傳遞,在地球不同經緯線上,為患病的小朋友送上愛心關懷。 患病無法改變,慶幸世界各地都有關心病童身心靈需要的醫院遊戲師,為身處不同抗病歷程的小朋友,帶來適切又貼心的遊戲方案。香港的智樂醫院遊戲師,會繼續努力加油! 文:江小萍(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醫院遊戲服務總監)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7期]

詳細內容

澳洲生活夢想飛:和諧畫的夢

早前我帶孩子們走訪悉尼,並在朋友家中小住幾天。回想這情景在香港生活真的較難發生,因她的房子有非常多房間,即使招待我這6個小孩的家庭還綽綽有餘。 藝術治療 安靜心靈 好朋友Jenny的工作之一,是用藝術治療幫助有情緒問題的年輕人減壓和安靜心靈,當中包括以和諧粉彩畫作媒介。她女兒喬喬只是小學五、六年級的女孩子,但已可擔任小老師,幫助同輩和其他人學習,由選擇顏色、構圖、工具運用和示範都井然有序。我自己也接觸過這種藝術,見到朋友在家中開班,也立即要求和孩子參與其中,與他們一起執筆繪畫。 感謝好朋友Jenny,把我和孩子已放下多年的和諧粉彩興趣再次啟動起來。(作者提供) 紙上自由奔騰 感覺美好 平日我也是個喜歡生活充滿色彩的人,加上對於又要帶孩子、又要工作的雙職媽媽來說,能夠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時間停下來繪畫,其實也是一種對自己的關愛。此外這個自由創作的過程,正好也給我帶來放鬆的機會,那一刻,我的腦袋就好像一匹在草原上奔馳的白馬,用筆在紙上自由的發揮,感覺真的很美好。 記得當年我開始學習和諧粉彩畫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想在疫情期間給孩子嘗試多一點不同的興趣和活動;第二、也許有些朋友也知我家中有特殊寶寶,我盼望透過繪畫活動,能結連他們的藝術五感,包括視覺、觸覺、聽覺(繪畫時放着輕音樂)、嗅覺(點放精油擴香放鬆心情)、味覺(小休時提供花茶和美點)。而這次可以與兩個孩子再度執起畫筆,我又再次感覺到幸福,正因為親子間可以建立同一樣的興趣。在親子以外,我也十分享受與三五知己一同繪畫,大家有傾有講,更是建立姊妹情的好機會。 或者太投入,我只用十多分鐘已完成最基本的幾幅圖畫,而且與孩子們也不知不覺地畫了兩小時。所以說藝術不單給小朋友創意發揮的機會,也能訓練專注力和毅力。今次小住5天時間過得太快,期待3月再次走訪悉尼,發掘更多好玩的地方。 文:六個小孩的媽媽 作者簡介:剛移居澳洲墨爾本,育有4女、2男,共6名孩子。最喜歡玩煮飯仔和運動,經常帶着六小福上山下海。 www.facebook.com/fivekidsmama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7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看一套好漫畫

最近一名台灣家長發現,孩子的老師在班房放了一套《龍珠》,讓學生自由取閱,那名家長覺得孩子不應該看這種漫畫,因為無法建立學習習慣。這家長的說法,在網上群組引起討論:孩子該讀漫畫嗎? 漫畫常予人一種「庸俗」、「速食」的印象。不過每本書內容不同,「庸俗」、「速食」的純文字書也不罕見。如果探討孩子應否讀漫畫,就涉及「該閱讀什麼書」這個問題;解答這問題,又要思考「為何閱讀」。閱讀,能提升語文能力,包括閱讀策略、語感和行文用字等,同時可獲取知識、慰藉心靈和提升精神價值,以及為了漸被電子產品取代的消閒娛樂用處。 記得小時候,媽媽買了蔡志忠的《漫畫禪說》和《漫畫唐詩》放在家裏,而我總在無聊時翻開,一看再看。這些漫畫深入淺出解說中國哲學與文學,不知不覺成了我粗疏學養的底子;長大後成為語文教師,我也建議學生看蔡志忠的《漫畫論語》、《漫畫莊子》,因為漫畫滲透了原文和語譯,不失為溫習DSE中國語文科考試的好素材。除了蔡志忠作品,不少漫畫也具豐富知識,譬如說《交響情人夢》,就讓我認識拉威爾、德布西和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還有欣賞鋼琴演奏的細節。 漫畫哲學經典套書(作者提供) 作者:蔡志忠 出版社:大塊文化 原典較難入門 漫畫可充導讀 讀原典固然好,但程度不夠,時間不足,原典或會打擊興趣,令人卻步;漫畫倒是好入門,是接觸原典前的導讀。記得年前在校內辦一個《史記》活動,推介了鄭問的漫畫。鄭問以中國水墨畫,配上電影分鏡形式,把不少中國歷史故事繪成漫畫,如《東周英雄傳》和《始皇》等作品皆享負盛名。當年念中三的我,在學校圖書館看過鄭問的《刺客列傳》,被當中「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感動,促使我借了一本白話文《史記》讀一遍;長大後念中文系了,又念念不忘在大學圖書館把《史記》原典讀完。說起來,漫畫對我在文史方面的啟蒙不限於此,橫山光輝的《三國志》也是我對原典的導讀。今天我校圖書館也有一套橫山光輝的《項羽與劉邦》,據悉不少學校圖書館也放了橫山光輝的《赤壁》在架上。要說流行一點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最終也引領我讀橫溝正史的《金田一》系列及各冷硬派偵探小說。 《男兒當入樽》熱血 《龍珠GT》感人 除了知識,漫畫亦可提升一個人的精神價值。《男兒當入樽》教會我要對理想鍥而不捨,《消防員的故事》和《海猿》令我明白犧牲與付出的意義。而文首提及的《龍珠》系列,其中《龍珠GT》作為悟空與孫女冒險的故事,兩代人的交流也是感人肺腑。或許有人嫌棄《龍珠》打打殺殺,不過金庸小說也不乏類近情節,中文科一篇課文《大鐵椎傳》大戰響馬賊情節亦有過之而無不及吧? 讀原典,讀「正經書」好。為考試多讀文字,當然沒錯,可是生活不應只為考試。我們總不會痛罵一個放假休息的人不事生產吧?心靈滿足與消閒休息都很重要。 話說回來,只讀漫畫,固然不行,這涉及「閱偏食」,是一個擇日再談的課題了。 文:程志森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