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百分百:農曆年親子學習

農曆新年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特別的時刻,我們作為新一代的親子家庭,不妨趁節日加強孩子禮貌的培養。從小事做起,讓我們的家庭更加溫馨和諧。 想孩子學懂禮貌,我們可以藉着農曆新年的機會,向孩子解釋祝賀及禮貌的概念,並告訴他們禮貌對人際關係的重要。我們需要談論禮貌的價值觀和原則,讓孩子明白禮貌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是關心和尊重他人的表現。 孩子每年都十分期待新年,而作為父母也不妨藉傳統文化,教育孩子美德。(作者提供) 培養禮貌、學理財良好時機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以身作則,展示出禮貌的態度和行為,因為孩子會模仿並複製我們的行為舉止。例如,向長輩問候、說謝謝和請再次指教等,這些小小的禮貌之舉會在孩子心中埋下種子,長大後也會保持這種良好的習慣。孝順父母的家長,必定能培育出以孝為先的孩子。 農曆新年除了是培養禮貌的好機會,也是一個學習理財的良好時機。利市錢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在親子關係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利市錢是長輩給予晚輩的一種祝福和祝賀,也是一種傳遞財富和經濟支持的方式。給予利市錢的習俗是,長輩希望大家能夠健康成長、學業有成、事業有成。同時,利市錢也象徵着對晚輩的期待,希望他們能夠成為家族的驕傲,為家庭帶來榮耀。 利市錢不僅僅是金錢的象徵,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的親情和親子關係。透過利市錢的交流,長輩和晚輩之間的情感聯繫得以加強。對於晚輩而言,接受利市錢是一種尊敬長輩和感謝他們的方式,同時也表達了對長輩的愛和關心。 利市象徵家庭的愛和關懷 在親子關係中,利市錢應該伴隨着對孩子的真誠關愛和陪伴。我們更應關心他們的成長和需要,並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利市錢只是關係中的一個象徵,真正重要的是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連結和互相理解的親子關係。 雖然坊間有很多關於如何從利市錢培養小孩理財觀的錦囊,但是在親子角度來說,利市錢一直有着特殊的意義。它反映了家庭中的愛和關懷,透過學習傳統中國文化,如何包利市、派利市、收利市等,整個過程都能在正面的教導下,讓孩子學習正確的家庭及經濟觀念。 《晨光第一線》——「親子百分百」每集請來育兒及教育界專家,分享教養孩子與建立良好溝通的秘訣。環節逢周一早上6:00至10:00於港台第二台(FM 94.8-96.9)播出。radio2.rthk.hk 文:白原顥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工作者,現為香港電台第二台《晨光第一線》及《Teen空海闊》主持人。身兼媒體創作及活動司儀,同時擔任多個地方旅遊大使及食品代言人,現育有2名兒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蒲公英教室:MBTI與親子教育

最近筆者與大女兒聊天,發現現時中學生喜歡討論各自的MBTI。這是一套描述個性特徵的心理測試,事實上已出現多年,近年風靡全韓國,非常受年輕一代歡迎。透過完成心理測驗,他們可了解自己是何種人格,認識潛在的自我,以及自己在面對工作、關係、學業等的態度。作為家長,我們亦可以利用這個工具,了解孩子的性格,從而協助他們成長。 MBTI將個人的偏好分成4個二元對立維度,包括內外向類型(外向E/內向I)、感知偏好(感覺S/直覺N)、判斷事物傾向(思考T/情感F),以及生活模式的認知(判斷J/知覺P)。將這4個維度組合起來後,便形成了16種不同的人格類型,例如提倡者型(INFJ)、企業家型(ESTP)。人格類型的不同,除了意味着每個子女有不同個性,亦有着不同的學習模式,而家長亦可與子女有不同的相處和溝通方式。 1.認識子女的個性: 筆者校內的學生也有不同面向:有些同學比較安靜,喜歡坐在課室內看書,另有些同學喜歡跑跑跳跳、與人聊天和玩耍,這正反映了兩個不同的維度——內向(I)與外向(E)。以16型人格作舉例的話,藝術家型(ISFP)擅於創作和具藝術細胞,但行事較衝動和欠規劃,而指揮官型(ENTJ)的人則果斷和坦率,卻較粗心、欠耐性和難接近。因此,家長可以透過知道子女的人格特徵,了解子女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更掌握他們的需要。 2.掌握子女的學習模式: 不同人格類型的小朋友所適合的學習方法也不一樣。例如,內向型(I)的人需要多聆聽和多閱讀,獨自消化自己所吸收的知識,但外向型(E)的人卻需要多互動、多發問和多實作來鞏固知識,故此有些外向型的學生總覺得坐在課室上課非常沉悶,但在「森林課程」或外出活動的時候卻非常投入,並且很快掌握相關技能和知識。另外,思考型(T)學生需要具體的學習目標,着重知識背後的原理、因果關係及邏輯,但情感型(F)學生卻着重在學習的氣氛上,需要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例如良好的同學關係、老師的讚賞及對老師有足夠信任。透過MBTI,家長可以了解子女的學習模式,從而為子女設計適當的學習方法,因材施教,讓他們學得更好。 3.促進親子溝通和相處: 家長往往會與子女發生衝突,而了解子女的MBTI正好讓家長「投其所好」,掌握他們的溝通風格和喜好,從而建立有效溝通,促進彼此關係。以判斷型(J)與知覺型(P)為例,前者喜歡事情有條理、有框架和有目標,因此父母可以多給予子女清晰的指引,以及共同制訂計劃和時間表,又或適當配合子女的計劃,讓他們感覺到事情都在自己掌控之中。相反,後者卻不喜歡別人給予框架,反而喜歡突破固有的框架,性格較隨遇而安,因此家長可以給予子女多點自由度,讓他們在可行的範圍內盡情探索和發揮好奇心。針對孩子不同的特性,父母可以用不同方式與他們相處,減少衝突,理性溝通。 儘管MBTI能讓家長能更了解子女性格,但還是只供參考,畢竟每個小朋友都獨一無二。親子教育需要個別化和靈活,父母還是要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和情况給予適當的反應,因此父母多陪伴子女,多與他們溝通,陪伴着他們成長,這才是最好的親子教育。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接受真的我

最近一篇題為〈陪伴憂鬱,走出憂鬱〉的訪談文章,讓我深受啟發。文章說,憂鬱的深層原因是「一個人失去真實的自我」,並由此談到孩童教化過程中可能埋下的種子。 提出這觀點的,是台灣生命工作者劉仁州老師。他以全職無薪形式從事心靈醫治40年,幫助過許多人解開長年心結,也親身接觸過許多受憂鬱困擾的人。他認為,造成憂鬱的深層原因是「失去真實的自我」,無奈這在現今社會非常普及,因為無論是家庭、學校或社會,都從小教導我們要「迎合別人期望」。 父母角色包括「生命的陪伴」 誠然,社會化是每個人都必經的。我們既生於群體,無可厚非地就要學習滿足家中的要求、學校的規矩、社會的規範。問題是,教化往往過分壓倒個人成長的需要。劉老師看到,「很少人從小被支持、被鼓勵成為真實的自己,這對生命的成長非常重要」。 父母的角色不單純是教養孩子、主導孩子的成長,劉老師認為還包含「生命的陪伴」。陪伴、支持孩子成為真實的自己,對於十幾歲的青少年尤為重要,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自我萌芽、自我認同的轉折點。到了這時期,父母就不能再要求孩子「聽教聽話」。 孩子開始建立自我價值觀,判斷是非對錯,他們的判斷未必與父母一致,父母不能強迫他們採納自己的標準。我想起跟進大仔的成長導師曾說,當阿仔開始「唔再聽我哋支笛」,我們能否用感恩的眼光,將這看成是他「大個仔」的信號呢?如果能這麼看,該會減輕內心的衝擊,令自己較易適應孩子的長大吧? 劉老師說,當孩子去到小五或小六,一直到高中階段,父母應該着眼於「溝通」而不是「聽話」。所謂溝通,是願意彼此表達、傾聽、「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要強迫或「說服」對方放棄自己的堅持,按照我們希望的方式去做。那不是溝通,而是要孩子放棄真實的自己。 「孩子自願放棄自己」 我明白,家長不想讓孩子按自己意願行事,是因為孩子太稚嫩,沒有我們的經驗,不知道事情的後果。比起相信「錯誤中能學習」,我們往往更易擔心「一失足成千古恨」。面對孩子出錯或跌一跤,父母的恐懼可能更大於孩子自己。問題是,這種恐懼很可能只是把生命的脆弱放大了,令孩子難以展示生命的韌性。 有一點是我特別在意的。劉老師說,孩子失去自我,未必是來自父母的不尊重,有時候可能是「孩子自願放棄自己」。例如,若父母間關係不好,又或父母生活壓力很大,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感覺,可能會覺得爸媽已經夠煩了,不想成為父母負擔,於是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壓下去。這樣的孩子,也許在某一階段會發展得不錯,有很好的學習態度或成績,但往後一旦遇上某些打擊,找不到自己內在價值,就可能會不堪一擊,引發憂鬱。 我深深覺得,活出真實的自己是莫大的幸福,自然希望孩子們也有此福氣。那怕真實的他們並非我喜好的樣子,那怕他們因此而繞遠路、吃虧,我也願意心懷敬意地如實接受,陪伴他們見證生命的造化。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關係是交換得來的嗎?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Carl Rogers)指出,關係(relationship)是輔導學生的一個重要元素。有經驗的教師一定明白箇中道理,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令教學工作如魚得水。然而,現今社會所指的「關係」,很多時都會演變成另一個意思——guanxi。Guanxi與關係表面上是一樣,但背後的文化差異,使此guanxi不同彼關係。 「有guanxi,就沒關係了」 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收錄guanxi一詞,反映這詞在華人文化的獨特意義。根據牛津詞典解釋,guanxi是一種有助於商業往來或其他交易的社會網絡系統。在學術界上,亦有不少學者探討guanxi對教育的影響。傳統上,教師普遍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以前有些家長會送禮物給教師,以表達敬意。這種尊師的善意表現,一切在乎雙方的期望和心態。然而,若家長還期望從教師身上得到回報,比如希望教師對自己孩子特別關照,或避免受到懲罰,就會改變了原本的關係。 任何一方都可能會選擇用guanxi來獲取各種資源或維持平衡,比如送禮物,或給予對方一些優勢或便利來換取好處,這就是「搞guanxi」。俗話有一句:「有guanxi,就沒關係了」,意即「搞好guanxi,便沒有問題了」。於教育層面,若師生關係被工具化變成交易,最後可能破壞真正的關係,便變成售貨員和顧客之間的guanxi。 隨着出生人口下降及教育政策改變,家長和學生在教育商業化的過程中成為了「消費者」,權力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悄然轉移。教師被家長或學生投訴的機率增加,或甚至會期望從他們那裏獲得正面評價和支持。例如當學生成績未達標,有些經驗不足的教師或會給學生提供額外「機會」;當學生操行不佳的時候,教師有可能選擇更寬容對待,務求打好師生「關係」,保持課堂上和諧,以期望教學工作更加順暢。這種師生guanxi,長遠來說,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都沒有好處,並可能會帶來破壞更大的後果。 家長與教師應互相尊重 關係和guanxi不容易劃清界線,任何一方向對方饋贈或回報,亦不一定帶有交換目的。只是,若任何一方以為自己的權力比對方高,動輒以獎勵或懲罰的方法把無條件的關係工具化,當中沒有任何關懷或情感,便不容易建立信任友愛、彼此接納的關係了。筆者建議,當教師收到家長不尋常的要求時,不宜徇他們的情面,而是跟上級討論合情合理的方案。當家長或學生想投訴教師時,是否也應想一想,還有沒有一些更合適的溝通方法呢? 真正能幫助學習與成長的關係,不止是靠交換而獲得的,當中需要真摯的關懷及愛護,也依賴互相尊重的平衡。若我們只靠權術或消費者的心態來打好guanxi,真正良好的師生關係,恐怕會愈走愈遠。 文:鍾耀斌(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荒失失在加家:從電視劇中反思教育

去年在VIU TV上播放的《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令人留下深刻印象。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帶出教育問題、人性善惡的電視劇,當中不少學校情節都似曾相識,引起不少共鳴。其實教育問題一向是韓劇、日劇等其中一個熱門題材,不過今次想推介一部內地電視劇《鳴龍少年》,我覺得十分值得家長陪同步入青少年的子女一同觀看。 《鳴龍少年》名校逆襲班 《鳴龍少年》是一部在湖南長沙拍攝,於去年12月在央視播放的長篇校園劇(DVD版30集,TV版32集)。故事講述一間入大學率超高和另一間入大學率超低的中學合併,校方為了令成績較差的學生也在高考取得佳績,於是聘請了一度退隱的金牌補習天王雷鳴(男主角),並額外開設「十一班」,稱無論成績有多差,都可用一年時間「逆襲」上清北(清華、北大),甚至以學費全免作賣點來吸引學生報名。 只花一年便考上名大學,本身成績好的學生只當是「旁門左道」;成績差的亦不加理會,甚至連與男主角一同營運十一班、負責學生心理輔導的女主角桑夏都表示:「考大學才有好出路的想法,在這個社會已經落伍了!」幾經波折下,終於找到5個背景與性格各異的學生:父母雙亡的窮家子李燃,受後父百般欺凌只想盡快嫁人的程雨衫,曾遭校園暴力的口吃學生禹洋,受家庭壓力要靠作弊維持成績的江晴朗,以及來自鄉村的邊曉曉。故事便圍繞着這一年高考,老師、學生與家長所發生的事。 為什麼要上大學? 《鳴龍少年》主要以寫實手法拍攝,刻劃學生面對重要的大學考試時的心理狀况及家庭問題,不少十分值得家長們反思。還記得雷鳴首先教學生的並非如何答題、課程重點,而是解答一個重要疑問:「為什麼要上大學?」不少人不上大學也能賺大錢,上大學是唯一出路嗎?這個道理在成人社會很容易理解,但要入世未深的學生明白卻不容易。於是男主角特別在招聘場內租了一個攤位,由這5名學生充當面試官,從中體會學歷在尋找工作上的重要。 為了令學生了解家庭與習慣對學習的影響,男主角特別安排十一班學生在學校留宿數天,過着優材生的學習方式,然後再回家對比,以了解到自己與優才生在學習環境上的不同。還記得主角一句明言:「優材生的家長都是時間管理大師!」令我記憶尤深。在一整年的學習過程中,有些因素學生可以克服,但亦有一些因素卻只能接受,無論是內地或是香港的學生都同樣需要面對。 當然片中亦有不少大路內容,例如教師如何付出心力,如何扭轉學生與家長的觀念等。但這套劇的拍攝手法相當有水準,同時也添加不少誇張的教學手法,例如在課堂「唱K」學英文等,都增添了不少娛樂趣味,引人追看。看完《鳴龍少年》,不期然令我想起另一套在去年中播放、以科幻手法講述教育問題的日劇《最好的老師》,當中女主角以更具衝擊力的手法去面對校內欺凌的各種問題,究竟在現今社會上這樣的老師又有幾多個呢?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住馬鞍山可選張煊昌、聖母無玷聖心 問◢ 本人家住馬鞍山。孩子獲基督教挪威差會主辦信義中英文幼稚園全日班、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幼稚園全日班及聖母無玷聖心幼稚園下午班取錄,來年入讀。張煊昌周五有Fun Friday,聖心則有升小優勢。如果希望有良好英文語境以銜接小學,應選哪一間? 答◢ 參考教育局評核報告,本人給信義中英文幼稚園的評級為A+,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幼稚園及聖母無玷聖心幼稚園都是A。你特別提出張煊昌周五有Fun Friday,的確,該校重視愉快學習,更透過AI,讓幼兒感受學習的樂趣。聖母無玷聖心採用故事教學,英普專科專教,有不少畢業生升上其小學,但不是直升。你住在馬鞍山,論就近入學的話張煊昌及聖母無玷聖心都不錯,如果孩子活潑好動,可選前者,文靜乖巧可選後者。 ■協幼、學之園學術不相伯仲 問◢ 小女有幸獲協恩中學附屬幼稚園上午班及學之園幼稚園(迎海)下午班取錄,本人喜歡協恩着重品德禮貌,但學之園着重語文能力。請問兩者在學術上比較如何?想入直資或私立小學,讀哪間會比較好?協幼上協小是否很難?我們不是34校網,是否要搬遷? 答◢ 協恩除了重視六育均衡發展,亦重視幼兒語文學習,所以學術上兩校不相伯仲。入直/私小學的機會要視乎學生的資質和面試能力,根據網上公布的資枓,學之園升直/私小學比較好些。協幼有不少畢業生升上協小,難易亦視乎學生在幼稚園的表現和面試表現,如果不是34校網,在統一派位甲部亦可以申請,不過學位不多(只有統一派位的10%),如果要多些獲派機會,可能要考慮搬遷,因乙部學位要住那個校網才派該校網的學校給你。 ■女拔小、蔡繼有、港同一條龍 利升中 問◢ 本人希望為女兒選一間有良好英文語境的小學,現目標為直資及私立,心水包括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拔萃女小學、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及港大同學會小學。其實以居住地點及學費來考慮,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會是首選,但又因為它沒有直屬中學,怕到時又要辛苦找學校。想問保良局陳守仁小學畢業生是否容易考到band 1中學?小女較文靜,但喜歡閱讀,學術能力也不錯。如果撇除學費和地點,你會建議哪一間? 答◢ 拔萃女小學、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及港大同學會小學都是一條龍學校,畢業生全都有機會直升其中學,而3間中學都被家長認為是band 1的,所以最值得你考慮。至於陳守仁,根據學校網頁顯示,去年有不少畢生獲band 1中學取錄,例如拔萃女書院(1人)、港大同學會書院(10人)、聖保羅男女中學(8人),所以亦都可以考慮,因近你居住地點,學費也較便宜。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happypama@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聽聽孩子「言外之意」

媽媽對兒子的「選擇性發言」感到非常懊惱,因為兒子只會說他有興趣的事情,例如遊戲機、足球比賽、同學的笑料,都會滔滔不絕地與媽媽分享。但當媽媽問兒子的想法,例如「這件事你有什麼想法?」「你在學校學到什麼?」「你覺得這次考試怎樣可以進步?」兒子卻只會說「不知道」、「不記得」或者直接走開。 媽媽覺得兒子太懶惰,不願意動腦筋去思考問題,於是媽媽藉着逛街、坐車、看新聞等,要兒子表達對身邊事物的看法。例如「你說說對這則報道的想法?」「你對這句海報上的標語有什麼意見?」希望兒子能夠建立主動思考的習慣。 怕想法被糾正 下意識拒回應 但是,這個方式,兒子顯得不太受落。面對媽媽的提問,他仍然立即回答「不知道」。媽媽因此而生氣,常常教訓兒子,很擔心他這種消極的態度會影響學習表現。 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當他感到對話中帶有目的,內心也會產生張力,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他害怕自己的想法會被糾正,所以下意識拒絕回應來保護自己。這種交流讓孩子感到不自在,他們心裏總希望與父母自然地交流,而不是一種帶有標準答案或有所要求的對話。 然後,我問:「兒子最近與你分享了什麼事情?」 媽媽說:「一次他與表哥食飯後,不停跟我說表哥怎樣厲害,他在大學讀什麼科,將來打算做什麼工作……他說別人的事情就很流暢。又像昨晚,他說今年要自己寫敬師卡,吩咐我不用替他寫……」 許多時候,雖然孩子在說別人的事或者聽起來平平無奇的事,其實可能是反映自己的感受。 把握機會 肯定孩子良好動機 我跟媽媽分享,她可以試着這樣回應:「我聽到你好欣賞表哥,你都想自己將來好像他,是嗎?」兒子對他表哥的仰慕,亦表示他對自己的期盼,希望自己都像表哥這樣有能力、有遠見。 「你很有心,想自己親自寫卡,我很欣賞你!」兒子今次以行動去向教師表達感謝,媽媽要把握機會肯定他。 聽孩子分享,我們可以留意他們的「言外之意」,就是深層的意思,藉此發現孩子內心良好的動機,讓孩子從別人的欣賞中發現自己更多。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關注兒童吞嚥困難

當我們談到吞嚥困難時,大多數人可能會聯想到老年人,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小朋友也可能面對這個問題。兒童吞嚥困難對小朋友的生活和健康有重大的影響。今次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問題。 吞嚥困難(dysphagia)指的是一種影響正常吞嚥過程的疾病或症狀,即食物在咀嚼、吞嚥,到進入食道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這種困難可能由結構異常、神經肌肉控制問題或其他醫學狀况引起。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食物沒有經過咀嚼,或者沒有順利進入胃部而誤進肺部,就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等嚴重併發症。因此,兒童吞嚥困難不僅會對他們的肺部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還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足。 食物誤流進肺部 引致肺炎 在醫院工作的時候,曾遇到許多兒童吞嚥困難的個案,這常常令整個家庭心力交瘁。我記得有一名小朋友(化名:家浩),他只有2歲,患有先天性腦神經疾病。在半年內,他不斷患上肺炎,而肺部似乎並非受細菌感染。醫生轉介他予我們作吞嚥評估。臨牀評估發現,家浩在飲用流質時有時會嗆到,因此我們做了X光吞鋇造影檢查(VFSS),即讓小朋友在X光下吞食小量含顯影劑的食物,觀察食物是否完全進入胃部。結果,在檢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原來家浩在飲用流質和進食固體時(即每次喝水和吃飯時),都有部分水或食物誤流進肺部。肺部主要用於呼吸而非消化,因此長此下去,肺部當然會發炎。雖然醫生用藥物治好每次的肺炎,但由於未處理導致肺炎的根本問題,吸入性肺炎仍然不斷發生。 因為這情况,醫生建議家浩短暫使用鼻胃喉餵食。這當然令家浩爸媽感到很「心痛」和「頭痛」。心痛的是眼見家浩每餐都要以鼻胃喉餵食,未能享受食物,而每次更換鼻胃喉又會為他帶來不適;而頭痛的是,家浩未明白自己的情况,整天嚷着要吃東西。此外由於一直插着鼻胃喉是很不舒服的,他會自行拔去鼻胃喉,每次拔去又要大費周章,找護士到家插回喉。所以,他們即使知道讓家浩嘗試「偷吃」一點食物會有風險,但也有好幾次給他用口進食。可惜,這幾次嘗試均引發吸入性肺炎,家浩又要進醫院住幾天。所以以後也不敢再冒這樣的風險了。 訓練肌肉調整姿勢 逐漸康復 與成人一樣,兒童吞嚥困難是可以治療的,我們為家浩作個人化的訓練,針對導致吞嚥困難的肌肉作治療,包括肌肉訓練、姿勢調整和吞嚥治療等,加上家浩爸媽每天也勤力地為家浩訓練。通過一段時間後,家浩逐漸恢復進食固體食物的能力。 儘管兒童吞嚥困難不如老年人那樣常見,但我們絕對不能忽視這個問題。兒童吞嚥困難可能對他們的發育、營養攝取和肺部健康帶來長期的影響。我們需要加強對兒童吞嚥困難的認識,提供適當的醫療和治療支持,以確保他們能夠正常地進食和成長。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畫龍點睛

今天是農曆大年初四,先恭祝各位同學「學業進步」,也祝各位家長「升學一條龍」,孩子順利從小學升上心儀中學。 每逢新一年,很多朋友都會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再經歷「龍年」,令我最深刻的回憶,正好是2012年,即12年前的龍年,我們策動了一個大型慈善繪畫活動——「百家千色.畫出彩龍」。 當時集合了Art Playground的大小學生,合力繪製了一幅15×24呎的巨龍畫,並為慈善機構「奥比斯」籌得了善款,當日的種種熱鬧情景,畫面仍然記憶猶新,印象深刻未減,昔日的同學仔,今天已經長大,各自為理想努力開拓未來。其實讓孩子多參加一些與繪畫相關的活動,得着一定不下於「比賽」,家長的支出也會比較「經濟」和「有意義」得多。 12年前的龍年,集合了Art Playground學員一起成就了這個「慈善繪畫工程」,學生能夠將所學回饋社會,既可豐富藝術歷程,又能夠做善事,實在一舉兩得。(作者提供) 經過大家的努力,15×24呎的巨龍畫順利完成,我們還請來這次活動的受惠機構「奥比斯」代表一同參與巨龍「點睛」儀式,可說跟奥比斯協助受惠人士「復明」具有雙重意義。(作者提供) 「肯畫就好,熟能生巧」 適逢農曆新年的長假期,很多家長也會帶孩子外遊,既可讓自己休息一下,也能享受天倫之樂。有家長問我,在外遊期間如何讓孩子保持繪畫的練習和興趣,我會建議孩子將外遊所見感興趣的事物,用畫筆記錄下來,此舉更可令他們暫時放下手機。而在旅途上繪畫,因為停留時間不多,繪畫用具及素材應以簡單為主,一本小畫簿和幾支鉛筆已經很足夠,如能配備一些畫黑線的marker和小盒裝水彩套裝就更加理想。遇到較為複雜的情景或物件,可先拍攝下來,待晚上返回酒店後才「補筆」。養成繪畫習慣就是最好的練習,還是那一句:「肯畫就好,熟能生巧」,共勉之! 文、繪圖︰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七)

按中國傳統觀點,12生肖中「龍」充滿自信、果斷和充滿活力。12生肖,就至少有12種個性與強項;而在正向心理學上,人類就有24項性格強項(character strength),即人類的核心優勢,反映我們的正面品格和美德,如創造力、好奇心、勇敢、仁慈等。 家長協助孩子,按其性格強項健康發展,對他們的精神健康相當重要,因為性格強項不僅能夠提升幸福感和自信心,還能夠幫助孩子在遭遇逆境時,展現出抗逆力。運用性格強項,特別是孩子的突顯強項(signature strength)——即表現得充滿激情、優於同儕的強項,並常常有運用或表現的機會,可以促進個人的正面情緒、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從而增強抗逆力,使孩子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迅速恢復並適應新環境。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利用孩子的性格強項,培養他們的抗逆力: Passion(熱情幹勁): 激發孩子進一步探索的熱情和堅持,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可能,甚至進一步挑戰自己的極限。家長可對孩子說:「你很有好奇心,你不妨嘗試學習新的技能,建立新的興趣。」「你真有毅力,我相信你的熱情能夠幫助你克服今次的困難,完成任務!」 Autonomy(自主規範): 給予孩子適當的自主空間和責任,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調節,如對他們說:「你很有領導才能,我讓你負責這個小組的活動規劃。」「你很會規範自己,我相信你可以按時完成你的作業。」 Challenge(勇敢挑戰): 陪伴孩子接受挑戰、處理困難和面對失敗,幫助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令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如對他們說:「即使遇到了挫折,你也勇敢面對,媽媽陪你學好。」「你可以開明地想,比較和嘗試不同的辦法,看看哪一個更有效。」 Encouragement(鼓勵讚美): 給予孩子正面的反饋和肯定,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和優勢,如對他們說:「你的創造力真令人驚歎,你做的飛機模型非常精緻!」「你的勇敢值得讚揚,能夠誠實地承認錯誤,向別人道歉。」 每個孩子的突顯強項都不同,如果電影《年少日記》中的有傑的「聲演」(扮毛公仔說話)的創造力得到尊重,有發展和發揮的機會,而沒有被迫跟弟弟一樣去彈好琴,讀好書,做「學霸」,孩子本身,甚至他們一家的結局就會大大不同。家長宜根據孩子的個性和生活具體情况,靈活運用以上辦法,讓孩子的突顯強項得到發揮,成為更堅強的人。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