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叩門不看分數 重面試 問◢ 請問荃灣浸信會幼稚園、迦南幼稚園(荃灣)和聖公會荊冕堂士德幼稚園,是否都是趙sir評核的A+幼稚園?另外,如想叩門聖公會仁立小學,是否要有25分才可以呢? 答◢ 在本人撰寫之《2024-2025 尋找優質幼稚園——幼兒升學完全手冊》,該3間幼稚園的排名如下:最高(A++)為荃灣浸信會幼稚園,迦南幼稚園(荃灣)和聖公會荊冕堂士德幼稚園則是A。一般小學要求申請叩門的家長有誠意,所以最好用「1-1-1」策略來申請(即自行、大抽獎甲乙部都以該校作為首志願)。至於25分是自行分配學位階段要求的分數,叩門是不需要理會分數這回事,反而着重面試的表現。 40校網叩門推介4校 問◢ 小兒性格屬焦慮型,已帶他做評估,不屬於SEN。我正為他升小一作準備,想報考一些直資私立小學作叩門熱身,若統一派位不理想也可叩門。想問九龍區哪間直資或私立學校較有愛心、有耐性,會接受這類小朋友?我們家住美孚,想問若要叩門,40校網又有有哪些好選擇? 答◢ 根據世襲超收額排位,40校網排第1至4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長沙灣天主教小學、荔枝角天主教小學及聖公會基福小學。比較適合你兒子的私立小學有九龍禮賢學校、啟基學校,直資有福建中學附屬學校及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該些小學較有愛心。 訓練講英語信心 應對面試 問◢ 我兒子念K1,是普通屋邨幼稚園,英文水平一般,心水小學為香港培道小學和聖三一堂小學,哪一間對他來說較易考入?聽說一般直私小學面試也要求有良好英語能力,我現在應做些什麼準備? 答◢ 一般直資和私立小學都比較重視英文,但一般「免費」幼稚園,NET(外籍英文教師)只有一個,令小朋友缺乏英語溝通機會,補救方法是,如果父母講英文能力高,便在家多些用英文傾談,如果父母不懂英文的,便替子女找個「speaker」,每周一至兩次和他講英文。這種「speaker」上門貴,上網用online對話價錢比較相宜,你可以找可靠的網上「speaker」,訓練兒子講英文的信心,以應對小學可能需要用英文考核的面試,若英文能力好些,兩間小學都有機會考入。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happypama@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反轉身看世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老生常談,我也一直以為,只是老生常談而已。但近日兩趟不同的旅程,讓我對親子關係有多點的不同體會。當中所領略到的,也許不比書本中所學的少。 第一個片段,發生在花蓮露營區,我們一家到那裏租住水上屋過長周末。大女兒第一個晚上關門時,夾到妹妹的手,不但沒有道歉,還跟妹妹吵起來。我在一旁看不過眼,出口調停。怎料絲毫沒用,更令倔強的大女兒如刺蝟遇天敵般,把身上的刺全開,最後大家不歡而散。那晚,我沒睡好,還在想,明天該如何跟她好好談談。 姊妹一覺醒來忘盡「隔夜仇」 第二天清早,兩姊妹一覺醒來就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要一同打開窗簾看風景。我從背後看到攬頭攬頸的兩人,覺得不可思議。明明昨天還吵得很兇,又沒有人願意道歉,怎麼一早起來又成了糖黐豆呢?忽然,她倆發現在房間內可以看到水上屋的倒影,就把自己的身體也倒轉過來,說要看清在水中的水上屋(倒影)云云。 把自己身體翻轉看倒影,看似不合邏輯,但這份童真着實可愛。率真的舉動就像在問我:「為什麼不可以?」的確,凡事也可以從另一角度看。我們以為倒影該要站着正看,才是正確。但反身再看,不就是另一幅圖畫嗎?前一晚的事,明明我才不是當事人,憑什麼認為自己看的角度才是正確呢? 第二個片段,是我們上周到不丹旅行時發生的。當地其中一個必到景點,是要用雙腳走兩三小時上山,才能參觀的虎穴寺。一路上的梯級不少,我們走得上氣不接下氣,當時笑問導遊:「這地方將來會否興建些便利更多遊客的設施,例如登山纜車?」他笑着又充滿睿智地回答:「如果是這樣做的話,這地方就再沒有了原有的特色。」 珍惜每個孩子每片土地獨特之處 對呀,要是這地方,變得跟世上所有地方都一樣,試問,還有什麼人會來不丹朝聖?我們以為創造更多便利我們的發明,把不便與辛勞帶走,便是莫大的進步,卻忘了每個人、每地方的獨特之處,才是最可貴、最要珍視的。一個人、一片土地倘若任由本來的特色消逝,就真的令人惋惜了。 謝謝這個最快樂的國度提醒我們,珍惜每個孩子、每片土地的獨特之處,千萬別丟失了本來自己,因為每個你,都很特別。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多元導航:疫情過去,青少年「一切如常」?

筆者是一名中學駐校社工,這幾年見證着莘莘學子經歷社會運動及疫情,本學年所有活動及授課終於可謂全面復常。正當我們以為,疫情對學生的影響會漸漸減退,他們能像以往一樣正常學習及成長,身在前線的我,卻感受到從9月初開始,校園內就彌漫着一股無形的壓力。開學大概3星期後,校園中發現到不少疲累的面容,不論成績如何的學生都一致說覺得很忙很累,也有更多學生抗拒上學。以往這種現象一般只在學業繁忙或舉辦活動的高峰期才會出現,為何今年學生的壓力居高不下呢? 學童疫下缺社交 被催「復常」感壓力 「復常」是一個危險的口號,暗示不能跟上常態就等於「不正常」。停課及網課不止耽誤學習進度,也令學生鍛煉自我管理,如自制力、專注力、解難能力、組織力等的機會減少。這些能力除了透過讀書的過程訓練,很多時也能在日常與人互動或課外經驗中獲取。這幾年間學生如果沒有磨練好這些能力,於「復常」後應付遞增的學習要求,當然倍感困難。 學生這幾年缺少與人面對面互動的機會,我留意到學生之間多了來自人際關係的困擾,例如不懂處理衝突,說話不顧人感受,令人受傷。朋輩關係處理得不好,甚至乎令他們逃避上學,嚴重的話更可能引發精神健康問題。 有學生曾跟我分享,她覺得這一代學生不容易適應疫情後的生活,過去幾年經常留在家裏,突然疫情過去,他們就要面對面與很多不同特質的人互動,然而他們過去幾年並未有足夠訓練,讓他們有足夠的應對能力。她形容每一天都有一種充滿不確定的感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夠應付到發生的事。不論在學業、社交、親子關係、個人發展等方面,他們都未必具備該年紀本來應有的能力。疫情前才是初中的學生,突然間就成為了高年級生,被社會、父母、師長期許他們在各方面表現較成熟,甚至可以擔任校內領袖的角色,於是只好硬着頭皮前進。我們的青年人其實都很清楚這個社會及身邊成年人對他們的期盼要求,他們比誰都希望自己能追上,甚至超過這種期望。與其說學生面對的壓力很大,我會形容這是一份催逼感,從「復常」起就催逼他們必須盡快達到某些無形標準。他們失去幾年的黃金時間,現實卻殘酷地要求他們一步到位。 宜予空間讓這一代重整旗鼓 關注學童高危個案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幫助這一代,大家不妨先深入了解什麼導致這一代感到大壓力、不快樂甚至絕望。青春期本來就面對很多挑戰,加上這幾年整個社會的動盪及轉變,青年人各自面對不同的成長困難。家長和教師宜鼓勵及傾聽他們分享困擾和情緒,容許並接納他們出錯,陪伴他們跨過成長的「停滯點」,指導學生面對壓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課業以外,也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新事物,探索及認識自己,同時給予他們肯定,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重新出發。 文:許秀珍(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力求進步

撰稿前收到舊生信息,內容大概有感近日學界氣氛沉重,教師工作壓力也大,要為我們打打氣。「即使許多問題不能一下子解決,我也願意聆聽陪伴,深信老師已經好努力做得好好。」看到這一小段,肩上的擔子彷彿輕了一半。 誰都希望有人看見自己的努力,可惜別人總是只看見問題;學生總想有人肯定自己的付出,可是大家只會去肯定那些分數、獎項。於是,在大氣候下,成年人和孩子無論多努力,都被追逼着要繼續力求進步,一天要好過一天,每一次表現都要好過上一次。進步是應該,退步卻是很大件事,非得好好檢討反省不行。 努力靠外在肯定 易沮喪失望 小學生要力求進步,因為小五六的呈分試決定了將來就讀哪間中學。好不容易入到夢寐以求的中學,也不能放緩步伐,要躋入高分高名次行列才稍為安心。還有課外活動呢,總得要有一兩個校隊領袖職位才像樣。無止境的進步好像合情合理,但必要嗎?成年人也不能倖免,剛出來工作要穩定經濟收入,然後望升職加薪、成家、買樓,生活安定了,便要考慮再換大一些的樓。畢竟人望高處,也是香港人常態,但必要嗎? 我並非在抗衡這種力求進步的價值觀,事實這態度也是普遍香港人勤勞的推動力。但這價值觀若靠賴外在因素的肯定,例如力求進步是為了爭取某名次,為了得到獎賞或避免指摘,甚至為了取悅父母,一旦失去這些肯定而忽視自己的努力,就容易沮喪失望,衍生許多問題。父母情緒或懲罰的脅迫永遠是最不可靠的支點,若學生的努力不被看見,不受肯定,學生的自我沒有發展得好,根本談不上力求進步。 接納子女付出 信可自力改進 蘇菲在幼稚園時喜歡數數、計數,一直以為自己數學好,直至上了小學,受連番測驗分數打擊後,才醒覺自己數學表現不如人,也就對本來頗喜歡的數學科失去了興趣。我不能抗衡分數比併這場遊戲,但可以成為一個不在意女兒數學低分的母親,完全接納肯定女兒付出的努力,並且相信自我發展完善的她,定會對自己有要求,由她來在意自己的成績,才出現後來她要求補習數學的事。 「你已經做得好好。」這句話輕易說出嗎?我相信對無利益關係的人是很輕易,畢竟問題的爛攤子與我無關。但我們偏偏吝嗇對家人說出,生怕他們不求長進,我們也怕對孩子說出,擔心他們自滿而停滯不前。而偏偏,這句話最有力是由我們最親的人說出。 有家人的愛,能自愛的孩子,才能真正懂得力求進步。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爸爸,齊來守護孩子的精神健康

今年開學以來,已有超過30宗不幸而且不能逆轉的悲劇,很多人可能會質疑現代孩子的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 AQ)是否比以往低?亦有家長會問若太保護孩子,是否就不能培養出堅毅的孩子? 筆者的兒子雖然剛完成校內的第一次考試,但見他做完功課後又繼續溫習,筆者大感不解,追問之下,才得知原來老師表示很快又會再有各類型的默書及測驗,所以請學生們加緊溫習,以免追不上進度。在教師的角度,她只是說出一個事實,但已足以對兒子造成一定的精神壓力。究竟爸爸如何保護孩子的精神健康?筆者有3個錦囊: 1. 爸爸先處理自己精神的健康 美國心理學家Rebecca Newland和團隊的研究發現,當爸爸在家庭中有苛刻的表達,例如:大發脾氣、很容易被激怒,將削弱往後的父子關係。當爸爸表達令孩子難堪,太太會因着保護孩子的緣故而減少爸爸接觸孩子的機會。媽媽雖然會因此減少自己的苛刻表達,從而補償父職的缺欠,但是卻會使自己的精神健康陷入抑鬱危機,形成惡性循環。面對生活的各種壓力,鼓勵爸爸回家前花少許時間整理一下自我的精神狀態,避免把壓力帶回家,同時確保自己在家庭中經常向太太、孩子說正面的說話。 2. 成為可親的爸爸 各位爸爸,過往曾否試過埋頭苦幹一件事時,向孩子表示:「我唔得閒,你搵媽媽啦!」美國研究學者Stanley N. Bernard和團隊所做的研究指出,若爸爸經常拒絕,會使孩子容易感到沮喪和否定,當要找爸爸時會表現得猶豫,往後有事時或根本想不起爸爸。相反,若孩子感到爸爸可親,容易找到爸爸,便會樂於與爸爸溝通和相處。爸爸需要經常自我提醒,說少一點「唔得閒」,即使事實上未能即時陪伴,都可學習向孩子說清楚某個時間後便會和他一起參與他喜歡的活動。讓孩子親近自己,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真正需要時爸爸時,能夠隨時找到你。 3. 與太太努力締造孩子安心成長的家庭 西班牙一項心理學研究結果又顯示,良好的親職協作與孩子的精神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學者呼籲,每個關注孩童精神健康的人,都不能避免要去評估他父母的親職協作情况。原來愈良好的親職協作,對孩子的精神健康愈有利。所以,請爸爸時刻與媽媽一起檢視親職協作的狀態,當孩子看見父母二者的角色,在家庭系統中有美好的互動合作,孩子便可安心在家庭中健康成長。 充當孩子最強後盾 悲劇一宗都嫌多。孩子的心靈是否健康、強健,爸爸絕對有很大的影響力,當孩子認為爸爸是最強的後盾,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會願意返回家庭這個「避風港」。爸爸們,當孩子有需要時,你希望他是會主動與你分享?還是希望他將心聲埋藏於心底裏?讓我們一起努力守護孩子的精神健康。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二)

香港電影《年少日記》中的鄭有傑小朋友(黃梓樂飾),在成長中飽受多方面的壓力,不論在學業、家庭、同儕社交,以至課外活動方面均不如父親心意,更出現失眠的身體狀况,但當他主動提出求助時卻被媽媽決絕否定。美國哈佛大學發展中兒童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的建議,要守護兒童的心理健康,促進成長中的學童有更正面的發展成果,為孩子「減外壓」實在非常重要。 尊重孩子學習節奏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節奏」,有自己的「起步點」,用心指導,努力投入,自當有合理的進步。要為孩子「減外壓」,家長首先要讓足夠的時間適應新知識,不要過於着急,避免急功近利的壓力。指導者(家長、老師或教練)宜提供彈性,讓孩子有空間思考和按照自己的學習風格和節奏學習。 合理安排學業 減少競爭壓力 在學業方面,家長和教師可以透過合理安排學業任務,確保孩子的學習壓力和功課量安排合理。避免給予過度的課業壓力、長時間的功課、額外的課後練習等,相反宜根據明確的學習目標,並按孩子的進度調整難度。當孩子遇上困難時,鼓勵他們向家長和教師尋求幫助,提供額外的教學資源或輔導。而更進一步的是透過合作學習,讓孩子在過程中與同儕互相支持,從而學習如何與他人有效共事,學會合作、分享和協調。這些均有助於減緩同儕競爭所帶來的強烈負面感覺,同時建立學童之間的良好關係,減輕社交壓力。 足夠休息「充電」 多元活動助減壓 我們不能夠否定,孩子學習與成人工作一樣,少不免令人疲憊。家長要確保孩子有足夠的休息時間,避免將所有時間都用於學業和課外活動,同時留意孩子的身體徵狀如失眠、食慾不振等,以維持身心健康。鼓勵孩子參與放鬆和愉悅的活動,包括藝術、音樂、體育等遊戲,讓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投入和享受,目的在減輕學科學習或其他外壓所帶來的整體焦慮感。 不盲目比較 抱持合理期望 《年少日記》中有傑的父親,期望他有弟弟相同的表現,強迫他苦練彈奏艱深的樂曲,後來更強硬更換孩子喜歡的鋼琴老師,最後即使有傑成功(勉強地)完整地彈奏,仍不為父親欣賞。「人比人,比死人」,學習應為求進步,而非僅着重個體競爭。家長可不要成為孩子的無謂壓力源頭,相反應該合理設定個人期望,根據孩子的能力和成就給予正面的回饋,而非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或別人的進度去「複製」,以避免過度的期望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否則,孩子即使能夠「贏在起跑線」,最後也只會「輸在終點前」,更不希望發展成《年少日記》中,在人生跑道中半途消失的有傑……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嘆氣」的藝術

為人父母,當然希望子女健康成長,主動學習,待人有禮……可是,事實又豈會一一如願呢?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的時候,我們又應如何自處呢?「接納」孩子,永遠是家長最難的一道課題,就剛剛的處境,家長又是否做好期望管理,懂得「嘆氣」的藝術呢? 「嘆氣」並非消極 小明在家裏發脾氣,原因不明。這已經是小明在家裏的日常,天天發生。家長束手無策,有時會跟小明「同歸於盡」,吵個一團糟。冷靜過後,媽媽經常問自己為什麼要跟小明鬥氣呢?其實自己管理情緒的能力比小明高,卻永遠都敗給衝動的剎那。那一刻,媽媽嘆氣了。 我們可以標籤這個「嘆氣」是屬於消極嗎? 當吵鬧天天發生,我們或許都束手無策。懂得「嘆氣」卻非消極對抗,反而是情感抒發的出路。嘆一口氣,跟自己說,「不要緊,再來過吧」。這是放過自己的手段,父母也不落於自責的壞循環。要知道,天天上演的戲碼,暫時還會繼續下去,好EQ是父母生存之道,愈早學識「嘆氣」才會知道下一秒如何面對孩子。 「嘆氣」是給孩子機會 孩子愈教愈反叛,父母招架能力每况愈下,卻愈忘掉了接納的重要。 接納,是體會到孩子有未達標的時候。若我們每一次見到孩子行為出現問題,就把握機會教導(或教訓)孩子,最終孩子從我們身上,絲毫也感受不到接納的存在,當然會愈教愈反叛。 但當孩子做不到要求,又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呢?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做的,就是把當前的處境接納下來,了解孩子仍需努力學習才能達到要求,我們不妨在這個時候「嘆口氣」,輕輕告訴自己,「教孩子需要時間,他們需要空間進步,我們就耐心等候一下吧」。 在這裏,我們嘆的那口氣,就是給孩子機會吧。 「嘆氣」同時在給孩子身教 剛剛提及,從嘆氣中,使孩子感受到被接納。除此之外,我們那些「嘆氣」其實亦是給孩子榜樣,如何面對自己控制不了的情况。 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每天每刻都可以上演。就以父母教養孩子的不如預期情况,當然是屬於父母的挫折吧。既然我們的「嘆氣」不是消極,反而是接納當刻,之後再接再厲的一道小魔法,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把那道小魔法,以身教形式傳授給孩子呢? 有一天,當孩子面對逆境,便能記起父母面對不如意時候如何運用「嘆氣」令自己再接再厲。那麼,孩子便有能力把眼前的逆境消化,再次爬起來嘗試面對挑戰。 或許我們當父母都太累了,忘了放過自己。當我們在教養路上,碰上令人沮喪的時候,我們不妨輕輕的「嘆口氣」,告訴自己「算吧,慢慢教」或「再來過,他們需要時間」,調整步伐,令自己接納當前狀况,也給孩子知道,接納逆境是可以「嘆口氣」再來過。世上亦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好好跨過就好。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超人DadDad:提升孩子的自尊感

作為家長,能夠提升孩子的自尊感非常之重要,自尊感是每個人對自己的主觀感覺,我們每天都不自覺地,不斷衡量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得出的結論使我們對自己產生一種感覺,這便稱為「自尊感」。 較高自尊感 容易悅納自己 若我們的孩子有較高的自尊感,亦會比較容易悅納自己,懂得欣賞自己的優點,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為人亦會較誠實、堅強,更有愛自己及別人的能力。反之,低自尊感的孩子,不時會陷入不喜歡自己的狀態,甚至會覺得自己被傷害,並且在行為舉止之中盲目的懲罰自己與別人,認為別人應該對我的行為負責,把焦點都落在指摘別人的身上。 所以,作為家長,若我們能夠培養孩子擁有較高的自尊感時,他們長大後,慢慢便會主動擴展自己的社交圈子,懂得與不同的人聯繫,縮短與其他人之間的距離,減少和別人衝突,懂得透過溝通、澄清去改善關係;而一個自尊感低的人,便有機會將責任歸咎他人,容易被情緒控制,形成仇恨,亦會比較容易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甚至操縱別人。在處理不同的關係上,亦會比較容易感到困難,常常要用愛別人來取代愛自己,形成自卑、自貶及自憐。 以下列舉了其中一些培養孩子自尊感的方法及秘訣,可供大家參考: 1. 引導孩子欣賞自己的優點 家長可以讓孩子列出自己的長處和成就(例如:愛惜家人,精於體藝、繪畫或音樂等),然後將這張清單放在孩子容易看見的地方,讓孩子提醒自己值得欣賞的地方和獨特之處。 2. 發揮孩子的潛能 家長可以教導孩子開放自己,去接受一些新挑戰,參加不同的課外活動或興趣班,亦可以嘗試與孩子一同參與義工服務,從而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及才華。 3. 讓孩子接納自己的不足 家長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並不需要十全十美或樣樣皆能,最重要是明白每個人都有長處及短處,凡事只要盡力而為就已經足夠。 4. 避免與別人的孩子及兄弟姊妹比較 作為家長,盡量避免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或者其兄弟姊妹比較。比較是一個無止境的深淵,只會損害孩子的自尊,要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只要孩子有進步便可以了。 5. 主動幫助別人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嘗試從一些微小的事情開始,鼓勵孩子多些主動幫助身邊的人。能夠為他人提供幫助,對別人表達善意,有助提升孩子的自尊感。 6.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與家人、師長和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當遇到困難時,身邊一些懂得欣賞自己的人,可以為自己提供一些支持和鼓勵。 最後,孩子的自尊感及自信是非常重要,當他們擁有自尊感及自信,成長亦會更快樂,孩子會懂得憑自己的努力,去實踐自己的理想,愛惜身邊的家人及朋友。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是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曾擔任「香港啟迪會」總經理,是一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擁有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有空間的溝通

最近組了一班短期學習小組,進入主題前,我問學生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來做什麼嗎?」 大部分的學生都說:「學溫書方法」、「學如何溫中學的科目」、「學如何寫筆記」…… 但有個女孩卻答:「不知道。」 我又問:「你們覺得自己哪些方面想進步?」 有些學生說:「英文,中學的英文深了很多,唉」、「歷史科,因為很多東西要背誦」、「我一打開本書就想睡覺」……大家都咯咯地笑起來。 否定式回答 與人保持距離 輪到女孩回答,她馬上說:「沒有。」 接下來在小組裏,我觀察到無論我們在聊什麼,學習也好,興趣也好,家人也好,這個女孩子都會不假思索地回應「No」、「不會」、「沒有」。但是,她會聆聽別人的意見,行為上也會認真去做。 也許,「否定」能使她與人保持距離,是她一個自我保護機制。 後來,我認識了這女孩的爸爸。他是做生意的,常處於一個分秒必爭的環境,什麼事都是效率為先,遇到問題要盡快找出原因,然後盡快處理,所以他對女兒的學業要求也是一樣。 爸爸只顧分享自己看法 爸爸說話語速飛快,很多時候還沒有聽完別人的說話,就分享自己的看法,也會緊接追問其他問題。你會感覺自己沒有辦法完整表達或分享看法,就被帶走了話題或焦點。 課後,跟爸爸聊了一下,他說有時不懂怎樣跟女兒溝通,女兒愈大,辯駁能力愈高,爸爸的話還沒有說完,女兒就會立刻反駁。爸爸感到被冒犯,有時工作太累,一下子控制不了自己,就很容易與女兒吵起來。 許多的誤解累積下,女兒漸漸由反駁變成不回答,不容許爸爸再進入她的世界。這女孩表面上是拒絕父親,但內在的她,也可能只是被爸爸過去對她的拒絕而受傷了。 爸爸開始意識到,原來自己沒有給予空間,給大家有對話的機會,他總是希望分享自己的看法,卻沒有真正留心女兒的想法。他臨走時問,現在女兒都不太願意跟他說話,應該怎樣引導她說出心裏話?我跟爸爸說,先繼續保留一些生活上簡單溝通,捕捉時機,有時候當女兒遇到一些事,會向爸爸求助,那個時候就可以先從聆聽開始,讓女兒重新經歷一種新的溝通模式,下一步再慢慢引導女兒說出心裏話。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教師是最壞的學生嗎?

西方有一諺語:Doctors make the worst patients(醫生乃最差的病人);同樣地教師是否最差的學生呢? 一些從事人力培訓的朋友對培訓教師也會卻步,他們認為教師不好學、不虛心、不尊重講者,差不多所有壞學生有的表現都可以在教師身上找到。不知一眾教師又覺得自己是否一個「好學生」呢? 其實教師們是很渴望成長的,只是現在最流行的講座形式和以技能為本的培訓與教師的需要嚴重脫節,才會造成教師不好學的假象。 教育是一種極需要在職培訓的行業,就如律師、醫生,必須要跟師父才能有進步。而教師最需要學習的就是「人」;筆者想引用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learn from people (跟人學)、learn about people(認識人)和learn with people(共學)來分享教師成長的三個方向。 17間LBD伙伴學校的科任教師,在一次聯校教師工作坊作跨校共同備課,體驗協作學習的精神。(教育大同提供) 虛心學習 了解學生需要 ■Learn from people(跟人學)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好的榜樣有值得學習之處,壞榜樣也可引以為鑑;無論是什麼資歷或背景的教師,總有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教師必須放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同道學習,否則只會故步自封,不進則退。 我鼓勵教師多開放教室,不要視自己的課堂為生人勿近之地,在校內可以推動同儕觀課的文化,在校外參觀友校教師課堂,從不同教師和不同學生背景中,找到新的亮光。 只要教師放下批評的陋習,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師父。 ■ Learn about people(認識人) 教師是關於培育人的專業,因此大多數的培訓都是有關教學方法、如何提升教學效能、掌握最尖端的教學趨勢,但這些技巧不能抽離了培育的對象——學生;教師要改善教學,是取決於認識學生的深入程度。 我們如何描述學生?一代不如一代?欠缺上進心?又或許年輕本身就是錯? 當教師發覺應對上一代學生很有效的方法變得愈來愈無用時,當X世代、千禧代都不足以形容我們的學生時,就是提示我們需要更深入地認識學生的時候了。近來興起了emerging adult的觀念,形容在互聯網世代成長、18至29歲的年輕人,他們從小就獲取海量的資訊,但成長蛻變期也特別長;教師能否設身處地明白他們的學習需要,以最適合他們的模式引導他們學習呢? 只要教師真正認識學生的需要,教學方法才會更貼地。 ■Learn with people(共學) Parker Palmer提出we teach who we are,與華人文化的身教相似,教師個人品格就是我們的教材和教學內容,團隊精神、人際關係等的品格成了未來致勝的關鍵。只有活在緊密合作群體之中的教師,才能展示真實的溝通和協作能力。教師團隊是否能坦誠分享?除了有師父之外,是否也有一起成長的伙伴?強大的教師團隊並不會自然出現的,是需要有人悉心栽種的。 只有重視群體的教師,才能培育重視人的學生群體。 教師的成長在於對人的學習,當AI已經可以使資訊變成唾手可得的知識,人也必須回歸學習成為人才可以真正迎向未來。 只有教師成為一個「好學生」,才可以成為一位好教師。 文:杜一選(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