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育兒記:日本爸爸的親子樂

聖誕節將至,日本雖然沒有假期,但不少公司也會舉辦聖誕派對,好讓公司員工大家聯誼一下;特別經過多年疫情,大家今年也格外踴躍,連我也想湊個熱鬧,所以也連同幾個相熟同事一同出席。 打街機合作捉精靈 由於我們公司允許員工繼續在家工作,所以大家真的有兩三年沒有見面。有些男同事由小鮮肉轉型為潮爸,有的也隨着在家工作的關係,變成了小腩肉。不過最讓我驚訝是幾個同事好久沒有見面,湊在一起,大家竟然很快便談上了「湊仔經」。以往這些關於仔女的話題,男同事很少參與,因為大部分育兒的工作也會交給太太負責,爸爸很少插手,跟子女的溝通也不多,但今次男同事A竟然一見我就問:「你兒子是不是所有同學也喜歡玩Pokémon Mezastar?怎樣才能抽到黑色的Mezastar卡啊?」 來過日本遊戲機舖的朋友,相信一定見過一款Pokémon機台,玩家需要挑選出3隻Pokémon來戰鬥,感覺猶如代入遊戲內捉精靈,每次戰鬥後機台也會派發一塊膠牌,玩家就要儲戰鬥力高分的牌來作日後的對戰。雖然這款遊戲已經推出了幾年,但由於不時也有期間限定的牌,所以深受日本幼稚園至小學男女生歡迎。 男同事A跟我說,疫情期間因為在家工作的關係,他感覺自己的世界好像倒轉了,每天跟幼稚園的兒子在吵鬧,老婆又不斷投訴家嘈屋閉,覺得自己完全不懂得跟兒子相處。他想改變但無從入手,然後朋友介紹他玩這個Pokémon遊戲,說會令他們的關係來一個大轉變。起初他只給200日圓兒子自己玩,後來覺得在旁等候的時間實在太無聊,他自己也開始「入坑」,玩了一會覺得也挺有趣,便開始跟兒子一同捉精靈。由以前只會跟兒子打罵,沒有任何話題,到現在一起合作捉精靈,談論攻略,關係大大改善。所以他強烈推薦各爸爸們由打機入手,改善關係,事半功倍。 讓媽媽享受獨處時光 他頓時拿起電話,給我們看一些「Mezastar改善親子關係」的報道他大讚這遊戲跟switch等家用機不一樣,一般只設在遊戲中心,他們父子每個星期也期待周末的來臨,談談捉精靈的策略;而最重要是父子對戰時,可以讓媽媽享受獨處時間,自己一個去逛街,是維持一個和諧家庭的重點。大家如果覺得跟自己的孩子到了一個臨界點,也可以效法我這個同事的做法,融入孩子的世界,對改善親子關係相得益彰。 在網上搜尋mezastar(メザスタ),卻找到不少親子相關話題。(作者提供)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兩個椰菜B,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0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重組資源 提升家庭幸福感

「我哋全家都畀呢個仔搞到氹氹轉,仲邊有時間做其他嘢?」 這是一名媽媽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女兒剛升中學,而小五的兒子同時患有自閉症、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自從5歲確診,媽媽便為他四處尋找不同的訓練和治療,最近甚至辭去工作,婉拒所有親朋好友的聚會邀請,全心全意陪伴兒子訓練,希望兒子的症狀有改善,在呈分試獲得好成績。 資源分配不均 顧此失彼 隨着評估普及化,「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數目有增加趨勢。不少父母都投放大量資源照顧SEN孩子。「家庭資源」涉及家庭有沒有足夠資源,以及能否有效運用不同資源,以滿足家庭成員的日常所需,從而讓家庭生活有條不紊地運行。每個家庭的資源有限,如何有效管理及調配資源包括金錢、時間和精力,是一門不容易的學問。 當得知自己的孩子有特殊學習需要,出於自責和擔憂,有些父母寧願犧性夫妻相處時間,還有自己的事業和興趣,把家庭中的大量資源傾注在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種資源投放失衡,對家庭成員的關係有長遠影響。筆者與上述的媽媽面談數次後,發現她的婚姻生活和母女關係出現問題。丈夫早出晚歸,認為妻子對自己十分冷淡。女兒亦覺自己被忽略,升中後開始不理睬父母,整天窩在房間,成績更是一落千丈。整個家庭正處於資源失衡的狀態,家庭關係變得複雜,成員之間支援不足。要重新調配資源,結合家庭內的力量,我們可從以下的「3部曲」開始做起: 1.了解現時資源分配 媽媽可為自己對每個家庭成員付出的心力和時間「打分數」,100分為滿分。例如上述的媽媽認為自己對丈夫、兒子及女兒的資源分配分別為20分、70分和10分。從分數的差別,媽媽可以審視自己對每個家人的關注程度,思考「我是否將太多心力放在兒子上,忽略了丈夫和女兒」? 2.表達對家人關愛 若發現自己忽略了某個家庭成員,應嘗試透過言語或實際行動,如聆聽及鼓勵女兒分享升中後的點滴,向以往獲得較少資源的家人表達關心。 3.建立家庭共同價值觀 製造更多家人共處的機會,如一同外出吃飯、逛商場和遊玩,不單能夠拉近家庭成員之間的距離,增進情感,更可以在過程中了解各人對家庭的期望,從而改善個人及家庭生活。 筆者相信每一個家庭都有豐富的內在資源,只要建立正確的家庭價值觀,便可以作出適合的資源分配,讓每個家庭成員都感受到家庭帶來的幸福和喜悅。 文:郭曉晴(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三)

電影《年少日記》中,體貼的鄭有傑小朋友(黃梓樂飾)在弟弟的鋼琴演奏會後,留意到媽媽口渴,於是拿「a cup of water」(一杯水)給媽媽,結果給爸爸責備他「唔識英文就唔好講」,因為準確的英文文法應為「a glass of water」。顯然爸爸重視孩子硬技巧(hard skills)的表現,例如英文出色、學業表現佳、音樂造詣高等,卻完全輕視軟技巧(soft skills),例如情緒社交、自我調節、關懷別人、解難決策等,才是孩子有效抗壓的核心技能,能有效賦予孩子在面對壓力和困難時的韌度。 情緒社交能力舉足輕重 情緒社交能力在孩子的成長舉足輕重。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對自己和他人情感的敏感度,幫助他們建立正面、積極的情緒表達方式。透過家庭活動、共同遊戲及同儕互動,孩子能夠學習分享、合作,並體會到互動關係中的情感變化。這不僅有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還能夠提升他們在面對困難時的應變能力,建立韌性。 自我調節能力同樣是培養孩子韌性的重要一環。學習如何管理壓力和焦慮,是孩子在面對逆境時不可或缺的技能。家長可以透過與孩子一同設定目標、制訂計劃,教導他們如何有效地分配時間和資源,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過程中,孩子建立出迎難而上的勇氣,並建立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心,使其更有能力在挫折面前迅速調整,堅持不懈。 解難與決策能力也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培養的關鍵核心技能。通過不同的思維訓練和角色扮演活動,可以培養孩子明辨慎思、解決困難的能力。家長在此可擔任啟發者的角色,鼓勵孩子提出問題、思考解決方案,並在實踐中體會到失敗和成功的過程。這樣的培養方式有助孩子建立積極進取的態度,使其面對未知的挑戰時,能夠冷靜分析,果斷做出正確的決定。 良好執行功能增強適應力 此外,「執行功能」也是促進孩子正面身心成長的重要能力。「執行功能」涵蓋了忍耐等待、計劃組織、工作記憶、靈活處事等方面,一個擁有良好執行功能的孩子,更能夠有效地處理複雜的任務,有足夠的適應力和韌性去靈活應對各種壓力情景。透過培養孩子的執行功能,家長協助孩子建立更為堅固的認知基礎,進一步提升他們在壓力中抗衡及成長。 培養孩子的核心技能是一個全方位的工程,家長宜耐心引導,悉心教養。透過情緒社交能力、自我調節能力、解難與決策能力、執行功能的培養,孩子將能夠更積極地迎接挑戰,培養出有效抗壓的韌性,並為未來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千錯萬錯學校錯?

學生自殺數目不斷增加,專家學者善心提出意見,王師奶已指出全是不切實際的「虛言」。小婦人並不懷疑專家學者們的善意,但他們都拿揑不到問題核心,只在邊緣敲邊鼓。不是長舊時政府志氣,滅自己當家作主後的威風。回歸後區區26年,已有5位特首先後上任,教育局長跟特首的轉換而轉換。過去無一個特首做足10年,充其量是7、8載,叫負責教育的局長如何施展雄才偉略?教育計劃需要連續發展,連綿不斷的在發展中改善再改善,30、40年是等閒事。放眼世界,教育進步的國家怎會像香港那樣斷橛禾蟲,斬開一碌碌㗎!小婦人完全唔怪教育局長,這是制度上的先天缺陷。何以今日的教育不如前朝?王師奶歸咎於問責制。問責制將教育的連貫打碎,每個局長都有自己一套教育想法,或者進一步說,他們都沒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在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 教育政策需連貫發展 從前教統會的報告書會為香港教育定下目標和方向,教育署長依報告書方向實踐,即使署長頻頻換人,但教育方向仍可堅定不移地延續下去,例如9年免費教育;為應付大量難民湧入香港,學校分上下午班上課;推行普通話以至母語教學,都是由教統會報告書先定下目標。可惜教統會報告書出到第7號就因為問責制的出現而壽終正寢,從此香港教育政策的連貫畫上終止符號。 王師奶看過不少專家學者意見,除了說家庭欠缺溝通、精神抑鬱外,其餘大都與學校有關,例如家課太多,教師和學生關係疏離,不能預先觀察到自殺傾向,學校過於催谷,對學生精神健康支援不足,校長教師太重視成績指標,午飯時間過短,評估及測考方式不當,課外活動太少,學校應推動以學生為本的文化等。學校和學生關係密切,學生自殺率飈升,學校自然要檢討。但在社會人士眼中,似乎萬方有罪,罪在學校,千錯萬錯,都是學校的錯。學生穿著校服在學校墮樓,人贓並獲,尚可抵賴? 有家長嫌功課少 不談別的,就以功課多少為例,何謂多何謂少,很視乎學生接受程度、學校水平和家長態度。小婦人在家長會中親耳聽過有家長嫌家課少,她說:「每晚只得4樣功課,B仔個零鐘做完,百無聊賴就打機。證明教師懶惰、蛇王,唔想改簿。隔籬嗰間學校,每晚起碼8樣功課,老師勤力,唔怪得招生排長龍喇。」聽過這段話,有何感想?至於批評教師與學生疏離,不能事前察覺學生有自殺傾向,那更是嚴苛的指摘和要求。教師可能發覺某個學生神情有點異樣,但異樣因素好多,唔知開邊瓣,學生又未必肯向你訴衷情。王師奶仍同意教師應多留意學生情緒。 好些教育學者或議員,甚至教育局長曾用公帑組團到芬蘭考察教育,為何找不到支援學生情緒的方法?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0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學堂:孩子社交焦慮 家長如何協助?

還記得某年準備出席由朋友舉辦的聖誕派對,我與太太雀躍地為女兒妝扮及選擇禮物,但女兒的反應沒有像我們般雀躍,反而顯得有點不安。我放下手裏東西坐在女兒身旁,問她是否身體不適,還是有什麼不開心?她搖搖頭說沒有,只是擔心不懂得向爸爸的朋友打招呼,亦不知道怎樣回答他們的問題,更怕說錯話會被取笑。 聖誕派對感不安 怕說錯話被取笑 對於當時只得6歲的小孩來說,這些都是不容易處理的問題。小孩子面對不同的社交場合,確實需要充足準備。父母在身旁給予正面的支持及鼓勵,避免尷尬場面使孩子感到壓力,可以避免子女日後對社交產生焦慮,更有信心地應對不同的社交場景。 有社交焦慮的孩子處於一個新環境,會出現過分的害羞、想法負面、焦慮不安、不敢與他人對視及哭鬧不語的情况,更會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及身心健康。社交焦慮原因有很多,在成長的過程中,若曾經遭受虐待、經常被嘲笑、被孤立及家庭環境常有變動等,都會導致兒童缺乏安全感,感到不安和焦慮,影響他們的社交技巧及信心。 社會充斥各方面的比較,亦為兒童添加不少壓力。學業成績、生活上奢侈品牌及外貌等的比較,都會增加他們對社交場合的焦慮感,孩子們可能擔心被拒絕、孤立或批評。再者,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和網絡亦可能導致更大程度的社交焦慮。在虛擬世界中缺乏面對面的交流,較少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溝通及表達個人觀點,孩子在社交技能不足下,會使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感到困擾及焦慮。先天遺傳都是社交焦慮的成因,而孩子如果有傾向負面思想、缺乏自信、自我要求過高、過度在意他人評價等特點,更容易出現社交焦慮。 別把「怕醜」和社交焦慮混為一談 家長別把「怕醜」和社交焦慮混為一談,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怕醜」的人在跟人交談時,對自己並不會有負面的想法和評價。如果家長常指摘子女「怕醜」或「無禮貌」不願意與別人交談,會加添子女的社交壓力。家長可以嘗試先肯定及安撫子女焦慮的感受,再慢慢講解或綵排不同社交場合的應對方法。 建立孩子自信心 發展個人技能 要避免孩子社交焦慮,首先從建立孩子自信心開始。就着孩子的興趣發展他們的個人技能,例如是踢足球、畫畫及唱歌等,讓孩子肯定自我的能力。家長從旁加以讚賞及鼓勵,有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第二是演練不同的社交場景,家長可以實際示範如何向人打招呼,孩子練習多次,鼓勵他們踏出第一步;第三是增加子女與同齡小朋友的互動,除了學校之外,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到附近的兒童及青少年中心、公園等玩耍,觀察孩子如何和其他小朋友互動,並鼓勵孩子多分享各種正面的行為。最後是鼓勵孩子參與團隊活動,例如制服團隊、足球隊、小義工訓練等,使孩子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習與人相處,提升個人的社交能力。 如果家長擔心孩子有社交焦慮,建議向專業人士求助,作進一步的評估,由專業人士提供有效的幫助和建議,幫助孩子克服社交焦慮並提高社交技巧。 文:李國文(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培育幼兒關鍵能力 應對未來社會需要

人工智能(AI)的發展,近年引起學術界及教育界的關注,討論主要集中在如何優化課程及教學法等,以應對未來社會的需要。Google在2022年發布了《未來教育》報告,主要探討全球一體化衍生的共同問題,以及AI改變工作環境的趨勢,並提出3項教育方向:「培育解決全球問題能力」、「培育高需求的工作技能」、「培育不斷學習的態度」。那麼,我們可以如何為幼兒裝備這3方面的能力呢? 培育5大解難思維能力 Google倡議的教育方向,主要涉及培育多元的能力,包括思維、創新、解難、學習和合作能力。而幼兒STEM教育所培育的解難思維能力,亦涵蓋了這方面的特性。 幼兒的解難思維能力分別為: 好奇:察覺問題,在構思及解決問題時抱有好奇 持續:持續構思及解決問題方案 變通:改變及創新方案,並因應情况辨識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反思:持續回顧、檢視及反思方案 協同:解難時運用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包括溝通、接納、共識、了解對方需要等 從上述可見,解難思維能力除了是個人處事能力外,還涉及察覺人、事、物的需要及問題,也需要與他人合作,保持專注、堅持的學習態度,並具有變通及反思能力。在幼兒階段,培育幼兒解難思維能力,這亦能回應未來社會所需。 思辨能力 分析資料真偽 AI世代下的學習模式,由過往以教師主導轉變為自主學習,因而更需要培育思辨資料真偽的能力,以及誠實運用資料的素質。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包括閱讀資料、觀看影片、訪問他人等,幫助幼兒從中分析資訊的共通點,建立建基於正確價值觀的思辨能力,以及尋找多元資料的才能。此外,故事繪本可讓幼兒從不同角度,討論故事人物的想法及言行,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筆者過往到校支援時,發現幼兒能夠運用解難思維及思辨能力,構思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只要幫助幼稚園教師掌握關鍵的教學策略,包括引導幼兒觀察人、事、物的需要,鼓勵幼兒合作及持續構思解決問題方案,共同尋找及檢視資料等,便能促進幼兒發揮解難與思辨能力。以下是一些幼兒關鍵能力的學習成果: 「超級市場不方便視障人士,我想製作這個會發出聲音的裝置,提示此層架擺放什麼貨品。」K3幼兒介紹他的繪圖作品。 「婆婆經常要彎腰收拾狗大便,我們用伸縮棒製作這個能伸縮的鏟子,方便婆婆收拾狗大便。」K2幼兒分享他們製作的「拾狗大便」工具。 筆者認為在幼兒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學習階段,培養解難及思辨能力,能為幼兒於未來社會立足建立穩固基礎,希望上述觀點可為教師提供參考。 文:羅傑瑩(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又到聖誕

12月中旬,相信小五、六的視藝科呈分試大部分已暫告一段落,但如果學校會把「平時分」也納入計算,同學便不可掉以輕心,每份堂課或家課也務必全力以赴。我覺得視藝科其實有別其他學科,考試除了要對應主題、符合條件外,一份「自我要求」的意向和熱誠也是必須,不論作品計分與否,每次也應投入面對,學會享受箇中樂趣。 三大熱門繪畫節日 今期我也暫且放下呈分試實戰主題,和大家輕鬆談談聖誕節的繪畫話題。不同節日當中,最為同學們喜愛納入繪畫主題的,以萬聖夜、聖誕節和農曆新年為主。萬聖夜由於相關節日造型和元素充滿古怪奇想,帶來很好的繪畫動力,可惜節日只有一天,同學們往往因未能對應上課時間或要備戰考試而放棄。 同樣是熱選繪畫主題的農曆新年,卻又很有趣地和該年生肖有着微妙關係。印象中最受歡迎的順序是:龍、豬、狗及猴子等。來年適逢龍年,喜愛繪畫的你可以及早準備。 每逢12月,都會因應學生們的要求作出草圖示範,我一般會以sketching來表現,重點是構圖佈局,不求細緻,預留適當空間給他們加入個人創作才最重要!(繪圖︰Mr Liu) 畫作色彩繽紛是小朋友開心的表現,當然,禮物多就更開心!(作者提供) 親筆繪畫聖誕卡 顯示誠意和創意 聖誕節因受市面氣氛影響,加上大部分學校也完成考試,又有着較長的假期,故以此為繪畫主題的也相對踴躍。特別是聖誕節會送聖誕卡,大家有互相送贈聖誕卡的習慣和經驗嗎?在現今科技發達的年代,一張實體聖誕卡除帶來節日氣氛和問候之外,暖暖的關懷也會令彼此距離拉近;如果聖誕卡由你親筆繪畫,就更顯示誠意和創意。現在就拿起畫筆,畫一張獨一無二的聖誕卡,送給你的best friend,既可聊表心意,又可練習繪畫技巧,實在一舉兩得! 隨性創作:年幼小朋友的率性和直接就是如此簡單,充滿童真的畫作,顛覆了聖誕老人傳統大鬍子的造型,不要作出太多約束和規範,讓他們盡情發揮就最好。(作者提供) 文︰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按摩有助孩子溝通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嬰兒按摩課程,原本期望學習一些按摩技巧,以幫助有餵食困難的小朋友。然而,我發現按摩竟然還有其他的功效,想在這裏與各位分享。 看反應尋找溝通線索 根據國際嬰兒按摩協會的指引,嬰兒按摩強調的是愛的觸摸和溝通。而對於溝通的幫助,讓我印象深刻。在按摩中,我們尊重孩子的意願,並着重孩子給予的提示或線索(behavioral cues)。如果孩子展現出正面的線索,例如微笑或身體放鬆,這代表孩子享受按摩,我們可以繼續;然而,如果孩子展示出任何負面的線索,例如推開父母的手、皺眉、扭動身體,甚至哭泣,這意味着現在不是按摩的一個適當時候。這些正是溝通的方式,溝通是雙向的,即使是初生嬰兒也有自己的溝通方式,只是作為大人的我們是否留意到這些線索。因此,如果我們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根據溝通線索跟孩子溝通,他們不僅會感到受尊重,而且在幼兒期已經開始學習溝通的重要。 透過觸覺和語言刺激 讓孩子認識身體 此外,當孩子願意接受按摩時,我們可以在按摩過程中提及不同的身體部位,透過觸覺和語言刺激,讓孩子認識身體的不同部分。我還記得導師曾經提到一個唐氏綜合症的孩子,有語言障礙,但在他4歲時已經學會53個身體部位的名稱。這得益於他的母親每天為他按摩時提及不同身體部位的名稱,這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學習到這些詞彙。 給予孩子愛的觸摸 加強聯繫 按摩不僅僅是一種身體上的療法,還可以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工具。透過按摩,我們可以學習尊重孩子的意願,並細心觀察他們的行為線索。同時,按摩還能促進語言和認知的發展,讓孩子在早期就開始學習溝通的重要。因此,我鼓勵各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愛的觸摸,並嘗試替他們按摩,這將有助加強與孩子之間的聯繫,同時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按摩並非適用於所有孩子。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喜好和需求,有些孩子可能對按摩不感興趣或不適應。因此,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反應和線索,並尊重他們的意願。如果孩子不喜歡按摩或展示出負面的線索,我們應該尋找其他方式來與他們建立聯繫和溝通。 最後,作為父母,我們的角色不僅是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和保護,更重要的是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和溝通。嬰兒按摩是一個美好的機會,讓我們與孩子一起享受愛的觸摸,同時促進他們的溝通和發展。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窗邊的小荳荳:小荳荳的少女心(上)

小荳荳升上五年級後,自覺是一個少女了。愛追星,愛打扮。從前總喜歡親親爸爸親親媽媽,現在卻感到怪怪的,總想爸媽躲到老遠,千萬別讓同學們看到爸媽總是「跟出跟入」。爸爸媽媽嘮叨嘮叨的,同一番話從小到大聽了三萬遍,他們趨近未開口,小荳荳就已想戴上隔聲耳筒然後找個洞鑽進去,不用再聽到爸媽講話。 最不得了的是,她吃了一包薯片後,臉上竟然長出紅色點點,天啊!不會是「暗瘡」吧!「青春豆」太文雅,也反映不到臉上長紅色豆豆的震撼。胸部的發育多麼令人不適和尷尬,只能用鬆身的外套掩飾一下。然後,一天早上起來,肚痛。肚子感覺脹脹的,但上廁所又拉不出什麼來。爸爸一句:「不是來經了吧?」把小荳荳嚇得連忙將媽媽洗手間裏的衛生巾包好放進書包。萬一真的在學校裏第一次來經就不好了,擔心了老半天,原來是虛驚一場,只是腸裏有氣,放了幾個悶屁,肚子就不痛了。 男女班長被取笑是情侶 從前班上男同學女同學傻呼呼地玩在一起,今年可不一樣。看到他看着她的眼神,就知道他對她有意思。但她喜歡的,卻是另一個他,對那個他也實在太不公平了。卻其實,另一個他只是一頭波牛,他對她她她她都沒有看到,也沒有感覺,從頭到尾只看到球場上那粒球。小荳荳是女班長,跟男班長一起站在黑板前「看班」,總被同學取笑二人是情侶,小荳荳以冷酷的表情回應,她心裏欣賞的不是他。 是是非非 友情備受考驗 班上自認為已是少女不是孩子的,不止小荳荳一人,好幾個早熟女生,言行舉止打扮都開始有所不同。他們既是小荳荳的好朋友,也是小荳荳的心頭顧慮,因為班裏就數她們幾個已有青少年的心態和共同喜好,是班裏的萬人迷。但是,這個圈子也不好混,六人中,有兩個愛挑是非,另外二人是放負王,只有小荳荳和另外一個好朋友欣欣性情隨和友善。近日,小荳荳和欣欣的感情就備受考驗,事緣放負王曉晴近日因與班上某幾個男生有過節,天天哭哭啼啼,就把欣欣拉了過去天天哭訴。本來同學之間互相支持沒問題,但見着幾個是是非非和放負同學天天在自己當值時圍着欣欣,感覺就不太好。不知他們在講誰的是非,希望千萬不要是自己就好。 噢!不好了!原來是更差的情况,大家鬧翻了。愛說是非的佩儀跟其中一些男同學很要好,她認為曉晴有錯在先,欣欣不需要開解曉晴,讓她自己哭個夠就好。佩儀更把曉晴在心情欠佳放負時的說話告訴了那班男生,令他們更討厭曉晴了。欣欣夾在二人中間,本來努力游說二人不要因為其他人而影響姐妹情,但欣欣也實在受不了曉晴天天哭哭啼啼,令自己的心情也變差了,而且佩儀的說法也有合理的地方。欣欣希望小荳荳可以跟自己一起站到佩儀那邊,疏遠曉晴。 小荳荳一向不喜歡站邊,是非對錯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待續) 文:徐區懿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童年就像暢銷書《窗邊的小荳荳》作者一樣頑皮,惜終生未遇上啟蒙的小林校長,唯冀盼成為學生的小林校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又到買禮物的時候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即將來臨,作為西方「大節」,在12月初開始便看到不少家居門外添加了聖誕裝飾,相比早前另一個「大節」萬聖節,在聖誕節不少本地人願意花更多金錢及心思做準備,因為好多萬聖節的裝飾在過完節不久便立即拆除,而聖誕節的裝飾可放較長時間,過了年才拆。 準備聖誕禮物最頭痛 大節當前,除了要為家居裝飾之外,另一件要事相信就是買聖誕禮物,為即將舉行的聖誕派對交換禮物環節做準備。在近兩年的聖誕節前夕,我們都會與一些香港移民來的家庭舉行派對,而買聖誕禮物給小朋友抽獎,有時都頗為頭痛。首先是參與派對的小朋友年齡分佈頗為廣闊,由5歲至13歲都有,基本上很難找到一份禮物是可以完全滿足他們,加上當中雖然大部分都是女孩子,但亦有少數男孩子,所以不能選擇一些太偏向男孩或女孩的禮物,以免他們失望落空,因此更多人選擇一些相對中性的禮物,皆大歡喜。 除了要準備聖誕禮物之外,年底亦有不少小朋友生日,所以買聖誕禮物的同時,也需要為這些小朋友準備生日禮物。相對於聖誕禮物,準備生日禮物較易,因為可事先向對方家長探一下口風,了解小朋友的喜好。還記得之前有個家長提出,如想買生日禮物給他的小朋友,最好是買書。在香港,生日送小朋友一本書,而對方長輩在場的話,相信定必會令他們不滿;不過身在外國大家都變得百無禁忌,只要小朋友真的喜歡而並非父母的一廂情願,也未嘗不可。 收禮物一定開心? 說到這裏,我心中不免產生一個疑問:小朋友收到禮物便一定開心?如果以我兩個小朋友來看的話,未必一定「是」,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要看小朋友的性格而定。以小女為例,她的性格偏向「貪新忘舊」型,雖然家中有不少玩具,但去到超級市場購物時,總會要求獨自到玩具區遊覽一番。所以當她在聖誕節、生日等收到新禮物,當然會表現得很開心,也會急不及待地拆禮物。 至於小兒,從小到大對玩具的愛好沒有這般強烈,還記得小時候我送了一盒機械人的組裝模型給他,但幾個星期都沒有動過,最後還是要我和他一起組裝才有成品出現。而現時家中仍有不少他在年幼生日時,由長輩出錢並由他自己挑選的玩具放在一旁從未開封,就算是近年收到的生日禮物,他都甚少會立即打開拿出來玩,事隔半年、一年後才拆開的都有不少。雖然他對禮物的興趣不大,不過每年問他是否想舉行生日會,他都會回答:「想!」在我角度來看,他是比較想和朋友一起玩,多於收生日禮物。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