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教語文形式勿忘意義

語文教學有兩個取向,分別着重語文表現的形式,以及語文表情達意的功能。形式與意義,兩者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然而,當我們設計教學活動時,有時會顧此失彼,過分注重形式,而忽略意義。就如一些我們選用的句子,雖然符合語文規則,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幾乎從來都不會這樣用。以下舉例說明之。 「陳大文有口」 不切合生活用語 有幼稚園低班的主題是「我愛我的家」,教師設計了以下「姓名練習」: 請寫上自己的姓名 ____有口 ____有手 ____有眼睛 ____有耳朵 這份練習的目的,明顯是讓幼兒重複書寫自己姓名。不過,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否說出句子「陳大文有口」?在什麼時候會這樣說?是否別人不知道陳大文有口,因而我們需要澄清誤會,指出「他其實是有口的」?語文的功能是傳達意思,這句子又表達了什麼? 另一例子,是小學一年級英文科的,男生與女生在對話: What are the children saying? Write. Girl: I am a girl. Boy: I am a boy. 為什麼我們要告知別人「我是男生/女生」?莫非別人看不出來?我們的性別很難辨別嗎? 此外,教師經常會使用命名練習,要求學生說出/寫出不同物品的名稱。例如:在小一英文科課題「Things I bring to school」,有練習展示桌子上各式各樣的文具: What are they? Write. a pen, a pencil, a book, an eraser, a pencil case, a school bag, a ruler 這練習的確有助豐富學生的英語詞彙。然而,命名本身是否我們平日會做的行為?假如讀者走進文具店,會否看到每樣文具都會說出它的名稱?這行為是否符合日常生活經驗? 眼耳口鼻到處走? 筆者在小一普通話科的教材中,找到以下兒歌: 你的眼睛在哪裏?在哪裏?我的眼睛在這裏,在這裏。 你的耳朵在哪裏?在哪裏?我的耳朵在這裏,在這裏。 你的鼻子在哪裏?在哪裏?我的鼻子在這裏,在這裏。 你的嘴巴在哪裏?在哪裏?我的嘴巴在這裏,在這裏。 為什麼眼耳口鼻會到處走?掉到不同的地方,不知所終? 最後的例子,是小二普通話科的,練習展現4名學生圍坐交談: 第一名學生說:「我有一雙手,你呢?」 這學生為何需要告訴同學「我有一雙手」?還要反問「你呢?」難道同學們都有不同數量的手? 其實,以上練習的教學目的是闡釋普通話的變調,讓學生明白「一」的不同說法。在「我有一雙手」中,「一」是用第四聲;但「我有一個書包」中,「一」卻是用第二聲。因此,活動強調的是普通話的形式,不是意義。 語文的形式與意義,兩者都同樣重要,不可偏廢。教師設計活動時,宜同時考慮兩者。當教師選用句子時,可嘗試思考一下:自己平日在什麼情况下會說出這句子?這樣分析過後,就可避免出現上述偏重形式而遺忘意義的情况。 文:林浩昌(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山野長征

12月的假期,我幫9歲的細仔報了一個山野長征活動,在資深導師帶領下縱走野外幾天。活動全程6日5夜,阿仔參加的是3日2夜的半程版。他有過多次離開父母宿營的經驗,但獨自跟導師露營還是首次。雖是半程版,對於溫室長大的他,已是很大的體能和信心挑戰。 我在前文提過,兩個仔都是典型的城市孩子,喜歡舒適便利,不嚮往郊野。我跟細仔商量報名時,不是用大自然的美好來吸引他,而是說,既然我讓他今年開始可以玩耗時的電腦遊戲,那麼他也需要參與一些鍛煉身心體魄的活動,以平衡生活,他也接受我這看法。偶爾到山上走一轉,就能確保長期打機之樂,他是心甘情願的。 「熱身」露營 兒子病倒 不過,相比之前他參加過的單日活動如溯溪行,山野長征的吃苦程度,還是明顯超出他的心理預期。 導師們相當細心,事前特意在12月中安排了只有2日1夜的觀流星雨露營活動,測試各人裝備和讓孩子們心理適應。露營裝備比一般行山多,我特意添置了較大容量和加強腰背承托的兒童背囊、露營常用的輕便鋁飯盒等,還有着重排汗功能的運動衫褲、保暖而又不太重的羽絨睡袋,總之是希望確保基本的舒適感。然而,那兩天冷鋒來到,我預備的衣物還是不足。 阿仔本性獨立,事前也同意解散時不用我去接,他跟隨朋友的家長回家就行。然而,相信是山上太冷,瘦削的他迅速消耗熱能,令應付背包重量倍感吃力。朋友家長告訴我,解散時他像是呆了一樣。我在樓下見到他,發現他有微燒,他像敗兵一樣說,擔心之後真正的3天長征會更辛苦,他想退出。 我知他需要安撫,輕說先不用急着決定,並即時「大大力」輸出媽媽能量,給他深深的抱抱,「呵番呵番」,又稱讚他「你很捱得」。這個年紀的他,仍然很喜歡黏媽媽,媽媽呵番就已復元一半,到上牀休息時已經退燒。 我深深感恩,這其實是他和我的寶貴學習。一方面,城市孩子很少捱凍,平時就算穿少了,很快就會回到室內,家長也常在身邊添衣,自我管理保暖的意識不強。儘管背包內有打底衣褲,他也沒想到可穿上身。另一方面,我在預計衣物時,也為了盡減背包重量和體積而「博得太盡」,選擇較單薄而基本的,例如後備的羽絨外套,捨長袖而取背心。無論阿仔和我,都需要靠這樣的實戰摸索和調整。 放下期望 接納軟弱退縮 一開始要孩子穿得厚,永遠是最簡單安全的,但行山過程會發熱,焗出汗水也易着涼,所以不能用糉子穿法,而是洋葱穿法。最重要是,孩子要學會臨場感受自己舒適度和自主增減。這其實是一種很基本的生活能力,卻確實是需要實際體驗學習的,而溫室生活往往剝奪了這種體驗和能力。 作為後備衣庫的掌管人,我也看到自己的盲點。小時候的我習慣了不夠衣服,抗冷的敏感度至今不足。潛意識中,我也可能以為阿仔像我一樣,可以非常刻苦。但現實是,他是這個時代的小孩,不是當年的我。 執筆時,還未到戲肉的3天長征。阿仔復元後沒再要求退出,我從穿衣法、裝備安排方面,逐點逐點跟他回顧和調整,增加他的信心,他也每天做體能練習預備。一些連續參加了幾年長征的大男孩家長,也分享了他們的經驗,例如說阿仔當初也是辛苦到哭、懷疑自己,最終完成後卻信心大增,變得願意接受挑戰,艱苦都變成美好回憶。 大男孩們的故事,當然鼓舞了我。同時,我也提醒自己放下期望,接納阿仔的一切可能,包括軟弱退縮。成長需要等待,無論眼前見到如何,每分學習都已無比寶貴。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歡度聖誕月

聖誕快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親友互送禮物?上回提到華德媽已投入工作,在這個12月,我也參與了兩個由工作單位舉辦的聖誕節聚餐,跟新同事在美酒佳餚的晚上互相認識,內容也離不開家裏的聖誕樹和節日安排。同事們亦很好奇,香港人是如何歡度聖誕節的呢? 降臨日曆 倒數驚喜 我記得小時候,學校總會舉行聖誕派對,大家各自準備小食,帶到班裏分享,並交換禮物,送心意卡等。對小朋友來說,聖誕節是一個歡天喜地的節慶!但來到德國生活後,我才知道聖誕是整個12月的事! 自12月1日起,華德兄妹跟廣大德國民眾一樣每天在降臨日曆(Adventskalender)裏尋寶,降臨日曆總共有24個小格子,象徵着迎接節慶的每一天,每一格都是一個期待的小驚喜,通常是朱古力和糖果,最能考驗孩子面對引誘的忍耐力!近年各大品牌都加入爭奪市場,現在的降臨日曆也能尋到化妝品、維他命產品、寵物零食等!這樣的變遷,使得原本應是家庭歡樂的習俗,變得與商業營銷緊密相連,故在各大商場都人頭湧湧,玩具店也常出現缺貨! 知慳識儉的華德爸常開玩笑道,有什麼想買的新產品,在聖誕節過後上二手拍賣平台看看吧!的確,在過往幾年,孩子常常收到過多的玩具,也未必每份都合心意。節慶也伴隨着大量的產品包裝和容器,成為節後可能產生的廢棄物。這種節慶過後的垃圾問題,讓我不禁反思在歡樂背後所產生的環境影響。 雖然德國的回收制度在全球被視為相當成功,膠樽的回收率高於九成半!莫非德國人特別有環保意識?當中居功至偉其實是「空樽回收系統」(Pfand system),消費者在購買飲料時支付額外的押金,通常是25仙歐元(約2港元)(膠樽)或8仙歐元(約0.7港元)(啤酒樽)。當消費者飲用完畢後,他們可以將空樽放入超市內的自動回收機,以回收押金。華德兄妹自小也非常熱中收集空樽,一起帶到超市一個接一個地把空樽投進回收機,身體力行地支持資源再造。 華德兄妹負責平日送樽到超級市場回收。(作者提供) 支持環保 回收成習慣 這種思路也在各大小城鎮林立着形形色色的聖誕市集(Weihnachtsmarkt)體現。跟朋友在寒風中喝着熱紅酒(Glühwein)談天,也是德國人12月的重點活動之一,在聖誕市集的酒檔都有自家設計的年度酒杯,大家在品酒時也需要支付2至4歐元(約17至34港元)的押金,故在德國聖誕市集幾乎不能見到滿地狼藉的杯子,回收這回事,習慣成自然,也挺有參考價值!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小學雞媽媽:印度女孩的哀號

在今年舉辦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中,再有小小行動者站出來——印度女孩Licypriya Kangujam走到大會主席台前疾呼:「我是一個孩子,我對現今氣候危機感到徹底沮喪。我們是第一線的受害人!」 說是受害人,因為她才活了短短12年,已經多次飽受環境污染之害。6歲時,她跟家人住首都新德里。那裏的空氣污染已經達到危害肺部健康的程度,為了減少孩子逗留戶外的時間,政府不得不下令停課,有時候一停便是一周。升上小學沒多久,Licypriya跟家人避走到東部的奧里薩邦,可是避得過污煙,卻躲不掉極端氣候。 特強暴風相繼來襲 2018年起連續兩年,毗鄰奧里薩邦的孟加拉灣生出兩個特強暴風。第一年的提特里奪去85條性命,被蹂躪的大地和社區猶在喘息,翌年卻來了更強勁的法尼。前車可鑑,這回政府趕緊撤離120萬名居民,但仍有數十人罹難。流離和死別,凝成Licypriya的童年回憶,促使她小小年紀便創立環保組織The Children Movement,化身行動者為兒童的未來發聲。 像Licypriya那樣的少年行動者,近年一一走進公眾視野。2019年,瑞典女孩Greta Thunberg在聯合國詰問國際氣候領袖的不作為,句句"how dare you"像利刃一樣揭示成人的虛偽;2018年,黑人少女Thandiwe Abdullah在洛杉磯向50萬名婦女遊行的群眾演說,爭取女權和黑人權利;2017年,非裔少女Shana Grant因為友人在華盛頓被持槍匪徒殺害,站出來反對槍支和暴力;2012年,少女馬拉拉在巴基斯坦爭取女生上學權,於校巴上被槍擊頭部,她在康復後持續推動人權,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後生可畏,但我們更該看到是什麼逼迫他們一一走出來——槍械、暴力、性別歧視、種族歧視、氣候災難、戰爭。大人創造的環境。套Greta一句話:「這完全是錯的,我根本不該站在這裏。」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職業病看中文教科書

因為從事文字工作多年,看中文教科書的課文,總是「多兩錢肉緊」,有時幫兒子默書,粗看一下,仍忍不住對着兒子長篇大論品評一番,有時讚美「這編輯(或作者)真是寫得好」,有時不留餘地,直斥「這篇寫得很差」。 至於哪裏寫得好,哪裏寫得不好,我真的可以逐字逐句逐段,解釋給孩子聽,為何這樣寫不好,為何這樣寫精彩。孩子聽了有沒有得益,我自己講的是否一定正確?我就是不理,只管囉囉嗦嗦,自得其樂。 見好文章「喜若狂」 年紀大了,好為人師,當然不好,簡直是一種「病」;自問唯一做得好的地方是,每次「好為人師」之後,總會加一句「個人意見,不是真理」。其實不關心,我對一篇文章的褒貶,會否讓孩子領略到什麼作文心得,我只是想跟孩子分享,我對文章,總懷有一種不可救藥的熱忱。 在公司,看到同事寫出一篇好稿,高興老半天,總是不吝讚美。不過,與其說那是讚美,毋寧說是興奮之情,直抒胸臆。在孩子的教科書裏,看見好文章,也是一樣。我自然知道教科書文章存着各種限制,正因為我知道寫教科書課文的各種限制,我才會「喜若狂」般告訴孩子,這文章寫得多好。孩子的媽從事教科書編輯多年,我最喜歡「幫忙創作」那些有諸多限制的「作文」,例如要在文章的第一段使用逗號、句號、問號和感嘆號。我就會這樣創作:你知道我剛才吃了多少個蘋果嗎?10個!雖然吃了這麼多,但我還想再吃。然後,課程要求要加上指定修辭,例如要用「反復」、「比喻」和「排比」,我就會這樣繼續創作下去:我多麼想吃,多麼想吃。蘋果就好像一本好書,你總想多看一本;蘋果就好像一場美妙的演奏,你百聽不厭;蘋果就好像知己,你永遠放在心裏。 感受是動力的開端 一篇文章,好或不好,見仁見智。但是,讓孩子知道一個人對文章的感情,其實更為重要。有人問:怎樣才算是一個好讀者?我的答案是,對讀到的東西有感覺、有反應的,就是好讀者。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見解精妙也好,看法荒誕也罷,總勝過不知不覺,若無其事。 我當然想讓孩子知道,作者在哪裏埋下了暗示和伏筆;我當然想讓孩子知道,作者用了另外一個不常用的詞語是為了押韻;我當然想讓孩子知道,作者忽然從寫人轉移到寫景,是側寫時間的變化;我當然想讓孩子知道,作者這樣寫不好,但是他之所以要這樣寫,是因為他要在一個本來圓滿的結構裏加入一個課程要求的「修辭」或「句式」,偏偏他要應付的「課程要求」已經太多,所以力有不逮,無暇兼顧「美學」和「功能」之間的衝突;我當然知道,大人寫文章往往有文章以外的許多難處…… 然而,我不用孩子知道一切,因為知識和看法總有錯誤的時候。我只想讓孩子學會感受一切,好的和不好的一切。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有誰將兒童的需要放首位?

最近最值得關注的一定是兒童精神健康問題,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如何改善。關注兒童的精神健康非常重要,以下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實現這一目標:提供支持和愛,教導情緒管理和解難能力,監測兒童的行為和情緒,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心理教育資源及建立支持網絡。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對兒童的精神健康有任何擔憂,請尋求專業幫助。他們可以提供評估、診斷和治療,以確保兒童獲得適當的支持和照顧。 以上內容,大家是否耳熟能詳?這是我根據AI給我的資料複製出來的。而我在一份由教育局發出、關於學校如何幫助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的指引中,亦找到十分相近的內容,而報告中最常出現的字眼是「建立機制」。為了所有兒童的福祉,我要在這裏大膽說一句:這裏沒有一個建議能解決問題。 「我們」並沒有包括兒童 首先,很多指引訂立時都會提及「我們」,但「我們」並沒有把兒童加入當中。我們站在高高的制度上,討論他們應該如何,而不是去問他們想法。在多年不斷的討論聲中,有誰將兒童的需要和聲音放在首位?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玩是兒童的權利,再生玩具店提倡的是,希望兒童在沒有限制之下能自由地創作玩具及玩樂。但一個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就是這個理念很難在這個城市發生。為什麼?制度的問題?學校的問題?家長過於緊張?這是一個最老套的惡性循環,而每次的回應都是建議很多不同的指引,希望另一方去執行。這個循環一直下去,我們就算萬般個不情願,都會繼續看到一個又一個小孩倒下。 以遊戲為基礎學前教育 就在早1個月前,我送了2歲女兒進入學校,有朋友說我「求其塞個女入填鴨式教育」。其他國家一般最早接受教育的都是4歲,有的甚至6歲才容許接受教育。我們時常認為學習應該愈早愈好,但其實很多國家因為一些研究報告,慢慢將教學推遲,發現更有利兒童成長。延長以遊戲為基礎的學前教育,能顯著提高小學階段兒童的學習和適應能力。因此這個批評無疑是對我一個很大的衝擊,就算有多麼合理的理由,我的孩子都要準備踏上這條路。 有些事情我相信改變不了,但有些事情我們還是可以為孩子去堅守。我們可以堅持每天陪小孩子到公園玩一小時,並堅持孩子按時睡覺和休息,不要不停改正功課到夜深,應付不了的就不要強迫孩子去應付。 「1至10,爸爸出嚟」 外面的世界對大家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標準,孩子的成長不是靠達到這些標準,而是靠我們的每天陪伴。每當我的孩子需要我時,她便會數「1至10,爸爸出嚟」,我就會立即放下手上工作去陪她,這就是生活所迫下的堅持。她又開始數了,所以我們下次再見了。 文:黎俊業(再生玩具店創辦人、註冊社工)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0期]

詳細內容

簡易廚房:蒜蓉蒸蝦+小炒王 冬至小菜

還有數天便是冬至(12月22日),正所謂「冬大過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頓豐富晚餐,是非常重要的事。也許有人會選擇出外用膳,但每逢節日食肆總是人山人海,部分更會規限用餐時間,所以我就會選擇在家下廚,吃得舒適一點。 小炒王材料豐富變化多 在冬至前,大家可以預先想好要煮什麼菜式,如花膠、海參、鮑魚等,提早準備,到冬至當日就可以輕鬆一點,做幾款簡單方便、酒樓常見的快手煮,即使是家常蒸炒餸菜亦不怕失禮。今次介紹的蒜蓉蒸開邊蝦和小炒王是酒樓常見的餸菜,小炒王材料豐富變化多,可隨意加入家人喜歡的食材,創作出專屬自己的味道。蒜蓉蒸開邊蝦處理好後加入蒜蓉醬就可以蒸,即使對新手「煮婦」來說也沒有難度,今年冬至飯不妨試煮一下。 (圖:KellyMama) ■蒜蓉蒸開邊蝦(圖) 材料: ˙海蝦6隻 ˙蒜頭適量(切碎) ˙紅葱頭少許 ˙蒸魚豉油少許 ◆做法: (1)海蝦洗乾淨,剪走觸鬚、腳和蝦頭尖尖的部位,用牙籤在蝦背第2、3節之間挑走蝦腸,用刀在頭尾?一?,用剪刀在蝦背剪開蝦殼 (2)蒜蓉加紅葱頭切碎,放在蝦上 (3)用大火蒸2.5分鐘,或100℃蒸爐蒸5分鐘 (4)最後熱少許油,灒在蝦上再淋上蒸魚豉油和灑上葱花便完成 (圖:KellyMama) ■小炒王(圖) 材料: ˙魷魚1條 ˙韭菜花1束 ˙豆乾1件 ˙蝦乾適量 ˙腰果適量 ˙洋葱1/8個 ˙迷你椒1隻 ˙薑1小片 調味料: ˙生抽2茶匙 ˙糖少許 ◆做法: (1)蝦乾用熱水浸軟再切粒,豆乾切片,韭菜花先切走尾部再切段;迷你椒及洋葱切條 (2)水滾後加少許油,再將韭菜花煠30秒,然後盛起 (3)熱油鑊加入薑及魷魚炒香,加入其他配料一同炒勻,加入調味料將韭菜花回鍋,最後加入腰果炒勻便可 小貼士 ˙腰果用焗爐先焗一焗,或購買超市現成烤好的,入鑊炒勻便可 ˙韭菜花尾部較硬身,且帶點渣,一般先切走再煮,咬口會較幼嫩 (圖:KellyMama) 文、圖:KellyMama 作者簡介:育有一子一女,身為全職媽媽熱愛煮食,喜歡研究簡易家常菜,希望與大家分享各種美味菜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0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驚奇的緣分

機緣巧合竟然可以接雞蛋仔放學,加上幼弟仍然午睡,大兒子提議到沙灘走走。信步閒遊赤柱大街,碼頭看夕陽,浩瀚的大海、漁光閃閃,我當然感到心曠神怡,回頭看兒子的表情卻讓我有點錯愕。他沉默,圓圓的大眼睛被大自然震懾,臉上露出驚歎!過了良久,我問他感覺如何?雞蛋仔像老人精一般深呼吸,緩緩舒一口氣:「媽媽,幫我和夕陽拍照。」 大自然的壯麗 引發孩子氣魄 他一臉認真擺出強人氣度,昂首挺胸的,其實有點想笑;不過一轉念,大自然的壯麗引發出他的氣魄,我驚奇、驚歎,眼前這個小小的身軀,彷彿包含了宇宙,充滿無限可能。他又再指揮我拍了幾張風景相,問他為什麼如此着迷?他用英文單字說「awesome 」,自然景觀讓他懾服、驚奇;之後再次安靜的觀看夕陽,看着他進入心流狀態,時間凝住,似乎我也進入心流,看到兒子就看到驚奇。 我常常分享靜觀覺察的重要,當人有覺知地活,不再行屍走肉,便會更了解內在需要,為身邊的美好充滿讚歎感恩。舉例靜觀飲食,覺察舌頭味蕾的反應,可能你會驚覺自己不需要吃那麼多,又或者驚歎水果蔬菜的原味如此甜美。有規律地以靜觀飲食,深度覺察飲食習慣、消化系統運作,甚至乎可以戒掉不良嗜好,做好體重管理。 完美夕陽 靜觀當下 由五感帶入心坎,雞蛋仔面向大自然感受陽光海風,緊握我的手,溫暖、舒服、自在。他沒有什麼形容詞去表達複雜的情緒,但他喃喃自語,反問夕陽為什麼可以這樣完美。他的純粹,接近靜觀的活在當下。 芸芸眾生多少個巧合之下,才可以有這個可愛的兒子?今年快將告一段落,讀者朋友的孩子又長高了多少?為孩子哭過笑過,最讓你感恩的又是什麼?假如你看到這段文字,是我和你的緣分,邀請你深呼吸,跟隨以下語句感受當下: 回想過去幾天和家人相處的片段, 歡欣喜樂、失望沮喪,我欣然接受這些回憶。 我接受家人和孩子的全部。 我驚歎,自己的勇氣和耐性。 我寬恕,家人和自己的不足。 我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 我感恩,和家人之間的緣分。 我懷着平安的心圓滿今年。 最後,深呼吸。 我祝福自己和家人進入 更豐盛的新一年。 文:彭梓雅 作者簡介:前懲教主任,放棄鐵飯碗轉型全職主婦,兼職實習社工督導/繪本伴讀導師/家庭輔導員。興趣廣泛,不務正業。最大成就是生了一個「雞蛋仔」,置了一頭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0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閱讀的幸福:減廢救地球

記得有一次帶學生到訪大澳,我們在市中心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藝術品。藝術家用一個魚網盛滿從大澳收集回來的各種各樣廢棄塑料瓶,然後再塑造成一條大魚的形狀。這件藝術品給孩子們帶來了不少衝擊,他們剛在這美麗的香港水鄉遊歷,感受人與自然共處的美妙,但沒想到在這美好的背後,也面臨着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以及各種海洋垃圾帶來的威脅。 塑膠廢物釀生態災難 環保議題一直是學校的重點課程之一。除了在正規課堂上灌輸環保知識給學生,體驗活動也是培養孩子環保意識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疫情期間,減少使用塑膠器具的議題特別引起大眾的關注。幾年前,我們學校與一個環保團體合作舉辦了一個名為「走塑嘉年華」的親子活動。每個家庭都承擔一個特別的外賣任務,他們需要自備容器到餐廳購買餐點,避免使用即棄餐盒。這個做法其實相當簡單,毋須高科技,也毋須接受STEAM培訓,只要我們願意去做,就能實現。 韓國童書《塑膠島》從一隻海鳥的角度出發,講述了塑膠廢物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作者李明愛在故事開始時,將這隻海鳥所居住的島嶼呈現在讀者眼前。這座小島佈滿了密密麻麻的樓房,人口極度稠密,製造的垃圾數量令人驚訝。馬路上的每輛車都載滿了塑膠瓶、輪胎等廢物;每個人手中都拿着五顏六色的塑料袋或塑膠用品,這些物件最終變成漂浮在海洋中的垃圾,被魚類和海鳥誤食,造成生態災難。故事中有一刻讓人感到希望,因為人們試着清理這些垃圾,但這個希望很快破滅了。就像現實一樣,島上很快又被更多種類、更多數量的海洋垃圾淹沒。主角海鳥仍然頂着一個塑料罐子,被膠帶纏住,無奈地繼續生活在這個塑膠島上。當我們翻到書本後面,原本海上的小島,每一個都被塑料垃圾覆蓋住。這個結局看似毫無出路,是因為如果只有一小撮人關注環保工作,而大多數人仍然大量生產塑膠用品,隨意丟棄海洋垃圾,地球的未來很難走向美好。 《塑膠島》作者:李明愛。(網上圖片) 出版社:字畝文化。 由自己出發 形成環保力量 故事的結尾無疑讓人感到灰心,不過我們可以選擇從中獲取力量和啟示,然後轉化為行動力,鼓勵每個人成為環保的推動者。無論是小到每天減少一次塑膠使用,還是大到參與社區清潔活動,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都有價值。而這些積極的行動,將形成一個更大的力量,進一步推動更多人加入環保行列。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孩子有力量去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讓他們參與在當中,藉着自己小小的努力,小小的改變,為地球的未來帶來希望。 合上書本,讓我們一起行動,令這個故事不再只是一個警示,而是成為我們遵從的指南,為我們的孩子留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文:何彥輝 作者簡介:現為港澳信義會小學校長,20多年來,倘佯在故事的懷抱中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用心推動兒童文學在學校的發展,相信文學的力量能在孩子的成長中留下真、善、美的痕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0期]

詳細內容

潮媽寶典:寫給4歲兒子的一封信

2019年11月末,我經歷17個小時的宮縮陣痛後,你呱呱墜地,你的第一聲啼哭響亮如雷,把一旁陪產的爸爸「霹」醒,我和你爸瞬間熱淚盈眶,激動的淚水模糊了雙眼,就此我迷迷糊糊當上了新手媽媽。在你1歲時,感謝電台給我機會主持親子節目《潮媽寶典》,至今訪問超過60位傑出媽媽,向她們取經並把精華集結成文,希望成為與你同頻的朋友。 一起滑彩虹滑梯 我曾兩次訪問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老師,她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位愛人」,這話就像神奇魔法,每當你調皮惹我生氣,默念它使我腎上腺素迅速下降。當然,也是自懷孕後,才知道我原來那麼重要。孕育時是容器;生產時是通道;餵養時是食物;現在依然是你的「心上人」。 4歲快樂,我的小男孩,我是你的第一位愛人,而你是我永遠的牽掛!(作者提供) 今早你睡眼惺忪地問我:「媽媽,今天星期六嗎?你不用上班嗎?」我微笑點頭,你追問:「明天星期日嗎?你也不上班嗎?」我回答:「是的。」你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好開心呀!」前段時間,你和我分享了你的畫作:「媽媽,這是我最喜歡的遊樂場,有你、我和彩虹。彩虹是滑滑梯,我們一起滑。」稚嫩的筆觸,天真的童語,卻是最珍貴的禮物。 兒子畫作。(作者提供) 說到禮物,我也正為你準備,因為還有兩天你就4歲了,現在的你是一個有思想的小男孩,期待生日禮物和派對,但我更想告訴你生日即為母難日,感謝才是這天最重要的意義。媽媽感謝你千里迢迢住進我肚子,然後我們共生共存,度過親密的10個月,也感謝你外婆把我生下來,然後有我,才有你,當然也感謝你的外公,你的爸爸,有他們才有生命的誕生和延續。所以,生日應該是「感謝日」。希望當你從小男孩變成大男人時,你的生日不止有朋友,也有親愛的家人! 珍惜睡前專屬時間 媽媽這一年工作忙,少陪你了,聽到你問:「媽媽,怎麼天沒亮你就出門?媽媽你怎麼還沒回來?」我很內疚,但想我努力工作能成為你的榜樣,將來你也會這樣努力追求你的事業。我答應你,每晚睡前必有我們專屬時間,你可以一直問:「媽媽,你今天做什麼啦?」我會認真回答並耐心聽你一天的喜與憂,有秘密都要告訴媽媽喔! 這個專欄,媽媽寫了3年,這是第35篇稿件,由於節目改版,《潮媽寶典》專欄將暫告一段落。感謝編輯和讀者,讓我把當媽的感悟記錄下來。等你長大後,可以細讀媽媽們的心事,這或許有助你成為體貼的暖男! 文:黄梓瑜 作者簡介: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寰聽世界》主持,訪問老手,潮媽新手,瘦身高手。陪伴寶寶成長,同時注重自身發展,希望透過聲音為媽媽們帶來力量,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和媽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