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父能量:年度目標——成為好爸爸

各位爸爸,新年快樂!很多人會在新一年度訂立不同的目標,不知道爸爸們今年的目標會是什麼呢? 筆者最近與兒子玩桌遊時,兒子抽到一張卡牌,上面寫着:「請說出3個欣賞爸爸的特質」,然後需要在5秒內說出答案,我滿心期待兒子的答案是「靚仔、有型、運動勁」,結果兒子卻說出3大——「大方、大力、大隻」,雖然答案不似預期,但我發現原來在兒子心目中,他最欣賞我的是這3個特質,於是我便下定決心,除了繼續保持「大方、大力、大隻」的優點,亦會在新一年努力建立更親密的父子關係。爸爸們,你是否都想與孩子更親近?你又知否在孩子心目中最欣賞你的是什麼嗎?筆者有以下3個行動錦囊與爸爸分享: 1. 製造專屬的父子時間 美國兩名學者設計的研究中,找來2353個成年大學生做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爸爸是否充滿父愛,又看看他們兒時記憶爸爸是如何投入生活上各種事務。結果顯示,爸爸若與孩子建立共同興趣、玩樂陪伴、培育情緒等方面努力付出,會令孩子最能深刻感受到父愛。因此,建議爸爸在新一年與孩子培養共同興趣,例如:運動、桌遊、砌模型等,花時間專心陪伴孩子玩樂,彼此享受專屬的父子時間。 2. 成為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英國劍橋大學學者Michael E. Lamb歸納出爸爸8個重要的角色,其中一個是陪伴者,陪伴中着重3個元素,分別是與孩子在一起、彼此感到開心、製造深刻回憶。在最近的爸爸課程中,有一名爸爸反思自己作為陪伴者的角色時說,雖然全心全意與孩子在一起,但因着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無名火起,向孩子發怒咆哮,最後因未能夠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給兒子製造深刻但傷心的回憶。爸爸們,你過去一年有否類似的經歷?鼓勵爸爸在新一年努力「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當憤怒時吞回第一句最具傷害的說話,離開現場冷靜過後再處理,成為孩子心目中一個值得信賴、比他強大、比他明智,可以放心倚靠的爸爸。 3. 對兒子情感需要具敏銳度 加拿大心理學家團隊發表的首個關於父職敏銳度(paternal sensitivity)的綜述研究發現,爸爸對孩子的內心具敏銳度,孩子表現出較佳的認知功能,包括語言技巧、認知能力及執行目標的能力,情緒調節能力亦會有所提升,行為問題亦較少。爸爸可以嘗試同步地注意兒子正聚精會神的事,例如:玩具、遊戲、食物,從中觀察兒子的舉措後,以言語表達兒子的內心感受,當爸爸能夠在感受上與兒子交流,理解兒子的情緒狀態,就更能提供持續和合適的反應。這種反應令兒子在爸爸身上獲得安全感,成為兒子學習調節自己情感和行為的基礎。 爸爸可以確信自己在父子關係上付出,是穩健的「長線投資」,回報就是讓孩子感到被愛。孩子長大後對於爸爸的記憶,不會只是記得珍饈百味和價值不菲的禮物,而是真真正正地銘刻在心上的父愛。爸爸們,一起向着這項目標進發!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

澳洲生活夢想飛:火辣辣聖誕假期

雖然聖誕節已經過去,但身處澳洲能夠過一個火辣辣的聖誕節(Hot Christmas),都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活動。 在澳洲,聖誕節走在街上看到大家都是短衫、短褲、背心的衣著,跟香港一層一層的保暖衣完全不一樣。但火辣辣的墨爾本依然是一個節日氛圍濃厚的城市,因為12月聖誕月就是悠長的澳洲暑假開始,當中有很多特色的活動和節目可參加。 看櫥窗華麗佈置 與聖誕樹打卡 聖誕燈飾:這是我最喜歡和有驚喜的,因為燈飾佈置不是在主要街道、商店、景點這麼簡單,而是遍佈在每個家庭的房屋和花園內。特別是市中心(city)以外,我們住的市郊區域(suburb),家家戶戶都動手佈置燈飾。政府更會鼓勵特定街道每一戶都設置非常矚目和大規模的燈飾佈置,這樣就可以成為遊客參觀的景點活動之一。 此外,市中心和很多小區也有各種色彩繽紛的聖誕燈飾及晚上燈光表演。例如令人眼花撩亂的聖誕河上噴泉和激光表演,配上聖誕舞曲,叫人印象深刻和驚歎不已。節日期間每晚9點開始,每15分鐘就有一場表演。另一個非常有特色的「Myer聖誕櫥窗」(Christmas Windows),是位於墨爾本市中心Bourke Street的Myer shopping mall,每年都會展示特別製作的聖誕櫥窗。我們最喜歡晚上沿着Bourke Street欣賞這些燈飾及展映,並觀看櫥窗中不同的聖誕故事。另墨爾本的主要廣場和購物中心通常會擺放巨型聖誕樹,如聯邦廣場(Federation Square)、Christmas Square和Bourke Street Mall。我們可以欣賞到華麗的燈飾和聖誕裝飾,也可以在巨型聖誕樹前拍照留念,感受節日的氛圍。 遊市集嘗美食 欣賞巡遊聽音樂 聖誕市集:聖誕購物是我家大小朋友的最愛,墨爾本舉辦多個聖誕市集,如Queen Victoria Market和Federation Square,大家可以在市集品嘗節日美食,尋找特色禮品和手工藝品,還有現場音樂和表演等。有些市集規模非常龐大,足夠我們游走半日。只是簡單用Google搜尋「Christmas Market in Melbourne」也可以找到很多實用資訊。 聖誕巡遊(Christmas parade):墨爾本每年都會舉行聖誕巡遊活動,巡遊隊伍會穿過市中心的主要街道,有各種裝飾車輛和表演團體,今年更盛大,由Spring Street巡遊至Bourke Street Mall,是一個適合一家大小的活動,能夠欣賞到精彩表演和感受聖誕氣氛。 聖誕音樂會:墨爾本市政府每年會舉辦室內或室外聖誕音樂會,邀請音樂家和合唱團表演節日音樂。通常在市政廳、公園或廣場,提供免費入場,讓大家一同享受美妙的音樂表演。 當然,有不少朋友會選擇自駕遊,遊歷澳洲境內的不同城市,不用買機票是一個非常經濟的旅遊計劃,由墨爾本開車去悉尼、布里斯班、坎培拉、黃金海岸……玩水度假也是非常熱門。因為有兩個月的悠長假期,我們也會安排回香港和出國玩,這個已是我們一家八口的第二個火辣辣聖誕。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六個小孩的媽媽 作者簡介:剛移居澳洲墨爾本,育有4女、2男,共6名孩子。最喜歡玩煮飯仔和運動,經常帶着六小福上山下海。 http://www.facebook.com/fivekidsmama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演繹角色 認識自己

筆者在小學從事戲劇教育工作二十多年,常有同事向我推介「他上課時很多嘴,做戲最適合他」、「他平時表情多多,讓他加入戲劇組吧」、「他又學唱歌又學跳舞,他是屬於舞台的」、「他總是坐不定十足猴子一樣,做戲最適合不過」、「他說話了得,懂人情世故,做戲一定很棒」。然而,演戲最出色的,往往都不是以上類別學生,為什麼呢? 好演員首要有「誠意」 我接觸過大部分健談、外向或表演機會比較多的學生,他們一般很有自信,但缺乏練習耐性,只想盡快獲得注意、認同和讚賞,甚至會覺得花時間去研究一個角色是多餘的。所以,我選擇演員的首要條件是:誠意。所謂的天分,都要透過努力來彰顯。我的演員很多都是較文靜,甚至不善辭令,往往容易被忽略。 十多年前,我編導過一場演出,內容關於一個自閉症學生,常遭同學欺凌,讓一家人受到極大壓力。媽媽請求學校讓他留班,以便妹妹來年與他同級,方便照顧。飾演自閉症學生的演員,平時就是那些說話不多,容易被教師忽略的學生。但我從平日觀察到,他做事態度認真,而且觀察入微(有時多言的同學,觀察力反而很弱)。他在排練時主動蒐集很多資料,看有關自閉症人士的影片,觀察他們的表情、談吐和小動作,務求令自己演繹得神似。最後,他表現十分出色,評判甚至詢問我,他是否真的是自閉症人士呢!至於其他飾演家人、老師、同學甚至街坊的,全部都獲得演員獎項。 排戲過程中反思改善 獲獎固然好,但我覺得他們最大的收穫,是在排練過程中的自我認識和關愛反思。例如飾演大牌檔老闆和老闆娘的學生,會因為要講「鄉下話」而每日苦練,甚至用鄉下話與家人朋友交談,又要求家人一起去大牌檔用餐,觀察職員如何待人接物。飾演欺負者的學生,平日甚為頑皮,偶有違規行為,在演出中可謂「奸到出汁」,但同時他也透過演出了解被欺負者的感受,自身行為問題也逐步改善。至於全劇最複雜的角色是自閉症學生的妹妹,一方面很愛哥哥,另一方面又不想父母將自己和哥哥「綑綁」在一起,那種又愛又狠、想擺脫枷鎖的感覺極難掌握。開始時,飾演的學生未能理解,但透過排練時不斷討論、嘗試和感受,最後她能體會到角色的真善美,明白到妹妹的掙扎及父母的難處。 獲獎當然感恩,但最值得感恩的,是學生透過戲劇,對身邊的人和事多一份敏感、關懷和愛,從而令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也是作為戲劇教育工作者最想得到的收穫:學做戲,識做人。 LBD伙伴學校循理會美林小學,小三學生在LBD課堂的角色扮演活動中替客人冲茶。(作者提供) 文:黃永康(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另類教養參考書

女兒喜歡昆蟲。記得她還在讀幼稚園的時候,每次回家,經過樓下的花園,路途不過百米,但至少要走八分鐘十分鐘,原因是每走兩三步,她就得蹲下來,看看路邊的落葉和螞蟻,花叢裏的小花和蝸牛。她不忍毛蟲被路人踩扁,說要勇救毛毛蟲——見一隻捉一隻,誓要將那些誤闖行人道的毛毛蟲親手送回花叢中,希望獲救的毛毛蟲,將來長成美麗的蝴蝶。春夏之際,隨着天氣熱起來,毛毛蟲愈來愈多。於是,我們回家的路愈走愈慢…… 女兒愛到大自然探昆蟲 幾年過去,女兒還是對蟲子充滿好奇。夏天的時候,我們會到山裏看看爬在樹幹的天牛和鍬形蟲;看趴在泥地上的糞金龜和大兜蟲;走近水邊不止碰到蚊子的,還常常看到蜻蜓和豆娘;翻開腐爛的樹皮還會看到八重山蠍。 四時變化,生老病死,是大自然提供的教育素材,背後的內容都講不完,滋潤了她的童年,也溫柔了她的內心。她曾經在校園梯間撿起一隻迷路的綠色金龜子,急忙間,她把水壺中的水倒掉,讓蟲子暫時容身,放學帶到山邊放了。這些類似的蟲蟲瑣事,在生活中常常發生,所以,她大概也是個「昆蟲女孩」。當友人把繪本《昆蟲女孩》介紹給我們,我和女兒閱後也覺得特別有共鳴。 《昆蟲女孩》是作者蘇菲亞的真實故事,也是她和母親瑪格麗特的共同作品。說故事以外,書末還附有一份小筆記,名為「蘇菲亞的昆蟲大百科」,可以作為孩子的科普閱讀。蘇菲亞喜歡昆蟲,視蟲子為朋友,飼養牠們,觀察牠們,她甚至作為小領袖,帶領同學一起欣賞昆蟲的美。升上小學後的蘇菲亞對昆蟲的熱愛有增無減,她穿上有昆蟲圖案的衣服回學校上課,希望把漂亮的昆蟲朋友介紹給同學們認識。蘇菲亞對蟲子的熱愛、跟同伴分享的熱情,換來的卻是同學們的杯葛和欺凌。在蘇菲亞受打擊的時候,母親為她尋找有共同興趣的伙伴,蘇菲亞發現原來有很多女生都喜歡昆蟲,她們甚至是昆蟲學家。得到了同道中人的呼應和支持,蘇菲亞終於再次擁抱自己所熱愛的,而且充滿自信。 《昆蟲女孩》(作者提供) 作者:蘇菲亞.史賓塞、瑪格麗特.麥納瑪拉 譯者:劉淑雯 繪者:克哈斯可耶特 出版社:維京 因材施教 順着喜好發展 蘇菲亞寫下這個故事,鼓勵着那些和她一樣,執著於自己喜好的孩子。至於蘇菲亞的媽媽,也同樣給家長一個上佳的教養示範: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天性,循循善誘,讓他們順着好的路徑發展。拆掉性別的框架,誰說小女孩只能喜歡公主和娃娃呢?要是女生天性好動活潑,喜歡蟲子也是很酷的啊!肯定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有追逐理想的勇氣,在關鍵的時候出手幫扶,培養小孩一步一步,活出自己。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四)

電影《年少日記》中,已經長大了的鄭sir(盧鎮業飾)從哥哥鄭有傑(黃梓樂飾)的兒時日記中,回顧與哥哥之間的感情與生活點滴,憶起包括自己在內,全家均「從來無把哥哥當成『一家人』」;甚至在哥哥的「最後一夜」,自己也沒有好好回應哥哥的深情擁抱,後悔得悲慟不已。有說「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美國哈佛大學發展中兒童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強調是「高品質、強連結」的親子關係,可算是「避風港」的支柱,促進孩子身心及精神健康發展的關鍵。 有效溝通 合力解難 有效溝通是保持「高品質、強連結」親子關係的核心。一個開放的溝通環境,能讓一家人清晰而自由地表達意見、分享感受,而孩子不用擔心受到批評或懲罰,有助減少誤解。家長積極聆聽、理解孩子的觀點,並以尊重和理解的態度回應,建立更健康的親子關係。在《年》中,有傑關心媽媽口渴,拿好「a cup of water」(一杯水),卻給爸爸責備「唔識英文就唔好講」(準確文法為a glass of water)。在如此家庭中成長,大概只會培養出「少做少錯,唔做唔錯」的孩子,日常只會「少說為妙」,更遑論分享自己的感受。 共同參與和解難也是「高品質、強連結」親子關係的體現。家長和子女共同參與家庭活動、學校事務及其他重要事件,加深親子之間的共同正面經驗。當孩子面對困難或問題時,家長將問題視為共同的挑戰,與子女一同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助促進親子的關係與感情,更能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如果《年》中的有傑在考試不及格後,得到家人適切的關心,通過開放對話了解其需要(跟不上艱深課程、連夜失眠等)及調節期望(不堅持即使連番留級,仍繼續留讀名校),而不是繼續加壓、「藤條燜豬肉」的話,就更能讓有傑感受到自己是這個「家」的一分子。得到家人的支持與理解,相信他能更有韌度,在困難中努力、成長。 支持關愛 給予鼓勵 支持和關愛在「高品質、強連結」親子關係中相當重要。家長積極支持孩子,讓孩子感到愛、安心和接納。同時,父母關心孩子的想法與好惡,並在需要時給予鼓勵,從而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可惜在《年》中,爸爸只關注表現與水平,把有傑未能完整彈奏一首樂曲歸咎於導師的能力不足,因此在沒有諮詢孩子的意願下,將與孩子有深厚師生關係的鋼琴老師Miss Chan辭退,換上嚴苛的名師,就成了把孩子壓倒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孩子走上了不歸路。 新年新希望,筆者也希望在新年時為讀者帶來清新的角度,在下一篇分享5種親子語言,以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連結。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家教明言:談談學童情緒需要

早陣子的小息,幾名學生到校長室找我聊天,一起看繪本時一名學生的問題引起我的留意,他說:「校長,如果我將心情寫成圖書,應該可以放滿你的書櫃……」我們的孩子每天都面臨着不同的情緒需要。我在早上迎接學生回校時也見證了許多孩子在成長中每天的心情變化。孩子們的情緒可能來自各種原因,包括家庭環境、學業壓力、社交關係,以及他們對於自我身分的探索。 學者們指出親子間的情緒連結對兒童的情緒調節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學者們強調父母在孩子情緒健康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家長如何關注及照顧孩子的情緒?我們不妨透過以下幾個方法來集思廣益: 1.建立情緒詞彙表 讓孩子表達情緒,先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情緒詞句。家長可與孩子一起學習並識別不同的情緒。我們一起通過閱讀故事、討論電影中的情節、使用情緒卡、命名情緒詞語等不同的方法,幫助孩子增強情緒詞彙表,幫助他們理解情緒是自然反應,可以通過言語來表達和管理。 2.「家」是抒發情緒的地方 爸媽多鼓勵孩子在家中開放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在家中創建一個支持的環境。家長可以定期與孩子談談心,聆聽他們的煩惱和快樂,孩子感受到被愛和關注,是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情緒被理解和重視的開始。 3.一起掌握情緒調節技巧 家長也可以與孩子一起創建「情緒工具箱」,其中包括他們可以用來平復情緒的物品,比如紓緩音樂、壓力球或舒適的氈子。家長也可與孩子一起嘗試實用的情緒調節技巧,如深呼吸練習、正念練習、情緒日記、適當的運動或音樂藝術表達,都可以幫助孩子在遇到挑戰或壓力時找到情緒紓緩的出口,慢慢掌握一套孩子專屬的處理情緒方法。 4.家長好好照顧自己情緒 我相信有快樂的教師和家長,然後就有快樂成長的孩子。在談孩子情緒的同時,其實爸媽也面對生活不同的張力,我們先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也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孩子從你身上就能學習到管理和表達情緒的適當方法。 剛踏入2024年,期望家長和孩子建立更正向的親子關係,與孩子們擁抱幸福快樂的新一年。 文:鄭家明(北角循道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全國十優機械人教練,多年推動創意及STEM教育;近年於任職學校發展繪本及家長工作,希望把創意融入親子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共繪美麗溫柔的天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讓「打罵教育」止於這一代吧!

大概在數個月前,有台灣兒科醫生在社交平台發表文章說自己會體罰孩子,引起當地討論,我意外發現很多家長主張「教不聽就該打」。 我明白的。當孩子不受控,內心就會有衝動一巴打下去。那份衝動看似來自憤怒,其實源自無力感。打下去後,彷彿搶回主權,無力感消失了。當下孩子不再吭聲,那表面的「聽話」並不代表他真的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而是只能屈服於家長權威之下的求生之道。 我真的明白。天下父母都希望把孩子教好,將來才不會行差踏錯,有機會出人頭地;打罵是因為在乎,是用心良苦,背後都帶着一份好意。 我明白,因為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我想起童年一幕:眼前母親露出憤怒、失望的表情,拿着拖鞋打在我身上啪啪作響。我仍然記得當時的心情:「母親不要我了」、「我要挽回母親對我的愛」,於是我跪地大哭說:「我知錯了。」 兒時跪地認錯 「挽回母親的愛」 我做錯什麼事呢?我小時候常在紙張上亂畫,邊畫邊喃喃自語說故事。我樂在其中,但在母親眼中只是一堆鬼畫符。惜物的她討厭我浪費紙張,所以若發現我亂畫,多半會出動拖鞋侍候。而我明知母親討厭,明知會捱罵捱打,仍然一次又一次亂畫。我有因為母親打我而學會惜物嗎?我學會的是偷偷摸摸地畫,還有把亂畫的紙張帶到學校收起來。到頭來我好像浪費更多紙張。 多年前我曾經在心理劇中重演這一幕,我朝飾演我母親的女士破口大罵,怒火之猛烈嚇了我自己一跳。當時我只看見了自己的憤怒,卻沒有留意到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悲傷。現在我重新寫出這段回憶,怒火已經完全消失了,但當我寫到「我要挽回母親對我的愛」,眼淚竟然忍不住奪眶而出。母親給我的明明是無條件的愛,我卻打從骨子裏覺得,我必須符合「聽話」這個條件才配得上母親的愛。我與母親之間隔了一堵名為「打罵教育」的金屬圍牆:她給我的愛我接收不到,而我內在對愛的渴求碰上冷冰冰的金屬,讓我漸漸變得麻木。 情緒是大火 火來了快跑 上一代的限制實在太多了。經過多年學習和沉澱,此時此刻我內心對父母充滿無盡感激。但我希望我的兒子有不一樣的體驗,不必兜兜轉轉才發現父母的愛。這一代父母生活不比上一代容易,很多人身心俱疲,無力花更多時間在孩子和自己身上。那份無力感會讓我們想要掌控更多,控制不了的時候操之過急,就容易出手或出口傷人。 我分享一個小方法,是看台灣薩提爾教養專家李儀婷老師的著作《一句教養》學的。口訣是「情緒是大火,火來了快跑」,在感覺到情緒快要爆發時離開現場,或是在心裏觀想自己與情緒拉開一段距離,給自己一點時間冷靜,也許那巴掌你就不用打下去,那句罵人的話就不用說出口了。我感恩身邊有很多資源,讓我努力學習陪伴、梳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我還做不好,但我知道透過一次次面對和調整,會愈來愈接近我心中理想的狀態。 就讓打罵教育止於我們這一代吧!孩子是世界的未來,只有帶着愛與覺知去教養下一代,世界才有可能朝美好的方向前進。願天下的家長都踏出善養的一小步,合力成就大同世界的一大步。 文:王廷怡(全職母親。每天努力進行善養實驗,從中陪伴孩子成長,同時療癒自己)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應對學生後疫情孤獨危機

記得以前有首家傳戶曉的「聖誕歌」叫Lonely Christmas,令不少人感到共鳴:「凝視那燈飾,只有今晚最光最亮,卻照亮我的寂寞。」經歷過3年疫情下的社會隔離,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對這份孤獨感不陌生,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在上月中宣布,孤獨已成一個逼切的全球健康危機,稱孤獨感帶來的身心健康風險相當於吸煙、酗酒。 最近機構和伙伴學校的一對親子接受《南華早報》訪問,分享疫情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小六學生Colin指在疫情後重返校園,發現同學間「似是築起了高牆,沒什麼可談,連玩的手機遊戲也不是同一款」,可見失落了3年寶貴的校園生活,使不少學生陷入令人擔心的孤獨危機。 班級經營 加強聯繫感 面對普世的孤獨問題,世衛組織的應對策略是成立一個「社會聯繫委員會」,而教育局上月在全港學校開展的「多關懷.添幸福」大行動,亦鼓勵學校多舉辦班本活動,加強學生聯繫感,這與「感講伙伴學校計劃」一直推動的「班級經營」不謀而合。 「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是「感講伙伴學校計劃」的核心理論,其中「善意溝通」理論提出安全感、歸屬感是每個人重要的需要。我們相信在感到安全的環境下,學生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與他人連結,減少孤獨,預防情緒及行為問題。因此我們透過提供三方面的「班級經營」支援,包括(一)小學六級共37節、結合兩大核心理論的班級經營課程;(二)「傾一傾」日常分享資源庫;(三)班級經營活動日,鼓勵學校釋出常規課時,使各方持份者明白關係不能只靠課外活動去建立。 在聖誕假期前夕,我們分別與兩所伙伴小學合辦全校的班級經營活動日,主題是「同理彼此.建立關係」,希望為學生創造深刻的班本回憶,同時建立具同理心的正向關係。 活動日於連續兩個下午舉行,第一天的主題是「學好同理心」。學生先觀賞一條卡通短片,在片段中,伴隨着滑稽的音樂,一隻熊玩滑翔傘連番失敗,重重地摔倒地上,甚至與飛機迎面相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嘗試代入「倒霉熊」的身分,有的學生表示「覺得倒霉熊好痛、不開心」,並思考作為「倒霉熊」的朋友可以如何幫助牠,學習到同理心是「從別人的角度,理解別人的感受,並願意幫助對方」。 同理活動日 創共同回憶 在及後「同理手環」的活動中,學生要設計屬於自己的手環,並訂立自己在活動日的同理心目標,例如聆聽同學、對同學說聲加油。過程中學生都發揮學習到的同理心,當看到有同學用盡方法都戴不到自己的手環,他們不是嘲笑對方,而是主動互相幫忙,令人十分鼓舞! 第二天的主題是「實踐同理心」,安排了不少讓學生合作、發揮團結精神的活動,包括壓軸的「班級問答比賽」,比賽採輪流作答形式,讓每名學生都有貢獻的機會。在其中一班,有幾個學生在等候作答時,高舉自行製作的「應援牌」——寫着「加油」的紙張,聲嘶力竭地為同學打氣,場面既有趣又溫暖。來到比賽尾聲,班級團結的氛圍更是達到巔峰,當聽到題目是「在限時內與全班同學擊掌」,學生隨即一同舉起右手,齊心協力完成最後的目標。活動日在一片歡笑聲中畫上圓滿的句號。 各位校長、老師和家長,學校猶如學生的另一個家,具歸屬感的校園和緊密的人際關係,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邀請大家了解你的學生或子女有否在學校感到孤獨,並思考推動班級經營活動,提升學生在學校的聯繫感。 文:楊思毅(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蒲公英教室:一趟離開家長的學習之旅

近日筆者帶領學生參加海外交流團,到韓國首爾學習和交流,體驗當地文化,參觀不同名勝及認識當地歷史。師生都十分開心,並且讓他們大開眼界,滿載而歸。猶記得3年前,學校打算舉辦日本沖繩交流團,可惜最終因疫情關係被迫叫停,師生都覺得很可惜。因此,當一切復常後,學校去年立即重啟對外交流,走遍福岡、台灣及上海等地,學生及家長都很開心能衝出香港交流。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身走到現場體驗的知識,往往較透過閱讀書本所吸收的知識來得深刻,而相較跟家人去旅行,參與學校交流團對學生亦別具意義。 交流團寓學習於娛樂 1.訓練學生自理能力: 參加交流團往往是學生第一次離開家人的時間,在沒有家長照顧下,學生須獨自處理不少事情,例如獨自執拾行李、洗澡、妥善分配金錢購買紀念品,都是小朋友的必經過程。在交流團期間,學生難免會遇到困難,例如曾有學生於過海關前弄失機票,隨行教師要陪同學生原路折返尋找機票,幸好最終也能找回,成功登機。雖然這些事一次也嫌多,但也不失為一個成長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警惕及好好保管個人物件,從難關中學習。 2.跨文化體驗: 交流團涵蓋文化體驗或與當地人交流的行程,例如參加內地交流團時與姊妹學校的學生交流,參加台灣足球交流團時與當地足球隊學生打友誼賽,而在這次首爾交流團中,師生更有機會作韓服體驗和跟隨當地舞蹈導師學習K-pop舞蹈。這些在地體驗行程讓學生「寓學習於娛樂」,認識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文化,擴闊學生眼界,增進學生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及尊重。 學溝通建立友誼 3.吸收語言養分: 學生在參加交流團時往往要用非母語溝通,例如在內地時要以普通話交流,藉此加強學生以普通話溝通的能力和信心,而在其他地區交流時,學生更要運用英語作日常溝通,增加學生的語言流利程度,以及從中學習新的詞彙及日常表達方式,更可接觸日語和韓語等其他語言,提升學生對外語的興趣。 4.建立深厚友誼: 在交流團中,學生往往有機會與當地學生互動,讓學生建立跨國友誼和人際網絡。除了認識當地學生外,他們亦要跟同團學生相處數天,一起享受各樣行程,同桌吃飯分甘同味,與同房同學分享過程中的喜與憂等,這可提升學生溝通能力及待人處事的技巧,建立深厚的友誼,以及建構難忘且美好的共同回憶。 雖然交流團只有短短數天,但對學生的成長卻有深遠影響。相信小朋友長大後,都會記得這趟精彩的旅程。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從「滑步舞」看協調訓練

最近,筆者身邊的朋友都被韓式「滑步舞」的潮流帶動,紛紛練習這種需要運用身體和雙腳高度協調而使人產生錯覺宛如飄浮在空中的舞步。練習時大家不時會被奇怪的協調姿勢引笑,而朋友們的結論都一致是「原來協調是這樣困難的」!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透過我們作為成人練習的經驗,讓各位家長更能夠體驗小朋友在協調訓練時所面對的不容易。 大肌肉訓練中的協調練習,最常會被提及的是手眼協調和雙側協調。手眼協調,是指眼睛和手部動作之間的協調能力,涉及小朋友在觀察、辨識和追蹤物體的同時,使用手部作準確的動作,例如接球。雙側協調則指小朋友協調不同身體部位之間的能力,例如游泳、跳舞,又或是以上提及過的「滑步舞」。 筆者在臨牀上接觸到不少家長和小朋友,時有聽見他們在協調練習中有摩擦,感挫敗、氣餒,以下與大家分享幾項在練習時的小貼士: 1.設身處地 理解困難 時有家長會問,為何拍球、開合跳、跳繩這些像「天生」就懂的技能都要訓練。其實,這些活動牽涉精準的本體感、空間感、眼睛追蹤、動作規劃、肌肉力量控制、手眼和雙側協調等。每個人起點不同,強、弱項不同,也就好像有人會覺得「滑步舞」容易掌握一樣。當我們嘗試設身處地,再配合治療師的檢查,理解小朋友在能力上不足的地方後,就更能理解小朋友所面對的困難。 2.先講求質素 再講求次數 在練習時,緊記數量不是唯一的指標。有很多小朋友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想拍50下籃球」、「想跳60下繩」。 但很多時候,這樣的目標使動作變得急,變得亂,欲速不達。家長這時可與小朋友商量,降低目標次數。這不代表減低要求,反而是將重點放在細節,當每一下都做得符合準繩,自然可以做得多。 3.找出困難根源 針對練習 每個小朋友對各樣活動的掌握能力和技巧不盡相同。從臨牀角度來說,如果小朋友和家長能配合物理治療師的臨牀評估,找出困難的根源,學會具針對的練習方法,就能事半功倍,讓小朋友更易掌握到進步的重點! 最後,筆者想和各位家長分享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和小朋友作治療訓練,並不是要讓他們成為頂尖運動員。我們希望小朋友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建立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鞏固基礎,使他們在學校及社交環境中,能從容自信地嘗試自己未能完全駕馭的新技能。就如練習「滑步舞」一樣,即使動作不容易,也希望過程是輕鬆、歡樂、有趣的。大家不妨也親身試做,體驗一番,好好理解我們的小朋友!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梁子駿(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