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講你知:新年道賀 提防「4D語言」

還有一個多星期就到農曆新年了,經過3年疫情的隔離,一家人能共聚一堂的機會變得尤其可貴,我們更渴望把握這個節日去彼此關心。然而,有些「問候」不但讓人難以感受到關愛,更會阻礙溝通,使關係疏離!正如不少家長的疑問:「明明我想關心子女,為何他們不領情?」或許是因為說了「善意溝通理論」中的「4D語言」(4 disconnecting languages),即4種令人失聯的語言。 「4D語言」包括: 診斷(Diagnosis):貼標籤、比較、批評他人 例句:「細佬如果你再勤力啲,就可以好似表哥咁叻㗎啦!」 否認(Denial):否定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例句:「妹妹你唱歌咁好聽,唱畀屋企人聽,唔使怕醜啦!」 命令(Demand):透過命令、威脅,讓對方感到害怕、內疚,非做不可 例句:「你咁無禮貌㗎,舅父舅母叫你啊,快啲同佢哋拜年啦!」 應得(Deserve):強調責任和「應該」 例如:「小朋友就應該專心讀書先啦,畢業之後大把時間玩!」 聽到「4D語言」,子女容易覺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被忽略,難以感受到家長的愛,甚至不願繼續對話。如果你想和家人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不妨嘗試在拜年時多關心彼此的感受,減少評價或比較,「近排點啊你?返學有無壓力啊?」,相比起「你考第幾呀?」更有效表達關心呢! 善意溝通四部曲 我們「夥伴學校」一名媽媽分享,她向來都用家長式說教、命令、催促,甚至責罵的方式與兒子溝通,在參與我們的「善意溝通工作坊」和「家長共學小組」後,才驚覺自己平日說的就是「4D語言」。 及後媽媽嘗試在家中改用「善意溝通四部曲」,包括第一步,客觀描述子女的行為而非評價;第二、三步,同理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以及第四步,提出請求。有一次,媽媽因為已夜深,不容許兒子繼續玩手機遊戲,兒子隨即情緒激動,對媽媽拳打腳踢。媽媽選擇先冷靜和同理自己的感受,然後嘗試理解兒子的感受和需要,再慢慢跟他傾談。 媽媽問兒子:「媽媽見到你好想打機,係咪啊?」兒子立即大喊說:「係呀!」媽媽接着問:「你係咪因為?家無得打機,所以唔開心?」兒子點頭。媽媽續道:「因為你聽日一早要返學,如果?家唔瞓嘅話,媽媽擔心你聽日無精神上堂。我希望你?家即刻去瞓覺先,媽媽應承你,我哋星期六放假再一齊玩。不過,我都希望你下次可以有禮貌表達你的訴求,我知你一定做得到!」因着媽媽的理解,兒子也平靜了下來。 每次聽到「夥伴學校」家長的轉化故事,我們都十分鼓舞,也再度肯定家長教育對於提升學生身心靈健康的重要。因此「感講夥伴學校計劃」一直堅持以全校參與模式與學校合作,致力賦能教師與家長學習善意溝通,因為我們相信影響學童成長最深的,是最常接觸他們的老師和家長。教育局於2023/24學年推出「校園.好精神」加強推廣校園精神健康的措施,亦涵蓋一系列的家長教育,包括與十八區家教會和校長聯會合辦家長講座,還有批出「家長學生.好精神一筆過津貼」和「守門人」訓練等,對此我們感到十分雀躍,希望更多家長與我們一起轉化家庭的溝通文化。 最後,我們邀請家長在新春假期多了解子女的感受同時,不忘好好照顧自己。我們也鼓勵學校投放更多資源在家長教育,促進家校合作,提升學生身心靈健康。 文:李楚倩(「JUST FEEL 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老師類型多面睇

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你會遇過很多不同類型的老師。王師奶雖然八卦,但絕對沒有惡意,蓋十人生九品,品品不同。且聽小婦人十數年求學生涯中遇見不同類型的老師,和你遇見的有否不謀而合: 1、殭屍型 這類老師,不論男女,長相都不差,可是走起路時,兩腳伸直,好像膝頭鑲了鋼板,彎不得。腰直得異常,永不彎曲,女老師也一樣。本來以為女老師雖不至柳腰款擺,但也不至硬直如殭屍。教書時聲線如一條直線,急促、既無抑揚,更無頓挫。轉身最恐怖,身體一齊轉,恍似木頭公仔。 2、機器型 不偷懶,一入課室即教書,依書直說,並無虛言。與其話教書,不如話佢讀書。速度倒算好,不徐不疾,由上堂讀到落堂。如果你中途發問,他把手向前搖搖示意不要問,他閣下繼續讀下去,直至下課鈴聲響。 3、黑板型 與機器型有異曲同工之妙。入課室一言不發就在黑板寫筆記,學生十分配合,筆落似蠶聲,課室秩序良好,學生唯恐跟不上,因為照慣例這些筆記是考試tips。如想升班,不可抄漏。 4、放任型 相比殭屍型和機器型,這類老師較受歡迎。他或她拿起書就教,好認真,唔知他們對耳係唔係失聰,課室好似街市賣魚賣肉,喧鬧之聲根本蓋過他的聲音,但見他紋風不動,繼續教他的書。下課鐘聲一響,他匆匆下課,頗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喜悅。 5、口才型 口才型的老師大多受學生歡迎,他口齒便給,教書時口若懸河,略有幽默感,學生喜歡他的談笑風生。可是下課鈴聲響後,你會覺得今堂一無所得,老師根本無教書,笑聲後一片空白。他是好老師?他是受歡迎的老師? 6、才子型 這類老師年紀大些,滿臉嚴肅,出口成章,是學生們心中有料到的老師。無論教什麼科目,引經據典。典故的出處不是孔子就是孟子,最低門檻都是朱熹或司馬遷。學生們敬重老師的高深莫測,恍似世外高人,滿腹經綸。 7、演藝型 記得一位教書好叻,又受學生擁戴的老師說過:「每一課都像一場戲,第一步要引起學生興趣,他們才不會瞌眼瞓。有一個詞我們叫演講,內地叫講演。一個好老師除了學識淵博之外,還要識『演』兼識『講』。演得好容易帶觀眾入戲,演的七情上面,學生會跟着你的喜怒哀樂,做老師跟住將知識生動地『講』出來,這肯定是成功的一課,授受皆悅。」第一次聽老師說每一課都像一場戲,覺得老師有點誇張,言過其實,想深一層,老師說得對極。你也一定遇過一些口才欠佳,不知如何表達他腹中詩書的老師,這些不懂得「講」又不懂得「演」的老師,你會替他着急,即使學富五車,又從何說起? 篇幅所限,老師類型說到這裏為止,由天光說到天黑也說不完,王師奶向來尊敬老師,有幸一生中遇到一兩位令自己開竅的老師會永誌不忘。只有兩種老師例外,一種是無料充四條,一種是騎牛搵馬型,都是誤人子弟的人之患。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被喜愛」的需要

我很喜歡寫作,很喜歡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信念和經歷,所以開設了facebook專頁寫文章。讀者的按讚、回應和私訊也給了我很大的滋養,但我留意到自己蠻介意有多少人看我的帖子,有多少人按讚,也會跟其他專頁比較,很羡慕別人有那麼多追蹤者和留言。 探索「追Like」心態 終於有一天我沉澱下來,好好去探索我這個「追Like」的心態,發現背後原來是「被喜愛」的需要。我很希望我的文章被喜愛,希望我自己被喜愛,很羡慕其他人有這麼多人喜愛。 我小時候爸爸便離世了,媽媽母兼父職壓力很大。媽媽很愛我,但管教得很嚴,生怕我學壞,所以對我是批評多,肯定少。我印象中媽媽是不苟言笑的,我經常感受到媽媽對我的要求,但不太感受到她對我的喜愛,我總是不能讓媽媽稱心滿意似的。上了小學後,同學都不喜歡跟我玩,就算偶爾有人願意跟我一起,也很快會被我惹得不高興而離去。(大了才發現我應該是有認知或感統問題,導致常常弄痛同學而不自知。) 這情况維持到中三左右,我終於能好好地壓抑情緒和隱藏自己的想法,學會迎合和取悅別人,情况才慢慢改善。但當我隱藏起自己真實的一面,便更覺得沒有人會喜歡真實的自己。 就這樣,這「被喜愛」的人性基本需要,從小到大從來都沒有被滿足過。現在更透過「追Like」呈現出來。 寫作為討好別人? 我早期的寫作會很小心用詞,因為想要吸引多點讀者,想要「被喜愛」;同時也怕文字會觸發到別人,或怕一些前衛的想法會嚇走讀者甚至導致被攻擊。在寫作上我是處於「討好別人」和「保護自己」的模式。但我近年的學習讓我明白,真正喜歡我的人,無論我如何,他一樣會喜歡我;而如果我不呈現自己真實的一面,別人便沒機會喜歡真正的我。這要很感激一班善養伙伴,他們總是說喜歡跟我相處,會接納甚至欣賞我的陰暗面,鼓勵我做自己,但也會直接說出我讓他們不舒服的地方。這種包容但坦誠的關係,讓我不用提心吊膽地猜他們是否口說喜歡但內心討厭我,也讓我慢慢相信就算我讓對方不舒服,對方也不會離棄我。(有療癒的伙伴真的很重要!) 重拾初心 忠於自己 我現在嘗試更忠於自己的寫作,也會提醒自己,我寫作是因為我真的喜歡分享,而不是為了取悅別人,不是為了要有很多訂閱或回應。重拾寫作的初心,讓我可以繼續享受寫作。 同時我也很想滿足我孩子「被喜愛」的需要,所以很多時當孩子找我時,我都張開雙臂以溫暖的微笑迎接和擁抱他們。我女兒不止一次主動跟我說:「媽媽,謝謝你常對我笑,謝謝你那麼喜歡我。」 在推廣善養時,不少家長向我反映說不知具體要如何做,那時候我就會對他們說:「那你就多對你的孩子笑吧,每天都對他們笑,擁抱他們,讓他們感到你很喜歡他們,那已經很好了!」 文:周芷欣 作者簡介:佛系媽媽芷欣,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童年創傷,深受感動,最後憑借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5期]

詳細內容

簡易廚房:步步「糕」陞 新年笑「蝦蝦」

農曆新年快到,大家可以準備一些賀年餸菜應節。蘿蔔糕是農曆新年必備的食品,朋友到來拜年時,用來祝福親朋戚友「步步高陞」也不錯。自己動手做的話,足料之餘,軟硬度亦可按自己喜好調校,特別美味。今次我特別選用日本蘿蔔,因其味道較清甜,將部分蘿蔔切成條,口感亦會大大提升。 (圖:馮凱鍵) 在家宴客 黃金滿屋 另一道在團年及開年飯中都十分受歡迎的餸菜,是常被人稱為「邪惡美食」的黃金蝦,但它其實很有意頭,金黃色的鹹蛋黃包滿每隻蝦,寓意為「黃金滿屋,全年笑蝦蝦」。這道菜不但吃下去啖啖香味,做法亦十分簡單,新年在家宴客,一點也不失禮。 ■(一)足料蘿蔔糕 (一)足料蘿蔔糕:材料、調味料。(圖:馮凱鍵) ◆材料: ˙大根白蘿蔔—2斤 ˙粘米粉———160克 ˙粟粉————40克 ˙冬菇————4隻(切粒) ˙瑤柱仔———10粒 ˙蝦米————約2湯羹 ˙臘腸————2條(切粒) ˙白芝麻———適量 ˙葱粒————少許 ˙清雞湯———250毫升 ˙紅葱頭———1顆(切粒) 調味料: ˙糖————2茶匙 ˙鹽————2茶匙 ˙胡椒粉——適量 ◆做法:(圖) (1)白蘿蔔2/3刨蓉,1/3切粒或刨絲;冬菇、臘腸切粒;瑤柱仔及蝦米用水浸軟身,瑤柱仔撕開一條條;粘米粉和粟粉用一半清雞湯撈均,全部材料備用。(圖:馮凱鍵) (2)熱油鑊爆香一半紅葱頭,然後加入臘腸、冬菇、瑤柱和蝦米,炒香盛起備用。(圖:馮凱鍵) (3)再用熱油鑊爆香餘下的紅葱頭,放入蘿蔔條、蘿蔔蓉和餘下的清雞湯同煮,然後下調味料,將2/3炒好的材料回鑊兜均(留下1/3放糕面做裝飾),倒入混合好的粉漿攪勻。(圖:馮凱鍵) (4)準備蒸盆,盆內抹一層油,將炒好的材料倒入蒸盆內,用蒸爐100℃或大火隔水蒸60分鐘。(圖:馮凱鍵) (5)最後灑上少許芝麻和葱粒,完成。(圖:馮凱鍵) ■(二)黃金蝦 (二)黃金蝦:材料(圖:馮凱鍵) ◆材料: ˙蝦————8隻 ˙牛油———20克 ˙鹹蛋黃——3個 ˙蒜蓉———1茶匙 ˙米酒———1茶匙 ˙粟粉———適量 ˙糖————少許 ˙胡椒粉——少許 ◆做法:(圖) (1)鹹蛋黃蒸20分鐘再用叉壓爛。(圖:馮凱鍵) (2)蝦去腸、剪掉鬚及腳,在蝦背?一刀。(圖:馮凱鍵) (3)將蝦撲上粟粉,熱油鑊用半煎炸方法煎至金黃色,盛起備用。(圖:馮凱鍵) (4)牛油、蒜蓉、蛋黃、胡椒粉、米酒及糖一齊炒香至帶點泡泡。(圖:馮凱鍵) (5)將蝦加入炒勻,完成。(圖:馮凱鍵) 文:KellyMama 圖:馮凱鍵 作者簡介:育有一子一女,身為全職媽媽熱愛煮食,喜歡研究簡易家常菜,希望與大家分享各種美味菜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5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選學校重質 不必求名氣

  問◢ 小兒17個月大,好動活潑,愛笑。家住佐敦,報了18間幼稚園,有多間已收了小兒,當中有3間是本人心儀,包括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李鄭屋幼兒學校(A++)、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大坑東幼稚園(A+)及聖三一中心幼稚園(A+)。以上3間都是趙sir評級A+或以上的,令本人難以決定。李鄭屋村有A++,但大坑東地方大又有泳池,而聖三一比較出名,又有聖三一小學,但最近轉了校長。因下月便要交費用,請問有沒有一些意見給我呢? 答◢ 其實你兒子活潑可愛、笑容滿面,報3至5間幼稚園便至少有1至2間會取錄他,報18間太多了,兒子會疲累,可能有反效果的!找學校不一定要找出名的,最近便有出名的幼稚園停辦。好幼稚園應重視「學與教」、「管理與持續發展」、「學校文化」及「給予學童的支援」等,以上各項為教育局評核組寫評核報告的範疇,而本人給予「免費」幼稚園的評級(由A++、A+、A至A-),是參考教育局的評核報告而訂的,所以我認為基督教服務處李鄭屋幼兒學校是最高的A++,而基督教服務處大坑東幼稚園及聖三一幼稚園為A+。因此李鄭屋幼兒學校值得考慮。 叩門地區名小 同區幼園機會高 問◢ 本人住葵青區,收到迦南幼稚園(荃灣)、荃灣浸信會幼稚園、香港靈糧堂荃灣幼稚園及葵青區聖公會荊冕堂士德幼稚園取錄,心儀聖公會仁立小學,計分有20分,請問這分數入仁立是否很渺茫,另外我應該選擇哪間幼稚園可幫助去仁立叩門? 答◢ 參考教育局評核報告,本人給荃灣浸信會幼稚園的評級為最高的A++,香港靈糧堂荃灣幼稚園A+,迦南幼稚園(荃灣)及聖公會荊冕堂士德幼稚園為A。聖公會仁立小學是葵涌區名校,最好有25分,20分只有約八成機會,大部分的幼稚園畢業生考入仁立的都在葵青區,例如荊冕堂士德幼稚園、救世軍大窩口幼兒學校等。 可按孩子學習興趣揀幼園 問◢ 小女10月出世,是細B,家住長沙灣。小女對着外人會怕羞,對熟人(包括教師)就會有很多說話,PN班教師指她上廣東話和普通話堂很專心,會主動答問題,但上英文堂就會周圍走,想問一下香港真光中學(幼稚園)和香港培正小學(幼稚園),哪間最適合她? 答◢ 幼兒教育課程的重點為培養幼兒學習興趣,用6個字總括:「以幼兒為中心」。如果幼兒上廣東話和普通話堂很專心,即表示她對這方面學習很有興趣,應按她的發展選校,可考慮易於升上小學的培正幼稚園。她上英文堂不專心,可遲些待她有興趣學習英文,才找導師和她多講英文!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happypama@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音樂教育的力量:開發孩子語言及認知潛能

很多學童從小就開始學習樂器,除了訓練他們的音樂感,亦希望能提升語言能力。近年來,音樂訓練對語言能力在認知和神經層面上的影響愈來愈受關注。究竟音樂教育與語言認知發展有什麼關係?學童應該怎樣學習音樂才能改善語言能力? 要了解音樂與語言認知發展的關係,我們先要認識大腦的構造。大腦內的布洛卡區(Broca's area)和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是處理語法和詞彙相關的區域,並在某些情况下處理語言相關的表演能力。由於語言學習和音樂訓練是有共同性質,例如,當我們朗讀和唱歌時,大腦內的活動是十分相似的。因此,通過特別設計的音樂活動可以有效加強語言發展。 有效練習 音樂語言相互增強 另一方面,人們在處理音樂或語言上的方式都十分類似,甚至是以相同的方式來學習音樂結構和理解語言規則。研究表明,已接受音樂訓練的兒童更能在音樂和語言領域中發現聲音和語調的差異,這種音韻意識能力能夠幫助他們識別不同的語音,掌握語言的音節、音素等,在語文發展上至關重要。所以,音樂和語言學習是可以透過有效的練習,相互增強效果。 聆聽代閱譜 提升專注力 須注意的是,要有有效的音樂練習才能提升語言能力。基於語言和音樂學習的共通,當家長和子女在家中作音樂活動時,可以留意以下3點﹕ 1. 學習音樂不應由閱譜及樂理開始。家長可以嘗試通過聆聽音樂來培養幼兒對聲音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並且鼓勵幼兒在聆聽過程中參與唱歌或用敲擊樂器打拍子,讓他們通過主動參與來提升專注力。 2. 音調是音樂和語言的基礎,訓練幼兒的音調感知能力對於他們的音樂和語言發展都非常重要。家長可以通過聆聽音階、用律動模仿樂句的走向等活動,幫助幼兒理解和掌握不同的音調。 3. 可以為幼兒選擇不同風格和類型的音樂,讓他們接觸不同的節奏、旋律和音色,從而豐富他們的音樂體驗。 文:江肇衡(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莊浩琛(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助理)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2024會幸福嗎?

除夕煙花過後,2024甫開始,惟遠近意外連生,「柳爺」事件令人驚訝,就像什麼不好的事都會發生,難道是一己悲觀?朋友們,你有同感嗎?英文有個常用字well,表示很好、健康、滿意,但願HappyPaMa的朋友們在新一年All is well! 有聽過wellness嗎?Wellness一般譯作健康,望字生義,well加上ness,好東西吧!如果wellness意謂健康,那麼「健康」的定義又是什麼?世界衛生組織於1948年就指出:「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換言之,健康不單是指身強力壯,心理上、情感上乃至社交狀態也是關鍵指標。All is well是all-round well,全人全面,身心康泰。 要身心安康,個人情緒狀態就是wellness的簡易寒暑表。須知道心情是我們的隱形外衣,表面開心不一定內心安寧,肉眼看不見心裏的情緒和感受,它們時顯時藏,一旦佔據了你生活的駕駛座,稍不小心,後果堪虞。據聞「股神」巴菲特認為,情緒穩定比高IQ更重要,因為投資最重要的是穩定的情緒和獨立思考能力,想all-round well不妨重新認識自己的情緒,好好了解這個終身拍檔。 與負面情緒共處 化作生活動力 最近剛與家長好友們完成了一次「讀書會」,共讀了日本作家西多昌規《不被情緒左右的28個練習》,獲益良多。作者於書中提供不少實用例子,讓我們明白雖則未必能重設生活中不如意之事,惟人人皆能按個別情况,於一念之間換個角度,將「負面」情緒化作前進力量。 作者認為:「感覺恐懼與不安,並牢記在心,是生物為了生存的必要本能。」西多先生直截了當奉勸大家,不愉快的事我們不會忘記,既然不能刪除或者放下負面情緒,倒不如與狼共舞,學習與之共處,創造優質的生活動力。 以思考調節情緒 為壓力訂「賞味期限」 他有兩個重要提醒,大家不妨細味一下。他說:「大腦會被一時的情緒牽着走……要將情緒言語化,別讓情緒作主。」他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勤加練習,提升覺察力,就能區分情緒與思考;其中有效的方法是用語言「命名」情緒,例如感到生氣時就說:「我真係好嬲!」美國腦神經科學家Daniel Siegel也有相同的提醒,簡單而言就是:Name it to tame it,弱化那個「爬蟲類大腦」,同時啟動思考和判斷功能,令起伏的情緒得以恰度調節。 作者的第二個建議是:給壓力一個「賞味期限」。賞味期限,大家懂吧!作者認為:「面對有壓力的事,自己設定一個期限……知道期限就能撐下去。」當你活到一把年紀,還會懷疑人生無常嗎?總會明白有些困難未必霎時結束,恍似走在不見盡頭的隧道……那麼,就自訂一個或多個「小結」吧!好借機轉換心情,重新評估現况,避免盲從附和,也讓情緒成為自己的探熱針,適時調整策略,按需要作出情理兼備的智慧之選。 新年伊始,龍年將至,祝願大家日日是好日,無事是貴人。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5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日式大掃除

農曆新年還有不夠一個月就到,中國有新年前大掃除這個傳統,日本人的新年(西曆1月1日)其實也一樣有,所以早在12月初的時候,你會常常在電視台的婦女節目聽到主持人預報天氣,叫大家哪一個周末天氣比較好,可以趁早開始大掃除,不然天冷了,太太們便很難去打掃陽台或者花園,日本人也真的夠細心。 去年尾我剛好搬家,所以也來了一次,不,兩次超大規模的大掃除。第一次是在新屋入伙前的大清潔,相信不少人也一定會做;第二次「大掃除」則是在退租時清潔舊屋。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那麼多日本房東都不願意租屋給外國人,這是因為當租戶搬走、房東執手尾時,租戶是日本人還是外國人,執漏工夫可算是天壤之別。 畫花紙門「很羞恥」 臨走大陣仗重貼 當然我也有看過不少日本惡租霸的新聞,但多數日本人租客在「交吉」搬走前,不但會將物件盡量還原,也會替舊居清潔乾淨,甚至會「重新建造」!我朋友的老公便重新貼榻榻米的紙門,因為小朋友畫花了紙門,令他覺得很羞恥,所以決定重新買過和紙,然後自己貼上。我們當然不能理解這個舉動,因為退房之後,房東一定會聘請專業的清潔公司及裝修師傅來執漏,這樣貼紙門可能是畫蛇添足之舉,但也佩服朋友老公的堅持,因為貼了紙門,牆紙當然也要順道修補。媽媽朋友笑說仍在租住的時候,反而沒見過老公對房子那麼上心。 入鄉隨俗 清除頑固污漬 說回我舊屋的大掃除,幸好我家沒有紙門也沒有榻榻米,但有一大幅骯髒的牆壁,要不要清潔好?我們掙扎了一段時間,最後也決定入鄉隨俗,盡我們所能清潔。我們先用牆紙專用紙來清潔,再用一些化學海綿,但只能清潔一般污漬,不能清除一些畫筆筆迹。最後問過不少「掃除達人」(在一些家居中心,有職員會掛上這個牌,如果有些清潔疑難,可以隨便發問),最後他推薦了一款中性清潔劑,結果真的清除了頑固污漬,一解我們的憂慮。結果我們這一次「交吉」還得到讚賞,只扣了1萬日圓作為清潔費用,這是我們第一次毋須扣除整個上期按金!實在太高興!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兩個椰菜B,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5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星海‧流星

聖誕假最後幾天,9歲細仔參加了3天2夜的山野長征,跟隨導師們縱走西貢鹿湖和東灣一帶,是他至今最吃苦的野外挑戰。感恩天公作美,那幾日天氣和暖,可以少帶厚衣,但露營裝備的重量始終省不掉。 阿仔畢竟是在城市「歎」慣的細路,加上體格瘦小,他印象最深的還是負重上山的辛苦,完全談不上「享受大自然」,又或在自然環境中「舒展身心」。但這不重要,我嘉許他,能夠努力完成辛苦旅程,已經很了不起。事實上,我也提醒自己,想孩子才初嘗刻苦,就跳出捱苦的心理狀態,去到享受的層次,很可能是大人一廂情願的期望和執念。我選擇由衷欣賞他的努力,如實尊重他的感受和狀態,同時對阿仔個性的發展抱持開放心態。 有趣的是,阿仔這次活動也帶給我意想不到的體驗。為方便家長接收資訊,導師們開設了手機群組,部分擁有手機的大齡孩子也有入群。長征期間導師們忙於帶孩子們,除非有特別事故,不會匯報即時狀况,但那3天中,有人偶爾會發放三兩張有水準的抓拍,數量不多,但足以讓家長簡要地得知大伙兒去向。 最初,我以為這位拍攝達人是隨團義工,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個連續6年參加的孩子。他對攝影很有興趣,用的只是普通三星手機,已拍出很好的效果。梢頭升起的朝陽、遠眺海岸的紮營地、營火映襯的人臉,還有東灣日出的縮時攝影,都是意境甚佳之作。 奇怪的是,踏入元旦子夜後不久,他傳來了一段半分鐘短片,打開只見黑麻麻一片,什麼也沒有。我直覺他拿出來分享的,必是「攝之有物」,只是我看不到而已,於是關掉房燈,在漆黑中再次打開短片。初時還是很隱約朦朧,但隨着眼睛適應了黑暗,我竟然夢幻似的看見一大片閃爍閃爍的星海! 那一刻,我真的非常震撼和感動。原來,香港也會有這麼一處毫無光害的地方,可以看到如此美麗的星空,而且還是滿佈不同光度繁星的星海,其壯美是我至今沒見過的。我知道,此刻阿仔早在營帳裏熟睡,他還沒擁抱那份邂逅星星的浪漫。但這片星海,給另一個孩子拍到了,那星海的美、那偶然的緣分,讓我深為感動。 面對黑暗 只要我們不放棄 我知道同群家長可能也看不見星星,遂提醒大家在全黑中看。同時,我深感香港也有如此星空,固然令人振奮,但短片中還蘊含更深一層的鼓舞信息,於是分享給一些好友,並寫道—— 「我覺得很有深意,面對黑暗,只要我們不放棄,想辦法用心去看,是可以看到星海的啊! 我們一般都抗拒黑暗,但如果不夠黑,不是真正待在黑暗中靜心地看,就看不到這麼美麗的星海。最初一兩次打開時,是看不清的。當眼睛適應了黑暗,見到的星星就會更多,此起彼落的閃爍對比更大。」 打開心胸 擁抱發現的可能 有朋友匆匆打開檔案,什麼也看不見,就放棄了。也有朋友嘗試不同方法,例如走進黑廁、把手機屏幕校光,就看到了。於是,我又嘗試加強手機光度,發現不單看得更清楚,星星們閃得比聖誕樹還漂亮。最最神奇的是,我竟然還看到之前沒留意到的流星! 的確,當我們以為事情已了然於胸,卻原來還是會一再發現更多的美好……這發現更加提醒了我,打開心胸擁抱發現的可能。 阿仔結束旅程回家後,我跟他一起欣賞了這片星海。他也覺得非常漂亮,卻未至於令他有興趣再次遠走野外。沒打緊,我選擇打開心胸,擁抱一切的可能。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5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五)

電影《年少日記》中的主角父母,非常滿意弟弟的學術表現和音樂造詣,常常稱讚他,又不時送玩具、給予更多零用錢等去獎賞他,但對哥哥則鮮見讚賞。筆者相信,絕大部分家長均非常愛惜孩子,但未必懂得如何表現出那份愛。同時,不同的孩子亦可能對不同的關愛方式,有不同的接受程度。 專門研究人際關係的Gary Chapman博士,曾提出「5種愛的語言」的概念,亦有效地應用在親子關係上。透過理解並運用這些語言,家長能夠更有效地滿足子女的情感需求,建立積極的親子連結。「5種愛的語言」分別為: 1.肯定語言(Words of Affirmation) 「爸爸欣賞你願意花時間去用心練習,彈好樂曲。」、「你真是一個細心的孩子,留意到媽媽口渴。」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家長使用正面的言辭來表達讚美和鼓勵,至關重要,不僅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也增進他們的自尊心。同時,積極的口頭溝通,表達愛意、尊重和支持,將進一步強化親子之間的連結。 2.優質時間(Quality Time) 「媽媽陪你一同練琴。」家長給予孩子專注的陪伴,參與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是建立深厚連結的有效途徑。父母不妨每周設定家庭時間,安排一些共同活動,不僅能促進家人之間的親密感,也能強化家庭的整體凝聚力。 3.施贈禮物(Giving Gifts) 「爸爸知道你想寫日記,送你一本日記簿。」家長毋須送孩子什麼昂貴的禮物,只需要小小的驚喜或手工製作的禮物,都能表達愛的心意。同樣地,家長尊重並珍惜孩子送上的禮物,也是一種對孩子愛的回應,有助於構建正面的親子互動。 4.服務行動(Acts of Service) 「跟媽媽一起煮早餐,好嗎?」、「爸爸幫你的單車安裝好射燈了。」家長與孩子一同參與家務,表現出關心和支持;同時當孩子需要協助的時候,提供實際的支持和指導,能夠強化親子之間的合作和理解。 5.身體接觸(Physical Touch) 倒數新一年來臨,一家人互相擁抱!家長抱抱孩子,以身體接觸表達愛意,傳達溫暖和安全感。即使是小小的身體觸碰,拍肩膀、握手等,一家人就已經傳達親子之間的深厚情感。 每名孩子的「愛的語言」可能各異,家長透過細緻觀察和理解,有助找到適當的方式表達愛和支持,建立一個充滿愛與理解的正面親子關係。親子平日有「高品質、強連結」的關係,即使間中面對矛盾、挫折甚至衝突,孩子也不會輕易倒下。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