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網樂天地:心態決定命運

今屆奧運香港隊獲得前所未有的佳績,令很多家長對運動員的出路也另眼相看,一窩蜂地替孩子報讀不同的體育運動訓練班;尤其是劍擊、游泳和乒乓球那幾項奪牌的熱門項目,務求搶先為孩子「奪金」而鋪路。然而在報讀之前,又有幾多家長認真了解過該項運動的性質、入門所需的要求,而他們孩子的性格又是否符合該項運動的發展呢?而心態又是否正確呢? 在東京奧運奪得100和200米自由泳銀牌的選手何詩蓓,在賽後訪問亦提及到,比賽心態佔八成。我絕對認同,因為心態正正影響着年輕運動員場上的表現。而孩子心智未成熟,所以家長的心態往往直接影響着他們將來的發展。以下有兩個個案分享: 家長在場觀戰 孩子壓力大 個案1:小球員於名校出身,家長亦用心栽培,每星期至少4、5日參加大大小小不同的訓練,還聘請私人教練。然而小球員在比賽表現不甚穩定,家長每一次都在場觀戰,吶喊助威,不停加油鼓勵,但在場比賽的孩子卻壓力甚大,每次起手進攻時都好像投鼠忌器,失誤頻頻。父母時常投訴課堂內容不足,和教練商討怎樣加強訓練。而小朋友每次輸波後都感覺同父母一樣,覺得自己學習不足,期望教練安排更多的東西學習。 不緊張輸贏 讓孩子自由發揮 個案2:另一名小球員,一星期打兩日,常常因紀律問題被家長罰暫停練習。但是小朋友比賽的心態好強,常常說自己「開ace」、「打winner」。明明自己練習比人少,卻滿懷信心,每次比賽都能想出致勝的方法,常常力挽狂瀾擊敗高手。比賽的場數不多,但已數度報捷。他的家長卻是以去玩的心態讓他落場,對輸贏不大緊張,讓小孩自由發揮。 分享這兩個例子,不是想說明怎樣才可以獲獎,反而是想表達孩子在一項運動中發展得好與壞是看心態。有些孩子性格較為早熟,很早的階段便適應在比賽中獲得比較好的成績;有些技術掌握和身體協調能力較佳,可是礙於心理上仍然有待發展,無法把握比賽致勝的關鍵時刻,結果未必能完全反映孩子在某項運動將來的成就。 香港家長對待孩子的運動發展,大多比較急功近利,挑選一些可以最快攞獎的項目,以臨急抱佛腳式催谷,希望在青少年賽事衝獎,為升學之道而鋪路;有幾多家長又真正會深入了解該項運動的性質,從而評估孩子是否適合那項的運動而報名?因為家長的心態亦會影響孩子在該項運動的心態,如果一開始態度就偏離正軌,那樣日後孩子就難有美好的發展,所以除了技術、體能和策略外,建立一個良好的心態對年輕運動員甚為重要,將來真的有機會上到國際的大舞台時便能大派用場。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詳細內容

半個瑞典人:「開門的心情」異地生活

一家人在別鄉展開新生活,如果懷着「開門」的心情,逐步逐步收集樂趣與經驗,相信好快,大人細路都能手足並用,勇往直前。 孩子適應力最高 適應力最高是孩子們。小朋友如天生海綿,尤其香港新一代個個身懷幾技,新學校新朋友新語言上手速度,肯定比家長大人快。也許小朋友在香港背慣了幾斤重書包,不過他們內心幾乎無包袱。睇真啲,「既來之,則安之」及「有碗話碗」,根本就是孩子天性。英美學校鼓勵學生表達自己,教師和大人會聆聽孩子的意見。能夠在「說真話是人權與自由」的氣候下學習和成長,估計是為人父母者選擇移居的最大安慰。 踏出安全圈 用英文跟人聊天 大人們呢?難度最高是別跟舊生活作比較,原因好簡單,因為你們的家已經在腳下。况且「香港幾好都有」那句經典廣告口號也陸沉了。懷着「開門」的心態就先辦妥開門7件事,暖好個胃就易話為。相信各大港人群組必有踴躍貼士,鎖定就近食材和家品店,為求一家方便,下一步才搵邊度有靚點心食。至於中長遠計的生活方針,最有益是踏出安全圈用英文跟人聊天,由鄰居到公園陌生人,由孩子同學仔然後到同學仔個媽媽,發揮香港人友善吹水及英文「lock得吓」的本色。Google雖然神通,不過真人溝通方能帶給你一家大細未來一齊BBQ的朋友圈,等你有機會推廣打邊爐文化。 從《明報》讀者來郵問我關於移民生活,出現最多的問題是「邊區學校最好」。誠然,父母當然想孩子入讀好學校,而我真心覺得毋須太過擔心,在開放自由環境下灌輸生而為人的正確價值觀,已是你們給予孩子最穩紮的基石。 祝你們一家在彼邦生活愉快,大人細路健康平安!   文:周游 作者簡介﹕移居瑞典的原裝香港人,三女之母,每天做飯之餘亦寫字貼相。著有《幸福在最北》、《親愛的 給幸福加口甜》及最新作品《近乎生活在天堂》。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好心情上學去

新學年展開,莘莘學子重拾書包上學。相信不少家長都會在新學年之始,與孩子訂立新的目標。學習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壓力,持續的學習壓力和負面情緒會導致記性較差、學習表現和學業成績受挫。著名社會心理學家Roy Baumeister教授早於2001年的報告就指出,負面情緒對人的影響「力度」,遠大於其相對的正面情緒,負面情緒會比正面的更持續和深遠。 抱正面情緒孩子 學習表現提升 根據一項於2017年由德國慕尼黑大學Reinhard Pekrun教授領導、刊登於著名心理學期刊《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的研究指出,在學習上整體抱有正面情緒的孩子,將來的學習表現亦會明顯提升,而進步的學習表現又會進一步延續、甚至增加正面情緒,形成一個向上螺旋(upward spiral)的發展。 以上的發現,猶如拓展與構建理論(Broaden & Build Theory)所指,孩子的良好心情(正面情緒)作為一個起點,形成一個向上螺旋,「心情好、精神好、專注到、學習到、能力高」5部曲: 向上螺旋發展5部曲 當孩子抱有正面情緒(1. 心情好)時,個人的精神狀態也較好(2. 精神好),自然較能夠集中精神(3. 專注到)去學習,記性亦會較佳,同時開拓更好更佳的學習機會和資源。當孩子能夠緊記學習內容,所構建出來的學習成果就更加顯著(4. 學習到),更能夠對所學融會貫通,個人能力就有所提升(5. 能力高)。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心情亦會再進一步變好。這時候,那份好心情已經不止是停留在原來的水平,而是已經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心情好」、「能力高」的向上螺旋就此形成了。 家長不妨嘗試運用這5部曲,與孩子開展新一年的學習旅程。 心情好上學去(插畫︰Stephen L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家校合作(二) 手執魔法棒的健碩男

我問健碩男老師:「你連續3年擔任小明的班主任,覺得他有什麼優點嗎?」他說:「重情重義!為朋友願赴湯蹈火!」聽見這個評價,我兩耳頓時通透起來,感覺神奇。怎麼我當了小明12年的媽媽,從沒發現他「重情重義」的一面呢? 懂得欣賞一個人卻很難 升小四的前夕,我收到健碩男老師的第一個短訊。除交帶一般開學事宜,還主動邀請家長家校合作,一起教好孩子。我歡喜極了!深知照顧班上30多個孩子殊不簡單,我隨即把當時對小明的一些觀察和盤托出,希望幫助他更快了解其個性,短時間內掌握課堂步伐。那時他回應道:「曾有家長問我班上是否有問題孩子,我說學校裏所有孩子都有問題。每個人都有特殊教育的需要。有人頑皮、有人懶惰;有人愛獨自工作、有人愛群體生活;有人愛語文、有人愛運動……每人都有其特別之處,不單孩子,成年人也是如此。去標籤一個人很易,懂得欣賞一個人卻很難。發掘各人的優點,才是最重要!」我猶如當頭棒喝,往後我在認清小明的限制以外,更學會發掘和欣賞他的優點! 締造友善文化 相互包容 「進入高小階段,孩子開始長大,因面對的人和事將更繁瑣,思想會變得複雜。孩子要維持自信,找着自己的特質去發揮,亦找出自己的弱點來面對,並加以改善……」健碩男老師樂於跟家長分享,他很多的說話也成為我和小明爸爸的溫馨提點。他高大黑實又壯健,外人根本沒法想像他是一名小學教師。他愛孩子,盡心教學,其風趣幽默表達,令孩子都愛他。我最敬佩他的,是其締造友善文化的力量。他教導班上學生彼此建立,相互包容。受固執思維所影響,小明容易與人起紛爭,每當要被帶離現場疏通時,同學們都會安慰他,提醒他只要出去處理好事情,很快便能回來上課,讓他時刻感受被包容。從小到大,小明經歷過不少標籤事件,「沒禮貌的孩子」、「好孩子反轉龍虎榜」靈魂人物、「和諧破壞者」等都是他的稱號。在這講求效率的城市,有多少教師有應付特別需要孩子的空間與能耐?有多少教師在趕課程之餘,還有教導學生彼此包容的心思?又再有帶領學生展現友善文化的力量呢?作為教師的一分子,我自問仍在學習,但健碩男老師的成績已是有目共睹了! 他比喻小明為「跑車」和「野馬」,3年教學路上,跟我分享過不少「招式」。字數所限,先寫3個重要「招式」:1.「互信關係」為先決條件,「愛和包容」是不二法門;2.「錄音機式」溫馨提示;3.要?但要有底線,要鬧但要留餘地。拿捏得宜,獎罰分明,使他心服氣服,沒抵賴餘地。正所謂:說時易,做時難!要優雅地使出這3招真功夫真的不易!在將來的文章,會以有血有汗有淚的例子,看看我們如何透過家校合作去做到。  健碩男老師有一天病倒了,當日我收到一段他語帶激動的短訊:「剛才小明致電來慰問!又為自己的過錯認罪……他真的很愛老師!」他雖表示過自己手中沒有魔法棒,沒法一下子點石成金,但我卻確切感受到魔法棒的存在。他的魔法棒,其威力可叫「跑車」較安全地飛馳;其能耐可叫「野馬」更有節奏地奔騰!但願他的招式更多人願意施展,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讓更多孩子在愛中被建立,在包容中成長。謝謝你,健碩男老師!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3招適應幼稚園開學

又到開學時間,大人小朋友都不免百感交集。父母的感受就不多說了,但孩子說不出口的情緒卻不容忽視。美國近日的研究指出,三分之二家長表示孩子對新學年開學充滿焦慮,而去年所經歷的各樣停課/留家政策,更進一步令孩子回校時難以適應。 對年紀大一點的孩子來說,還可以多點用言語來表達;但對剛入幼稚園或現正在幼稚園的小朋友而言,則有很多說不出口的掙扎。我去年寫的《寄居蟹的「貝」包》繪本中,所分享的就是孩子要離開安舒區所感到的擔心與不安的心情。 要怎樣為幼兒預備?(儘管開了學,也不怕太遲,因為有六成孩子其實未完全ready進幼稚園的)以下3點,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1. 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調節 會掛念媽媽,見不到媽媽時會有點想哭,是很正常的。與母親有安全依附的孩子,在看到媽媽離開後,只留下他與陌生人,哭是最常見的反應,這是理論與實踐上,也這樣告訴我們的。所以,先別糾結在孩子上學有沒有哭,畢竟這也是一種表達感受的方式。不妨集中幫助孩子如何在哭泣或焦慮中調節過來,平日多讓他玩一些需要控制身體反應的遊戲,例如︰「老師話」(Simon says)、「紅綠燈過馬路要小心」等,這是簡單又有趣的練習方法。同時,替孩子安排一些與其他孩子相處玩樂的時間,讓孩子有社交能力,懂得與人相處。若真的難有社交機會,就由爸媽多與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代替。 2. 令孩子對學習期待 想孩子對學習充滿期待,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投其所好與多加讚賞。若孩子喜歡車,不論學數字還是看書時間,也加入車的元素;若孩子愛公主,學英文時可以由公主名字開始,甚或播放Frozen的歌曲,令孩子愛上聆聽音樂。當孩子能把學習與所愛的東西連結,我們就不用擔心他的學習動機。緊記要讚賞孩子的學習過程及付出的努力,每個人也需要被鼓勵的。讓孩子知道他的努力我們看得見,並非常欣賞,孩子又豈有不愛學習的理由呢? 3. 閱讀、閱讀再閱讀 研究指,多看書的孩子通常也是較準備好入學的孩子,有人不明白箇中關係。我認為其中兩個較易理解的原因是,書本帶孩子進入了浩瀚的世界,讓孩子對社交、上學、說再見等概念稍有認知,故孩子較少出現不知所措的情况,畢竟在書海中已曾反覆演練過。其次是,繪本童書多以孩子的感受及情緒出發,換句話說,在閱讀中長大的孩子會較懂得表達情緒,故面對初上學時的不適應感受,也會相對易於疏導。 新學年,請給孩子多點空間,放手讓他投入學習,我們會看見更多驚喜。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詳細內容

學界挑戰:毋懼退學潮 重回軌道 領學生「環遊世界」探索冷知識

2021/22新學年,將在半天面授課的基礎下揭開序幕。在小學恢復全日制無期,以及在移民潮和跨境學童人數銳減的多重夾擊下,今個學年,學界將要面對哪些挑戰?如何拆局?肯定考起不少校長。在「音樂椅效應」下,直私小學的值博率又會提升嗎?連串問題都值得探討。 因移民及到海外升學的氣氛熾熱,本港不少學校都出現退學潮,而向來受中產家庭歡迎的直資及私立學校更加是首當其衝。屬直資的福建中學附屬學校(福附)同樣面對生源流失的問題,校長徐區懿華(Eva校長)不諱言,上學年不少學生退學,「我相信跟整體香港學校的狀况差不多。以往無移民潮,一個學年,我們走2、3個學生,但上學年,最少走了20、30個學生」。她表示,退學學生遍佈各級,惟透過兩次插班招生,所有學額已填補。 徐區懿華(資料圖片) 收生要求無降低 重視抗逆力 但Eva校長強調,並無因為急於填補學額而降低收生要求,「每個來申請插班的,我們都有充分評估他們的能力,亦特別跟原本就讀中文學校的小朋友傾談,了解他們是否完全知道,來到一間全英語教學的小學,將會遭遇什麼挑戰?孩子的心理狀態是否已經準備好呢?家長又會如何陪伴子女去經歷這個過程?通過面試,我們可觀察小朋友是否有這種抗逆特質」。她續稱,學校向來重視對插班生的照顧,有專責小組跟進他們的學習、交友等情况,亦會安排小伙伴去照顧同學,因此相信這批插班生不難適應新的校園生活。 屬直資的福建中學附屬學校受移民潮影響,上學年流失了20、30個學生,比正常情况多出10倍。(受訪者提供) 退休教師「重出江湖」 在移民潮影響下,教師人手亦出現「音樂椅效應」。由於津貼學校的常額教席空缺增加,令不少原先受聘於合約制的直資學校教師都轉去爭取「長期飯票」。Eva校長承認,今年這種流動情况特別明顯,「我們只有一兩個教師是因為移民而離職,但多了教師轉投津校」。不過,她認為,市場人手仍然充裕,「我們既請到一些新畢業、充滿魄力的教師,亦有一些有心有力的退休教師願意『重出江湖』來幫助我們,他們有很多豐富知識和經驗,總的來說,新舊同事都相處得很愉快」。 Eva校長(中)稱,福附錄取插班生的要求高,不單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英語能力,還要看是否有抗逆潛能。(受訪者提供) 除了師生流失問題,疫症威脅未解除,同樣困擾學界,「從教學角度,這一年多,同事應對不同的處境,不論停課或半天上課,網課或實體課,大家都駕輕就熟了。但從學校行政角度,由於恢復全日制還是遙遙無期,如何在半日制的時間表內,做得更好,這個仍是考驗」。 為使學生的生活重回軌道,Eva校長絞盡腦汁,像新學年的3年發展計劃,學校便決定帶小朋友「環遊世界」,增加他們探索的機會。「未來3年,『學校帶你遊世界』將會是福附其中一個重要教學主題。各科教師都會在課堂內,帶學生『眼睛』去旅行,『思想』去旅行,認識各國的風土民情,舉例第1年,我們會主力教歐洲的冷知識。」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未來3年的發展計劃之一,是率領小朋友「衝出」香港,在各科學習內容上,帶學生「眼睛」去旅行,「思想」去旅行,增加他們探索世界的機會。(受訪者提供) 自由遊戲 重建社交生活 此外,恢復學生的社交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她說,上學年因停課太久,明顯看見學生在朋輩之間的相處出現退步,「以往大家意見不合,很平常,他們知道怎樣去處理,會懂得透過溝通、討論、協商等。但上學年小朋友很少上學,在家又有成年人的遷就,以致在復課後,稍稍不如意便亂發脾氣」。於是,Eva校長計劃在新學年騰出課時空間,讓學生重新學習建立社交關係,目標是每6個星期,在做足防疫設施下,給學生用兩節課free play(自由遊戲),自由交往,「追補學術,我們應付到,但在成長階段,若錯失了人際社交,就很難彌補」。 談到2022/23年度小一入學申請,Eva校長表示,因距離10月8日截止尚有一段時間,暫無法估計收生人數,惟預料受移民潮影響,報讀人數或會比以往減少,但有信心收足132人開5班,而收生程序及準則將維持不變。「我們仍然會有兩輪實體面試,採用兩文三語去面見小朋友,希望從中揀選一些有良好品德價值觀,以及英語聽、講能力較佳的孩子。」 老牌私小每月收生「即走即補」 老牌私立學校的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歐偉民指出,即使過去社會環境較穩定,也不時有高年級學生會因為轉讀國際學校或到海外升學而申請退學,上學年情况亦相若。他未有透露具體數字,只稱「每個月都有人退學」,但由於他去年上任後,把以往每學年只安排兩次收插班生的做法改為每月收生,做到「即走即補」,減少對學校所帶來的影響,「始終救恩規模不大,每級只有3班學生,沒有收生壓力」。 救恩學校(小學部)過去一年每月都有學生退學,但亦有不少學生申請插班,因此對學校整體運作沒有影響。(受訪者提供) 歐偉民(資料圖片) 調適小一課程 增教學助理 談及新學年教師轉職的情况,歐偉民大呼「感恩」,只有一個教師移民。另根據該校網頁的資料,則尚有兩個教師因其他原因離任。他稱,在教學團隊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有更多空間做好課程發展,「我們知道過去一兩年,幼稚園學生失去很多學習機會,所以針對今屆小一生,課程會有調適。例如中文科本來是用普通話教的,但開學初期,會容讓教師輔以廣東話去教,希望學生不會因為語言阻礙學習,亦會把學生分拆成小組,加派教學助理到課室支援,幫助小朋友更快適應」。此外,學校亦會重啟「伴讀計劃」,由受訓的家長義工到校陪伴低年級的學生一起閱讀,提升小朋友的閱讀效能。 疫情下,教師不能帶學生外出參與水上運動,唯有搞搞新意思,把水上運動帶進校園。(受訪者提供) 新學年,救恩除着重鞏固學生的學科知識和概念外,也會深化正向價值教育,以回應當下學生在人際關係與情緒健康上的需要。(受訪者提供) 去年疫情嚴峻,救恩的小一入學面試改以網上視像會議形式,但今年疫情趨穩定,歐偉民透露,將於9月下旬分3天逐一面見約1700名小朋友。「去年我們收到逾2000份申請,今年有輕微減幅,可能和提早截止報名有關。」校方只設一輪面試,不需面見家長,校長屆時亦會親自接見每一個學生,他期望在面試過程中,見到小朋友最真的一面。 重新定位:跨境生銳減 轉型求「生」 除港生移民潮,受疫情影響,亦引爆跨境學童退學潮,加上「雙非截龍」效應浮現,今年申請來港讀小一的內地生銳減至300人,令以往取錄不少跨境學童的學校,不得不變革求生。 「新學年,我們有廿幾個跨境生申請退學。」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校長李小寶說。該校位處大埔,自2014學年起,84校網被教育局納作「跨境生專屬校網」,高峰期時,學校有近八成學生來自內地。但隨着港府在2013年實施「零雙非」政策,目前比例已跌至約兩成,「現在我們大約有百多名跨境生,分佈在四至六年級」。 李小寶(資料圖片) 今年小一收生不跌反升 因應跨境生學額需求減少,84校網在今學年被剔出專網,但李小寶指出,沒有內地生支持下,今年小一收生數目不跌反升,由4班擴至5班,她估計,跟學校成功轉型有關。「我4年前上任時,已預計到沒有雙非孕婦到港產子,學校將要面對很大收生壓力,所以抱着破釜沉舟的決心,一定要幫學校重新定位。」 毋懼移民潮和跨境學童人數減少,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今年小一報讀人數及選校志願創新高,要由4班擴至5班。(資料圖片) 營造英語學習環境 李小寶兩年前開始鋪路,把禤景榮學校變革,「我請了很多NET Teacher(外籍英文教師),由他們帶活動、陪小朋友看圖書、玩遊戲,在校園營造英語氛圍」。上學年,學校還在小一及小二加設英語增潤內容,把英文字詞學習融入數學科、常識科及其他術科」。踏入第二學年,改革仍然持續,今年5 班小一中,其中兩班的主要科目及術科同樣設增潤內容,而去年那批學生,今年分別升上小二及小三,也會繼續浸淫在英語的學習環境中。 為減少對內地生源的依賴,學校近年部署轉型,並增聘多名外籍教師,藉不同活動,營造豐富的英語語境。 (受訪者提供) 在疫情之下,學校仍盡量騰出空間,培育學生的體藝發展。(受訪者提供) 然而,禤景榮學校服務跨境學童的歷史任務尚未完結,但在出入境防疫限制下,教學工作倍感困難。「現在我們有兩個系統,亦有兩批教師,一批主力教香港學生,另一批就專做網課教內地學生,不單教師工作量多了,行政工夫亦增加。」她舉例,新學年要寄大量書簿、作業給內地生,已花掉不少人力物力,「希望疫情快過,這班學生可返回香港上課,那師生都不用這麼辛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1期] 文︰沈雅詩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孩子的一句話

東京奧運落幕多時,但那一天在我家發生的小插曲卻值得一記。當時,細仔兩個同學來玩,家長都沒逗留。3個男孩本來一路忙着玩火車、鬥陀螺,突然間,一個同學仔對着直播中的賽事喊道:「死啦X國!」 他是個爽直外向的孩子,7歲的心靈沒有多少計算。然而,那句話還是觸動了我老公的神經。平時大細路的他即時嚴肅訓話,「我家裏不可以說這種話」、「你了解那個國家有多少,足以說這種話呢?」 我知道其實是大人內心裏對好些事情的不滿被挑起了,那不該由孩子承受。我立刻打圓場,安撫同學仔說,「叔叔只是想提醒我們不要隨便罵人」,孩子也就很快忘了。 同學仔「死啦X國」 會否影響孩子? 兩天後,老公跟我重提此事。他真誠地覺得自己反應過火了,但又不禁憂慮——本來他也很喜歡那個同學仔,現在卻擔心,對方是否常被灌輸仇恨思想呢?我們的孩子又會否因此被他影響呢? 我細聽他說完後,問他想不想聽我看法。為了讓他理解,我先講了另一件事。話說,某天細仔一個女同學的媽媽私訊我,說發現女兒識講fxxk you,家長即時責罵,還質問她從哪兒學來這句髒話。女兒答是學校的外籍教師說的,家長因為上班無從查證,遂問我知不知有此事。我從不旁聽孩子Zoom課,所以並不知道,但我相信教師不會這麼教。大概是小朋友從別的途徑接觸了這字眼,在大人質問下,情急地以外籍教師作為權威的擋箭牌吧? 然而我覺得,無論是中或英文粗口,處理的關鍵不是追究孩子從哪兒學到。我坦誠跟對方說,明白她的震驚和擔心,然而,冷淡處理會比起熱烈處理好。相比起責罵,我覺得更適宜在平靜的時間,解釋為何這字眼有問題。即時責罵的話,小朋友只會收到一個信息——這個新字眼「有力量」、「非常有效地獲得關注」、「可用價值高」,結果反而成為「魔法字眼」,變相更入心入肺。 孩子學講粗口 激動斥責反更入心 最好的處理是,對囡囡表達諒解,說知道她學到一個似乎頗有力的字眼,但同時也知道她不明白這字眼對人的傷害,這不是囡囡的錯。現在講清楚後,媽媽信任囡囡不會再亂用,也不會令其他人誤解自己是胡亂傷人的孩子。這麼說,可以保護孩子的自我價值,令她更易接受正面的教導。 我告訴老公,在我眼中,7歲還是遠未定形的年紀。成長路上總會透過許多不明途徑,接觸到很多的字眼或概念,他們或會試着模仿或探索,那不是他們的錯;重要的是我們帶着平常心,教導他們何事可為與不可為。孩子說了一句仇恨的話,不代表他必受到不可逆轉的「灌輸」,可能只是他對某個片段的偶爾憶起。執意追究,投放愈大的關注,只會把愈多力量傾瀉到問題點,把孩子釘到定格上。 聽到我以粗口一例作為類比,老公覺得的確可以這樣處理,驟然寬心很多。感恩我們能坦誠地談,放下心中的一塊石頭。只要願意相信,孩子必會正向成長。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1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蘇菲媽的媽媽

「媽媽,多謝你,多謝你生我,多謝你辛苦養大我。」 「多謝你給我一個安樂又吵鬧的童年,多謝你給我空間做自己。」 「我會生活得好好,你別擔心我,放心走吧。」 「拜拜啦。」 這段說話在心中演練了十數回,終在母親彌留之際,忍着淚水吐出了。 母親享年88歲。好比我中學畢業尋索方向的年紀,母親便接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父親結婚,陸續生了5個兒子後,終於生下我這個唯一的女兒。父親在我小六時離世,母親獨力照顧家庭,她專心致志地照顧家庭,待我長大成人,亦只懂照顧家庭,其他什麼都不曉。然而,我們都對她十分敬重。母親這幾年活像小孩,或說更像港女,她隨意的一個要求,無論如何,子女媳孫都會盡力滿足她。 收到電話,拋下工作,趕到醫院,已作好心理準備的我,看見瘦弱的母親還是忍不住淚水。我一直忖度應該對母親說什麼,嘗試設想病牀上的是自己,蘇菲如何告別,能令我感安慰而不太掛心地離去。原來,想聽到的並非蘇菲說她多有成就,賺多少錢,而是她有一個值得回味的童年,她能做自己,會好好生活。 跟媽媽的最後道別 作為唯一女兒的我,想不到演練了十數回的說話,靜待着最好時機而出時,竟先從五哥口中聽到這熟悉的對白。五哥輕鬆地說着,沒有電視畫面中激烈的呼叫,只像平日有人請食飯後說聲多謝及拜拜。五哥說,媽媽離開那天晚上,與家人的一頓飯,吃得很開心。五哥是媽媽生前的主要照顧者,陪診陪吃,每天承載母親的怨氣痛苦,半夜有丁點聲音,五哥即醒,擔心媽媽有什麼需要。忽然想起電影AMOUR(香港譯作《愛》) 男主角照顧太太的痛苦,也就理解到,媽媽的離世,對五哥來說,是鬆一口氣。 守候媽媽離去後,家人一起說說媽媽的趣事,笑她上月把我當是幾歲女孩,以為蘇菲仍在讀小學……家人說着笑着地離開,哀傷不捨的心情也似乎淡化了。第二天,五哥說他很不習慣。某天,五哥說他買了母親愛吃的早餐。傷口仍待癒合,但家人之間能直抒感受,不做作,不批判,也不操控,讓我學懂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好好了解自己的感受。 往後的喪事幸有兄長們分擔處理。想到蘇菲,想到自己身後事,也許早點預備可以減輕後人壓力。有關遺產處理的問題,有人提議立定遺囑,可減省死後親人的麻煩;也聽過有人臨終前把所有錢花光,這也是個省事的做法。至於有關情感的處理,我卻有些想法。突然離世這不能控制的處境就不說了,但若我能大概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我希望能跟不同組合的朋友來個道別聚談,把要說的話都說盡,無憾。然後,給我生命中的重要人物逐一寫信,也寫一封信給所有親戚朋友,當死訊傳出時便寄出信件,當然是安排後人做,希望大家可以透過讀信憑弔思念,我想這是最好的安排。至於葬禮,我想那是為在世的人而辦的,後人喜歡如何就由他吧! 最幸福的結局,應是當朋友收到我這封信時的反應是:等咗咁耐,終於死了! (蘇菲說她仍未能想像母親會死的一天,在她心中的母親仍很年輕。感謝蘇菲這段時間送上許多的虛擬擁抱,謝謝你!)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1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又係藝術家又係阿爸阿媽

讀藝術團體「天台塾」的結集《事件譜之又係藝術家又係阿爸阿媽》,藝術家每人寥寥幾句各配一幅自選相片,細碎中,自有生活質感和反轉常規的趣味。如果硬要找重點,這些阿爸阿媽似乎都更古靈精怪,更懂得換個角度看日常。像尊子在書中說:「兒子該慶幸他爸不是醫生,說不定我天天拿他當白老鼠餵藥……」 畫家攝影師的親子點子 當中很多點子都令人躍躍欲試:陳玉瓊的孩子被蚊子在背上叮出一個個包,用水彩畫連線畫,變成意想不到的生動景觀;高文灝拔出電腦鍵盤按鈕然後重新亂入,待孩子再亂敲時,就用快速鍵無定向轉換大小和行距,成品美得要打印出來掛客廳;還有曾德平的長指甲比賽:在指甲上塗箭嘴,看誰的箭嘴跑得快,既鬥快也考耐性。要是來一趟老幼賽,還能考察不同人生階段的差異…… 疫情下,很多人際交往都移到線上,羅文樂的小小連鎖遊戲有特殊意義:用鏡頭捕捉小朋友的可愛舉動,大人消化體會然後重新演繹,再連着孩子的表現一併傳給親友。他附上照片:一張是伏在媽媽肩上害羞的幼兒,一張是學孩子那樣伏在長輩肩上害羞的大人。傻傻的、甜甜的、暖暖的,在熒光幕兩端把親愛的人結連起來。 親子有時 把握與孩子作伴 這小書引領我們走進藝術家的親子日常,撿拾亮晶晶的靈感,但別錯過更珍貴的寶藏:在很多小遊戲裏,阿爸阿媽都樂意被領着玩而且樂在其中,孩子從來不止是參與者。 梁思鳴:「我想,其實身分和發指令的角色對調才是真正的遊戲……」 朱力行:「你出題,和我比賽,輸了,給我抱一抱,贏了,換我出題……」 徐沛之:「她自信地對我說,『爸爸我教你畫畫!』」 隱藏在每個分享當中,有這個信息:讓我們慢下腳步和心情,好好享受與孩子作伴;即使空閒時間沒有很多,重要是活在當下。 在林東鵬分享的相裏有這句話:憎恨有時,歡樂有時,思念有時,離棄有時,衝突有時,和好有時。 我來添一句:親子也有時,而且時間溜得快,得把握。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1期]

詳細內容

家家有禮:白爛貓首飾盒藏月餅

(商場提供) 雖然暑假完結,但可愛的白爛貓「87旅行團」繼續在置富Malls陪大家遊歷世界,更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帶來白爛貓「置」萌月餅禮盒及2022年白爛貓「置」潮坐枱月曆! 白爛貓「置」萌月餅禮盒內包括上乘手作低糖單黃白蓮蓉月餅1個,配上5包玄米茶包,月餅禮盒更是以首飾盒為設計概念,內附鏡子,加上採用抽屜設計,可以一物多用;坐枱月曆每月都有不同主題的場景,加上有趣調皮卡通圖案與貼地潮語,令大家每日笑逐顏開! ◆白爛貓「置」萌月餅禮盒 換領日期:9月9日起至換完即止 換領方法:Fortune+會員凡於置富Malls指定單一商場內任何2間不同商戶累積消費滿$600,包括$500或以上的電子貨幣或機印消費單據,即可換領 ◆2022年白爛貓「置」潮坐枱月曆 換領日期:10月1日起至換完即止 換領方法:Fortune+會員於置富Malls指定單一商場內任何2間不同商戶即日累積消費滿$400,包括$300或以上的電子貨幣或機印消費單據,即可換領 網站:www.fortunemalls.com.hk   ■送置富Malls ×白爛貓「置」萌月餅禮盒 置富Malls送出置富Malls ×白爛貓「置」萌月餅禮盒予《HappyPaMa教得樂》讀者。名額10個,每人可獲禮品一份。 截止日期:9月7日,送禮詳情見於link.mingpao.com/70792.htm。     整理: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