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媽寶典:做孩子永遠的朋友

林春菊(Janko)擁有多重身分:長衫設計師、長衫導師、時裝店老闆、兩孩之母。女強人和好母親兩個角色,在她身上切換自如,名副其實是「三頭六臂」的潮媽! 設計師:「做媽媽讓我時間管理更好」 2014年,剛在時裝界展露頭角的Janko創立時裝品牌,以環保概念出發,從製衣廠回收牛仔布料來創作長衫,將傳統華服和時尚牛仔布結合,每件作品都獨一無二,大受歡迎,吸引一群喜歡長衫設計的知音人。 2015年,正在懷孕的她,除了設計時裝,還開設工作坊教授做長衫,每天工作非常忙碌,一日三餐都留在工作室裏。事業上非常拼命的Janko,在「造人」方面也非常努力——幸運地兩年抱兩,誕下一雙子女。孩子出生後,Janko亦沒有放下工作,笑言︰「科技年代,手機在手就停不下來,在家坐月也能遙距工作。」付出終有回報,她現在擁有兩間門店,又開辦實體和網上長衫課程,從設計、生產、推廣、教學都親力親為,面面兼顧。 Janko如何做到的?她驕傲地告訴筆者︰「做媽媽,讓我時間管理得更好!」她將1天時間平分3部分,分別給孩子、工作和自己。每晚10點前,她和孩子們讀睡前故事,一起入睡。清晨5點便起身享受me time,待孩子8點起牀後便陪他們玩到中午,午飯後回工作室工作至晚上8時。「拆開時間,我特別享受當下。和孩子一起時就珍惜共處時光,工作時就集中注意力高效率地完成。我一直和時間賽跑,希望跑贏時間!」 永遠不讓孩子覺得你out 作為時裝設計師,Janko一直走在潮流尖端。問及對「潮媽」的定義,她第一反應就是形象要求,需做好身材和身體管理:「孩子還小,我要看他們慢慢成長!而且要讓小孩知道你不僅是媽媽,還是好朋友,不然很快就會被他們覺得你out了!」 孩子兩歲前,Janko重視感官體驗,讓他們觸摸不同東西,水、冰、花朵、落葉,都去觸碰。兩歲後,她每個周末都帶孩子到郊外「叢林大搜索」,好像用放大鏡找蝸牛等活動。回家後再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加深印象,一起認識可愛的小動物。她亦會帶孩子回工作室,了解媽媽的工作:「從小到大,孩子都很黏我,我想我一定是他們的好朋友!」 筆者的孩子快兩歲,最近他喜歡看大孩子玩耍,在家裏會唱兒歌背古詩(發音還是歪歪扭扭),吸引大人的注意力,邀請我們一起玩遊戲。他大概愈來愈需要社交、需要朋友、需要陪伴。當我走進他的世界,讀他的故事書,玩他的積木,就更明白他的需要,以朋友身分交流代替長輩式指令,親子關係亦更融洽。 愛和陪伴需要日積月累,你付出多少,孩子都能感受得到,願全天下的媽媽都是孩子最好的朋友! 《寰聽世界》——「潮媽寶典」每周二專訪新時代潮媽,分享超越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節目逢星期一至五下午2:00至4:00於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 http://t.rthk.hk/j3c9o Janko 總能和兒女打成一片!(作者提供) 文:黄梓瑜 作者簡介﹕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寰聽世界》主持,訪問老手、潮媽新手,陪伴寶寶成長的同時注重自身發展,希望透過聲音為媽媽們帶來力量,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和媽媽。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幼兒自我調控 40%靠環境

筆者的研究團隊發現,自我調控的個體差異,大約有60%歸結於基因的影響,環境因素則佔大約40%。但通過改變基因來提升自我調控不但難以實行,同時有違研究倫理。因此,通過干預環境來提升幼兒的自我調控就變得十分重要。在眾多與幼兒相關的生活環境中,家庭和學校是幼兒成長和發展的主要地方,創造良好的家校環境對幼兒自我調控的發展十分重要。 當偏離規則 給予公平訓示 對於家庭而言,積極的親職教養對幼兒自我調控的發展尤為重要。家長可以通過優質的親子時間,表達愛意、傾聽孩子的需要、共情孩子的情緒等方法,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在此基礎上,家長可以進一步通過與孩子建立清晰、明確、可行的規則和目標,持之以恆地督導孩子的行為。當發現孩子的行為偏離規則時,給予適當、公平和一貫的訓示,從而培養孩子的自我調控。除此以外,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多支持和鼓勵孩子等正向教養也十分重要。 對於學校而言,筆者的研究團隊發現,學校對學生的行為採用嚴格或寬容的態度,均有助培養學生的自我調控;最重要是讓學生明確知道學校的規則和教師的期望,才能讓學生建立行為準則。如果學生有負面行為,學校的訓示需一視同仁並要貫徹執行。另外,學校需建立良好、友愛的氛圍,並消除校園的不良風氣,讓學生在學校中感到安全並且較低機率經歷不利於自我調控發展的事件,例如欺凌等。在班房方面,教師可以通過關注學生的情感,及時支援學生的不同需要,並建立良好的班房氛圍來幫助他們逐步發展自我調控。 「如果/那麼」小技巧 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培養孩子自我調控的重點在於成人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否則教導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其次,設定目標時,需要多考慮每個幼兒自身的能力和個性特點,建立可行的目標。同時,成人可與幼兒一起確立目標,提升他們的自主,避免把自己的目標強加給幼兒。 另外,成人也可以教導幼兒運用「如果……那麼……」(if…then…)的小技巧來自我調控。成人先預想一個幼兒可能會遇到、不利於自我調控的具體情景或事件(if X happens),然後通過預設另一個具體的行為來克服該情景或事件(then I'll do Y)。例如家長想孩子放學回家後做完功課才玩手機,那麼可以嘗試和孩子一起設定「如果放學回家後我想玩手機遊戲(X),我就關掉手機並交給家長保管(Y)」。最後,成人的督導需要持之以恆,在給予訓示時要公平一致,行為達標時要多給予讚賞,才能讓他們慢慢地建立自我調控。 文:黎建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痛心一課——放手而不放棄

「你唔好理我啦」、「好煩啊」,這些說話經常從青少年衝口而出,令家長十分痛心。一方面家長會懷疑自己是否管得太多,子女是否已不需要自己;另一方面又擔心子女能否自立,怕沒有家長的幫助,後果不堪設想。「放手的藝術」是中一家長講座常討論的題目,但到真實場景又是不容易處理的課題。以下小鋒的故事,分享到家長放手的經歷。 生事被退學 浪費爸爸苦心 小鋒的父親十分嚴格,在家中是「一言堂」,少與子女雙向溝通,但他十分重視家庭,疼愛子女;小鋒的母親則寵愛子女,照顧無微不至。小鋒在家中排行最小,升中後開始反叛,不喜歡讀書,中二要轉到一間程度較低的中學。但他仍不努力學習,更在學校鬧事,欺負同學。即使父親嚴厲責罵管教,小鋒行為都未有改善。終於到中三時,學校要求小鋒退學。 父親十分緊張,多次親身去學校游說校長、教師給予小鋒機會。父親放下面子,換來小鋒留班重讀的機會。可惜開學不久,小鋒因受不了同學嘲笑他留班而動手打人,終被學校勒令退學。小鋒心中內疚沒有珍惜父親苦苦爭取得來的機會,但又未有向父親表達。父親則責罵小鋒任性,兩人關係愈趨惡劣。 離家出走年半 學會為人生負責 一次衝突中,小鋒更離家出走,一走便一年半,其間入住院舍及親戚家。小鋒不願再受管束,父親則決定狠心放手。這段期間,父親沒有主動聯絡小鋒,也停止給予零用錢,希望小鋒自我反省,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承擔自己出走的責任,認為兒子既然有勇氣離家出走,也應該有勇氣回家真誠道歉。當然,父親也有心理準備小鋒會在外撞板。果然,小鋒離家的第一年,自理能力不足,作息日夜顛倒,職專課程的出席率不足,半途退學。母親兩邊游說,暗地給予零用錢,卻吃力不討好,小鋒始終未肯回家。 直到離家出走一年後,小鋒開始學習負起自己的責任,重新報讀職專課程,穩定上學,找回生活規律,更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因緣際會下,加上家人幫忙,小鋒經過一年半的離家出走,終於致電父親,表達希望回家。父親也沒有留難,小鋒就搬回家中了。 澆水有時 成長也有時 父親的放手,讓小鋒經過一年的放任混沌期後,學懂更自律,為自己人生負責,更有空間去尋找自己的未來發展。而父親當初為小鋒竭力爭取學位的經歷,表面是徒勞無功,但卻默默牢記在小鋒的心中,成為兩人關係的重要事件,以及小鋒改變和回家的動力。有時父母管教就如耕種一樣,澆水有時,除草有時,施肥有時,休耕有時,而種子的發芽成長也有時。 文:吳宛芙(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幼園面試:良好親子溝通 角色扮演練習 幼園面試 小兒主動無扭計

2019年出生的小朋友即將要報考幼稚園,不過由於疫情反覆,一兩歲人仔這段時間未必有機會經常接觸陌生人或上playgroup,隨時會出現不合作情况;加上大部分幼稚園仍未落實最終面試模式,爸媽們不但要做好拍片、視像及實體面試的「三手」準備,同時也得學懂為子女在失分位「打圓場」,提高考入心儀學校的機會!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幼稚園面試也一樣,特別是小朋友容易受外來環境影響,爸媽更加要懂得臨場應變,以免在面試時失分。無論是到學校與教師實體見面,或者是在家ZOOM,小朋友都有可能表現失準,常見的失分位包括依賴父母、沒有耐性、不肯與陌生人對話或欠缺眼神接觸、坐姿不正如坐在梳化蹺腳等,疫情期間小朋友容易在家中養成以上壞習慣,若沒有及時糾正,難免給校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練習面試時,小朋友未必會一下子做到要求,家長不宜太急進,以免嚇怕他們,如訓練耐性,小朋友第1次能坐定1分鐘,第2次可坐5分鐘,已經很理想。(資料圖片) 香港小童群益會服務總監、註冊社工王美玲表示,無論是好動或是文靜的小朋友,身處陌生環境或面對陌生人時,都容易出現分心或害怕的反應,若這時候希望他們能聽從家長指示做到面試的要求,最理想是一早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默契,而這套親子溝通形式在子女年幼、仍然受教時建立最為有效,不過若爸媽有恆心,也有機會在一星期內啟動這套溝通機制。 王美玲(資料圖片) 先喚名字 眼神接觸才說話 「當家長想與子女溝通時,先叫喚孩子的名字,或在他面前輕拍他的膊頭,讓他的焦點回到你身上。當看到孩子與你有眼神接觸,才開始對他說話或給予指令。很多時候,小朋友愈叫愈走,是因為他們未啟動與家長溝通的機制,只是家長單方面在叫,但小朋友還未準備去聽。這套習慣建立後,即使在緊急場面(如面試),只要家長按以上步驟做,小朋友也會聽從指令。」 要避免小朋友在面試時不聽話,家長宜一早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黃志東攝) 輕鬆模擬面試 提點錯處 其次,王美玲指可以透過角色扮演來教導小朋友面試。「讓小朋友擔任老師或爸媽的角色,在家中拿一些公仔示範,例如假裝公仔坐得不好,或答問題時不肯望着老師,從中教導小朋友正確的面試方式。之後可以與小朋友模擬面試,並拍下影片,一同重溫時談及哪些地方做得好,不要只提出錯處。如小朋友表現理想,可送貼紙或零食獎勵,切記整個過程不要如臨大敵般考核小朋友,而是從欣賞角度去讚賞他們做得好的地方,令他們覺得整件事是好玩的。」 教師會注意小朋友有沒有耐性和眼神接觸,家長在事前宜多加提點。(資料圖片) 拍片視像實體面試   家長也要好回答準備 大部分幼稚園會因應疫情狀况來決定今年的面試模式,嵐天教室課程總監楊蔚嵐(Miss Blue)表示,家長不宜在這個階段致電學校查問,「一來學校在疫情期間處於被動狀態,可能在最後一刻才會公布;二來冒昧致電可能會令學校對學生留下不好印象」。此外,她提醒家長,即使學校沒有安排實體面試,教師也會在視像面試或呈交的錄影片段中要求家長回應問題,所以爸媽們也要為自己的答案做好準備,如對小朋友期望、為何會選擇他們學校等。 楊蔚嵐(資料圖片) 以下是不同面試模式要注意的地方: (1) 拍片 誠意比拍攝技巧重要 形式: 小朋友自我介紹,包括講出名字、年齡、喜愛的食物、平日有什麼興趣等;親子活動如講故事、遊戲、唱歌和律動;小朋友自己活動如日常生活片段、玩小肌肉玩具等 注意地方: 拍片時要注意光線,不宜太光或暗,也要留意角度,應從小朋友視線水平拍攝,讓學校可以看清楚小朋友樣子。此外要留意學校的要求,例如親子活動,學校會期望家長入鏡,不要因為怕醜而只讓孩子出鏡,這樣可能會扣分 Miss Blue不建議家長請專業公司拍攝,「因為學校不會在意拍攝技巧,反而誠意才是最重要,專業公司大都是一式一樣的拍攝模式,學校一眼便看得出」 拍片時要注意學校要求,如親子活動便不能只讓小朋友上鏡。(資料圖片) (2) 視像(ZOOM) 勿「偷步」開啟教材 形式: 可以是個人或是小組形式,教師會透過視像跟小朋友講故事、談天,問題與實體面試大同小異,過程中會觀察小朋友反應,以及是否懂得回答問題等 注意地方: 有些學校或會邀請家長事先到校取教材,要求在視像面試時才打開。如果家長提早開啟了教材,整個面試便可能作廢。也有學校會請家長預備一些家庭照,會根據照片問小朋友問題,所以家長可預先為小朋友拍一些近照,並與他們談談當中內容,讓他們對照片中的人物和活動有較深記憶 學校或會要求家長在視像面試前準備某些教具,爸媽應按指示完成。(資料圖片) (3) 實體面試 養成良好坐姿 形式: 可以是個人或小組形式,不過由於疫情關係,玩玩具的活動已大大減少,較多改為一起聽故事,以考驗小朋友耐性,以及是否懂得舉手答問題等 注意地方: 由於少了玩具環節,教師會多留意活動中小朋友的眼神和坐姿,以及對答是否完整等。注意這段期間小朋友有否在家養成不良的坐姿,如有應加以糾正 很多小朋友在家養成慵懶或隨便的坐姿,家長切記教他們正確的姿勢。(黃志東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文:顏燕雯 模特兒:湯爾澄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教壞人的成語

王師奶給一句成語困擾了30多年,那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一般成語都是導人向善,講人生道理,不似這句教人自私,甚至招致天誅地滅這麼嚴重。這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好流行,好多人講,而且仲講得理直氣壯。王師奶第一次聽這句話是小學三年級,一位教算術的女教師,她在什麼情况說這句話不記得了,印象中她整天苦口苦面,好似成個世界得罪咗佢咁。直到中學,鼓起勇氣問教中文的林sir,點解有個教人自私的成語。阿sir的解釋令16歲的女孩好失望,他說:「人係自私嘅,保護自己係本能,你自己都唔保護自己,不為自己打算,鬼可憐你呀!」嘩!佢係阿sir我唔係,連阿sir都咁講,只有點頭稱是,但內裏卻滿腹疑團。 「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教人自私? 昨天晚飯後,忽然聽到B仔和C女兩兄妹講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成語,B仔的意思和時下的解釋一樣,認為自私是天經地義,否則會給天地誅殺。我係阿媽你唔係,王師奶忍耐不住,加入戰團,就「人不為己」4個字作闡釋。王師奶唔係乜嘢學者,牛頭角一匹婦耳,唔曉引經據典,只認為一般人跟大隊,不求甚解,將一句成語誤解、曲解,戕害基本道德觀念。古人點會教人自私,甚至害人亦在所不惜㗎!最慘係唔止一般低下階層、草根男女琅琅上口,好些知識分子亦衝口而出,連部分教師亦隨俗誤解,將自私的觀念禍延下一代,做父母的也可能不知不覺中以言教或身教影響兒女。 「為」解作「修為」 提升自己 小婦人把「人不為己」中的「為」字解釋是「修為」,有修養、質素、涵養、謙遜、造詣的意思,這是立身應有的境界,人人都應該朝這方向提升自己的品德、修為自己。如果這解釋成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去修為自己,應該受到責備。至於用到「天誅地滅」這4字,未免重了一些。一提到「為己」這詞就連想到「為人」,孔子《論語》中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今學者眾說紛紜,朱熹說過,錢穆說過,滿肚草的王師奶本來唔敢插嘴,但忍唔住都要駁一駁李澤厚先生的見解:「 孔子說,古時的學者是為了改進自己,今天的學者是為了教訓別人。」改進自己,小婦人同意;教訓別人?未免太遠了。 當使用一些十分流行而帶有負面意思的成語、諺語或俗語的時候要格外小心,因為你的無心之失或無意的曲解,的確會引起不良意識而為禍人間。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詳細內容

喜閱愛麗絲:活在VUCA時代的藝術

「喜閱愛麗絲」專欄寫了3年之久,今天我要跟《明報》的讀者暫別了!在這一期,筆者再三思量後,決定以VUCA(烏卡時代)為題,分享筆者在浮動不定、千變萬化和茫不可知的時代裏,參考了什麼書籍來回應世間種種的問題,並以此作為人生的參照,等待不斷的進步、提升和突破。在分享這些書前,先為VUCA作簡說。伴隨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發展,VUCA的概念在近年愈來愈流行。它的含義是什麼呢?這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縮寫。在複雜又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裏,我們如何自處?筆者提出三大「重」點: 1. 重尋文化的根,加強民族自信心 2. 重啟個人與自然的溝通,強化心的能力 3. 重視及實現真理和道,自然可應萬變 重尋及建立文化的根 一片沒有了根的葉子,當掉到河流,必是隨水漂流不定,只能不由自主地隨波逐流。人也一樣,都需要根。重尋文化的根,不僅能加強民族自信心,也可以因心中有了底氣,從文化認同中獲得信心。中華文化裏,蘊藏着不少瑰寶,只要能繼承若干內容,已能令人生變得有深度。人若只能借助外來文化來協助自己面臨世道和人生,恐怕不合適之餘,也只能抄得一個表皮和外相,變得四不像。不同的民族,有各自文化的根,根都是為着民族本身的優勢而發展形成及具備功能性。對於如何尋根,我們可以閱讀我國的哲學書,如《論語》、《道德經》及《易經》等,它們都有不同的版本,可以按語文程度而選擇。孩童可以閱讀本欄曾經推介過的童蒙書,如:《三字經》、《弟子規》和《唐詩》等。 重啟個人與自然溝通 另一重點是:重啟個人與自然的溝通,強化心的能力。城市人的生活與大自然分割,宇宙、自然與人,我們都是互相呼應,互為影響,所以應合不分。我們正被手機、城市污染和社會歪風所危害,融入自然的生活,如常與大自然溝通,最能淨化人心,令人們從工作中解脫。走入大自然,人自然能豁達。不僅與自然界的一草一鳥有所溝通,也跟自己的心靈溝通,放下我執心理,心靈便獲得自由。 重視及實現真理和道 變幻原是永恆,我們的世界從來就是VUCA,絕非戰後才有。倘若我們清楚理解這一點,能重視及實現真理和道,自然可應付萬變,不離初心。「道可道,非常道。」尋找及了解真道,看似不易,也難以直接道明,但我們可以通過踏着前人的路,向目標邁進。筆者在10多年前開始閱讀一位印度聖哲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讀者可先閱讀The First and Last Freedom(《最初與最後的自由》)及Freedom from the Known(《從已知中解脫》)。真正的自由,非在身外求得,而是從自身內在獲取。 筆者感謝《明報》讀者多年來的支持!重會有期!     文:董雅詩 作者簡介﹕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熱愛文字,兼且創意無限。著作包括《一書一天堂——圖解家校讀書會》、《愛麗絲老師讚好的50本必看童書》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怪獸開學奇觀

9月1日開學,交通特別擠塞,很正常。但沒想過學校外圍的行人路一樣擠滿人,不是企定定咁簡單,攀爬在鐵絲網上的有,圍牆下面偷望的又有,究竟所為何事?原來是寶貝開學了,家長很緊張,學校不准入,但阻止不了學校外圍被包圍。想到寶貝平日在家中做慣小霸王,被照顧、被伺候到無微不至,他們在學校能否適應?有沒有被「招呼周到」?當然要一眼關七,睇到實!除此之外,作為消費者,交了學費畀咗錢,當然有權要求高質服務,對不對? 「七星伴月」陪上學 幼兒園、幼稚園的小朋友,始終年紀小,家長緊張我明,但需否緊張到7個人一起陪返學?爺爺嫲嫲公公婆婆父母還有家傭,名副其實七星伴月。書包不用自己拿,連路都不用自己走,如果不知道那個是學校門口的話,和小朋友say goodbye的場面和移民送機差不多。絕對無誇張,哭到聲嘶力竭好像生離死別似的一樣有。既然如此難捨難離,又怕孩子在學校難於適應,留在家中教不就可以嗎?幼稚園無規定一定要讀㗎!反正人手資源充裕又鼎盛,Homeschooling搞掂啦! 小一開學又是另一奇景,又不是未返過學,一樣大陣仗!單看那些準備陣勢,還以為父母是送孩子上戰場。不是說不可以開車送孩子上學,只是連最基本的公德心都欠奉!話之你後面條車龍幾長等上落,自家寶貝一家大細慢吞吞落車都算,還要開車尾箱執包袱,慢條斯理檢查打點,後面的車不停響咹催促,一家人可以如此氣定神閒置若罔聞,這種身教言教真的不得了,自私精是這樣養成的。 孩子離不開父母 還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說來慚愧,想當年我這個做母親的,第一天上學我有親自帶,不過和教師打招呼講早晨之後,我和大小T講拜拜說陣間見就走人。他們兩個都乖乖,家姐就犀利了,第一天返學,毋須安撫之外,更主動安慰其他小朋友,說爸爸媽媽一陣間就來接你了,唔使喊,更遞上紙巾一張幫同學抹眼淚。我點解會知?是教師讚賞大T乖巧成熟,特登話我知表揚讚賞佢。 開個學都可以開得蔚為奇觀,朋友傳來那張相片給我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難道孩子們被送進監獄了?我搞糊塗的了,是孩子離不開父母,還是父母離不開孩子?父母愛子女心切,無可厚非,但子女從來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父母更加不是子女的主宰。由究竟點解要生仔,到究竟點解要返學,我由聲嘶力竭到無語問蒼天。只有結論從來未變,就是稚子何辜!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端好一碗水

新學年剛開始,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比之前進步,做事更加專注,學習更加用心,然而,我們卻少有停一停、想一想,是什麼東西阻礙了孩子的進步?畢竟,孩子不會因為我們的「希望」而進步吧! 在學期開始之先,我跟全體教師進行了一個學習體驗,反思如何為孩子作一個更好的榜樣。當大家齊集在學校的活動室,我就給每位老師派發一隻碗,拿好了,就逐一替他們注滿清水。各人雙手捧着的,都是一碗滿得不能再多的水,大家都不敢亂動,就連大聲一點說話也怕水會濺出來。但是,他們的任務,卻是要從活動室的一端走到活動室的另一端,然後把水倒在那兒的水桶內,沒有時限,也不是鬥快,活動只有一個要求,就是要盡力保持碗中的水,不要讓任何一滴在途中濺出來。 停一停 不讓怒氣溢出來 整個活動在老師們的驚呼與笑聲的交錯中結束,任務算是完成了,活動室的地板卻是水漬處處。最有力的學習不是來自筆記或講論,而是從快樂的體驗、從集體的反思開始。除了要放慢腳步、不偏離目標之外,問老師們可有方法減少讓水濺出來?有老師立即說:「一定要專心,剛才在我後面的女同事大叫,我八卦向後望,自己碗中的水就濺出來了。」大家哄堂大笑之餘也有相似的經歷。又有老師說,她一看到水快要瀉,就立即停下來。 那麼,何時才知道要停? 另一老師補充道:「我行的時候,對眼一直望住碗水,見它一晃動,我就立即停下來。」對,原來這碗水就反映着我們的內心,心一急,它就晃動,提醒我們要停一停。在教導孩子上,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心急起來,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心在晃動,停一停,就不會溢出怒氣來。 「水已在地上,就由它吧」 大部分同事的水都有在途中掉出來,這是很好的體驗,請老師說說看見水濺出來時的感受。有同事說:「當我碗裏的水掉在地上時,我心裏有一點?自己,已走了一半路程,明明已掌握了方法,為何仍這麼心急呢?」問她如何完成餘下的路程,她的分享十分有意思:「Let Go,水已在地上,就由它吧,因為已經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但若我繼續?自己、發脾氣,將會失去更多。」這番說話,正道出了我們作為老師、作為父母應給予孩子的提醒和榜樣。 今天的孩子都比我們過去聰明,他們不是不知道要專注,也不是不知道要用心學習,然而,一直阻礙着孩子進步的,也許是他們沒有覺察到心在晃動,沒有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孩子看我們所做多於聽我們所說,怒氣,會使我們失去更多,孩子如是,大人更如是。願在新的學年,我們和孩子都可以從端好一碗水開始。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親子流體畫 打開溝通門

新學年,爸媽除了關心子女的功課學業,又有否着緊彼此之間的相處呢?親子互動交流,除了靠言語,藝術亦是一條鑰匙,其中不需要任何繪畫技巧的流體畫,更加是好玩又治癒。   相比起傳統「坐低傾」或辦講座,資深註冊社工Stella(右)認為,透過一起創作流體畫,更容易帶出正面信息,參加者也更受落。(劉焌陶攝)   踏進這間位於旺角的藝術中心,牆身掛了很多抽象的流體畫,亦有不少漂亮的和諧粉彩作品,全都是出自主理人兼導師謝嘉瑋(Stella,圖)的手筆。不過,原來Stella並非讀藝術出身,她的專業身分,是一名註冊社工。「其實我重點不是教繪畫,而是把它(藝術)注入心靈元素,作為輔導工具。」 謝嘉瑋(劉焌陶攝) 結合藝術 療癒心靈 萌生這個意念,源自Stella過去16年的社工經歷。Stella以往在機構任職,主要是入學校幫助一些「曳仔」,後來又加入外展隊,接觸不少犯罪及吸毒的年輕人;離職前,則主力輔導年輕媽媽。「從這些工作經歷,我看到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對一個小朋友的成長很重要。他將來是否有自信、懂得和別人溝通、建立起正面形象,都有深遠的影響。」 早年進修時,她接觸過和諧粉彩、流體畫,深深體會到,藝術不單可以潤澤心靈,結合社工介入技巧,還可發展成輔導工具,其中流體畫,更十分適合用於親子活動。「其實和諧粉彩和流體畫,都有助療癒心靈,但和諧粉彩呈現的效果較細緻一些,所以需要運用較多小手肌,這對於SEN(有特殊學習需要)或者小朋友,未必應付到;相反,流體畫屬於抽象作品,不需要任何繪畫技巧,亦以運用大手肌為主,不論小朋友或家長,都比較容易掌握。」 訪問當天,便有兩個家庭到來參加「親子心靈流體畫工作坊」,Emily帶同7歲女兒Elyse和11歲兒子Jaden,而Wan則和6歲兒子Kingston一同參與。他們今次創作的作品,需要用上4種不同顏色的塑膠彩(Acrylic),Stella先請媽媽和孩子,互相選擇兩種可代表對方的顏色。原來在Jaden眼中,媽媽非常勤奮,因此他為媽媽選了金啡色,同時亦覺得媽媽溫柔,又另選了粉紅色。妹妹Elyse也有同感,但有少許微言︰「她常忙於工作,很少陪我。」另一邊廂的Wan,則以灰銅色象徵Kingston,「這種色很襯他,很cool(冷酷),不喜歡說話」。 顏色描繪性格 談成長經歷 Stella說,顏色可以引伸很多不同討論,除描繪性格,也可以談成長經歷、情緒創傷等,「雖然每次創作的過程也大同小異,但心靈反思可以很不同,視乎我怎樣帶領」。選好4種不同顏色後,學員需要把顏料混合,然後傾倒在畫板上,再用雙手控制畫板傾斜的角度,來調整顏料流動的方向,使之形成獨特的紋理。 看着Kingston做得有板有眼,Wan嘗試放手由他幹,「確實感到意外,因為他平日很依賴我的,今天卻發現,原來有很多事情,Kingston都有能力做得到的」。 「心靈流體畫工作坊」除有單次形式,Stella亦有為學校舉辦4至6節親子小組,她見證過很多親子關係的轉變,「至少他們會因為合力創作而多了傾談、討論,也有些原本幾『操控型』的家長,亦願意退一步,讓子女去試,更發掘到孩子創意的一面」。 活動期間,Elyse(左二)抱怨媽媽平日甚少時間陪她,為Emily(左一)帶來反思。(劉焌陶攝) 在Jaden眼中,媽媽是一個既勤奮又溫柔的人,因此他為對方揀選了金啡色和粉紅色。(劉焌陶攝) 細心觀察:Wan(右一)形容兒子Kingston(右二)平日較依賴,但這天卻發現原來他能力不弱,像這個靠雙手控制畫板來調校顏料流動方向的步驟,也做得不錯。(劉焌陶攝) 流體畫屬於抽象作品,不需要任何繪畫技巧,以運用大手肌為主,不論小朋友或家長,也易於掌握。(受訪者提供) ■INFO Art of Hopes星之望心靈藝術中心 形式︰親子包班 內容:兩幅流體畫作品、心靈分享 地點︰旺角廣東道998號協成行旺角中心10樓A1室 費用︰每對親子每堂$360起 詳情︰www.facebook.com/artofhopes 查詢︰5508 2295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讓孩子憑感覺作決定

我不時會和Edwin一家行山,過程中觀察到他們的相處。最深刻的是某個冬天,當時Edwin仍就讀中一,我們一起行龍脊,想分享兩個畫面︰ 1.穿外套戴帽:我們在欣賞風景時有點大風,Edwin媽媽立刻硬塞外套給兒子,並幫他戴帽,卻不小心撞到Edwin的眼鏡。Edwin??地問媽媽:「你做咩啊?」媽媽答道:「大風啊!」Edwin語帶煩躁回應:「差啲整跌眼鏡喇!」 2.落斜時:Edwin媽媽多次叫我扶着Edwin,我在旁輕輕說了一句:「等佢自己嚟啦,佢大個喇。」落完斜後,Edwin對住媽媽大叫:「扶你個頭!唔使扶我啊!」 當孩子遇上父母的不安 媽媽要Edwin穿外套、戴帽、找人扶着落斜等,都反映着她很愛也很緊張兒子。然而這種關心背後,同時反映着父母強烈的不安,究竟這樣對於子女的成長,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從善意溝通的角度理解,若某些「關心」會導致孩子的「信任」、「成長」、「自己決定」等需要未被滿足時,那父母就要想一想,是否需要抽時間和空間來察覺、接納自己內在的不安,並探究背後的需要,繼而思考,是否要對孩子適度放手? 就Edwin面對媽媽不安的行為或語言,懂得大叫反抗時,我感到矛盾:一方面我慶幸Edwin敢於表達自己的不滿;另一方面我又擔心如此的表達長遠會破壞關係。所以,我決定和Edwin媽媽坦誠分享,並說出了以下的話:「當你叫我扶佢落斜時,有無試過停一停、諗一諗:Edwin想唔想自己試吓?佢可能想成長、想嘗試,即使佢仆倒、整親,都係佢自己揀嘅,而唔係人哋幫佢揀。如果佢無話要人扶佢,不如畀佢試一試?」 陪伴孩子面對內心的脆弱 說到要讓孩子「自己決定」,家長難免會擔心。所以,我決定作個示範。Edwin和我小時候一樣,有點畏高,而為了讓Edwin有安全感和勇氣去探索他內心的脆弱,我陪着Edwin一步一步走近一塊山邊的石頭。在過程中,我要求他的父母別說:「你唔得㗎,唔好行前,好危險,仆死你啊!」等說話。 當我們走到一個位他不想再行,我問他:「你?家有乜感覺?」他答道:「驚。」我再說:「我聽到你話?刻覺得驚。不過,我相信你可以再行前一步。但如果你唔想,你都可以唔行。」他想一想後對我說:「唔行。」於是,我倆便停在那個位置,一起深呼吸,再眺望山下的石澳景色。這個過程,我陪伴他探索內心的感覺,並憑自己的感覺,決定是否想踏前一步。 最後,我再次坦誠地跟Edwin媽媽分享:「就算你內心有不安,都希望你可以對Edwin講一句『我相信你』,放心畀佢踏步向前、成長,闖出自己既一片天空。他跌親時,有你在旁陪伴,就已經足夠。」 在此邀請各位家長,當你感到不安時,請你嘗試以「善意溝通」認識和接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時學習適度放手,讓孩子憑自己的感覺自己做決定。這樣,他們才可以真正成長! 筆者陪着Edwin站在山邊的石頭,讓他憑內心感覺做決定。(筆者提供)   文:楊思毅(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