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別不童:運動改善ADHD、自閉童行為 客廳玩繩索 腦力訓練兼放電

運動可強健體魄,但原來運動更有助專注力失調和過度活躍症(ADHD)、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患者加強腦神經的聯繫,從而減少他們的行為徵狀。有感覺統合運動導師便伙拍繩索技術教練,設計了一套適合在家居做的繩索運動訓練,讓ADHD及ASD的小朋友在父母陪同下,隨時在家做運動。 疫下孩童困家 助家居鍛煉 周勁濤(Tony)除了是輔導員,亦是一名感覺統合運動導師,過去7、8年經常在感統室協助ADHD及ASD學童做肢體訓練。去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香港,大部分感統室被迫關閉,令ADHD及ASD兒童的恆常訓練服務受影響,「當時很多家長都嗌『救命』,他們既帶不到子女來中心,我們亦不方便上門做訓練,小朋友天天困在家,情緒失控」。Tony當時碰巧認識到既是註冊社工,又是專業繩索技術教練的黃鎮昌(Marco),他們決定協助家長們,在家裏替孩子做各種運動鍛煉,包括攀爬、擺盪、旋轉、懸吊和倒吊等動作。   周勁濤(蘇智鑫攝) 黃鎮昌(蘇智鑫攝) Tony指出,運動對ADHD及ASD小朋友尤其重要,因為運動可以刺激他們的腦神經發展,「運動是主動式,過程中,耳朵要接收指令,眼睛要觀察,身體要協調平衡。更重要的,是運動不帶來副作用」。 說起運動對SEN孩子的好處,Marco經歷很深,皆因其10歲念小四的長女,在K2時也曾被評定有ADHD,大小肌肉協調欠佳,於是他帶女兒到自己開辦的室內繩索中心做運動訓練,「女兒算是比較輕微的ADHD患者,當時我給她做大量攀爬訓練,結果升小一時,她的問題消失了,毋須再跟進」。 為確保在安全情况下訓練,小朋友必須做足安全措施,包括佩戴頭盔及繫上安全帶。(蘇智鑫攝) 授動作技巧 建家庭關係 事實上,在感統室運用懸吊式器材做治療運動並非新鮮事,但今次突破在於把整套訓練移師家居,「最大挑戰是香港人的居所普遍細,我們要在有限的客廳面積創造最大的活動空間,並找到合適位置安裝能通過拉力測試(pull test)的固定點(anchor)」,Marco稱,只要在固定點懸掛各種繩索,並透過調校高低和傾斜角度,小朋友在家長的監察下,可自行做出變化多端的鍛煉動作,但他再三提醒家長,運動後,繩索必須拆下及放在小朋友不能觸碰的地方。 他解釋,除了向家長傳授技巧,更希望藉運動重建家庭關係,「小朋友的成長發展,很受家庭影響,甚至很多情緒問題,也源於家庭瓦解,爸爸、媽媽沒時間理會他們。所以,這個計劃,我堅持要有父母的參與,原因是在小朋友的角度,他不會知道自己在做訓練,只覺得爸爸、媽媽陪他玩,會有很多歡笑聲。親子關係有改善,腦部便會產生正面情緒」。 項目自去年12月展開,雖然參加者每隔一星期便要到Marco的室內繩索訓練中心接受歷時3至4小時的晚間培訓,學習新動作及更換新裝備,但仍然有近70個家庭的父母支持,不少更喜見繩索運動帶來的果效。「有時SEN孩子是因為身體內的需求未被滿足,所以會出現一些重複行為,情緒亦容易激動,當透過繩索運動去刺激孩子的前庭覺及肌肉,身體接收到足夠的感官刺激,反而有助他們自我調節,家長形容孩子更有『紋路』。」Tony說。 Marco說,團隊會根據不同家居環境,即場設計、量度及安裝固定點,並作拉力測試。家長亦要隔星期接受培訓,學習上繩索技巧和不同的訓練方法。(蘇智鑫攝) 在家盪鞦韆 助SEN童訓練(蘇智鑫攝) 團隊會為所有參加訓練的家長準備好各種裝備,並借給他們帶回家使用。(蘇智鑫攝) ■專家教路 腦部發展缺失 帶氧運動增強專注力 關於ADHD、ASD的成因,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科名譽臨牀副教授陳鳳英醫生表示,醫學界普遍相信兩者都與腦部發展缺失有關。ADHD是因腦前額葉缺乏某些神經傳遞物質,影響執行性功能,於是患者出現「無時停」、多言、衝動、不守規則、難以專注、做事欠條理、經常遺失東西等行為;ASD則估計是源於遺傳基因問題,加上環境因素,導致患者腦部負責社交語言功能的位置有缺失,而腦細胞之間的聯繫,尤其是遠處傳遞亦很弱,令他們有社交溝通障礙、固執和重複行為、狹窄興趣及感官問題。 陳鳳英(沈雅詩攝) 相比起接受各式各樣的專項訓練,陳鳳英說,其實做簡單的帶氧運動,已可對ADHD、ASD孩子帶來正面幫助,「因為身體所有細胞都需要氧分,包括腦部細胞」,而且運動時,大腦會製造多巴胺(dopamine)化學物質,這正是ADHD所缺乏的其中一種神經傳遞物質,「世界各地很多研究都證實,ADHD小朋友做運動時所釋出的多巴胺,可增強他們的專注力、學習認知能力,並直接提升執行性功能」。 她續稱,美國更有研究發現,ADHD學童每天持之以恆做最少1小時帶氧運動,他們減藥或不加藥的機率,比不做運動患者較高,「我們的團隊亦計劃與NGO(非政府機構)合作,訓練ADHD小朋友長跑,以10K做目標」。 陳鳳英又透露,她早於10年前開展ASD兒童帶氧運動訓練的研究,亦曾聯同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編寫《自閉症譜系兒童多元化綜合帶氧運動訓練導師指導手冊》,當時有份參與研究的學童,在接受16周運動訓練後,家長普遍認為他們無論在體能、聽從指令、社交語言能力和專注能力均有顯著進步。「帶氧運動可以幫到腦細胞的聯繫和傳遞,這個對ASD患者很重要。」 兩個小女孩(左)在做繩索運動前非常活躍,但15分鐘過後,即時「電力」耗盡,乖乖坐定,不再紮紮跳。(蘇智鑫攝)   文:沈雅詩 模特兒:小悅、小溢、小晨、小星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家家有禮:幻彩光影下賞月

下星期便是中秋節,今年大家可以試試新意思,在商場歎住冷氣賞「月」,毋懼任何天氣瘋狂打卡,之後還可參加繩藝工作坊及逛咖啡市集,過一個節目豐富的節日! apm今年特別與波蘭藝術團隊Marta Basandowska和Przemek Podolski合作,以色彩豐富幻變的燈光為創作靈感,建成「apm幻彩光影展」,打卡場景包括「幻彩光影繩藝裝置」、「七彩幻變月兔」、「夢幻LED月亮鞦韆」,亦會邀請繩藝達人舉行「創新繩藝DIY」工作坊,讓大家運用不同物料加上繩結手藝的美態打造出獨特的配飾。9月17至30日,場內更特設「品味咖啡市集」,屆時還有專業的咖啡導師教大家製作獨一無二咖啡畫及品嘗咖啡,會員只需憑指定積分即有機會參與工作坊及巿集活動。此外,消費券邁向「第二波」,apm亦推出秋日感謝「折」及電子消費券連環賞等,想做個精明消費者便不要錯過。 (商場提供) ◆ apm幻彩光影展 日期:即日至10月17日下午1:00至晚上9:00 地點:觀塘apm 查詢:3148 1200 ■送apm中秋節茶葉巧克力套裝 (商場提供) apm送出apm中秋節茶葉巧克力套裝予《HappyPaMa教得樂》讀者,每份包括Frantz草莓松露朱古力禮盒及花研草說花茶禮盒。名額6個,每人可獲禮品一份。 截止日期:9月21日,送禮詳情請登入https://link.mingpao.com/70944.htm。   整理: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窗邊的小荳荳:優異生荳荳腳底下的500元

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的小荳荳一直是一名品學兼優生,任何老師一進課室,定必第一個留意到她。她上課時一直專注,目不轉睛看着老師;當有提問或討論時,她必定認真細心思考,意念創新完整,主動作答。小荳荳與人為善,與同學關係很好,更常常為同學解決難題,擁有很多好朋友。 那是一個忙碌的上午,我一直在教員室埋首專注地處理文件,過了一個非常安靜的早上。直至小息時間,坐在我後面的老師忽然怪叫起來:「咦!我錢包裏的500元不見了?」她四處找了又找,還是找不到。這驚動了我和身邊附近的老師們,一同幫她四處尋找,也問她會否早上匆忙上班不小心弄掉了。大伙兒問我,早上有沒有其他人入過教員室,或曾靠近那位丟失500元老師的辦公桌附近。這時,丟失500元的老師說:「剛才上小二英文課期間,我曾叫過小荳荳到教員室幫我取同學的習作。」在場的人都嘩然,大概各自心想,一定不會是她吧! 當年任職訓輔主任的我,也難以想像小荳荳會取去老師的財物,心想一定不會是她!但在職責和道理上,我必須找她問個究竟。我進入課室把小荳荳叫出來的時候,她正如平日一樣,一副乖巧的樣子。為了不想她太緊張、太擔心,我和她的班主任先帶她去到一個佈置得非常溫馨,沒有其他人的小房間裏。房間內擺放着許多大大小小的毛公仔,我們讓她挑一隻擁在懷中。 「小荳荳,剛才英文課老師教的,對你來說很簡單吧!上課時會否覺得悶?」我試着打開話題,也希望別嚇着她。「是很簡單,不過上課的活動很有趣,不會悶啊!」這答案是可以預估的優秀學生標準答案。「剛才上課時有沒有什麼特別事情發生?」她略為一頓,再氣定神閒地回應:「沒有什麼事啊!同學們都很留心聽講,沒有惹老師生氣。」 偷竊反映內心貧乏 這時候,班主任開始顯得有點不耐煩,單刀直入問道:「剛才老師叫你到教員室去取東西的事,你為什麼沒有提及?」年輕的班主任嘗試向小荳荳施壓,我也仔細觀察小荳荳的臉部表情和身體語言有沒有變化。這時候的小荳荳的確開始有點緊張,她把毛公仔擁得緊緊的,邊說:「我忘了講……」 不好了,我直覺她這樣的反應,並不像她平日的樣子,估計這件事要讓我們失望了。「荳荳,老師不見了500元,在這段時間只有你一個人曾接近她的桌子。每個人都會做錯事,做錯事願意承認及改過,是會得到原諒的!」小荳荳的眼淚一下子像瀑布般湧出,「對不起!對不起!我知錯了。老師可以幫我保守這個秘密嗎?我都不知自己為何會這樣做。」她邊說着,邊脫下鞋子,500元的紙幣,就出現在她的腳底下。 原來,近日小荳荳的妹妹出生不久,父母之間常常因小事頂撞,關係也起了變化。家人對她的關注一下子少了,小荳荳年紀還小,不知道自己正在受這樣的家庭狀况轉變影響。 事實上,大部分平日行為正常的小朋友,如突然出現偷竊的錯誤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大多都不是貪念,而是內心貧乏,需要成人的關心。這種「需求」或會投射到行為上,變成偷竊。我們跟小荳荳媽媽分析過小荳荳的行為原因後,小荳荳媽媽也哭了一場,並了解到小荳荳的需要,答應會給小荳荳她所需要的愛和關懷,處理好和丈夫的關係。 自此以後,小荳荳依然是一個討人喜愛的品學兼優生。雖然學校並沒有因此對她採取進一步處分,但這件事一直留在她的心裏,引以為戒。   文:徐區懿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童年就像暢銷書《窗邊的小荳荳》作者一樣頑皮,惜終生未遇上啟蒙的小林校長,唯冀盼成為學生的小林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童讀好書:看繪本助適應新環境 解開孩子心結 投入新學年

開學已經半個月了,你的小朋友上學前仍然哭哭啼啼?爸媽們先別擔心,初次上幼稚園或升上小一的學生,一下子未適應新環境亦屬正常,不妨透過故事書打開溝通之門,大人亦可從中得到解開小朋友心結的靈感,幫助他們投入新學年。   踏入新學年,代表孩子又要面對新挑戰,回想我們第一天上班的心情也是戰戰兢兢,更何况只有幾歲的小朋友?有些孩子也許連自己為何感到焦慮不安也不懂得描述出來,爸媽們正好利用兒童繪本,藉故事主人翁的遭遇幫助孩子表達內心的聲音,從而找出方法為他們梳理不安的情緒。 與好友分離 用書信圖畫聯繫 近日的移民潮令很多親人和好朋友要分隔兩地,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Candice Ng特別找到一本講述小刺蝟搬家的《在我離開之前》,把小朋友們掛念遠方同學,又或者跟好友分開就讀不同學校的心情一一道出。「小刺蝟要搬家,跟朋友道別時,大家都很捨不得對方,因為不知何時何日會再見。但在搬到新家園後,小刺蝟拆開了朋友們給牠的圖畫和書信,這正好是牠開學的第一天,望着這些圖畫和文字,牠忽然感到朋友彷彿出現在自己面前鼓勵着牠。」Candice說,這本書很切合現時大家面對的景况,面對與好友分離,小朋友也許會失落,也許不想說再見,也許會傷心,如何仍能保持友誼不變呢?小刺蝟就把朋友送贈的東西作為對自己的鼓勵,令我們明白即使無法見到對方,也可以利用另一些方式聯繫,這確是幫助小朋友適應新學習環境的其中一個方法。 Candice Ng(受訪者提供) 《在我離開之前》作者:潔西莎.貝格利。繪者:潔西莎.貝格利。譯者:宋珮。出版社:道聲。(網上圖片) 小刺蝟掛起朋友給他的圖畫和信件,令他感到朋友們猶如在自己身邊。(受訪者提供) 留意孩子小動作 理解心理狀况 另一本《我好擔心》或可幫家長領悟到如何替小朋友紓緩緊張的情緒。故事中的主角小莉是個凡事都會擔心的小孩,小至屋前大樹的狀况,大至搞生日會有沒有人來參加也成為她焦慮不安的原因。而即將要上學會遇到的種種情景,包括吃什麼點心、如何上廁所、老師喜不喜歡她,更令她擔心到極點。「小莉的父母會告訴女兒不要擔心,但好像只是為了息事寧人,並沒有問她擔心些什麼,沒有嘗試了解背後的原因。」Candice指出,小朋友有時候即使不作聲,父母都可透過他們的小動作猜到他們感到緊張,如咬手指、緊握毛巾等,書中的小莉便會捉着兔子毛公仔的耳朵。「這書正提醒家長們,要透過留意孩子的小動作,理解他們的心理狀况。」最後小莉不但可以帶同毛公仔上學,老師更介紹了一個與她情况差不多的同學給她認識,兩個小朋友因為有相似之處和共同話題而忘記了上學時的緊張。「這本書不會看到小朋友因上學而大哭大鬧,而是以內斂的手法,讓大人們學習從細微處發現小朋友難以開口解釋的各種情感,同時也用小莉的例子,提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釋放壓力。」 《我好擔心》作者:凱文.漢克斯。繪者:凱文.漢克斯。譯者:方素珍。出版社:三之三。(網上圖片) 至於講述月亮上一年級的《月亮上學了》則沒有「家長」的角色出現,反而以月亮這個有趣的身分,寫出我們可以憑自己的長處而獲得別人認同。月亮原本很期待上學,但是同學們都不相信他是真「月亮」,因為「月亮」只會在晚上出現,但上學時間卻是白天呀!因為得不到認同,月亮開始不想上學了,但他想到明天自己當值日生,於是趁同學未回校,一早便到課室做他做擅長的事——把黑板擦得閃亮亮,自此,同學便相信他是晚上那個月亮,他又再次喜歡上學了。 Candice認為,對孩子來說,上學時很多時候都是自己一個去面對問題,家長可能幫不上忙,如果孩子說不想上學,到底會是什麼原因?家長除了要從溝通、觀察去了解原因,也可以作出鼓勵和肯定,如告訴他們可以像故事中的月亮一樣以自己擅長的東西去獲得大家的認同,讓孩子忘記焦慮,以正面的角度尋回上學的樂趣。 《月亮上學了》作者:北山葉子。繪者:安德烈‧德昂。譯者:蘇懿禎。出版社:上誼文化。(網上圖片) 月亮提早回校把黑板擦得光亮,得到同學們的讚賞。(受訪者提供)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聖瑪加利大 多升「傳統名校」 問◢ 本人家住港島東區,長子會於今年入讀K1。請問入讀浸信會培理學校或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對將來入讀小一會否更有利? 答◢ 從網上資料來看,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畢業生升讀的小學大部分為「傳統名校」,例如瑪利曼小學、聖若瑟小學、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聖保祿天主教小學等;浸信會培理學校畢業生升讀的多為「地區名校」,例如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香港嘉諾撒學校、香港中國婦女會丘佐榮學校、愛秩序灣官立小學等。但以上的津貼小學都是用計分制及「大抽獎」升上去,不關乎讀哪一間幼稚園,除非是要求面試的直資或私小。從這個角度看,聖瑪加利大略勝一籌,因升上去的私小均不錯。 加強英語能力 為升直資鋪路 問◢ 女兒比較慢熱、聰敏,不適合太傳統學校,英文程度尚可(相信程度剛好有小一頭3個月程度),本身讀香港培道小學幼稚園。本人十分着重英文,但怕女兒追不上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的課程。可以給一些意見嗎? 答◢ 雖然香港培道小學幼稚園之英文課由外籍教師任教,但一般參加「幼稚園計劃」之學校都沒有外籍教師津貼,所以數目不多。若要補救,一是父母在家和女兒用中英文交談,一是找個可靠的外籍英文教師,每周教她1、2次,提升英語會話能力,以備將來考直資小學及銜接上小一。 41 vs. 81網 各有名校看心水 問◢ 本人家住粉嶺,大仔現讀K3,請問留在81網升小學,還是搬屋選41網華德學校(至少有20分)?請問哪一網對日後升中路線較優? 答◢ 九龍城區41校網的中學,有傳統名校如喇沙書院、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協恩中學;地區名校如迦密中學、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等。而北區81校網亦有地區名校如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等。兩個校網都有名校,視乎你想兒子將來讀哪一間!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happypama@mingpao.c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把校園變成樂園

我是一個貪玩、怕悶的人,所以,一直努力營造一個好玩的校園環境,希望我的學生,也可從愉快中學習。本年度,我便把一個普通的小禮堂改裝成為「智趣樂遊區」。以往,這個小禮堂主要是一個供孩子休憩的地方,但現在就賦予新意義了。同學可以在「智趣樂遊區」的互動地板上,利用不同的互動學習遊戲軟件學習,例如英文科的單詞聯想、數學科的加法算數、常識科的動物和垃圾分類、體育科的足球遊戲、音樂科的地面鋼琴等。 除互動地板外,區內還有「學生齊闖關」,也是一個很受同學歡迎的學習設施。以往,同學學習編程,只有小部分的編程作品能夠製作出來,但這裏就化身成編程者的樂園,同學能夠把編程意念實體化,利用牆上Micro:bit等電腦板創作機關、齒輪及機關裝置,實踐他們的創意,同時訓練思維能力。 我的好玩法寶還有很多!早前學校便改造了原有的水族缸,讓學生賞魚賞植物之餘,更深入認識水中生態平衡及過濾系統的科學原理。新魚缸運用了「管道式生物過濾系統」設計,我們在魚缸中加入大量沙牀、植物及水管,創造出一個完整的微生態,達至不用換水的效果。 魚缸配AR程式 有趣學習 簡單來說,魚兒會排出排泄物,排泄物積聚後,便會產生對牠們有害的阿摩尼亞,當阿摩尼亞濃度過高,魚兒便會死亡。但加入沙牀,即有助孕育大量微生物如硝化菌,硝化菌能夠分解水中的阿摩尼亞,並轉化成能供植物吸收的硝酸鹽,再製造出蛋白質,幫助生長。我們同時在沙牀中埋藏很多水管,水泵把水經沙牀,運送到魚缸的上方,用來灌溉植物,然後經小瀑布流回缸中。魚缸中的植物利用陽光/燈光及水中的二氧化碳做出光合作用,並產生氧,令水中的氧及二氧化碳的含量得以平衡。 其實這個魚缸的運作,正配合小六學生常識科課題「生物的相互關係」。為讓學生掌握得更好,我們開發了AR學習互動程式。同學只需使用平板電腦掃描魚缸內的圖示,就能看到AR立體動畫、影片、資料,了解上述水中生態平衡的運作原理,以及保護環境的重要。程式中還有互動「挑戰題」遊戲,富娛樂性之餘,也可以長知識。同時,為培養小朋友飼養小動物的責任感,我們還增設實時監測系統,同學只要透過互聯網,隨時、隨地都可監測魚缸水溫及水位,觀察魚兒的一舉一動。我相信寓遊戲於學習,效果遠勝「死操爛背」!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文:周德輝(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善養救未來:讓學習與生活連結

上網一按搜尋鍵就找到海量知識的年代,傳遞知識仍是否學校最重要的價值?這個世代的孩子需要什麼技能,才能面對現在和將來?「感.創.做」(Learning By Doing,簡稱LBD)課程是素養導向,期望教育不再局限於知識,更涵蓋價值及能力,讓孩子學到的能在生活中實踐,可面對未來的挑戰。 當我們決定摒棄教科書,在小一開始實踐LBD課程時,教師第一時間所思考的,不再是「知識」,而是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之處,察覺自己及身邊的人的情緒……我們從孩子的需要出發,正向教育的氛圍、脈絡化的教學隨之而產生。 在家種葱 觀察社區 教學不止「知識」 在LBD下如何學習呢?好像二年級「健康的我」這主題,教師與孩子完成各種跟身心靈有關的小任務︰閱讀繪本《神奇的便便工廠》,實驗食物變大便的過程,認識消化系統內的器官及功用;學生透過觀察自己的大便及訪問家人,檢視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狀况;我們與孩子一起做大笑瑜伽,一起品嘗花茶,又去訪問農夫了解種植的基礎知識、困難與樂趣,從而嘗試於家中種葱,用來烹調美食。最後,孩子為自己的家庭設計「家庭健康手記」,把所學習到的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並與家人、同學分享及交流。 又好像一年級「勇闖社區」這主題,讓孩子拿着「欣賞放大鏡」觀察石籬區美好的人和事,認識區內街道、設施、為我們服務的人;又透過分享「我和石籬區的小故事」,一步步製作出屬於孩子的「社區地圖」。孩子設計出各式各樣充滿童趣的創意標誌,例如:在水果店貼上「小心榴槤有刺」,在薄餅店貼上「不要流口水」,繼而思考自己如何成為社區的小幫手。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孩子對「如何保持健康的身體?」、「石籬區如何美好?」產生好奇,整個學習歷程環環緊扣,學生的笑臉、樂於分享的態度包圍着整個課室,他們處處流露出對家人健康的關顧、對社區的愛護,關愛這價值得以實踐。 讓教師按強項發揮獨特角色 課程改革工程浩大,有賴一整個團隊一同前行。感謝「教育大同」的協助,開展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這個計劃,藉着不同團隊建立的活動,讓教師彼此了解各人的感受、想法及獨特之處,使我們明白每人都是團隊的「資源」,各人可就着自己的強項發揮不同的角色。在備課會議中,學校同行者(walker)總是提出「學生為什麼要學習這些內容?與生活有何關係?」、「學習內容是否由學生自己探索所得?」、「學生有機會發聲嗎?」、「如何知道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等問題,讓我們不斷反思課程內容、教學及評估模式是否以學生為中心。在舉辦教師及家長工作坊時,「教育大同」總是先與我們一同檢視學校的現况及需要,才擬定工作坊的目標與內容。在這3年多的合作中,「教育大同」經常提醒我們要聆聽教師的聲音,給予教師選擇的機會,班與班之間不要比較,因為「學生不一樣,教師也是不一樣」。 註︰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教育大同」開展,旨在營造以學生為本、全人發展的學習環境 文:劉秀雯(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課程發展主任)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學堂:融合教育SEN學生的挑戰

港府自1997年開始推行融合教育,讓一些有輕微學習困難、有特別學習需要(SEN)的學生入讀主流學校,學習如何融入社會之餘,也讓學校其他同學、教師及家長,認識、接受和尊重個別學生的差異。然而推行逾20年,成效一直受不少質疑。 簡單來說,一間學校可同時接納不同類別的SEN學生,包括: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ADHD)、自閉症(ASD)、溝通障礙(CD)、情緒行為問題(EBD)、聽覺障礙(HI)、智力障礙(ID)、肢體殘疾(PD)、特殊學習障礙(SLD)和視覺障礙(VI)等,可接收的學生可以由十多至百多人不等。政策原意是希望SEN學生融合在普通學校就讀,與同齡學童一起接受教育。可是在現實中,教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都為了要處理這麼大量和不同類型的SEN學生而疲於奔命,間接減少其他學生受照顧和支援的機會。 教師教學壓力增 學生家長反應多負面 實際操作上,前線教師遇到不少挑戰。他們需親自設計和製作多元化的教材,並適時調整教學方法,讓個別差異的SEN學生適應。然而,不同種類的SEN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支援各異,教師在設計和調整課程時需花費大量時間,根本難以獨立支援那些融合生;課室管理亦面臨挑戰,融合班學生因個別差異大,教師一方面要以整體為考量,另一方面又需付出更多的耐心照顧個別的融合生。部分有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學生更會干擾課堂秩序,壓力可想而知。 另外,普遍學生和家長雖然對SEN學生沒有心存惡意,但對他們的行為仍會感到不耐煩或難接納。例如:常常發問並打擾課堂學習,佔用過多資源,在遞交功課或考試上往往獲得優待而令人感覺不公;一些情緒或自我控制能力弱的SEN學生,也會偶爾欺凌其他同學等。因此,普通學生或家長會對SEN學生持有較多負面的看法。 有情緒及行為問題學生 融入群體需包容 不同類別的SEN學生,會有不同的朋輩關係和群體活動。大部分校長、教師和專業人士都對聽覺障礙、肢體殘障及特殊學習障礙的學生的情緒表現持有正面的看法。然而對於有情緒及行為問題、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智力障礙和自閉症等學生,不少人則認為他們在課堂上不能專心學習、打擾同學,因而有較負面的看法。上述學生在「師生關係」、「同輩關係」、「同輩互動」及「社交及情緒表現」等各方面,表現都較普通學生為低,難以與人建立和維繫較持久的友誼。 筆者以往接觸部分SEN學生,了解到他們的內心很空虛。他們其實很想認識和接觸不同的朋友,但礙於缺乏洞察和理解別人想法的能力,在參與群體活動時與人溝通亦遇到困難,對社會規範也不敏感,有時甚至有極端的情緒表現,使到他們在現實世界裏很難找到知心朋友。 我們要明白,SEN的問題並不是他們想故意產生,是他們難以控制的事情,所以更需要大家用無比的愛心和耐性去支持和體諒他們,他們才有機會去糾正和改善這些錯誤。其實,SEN學生只要獲得合適的教導和訓練,加上身邊朋輩的包容、接納和給機會作鍛煉,他們的社交能力一樣可以提升,最終SEN學生也能與我們愉快、和平地共處。 文:伍國光(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營媽在加:愉快的加拿大初小教育

今年,小女在加拿大升本地小學六年級,亦相等於香港的六年級。在香港,小六是小學最後一年生涯,要應付呈分試,要報考中學,或多或少都有點升中壓力。然而,加拿大的中學由第八級開始,而且毋須競爭入學,因為中學都是按所住地區派位,除非你想讀一些特別的學術課程,例如IB,因為並非所有學校都提供,那就有機會要通過面試評核;否則一般而言,在加拿大升中沒有太大壓力。 曾經有家長和我分享,小學成績不用緊張,到了中學才需要加把勁,因為中學要有優異成績才入到心儀的大學。這個說法是否屬實,我暫時不太清楚,只想分享一下,小女過去5年的小學體驗。但我要強調,以下談的只是個人觀察,正如女兒的學校功課不多,但亦有一些學校是頗多功課的。 輕鬆活動教學 我女兒由幼稚園到小五,都沒有教科書,也沒有練習簿,因為學校都用活動教學。在課堂上,教師並非拿着教科書講解授課,而是自行設計不同的活動,去達到學習目標。 坦白說,這對家長來說有好有壞。好的是,教師可充分發揮創意,讓學習過程變得很活潑;壞的是,家長難以掌握子女的學習狀况,要靠小朋友自己匯報或與教師溝通。對我這些接受香港填鴨式教育長大的父母來說,有點無所適從,想幫忙也無從入手, 結果我索性撒手不管,放手讓小朋友自己愉快學習。 求學不是求分數 初小的功課只是閱讀,三年級開始有小量功課,但都是十分簡單,30分鐘內可完成。在香港,教師總會在周末假日給很多功課,但在加拿大卻不會有功課,因為教師說,周末是要享受家庭共聚的時間。小四、小五後,女兒才接觸小測驗,例如法文、數學等,但顯示在成績表上的並非實在的分數,而是幾級,例如「發展中」、「達標」、「超過要求」等,這種評估,真正體現了「求學不是求分數」的精神! 新時代學習模式 這種學習模式,不代表加拿大小學課程只顧玩樂,相反,這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教育方法,用以裝備小朋友應付將來世代的社會需要。加拿大教育局的課程經過改革,提倡集中發展及評估溝通能力、思維能力、個人與社會責任,以及身分自省與融合能力。基於這個原則,加拿大的小學主張愉快學習,沒有太多操練。在學校,孩子學習群體生活,如何與其他人相處,也注重培養溝通能力,包括做匯報、寫作、小組討論等。我會對加拿大教育投下信心的一票。 文:Priscilla 作者簡介﹕註冊營養師 ,追求事業與家庭平衡,5年前, 一家三口毅然帶着兩隻小狗回流溫哥華。此刻心靈富足,享受慢活生活。個人網誌︰nutritionmama.online/blog2/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第二次當媽

這篇文章見報時,我已經第二次當媽了。想當年開始這個專欄,我剛剛生了雞蛋仔,記載了新手媽媽和他的成長。 再次懷孕,經歷的妊娠反應更加劇烈,於是無奈地減少工作,爭取休息時間。年紀大了,生過孩子再加上照顧哥哥,明顯地,這次孕程比上一胎辛苦。回想幾個月前,試過兩次作小產,在急症室望着天花板,眼淚緩緩地滲出來,內疚自責、恐懼焦慮。我一直鼓勵腹中塊肉要堅強些,答應他會好好照顧身體,讓他感到受保護、感到被愛。 之後幾個月,我戰戰兢兢,趕起學校的工作及完成搬屋大業之後,只餘下兩個月孕期,沒有太多休息時間,還要為大兒子做心理準備。放暑假的日子,雞蛋仔天天黏着我,即使他期待弟弟的來臨,但有時也會噘嘴埋怨,為什麼寶寶在肚子裏,媽媽就不可以去主題樂園逛…… 哪來的勇氣生第二胎? 親友知道我懷孕之後,大多都送上祝福,但也有憂慮。他們問我哪兒來的勇氣,在疫情和負面的社會氣候下仍然想生孩子。大家都在討論移民又或者消極躺平,連我母親都擔心,照顧大兒子的特殊學習需要已經身心疲累,為何不將所有資源集中在他身上? 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想家裏熱鬧些。生雞蛋仔是因為看到生命的美好,也遇上一個丈夫願意及同意這世界仍有光明;生第二胎也是同一心態,我們享受看着孩子的成長。組織家庭很個人化,家長自有獨特的原因、信念,有時甚至沒有計劃及順其自然地走出一個「家」。 新家庭組合之始,很想告訴細寶,世上沒有絕對的美善也沒有絕對的醜惡,沒有永遠的苦也沒有永遠的樂,但仍要常存感恩的心。我感恩孩子們選擇了我,讓我經歷生命的奇妙,感受強而有力的胎動,也讓我記起自己的渺小,感恩每一個呼吸。 文:彭梓雅 作者簡介﹕前懲教主任,放棄鐵飯碗轉型全職主婦,兼職實習社工督導/繪本伴讀導師/家庭輔導員。興趣廣泛,不務正業。最大成就是生了一個「雞蛋仔」,置了一頭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